双眼裸眼视力c字表0.3:走进贵州威宁石门坎----那些贫困山区的教育啊(系列)------楚贝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07:46:46
    走进贵州威宁石门坎----那些贫困山区的教育啊(系列)
  楚贝勒
  
  走进贵州威宁石门坎的不是我,是斯嘉,OCEF的中国义工。关注斯嘉的“走进石门坎”公益活动有一段时间了,在9月初看过她的一些调查报告,但说实话,我并没有太上心,忙碌的生活已经让我很少有心关注那些公益活动。
  
  这几天斯嘉完成了她的部分调查报告,并开始组织相关活动了,刚刚将报告发给我,说实话我感到对不起那些还信任我的做公益的朋友了,因为今年做的实在是太少。天涯志愿者版也已经很少关注,不时还有做公益的朋友来问我一些活动或组织。汗一下。说实话,我十一前去了一趟贵州,但与公益无关,我是带儿子去看黄果树瀑布了,在贵州我吃到了花江狗肉,酸汤鱼,我看到了苗寨和布依山庄,我看到了大山上的梯田,和通往山区的高速公路,我知道那些高速公路上许多交通系统的干部倒下,但路是好的路,通住大山,重要的是我儿子看到了梦想好久的瀑布,和水帘洞。当然我也看到了贵阳的歌舞升平,马路上堵塞的私家车。
  
  贵州是个好地方,山美、水美。
  
  斯嘉发给我报告前我刚发看到杂谈一篇关于贵州的文章,而我们前年做在正安捐建的小学也在贵州,学校已经建好,一切都按程序进行,但当地志愿者所感所悟不得不让我感到助教的更多深层次思考。未未应该还在继续自己的支教生活,而小客现在已经在山西。贵州,也许让他伤心、憔悴。在斯嘉的报告中,我读到了一百多年前石门坎的教育,那个叫做柏格理的西方传教士的故事,那个传授教育给深山中的苗民的老人。而一百多年后,经过战乱与时代变迁,今天的石门坎并没有改变什么,也许有所改变,被我们所不知。从今天起,我会接过斯嘉的这一公益活动,帮助她,也许是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帮助更多想去帮助别人的人一个平台,一起走进石门坎,走进西南山区,走进苗寨。授人与鱼,还是授人与渔。也许只有教育,才能让他们走出大山,也许他们还不需要富裕,但至少孩子需要的不是贫穷、无知与绝望。而真正做这一切的,是OCEF组织的一名普通义工,一个善良的女孩子,也许你的关注,会改变一个地区的历史,也许没有人需要这种伟大,但善良的人面对那些真实的贫困时,发自内心的想法,也许就是改变,与现实的抗争,发出自己的声音。
  
  斯嘉,也希望我能做到对“走近石门坎”公益行动的推动,这也许就够了。
  
  首发《天涯杂谈》20071014
  
  附:
  《威宁石门乡大街乡社会调查报告》
  斯嘉
  
  毛主席诗词“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中的乌蒙磅礴就指的是群山连绵的乌蒙山区。贵州省威宁县就在乌蒙腹地高寒山区,为国家级贫困县,界云南四川邻金沙江对望凉山地区。是贵州最落后贫困的县之一。
  2007年8月底,我们去贵州威宁做社会调查。重点走访了石门乡大街乡和东山区的部分村寨。
  我们走访到的村寨,基本年人均纯收入在200-500元。
  走访中亲眼看到当地百姓生活艰苦,民生艰难,分项报告如下:
  
  路:
  威宁县大部分乡已修通简易公路,但并不意味着能顺利行车。简易公路路况极差,且逢雨极易塌方,又多大坡急弯险段;因此进出乌蒙乡村交通极其艰险。
  乌蒙腹地连通村寨的交通主要依靠两条腿,穿行于崎岖小道,翻越一座座高山哑口。
  电:
  大部分平坝及交通稍方便的村寨近两年已全部通电。
  但仍有部分在深山腹地及山顶交通极其不便的村寨,至今仍未通电。
  即使在已通电的许多村寨里,虽然通电到村,但并不意味着通电到户。因为这些地方的很多村民是没有经济能力将电杆拉到户的。
  水:
  贵州山区“天无三日晴”多雨多水。但是,喀斯特地岩地质条件却使得土地不易蓄水。这就给山区人畜用水造成极大的困难!
  极大多数村寨需要走山路下到山谷底取水,一般来回二小时以上,远的四五个小时以上。
  这些年有民间NGO组织帮助村民在自家屋边修建小水窖,将雨水引到小水窖保存,能基本满足人畜饮用水。
  NGO还帮助部分严重缺水村庄寻找就近水源,修建简易管道引水入村,雪中送碳解决村民用水难题。可惜因经费不足,不能够更好帮助多的村民解决用水困难。
  走访所见威宁地区水污染的现象极其严重。部分水段已出现严重金属污染,不仅无法饮用且显毒性。
  住:
  我们在乡村调查,所见民居皆为平房,就地取材或泥墙或石墙。大多数人家用草铺屋顶,条件好点的人家做水泥屋顶,也兼蓄雨水。
  屋内人畜共居,兼存放粮食。因此蝇虫很多。卫生条件差。
  屋内陈设简陋,大多数人家除床和饭桌条凳,饮具农具外就无任何其它物品了。
  暖:
  普通人家都在堂屋泥地挖个坑烧火,条件好点的用炉子,更讲究点的就打个火炉做烟道。家家户户炉火长年不熄。或架锅煮食或冷天取暖。
  威宁山中产优质无烟煤,但多为小煤窑开采。近煤窑的村民买煤烧。平均一天四元左右。
  这几年山中小煤窑大量关闭后,村民买不到煤或买不起煤,只有砍山林树木烧火取暖。致使林木剧减,山体石漠化加剧。情况很不容乐观!
  这几年有民间组织在乌蒙山区努力推行沼气项目,即修建水泥池将人畜排泄物引入池中密封产生沼气后,用沼气煮饭照明。
  一口沼气池造价约三千。通过采用政府补贴部分,民间NGO资助部分,村民拿出部分(主要联户投劳)的方法,已在部分地区试点取得成功,这是很有意义的!
  但是NGO组织同样面对困难:如何募集更多资金用于沼气池项目推广,以及小水窖项目,引水项目的推广,我称他们为雪中送碳的“救命工程”。
  食:
  当地出产主要玉米土豆荞麦。这二年部分地区开始种植烟叶。
  粮食以土豆玉米为主,或烤或煮,沾盐巴辣水。很多人家包括读书的孩子一天两餐。
  当地不产大米。米面就需要村民们用肩挑背扛的方式从外面买了背进来,因此一般人家都吃不起。
  以前有断粮吃不饱的现象。现在一般人家吃饱饭是没有问题的。
  穿:
  威宁为苗族彝族回族自治县,居住有汉苗彝回蔡等各民族。苗族以大花苗族为主。
  花苗传统服饰色以红黑白为主,绣以花苗独有图案,上身披肩,下身裙子或褂子。很多地区仍保留着自已纺线织布制衫手绣的传统。节日或做礼拜都着民族服装。
  平时生活劳动穿汉族服装。大部分村民衣服破旧,多见补丁,老人及孩子的衣服尤其差些。可能老人情愿省下新衣服的钱,孩子则穿衣服比较费。
  威宁很多高坝村寨,海拔2000米上,冬季漫长,温度低至零下二十度,多雨雪而阴冷潮湿,取暖除微弱炉火供暖外,要做到穿暖,我相信对很多人家还是很困难的。
  组织城市居民捐助旧衣物尤其冬衣服,于这里是非常急迫需要的。
  疾病:
  除一般常见病外,以下三类常见疾病是很让人痛心疾首的。
  风湿病:高寒潮湿阴冷气候,取暖条件缺乏,村民极易患上各类风湿病,并因此逐渐丧失劳动能力。
  肺结核病:据在石门乡的不完全统计,该地区肺结核得病率竟高达7-10%。更糟糕的是,村民对这种疾病的普遍不了解。这种已被列入国家免费防治的疾病,不仅没有得到免费排查治防,连基本的疾病预防常识都没有普及。这是地方政府的渎职。
  人畜共居取暖通风差用水缺乏等客观原因形成的卫生条件恶劣是造成结核病高发的重要原因外,村民们对结核病防治知识的    走近石门坎公益系列报告二-威宁教育
  斯嘉
  
  我8月25日至9月5日至贵州威宁。
  走访威宁石门乡,大街乡,草海东山。重点走访石门坎新寨,苏科寨和女姑村。
  因不是专门为做教育调查而去,故走访区域和调查的学校有限,现将了解到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威宁印象
  火车从中水的花土坡小站到威宁的草海车站,约160公里,行车2个多小时。
  从草海到威宁县城十公里,正常开车十几分钟。
  听说去时在修路,所以经常堵车。
  亲历堵车后,实在无语!
  因为修路,所以进出车站的车辆必须绕经一条较长的窄巷。
  窄巷勉强对行两部小车或单行一部大货。
  一般解决方法:在窄巷入口两端设红绿灯,管理小巷内车辆单向通行。
  在威宁,情况是这样的:
  只要前面有点缝,不管大车小车,先开过去再说。
  堵了,就大家熄火。等车又挪开一条缝。再开,再堵,再熄火……
  所以十分钟开十米是很正常的。
  司机们牢骚归牢骚,该堵照样堵。
  而且堵到连摩托车都过不去的地步,难以想象吧?
  我们忍无可忍后下车冒雨负重涉水,开路时才知晓利害,汽车根本不把人当人!
  
  在我到达威宁后,听说威宁县教育局全军覆没,局长副局长政工股长......贪污!
  听说威小一套校服费敢收500元.....
  最近网上曝光威宁某校教师强迫女学生卖处,几年里受害女生达到八十多人,影响极其恶劣!
  
  威宁县城宾馆的服务员很严肃,颇可追忆国营单位年代的服务业……(此说可能片面。)
  威宁管子街(谐音)很可爱。街宽不足两米,两边各式小铺,卖农村用品,包括背兜。
  不时见到农民身上地道[的精美手绣制品……
  威宁县城早餐平均四元很不便宜
  草海是著名观鸟地,现在来过冬的鸟明显不如从前,应该与污染有关。
  威宁民中的化学实验室真漂亮,不逊色于任何一座内地县中。
  厕所在教学楼外。卫生状况在那样的校园里是难以原谅的。
  厕所边上就是垃圾山。可能堆积了一学期的校园垃圾……
  目前威宁民中校长代教育局长,全县教师开学初用十天时间在搞师风师德教育....
  
  离开县城,往各乡村去,
  一路上绝少见到二层的房子。大多数村庄是破旧的泥草房。人畜共居。
  孩子们穿着破烂。大人们尤其老人普遍穿着打补丁的裤子。
  卫生习惯差。无论大人孩子挂鼻涕很普遍。相信这与用水困难有关,很多村庄还没解决用水问题。
  一日或三餐或两餐基本以吃玉米土豆为主。主要农作物也是玉米土豆荞麦。少数地区开始种烤烟,养羊。
  虽然家家户户养猪或牛马,猪做年猪,牛马耕地拉货,普遍不会用做商品买卖。猪牛马就象家庭的一员受到平等的对待和尊重。
  我在新寨村住的几天里,我的隔壁邻居就是两头肥猪一匹马。他们和我吃的食物是一样的。土豆玉米还加蔬菜猪草。
  在买个豆付都要走两小时路的地方,村民们习惯负重走路却不愿骑马。他们觉得孩子可以骑马。马是用来拉东西的,不是骑的。
  山里人不愿意商品买卖。观念里,实在缺钱了或没有办法了才会卖牲口庄稼。成了家的人也不愿意离家出去打工。除非实在需要钱。
  以前我们汉人常说少数民族懒,酗酒所以穷。
  可是我在农村走了近十天,我没有见到一个懒人酗酒者。
  相反,这里人非常非常勤劳淳朴。虽然他们仍然很贫穷。
  关于人均收入,石门乡的官方数字是一千二百元。实际数字估计在600-800元。
  到农村里老百姓,估计人均收入在200-500元。
  应该说,这些年老百姓吃饱饭基本是没有问题了。供娃娃读个小学问题不大。也有不少人家装天线买电视。但是,这里仍然是贵州最贫困落后的地区。
  生存条件恶劣!生活非常艰苦!
  
  教育硬件方面,所到的几个村寨,条件最好的房子是学校,即使是老楼危房。
  教学教具缺乏。云炉小学有捐赠的电子琴电脑,无人会用。
  适合孩子的图书非常缺乏。两基检查上面会配一批图书下来,但绝大部分不适合孩子。
  学校基本缺少文体活动器材和场地。
  如果说教育硬件的改进可以用钱解决,教育软件的改进是非常困难的。
  我行走村里,经常听到家长批评教师不负责任,教学质量差....
  代课老师待遇过低,教学能力差...
  教师质量弱导致教学质量差,教学质量差又导致家长对教育失望。兼上学路途远,普遍家庭不重视子女教育。也有家庭重视子女教育,即使有能力供孩子读个好点的初中,也非常吃力供孩子上个好高中。更不说大学了。稍有条件的人家包括乡干部等,基本把孩子送到县城毕节水城六盘水去读书,生活压力很大。
  
  如果说城乡教育硬件上差距十年
  软件上的差距则至少是三十年
  体制上造成的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又加剧了城乡的教育差距,致使农村教育越来越远离优质教育。
  这种教育上的马太效应,非常非常残忍!
  呼吁助学组织,急需要在探索提高农村教师教学质量上做些有意义尝试和行动。    走近石门坎公益系列报告二-威宁教育
  斯嘉
  
  二,大街乡
  我到了大街乡政府所在地和高华村。
  大街乡离威宁县城70多公里。路很难走。主要是泥泞极易陷车。但多在平地。
  大街乡名阅大街,实在名不符实。有一段约不足百米的街道。但店门紧闭。
  此处逢三号八号赶集。非赶集日店家都关店回家。
  从大街乡往高华村,盘山路,极其惊险,很考验技术和胆量。
  路况极差,但却是上月才通过验收的新造好的公路。这样的路能通过验收,腐败可以想象。
  理论上路能通到高华村。但是路况实在太差,听说上得去也下不来,且无处掉头。所以有几里路需弃车步行。
  高华村在山顶,所以步行的这段路就是直上山顶岩羊走的路。
  高华村另有个好听的名字“阿基根”-意为山顶上有人住的地方。
  阿基根是一个非常贫穷而艰苦的村子。70多户人家,全部苗民-大花苗。全村信教-基督教。
  小学就在村里的教堂里---一所解放前造的泥石结构的草房。
  教堂(教室)的后部,有一个楼上。楼上有前后两面黑板,有课桌。
  楼下没有桌子。学生在膝盖上写字,或者把长条凳叠起来当桌子。
  小学有67个孩子,开一三五六四个年级。也称为完小。
  (全乡四千多户分布在九个村子,乡长说每个村子都是完小,应该也是指这样的复式完小。)
  两个代课教师。(今年全乡共34名代课老师。)
  今年每个学生收费60元。免的款发下来后再补给学生。
  去年低年级收45元,高年级收55元。
  每期都有约1/10的学生交不起学费,拖欠了几个学期的学生都有。
  今年的学费有1/3的孩子还没有交。
  
  代课老师收入:
  当时乡秘书在场,说乡补贴100元,学校补贴一部分,全乡代课老师收入约150元/月。
  实际情况,后来我又私下里问了两位代课老师。
  代课老师A,初中毕业后,读了两年贵阳神学院。
  担任代课老师六年。
  收入:乡里没有任何补贴。往年教辅站补助每月20元。今年还没有得到过。
  月收入200多。从学生收费中支出。
  家里养一头牛二头猪,收1000多斤土豆。
  (当地人一般都养牛耕田,养猪做年猪。一般人家能收几千甚至上万斤土豆)
  女儿在羊街读初二,收费160元。租房每学期200元。月生活费80元。
  大街乡教育质量很差。一般负担得起的人家都把孩子送到羊街去读书。
  到安老师家,很破旧的草顶泥房。
  代课老师B,三口人,小孩在大街中学上初一,开学交五十元,住校。
  代课老师收入一年一千多。
  
  严格说,阿基根小学是个民办教学点,但政府承认。开会等也通知参加。
  目前在离村子一小时远的地方捐造了一个新小学,还没有开学。
  但因路途远,还会有些低年级孩子留在村中教堂学校读书。
  
  每年圣诞前,村民会向教堂捐献,多以玉米的方式交,折成现金约一千元。做为全年堂务开支。
  大街乡60%以上人信基督教。
  乡长觉得,苗族人信基督教就象汉族人信佛教回族人信回教一样很自然的事。完全没有石门坎谈及基督教时的紧张气氛。同在威宁县,值得深思的问题。
  
  全村人均收入调查,我随机访问了几户村民:
  村民A,四口人,去年收入现金一千多元,一个孩子上初中交50元,一个上小学交60元。
  村民B,三口人,去年收入2000多,去上海打工800元包吃住,存了二千元回来。现养三头牛四头猪。牛耕田,猪做年猪。
  村民C,四口人,收入一千多,二头牛。钱是儿子去年上海打工寄回来的。
  村民D,2000多,深圳打工7个月,存回来的。
  村里养羊的约十家,养20几头羊。据说一头成年羊约值700-1000元。不知是因为交通不便或者没有卖牲口习惯,村中看不到养羊致富的痕迹。
  全村没看到一处新房。
  见到的家里基本除了床和锅,几乎没有任何家俱。
  人均收入抽访所得的结论与告诉我的数据基本一致:全村基本人均收入在200-300元。
  
  这个寨子曾经饮水非常困难,要到二小时远的山间去取水。法国ID今年做了引水项目,将山间溪水引到村中,基本解决人蓄饮用水的问题。
  如此饮水困难的村庄还有一些。
  
  阿基根位于山顶,交通艰难。
  有些村子比阿基根更远更里面也更困难。
  阿基根地处山顶,高寒,但村民无钱买煤也无处买煤,只有砍伐树林,致使很多地方显明显石漠化。法国ID组织计划在这里做沼气项目。
  
  往阿基根的路极艰险。
  所谓路是山顶坡上辟出来的一米宽浅坡,踩外边点是稍平些但不想踩虚就下了悬崖,稍往里点坡是斜的沙还滑脚我定不住。有一两处极是惊险。
  一直有位村民和我并肩走在我外面善意保护着我,我扶着他时看到他的脚滑我更紧张。他说,村民的脚下有定力。从来没有人摔下去过。
  我是空手,尚且如此。
  村民背着一百多斤常年由此往返,不知还经过多少更难走的山路。以前孩子担水还天天往返于此路。
  黔路难!百姓难!
  
  天黑之前下了山。
  接下来就是汽车摸黑爬山路。
  这段山路,浪漫地说,就是走天路,向天上走的路。
  平安回来,说说无妨:
  这是一辆一万元的二手吉普车。
  挤了连驾驶员在内八个人。
  乘客有:斯嘉我,我的美国朋友CAMMIE,大街乡的何乡长,张秘书,三位专职NGO人。
  驾驶员:张荣发老师
  晚饭时张老师还喝了杯酒。
  时间:晚上八点。
  ......
  张老师的声音总是很温和不紧不慢地说,没问题的。
  张老师是十分值得信任的!
  回到县城十一点多。
  第二天一早又是张老师开车带我们去草海东山。
  返县城五点多钟,张老师又回去赶材料。
  赶完材料已是次日凌晨六点多。
  十一点,张老师又来送别我们返贵阳。
  
  在威宁这几天,张老师带我们跑了很多地方。
  我由衷地为张老师和他的这支团队所感动!
  在威宁这样的地方做NGO,遇到的政府的官员的社会的阻力和委屈我们可以想象
  且不说工作本身的辛苦,乡村道路的艰险,农村生活条件的恶劣.....
  张老师带着他的团队心甘情愿扎进艰苦村塞,扎扎实实为村民做着一个个雪中送炭的事情:小额信贷,小水窖,引水,沼气......
  这些工作在农村一线的NGO人真了不起,致敬!    走近石门坎公益系列报告二-威宁教育
  斯嘉
  
  三,威宁草海,东山
  因为去年OCEF资助的东山学校在助学金发放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我特别去了东山。以前多次提到去东山的路很难走。一下雨就不通车。确实,往东山是一条简易土路,一下雨就很泥泞。只有吉普车拖拉机能走。东山离威宁县城20多公里,是平地。
  因为先走了很多地方,最后去的东山。所以比较之下,应该说东山,无论是去东山的路还是东山的学校或者东山地区的条件,都是这次我在威宁所跑的几个乡村中最好的。
  并不是东山富有而说条件好,而是其它地方和东山相比更穷更艰苦得多。
  由此可以想见这些地区的艰苦和落后。
  东山去了东山小学东山中学。图随后附。
  东山小学和中学在一起,三幢楼。老的东山小学二层楼房改为学生和教工宿舍,小学部是一幢三层的楼房,应该是十年内造的。中学部是新造的楼房,挺漂亮。
  因为去的时候是周日,教室门都是锁的。说周日学生都离校了。有些奇怪为什么没有一两间教室开放给没走的学生?学生周日全部离校吗?
  东山小学的收费三年级四年级五十五元。(路边问两个小孩得到的数据)
  东山中学收费,初一100元。去年六年级收100元,学期未退85元。今年退多少不知道。
  住宿费不详。生活费200元/学期。
  去年东山中学分配来十三名特岗教师,都很年轻去年刚毕业。合同三年,本科生1300/月,专科生1200/月。
  
  走访第二个离东山约七八公里的村叫郑家村。附近有所小学叫小营小学,说是旧房子,条件差点,三年级收费45元。没去学校实地看,听说在造新房子。
  
  草海镇,属平地,条件较好。当地人住瓦房。新造的是砖瓦房,老的是泥瓦房,约各占一半吧。以汉族为主(明时屯边将士后代),年轻人出外省打工的还比较多。
  
  法国一个组织在当地做沼气项目,做得很成功。
  基本可以帮助每户节省煤钱几百到千元不等,而且沼气灯照明不耗电,利用人蓄排泄物又卫生环保。
  见到几户造好的厕所,3.5面封闭,加顶。是按法国人的高度造的,挺有趣。
  
  这些年,乐施会和法国发展组织等在威宁农村做的小额贷款,小水窖,沼气,饮水项目,乡村社区建设等项目,帮助村民解决实际问题,极大改善村民的生存质量。
  
   午饭后张老师带着我们边说边走,如同世鸿所说,张老师是石门坎的历史专家,他的父亲曾是柏格理的学生,走到柏格理墓之前,张老师已经基本说完了柏格理的石门坎故事。
   柏格理是英国循道公会牧师,1905年来到石门坎开始传道,当时石门坎地区的苗民极其落后闭塞,能数到100的人都很少见,几个寨子只有一两个能说汉话的人,赶集得仗着这一两个人翻译,而当地的统治者彝族土司对他们更是不当人看,苗民们生活于黑暗的最底层,仿佛与任何朝代更替无关的无间地狱。
   1887年便来到贵州的传教士柏格理从听说到路遇,到激起不平之心,1905年初,他终于决定到此传教。
  他传的是新教,和怒江一带法国人传播的天主教不同,更世俗化也更包容,跟当地官府地方势力并没有发生太大冲突便立住了脚。
   教堂到哪里,学校就要办到哪里,柏格理说。
   从威宁和昭通请来了十几个各族教师,1906年,石门坎的第一个,也是中国第一个男女同校的完全小学——光华小学创立了。
   苗民没有文字,所有历史都是口头相传,教育无从与其语言相接,柏格理鉴于此,在拉丁文和象形文字的基础上,创造了苗文,并将各类教材翻译成了新文字(这种文字至今仍在沿用,称为老苗文)。
   深山里的教育腾飞开始了,1915年当地流行霍乱,柏格理因救助受传染的学生不幸传染死去(其妻在当地开办了诊所),数千苗民为其送葬,并唱着几十首歌颂他的民歌。
   然而他的事业并没有结束,王树德、张道惠、高志华,一个一个英国牧师继续着他的道路。
   到52年政府把传教士们全部赶走之时,石门坎地区(含云贵川三省交界区域)已经有了五十几所学校(除石门坎本校外,其余学校均称为光华小学分校)、孤儿院、养老院、医院、麻疯病院、邮政代办所,这里成为了苗民的耶路撒冷,成为了不折不扣的奇迹。
   这段时间里,当地苗民从史前进入了现世,两个博士、一个硕士,几十个大学生,都是光华小学的子弟,更值得钦佩的是,这些人除了一个人后来成为了贵州省卫生厅长,其余全部回到了石门坎,跟随柏格理一起,依然穿着草鞋为光华小学进行教育工作。
   沿着荒草萋萋的山路,张老师带着我们找到柏格理和高志华牧师的墓。
   原来的墓在文革时期已被全毁,石门坎1995年后因国际乐施会的到来才又准许外国人进入,现在的墓也是1995年才又按老人们的记忆新修的。
   白色的十字架在蓝天下显得异常肃穆,墓前有当地小孩儿献上的小小的一簇簇野花。柏格理墓前的碑铭是“人竟宿于石门,神将赐以木铎”,十字架下各有三个字,柏牧师的是“安乐乡”,高牧师的是“返故乡”(高牧师36年遭土匪杀害)。
   风吹过草丛和树梢的声音,使此刻更加宁静,不知觉间,有一种欲泪的冲动,上次有这种感觉还是若干年前在冈仁波齐的黄昏,面对青灰色的晚霞凌于神山圣湖之上的冷酷壮丽,在大天地间的怆然,而这次面对的是如此优秀的个体,面对一种陌生然而充满神示的命运,于敬仰中的会心。
   低头,作为穆斯林在基督徒的墓前鞠躬,表示对人类文明薪火相传的至诚敬意。
   张老师带我们去的下一站是悬崖上的石门,下方是深邃的峡谷,旁边则是柏格理用炸药炸开的道路,这条路通了以后,古驿道节约了三公里的路程。路上全是炸开的大青石垒成的台阶,张老师说,这就是石门坎名字的由来。
   光华小学的老屋早已作古,现在在原校址上建立的是新的石门小学,但可以看见基座仍然是柏格理炸路搬下的大石。
   学校一旁是今天的教堂,虽然几十年的无神论统治使当地人经历了残酷的时光,但还有大部分苗民信仰基督教,礼拜时,仍然用苗语唱着圣歌,和全世界的基督徒一样憧憬着拯救。
   往下走几十米,则是不得不提到的柏格理修成的游泳池和足球场,张老师说,柏格理当时称为“英国七大俊人”之一,酷爱足球,要放到今天,估计也是贝克汉姆一类的巨星。
   信仰并不是流放苦刑,柏格理在地图上找不到的石门坎,依然坚持着对生活的热爱,他和学生们一起,修出了眼前这个只有二十来个平方的游泳池,和只有二十五米宽的足球场,在如此陡峭直上直下的山上,这无疑非常不容易。
   从1910年开始,石门坎地区有了一年一届的运动会(一直坚持到解放后才终止),苗族子弟们进行赛跑、投掷、足球、游泳比赛。
   游泳?这么小的象个大浴缸的泳池怎么比赛,张老师笑着说,当时的比赛是看规定时间谁游的圈数多,真有一种幽默的创意。
   足球场就更不用说了,因为宽度不够,球踢出场就下山了,得背着干粮去找球,球员们不得不练就高超的控球本领,到后来,石门坎的足球如此出色,当时号称打遍中国无敌手的杨森部队球队慕名而来,却被石门坎光华小学队打得溃不成军(杨森原为四川军阀,时为贵州省主席),走的时候,杨主席还抓了四个足球壮丁。解放后的第一届贵州省队更有八名主力来自石门坎。   走在这狭窄的球场上,球场边是柏格理亲手和学生们种的树,树种是从英国带来的,现在都没弄清楚是什么树。物是人非,然而依稀还能触摸到若干年前的英国教士与苗族儿郎的身影与笑声,令人神驰想象。
   乐施会机构所在地上的小山包上还有另一个外国人的墓,澳大利亚人费力波1995年来到石门坎,经过各村的考察,确定为乐施会的援助项目实施地。
   当时的石门坎,柏格理留下的遗产已经被摧毁殆尽,柏格理的学生们,包括那些博士硕士们都全部被打成了右派和历史反革命(不得不插一句,文革后至今石门坎也不过出了四个大专生),教堂和学校荒废了,麻风病院成了隔离区。
   更不幸的是,当年林木茂密,野兽出没的山岗也在大炼钢铁时被糟蹋干净,清澈的溪流也因小煤窑和小锌矿形成了严重的氟污染。石门坎再次被隔绝于世界,当地人几乎重新回到了蛮荒的起点,而这起点因生态的破坏只有更加糟糕。
  费力波争取到了项目之后因病回国,并于次年去世,死前的遗愿是将骨灰埋在石门坎,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这又一座墓。
   从乐施会办公室走到费力波墓是四十级台阶,代表他活过的每一岁,虽然短促,但却每一步都通向天堂。
   真不敢奢望我能有这样的台阶记住我的平庸生存,更不敢奢望有这样简单的道路使我通向更高的光明故乡。
   回到小旅社,听张老师接着说乐施会的故事。
   乐施会不是宗教组织,他们更关心实际层面的东西,从引进玉米新品种提高单产,到修建小水窖储水,从推广社区中的小额贷款,到推广地膜覆盖技术,他们希望通过良好的组织和运行机制,使苗民走上曾经走过的的健康发展道路。
   而深圳的吴小姐捐赠了两所学校,世鸿兄弟的高地发展研究会也进入了石门坎实施项目,石门坎又重新开始希望。
  一轮四块钱的白酒后,月光明净,空气清凉,在被遗忘和被关注之间轮回的石门坎笼罩在薄薄的银晖之下,进入远古现世之间的梦乡。
   一早便爬起来,加上张老师和两个当地人,一共十几个人挤着乡政府一辆唯一的北京吉普前往乐施会的主要项目实施社区苏科寨,要不是难得的天晴,连车都进不去。
   一路颠簸,到达时已经是上午十点来钟,苏科寨安详地在阳光下开始又一天的劳作,男人在种土豆,女人在织布,破旧的房子之间,是更加破旧的烤烟房。
   乐施会社区负责人老吴一脸笑容地带我们去社区办公室,墙上张贴着社区的种种活动和公报,虽然简单,但却富于实效。谁贷了款,谁出了工,谁得到了贫困救助,谁使用了公用农具,一目了然。
   任何低估底层人民智慧和民主素质的精英意识都是扯淡,他们只需要一点实际的经验和真正的帮助,便能有效地组织起来,创造更好的生活。
   老吴原来是村里的副书记,后来主动脱离了支部,为乐施会社区服务,虽然在乐施会的收入微薄,但他说,这里能帮助村里一点一滴的进步,让人心情舒畅。
   社区办公室往前是寨子里的教堂,居然比乡里的教堂还要宽阔。一排排长条凳的尽头,是耶稣的画像,简陋然而庄严。
  老吴说,村里基本都信教,连村支书想宣传政策,都要等礼拜时间,在教堂宣布。
  在老吴家午饭,他已经算村里比较富裕的人家,倾尽所有能拿出的也不过是苞谷饭和一点腊肉,我则坐在外面,吃煮鸡蛋。
   到想付饭钱时,老吴就是不肯收,我说乐施会的干部下来吃饭也不收钱吗,老吴说,他们有规定不许在农民家吃饭,都自己带干粮。真他妈惭愧。
   好说歹说,老吴总算不情愿地收了二十块钱,和他家的两条瘦狗逗了一阵,继续上路。
   北京吉普有事早就走了。我们步行回去。
  沿着一段古驿道翻山越岭,难度不大,但一个个也挥汗如雨。实在敬佩柏格理和他的继承者们,在当年更加艰险的环境下,走到这些群山深处,烧尽自己作为火炬,仿佛行走于黑暗底层的微光。
   即使微弱,但因着信与爱,这至大的光也穿越了山岭,穿透了历史,一直烛照,使我们得以找到方向,找到力量,在狰狞的世界,继续前行。
   无论是马家大院还是石门坎,都因这信仰的微光,因这苦难中的坚守,在看不见的背面证明着真正有价值的中国。
   回到贵阳,微雨中苍翠的阳明祠,和世鸿喝茶,他因找到一生的事业而显得安宁透明,而我,知道依然要接着丑陋的城市战争,但在这种可耻生涯的尽头,依稀看见了那震撼我的微微光芒,看见了若干年后的爱情与命运。
   注:石门坎详情请参阅《在未知的中国》(传教士日记)、《窄门前的石门坎》(云南人民出版社)
  
  
    走近石门坎公益系列报告二-威宁教育
  斯嘉
  
  四,石门乡
  
  石门坎,位于威宁县西北部,地处云南,四川,贵州三省交界,东南距威宁县城140公里;东北距云南彝良60公里;西北距昭通40多公里。系黔西北高寒偏僻山区,川滇黔间一大孔道。海拔最高2676米,最低1440米,平均2440米。
  石门乡辖区面积143.5平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82个村民组。人口约15万,少数民族占27%,主要有汉,彝族,大花苗族,布依族,蔡家族等。
  石门共有中小学11所,其中初级中学一所石门民族中学,公办小学2所,民办8所。适令学生入学率官方数字96%,实际数字约为75%。
  全乡代课教师23人。18人国家财政补贴100元/月,其它5人完全学校负担。
  
  1。石门民族中学:
  全校学生总人数800人左右。小学450人,初中350人左右。
  去年二免一补指标80%。今年指标未下。
  实际享受减免的:初中40%不到,小学60%不到。
  住校生开支住宿费60-70元/学期
  伙食费100-200元/月。(我在村里了解到有的家长给孩子每周十元,好的给每周二十元。帮孩子买好米面等。也有给孩子每周五元钱的。)
  实际收费:
  小学一至三年级:约五十元。
  小学四至六年级:约五十五元。
  初中生:约一百二十元
  
  2。石门新寨云炉小学
  新寨离石门乡十五公里。
  云炉小学有三幢教学楼,先后有希望工程,木兰计划等捐建。有学生480人。为完小。
  有正式老师9人。收入10000-2200元不等。校长以前是多年的民办老师转的。
  代课老师五人。国家补贴100元,学校补贴150元/月,每学期补五个月。
  全校应享受二免一补95%,实际享受二免一补92%。
  为激励学生好好读书,免书费一项与成绩挂钓,因此成绩差的学习就得不到免书费。
  中科院在石门乡资助了一些孩子,这些孩子就不再享受二免一补。
  我在调查中感到,校长很有可能有顾虑没有说实话,报高了二免一补实际落实比例。
  收费情况:
  一年级85元,压金15元。70元书杂等。
  (很多学校,一年级和初一都收压金,十几几十到上百不等,学生毕业时退回。)
  二年级以上30元。往年20元。今年多收了10元黑板工程的费用。(黑板的质量太差要更换黑板。)
  
  学校师资紧张。因条件艰苦,分配的老师不愿意进来。因此只能招代课教师。代课教师承担和正式教师一样的工作量,但是待遇悬殊很大。政府只补贴一百元,学校必须自筹代课教师补贴。这部分费用就必然从向学生收费而来。
  去年过年中国社科院发给石门乡每位代课老师五百元。
  云炉小学有架电子琴,落满了灰。有台电脑,无人会使。
  电子琴以前云炉小学朱校长的儿子弹。小朱老师是云南音专毕业,回到云炉做代课老师。教过毕业班的语数课。但是连续多年一直无法转正,只能拿代课老师工资。代课老师工资太低,去年小伙子离开家乡去云南打工。
  小朱老师会弹电子琴。他教出过一个学生,就是马老师的小儿子。
  现在小朱老师打工去了。
  马老师的儿子考到县城读初一。
  
  3.飞姑
  我问云炉小学的校长最远的学生要走多久,说上下飞姑的学生,要走二个多小时,学生要翻大坡路很难走。下雨河对岸的学生就过不了河无法上学。
  我们想去体验一下飞姑孩子们上下学的路。
  新寨去飞姑有两条路,村公路13公里,有个很小的煤窑,有拉煤的货车过。
  有条小路,约6公里,需要翻山上下大陡坡,路不好走。部分路段是顺着山岩间的排水道。还有段小路一下雨就积水泥泞无法过人。
  因此我们不能完全走小路。具体公里数不详。我们走的应该是步速,来回路途时间近六个小时。上下大陡坡路很不好走。
  后来听说我们去了飞姑的当地人都说,飞姑路凶得很。(指很难走)
  那么那些天天往返去云炉上学的飞姑娃娃们呢?真辛苦呀。
  
  飞姑村和云南彝良隔江相望。
  飞姑以前有个学校。后来撤停不用。校舍已破烂废弃。
  村里愿意投义务工,很希望有个新小学,村里及附近云贵乡和彝良寨里的娃娃能就近入学。
  
  我们与村长,在飞姑的原石门乡罗书记一起做了一个建校预算。
  预计学生数30-50人。
  预建校舍面积100平方。三间房。两间教室一间办公室/宿舍。
  村民投工。
  材料预算:
  水泥 220包, 约5500元。
  钢筋 2吨, 约9000元。
  门窗课桌等, 约5000元。
  师傅工钱, 约7000元。
  石灰 100吨, 约1500元
  机沙 25方, 约2500元
  支撑布,炸药,树电杆,拉电线等 约10000元
  以上建校预算总计约四万元。
  
  请代课老师费用,预算600元/月/2位。
  希望乡里派一位,以支教老师的方式解决一位。
  但是飞姑条件艰苦。非本地人一般呆不住。
  当地人均收入在200-300元。
  主要作物:玉米,土豆。近几年开始有人家种烤烟。
  
  飞姑有个小煤窑。是当地人用煤的主要来源。卖200一担。当地人平均烧煤一天四元钱。
  煤窑打工的主要是需要活钱的当地人,装满一方两百元,约二三天工。窑里很窄,有的地方要蹲着甚至躺着挖。
  开煤窑的地方,水污染很历害。水把岩石都染成了锈黄色。    走近石门坎公益系列报告二-威宁教育
  斯嘉
  
  4,女姑
  
  都说进石门坎很难。
  怎么难?举个例子:
  从云南昭通到贵州中水镇,全长约五十公里,汽车票价五元。
  从中水镇到石门乡,全长约四十公里,汽车票价三十元。
  为什么?路不好走。
  我们进石门坎的前晚,公路塌方了。
  因此坐乡里的吉普从小路进石门坎。
  小路有一段是与河共道。
  河水涨,吉普陷在河道里了。只能弃车上岸坐等水退。
  上岸进的这个村寨叫女姑。是石门少数几个无饮水困难的村寨之一。
  女姑今年刚考出一个男孩,高考627分,考取哈工大。
  他的妹妹考到云南昭通财校大专。
  一个弟弟,今年考上六盘水高中,叫陈龙,成绩很好。
  为供出这三个孩子,这家人已经借贷五万元。
  母亲是个很淳朴的农妇,千万百计借钱供孩子读书。
  几个孩子也很争气,成绩都很优秀。
  但做母亲的还得再苦熬几年值到把小儿子供出。
  
  女姑小学离这个村子要走二个多小时。
  上学的娃娃们再小,也是早上五点多出门,袋里装几个洋芋,晚上7点多回到家。
  村中适令未上学孩子较多。未细调查缀学原因。估计上学不便是重要原因之一。
  附近有三个自然村,应该有几十名适令儿童,如果条件许可,在此设教学点方便就近上学是很有必要的。
  
  写在结束的话:
  一百年前,有个叫伯格理的英国人到石门坎,开始兴办贫民教育,创立石门坎光华小学。创制苗文,推广苗汉双语教学。兴办福利,建孤儿院,麻风病院。
  1902年至1949年,石门坎光华小学培养出了几千名小学毕业生,数百名中学生,三十几名大学生,二名医学博士。为新中国输送了数位厅级干部,几十位处级干部。贵州省民政厅长,云南省卫生厅长都是出自石门坎光华小学(今天石门民族中学)。
  光华小学中学部的创办人是一位叫朱焕章的苗族佃户的孩子。天资极其聪明。学生时代就曾得到蒋介石的亲自接见。
  大学毕业后放弃城市优越生活,带领全家回到石门,艰苦办学。朱校长全家和所有的教师,学生们一样吃玉米,吃洋芋,洋芋玉米也没得吃时就吃野菜。校门向所有贫苦孩子敞开。
  在过去那个物质生存尤其艰苦的年代里,正是伯格理们,朱焕章们及许多外国人,苗族的汉族的彝族的知识分子们尽心尽力尽责办教育的石门坎精神,他们共同将地图上没有的石门坎带上了“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至高点”,创造了世界瞩目的“东方天堂”。
  
  伯格理,1915年为照顾伤寒儿童感染伤寒,苗民数千人送葬于石门坎。终年51岁。
  文化大革命时遭挖墓曝尸。2003年重修伯格理墓。
  其创制的老苗文因“帝国主义反动分子所立”而被废。另创立新苗文。
  但老苗文因其简单易学,深受苗族百姓拥戴,在滇川黔民间广为流传。这种文字国际上称不POLLARD SCRIPT.波拉德文,以伯格理的文字而命名。
  朱焕章,1955年全国大肃反期间受迫害,含怨自尽于贵阳黔灵公园。1982年平反。
  
  2007年9月2日,我与朱焕章的三女儿朱玉华老师一同参观石门民中校史陈列室。
  我们寻找但没有看到伯格理,朱焕章的大照片。
  他们配得至少与其它校友等大的框裱照片-作为石门中学,石门教育发展的奠基人!
  不仅仅在石门,在威宁,甚至在中国,在教育界,伯格理,朱焕章远没有得到他们应得的认识和尊重!他们是两位很伟大的基督徒!
  也许因为“基督”二字,中国刻意回避了这段历史。他们被淡忘了。
  可是他们身上闪闪放光的石门坎精神,永远值得我深深敬仰!
  
  在乡村做教育,请记住这两个名字:伯格理,朱焕章。
  为乡村办教育,请记住石门坎精神:尽心尽力尽责做实事;爱人如已。
  
  向这两个伟大的灵魂深深致敬!
  向致力于乡村教育发展的先辈们同行们深深致敬!    附录资料一,威宁县教育概况
  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教育情况
   威宁地处贵州西部黔西北乌蒙山脉腹地,位于东经103°36ˊ— 104°45ˊ、北纬26°30ˊ— 27°25ˊ之间,东与本地区的赫章县接壤,西、南、北三面分别与云南的宣威、会泽、鲁甸、昭通、彝良毗邻,东南连接六盘水市,平均海拔2200米,素称“贵州屋脊”。全县总面积6295平方公里,辖35个乡(镇),621个行政村(居委会),居住着汉、彝、回、苗、布依等21个民族,总人口106.49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66822人,占总人口的25.1%,是贵州省面积最大的民族自治县。县域内山高坡陡,气候寒凉,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属国家贫困县。
  
   一、基本情况
   全县现有小学校(点)446所(个),其中:县直完小4所,乡镇中心完小37所,村级学校407所,在校生184867人,适龄儿童入学率很低。普通初级中学46所,职业初级中学2所,在校生48843人;完全中学4所,高级职业技术中学1所,高中在校生2578人;中小学校舍总面积433430平方米。其中小学校舍面积295318平方米,生均不足1平方米;中学校舍面积121860平方米,生均不足2平方米;小学图书373184册,生均不足1册,中学图书93852册,生均不足1册。全县教职工5133名(不含代课1252名),其中小学专任教师3250名,初中专任教师1386名。
  
   二、威宁县教育存在的差距和主要问题
   (一)基础设施薄弱:
   小学现有校舍面积295318平方米,生均1.6平方米,其中危房30500平方米,危房率10.4%,图书373184册;初中校舍面积121860平方米,生均2.5平方米,其中危房17200平方米,危房率15.8%,图书93852册。2005年,按小学在校生保持现有规模,初中在校生达到72646人计算,需增加小学校舍72879平方米,图书71317册,配备教学仪器19.4万元,需增加中学校舍117364平方米,学生宿舍156916平方米,图书632608册,配备教学仪器744万元,配置课桌凳29244套。 由于最近几年搞集中办学,把一定的师资力量集中到乡镇中心学校,对村级小学带来很大影响。很多乡镇没有村民办小学,即使有也只能到1-2年级,有的没有校舍,有的租借民房(有些边远的苗族村寨信仰宗教,如石门、大街等,孩子们就在教堂上课),村小学基本无法维持。
  
   (二)普及程度较低:
   由于缺乏校舍,即使在县城周边乡镇的适龄儿童上学也很困难,9岁才入学在威宁县是司空见惯,还有的即使9岁也不能入学,尤其是草海周边的现象特别突出,比如草海周围的东山小学,由于教室和教师缺乏,有的学生读上午,有的学生读下午,每班学生人数100多,据说有些老师根本不知道他的班上有多少学生。有的必须要排队等学校抽签决定,拿到学校的小学入学通知才能入学;有的地方是不管你是否在校学生,每到报名的时候谁先报名谁入学,比如雪山乡的锅底小学;草海周边有的甚至隔一年上学,比如今年读一年级,后年才能读二年级。有的学校隔年招生,比如麻乍乡的玉角小学,只有两个教室,只办一年级和三年级,下一年二年级和四年级,五年级以后孩子大一点可以去较远的学校读书;甚至有的学校只有一个教师,有一个班,所有学生从一年级一直读到五年级,有新学生也在一起读,如麻乍乡的甲马石小学,名为四年级,可是学生的水平仅相当于一年级学生。 由于地理环境限制,路途遥远,孩子们需要走很远才能上学,有的要走4-5个小时,年龄稍微小一点的孩子根本就不能读书。 根据省教育厅“两基”规划的统一要求,初中在校生规模按“五普”常住人口测算。威宁县“五普”常住人口为106.95万人;全县应有13-15周岁人口76470人,应有初中在校生72646人,在现有48843人的基础上需增加23803人。
  
   (三)教师数额不足:
   全县现有小学专任教师3250人,学历合格率很低,初中专任教师998人,按标准要达到“普九”指标,全县共需小学教师6437名,缺额2986名,需初中教师3314名,缺额2316名。教师严重缺乏,很多乡镇不得不靠代课教师维持,可是代课教师的工资低得惊人,一般每月80-100元,有的甚至政府只补贴20元,其余的在学费中想办法;甚至还有的政府就不给补贴,允许你办私学,工资完全是学生学费。
  
   (四) “两基”经费奇缺:
   如要达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经测算全县需投入校舍建设7909万元,中小学图书购置1155万元,教学仪器购置763.45 万元,学生宿舍建设7061.3万元,课桌凳购置204.7万元,扫盲经费680万元,新增教师工资每年1389.6 万元,共需19163.05亿元。由于全县基础薄弱,尚有很大缺口无法解决,严重影响威宁县及省、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进程。
      附录资料二,威宁大街乡教育资源简介
  
  威宁县大街乡教育资源简介
  
   威宁县大街乡总面积为118平方公里。九个村,五十一个村民组。总人口:17223人。
   有初级中学一所,教学楼一栋,教室6间,办公室2间,教师17人(其中合格教师4人),学生342人(无住校生)。现有完小4所,教学楼5栋,教室28间,在校生2062人(含自发办学学生),教师59人(其中合格教师27人)。
   公办教师: 100
   代课教师: 15 (10 个是学校自己聘请的,工资每月 45.00元, 5 个是教辅站请的, 工资每月100.00元)
   全乡适龄儿童(7-12周岁)2583人,(其中未入学和失学521人),适龄少年(13-15周岁)1165人,(其中未入学和失学823人)。
   未入学和失学原因有: 1、缺乏校舍,学生不能就近入学。(有的学生要走15公里左右山路上学) 2、学生家庭经济因难,不能负担学生费用开支。 3、师资力量薄弱。 4、缺乏现代教学设备,难于获取先进教育信息,致使教学质量相对滞后。(资料由威宁大街乡教辅站提供)
  
  学校类型 学校 年级 班 学生数 教师工资 校舍情况
  中学 大街中学 1 2 有
   2 3
   3 1 403
  教会学校 嘎基5组教会学校 1 2 100.00 有,教会捐赠
   2-6 1
  
  民办学校 牛吃水民办小学 1-3 1 50.00 租借民房
  民办学校 高华民办学校 1-2 1 40.00 租借村教堂
  民办学校 兴隆民办学校 1-3 1 50.00 租借村公所
  民办 金星民办小学 1-3 1 40.00 私人土墙房
    石门坎简介:
  
  贵州最西部的县,是威宁县。威宁最偏远的一个乡是石门坎乡。石门坎的主要人口为大花苗族人。如果说威宁是贵州的西藏,石门坎就是“西藏的西藏”。
  
  威宁县城距贵阳360公里,石门坎距威宁县城140公里,距云南昭通40公里。古时,这里被称作乌撒蛮的乌蒙山区腹地,地理状况复杂,山势陡峭土地贫瘠,自然条件极其恶劣。至今,威宁仍是贵州最贫困的县之一,而石门坎就是威宁最艰苦的地区之一。
  
  苗族,中国的人口第五大民族,相传是炎帝的后裔源自黄河流域,曾有古老的文字。上古战争中,蚩尤败北,族人遂被逼离家园驱赶至西南深山,一赶再赶,直至目前的云贵川境内。苗文也在战争中遗失。此后,失去生产资源的苗人一直处于社会地位的最底层,向汉人和彝人租赁土地,并沦为农奴。
  
  居住在石门坎的大花苗,是苗人中更为悲惨的一支,他们在生存环境最为恶劣的山顶,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在1905年以前,石门坎大花苗略识些字的只有二位在彝族土目家做高级家奴的苗子。1905年,伯格理来到石门坎,同年在石门坎创办学校——光华小学,向苗民和一切贫民孩子开放。至1949年,光华小学培养了四千多名小学毕业生,几百名初高中生和中专生。其中有三十几位大学毕业生,一名硕士生,两名博士。而1949年至今,大学生不足十人。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你可以很方便地对石门坎做一次模拟旅游。登录www.google.com,你输入地图下载,把地球贮存到你的电脑中。然后随着鼠标的移动,你就可以把我们这个蔚蓝色的星球轻松地转来转去。首先找到我们伟大的祖国,然后深入到它的西南部。在贵阳和昆明之间找到两个城市,威宁和昭通。
  沿着卫星地图上威宁到昭通的公路,把地图放大,你会找到一个用拼音标出的一个叫中水(zhongshui)的地名。从中水一路向北,你必须把地图不断放大,越过一处处山岭和一道道沟壑,当你的眼睛快要承受不了时,在乌蒙山的最高处,有一处山麓上标记了两个红色的小字:
  石门。
  选自《用生命爱中国—柏格理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