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掌门帐号:京剧盛装回楚天:湖北在中国京剧艺术中的历史方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7:13:14

京剧盛装回楚天:湖北在中国京剧艺术中的历史方位

——湖北在中国京剧艺术中的历史方位

发布时间: 2011-11-02 05:35 来源: 荆楚网 进入电子报

  湖北日报讯 记者 刘长松

  第六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今天在汉揭幕,包括大陆11大重点京剧院团的23个省市的院团,还有台北新剧团,美国齐淑芳京剧团等,兴致勃勃赶赴江城,向正在奋力推进的文化强国建设献上一台“群英会”。

  作为中国京剧界最高水平的艺术盛会,此届选址武汉,行内人称,“探亲”来了。

  京剧是国剧,滥觞于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及至史称“三鼎甲”的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横空出世,继之以“后三鼎甲”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及各路大家纷纷登上高峰,京剧在中国历史和艺术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前后“三鼎甲”中,余三胜是罗田人,谭鑫培是江夏人,汪桂芬是汉川人。

  回望这些湖北先贤的艺术人生,梳理解放前后及今天湖北武汉作为中国京剧重镇的传承沿革,足见汉戏(汉剧)作为京剧母体之一的历史性地位,和湖北人在中国京剧发展史中的璀璨身影。

  汉戏北上拓开京剧成长空间

  1790年,乾隆80大寿。各种地方戏曲班借着为乾隆祝寿之名,进京献艺。

  由安徽著名艺人高朗亭率领的徽剧三庆班进京后,技艺超群,很快盖过了北京舞台的重要主角秦腔。有些秦腔演员不得不进入徽班谋生,徽秦开始合作。

  接着四喜、春台、和春三个徽班也进京演出,同样吸收了秦腔——西皮调的唱法、剧目和演员。

  徽秦合作使以唱二簧调为主的徽调成为北京剧坛的主流,但这还不是京剧。

  一个重要的人物——余三胜(1802—1866),出现了。

  余三胜是汉戏(汉剧)名角,在他前后,汉戏名角米应先、王洪贵、李六等进京与徽班搭台演出,徽汉开始合流。因为才能突出,余三胜成为春台班主。他顺势大胆改革,徽剧舞台的主角开始发生变化。

  汉戏进京前的北京舞台,包括徽班,多以旦角为主,剧目以儿女情长为多。

  汉戏名角入京后,演男性角色的剧目增多,尤以老生为主的剧目最多。

  以老生为主角展开的戏剧,便于书写重大题材,拓开了戏剧表现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为即将诞生的京剧开辟了成长空间。

  这一合乎艺术规律的潮流,加上春台班的影响,推动徽剧由以旦行为主快速演变为以生行为主。

  那正是波澜壮阔的时代,小舞台变幻大社会,一个以京剧为标志的戏剧繁荣期降临了。

  京剧多有“湖北音”

  湖北人听京剧,天生耳熟,这是因为京剧中有湖北语言基因。

  京剧也称“皮黄(簧)”,即“西皮”和“二簧”两大唱腔系统。

  西皮调旋律急骤,有阳刚之美,一般认为是清初甘肃、陕西一带的秦腔经湖北襄阳传到武汉一带,同当地民间曲调结合演变而成。

  二簧调旋律沉静缓慢,有阴柔之美,一般认为是由元末南戏基础上形成的弋阳腔演变而来。

  武汉承东启西,艺人云集,汉戏西皮调与二簧调都有特色。

  徽汉合流使湖北的西皮调与安徽的二簧调第二次交融,同时吸收昆曲等剧种之长,形成了更臻完美的皮簧板式——京剧声腔曲调。

  这种唱腔,既有汉徽皮簧的某些特色,又不完全同于原汉徽皮簧,史称“楚调新声”。

  而京剧韵白,则是以“湖广音”读“中州韵”为基础。“湖广音”指湖北的地方语言,“中州韵”以元代北方语言为标准,是元以来北方戏曲所遵循的声韵规范。

  徽汉合流后,演员们开始以“中州韵”为标准演唱,同时吸收一些北京字音。

  入京的汉戏名角则一面采用“中州韵”,一面坚持沿用本色的“湖广音”。

  就“湖广音”使用而言,从余三胜传至谭鑫培,再递及余叔岩,直至杨宝森而相沿至今,一直是京剧老生演唱中的一个主要派别。

  武汉“戏窝子”名角闪耀

  在京剧发展史上,总是闪烁着余三胜等先辈开创的“汉派”身影,其子余紫云、孙余叔岩,汪桂芬都是著名“汉派”代表人物。

  至谭鑫培(1847-1917),“汉派”再现高峰。

  谭鑫培是江夏人,曾师事程长庚、余三胜,并向张二奎等名家问艺,博采众长化为己有,创造了京剧史上重要老生流派——谭派。

  京剧史家认为,谭派是流传最广、对后世影响最大、枝叶最为繁茂的一个艺术流派,是老生行当中的主流派。其后的余叔岩、马连良、言菊朋、杨宝森等重要的老生流派,都是从谭派衍化出来的。

  清末民国至解放前后,武汉作为中部地区最繁华的都市,除京沪外,和天津、南京并列为京剧大“码头”,与“汉派”的艺术影响力颇有关联。

  武汉人习称“戏窝子”,汉口大舞台(现人民剧院),民众乐园,都是享誉全国的京剧“戏窝子”。

  前辈艺术家谈到初到武汉演出时的情景,不约而同都说“紧张”。

  1951年4月,京剧大师梅兰芳第5次来武汉演出,与人民剧院老生演员郭叔鹏结下“一字师”情谊。

  因此前已有探讨,梅兰芳演出《宇宙锋》前,征求郭叔鹏意见。

  郭叔鹏见大师虚怀若谷,便直率说:“梅先生,您说戏里的赵艳容是真疯假疯?”“当然是假疯。”

  “既然是假疯,她的头脑是清醒的。她明明知道赵高是她父亲,就不能唱‘随儿到红罗帐倒凤颠鸾’,这似乎有失身份。将‘儿’改为‘奴’,‘奴’普遍代表女性,似更合情理。”

  梅兰芳听了连说,“改得好,改得好。谢谢。高才,高才。”

  湖北再谱国韵新篇

  新中国刚刚诞生,1950年1月18日,中南京剧工作团(武汉京剧院前身)即告成立,首任团长为京剧大师周信芳。

  上世纪60年代中期,武汉京剧院百花齐放。艺术名家高百岁、陈鹤峰、高盛麟、郭玉昆、杨菊萍、高维廉、关正明、贺玉软、李蔷华、陈瑶华等通力合作,好戏连台,蜚声海内外,与北京、上海两地京剧院形成鼎足之势,梅兰芳大师赞誉为“三鼎甲”。

  改革开放后,湖北涌现出朱世慧、杨至芳、李春芳、刘子微、王小蝉、尹章旭等名演员,余笑予、习志淦、胡应明等名编导,《徐九经升官记》、《膏药章》、《法门众生相》等名剧目。湖北京剧院跻身全国11大重点京剧院团之列。

  杨至芳承袭京剧大师王瑶卿创立的王派,从松滋小县城唱到全国,梨园同行喻为“山窝里飞出的金凤凰”。

  久演不衰的《徐九经升官记》至今已演出600多场,“徐九经”朱世慧被观众亲切地誉为“中国京剧第一名丑”。

  余笑予导演了湖北省京剧院的《一包蜜》、《徐九经升官记》、《药王庙传奇》、《膏药章》、《法门众生相》五部叫响全国的剧目。老人为戏曲奋斗了一辈子,被称为中国戏剧界的鬼才、怪才。

  而今,新一辈年轻演员已走上前台。六京节上,人们将在武汉京剧院《水上灯》和湖北省京剧院《建安轶事》中,领略他们的风采。

  西皮二簧传国韵,急管繁弦动江城。第六届中国京剧艺术节来到武汉,必将再次激发湖北艺术家和湖北人民参与京剧创造的热忱,谱写湖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篇章。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admin)分享到 | -->多媒体报纸:京剧盛装回楚天:湖北在中国京剧艺术中的历史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