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武高清百度云资源:2011年高考最新时政热点主观题集锦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12:46:54
二.解决收入分配公平、就业等民生问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1978年以来我国基尼系数变化情况
年    份
1978年
1990年
1994年
1996年
2005年
2009年
基尼系数
0.18
0.34
0.37
0.424
0.45
约0.46
注:基尼系数是反映衡量居民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指标。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基尼系数低于0.3为过分平均状态,0.3—0.4属于正常合理区间,大于0.4表明收入差距过大。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贫富差距的警戒线。
材料二: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提出:要规范分配秩序,加强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1)、从经济生活角度谈一谈怎样解决材料一、二中反映出的中国社会的公平问题。(12分)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②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分配。
④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增加社会保障支出,提高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政党的有关知识,分析党中央关注民生、关注中国社会公平问题的原因。(9分)
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党的重要职责,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3分)
②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最广泛、最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发展、改善民生。(3分)
③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3分)K^S*5U.C#O
材料三:发展改革委主任张平在发布会上表示,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组织力量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为2011-2015年。为更好地体现民意,集中民智,编制出一个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反映时代特点,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十二五”规划,我们真诚地希望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踊跃提意见,谈建议,为贯彻落实好中央《建议》精神、编制好“十二五”规划出谋划策。
(3)、请考生在A.B.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答题时请在答题卡对应的位置上填涂作答的题号。
A.作为公民,你认为应如何有序地为“十二五”规划的制定献计献策?(9分)
问题:①必须在党的领导下,遵循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积极行使言论自由等政治权利与自由,自觉履行义务;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自觉站在国家立场上献计献策,确保有序参与。(6分)  ②增强参与决策的热情、信心和责任感,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听证制度等途径参与民主决策(3分)
B假如你是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谈谈在“十二五”规划方面应如何履职?
答案一 :    人大代表(每1点3分)
答案二  :    政协委员(每1点3分)
①积极进行社会调研,广泛听取和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①积极进行社会调研,广泛听取和反映群的意见和建议
②通过行使提案权、审议相关议案意见,表决相关决定
②积极提交“十二五”规划提案,建言献策,参政议政
③就“十二五”规划的具体实施对相关部门进行质询监督
③就“十二五”规划具体实施对相关部门进行民主监督
材料四: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挑战。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在2009年9月的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上,中国强调加强国家间的沟通,主张通过切实有效的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坚定地与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维护共同利益,敦促发达国家切实履行承诺和义务,增强互信,力促会议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果。2009年12月7-18日,中国政府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参加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并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声明:中国政府确定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是中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是对中国人民和全人类负责的,不附加任何条件,不与任何国家的减排目标挂钩。
(4)、依据材料四回答: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做法体现了哪些政治生活道理?(12分)
①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不可逆转,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是时代的潮流,我国做法是顺应时代潮流而做出的选择。
②国家利益是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间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强调加强国家间的沟通,主张加强国际合作,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体现了国家合作的基础是国家的共同利益。
③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是一个负责任大国,团结发展中国家,敦促发达国家履行承诺和义务,增强互信,力促会议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果,体现了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国际事务发挥着重要建设性作用。
④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我国本着负责态度,自主确定减排目标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
⑤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我国政府的温室气体的排放目标是根据中国国情的自主行为,不附加任何条件,说明了我国处理国际问题自主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
(写出4点即可给满分 )其他等言之有理的答案,可酌情给分。
2、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份公报体现出三个重点,即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对民生的重视正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十二五”规划“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 “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1)、试分析怎样实现收入分配上的公平正义?(12分)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②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
③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④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通过分配政策和税收调节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
⑤正确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既要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收入差距过于悬殊;
⑥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每点2分)
(2)、请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谈谈对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十二五”规划“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正确认识。(12分)
①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的;
②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要求;
④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使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⑤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发展生产力,使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⑥党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每点2分)
(3)、请从《经济生活》角度帮助找出“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间的内在联系。(8分)
①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2分)
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有利于促进人们生活消费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促进社会就业的增加,生活环境的改善等;(4分) ③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利于促进消费、提高劳动者素质等,从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2分)(考生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
3、2010年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胜利召开,全会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材料一:《建议》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我国就业形势一方面就业难,另一方面用工难。这“两难”是政府、企业和劳动者的困惑。能否清除认知障碍,平衡利益矛盾,决定着政府、企业和劳动者能否和谐共“舞”。
(1)、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就“两难”问题的解决,谈谈政府、企业和劳动者如何和谐共“舞”。(6分)
①政府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②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为职工提供良好的就业机会和就业环境;③劳动者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努力学习,提高技能和素质。(6分)
材料二:会议提出,把“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作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从“国强”到“民富”的转变,成为公众关注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最大亮点。
(2)、运用政党有关知识,分析在中国经济得到高速发展之时,“十二五”规划将“民富”放在重要位置的原因。
①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②党的性质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先锋队;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和民主执政;③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④有利于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有利于推进全面小康社会进程,构建和谐社会。(10分)
4、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五中全会于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五中全会集中讨论审议“十二五”规划建议,勾勒出我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民主、民生方面的发展路径与图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材料一: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的主要议程是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通过“十二五”规划建议之前,中共中央广泛听取了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对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意见和建议,国务院将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制定方案,提交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
材料二:“十二五”规划建议,第一次明确追求“民富国强”,而不是以往的“国富民强”。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高速发展,中国解决民生问题有了物质基础,此时将“民富”放在重要位置,由“国富优先”向“民富优先”的转变,使发展成果惠及所有社会成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材料三:从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发布的《公报》来看,做好今后五年的工作,有这样七个方面的“不变之变”值得关注:科学发展的主题不变,经济发展的方式要转变;经济政策的思路不变,产业发展的体系要拓展;社会建设的重点不变,收入分配的关系要调整;文化前进的方向不变,文化产业的建设要提升;改革开放的国策不变,整体推进的力度要加强;加强党建的主线不变,科学执政的能力要提高;治国方略的大政不变,社会发展的合力要增强。
⑴、结合材料一,分析“十二五”规划的制定过程体现了哪些政治生活知识。(8分)
①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2分)。②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分)。③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2分)。③全国人大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国务院是我国行政管理机关(2分)。
⑵、请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我国如何实现“民富”?(8分)
①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2分);②优化分配格局,初次分配与再分配都要注重公平,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2分);③不断提高对公共产品和服务方面财政支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2分);④着力扩大国内的消费需求(2分)。
⑶、请从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角度分析材料三中的“不变之变”。(10分)
①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2分)。世情、国情不断地变化发展着,因此,要做好今后五年的工作,路线、方针、政策也需要调整与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2分)。②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2分)。做好今后五年的工作,科学发展的主题、经济政策的思路等的不变。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保证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2分)。 ③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关系,两者相互依存,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做好今后五年工作,要做到“变”与“不变”的有机统一(2分)。
(4)、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结合材料,分析注重“富民”的经济意义?(10分)
①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体现,也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共同富裕这一根本目标;②有利于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的体现;③它有利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发展;④有利于平衡不同群体利益关系,实现社会和谐;⑤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促进收入分配公平,有利于调动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效率的积极性。
5、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审议通过 “十二五”规划建议。
材料一:    2003年、2009年我国收入分配状况
指标
2003年
2009年
年均增长速度
GDP
13.58万亿元
25.73万亿元
10.8%
财政收入
2.17万亿元
5.13万亿元
22.6%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8472元
13786元
9.8%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2622元
4140元
6.8%
材料二:  “一切人类努力的伟大目标在于获得幸福”。追求幸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奉献了《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两部经典著作之后,他本人却对《国富论》受到过度重视不喜反忧,因为他担心政府过分关注“国富”忽视“民福”而产生“不道德情操”。在今年的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强调“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日前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要求“十二五”经济增长的“主旋律”将围绕包容性增长展开。这说明在“十二五”期间,保障和改善民生,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千方百计让人民富裕起来,实现社会公平,成为中国政府的一个重要执政理念。
名词解释:包容性增长,是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相对立。使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改善同步进行;财富公平分配,不造成贫富差距,向低收入人群倾斜,使所有人都从增长中获益。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4分)
①材料一中的各项经济指标都有增长,但城镇居民、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都低于财政收入增速、GDP增速。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存在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的趋势。(4分)
(2)、结合材料二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促进社会公平?(4分)当前,国家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才能理顺收入分配关系?(8分)
①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2分)②它有利于提高效率,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2分)
怎样:①坚持和完善分配制度改革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制度保证。②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③加强宏观调控,整顿分配秩序,打破行业垄断;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提高低收入者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是在再次分配中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增加农民收入。((每点2分,共8分)ks5u
材料三:在十七届五中全会召开之前,中央领导纷纷下到一线进行摸底调查,特别是倾听基层干部、群众对社会经济发展意见,A省省长发布了《致A省网民的一封信》。信中表示,互联网打破了传统社会架构下的沟通壁垒,使网民和政府之间的直接对话、平等沟通成为可能,欢迎网友“拍砖”、“灌水”。
(3)、辨题:政府允许公民在网上建言献策就能实现公民有序地参与政治。(12分)
①公民在网上建言献策是公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的体现,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性质决定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所以“政府允许公民在网上建言献策”的说法是不正确的。(4分)
②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必须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为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协调人民内部矛盾,政府要积极主动履行保障人民民主的职能,主动听取公民的意见和建议。(4分)
③公民在网上建言献策是公民积极参与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的表现,这是公民有序地参与政治的途径之一。公民有序地参与政治:还要求在党的领导下,遵循宪法和法律、规则、程序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4分)ks5u
材料四: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4)、请你谈谈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今天,应如何发展我们的先进文化?(8分)
①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②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人民群众是发展先进文化的主体,只有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
③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④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⑤加强自身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⑥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只要答对4点,即给8分)
6、 材料一:改革开放前,平均主义分配体制严重制约了效率的提高,常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针对这一状况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针对贫富差距拉大的趋势,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又适时提出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材料二:效率可以给社会带来更多的财富,从而为促进公平制造条件;公平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从而为提高效率奠定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该大力发展生产力,在不放松效率的前提下,逐步缩小差距,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
材料三:全会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①效率与公平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效率与公平是对立的。过分重视一方,另一方就受到影响。效率与公平又是统一的,二者相互依存。一方的合理解决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创造条件。不能离开效率谈公平,也不能离开公平谈效率。
②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特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针对效率与公平在不同时期出现的问题采取不同的解决办法。
③要全面地看问题。既要重视效率,也要注重公平,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2)运用有关分配理论的知识说明如何做到“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①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②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提高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④要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严格规范国有企业、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管的收入,完善监管办法。⑤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3)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简要说明党和政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依据。
①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必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体现了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
③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体现了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要求。
④中国共产党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党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⑤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政府一切活动必须体现和维护人民的利益。
⑥我国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捍卫者,政府要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承担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协调人民内部利益关系的职能,着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⑦政府贯彻和落实发展观要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基尼系数在0.3左右,90年代中期达0.42,但到了2010年,已经达到0.48。这表明居民收入差距正在不断扩大。收入分配问题不仅影响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更事关社会稳定,已成为当前改革的焦点问题之一,整顿收入分配不公迫在眉睫。”北京师范大学收入分配与贫困研究中心主任李实说。
材料三: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已经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把加快调整国民收入结构列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八点意见”中的第一条;十二五规划建议中进一步提出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1)、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说明应如何解决。(8分)
问题: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比例不合理,分配多向政府和企业倾斜,收入分配不公成为社会焦点问题。(2分)
措施:第一,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2分)第二,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2分)第三,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政府应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分配。(2分)
(2)、表中案例反 映了某地政府在理顺收入分配,推进社会公平正义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矛盾分析法,请根据示例对其进行概括。(3分)
案例
矛盾分析法
(示例)市场要讲究效率,政府要强调公平,前者可以有效地创造财富,后者可以更好地实现稳定,推进公平正义要把公平与效率有机结合起来。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全面看待和处理矛盾双方的关系,要防止片面性
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各种矛盾是客观事实,也是合乎规律的现象。必须特别注重理顺收入与分配的各种矛盾关系。
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承认矛盾不回避矛盾
城乡发展失衡,差距日趋扩大是存在的突出矛盾。政府必须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并着手解决户口、农民工待遇等问题。
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 要把握主要矛盾
针对城乡差距问题,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8、材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2010年10月15日在京召开,讨论未来五年的政策蓝图。
材料一:GDP增速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对比
材料二: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努力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今后五年将更致力于全面均衡发展和收入分配改革,保持居民收入与GDP同步增长,控制收入差距扩大,在“十二五”规划中实现 “国富”到“民富”的转变。翻开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报告,民生话题几乎贯穿始终。无论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方针,还是普通百姓关注的教育、住房、收入分配,随处可以找到涉及民生的论述。
材料三: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之前,中共中央广泛听取了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对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意见和建议。国务院将根据中共中央的《建议》,制定方案,提交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
(1)、揭示材料一(图表)反映的信息。(3分)
图表信息:2001年—2009年我国的经济增长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都有较快的增长并基本保持一致,但是居民收入增长幅度不如GDP增幅,国民收入分配不合理。( 3分)
(2)、结合材料二,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国家怎样才能实现“保持居民收入与GDP同步增长”?(7分)
①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②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让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③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继续完善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④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站合理的比重。⑤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调节过高收入,保障过低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拓宽投资渠道,依法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和公民的合法财产,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⑦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防止出现两极分化。⑧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 7 分)(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3)、运用政党的有关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富民、重民生?(6分)
①这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我国是人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2分)
②这是由党的地位和性质、宗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分)
③体现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利于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谐。 (2分)
(4)、结合材料三,分析“十二五”规划的制定过程体现了哪些政治生活道理?(7分)
①由中共中央提出“十二五”规划建议,说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2分)
②中共中央在通过“十二五”规划前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表明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各民主党是我国的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坚持民主执政。(3分)
③《建议》将提交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既体现了全国人大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执政。(2分)
9、读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2010年中央预算财政支出(单位:亿元)
项     目
金    额
预算数为上年执行数的 %
教育
2159.90
109%
医疗卫生
1389.18
108.8%
社会保障与就业
3582.25
108.7%
住房保障支出
992.58
101.4%
文化、体育与传媒
314.49
98.1%
地震后恢复重建
780.01
80.4%
(1)、请揭示图表蕴含的信息,并分析其政治生活依据及经济意义。(16分)
①图表表明:2010年我国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与就业、住房保障、文化支体育与传媒、地震后恢复重建的支出与上年相比,有很大提升,说明我国政府更加关注民生。②政治依据:我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宗旨,对人民负责是政府的基本原则。关注民生是由我国政府的性质决定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是政府的基本职责,关注民生是政府依法履行职责的客观要求。③经济意义:财政加大对社会公共领域的支出,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体现,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全面改善人民生活;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扩大内需;有利于实践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让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2)、请结合图表,说明财政在经济社 会发展中是怎样发挥作用的。(10分)
①财政可以通过加大对社会公共领域的支出,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②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③财政通过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促进教育公平。④财政加大对社会保障与就业和医疗卫生的投入,可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基本医疗卫生制度。⑤财政通过加大对住房保障、文化、体育与传媒、地震后恢复重建的投入,保障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材料二:2010年1~5月,我国的财政收入是 3.5万亿元人民币,预计2010全年将会突破8万亿元,即将成为世界第二大财政收入经济体。这表明中国不仅率先走出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而且在后危机时代取得了先发优势。然而,8万亿让国民为之骄傲的同时,民众也希望带来更多实惠。
(1)、试描述表一所反映的经济信息并指出信息说明的经济问题。(4分)
①十一五期间,我国GDP、国家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虽然在08、09年增幅略有回落,但总体呈现较快增长态势,说明我国尽管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但国民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2分,图表信息的描述1分,形成的结论1分,允许学生答案有不同的合理表述,但前提是必须确保思路正确。)
②另一方面,财政收入增长大大高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GDP的增长,说明国民收入分配中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不合理。(2分,图表信息的描述1分,形成的结论1分,允许学生答案有不同的合理表述,但前提是必须确保思路正确。)
(2)、结合图表和材料二,运用财政的有关知识说明如何让8万亿元给民众带来更多实惠?(8分)
①合理调节财政支出方向。(1分)一是合理加大经济建设支出,(1分)促进资源理配置,(1分)及时调整财政政策,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1分)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为民众获得实惠奠定坚实经济基础。(1分)(说明:本要点共3分,答出一点即可得1分。)
二是合理加大科、教、文、卫和社会保障事业支出,(1分)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2分)从而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让民众获得更多直接实惠。(1分)(说明:本要点共3分,答出一点即可得1分。)
②合理调节财政收入结构。(1分)国家应制定合理的国民收入分配政策,(1分)既保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又促进企业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1分)从当实际看可以适当减免税收,让利于民,实现藏富于民,国富民强。(1分)(说明:本要点共2分,答出一点即可得1分。)
10、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图表:2005—2009年我国收入分配增长状况
2005年
2009年
年均增长速度
国家财政收入
3.16万亿元
6.85万亿元
21.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0493元
17175元
10.1%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3255元
5163元
7.9%
(1)、图表中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2分)
①2005—2009年,国家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都有较快增长,但城镇居民、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均低于财政收入增速,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降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2分)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把劳动报酬同劳动效率、生产要素收益和经济效率挂钩,打破分配上的平均主义,但也出现了收入分配不公。为此,国家加强收入分配调节,确保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2)、结合材料二,从经济生活角度说明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5分)
①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弊端,单纯的市场调节,会导致收入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两极分化。这要求国家必须加强宏观调控,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3分)②加强宏观调控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当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不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2分)
11、材料一:       图1    “十一五”全国财政收入增长图
表1  “十一五”全国公共财政支出增长表(单位:亿元)
年份
项目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三农”支出
3397
4318
5955.5
7253.1
8183.4
教育支出
538.33
1076.35
1603.71
1981.39
2159.9
医疗卫生支出
138.03
664.3
826.8
1273.21
1389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
2023.03
2302.36
2743.59
3296.67
3582.25
注:2010年数据为中央财政预算支出。
材料二: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十一五”期间,党和政府着力破解民生难题,加大民生领域投入,努力实现发展成果人民共享。
(1)、说明材料一蕴含的经济信息。(6分)
①“十一五”期间,全国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三农”支出、教育支出、医疗卫生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等公共财政支出也随之大幅度增加。(3分)
②这说明“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公共财政向民生工程倾斜,国家高度重视民生问题的解决。(3分)
(2)、结合上述材料,阐述党和政府着力破解民生难题,加大民生领域投入的经济意义。(6分)
①有利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2分)
②有利于发挥财政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中的物质保障作用。(2分)
③有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2分,如答和谐社会也可以,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12、材料一
注:① 2006年到2009年我国GDP年均增长11.4%,2010年上半年增长11.1%。②2010年财政收入为预期值,各项支出为预算支出。
(1)、分别描述图1、(含注)图2反映的经济信息,并揭示两图之间的内在联系。(6分)
图1反映了“十一五”期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不断增长,财政收入逐年增多;
图2反映了“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对民生领域的投入逐年增加;两图表明经济发展是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增长的基础。(6)
材料二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央财政向民生领域倾斜力度逐年增大,是我国“十一五”期间突出的亮点之一。“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公共财政向民生领域的倾斜力度。
(2)、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说明我国加大公共财政向民生领域倾斜的重要意义。(8分)
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加大财政向民生领域倾斜,坚持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有利于调整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促进经济平稳发展;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8分)
13、回眸“十一五”,改革开放纵深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又好又快。即将开启的“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表 “十一五”期间我国国家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情况 单位:%
年份
2005年
2006年[来源:Zxxk.Com]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上半年
财政收入
18.5
24.24
31
23.1
11.7
30.8
城镇居民
可支配收入
10.33
12.09
17.24
14.47
8.83
13.63
(1)请你分析图表中所反映的经济信息。(2分)
十一五期间,我国国家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增长很快,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08、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两者有所下降。(2分)
(2)针对图表中的经济现象,有人认为:国富民就富。请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辨析。(7分)
①国富即意味着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很多,民富即意味着居民个人收入多,二者都来自社会财富。(1分)
②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条件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个人的收入就会减少,反之亦然。如果国家集中的收入太少,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最终不利于经济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因此,民富必须国富。但是,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会直接减少个人的收入,影响消费对生产的作用,最终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5分)
③国家要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共享改革成果,从而实现民富国强。(1分)
13、近年来,民生问题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因素,其中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问题又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材料一:下图为2003-2007年某省城乡居民收人、工资涨幅与GDP涨幅的比较。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4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中的有关知识,谈谈政府如何促进收入分配公平?(12分)
(3)结合上述材料,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谈谈党中央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依据。(12分)
14、不管是富贵者,还是贫贱者,都应该体面地、有尊严的生活着,这是现代文明法治社会对公民权利基本保障的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生不起,剖腹一刀五千几;读不起,选个学校三万起;住不起,一万多元一平米;娶不起,没房没车谁嫁你;病不起,药费利润十倍起;活不起,一月辛劳一千几:死不起,火化下葬一万几。”民谣虽然有些偏激,但是道出了部分群众生活的艰辛。
材料二:2010年2月27日,温家宝总理在线与网友交流时指出:“要让老百姓活得更有尊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从个性化表述提升为官方承诺,彰显了我国政府的价值取向。
(1)、请从《政治生活》角度谈谈政府应该如何“让老百姓活得更有尊严”。(6分)
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破府必须坚持依法行政,对人民负责,尊重和保护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自由和权利,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2分)。
②我国政府是国家的行政机关,必须履行好管理和服务的职能,积极创造条件让老百姓生活的更加幸福、更有尊严。(2分)
③我国政府的权办是人民赋予的,必须要接受老百姓的监督。这既是防止权力滥用的有效手段,也是人民主人地位的体现。(2分)
(2)、请结合材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知识说明“让老百姓活得更有尊严”的哲学依据。(6分)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近些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导致部分群众生活艰辛,这一状况决定政府的政策取向。(2分)②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让老百姓活得更有尊严”是正确的价值观,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社会发展规律,有利于促进入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2分)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让老百姓活得更有尊严”,有利于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调动老百姓参加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2分)(答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可得2分)
15、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我们的分配政策,既要有利于善于经营的企业和诚实劳动的个人先富起来,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贫富悬殊,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党的十四大报告又进一步强调:“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又明确指出:“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允许属于个人的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进入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和以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的新的阶段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提法的局限性日益明显,需要及时加以调整。这反映了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规律的把握更加自觉,反映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原则与分配关系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结合材料,请运用“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对效率和公平关系的认识过程。
①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我国对效率和公平关系的认识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认识具有反复性。从党的十三大到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对效率和公平关系认识的这些变化说明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③认识具有无限性。我国对效率和公平关系的认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深化的。
④认识具有上升性。我国对效率和公平关系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前进上升的过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不断发展.不断完善。
16、某职工用漫画《他敢剪吗?》,描述所在企业存在的某种现象。
注:近几年来,该企业的产值年均增长11%左右,企业利润年均增长20%。与此同时,职工工资增长缓慢,年均仅增长5%。
(1)、运用《经济生活》知识,你认为“他”敢剪吗?(6分)
效率与公平是对立统一的,但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两者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因此,他不敢剪。(6分)
(2)、联系(1)的结论,结合材料(注解),从《经济生活》角度,请你为该企业的今后发展献计献策。①要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企业发展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2分)
②要保证劳动报配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理顺企业和职工的关系(3分)要维护职工合法权益。(1分)
17、材料一:“蚁族”,并不是一种昆虫族群,而是“80后”一个鲜为人知的庞大群体——“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指的是毕业后无法找到工作或工作收入很低而聚居在城乡结合部的大学生。该群体具有高智、群聚、弱势、如果不关注易引发社会问题等特征。来自大城市的吸引、日趋严峻的高校就业形势、实际工作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巨大差距,是“蚁族”形成的三大原因。
“蚁族”现象已经引起了各级政府的广泛关注。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安置工作,加强政策支持和就业指导。
(1) 、有人认为,解决“蚁族”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就在于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和就业指导。请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评析这一观点。(8分)
①解决大学生就业,需要政府宏观调控,提供政策支持和就业指导,为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3分)②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还需要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素质。(3分)
此外,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也离不开企业的良性发展,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2分)
材料二:蚂蚁有永不言弃的精神:如果我们试图挡住一只蚂蚁的去路,它会立刻寻找另一条路。要么翻过或钻过障碍物,要么绕道而行;蚂蚁有强烈的期待情怀:在严冬中,蚂蚁们时刻提醒自己严寒就要过去了,温暖舒适的日子很快就会到来;蚂蚁还有勤勤恳恳、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
(2)、蚂蚁的精神品质对“蚁族”实现人生价值有什么哲学启示?(9分)
①蚂蚁勤勤恳恳、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启示“蚁族”,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创造价值。(3分)
②蚂蚁永不言弃的精神启示“蚁族”,实现人生价值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3分)
③蚂蚁强烈的期待情怀启示“蚁族”,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引领。(3分)
18、材料一:  表一:近七年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单位:万人)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预计)
340
408
495
559
611
631
650
注:目前我国每年新增就业机会大约在900万个左右,每年新增就业人员约1000万,2009年还有150万大学毕业生等待就业。
表二:某市2010人才供需对比
学历
硕士及以上
本科毕业生
大专毕业生
用人单位需要情况
19%
48%
33%
劳动力的供给情况
17%
5 7%
26%
表三:对3000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意向调查情况
首选地
沿海发达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和北部地区
72.8%
25.2%
2%
首选
职业
白领行业
蓝领行业
新兴行业
71%
27%
2%
材料二:北京市海淀区唐家岭村的简陋民房中,聚居着一群上班无岗或收入较低的大学生,他们被称为“蚁族”。他们大都坚守着自己的理想,但也不得不面临就业难的现实,有人因此戏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蚁族”宁愿挤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也不愿到中小城镇或者农村就业,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全国政协委员严琦认为,“蚁族”多数觉得在大城市的机遇多、发展空间大,在中小城镇或农村可能荒废人生。
材料三: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10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表示,我国要把促进就业作为发展的优先目标,实施有效就业政策积极开发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促进充分就业
(1)、材料一中的表格分别反映了我国就业状况的哪些特点?(6分)
①从表一,总体就业形势严峻,供给大于需求 ②从表二,劳动力供需结构失衡,本科生过多,专科生供给不足 ③从表三,大学生就业观念亟待更新。
(2)、请结合上述材料与表格,为促进我国大学生就业提出合理的建议(6分)
①政府:扩大就业,积极的就业政策,改善就业环境
②政府:加大对劳动者就业观念的更新与培训
③政府:大力发展生产力,破解城乡二元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④个人: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⑤理想转化现实,艰苦奋斗,基层就业或自主创业
19、大学生就业、农民养老保险等问题,是目前社会的热点问题。读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2004-200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变化情况如下(单位:万人)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8
338
413
495
559
611
材料二  针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国务院专门下发了加强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关通知, 提出以下措施: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城乡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去; 鼓励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更多地吸纳大学生; 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创建一批就业的见习基地。
结合上述材料, 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简要分析国家高度重视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8分)
①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2分)
②就业是民生之本, 对整个社会生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的权利。必须把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2分)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分)
④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等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我国当前就业形势严峻, 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与社会稳定和谐, 国家必须高度重视。(2分)
20、材料一   2010年可能是就业形势最复杂的一年,2010年的高校毕业生人数630万,就业率最高只能达到80%,再加上新增的劳动力和企业改制造成的失业下岗工人,就业压力巨大。就业是民生之本,下半年应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实施好岗位拓展、创业引领、就业服务与援助计划。
材料二   就业是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实现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实现和维护劳动者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
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材料一说明为什么要重视高校毕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12分)
①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重视和扩大就业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
②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的权利。扩大就业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利的体现。
③增加就业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之一。重视就业问题是国家加强宏观调控,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④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扩大就业,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要求。
⑤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就业形势严峻;劳动者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
⑥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同时,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实现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调动人们积极性。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        (2)、结合材料二说明国家和劳动者如何维护劳 动者的合法权益。(10分)
国家:
①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扩大就业。
②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③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规范劳动合同制度,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行为
劳动者:
④明确享有的权利并履行劳动者义务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
⑤依法签订劳动合同。;
⑥当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而不能采用非法手段施加报复。(6分)
二.解决收入分配公平、就业等民生问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1978年以来我国基尼系数变化情况
年    份
1978年
1990年
1994年
1996年
2005年
2009年
基尼系数
0.18
0.34
0.37
0.424
0.45
约0.46
注:基尼系数是反映衡量居民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指标。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基尼系数低于0.3为过分平均状态,0.3—0.4属于正常合理区间,大于0.4表明收入差距过大。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贫富差距的警戒线。
材料二: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提出:要规范分配秩序,加强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1)、从经济生活角度谈一谈怎样解决材料一、二中反映出的中国社会的公平问题。(12分)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②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分配。
④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增加社会保障支出,提高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政党的有关知识,分析党中央关注民生、关注中国社会公平问题的原因。(9分)
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党的重要职责,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3分)
②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最广泛、最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发展、改善民生。(3分)
③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3分)K^S*5U.C#O
材料三:发展改革委主任张平在发布会上表示,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组织力量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为2011-2015年。为更好地体现民意,集中民智,编制出一个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反映时代特点,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十二五”规划,我们真诚地希望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踊跃提意见,谈建议,为贯彻落实好中央《建议》精神、编制好“十二五”规划出谋划策。
(3)、请考生在A.B.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答题时请在答题卡对应的位置上填涂作答的题号。
A.作为公民,你认为应如何有序地为“十二五”规划的制定献计献策?(9分)
问题:①必须在党的领导下,遵循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积极行使言论自由等政治权利与自由,自觉履行义务;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自觉站在国家立场上献计献策,确保有序参与。(6分)  ②增强参与决策的热情、信心和责任感,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听证制度等途径参与民主决策(3分)
B假如你是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谈谈在“十二五”规划方面应如何履职?
答案一 :    人大代表(每1点3分)
答案二  :    政协委员(每1点3分)
①积极进行社会调研,广泛听取和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①积极进行社会调研,广泛听取和反映群的意见和建议
②通过行使提案权、审议相关议案意见,表决相关决定
②积极提交“十二五”规划提案,建言献策,参政议政
③就“十二五”规划的具体实施对相关部门进行质询监督
③就“十二五”规划具体实施对相关部门进行民主监督
材料四: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挑战。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在2009年9月的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上,中国强调加强国家间的沟通,主张通过切实有效的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坚定地与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维护共同利益,敦促发达国家切实履行承诺和义务,增强互信,力促会议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果。2009年12月7-18日,中国政府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参加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并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声明:中国政府确定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是中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是对中国人民和全人类负责的,不附加任何条件,不与任何国家的减排目标挂钩。
(4)、依据材料四回答: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做法体现了哪些政治生活道理?(12分)
①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不可逆转,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是时代的潮流,我国做法是顺应时代潮流而做出的选择。
②国家利益是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间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强调加强国家间的沟通,主张加强国际合作,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体现了国家合作的基础是国家的共同利益。
③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是一个负责任大国,团结发展中国家,敦促发达国家履行承诺和义务,增强互信,力促会议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果,体现了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国际事务发挥着重要建设性作用。
④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我国本着负责态度,自主确定减排目标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
⑤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我国政府的温室气体的排放目标是根据中国国情的自主行为,不附加任何条件,说明了我国处理国际问题自主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
(写出4点即可给满分 )其他等言之有理的答案,可酌情给分。
2、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份公报体现出三个重点,即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对民生的重视正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十二五”规划“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 “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1)、试分析怎样实现收入分配上的公平正义?(12分)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②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
③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④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通过分配政策和税收调节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
⑤正确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既要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收入差距过于悬殊;
⑥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每点2分)
(2)、请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谈谈对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十二五”规划“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正确认识。(12分)
①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的;
②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要求;
④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使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⑤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发展生产力,使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⑥党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每点2分)
(3)、请从《经济生活》角度帮助找出“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间的内在联系。(8分)
①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2分)
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有利于促进人们生活消费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促进社会就业的增加,生活环境的改善等;(4分) ③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利于促进消费、提高劳动者素质等,从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2分)(考生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
3、2010年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胜利召开,全会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材料一:《建议》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我国就业形势一方面就业难,另一方面用工难。这“两难”是政府、企业和劳动者的困惑。能否清除认知障碍,平衡利益矛盾,决定着政府、企业和劳动者能否和谐共“舞”。
(1)、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就“两难”问题的解决,谈谈政府、企业和劳动者如何和谐共“舞”。(6分)
①政府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②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为职工提供良好的就业机会和就业环境;③劳动者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努力学习,提高技能和素质。(6分)
材料二:会议提出,把“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作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从“国强”到“民富”的转变,成为公众关注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最大亮点。
(2)、运用政党有关知识,分析在中国经济得到高速发展之时,“十二五”规划将“民富”放在重要位置的原因。
①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②党的性质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先锋队;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和民主执政;③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④有利于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有利于推进全面小康社会进程,构建和谐社会。(10分)
4、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五中全会于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五中全会集中讨论审议“十二五”规划建议,勾勒出我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民主、民生方面的发展路径与图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材料一: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的主要议程是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通过“十二五”规划建议之前,中共中央广泛听取了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对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意见和建议,国务院将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制定方案,提交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
材料二:“十二五”规划建议,第一次明确追求“民富国强”,而不是以往的“国富民强”。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高速发展,中国解决民生问题有了物质基础,此时将“民富”放在重要位置,由“国富优先”向“民富优先”的转变,使发展成果惠及所有社会成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材料三:从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发布的《公报》来看,做好今后五年的工作,有这样七个方面的“不变之变”值得关注:科学发展的主题不变,经济发展的方式要转变;经济政策的思路不变,产业发展的体系要拓展;社会建设的重点不变,收入分配的关系要调整;文化前进的方向不变,文化产业的建设要提升;改革开放的国策不变,整体推进的力度要加强;加强党建的主线不变,科学执政的能力要提高;治国方略的大政不变,社会发展的合力要增强。
⑴、结合材料一,分析“十二五”规划的制定过程体现了哪些政治生活知识。(8分)
①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2分)。②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分)。③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2分)。③全国人大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国务院是我国行政管理机关(2分)。
⑵、请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我国如何实现“民富”?(8分)
①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2分);②优化分配格局,初次分配与再分配都要注重公平,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2分);③不断提高对公共产品和服务方面财政支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2分);④着力扩大国内的消费需求(2分)。
⑶、请从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角度分析材料三中的“不变之变”。(10分)
①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2分)。世情、国情不断地变化发展着,因此,要做好今后五年的工作,路线、方针、政策也需要调整与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2分)。②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2分)。做好今后五年的工作,科学发展的主题、经济政策的思路等的不变。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保证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2分)。 ③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关系,两者相互依存,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做好今后五年工作,要做到“变”与“不变”的有机统一(2分)。
(4)、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结合材料,分析注重“富民”的经济意义?(10分)
①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体现,也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共同富裕这一根本目标;②有利于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的体现;③它有利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发展;④有利于平衡不同群体利益关系,实现社会和谐;⑤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促进收入分配公平,有利于调动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效率的积极性。
5、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审议通过 “十二五”规划建议。
材料一:    2003年、2009年我国收入分配状况
指标
2003年
2009年
年均增长速度
GDP
13.58万亿元
25.73万亿元
10.8%
财政收入
2.17万亿元
5.13万亿元
22.6%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8472元
13786元
9.8%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2622元
4140元
6.8%
材料二:  “一切人类努力的伟大目标在于获得幸福”。追求幸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奉献了《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两部经典著作之后,他本人却对《国富论》受到过度重视不喜反忧,因为他担心政府过分关注“国富”忽视“民福”而产生“不道德情操”。在今年的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强调“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日前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要求“十二五”经济增长的“主旋律”将围绕包容性增长展开。这说明在“十二五”期间,保障和改善民生,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千方百计让人民富裕起来,实现社会公平,成为中国政府的一个重要执政理念。
名词解释:包容性增长,是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相对立。使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改善同步进行;财富公平分配,不造成贫富差距,向低收入人群倾斜,使所有人都从增长中获益。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4分)
①材料一中的各项经济指标都有增长,但城镇居民、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都低于财政收入增速、GDP增速。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存在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的趋势。(4分)
(2)、结合材料二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促进社会公平?(4分)当前,国家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才能理顺收入分配关系?(8分)
①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2分)②它有利于提高效率,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2分)
怎样:①坚持和完善分配制度改革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制度保证。②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③加强宏观调控,整顿分配秩序,打破行业垄断;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提高低收入者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是在再次分配中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增加农民收入。((每点2分,共8分)ks5u
材料三:在十七届五中全会召开之前,中央领导纷纷下到一线进行摸底调查,特别是倾听基层干部、群众对社会经济发展意见,A省省长发布了《致A省网民的一封信》。信中表示,互联网打破了传统社会架构下的沟通壁垒,使网民和政府之间的直接对话、平等沟通成为可能,欢迎网友“拍砖”、“灌水”。
(3)、辨题:政府允许公民在网上建言献策就能实现公民有序地参与政治。(12分)
①公民在网上建言献策是公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的体现,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性质决定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所以“政府允许公民在网上建言献策”的说法是不正确的。(4分)
②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必须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为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协调人民内部矛盾,政府要积极主动履行保障人民民主的职能,主动听取公民的意见和建议。(4分)
③公民在网上建言献策是公民积极参与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的表现,这是公民有序地参与政治的途径之一。公民有序地参与政治:还要求在党的领导下,遵循宪法和法律、规则、程序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4分)ks5u
材料四: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4)、请你谈谈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今天,应如何发展我们的先进文化?(8分)
①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②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人民群众是发展先进文化的主体,只有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
③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④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⑤加强自身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⑥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只要答对4点,即给8分)
6、 材料一:改革开放前,平均主义分配体制严重制约了效率的提高,常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针对这一状况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针对贫富差距拉大的趋势,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又适时提出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材料二:效率可以给社会带来更多的财富,从而为促进公平制造条件;公平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从而为提高效率奠定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该大力发展生产力,在不放松效率的前提下,逐步缩小差距,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
材料三:全会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①效率与公平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效率与公平是对立的。过分重视一方,另一方就受到影响。效率与公平又是统一的,二者相互依存。一方的合理解决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创造条件。不能离开效率谈公平,也不能离开公平谈效率。
②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特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针对效率与公平在不同时期出现的问题采取不同的解决办法。
③要全面地看问题。既要重视效率,也要注重公平,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2)运用有关分配理论的知识说明如何做到“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①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②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提高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④要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严格规范国有企业、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管的收入,完善监管办法。⑤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3)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简要说明党和政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依据。
①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必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体现了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
③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体现了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要求。
④中国共产党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党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⑤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政府一切活动必须体现和维护人民的利益。
⑥我国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捍卫者,政府要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承担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协调人民内部利益关系的职能,着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⑦政府贯彻和落实发展观要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基尼系数在0.3左右,90年代中期达0.42,但到了2010年,已经达到0.48。这表明居民收入差距正在不断扩大。收入分配问题不仅影响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更事关社会稳定,已成为当前改革的焦点问题之一,整顿收入分配不公迫在眉睫。”北京师范大学收入分配与贫困研究中心主任李实说。
材料三: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已经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把加快调整国民收入结构列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八点意见”中的第一条;十二五规划建议中进一步提出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1)、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说明应如何解决。(8分)
问题: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比例不合理,分配多向政府和企业倾斜,收入分配不公成为社会焦点问题。(2分)
措施:第一,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2分)第二,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2分)第三,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政府应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分配。(2分)
(2)、表中案例反 映了某地政府在理顺收入分配,推进社会公平正义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矛盾分析法,请根据示例对其进行概括。(3分)
案例
矛盾分析法
(示例)市场要讲究效率,政府要强调公平,前者可以有效地创造财富,后者可以更好地实现稳定,推进公平正义要把公平与效率有机结合起来。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全面看待和处理矛盾双方的关系,要防止片面性
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各种矛盾是客观事实,也是合乎规律的现象。必须特别注重理顺收入与分配的各种矛盾关系。
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承认矛盾不回避矛盾
城乡发展失衡,差距日趋扩大是存在的突出矛盾。政府必须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并着手解决户口、农民工待遇等问题。
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 要把握主要矛盾
针对城乡差距问题,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8、材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2010年10月15日在京召开,讨论未来五年的政策蓝图。
材料一:GDP增速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对比
材料二: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努力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今后五年将更致力于全面均衡发展和收入分配改革,保持居民收入与GDP同步增长,控制收入差距扩大,在“十二五”规划中实现 “国富”到“民富”的转变。翻开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报告,民生话题几乎贯穿始终。无论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方针,还是普通百姓关注的教育、住房、收入分配,随处可以找到涉及民生的论述。
材料三: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之前,中共中央广泛听取了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对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意见和建议。国务院将根据中共中央的《建议》,制定方案,提交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
(1)、揭示材料一(图表)反映的信息。(3分)
图表信息:2001年—2009年我国的经济增长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都有较快的增长并基本保持一致,但是居民收入增长幅度不如GDP增幅,国民收入分配不合理。( 3分)
(2)、结合材料二,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国家怎样才能实现“保持居民收入与GDP同步增长”?(7分)
①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②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让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③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继续完善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④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站合理的比重。⑤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调节过高收入,保障过低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拓宽投资渠道,依法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和公民的合法财产,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⑦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防止出现两极分化。⑧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 7 分)(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3)、运用政党的有关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富民、重民生?(6分)
①这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我国是人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2分)
②这是由党的地位和性质、宗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分)
③体现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利于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谐。 (2分)
(4)、结合材料三,分析“十二五”规划的制定过程体现了哪些政治生活道理?(7分)
①由中共中央提出“十二五”规划建议,说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2分)
②中共中央在通过“十二五”规划前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表明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各民主党是我国的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坚持民主执政。(3分)
③《建议》将提交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既体现了全国人大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执政。(2分)
9、读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2010年中央预算财政支出(单位:亿元)
项     目
金    额
预算数为上年执行数的 %
教育
2159.90
109%
医疗卫生
1389.18
108.8%
社会保障与就业
3582.25
108.7%
住房保障支出
992.58
101.4%
文化、体育与传媒
314.49
98.1%
地震后恢复重建
780.01
80.4%
(1)、请揭示图表蕴含的信息,并分析其政治生活依据及经济意义。(16分)
①图表表明:2010年我国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与就业、住房保障、文化支体育与传媒、地震后恢复重建的支出与上年相比,有很大提升,说明我国政府更加关注民生。②政治依据:我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宗旨,对人民负责是政府的基本原则。关注民生是由我国政府的性质决定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是政府的基本职责,关注民生是政府依法履行职责的客观要求。③经济意义:财政加大对社会公共领域的支出,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体现,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全面改善人民生活;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扩大内需;有利于实践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让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2)、请结合图表,说明财政在经济社 会发展中是怎样发挥作用的。(10分)
①财政可以通过加大对社会公共领域的支出,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②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③财政通过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促进教育公平。④财政加大对社会保障与就业和医疗卫生的投入,可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基本医疗卫生制度。⑤财政通过加大对住房保障、文化、体育与传媒、地震后恢复重建的投入,保障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材料二:2010年1~5月,我国的财政收入是 3.5万亿元人民币,预计2010全年将会突破8万亿元,即将成为世界第二大财政收入经济体。这表明中国不仅率先走出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而且在后危机时代取得了先发优势。然而,8万亿让国民为之骄傲的同时,民众也希望带来更多实惠。
(1)、试描述表一所反映的经济信息并指出信息说明的经济问题。(4分)
①十一五期间,我国GDP、国家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虽然在08、09年增幅略有回落,但总体呈现较快增长态势,说明我国尽管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但国民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2分,图表信息的描述1分,形成的结论1分,允许学生答案有不同的合理表述,但前提是必须确保思路正确。)
②另一方面,财政收入增长大大高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GDP的增长,说明国民收入分配中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不合理。(2分,图表信息的描述1分,形成的结论1分,允许学生答案有不同的合理表述,但前提是必须确保思路正确。)
(2)、结合图表和材料二,运用财政的有关知识说明如何让8万亿元给民众带来更多实惠?(8分)
①合理调节财政支出方向。(1分)一是合理加大经济建设支出,(1分)促进资源理配置,(1分)及时调整财政政策,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1分)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为民众获得实惠奠定坚实经济基础。(1分)(说明:本要点共3分,答出一点即可得1分。)
二是合理加大科、教、文、卫和社会保障事业支出,(1分)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2分)从而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让民众获得更多直接实惠。(1分)(说明:本要点共3分,答出一点即可得1分。)
②合理调节财政收入结构。(1分)国家应制定合理的国民收入分配政策,(1分)既保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又促进企业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1分)从当实际看可以适当减免税收,让利于民,实现藏富于民,国富民强。(1分)(说明:本要点共2分,答出一点即可得1分。)
10、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图表:2005—2009年我国收入分配增长状况
2005年
2009年
年均增长速度
国家财政收入
3.16万亿元
6.85万亿元
21.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0493元
17175元
10.1%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3255元
5163元
7.9%
(1)、图表中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2分)
①2005—2009年,国家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都有较快增长,但城镇居民、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均低于财政收入增速,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降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2分)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把劳动报酬同劳动效率、生产要素收益和经济效率挂钩,打破分配上的平均主义,但也出现了收入分配不公。为此,国家加强收入分配调节,确保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2)、结合材料二,从经济生活角度说明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5分)
①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弊端,单纯的市场调节,会导致收入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两极分化。这要求国家必须加强宏观调控,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3分)②加强宏观调控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当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不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2分)
11、材料一:       图1    “十一五”全国财政收入增长图
表1  “十一五”全国公共财政支出增长表(单位:亿元)
年份
项目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三农”支出
3397
4318
5955.5
7253.1
8183.4
教育支出
538.33
1076.35
1603.71
1981.39
2159.9
医疗卫生支出
138.03
664.3
826.8
1273.21
1389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
2023.03
2302.36
2743.59
3296.67
3582.25
注:2010年数据为中央财政预算支出。
材料二: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十一五”期间,党和政府着力破解民生难题,加大民生领域投入,努力实现发展成果人民共享。
(1)、说明材料一蕴含的经济信息。(6分)
①“十一五”期间,全国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三农”支出、教育支出、医疗卫生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等公共财政支出也随之大幅度增加。(3分)
②这说明“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公共财政向民生工程倾斜,国家高度重视民生问题的解决。(3分)
(2)、结合上述材料,阐述党和政府着力破解民生难题,加大民生领域投入的经济意义。(6分)
①有利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2分)
②有利于发挥财政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中的物质保障作用。(2分)
③有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2分,如答和谐社会也可以,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12、材料一
注:① 2006年到2009年我国GDP年均增长11.4%,2010年上半年增长11.1%。②2010年财政收入为预期值,各项支出为预算支出。
(1)、分别描述图1、(含注)图2反映的经济信息,并揭示两图之间的内在联系。(6分)
图1反映了“十一五”期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不断增长,财政收入逐年增多;
图2反映了“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对民生领域的投入逐年增加;两图表明经济发展是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增长的基础。(6)
材料二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央财政向民生领域倾斜力度逐年增大,是我国“十一五”期间突出的亮点之一。“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公共财政向民生领域的倾斜力度。
(2)、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说明我国加大公共财政向民生领域倾斜的重要意义。(8分)
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加大财政向民生领域倾斜,坚持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有利于调整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促进经济平稳发展;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8分)
13、回眸“十一五”,改革开放纵深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又好又快。即将开启的“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表 “十一五”期间我国国家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情况 单位:%
年份
2005年
2006年[来源:Zxxk.Com]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上半年
财政收入
18.5
24.24
31
23.1
11.7
30.8
城镇居民
可支配收入
10.33
12.09
17.24
14.47
8.83
13.63
(1)请你分析图表中所反映的经济信息。(2分)
十一五期间,我国国家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增长很快,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08、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两者有所下降。(2分)
(2)针对图表中的经济现象,有人认为:国富民就富。请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辨析。(7分)
①国富即意味着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很多,民富即意味着居民个人收入多,二者都来自社会财富。(1分)
②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条件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个人的收入就会减少,反之亦然。如果国家集中的收入太少,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最终不利于经济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因此,民富必须国富。但是,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会直接减少个人的收入,影响消费对生产的作用,最终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5分)
③国家要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共享改革成果,从而实现民富国强。(1分)
13、近年来,民生问题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因素,其中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问题又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材料一:下图为2003-2007年某省城乡居民收人、工资涨幅与GDP涨幅的比较。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4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中的有关知识,谈谈政府如何促进收入分配公平?(12分)
(3)结合上述材料,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谈谈党中央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依据。(12分)
14、不管是富贵者,还是贫贱者,都应该体面地、有尊严的生活着,这是现代文明法治社会对公民权利基本保障的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生不起,剖腹一刀五千几;读不起,选个学校三万起;住不起,一万多元一平米;娶不起,没房没车谁嫁你;病不起,药费利润十倍起;活不起,一月辛劳一千几:死不起,火化下葬一万几。”民谣虽然有些偏激,但是道出了部分群众生活的艰辛。
材料二:2010年2月27日,温家宝总理在线与网友交流时指出:“要让老百姓活得更有尊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从个性化表述提升为官方承诺,彰显了我国政府的价值取向。
(1)、请从《政治生活》角度谈谈政府应该如何“让老百姓活得更有尊严”。(6分)
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破府必须坚持依法行政,对人民负责,尊重和保护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自由和权利,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2分)。
②我国政府是国家的行政机关,必须履行好管理和服务的职能,积极创造条件让老百姓生活的更加幸福、更有尊严。(2分)
③我国政府的权办是人民赋予的,必须要接受老百姓的监督。这既是防止权力滥用的有效手段,也是人民主人地位的体现。(2分)
(2)、请结合材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知识说明“让老百姓活得更有尊严”的哲学依据。(6分)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近些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导致部分群众生活艰辛,这一状况决定政府的政策取向。(2分)②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让老百姓活得更有尊严”是正确的价值观,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社会发展规律,有利于促进入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2分)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让老百姓活得更有尊严”,有利于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调动老百姓参加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2分)(答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可得2分)
15、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我们的分配政策,既要有利于善于经营的企业和诚实劳动的个人先富起来,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贫富悬殊,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党的十四大报告又进一步强调:“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又明确指出:“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允许属于个人的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进入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和以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的新的阶段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提法的局限性日益明显,需要及时加以调整。这反映了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规律的把握更加自觉,反映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原则与分配关系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结合材料,请运用“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对效率和公平关系的认识过程。
①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我国对效率和公平关系的认识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认识具有反复性。从党的十三大到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对效率和公平关系认识的这些变化说明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③认识具有无限性。我国对效率和公平关系的认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深化的。
④认识具有上升性。我国对效率和公平关系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前进上升的过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不断发展.不断完善。
16、某职工用漫画《他敢剪吗?》,描述所在企业存在的某种现象。
注:近几年来,该企业的产值年均增长11%左右,企业利润年均增长20%。与此同时,职工工资增长缓慢,年均仅增长5%。
(1)、运用《经济生活》知识,你认为“他”敢剪吗?(6分)
效率与公平是对立统一的,但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两者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因此,他不敢剪。(6分)
(2)、联系(1)的结论,结合材料(注解),从《经济生活》角度,请你为该企业的今后发展献计献策。①要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企业发展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2分)
②要保证劳动报配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理顺企业和职工的关系(3分)要维护职工合法权益。(1分)
17、材料一:“蚁族”,并不是一种昆虫族群,而是“80后”一个鲜为人知的庞大群体——“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指的是毕业后无法找到工作或工作收入很低而聚居在城乡结合部的大学生。该群体具有高智、群聚、弱势、如果不关注易引发社会问题等特征。来自大城市的吸引、日趋严峻的高校就业形势、实际工作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巨大差距,是“蚁族”形成的三大原因。
“蚁族”现象已经引起了各级政府的广泛关注。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安置工作,加强政策支持和就业指导。
(1) 、有人认为,解决“蚁族”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就在于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和就业指导。请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评析这一观点。(8分)
①解决大学生就业,需要政府宏观调控,提供政策支持和就业指导,为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3分)②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还需要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素质。(3分)
此外,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也离不开企业的良性发展,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2分)
材料二:蚂蚁有永不言弃的精神:如果我们试图挡住一只蚂蚁的去路,它会立刻寻找另一条路。要么翻过或钻过障碍物,要么绕道而行;蚂蚁有强烈的期待情怀:在严冬中,蚂蚁们时刻提醒自己严寒就要过去了,温暖舒适的日子很快就会到来;蚂蚁还有勤勤恳恳、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
(2)、蚂蚁的精神品质对“蚁族”实现人生价值有什么哲学启示?(9分)
①蚂蚁勤勤恳恳、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启示“蚁族”,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创造价值。(3分)
②蚂蚁永不言弃的精神启示“蚁族”,实现人生价值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3分)
③蚂蚁强烈的期待情怀启示“蚁族”,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引领。(3分)
18、材料一:  表一:近七年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单位:万人)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预计)
340
408
495
559
611
631
650
注:目前我国每年新增就业机会大约在900万个左右,每年新增就业人员约1000万,2009年还有150万大学毕业生等待就业。
表二:某市2010人才供需对比
学历
硕士及以上
本科毕业生
大专毕业生
用人单位需要情况
19%
48%
33%
劳动力的供给情况
17%
5 7%
26%
表三:对3000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意向调查情况
首选地
沿海发达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和北部地区
72.8%
25.2%
2%
首选
职业
白领行业
蓝领行业
新兴行业
71%
27%
2%
材料二:北京市海淀区唐家岭村的简陋民房中,聚居着一群上班无岗或收入较低的大学生,他们被称为“蚁族”。他们大都坚守着自己的理想,但也不得不面临就业难的现实,有人因此戏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蚁族”宁愿挤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也不愿到中小城镇或者农村就业,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全国政协委员严琦认为,“蚁族”多数觉得在大城市的机遇多、发展空间大,在中小城镇或农村可能荒废人生。
材料三: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10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表示,我国要把促进就业作为发展的优先目标,实施有效就业政策积极开发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促进充分就业
(1)、材料一中的表格分别反映了我国就业状况的哪些特点?(6分)
①从表一,总体就业形势严峻,供给大于需求 ②从表二,劳动力供需结构失衡,本科生过多,专科生供给不足 ③从表三,大学生就业观念亟待更新。
(2)、请结合上述材料与表格,为促进我国大学生就业提出合理的建议(6分)
①政府:扩大就业,积极的就业政策,改善就业环境
②政府:加大对劳动者就业观念的更新与培训
③政府:大力发展生产力,破解城乡二元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④个人: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⑤理想转化现实,艰苦奋斗,基层就业或自主创业
19、大学生就业、农民养老保险等问题,是目前社会的热点问题。读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2004-200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变化情况如下(单位:万人)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8
338
413
495
559
611
材料二  针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国务院专门下发了加强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关通知, 提出以下措施: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城乡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去; 鼓励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更多地吸纳大学生; 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创建一批就业的见习基地。
结合上述材料, 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简要分析国家高度重视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8分)
①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2分)
②就业是民生之本, 对整个社会生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的权利。必须把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2分)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分)
④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等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我国当前就业形势严峻, 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与社会稳定和谐, 国家必须高度重视。(2分)
20、材料一   2010年可能是就业形势最复杂的一年,2010年的高校毕业生人数630万,就业率最高只能达到80%,再加上新增的劳动力和企业改制造成的失业下岗工人,就业压力巨大。就业是民生之本,下半年应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实施好岗位拓展、创业引领、就业服务与援助计划。
材料二   就业是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实现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实现和维护劳动者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
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材料一说明为什么要重视高校毕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12分)
①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重视和扩大就业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
②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的权利。扩大就业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利的体现。
③增加就业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之一。重视就业问题是国家加强宏观调控,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④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扩大就业,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要求。
⑤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就业形势严峻;劳动者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
⑥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同时,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实现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调动人们积极性。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        (2)、结合材料二说明国家和劳动者如何维护劳 动者的合法权益。(10分)
国家:
①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扩大就业。
②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③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规范劳动合同制度,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行为
劳动者:
④明确享有的权利并履行劳动者义务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
⑤依法签订劳动合同。;
⑥当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而不能采用非法手段施加报复。(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