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鹄之志的主人公是谁: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八十一一--抗战之前国军的军火备战(新抗战系列之三)涅瓦河边 萨沙和讯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13:13:16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

 

上一篇主要说了说武器数量的问题,这一篇继续介绍

 

经过几年的努力,国府军工系统武器生产总数有着数倍的增加。在产量增加的同时,国府更注重了质量的把关。

当时蒋介石等国府高层已经意识到:武器生产数量上短时间内无法提高几十倍,重武器生产数量更是无法有效增加,所以无法和日军对抗。这样就必须特别强调现有生产出武器的质量,以保证最新生产出来的武器质量上保有一定优势,以拉近双方的巨大差距。

可以说,以轻武器来说,国府对于质量的选择做得是相当好。

国府的主要制式轻武器:中正式步枪,捷克式轻机枪,德式手榴弹,八二迫击炮都可以说是比日式武器更为精良,而作为重武器的中国重机枪也不亚于日本重机枪。




----------------------------国军标准装备,中正式也就是79步枪威力很大,它的一母兄弟毛瑟98K是二战时期德军的制式步枪。可惜由于国军兵工生产能力太弱,中正式这种精良的步枪,整个抗战期间仅仅生产了约50万支。下面的三八式步枪射击精确,射程远,后坐力小,但威力不大,这在战场上是致命的缺陷。对于这点八路军也很有看法,甚至到了几十年后的80年代,中国解放军内部调研准备采用小口径轻武器,废除苏式7.62毫米口径时候,很多官兵都反对,它们的依据也就是三八式步枪这个反例。








 

巩县兵工厂研发的中正式步枪是仿造先进的毛瑟M1924步枪。毛瑟M1924步枪,也就是德军二战中制式的K98步枪的早期版本(其实两枪差别很小),在当时绝对是世界最优秀的步枪之一。直到今天很多西方专家仍然认为毛瑟K98是有史以来最优秀的步枪之一。

中正式步枪的射击精确度和日本三八式步枪相当,可靠性上略胜一筹,只有射程上稍微短一些,不过也足以满足实战需要。

而在威力上,中正式远远压倒了三八式步枪!三八式的口径是各国主战步枪中最小的,小口径给它来带射击后坐力小,易于训练,射击精度高,射程远的优势,但也带来了威力小的巨大缺点。

三八式步枪的穿透力太强,子弹射入身体后不会翻转,而是直接飞出去。也就是一枪两个光滑的洞,对人体破坏力不大。三八式步枪只要没有射中头部,胸部,腹部的重要器官,即使连中几枪也不会致命,伤口也容易处理,一般战地简易包扎所就可以搞定。淞沪会战中有大量的国军伤兵出现,都是被三八式射中却不致命的,有的甚至被射中数枪,仍然带伤作战的。

实战中,日军只要被毛瑟步枪射中,一般非死即重伤。毛瑟步枪子弹射入人体立即回发生翻转,进去是一个小洞,出来是一个大洞。即使没有射中要害部位,也会造成巨大的伤害,这种伤必须送到野战医院治疗。

在抗战中,中正式79步枪制造数量非常不足,但在质量上确实压倒了日军引以为自豪的三八式。

日军在实战中吃了中正式的大亏以后,居然也研发了自己的7.7毫米口径的大威力九九式步枪,并且计划取代所有的三八式步枪。

 





-----------------------捷克式轻机枪也就是所谓的抗战名枪。下图的歪把子轻机枪由于性能不好,连一些八路军正规军都不爱用,国内著名电影《地道战》中,当地小股八路军的崔连长部队中用的就是歪把子机枪。歪把子机枪并不是完全没有优点,它的射程较远,精度也较高,只是机枪毕竟是连发射击的枪械,连发性能是第一位,也是最重要的。




如果说中正式步枪只有一两方面超过三八式,那么国军的ZB26捷克式轻机枪则从各方面都超越了日本歪把子轻机枪(大正十一年式),具有压倒性的优势。

捷克式机枪也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轻机枪,该枪具有极高的精度,优秀的可靠性,旺盛的火力,强大的威力。

其中,捷克式相对歪把子最强的方面在于火力的持续性,杀伤威力大以及操作的简单性。

歪把子机枪设计怪异,并不符合当时世界轻机枪发展的趋势。它的火力持续性很差,捷克式比他强过数倍。

由于国军的重机枪数量很少,在很多战斗中,捷克式轻机枪实际上充当了重机枪的角色。捷克式轻机枪为气冷式,采用弹夹供弹,快速更换枪管和弹夹之后就可以持续射击。虽然它的火力无法和真正的重机枪相比,不过火力的持续性也相当的厉害,尤其两挺捷克式交替射击,几乎可以实现火力的不中断。

而歪把子机枪火力持续性很差!它采用非主流的漏斗式供弹,枪声上方有个可以容纳6个水平放置的5发弹夹的漏斗(弹斗)。设计师一厢情愿的认为只要射击副手不断的往弹斗中投放弹夹,歪把子机枪的火力就会持续下去。

实际上由于这种弹药装填不周繁琐,火力根本没有办法持续,远远不如捷克式可以一次性更换20发直弹夹那么容易。

加上歪把子无法更换枪管,射击一段时间后就必须等枪管自然冷却,这期间火力也就中断了。

捷克式结构要比歪把子简单,该枪操作也更简单,没有受过轻机枪射击训练的普通士兵,仅需短短几日就可以熟练使用这款武器,不过射击精度自然查了一些。如广西桂军在参加淞沪会战之前很多部队刚刚领到轻机枪,经过简单训练就投入前线,而这些部队的战绩也很不差。

更重要的是捷克式使用7.92毫米步枪弹,威力远比歪把子的6.5毫米步枪弹要大,这在战场是极大的优势。而歪把子机枪操作复杂,普通士兵不经过专业训练根本没法连发射击,它虽然打的比较准,但威力小,同三八式步枪一样。

日军在中国战场也大大吃了捷克式的苦头,一些部队甚至留下一批捷克式自己使用。日军对捷克式非常钦佩,他们很快制造捷克式出自己的九六式和九九式轻机枪,并且装备了部队。

 

----------------------不要小瞧手榴弹,它在抗战中无数次防御战和进攻战中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八路军新四军对手榴弹也特别重视,甚至一直用到朝鲜战争。日军手雷的性能其实也不算差,只是他们的战术让手雷作战没有发挥什么威力。日本士兵只是在战斗中偶尔投掷一枚,日式甜瓜手雷。





巩县兵工厂仿造德式M24手榴弹的产品巩式手榴弹,在M24基础上经过了一定程度的改进,让其更符合中国战场的需要。

巩式手榴弹在投掷距离,杀伤威力,投掷精度上也远远超过日军的装备的各式手雷。日军由于装备大量重武器,即使基层营连一级部队也装备数量众多的火炮,在近距离超轻型迫击炮,也就是掷弹筒可以使用。所以日军一般很少用手雷作为主要武器,战斗中偶尔投掷一枚。

而国军由于武器装备差,进攻中经常大量使用手榴弹作为近战利器,更重要的是在防御中,手榴弹成为一些战斗决定性的武器。在抗战中,尤其是国军防御战中,吃尽了德式手榴弹的苦头。

衡阳保卫战,常德保卫战中,日军经常被遮天盖日的手榴弹雨打的死伤狼籍。常德会战中,74军炮兵团3营士兵李志忠曾经用14颗手榴弹炸死日军70多人。

 

-----------------国军82迫击炮也算是一线步兵手中最有利的支援武器。由于国军重炮极为缺乏,实际上火炮支援主要依靠这种迫击炮。82迫击炮最大的优势在于炮击精确,重量轻,甚至可以用游击战那种开两炮就走的游动作战,让日军火炮无法有效还击。国军很多82迫击炮手拥有极高的军事素质,很多日军士兵回忆,国军迫击炮精度惊人。一次他们一群人围着一口水井喝水,突然一发迫击炮打来,十几个人顿时屁滚尿流的四散奔逃,而那发炮弹就正好打在井口上方爆炸。日军迫击炮用的相对较少,但在中国南方战场的山地作战中,由于重炮运输也不太方便,日军迫击炮也就作为主力火炮使用。日军还有超轻型火炮掷弹筒,类似于现在的枪榴弹。






 

至于轻型迫击炮上,日军由于重炮较多,野战炮,山炮,平射炮,大口径迫击炮因有尽有,近距离又有大量掷弹筒,所以对轻型迫击炮并不重视。日军认为轻型迫击炮威力弱,射程近,打的也不准,非常耗费弹药,是一款不实用的武器。

但对于国军一方来说,由于基本制造不了重炮,国内最大的上海兵工厂,汉阳兵工厂战前每月一共只能造8门75毫米山炮。

一线国军战士又急需要一定强度的炮火支援,那么制造技术简单,容易训练,便于携带运输,又有一定破坏力的轻型迫击炮就是最好的应急武器。

 

国军精明的仿造法式布郎得81毫米迫击炮制造出自己的82毫米轻型迫击炮。布郎得81毫米迫击炮是现代迫击炮之祖,也是当时最先进的迫击炮。当时世界各国都进行仿造,连日本也仿制出自己的产品。

82迫击炮在抗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的射击精度很高,弹药威力大,炮弹爆炸可以覆盖25米半径的范围,即使敌人都是俯卧状态,也可杀伤15米半径的敌人。

该炮射程可以达到2公里,是非常优秀的一线支援轻型火炮。更重要的该炮是容易制造,成本仅为法国原产品的七八分之一。

整个八年抗战期间,由于国军重炮很少,炮弹补给困难,加上日军炮兵和空军占有绝对优势,重炮部队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反而国军依赖82轻型迫击炮对日军造成相当大的伤亡。

这种火炮携带方便,射击精确,往往可以迅速转移阵地,也能够跟随一线步兵作战,甚至冲锋也能跟得上。

日军官兵回忆录中队国军迫击炮都有各种各样的记载。

 
----------------国军重机枪质量是不错,只是数量太少,而且在日军火炮和单兵掷弹筒的压制下,作战很艰难。下面的日军重机枪虽然性能一般,但也参与了日军整个二战,在太平洋上也狠狠修理了美国人。







以上装备如此,国军的重机枪数量虽然很少,但质量也不比日军的要差。

国军受技术的限制,主要根据一战时期德军的MG08水冷式重机枪仿造的自己的产品。MG08重机枪也就是马克西姆重机枪的德国仿制品。该枪曾经在索姆河一战中仅仅一天时间内,造成英法联军5万多人的伤亡,有吸血恶魔的外号。

金陵兵工厂仿制改造的24式重机枪和原产品MG08大同小异,射击精度还高于MG08。

为什么不大量仿制更先进的MG34通用机枪,因为国军兵工厂的技术力量薄弱,无法仿造MG34这种精密先进的武器,而且MG34的制造成本也太高,不适合中国这样资金材料都缺乏的穷国。

MG08在二战中并不算一款出色的武器,但相对日军的九二式重机枪也并不逊色。

MG08重量大,结构复杂,还需要冷却水,但火力旺盛,使用250发弹链可以连续射击数个小时之久,射速也相当的高,是一款极为优秀的压制性武器,也是步兵枪械中间最强有力的火力支柱。

而日本的九二式重机枪虽然采用先进的气冷式,本来应该让全枪重量轻,这也是气冷式最大的优势。

但实际九二式的重量居然比MG08还要高出5公斤。加上采用气冷式又无法更换枪管,射击火力自然会间断,根本无法同MG08相比。

加上供弹采用怪异的30发弹板,需要射击副手不断的添加弹板,火力持续性大大低于MG08。

如果双方对射的话,九二式重机枪往往被MG08压制住。

九二式的优点的射击比较精确,但作为重机枪来说,它并不是狙击步枪也不是轻机枪,很好的精度并没有什么作用。

 

可以说,在抗战中,国军唯一占点优势的就是这几件武器了。

-----------------口径大一点的迫击炮就是国军的重武器了,日军则有数量众多的火炮,甚至还有军舰上的大口径舰炮。






 

除了以上的武器,其他重武器包括中大口径火炮,坦克装甲车,飞机,军舰等等日军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有绝对的优势,甚至可以说是天壤之别,类似于拳击赛中的最清凉剂选手和超重量级选手对抗,基本是没法打的。

日本在1937年抗战爆发之前,每年可以生产750门大口径火炮,1580架飞机,330辆坦克,9500辆汽车(有生产3万辆的能力),造舰能力5万吨。

中国则一律是无,只有极小的造舰能力,上面已经说过了。

 

即使以上说的的这些轻武器,国军的生产数量也无法和日军相比。以国军最为自豪的轻机枪来说,1937年最初三个月,中国生产了2460挺机枪,而日本在同一时期的机枪产量超过4万挺,双方有着10几倍的差距。

不错,如果1对1,大正十一年式歪把子机枪确实不是捷克式的对手。但是用10几挺,哪怕就是2,3挺歪把子对1挺捷克式,歪把子还是必胜无疑的。

所以表面上似乎国军有一些武器质量比日军要好,但如果加上双方重武器的巨大差异,以及生产装备数量上的差异,实际日军武器装备均远远强于中国。经过战后统计,二战中超过八成的伤亡为重武器造成的,而国军正是在重武器上无法和日军对抗。

整个国军只有一个装甲兵团,仅有教导总队拥有自己独立的直属重炮部队,连整个陆军中装备最好的三个德械师第三十六、第八十七、第八十八师也只有一个师属炮兵营而已。

而日军每个甲种师团都下辖一个野战炮兵联队,装备48门大口径火炮。除了师团标准配置的重炮联队以外,日军还有一些独立炮兵联队,必要时候配属师团作战,以增强师团火力。这些联队分为独立野炮联队(36门 120mm榴弹炮与12门75mm野炮)、独立野战重炮兵联队 (24门 150mm重榴弹炮)、野战重炮兵联队(16门 100mm加农 炮)、独立重炮兵大队(8门 150mm加农炮)、迫击炮大队(中型迫击炮,主要是120口径迫击炮36门)。

 

坦克方面,中国战前仅有三批坦克。第一批是财政部长宋子文在1928年从英国购买的。当时宋子文率领一个中国代表团去参加英国国王加冕典礼,期间参观了英军坦克部队。期间宋子文对英军1吨半卡登·洛伊德(Carden Loyd)Mk VI超轻型坦克非常有兴趣。于是宋子文在在国府没有批准的情况下就决定购买,一次购买了12辆,还同时购买了6辆拖车及配件,总价为15770英镑。利用这批坦克,国府在南京新小营编成陆军教导第一师战车队,队长为张杰英中校,下辖三个分队和一个修理所。

 

这种卡登·洛伊德(Carden Loyd)Mk VI超轻型坦克实际是试验坦克,乘员仅有两人,也仅仅装备7.7mm维克斯水冷机枪一挺,装甲厚度只有5-9mm(这种装甲厚度会被大口径机枪轻松击穿)。

卡登·洛伊德(Carden Loyd)Mk VI超轻型坦克,在西方有个外号叫做铁皮玩具,用现在的眼光来看,顶多算是装甲车,不能算成坦克。在当时该坦克也主要用作训练装甲兵,基本不能用作实战。

这批坦克和他们的坦克手们,居然还是参加了几次战斗。1932年的128淞沪会战中,该坦克部队的官兵们一致要求去上海作战,但国府认为超轻型坦克只是训练装甲兵的,根本不能用作实战。在上海激烈的巷战中,日军步枪只要一个手雷就可以将其炸毁,所以不能使用这批坦克。于是国军坦克兵们把坦克上的机枪拆卸下来,作为步兵机枪使用。这个大队的坦克兵在队长张杰英领导下作为步兵参加了128淞沪会战,十几挺机枪在蕴藻滨阵地重创了进攻的日军部队。

 

 

第二批是1935年孔祥熙奉命考查欧洲各国,并通过香港怡和洋行从英国后买的32辆维克斯坦克,其中16辆是6吨轻型坦克,16辆是3.5吨水陆两用轻型坦克。这批轻型坦克在当时来说是还算不错的,有一定战斗力。

6吨轻型坦克有一门47mm火炮和一挺机枪,3.5吨水陆两用轻型坦克仅有一挺机枪,不过它具有涉水能力,适合江南水网纵横的环境。

这批坦克先后参加过多次重大战役,在813淞沪会战这批坦克作为突击力量使用,有一定的战功,却有相当大的损失。

这主要因为维克斯坦克的装甲防御能力薄弱,炮塔和车体正面仅为13毫米,顶部更只有5毫米,一旦遭遇敌方反坦克平射炮打击,就很难幸存。

如装备装备维克斯坦克的一连二连协同德械87师作战时候,虽然初期杀伤了不少日军,但由于上海街道狭窄,日军装备很多重炮。一连6辆坦克全部在作战中被击毁击伤,连长郑绍俞少校以下坦克兵基本全部阵亡。而2连长郭恒建少校的坐车也被击毁,郑连长殉国。

事后日军展示了郑连长的坐车,上面弹痕累累,显然是经过一场激战才被击毁的。

 

其中一辆比较典型,该坦克随国军步兵攻入日军设于上海日本高等女子学校的阵地后,却突然发生机械故障不能前进。于是这辆瘫掉的坦克作为固定炮台用机枪和火炮掩护国军步兵冲击。日军很快发现这辆坦克,立即调动重炮还击。这辆坦克附近很快被弹雨覆盖,但勇敢的国军坦克兵却没有放弃坦克逃走,仍然坚持火力掩护冲锋的步兵。这辆坦克一直战斗到炮塔被击中后,全车发生了大爆炸,全员阵亡,才终止射击。

 

在整个凇沪会战中,参战的维克斯两个坦克连共摧毁了17辆日军坦克及装甲车,不过,自己也受到重创,共损失了11辆,尤其是第1连基本全军覆没。

 

维克斯坦克在淞沪会战中损失很大,水陆两用轻型坦克又无法再正面和日军对抗,实际可以作战的坦克所剩无几,无法再战。余下少量维克斯坦克奉命从南京撤出。

但在撤退过程中,一部分忠勇的国军坦克兵表示不远撤走,要与南京共存亡。他们没有上车跟随坦克一起撤退,而是转身投入南京保卫战中。当时南京已经基本失陷,日军在城下短短两日激战中就付出了伤亡7000多人的重大代价才得以冲入城内。此时一部分国军士兵正在同日军激烈巷战,到处枪炮如雨。这批国军坦克兵后来杳无音讯,再也没有他们的消息,一般认为他们全部在南京壮烈殉国了。

 

 

第三批是1937年前后从德国意大利购买的16辆轻型坦克,其中德国1型轻型坦克10辆,意大利菲亚特(Fiat)3000B型轻型坦克6辆,还有12辆德式sdkfz 221轮式装甲车。德国1型坦克和维克斯坦克性能基本一致,本来也是仿制英国坦克的产物,属于轻型侦察坦克,性能平平,装甲防御力很弱,正面仅13毫米,仅能防住轻武器的打击,武器上仅装备两挺机枪。1型坦克在德国也是一种性能不佳的坦克,二战中期开始就用来训练装甲兵和镇压游击队的。

意大利菲亚特坦克也不是好坦克,它是仿造法国雷诺FT-17,有1门一门45倍口径的37mm炮。

这批德国坦克和维克斯坦克类似,它们编组为坦克第3连,没有同维克斯坦克一起撤退,而是留下来参加了南京保卫战。

在南京保卫战中的3连1排的5辆坦克参加了方山战斗,期间这5辆坦克的坦克兵们极为勇猛,他们甚至冲入日军阵地,用机枪密集扫射日军步兵,近处的日军士兵机枪打不到,就直接用坦克冲撞碾压。

几小时激战后,该连坦克有4辆被日军击毁,仅剩的1排排长钱绍江驾驶的那辆坦克被迫撤退。




---------------------国军战前的坦克性能平平,而且全部是轻型坦克,比如上图的维克斯坦克,不过多少还是起到一些作用。日军坦克数量众多,尤其对于没有足够反坦克武器和反坦克经验的国军士兵来说,日军坦克非常难对付。



电影《南京,南京》中,有个镜头是一辆废弃的国军坦克突然向日军开火,打死打伤很多日军士兵。这是真实的历史事件,这辆坦克就是德式1型坦克。这辆坦克是在方山被击毁的1排4辆坦克的1辆,传动装置全毁,以任何一个国家的装甲兵观点,都是必须弃车的了。但这辆坦克中幸存的两个坦克兵却不愿意撤走,认为中国军人精忠报国,杀一个日本鬼子够本,杀两个有赚。

于是他们就始终埋伏在这辆废弃,但炮塔还能转动的坦克中。很快日军一股大部分经过,因为发现坦克已经被击毁,所以根本没有提防。结果国军两个坦克手突然开火,德式重机枪穿透力强,威力很大,日军有全无准备,当场打死打伤数十人。这股日军一面还击一面哇哇叫着,狼狈退了下去。

这辆坦克和这股数百人的日军打了很久,由于日军没有什么重武器,尚且不能摧毁这辆坦克,交火中又杀伤了数十名日军士兵。

但国军也有一名坦克手不幸头部被迫击炮弹弹炸中殉国,另一名坦克手被迫放弃坦克撤走(一个人无法操作重机枪)。

这个战例也被日军高层应以为戒,将其作为战例在全军宣传,一方面告诫士兵不可以在战场上大意,一方面也从侧面证明国军将士的顽强抗战意志。

第3连另外的2,3排配合德械36师一团将南京外围大湖山地区兴隆镇一带一股日军围歼后,由于日军重兵已经四面合围南京城,该部被迫退到南京城内,做最后的防御。

最后的防御战中,3连3排的5辆德式1型坦克配合教导总队一营消灭掉了突入光华门的一股日军,并堵住了突破口,也算有一定的战功。

 

可惜南京城很快失陷,余下的这批坦克在撤退途中由于日机轰炸和日舰封锁,几乎损失殆尽,其中还有4辆坦克在撤退中被日军缴获!

由此,国军战前的少量装甲部队,基本全军覆没了。

 

相比虚弱的国军装甲部队,日军则有相当强大的坦克装甲力量。

而日军在中国战场的坦克数量也不少,还部属了可以独立作战的坦克师团,独立坦克旅团,以及骑兵战车旅团等这些装甲部队。

以第三坦克师团为例,该师团有兵力1万多人,下辖4个坦克联队,1个机动步兵联队,1个机动炮兵联队。其中每个坦克联队拥有坦克近百辆,单单这一个联队的坦克数就远远超过战前中国拥有的坦克总数。

 

 

至于空军上的差距,更不用说了。国军从各国购买的五花八门的300多架飞机,到了开战时,能够参战的约有100架,日军则有3000架战机。国府生产不了飞机,必须外购,战时能买到什么就用什么。中国抗战期间,中国空军先后用过包括很垃圾的意大利菲亚特战机在内的很多国家的飞机,由于种类繁杂,维修困难,国际禁运等因素,基本就是打一架少一架。

而日本则有年产数千架飞机的能力,之后更是生产了如零式战斗机这种世界第一流的战机。

双方重武器差别真是大得惊人,这也是国军伤亡始终要比日军大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这个问题说到底,就是日本字明治维新以来半个多世纪埋头发展改革的最辉煌成功,也是中国自清末到民国时期国内混乱,外敌入侵,统治者独裁卖国的最大恶果。

 

中日一旦开战就是数百万人规模的庞大会战,各种武器和弹药的消耗量极大。仅仅1个精锐的调整师1日的全面激战中就需要步机枪弹80万发,国军近200万规模的部队每月步机枪弹的消耗量至少2000万发,一年则最少是2亿4000多万发。

国军当时弹药年产量也不过1亿2000万发左右,弹药量供应量上存在巨大的缺口。

而武器方面,国府预计抗战中每月至少损耗步枪8000枝、 轻机枪500挺、 重机枪100挺、 迫击炮60门。

而国府的各大兵工厂平均每月生产步枪5000技, 占损耗数的70%; 轻机枪450挺, 占损耗数的80%; 重机枪200挺, 占损耗数的164%; 迫击炮144门, 占损耗数的244%;

可以看到,依靠国产仅能满足轻武器的百分之六七十左右补充。

这还仅仅是补充,一旦中日全面战争开始,国军现有的170万部队肯定是不够用的,必须大量编组新的部队,抗战结束时国军总数为422万人,扩大了2.5倍。

这些新编组部队的武器从哪儿来?现有部队的补充已经很困难,哪有武器提供给新编组的部队。这一来就会出现大量的武器缺口,是国府完全无法解决的。

对于这些轻武器的需要和几乎所有重武器的巨大缺口要如何补充?也就只能依靠外购!

 

其实外购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尤其对于中日战场数百万人交战这种规模来说,是杯水车薪的。

但面对现实武器的问题,又不能坐视不理,外购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中国直到1928年还在被西方武器禁运,开禁以后又由于国内贫穷,无力大量购买军火。

到了中原大战结束以后,国府勉强算是稳定了国内局面,经济也有所好转,随即开始了外购。

 

国府外购武器涉及的国家众多,其中又以纳粹德国为最主要购买国。

 

中国自清朝以来,对性能优秀,制作精良的德式武器赞赏有加,也有过大量的进口。

1911年到1928年间,虽然有武器禁运存在,中国通过非官方途径进口的军火中(以枪械和弹药为主,重武器极少),德国产品仍然占到36%。

一战后的纳粹德国也处于急速复兴期,它们从世界政治和国内实际需要出发,更加强了同中国的合作关系,两国军火贸易进行的也非常红火。

1933年7月,行政院长宋子文访德,一次就与德方签订价值5000万马克的军火购买合约。

1936年1年内,中国从德国购买高达6400万马克的军火,占到德国当年武器出口的百分之三十,也是国府进口武器的百分之八十,这是一个让人惊叹的数据。

到了1937年7月之前,中国前后从德国购买了大到坦克,重炮,飞机,小到钢盔,毛瑟军用手枪,通讯电缆在内的各种军火物资。

抗战爆发前,有30个师约30万的国军部队装备了一部分德式武器,另外还有30个师只拥有数量极少的德式装备,不过他们多少也接受了一点德式的训练。

由于当时中国重武器几乎无法自产,所以购买德国的军火其中一半是重武器,其中以重炮为主,飞机和坦克只有很少的数量。

重炮型号众多,比如1932年,国民政府向德国购买了75mm博福斯山炮48门,成立了一个两团制炮兵旅。

1934年,中国向德国订购了24门150mm FH-18型野战重榴弹炮,总计价值900万马克(算是巨款了),装备了一个摩托化重榴弹炮团。

1936年5月,又订购了88mmSKL45炮20门,克虏伯150mm要塞炮8门,85mm要塞炮14门,88mm要塞炮16门。

这批火炮也在稍后的抗战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比如著名的三次长沙大捷中,博福斯山炮,德式FH-18榴弹炮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曾经给进攻的日军造成极大的杀伤。


--------------------德式榴弹炮威力很大,是外购武器中性价比最高的一款武器。日军火炮数量众多,在战场上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中国八年抗战中,在炮兵方面,除了中国远征军在缅甸的作战以外,国军从没有获取过任何优势,这也是国军士兵伤亡远比日军多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长沙作战的炮兵队德式FH-18榴弹炮赞不绝口(FH为Field Howitzer即野战榴弹炮),虽然它是德国的莱茵金属公司与克虏伯公司在1926到1930年期间联合研制的,技术基本停留在一战后期水平,并不算是先进武器。

该火炮重量极大,重达5吨半,很难机动。最初火炮必须用德军的8吨的Sd Kfz 7半履带牵引车拖拽,但抗战很多区域道路状况极差,半履带车根本无法行驶,只能用马来拖拽。

但150mm榴弹炮传承德式火炮的优良性能,它的精度极佳,威力巨大,射程也远远超过日军的同类火炮。75mm博福斯山炮火炮已经很重,需要6匹马拖拽,FH-18榴弹炮则需要十几匹马拖拽,这在江西,湖南这样的山区简直是寸步难行,上海到南京一带的水网地形也是这个火炮的杀手锏。

FH18 150mm榴弹炮曾经参加了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昆仑关战役等几乎所有重大战役,每次都给日军造成很大的伤亡。150mm火炮发射发射43.5千克高爆榴弹,威力非常惊人,中国常见的一所坚固的房子,一般一炮就可以打垮。比如1939年底日军入侵广西,6门FH18 150mm榴弹炮火速参加桂南会战,期间共发射炮弹2270余发,造成日军惨重伤亡。

但由于机动性的缺陷,在这一系列的战斗中曾经被迫自毁了一批,也有少量被日军缴获。抗战结束之后,只有2门该型火炮幸存下来。

 

在长沙保卫战中,FH-18榴弹炮高达射程1万3325米的射程和优秀的实际精度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为国军炮兵在战前就已经精密测算过射击区域,角度等,所以射击起来炮弹落点极佳,基本每一炮都杀伤一堆日军。其中这两门火炮曾经连射数十发,差点将日军第3师团师团长丰岛房太郎击毙,这个师团长靠狼狈逃入一个防炮工事才得以幸免。

由于该火炮射程远,又修筑坚固防炮防空阵地,日军火炮和空军都没有办法。

这也是日军在第四次长沙会战中,拼尽一切力量也要先攻取岳麓山,消灭国军炮兵阵地的原因。

 

 

 

中国还向德国还有一批德式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容克、亨克尔式轰炸机,以及梅塞施密特式战斗机。

但这批德国外购的飞机数量很少,远远不能满足于实战的消耗。比如亨克尔He-111轰炸机一共只有6架,其中2架还是试验机,当时是卖给粤系军阀陈济棠的。

抗战开始以后,面对绝对优势的日本空军,这批德式飞机很快消耗殆尽。

这批轰炸机参加了淞沪会战8月25日,由大队长谢莽亲自率领当时全部可用的3架亨克尔He-111轰炸机和马丁轰炸机2架,在波音战斗机护航下,从汉口起飞前往上海轰炸狮子林、蕴藻滨一带江面敌舰及登陆敌军。结果飞到江苏丹阳上空,突遭日机袭击,波音战斗机陷入和日机的缠斗中,无法继续给轰炸机护航,2架马丁轰炸机也失去了联络。

按照当时的一般空军常识,此时剩下的3架He-111轰炸机必须返航。但此时淞沪会战极为激烈,参战国军官兵急需要空军掩护。于是这3架He-111轰炸机决定在没有战斗机的掩护下冒死飞往上海支援国军陆军。

结果这3架飞机刚刚进入上海就遭遇4架日本战斗机拦截,它们一面加速,一面奋力用机载机枪抵抗,终于突破日机封锁,突入20多艘日舰停泊区。

他们冒着日舰防空炮火的阻击,进行了轰炸,炸伤数艘日舰。日舰本来是在从事对国军地面部队炮击的任务,一些军舰都下了锚,根本没有想到国军居然有飞机赶来轰炸。此时一时间陷入混乱中,期间有些军舰从轰炸开始到结束,没有对空射击过一发子弹。

但此战中3架轰炸机,1架被日机击落,另外2架都被击中,1架迫降常州,另一架迫降南京,近10名中国空军英豪以身殉国,但也迫使日舰转移了泊位,减轻了上海国军陆军士兵的压力。

 

短短几个月内就消耗殆尽,到了1938年就仅剩一架。

随着苏联援助的924架和大批志愿飞行员在1937年9月开始进入中国,仅存的一点德式飞机也被苏式和后来的美式飞机取代。


 

除了空军陆军以外,国府也有一个海军方面的计划。他们知道依靠目前中国海军几乎为0的实力,绝不足以和号称世界第三的日本联合舰队对抗,必须建立一支精干的主动防御力量。





---------------------He-111轰炸机是二战初期德国空军主力轰炸机,可惜国军拥有该款飞机的数量太少,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日本空军自然是很强大的,曾经将美国空军压制了2年多之久。



 

国府向德国订购了一批德式海军装备,价值高达9900万马克,包括5艘潜艇、1艘大型潜艇供应舰(类似于运输潜艇)、11艘鱼雷艇和1艘鱼雷艇供应舰,以及大批鱼雷。如果这批海军装备能够全部交付给中国,对虚弱的中国海军会有极大的帮助。

但只有其中3艘鱼雷艇交付给中国海军,其他因为中日战争开始后日方的抗议,而被德国扣留。

相对有637余艘军舰,总吨位达193万吨的日本联合舰队,3艘排水量仅为75吨的鱼雷艇自然起到不到什么大作用,但它们仍然参加了艰苦危险的长江布雷任务。

1938年8月1日其中的一艘“岳22”号在湖北布雷中被日机击沉。

9月剩余的两艘“岳371”号与“岳253”号奉命撤入四川在万县三斗坪等地驻防。

武汉会战中,中国海军为了支援陆军作战,冒着日机的大轰炸,在长江上布置水雷阻挡日舰队逼近武汉,结果几场激战后几乎覆灭。此后中国海军基本没有在发挥作用,抗战胜利后这两艘鱼雷艇驶回南京编入第二炮艇队,也是战后仅存的几艘海军舰只之一。


------------------中国海军在甲午海战失败以后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加之国力逐步衰弱,国际上长达10年的武器禁运,中国海军在30年代基本没有什么战斗力。所以试图从德国购买军舰恢复元气,只是最终没能成功。



 

 

 

总之,抗战前的准备有一定成绩,但远远谈不上完备。日军为什么在1937年7月就立即发动全面进攻,主要也是看到1937年初西安事变后中国内部停战,开始大规模整军备战。日军高层实际对中国的发展潜力是恐怖的,他们认为决不能等中国备战1,2年后再出击,必须乘它刚刚开始起步的时候就将它摧毁。

由此,抗战前的备战就这样仓促的停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