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会计基础电子书:悲观心理的产生和作用机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0:10:04
悲观心理的产生和作用机制

   

 



什么是悲观心理呢?心理学上一般认为,悲观是一种由于自我感觉失调而产生的不安情绪,表现为心理上的自我指责、安全感缺失和对预期的负性思维方式(就是对未来总是往坏处想)。其本身是内省的,属于精神层面的,但能很直接的影响到器官层面,表现为躁狂、抑郁,心跳加速、气喘不接或神经衰弱、神情恍惚等。并且在群体层面上,悲观情绪具有很大的传染性——特别是在相对不大的群体中,能迅速蔓延开来——比流感来得要快得多。

  一般来说,容易产生悲观情绪的个体都有一定的共性,表现在意志相对脆弱,生性胆小,但其实这样的个体由于长期适应欲求不满的状态而长期处于情绪的低水平活动中,也就是所说的更为麻木,多数并不会由于悲观情绪而对健康和生活产生过分的影响。但有的个体,其内心本质是有一定的意志力和争胜心的,思维也相对敏锐,具有一定的A型性格特点,则会在对待现状和自我的失衡间产生大量的负性思维,例如过分自责,不仅对自己的“失误”负责,对于别人的过错也认为和自己有关因而需要负责,并且长期陷于关于这种自责的思考中。

  我们在讨论一类问题的产生时,首先应该明了产生这种问题的机制:我们要相信人的思维活动并非那么复杂,其实绝大多数人的思维模式都可以概括为几种形式。其中常见的一种就是自我循环放大(学过电工学的朋友可以将其理解为自激震荡)。这个最常见于内向的个体,内向个体的思维特点是自我指向性,一个封闭的内心的心理容量是相对有限的,视野也相对有限,一旦形成某种负性思维,则可能长期徘徊在内心里,并通过每一次思考循环得到放大,最终使不起眼的一点小事变成仿佛天大的过错,悲观多数时候就是这样产生的。

    所谓极端的悲观者其内心则更为争强好胜,在内向的压力下与悲观感产生了更为激烈的冲突,这样的个体通俗的说都有些“一根筋”,也就是会沿着一种思维模式走出去很远,比如害怕出差,则非正常的强迫自己集中注意力于一点,反而常因为注意力崩溃而犯错,从而陷于更深的自责;人际关系也常陷于恐惧心理,对于非自己的错误,甚至原本与自己无关的事也无端的自责,诚恳到让人害怕。

    其实每个人都有悲观情绪,这是由事物的相对性决定的——假设没有悲观,那么何来乐观?每个人的情绪必然会存在波动性,否则一潭死水般的那就是机器了。这其中的关键是在于如何正确对待和利用这种波动。正常的人在遭遇挫折或犯错误后都会认真思考,但这种思考一般是开放性的——不仅向内思索自身的失误或缺陷,也向外观察造成问题的环境特点,如果确实是任务艰巨、环境险恶,或者“实在不是我军无能,而是共军太狡猾了。。。”,那么通过总结之后会形成一定的自我评判,相当于自我写出报告,通过这样的形式将已经过去的搁置,使自己能始终向前看,也就是用一种务实的发展的眼光看自己和生活,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积极的人生”。

    而不健康的心理,过度的悲观主义者,在“向前看”的时候更多的不是观察,而是“复制”——用自我已有的、过去形成的感觉如铺路般的向前铺过去——你甚至可以认为这是一种想象力丰富的表现,所以高智商人群中往往存在个更多的悲观者——聪明人的大脑运算更快,也就能更容易的将过去自我的错误意识放大。

  我们知道很多走向犯罪道路的人都有一种心理,大致是认为别人不会有我聪明,所以我干的事别人不会发现。事实证明这往往是错误的——谁能比谁傻多少?而另一类人,特别是高智商的悲观者,则往往会形成一种相反但又类似的思维模式——别人都比自己聪明,或者至少跟自己类似聪明!由此得出的结论就是,我会干的事别人也都会,那我去不去干也都一样了。我要干就要干出众的事,而由此陷于经年累月的思考和内省。

    由此我们应该能了解到,关于悲观也好、乐观也好,其核心是在于观察生活的视角,那么如何调整自己的视角,或者说怎样才能更好的拥有这种自我调整能力,在下一次我会和大家做进一步的讨论。



                                               =========================================================


  心理学家认为人应该“向上看”
  据《星期日泰晤士报》报道,著名剧作家奥斯卡·王尔德曾一语双关地说: “我们都在沟里,但有些人却在看天上的星星。”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发现,王尔德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在一项研究中,心理学家发现,悲观主义者眼睛往下看,他们的大脑工作得更好;乐观主义者向上看时,他们的大脑会转得更快。

  人在犯错误时为什么会下意识地低下头,而在自信心爆满时高昂着头?
  北达科他州大学心理学家布赖恩·迈耶领导的研究小组研究后表明,因痛苦而引起的典型的畏怯表情确实会对人起作用,他们也许有悲观的思想,但是如果他们抬头向上看的话,就不会那么悲观地思考问题了;而人老是低着头的话,就会更加悲观地进行思考。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当你犯了错误,被人指出,你会羞愧地低下头;当你取得了好成绩,或者你的自信心爆满的时间,你会高昂着头。这些动作都是你下意识地作出的,是你的悲观情绪或乐观情绪使然。
  更重要的是,这一研究提出了诊断和治疗这种抑郁情绪的新方法。抑郁是最普遍而又令人最容易衰弱的心理疾病之一,5个人中就有1个人的生活受到这种情绪的影响。在研究中,研究人员对志愿者进行了测试,寻找那些拥有最强烈悲观情绪的人和最强烈乐观情绪的人,然后让志愿者做不同的认知测试,先是让他们眼睛向下看时做测试,然后眼睛稍稍向上看时做同样的测试。结果发现,当悲观者眼睛向下看时,他们在认知测试时表现得最好,而乐观者在向上看时表现最佳。迈耶说: “自从高级思维进化以来,人类就将像向上和向下或者白天和黑夜这样的词汇与积极的情绪和消极的情绪联系了起来,这些测试就暗示了这种关系的来源。”

  只要将眼睛紧紧地盯在地面上,那他就一定是心情抑郁的。
  这样的姿势很有可能反过来会加强引起这种姿势的情绪,所以悲观者或者有抑郁趋向的人更会因为盯视下方而保持这种情绪。迈耶说:“这一研究认为,只需劝说这样的人改变一下习惯将目光稍稍抬高一点就会减轻抑郁情绪。”
  那么,是不是可以这样假设,任何人只要将眼睛紧紧地盯在地面上,那他就一定是心情抑郁?是的,英国咨询和心理疗法协会的心理学家菲利普.霍德森肯定了这样的猜测,他说:“真是这样,如果你情绪低落你就会向下看,这是一种心理上的机能也是身体上的机能。当足球运动员射失了一个点球后,会不由自主地低下脑袋,因为他们的肌肉会发软,而且他们会感觉灰心丧气。如果他们得了分,他们就会感觉特别兴奋,他们会更深地呼吸,站得也更高一些。”抑郁症患者大脑里的化学物质与正常人有微妙的差别。
  霍德森深信,长期的悲观者和抑郁症患者还会对世界和他们在这个世界上的角色形成一种与他人完全不同的观点。他说:“他们认为自己会做不好,所以就会变得更有可能出差错,而且他们也会有更少的生活乐趣。他们的睡眠也很少,行动迟缓,因此他们也确实用不同的观点看待这个世界。”
  人们认识抑郁这种情绪已经有好几个世纪了,但引起抑郁的原因却一直是个谜,直到现在人们才有所认识,而抑郁的人经常会被人嘲笑为装病。最近的研究显示,抑郁症患者或长期的悲观者大脑里的化学物质与正常人有微妙的差别,也许部分是由于遗传,或者是不良饮食习惯或别的因素引起的。

  情绪与大脑的活动关系密切,大脑对不同画面的反应取决于人的性格。
  最近几年,针对人的情绪的研究越来越多,科学家们找到了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人的情绪与大脑的活动关系密切。比如,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声称,他们能够根据大脑生理特征来区分乐观性格和悲观性格,尽管许多人对同样的场景或事件反应绝然不同,因为乐观和悲观性格的人,其大脑活动的变化有明显差别。
  他们对一组年龄在19岁到42岁之间的女性进行了研究。研究人员给两组人看相同的图片,一部分图片展现快乐场面,如生日聚会,另一些的内容较沉重,如病房。在实验对象观看图片时,研究人员对她们的大脑进行扫描,观测大脑不同部位的反应活动。
  观测结果显示,“乐观组”的人对快乐场景的图片反应之强烈远远超过“悲观组”。反过来也一样,看内容沉重的画面时,“悲观组”的人大脑活动程度远超过 “乐观组”的人。研究项目负责人说,大脑对不同画面的反应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性格,而上述研究结果对忧郁症等疾病的治疗将非常有用。

  悲观并非一无是处,悲观是赌场与股市赢家的特质,乐观的人通常输最多。
  科学家进行这方面研究的初衷是发现人的情绪机理,进而找到治疗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新方法,有意思是,他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悲观并非一无是处,悲观是赌场与股市赢家的特质,乐观的人通常输最多。
  虽然悲观的人自己可能也不敢相信,但科学家发现这确是事实。习惯往坏处想的悲观人士在赌博与从事股票交易时,获利能力确实比乐观的人好。研究指出,悲观的人天生比较小心,因此比较不会把钱浪费在连续的失败上。研究人员首先要求志愿者回答有关他们对于赌博的期待以及从事这项活动的动机,然后由研究者将他们的回答与实际行为进行比较研究人员指出,在经历负面的赌博经验后,乐观人士比悲观人士更易维持正面期待并继续赌博。乐观虽然益处多多,但在这样的情况下,悲观人士更容易住手的倾向显然更有益处。

  乐观和悲观只是两种不同的思考模式。一味乐观并不保证拥有成功的人生。
  关于悲观与乐观的争论由来已久,英国《每日电讯报》专栏作家雷兹是悲观主义者。他说,虽然悲观人士赚钱能力卓越,但无法享受花钱的乐趣,因为悲观人士永远相信自己的运气即将用完。英国最成功的赛马训练师之一纳特则表示,他相信悲观。他说:“如果你认为你每次都会赢,那你只会失望。如果你小心翼翼,然后做了该做的事情,那你会意外地获得正面结果。”
  其实,乐观和悲观只是两种不同的思考模式。一味乐观并不保证拥有成功的人生;悲观也并不等于陷入负面情绪。如果设定了合理的期望值,朝向符合自己兴趣的目标努力,一样强韧有力。如果你是一个乐天派,不必太过自信,否则不易看到自身面临的危机,误以为自己可以掌控一切,可能脱离现实。如果你是一个悲观者,请不要自怨自艾,通过对焦虑的调控,你同样拥有成功的机会。




                                                     =========================================================
                预测失败增加悲观情绪

人们常常有一个习惯,在做一件重要的事情时总要做好失败的准备,以便当真的失败后不会感到太过失望,而如果成功的话就会喜出望外。但是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发现,这样反而容易使你产生悲观情绪,在科学界这是被判死刑的理论。

心理学家认为,事先估计事情最坏的结果不会让你失败后感到更舒服,西雅图太平洋大学的玛格丽特·马歇尔和华盛顿大学的约翰森·布朗在一项实验中发现,一些学生在共同面对失败后,那些原本就没有抱太大希望的学生的伤心情绪比那些对结果充满希望的学生更加强烈。

  最后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填字游戏同样做得不够好的情况下,那些对自己答题的期望值低的学生比那些期望值高的学生情绪更加失落。

  心理学家的建议是,“做好失败的准备”的这条很老的建议并不会起到好作用,另一位心理学研究者康奈尔大学的托马斯对此也表示认同,他说:“这样做只会让你自己更加悲观。”

  心理学家们将他们的研究分析结果发表在了《认识与情感》杂志上,在结论中他们认为,失望或失败的反应都来自于每个人的人生观。那些期盼成功的人对周围的事物的看法都是积极向上的,而那些总是在事情完成之前就预计要失败的人看起来是积极面对失败,但事实上他们的内心仍然希望自己能够做得很好。

  在马歇尔和布朗的实验中,他们发现那些对自己答题期望并不高的学生在真的得到一个不好的结果后,却期望这不是真的。而那些对答题的期望值低的人的人生观趋于悲观,虽然他们对失败的结果已经有所准备,但当真的失败后他们会非常在意,而且会责备自己。

  也许人们想要给自己一个情感缓冲,但这是非常困难的。布朗在他的研究中发现,人们想要给自己一个情感的缓冲最好是不要太看重你要做的事情。他说:“人们应该学会的是:失败并不是一件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