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烬txt下载:佛家思想简要总结(列表)——如何过得幸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8:31:45

佛家思想简要总结(列表)——如何过得幸福

 转自:http://blog.vsharing.com/linbindavid/A1122089.html

佛家思想简要总结(列表)——如何过得幸福 前言初涉佛理,悟到佛学并不是高高在上、庄严肃穆的体系,更不是苦行与自我折磨,它非常入世,教导我们如何把生活过得更幸福,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特撰本短文,以简单图表方式,勾勒佛学的逻辑结构,探讨如何将佛学思想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创造美好的人生。谨以此拙作与诸位分享法喜。 一、佛家目标——消除痛苦,追求幸福佛教源于印度,其教理体现印度民族的思维特点,有极强的逻辑性(印度的思维土壤今日培养出了大量的电脑软件高手),所以,当然要简单讲一讲佛教的思维逻辑。考虑到诸位工作繁忙,就把他们的思想做成图表,这样,读起来就比较省心省力省时间了。佛教问∶人生为什么苦,如何消除苦,获得幸福?您可能过得很幸福,但一般来说痛苦难免有一些,现在就是几岁大的孩子,都被老师与家长逼得很苦,更不用说你们了。反正大多数人是经常感到痛苦的,因此,大家都在想如何消除痛苦、获得欢乐,释迦摩尼也怀着慈悲心提出了上述的问题。佛教四谛是∶1、 苦∶苦的结果;2、 集∶苦的原因;3、 灭∶苦的消灭;4、 道∶灭苦的方法。所以,佛教不是自我折磨,自找麻烦,它的目标是为了获得幸福,它探讨的是消灭痛苦,获得幸福的手段。一、           苦的原因及灭苦办法1、苦的来源(缘起)

 

十一义 解释 归纳 总结 一、无作者义 没有造物主。 无造物主 无我 二、有因生义 一切现象必有其产生的的原因。 三、离有情义 一切众生实际上只是各种因缘的和合,因缘之外别无一个实体叫做众生。 无我 四、依他起义 一切现象必须依赖其它的条件才能生起和存在。 五、无动作义 因缘和合中没有启动者。没有所谓的第一起动者,和造物主,只有各种条件的集合 六、性无常义 一切因缘所生现象的本性是无常。凡因缘和合而生起,存在的现象,皆处在生灭变易中,不能永恒常住,这是一切现象常住不变的本性。 无常 无常 七、刹那灭义 即便分析到最短的时间单位,事物都处在即生即灭中。因缘和合,便产生特定的作用、功能。但这是因缘和合所成,缘尽即灭。 八、因果相续无间断义 虽然刹那灭尽,然因果相续,没有间断。 因果相续 九、种种因果品类别义 各种现象的因果各自不同。 十、因果更互相符顺义 什么因生什么果,因与果永远相一致。 十一、因果决定无杂乱义 因果之间的关系为自然法则,有条不紊,不会错乱。 l        8~11点是因果关系的自然法则,有果必有因,特定的因必然产生特定的果,因果关系永恒存在。因果相续是佛教的理论基础。l        6~7点说明各种因缘的聚合无常,因此各种果的生灭亦无常。,所以世界是无常的。用现代的语言说,就是有无数不同系数的变量X决定着某个Y值,而这些X变量之间又有因果关系,随便一个变量的变化对Y值都有影响。因为X值的大小与出现与否无法控制与确定,所以,Y值是不可预测的。人世与实验室不一样,实验室中可利用各种手段把其它变量的作用控制住,把变量限制在有限的数量内,而人世则完全不可能做到这一点。说得文学些,就是东方的一个喷嚏可能在美国变成一场暴风骤雨。所以,无常+因果关系=无常l        1~2点说明凡物均有产生的原因,没有说明创造的主体(如佛祖)。l        3~5点说明万物都是因缘的临时聚合,并没有说明承载的实体,也就是无我。无我与无造物主的意思一样,都是没有实体,这样,无造物主+无我=无我。由此,自然推出了佛教的三法印。 

 

三法印 解释 诸法无常 万物恒久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永无一刻能有绝对的静止。 诸行无我 万物是各种属性的临时聚合,恒久变化中,刹那生、刹那灭,并无所谓“承载”属性的实体(我)。 涅盘寂静 依法修行,把心智锻炼,便能进入一个解脱的状态,世间的无常、无我和痛苦能够全部寂灭于涅盘境界之中。 l        “诸法无常”与“诸行无我”是世界的实况,而在这样的世界中,怎么才能解脱呢?这就是佛教的目的,它的办法是涅盘寂静,佛教的“三法印”因此形成。l        这种无常,以及无常所带来的苦,具体到我们人生,就具体化为“十二因缘”∶

 

一、无明 为过去烦恼的总称,是无知,或愚痴,或迷暗的意思。由此无明妄动,众生轮转世间,是生死的根本。  二、行 是“行为”或“造作”义,即依过去无明烦恼,发动身口意三业行动。这“行”和上面的“无明”,即是过去所做的惑和业,也便是四谛中所说的集谛内容。  三、识 入胎之心识,由过去感业动力,遇缘托胎,完成现在之生命体。  四、名色 名是心识,属于精神,色是父母精血,属于物质,故名色,为成立有情生命体的要素,亦即胎相之初成,未具六根。  五、六入 胎中名色渐次增大,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对外界的感觉稍有感入,作用没有完备,故称为“六入”,正是人生的胚胎时期。  六、触 即出胎后与境界接触,生起感觉,亦即对境界认识之开始。  七、受 即对外境接触的感受:指苦、乐、舍三受。  八、爱 由受而来,追求贪爱的境界。  九、取 也即对物欲境界起贪恋,强烈执取,据为己有,方满自己的欲望。 “爱”“取”集成未来身心的苦因。  十、有 对于所爱之境,将其取来,对不爱之境,把它舍掉,因此就做出种种业,成为未来的苦因。  十一、生 根据爱、取、有三支苦因,依因感果,又出世投生。  十二、老死 这是说明来世既然要再投生,必然又要老死,因果循环,生生不已的流转道理。因未来既有老死,则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等苦,而与之俱来。而“生”和“老死”是未来世的二种因果,即将苦谛的内容加以详细的分别。 l        迷惑→造业→受报,这样的循环作用,称为十二因缘的流转,就是生死苦难的轮回。这就是人生苦的原因啊!如何解脱呢?五戒十善→八正道→六度→四摄2、灭苦解脱的办法

 

五戒十善→ 八正道(戒定慧)→ 六度→ 四摄 十善∶ 1、身三业:杀生、偷盗、邪淫; 2、口四业:妄语、绮语、恶口、两舌; 3、意三业:贪、嗔、痴。     五戒∶戒杀、盗、淫、妄、酒  八正道∶ 1、正见∶正确认识宇宙与人生的真相,乃以三法印为指导。  2、正思惟∶断灭恶念,生成正念。 3、正语∶和善真诚的语言。  4、正业∶做正当的行业。 5、正命∶用正当的谋生方法赚取生活的所需。  6、正精进∶一心专精,不断努力向善。 7、正念∶系念于圣道的实践, 心不旁鹜, 意不散乱  8、正定∶心力集中, 不动不摇, 不受五蕴(身体、感受、概念、行为、意识)的诱惑束缚, 便可出离生死, 而入涅盘。   戒定慧∶ (1)∶是防止身口意三业的过失, (2)∶是精神上既不昏沉即不瞌睡,又不纷驰的安和状态,宁静安稳不受扰乱,进而引发一种无漏(无烦恼)的智慧。 (3)∶慧是分别一切法的自相特殊性与共相一般性,通达四谛的道理,断除迷惑证悟真理。 1、布施∶远离贪欲,而不是怀着吝啬之心施舍于人。 2、持戒∶并不只是断恶行善,而是能生起对轮回的出离,表里如一,而不是仅仅行为端正而已。 3、忍辱∶并不只是压抑愤怒,而是能调伏内心的嗔恨,包容仇人,而不是麻木造作的忍耐。 4、精进∶法喜充满,而不是为得到平静而执着于努力修持。 5、禅定∶保持觉醒,而不是闭着眼睛什么都不想。 6、智能∶并不只是通达经典,而是彻底觉悟心的本性,建立正知见,而不是落入偏见。 菩萨在众生中进行工作的方法。 1、布施∶放下贪欲,施送财物。 2、爱语∶语言文明、贴心。 3、利行:为大众利益服务; 4、同事:使自己在生活和活动方面同于大众。 消极不作恶 积极不作恶 自他兼济 广济众生的有效方法  二、           禅宗——中国化的佛教如何灭苦求喜佛教传入中国后,成型的有十三宗派,至今有八大宗派仍然存在,它们是∶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律宗、禅宗、净土宗,密宗。其中,影响最大,最中国化的当然是禅宗。说到禅宗,六祖慧能是禅宗的发扬光大者,他笃信佛教的“三法印”思想,听人读诵《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顿悟佛的禅机。以后信笔写下著名的偈语∶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禅宗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是一种生活哲学,是中国式的直觉主义理论。它与印度原有的思想不一样,反映了中国的民族性――强调世俗,随波逐流,重视原始的圆满,满足于感性,就是说,千万别对一天到晚对经书穷经皓首,与同道唇枪舌剑,每个人都有佛性,只是被各种欲望尘灰所掩盖,让人看不到自己的佛性。人要取消对任何事物的好恶、取舍等观念,做到自然无为,将修行置于日常生活之中。把心上的尘土除去,就可以看到自己心中的佛性,立地成佛了。佛法就在日常生活中,“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未必要出家念佛也能觉悟解脱,工作、学习、生活中也能体会到安然,体会到佛性。这样,放弃了让人头疼的印度式的理论思辨与苦行生活,佛教对世人而言就变得平易安详,成为一种生命哲学与生存方式,禅宗使佛教完全中国化了。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觉悟解脱不是说平时可以乱来,应从禅观和实践两个方面使自己达到觉悟解脱,就是“二入四行”,入道途径如下表所示∶

 

觉悟解脱的途径 细分项 具体内容 理入   深信本心中自有佛性,只是由于被情欲烦恼污染,才使它不能显现,若能除去心灵表面的这些尘土,则心中佛性自现,达到寂然无为的解脱境地 行入 1、报怨行 一切今世的痛苦遭遇都是自己之前的恶业所造成的,因此不应当怨天尤人,接受这样的结果吧。 2、随缘行 一切是因缘所生,得失应从缘,何喜何悲。 3、无所求行 熄灭贪求之心则得法喜。 4、称法行 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见上表) 这样还挺抽象,落实得更具体一些,就是前文提到的“四摄”了。入乡随俗,说话文明贴心,努力帮助别人,为别人谋利,广济众生,这样才能悟道成佛。总之,禅宗是非常入世的,对俗世满怀深情与真爱。三、           我们今天如何追求幸福既然万物均为各种属性机缘的临时聚合,既然得出“无我”的结论,如何还可推出所谓的“我”的“前生”与“来生”?可能是鄙人慧根有限,对此尚未深入理解。也就干脆学习禅宗入世的思维方式,只关注此生此世,把问题变为∶这辈子我们如何获得解脱,追求幸福。1、 随缘自在∶看破、放下、随缘自在,不患得患失。这些年这么多灾难(地震、飞机失事、火车失事、汽车失事、战争等等),生死无常,生活中其它大大小小的无常那就更多了,做人就应该悠着点儿,既要拿得起,也要放得下,人生短短几个春秋,别自己折磨自己。禅是一种达到开悟的理论和方法,大师弗洛姆甚至写过《禅宗与精神分析》一书,想活得自在,请自己慢慢修禅开悟。2、 好好过日子∶佛在心中,佛道不离日常生活,在生活中遵循“四摄”要求,好好说话、好好做事、好好做人,日子可以过得很舒心。3、 宽容慈悲∶做人宽容些,谁都有毛病,不必天天发火,大喊大叫,这样做,既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当然,宽容不是纵容,佛家讲“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无畏施就是在众生身心不安、恐惧、害怕的时候,能够帮助众生,消除众生的恐惧。如果遇到滥杀儿童的凶手,当然要挺身而出,毫不客气地消灭他,这就是无畏施。对于影响众生的恶言恶行,也要毫不留情看。容忍恶行,恶人就会认为这样的恶言恶行是他的权利,这样,大家以后的日子就很难过了。4、 利行精进∶在可能的情况下,多做对大家有利的好事,善有善报,会得福的。要时刻努力向善向上,绝不懈怠,这样,心中就会充满喜悦。  总之,儒家、道家、佛家都重点关注如何让百姓过好日子,这是后来儒道佛三教合一的理论基础。在无常的俗世中,想要日子过得好一些,生活快乐些,日子充实些,不妨去体味一下佛家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