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cel合并报表模板:《大学原解》之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01:35:39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1而民兴孝;上长长2而民兴弟3;上恤孤而民不倍4。是以君子有絜5矩之道也。

所恶於上,毋以使下。所恶於下,毋以事上。所恶於前,毋以先後。所恶於後,毋以从前。所恶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恶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译文】所谓平定天下,在于治理国家的人,统治者要尊敬老人,人民才会兴起孝敬的风气。统治者要重视、崇尚长辈,人民才会兴起有辈份次序的风气。统治者要体恤周济孤寡的人,人民才不会背叛这个国家。所以统治者要有度量规矩的方法。

既然厌恶上面的人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上面的这些所作所为来对待下面的人;既然厌恶下面的人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这些所作所为来侍奉上面的人;既然厌恶以前的人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这些所作所为来对待后辈的人;既然厌恶后辈的人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这些所作所为来对待前辈的人;既然厌恶右边的人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这些所作所为来对待左边的人;既然厌恶左边的人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这些所作所为来对待右边的人。这就称之为有度量规矩的方法。

【说明】君子要有度量和规矩之道。领导人带头行善事、做好事,下面的老百姓也就会跟着行善事、做好事。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伏。领导人的道德品质作风就象风一样,如果是善的、好的,百姓也就是善的、好的。领导人的道德品质作风如果是恶的狠的贪的,老百姓也就跟着学习恶的狠的贪的。所以,要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首先要在家族里实行平等,而平等的实行,关键在于领导人、统治者,也就是“上行下效”。这里所说的度量和规矩之道,就是指法度、法则、法规,“不依规矩,不成方圆”。

既然厌恶上面的人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上面的这些来对待下面的人;……这就称之为有度量有规矩的道路。现在很多人不懂得这个道理,每每强调“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他打我一拳,我就必须要还你一脚。还有一些人,“十年的媳妇熬成婆”,不思改变婆婆对媳妇的关系,反而依照原来婆婆的不良行为来对待自己的儿媳妇,亦导致了婆媳关系的不和睦,这其实并不是我们人际关系中的最佳行事方式。人们之间相处,在于用最佳的行为方式,遵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而建立起这种关系,在于人们之间的对等原则。但依照对等原则,并不是说要以怨报怨,以仇报仇,而是要人们用最公正、公平的社会行为规范来回报。也就是说,对我的怨恨,我既不用同样的怨恨,同样的仇恨,也不用恩德来回报,而是用约定俗成的社会行为规范来回报,即,我按照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做我该做的事情,公正、公平地回报对我的怨恨与仇恨。如果是社会上的侠义精神,你打我一拳,我还你一脚;或者是基督教所说的,你打我一耳光,我再送上右脸让你再打一耳光;或者是你吐我一口唾沫,我连擦都不擦,让其自干,“唾面自干”,这些都是孔子所反对的。不论他人对我是什么,我都必须按照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来回报,该规劝、该告发、该帮助、该怎么样怎么样等,视情况而定,即使有时候违背了亲情,即使有时候显得很无情面,但决不超出原则。如果对我的是恩德,那我就用恩德来回报;但我所用的恩德也要符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和事物发展规律,而不是为了回报恩情而与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相违背,与现行法律相违背。如果人情大过王法,大过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而屈从于人情,也不是孔子所提倡的。孔子对颜渊的丧事的态度也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所以作学问不能断章取义,不管上下文,只抓中间一句两句话,每个思想,都要作整体的研究才行。

——————————————————

【注释】1.老:《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指第一个老)”《荀子·修身》:“老老而壮者归焉。”杨倞注:“老老,谓以老为老而尊敬之也。”《荀子·大略》:“贵贵、尊尊、贤贤、老老、长长,义之伦也。”这里用为敬爱,敬重之意。

2.长:(zhang掌)《诗·商颂·长发》:“濬哲维商,长发其祥。”《荀子·法行》:“交而不见敬者,吾必不长也。”《盐铁论·非鞅》:“商鞅峭法长利,秦人不聊生。”《汉书·杜周传附杜钦》:“今汉家承周秦之敝,宜抑文尚质,废奢长俭,表实去伪。”颜师古注:“长,谓崇贵之也。”这里用为重视、崇尚之意。

3.弟:甲骨文字形,象有绳索围绕于“弋”,象竖立有杈的短木桩。绳索捆束木桩,就出现了一圈一圈的“次第”。本义:次第。《诗·小雅·蓼萧》:“既见君子,孔燕岂弟。”《管子·小匡》:“长者言爱,幼者言弟。”《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吕氏春秋·原乱》:“乱必有弟。大乱五,小乱三。”《说文》:“弟,韦束之次第也。”这里用为有次序、有顺序之意。

4.倍:通“背”。《礼记·中庸》: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管子·任法》:“倍其公法,损其正心,专听大臣者,危主也。”《孟子·滕文公上》:“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之。”《荀子·仲尼》:“主疏远之,则全一而不倍。”《韩非子·和氏》:“人主非能倍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史记·项羽本纪》:“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汉书·贾谊传》:“无倍畔之心。”这里用为背弃,背叛之意。

5.絜:(xie协)《庄子·人间世》:“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汉贾谊《过秦论》:“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玉篇·系部》:“絜,结束也。”《集韵·屑韵》:“絜,约束知大小也。”这里用指为度量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