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节 飘天文学:鲁迅作品是怎样被中学语文教师抛弃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0:08:34

鲁迅作品是怎样被中学语文教师抛弃的
五四以降,鲁迅文章一路风行,陪伴几代人成长。遗憾的是,在这五四九秩之年,鲁迅作品却遭遇无情抛弃。
“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从这句中学校园里流行的顺口溜中,不难看出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尴尬。在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也明显减少,保留下来的只有《拿来主义》、《祝福》和《记念刘和珍君》3篇。(据8月11日《钱江晚报》)
鲁迅作品现在俨然成了语文教学的鸡肋。诸如《药》、《为了忘却的纪念》这样曾经脍炙人口的名篇,也从相关教材中消迹了。这样的情境,对作为鲁迅迷的我来说,的确五味杂陈。
鲁迅作品到底为何会成为中学语文的教学鸡肋?有人认为鲁迅文章生涩难懂,不符合今天的轻松阅读的需求;还有人认为今天学生与鲁迅的“时代隔膜”,让他们理解不了作品反映的政治黑暗年代的思想价值;还有就是认为鲁迅作品不适合现行教学体制与考试模式。不过,我这回很想“冒天下之大不韪”,把矛头指向中学语文教师素质上。
我曾经是一所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语文教师,教师有多苦,有多累,有多高尚,有多少奉献,我很清楚。特别是在教育体制改革长期裹足不前的语境下,教师还会成为相关体制的替罪羊。只不过,历史记住的,绝不会只是委屈,更多的还是贡献。要对教育事业做出贡献,教师群体也应有勇气看到自身不足,接受公众的批评。经常批评学生的教师们,应该更懂得,批评也是建设。
遗憾的是,我越来越发现,在今天,对教师进行任何指摘,都可能招致这个群体强烈反击。我离开教师岗位从事评论,一直把“别惹教师”作一句告诫语,时刻提醒自己写文章不能对教师群体形成任何伤害。正因如此,对鲁迅作品成为教学鸡肋,尽管我内心深深地明白,中学语文教师的素质问题其实也是学生读不懂鲁迅文章的重要原因,但是,还是害怕这样的观点把自己带进伦理陷阱,招致一片诟病。
这些年,对中学语文教育进行炮轰的文章太多,很多人都把问题怪罪于相关体制与招生模式,我觉得,这并不足够的客观公正。只要真正调查一下中学语文教师的素质,就一定会发现相关症结所在。我曾经毕业于一所师范大学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加上从事过数年高中语文教学,不论是对于中学语文教师的大学教育背景还是中学教学实践,都有真切体会。在我看来,似乎没有哪一种大学生比中文系师范生更容易“混日子”了,也没有哪一科的教师比中学语文老师更不爱专研业务了。学生不爱鲁迅文章,听不懂学不会,中学语文教师素质难辞其咎。
话说到这份上,肯定是要得罪人的。凭良心说,我又怎么忍心得罪这个群体呢?我大学同班同学基本都在从事这个职业,我过去的同行现在很多依然是最亲密的朋友。但是,正因为我太了解中学语文教师真实生活了,才真诚希望中学语文教师能正视自身素质问题。遗憾的是,许多教师身边除了“教学参考书”,最多也就是《读者》这样的“心灵鸡汤”。为什么学生害怕鲁迅文章,要我看,还是因为很多语文教师讲不清楚。
没有知识与思想的厚度,在讲授鲁迅文章时,就只会搬来与五四有关“启蒙”、“民主”、“科学”、“革命”之类的“关键词”。显然,过多沉浸于空洞的口号和僵化的概念,是无益而无聊的。事实上,很多教师连对特定历史真相与细节进行精细还原的能力都没有,又怎么指望他们将鲁迅文章融入到现代公民社会的政治与文化秩序中,来向学生传递与移植这个时代最需要的精神给养呢?
太多调查表明,现在教师普遍存在心理问题,敏感、脆弱、紧张、压抑。太多经验告诉我,教师群体真是批评不得,哪怕再善意。其实,教育体制不公、教师待遇较差,这些绝不应成为教师面对所有问题的不变挡箭牌,绝并不意味着对教师自身素质能力就不应高要求。
如果真不相信,那么,就请大家都到中学校园里去听听他们到底是怎样讲鲁迅作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