咎狗之血手机可以玩吗:一群小老百姓的“文革”闹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23:57:14

一群小老百姓的“文革”闹剧

——读贾平凹的长篇新作《古炉》

 

也许,“文革”是中国人心灵里挥之不去的话题,人们今天谈论着,明天还要谈论,将来一代一代的人都要谈论。最近读了贾平凹的小说新作《古炉》,作者用文学的方式来谈论“文革”,选择了有别于以往文学作品谈论“文革”的独特的角度,那就是从一个偏僻的乡村,一群小老百姓在“文革”中的经历、境遇,及发生的闹剧来谈论“文革”,来追寻“文革”发生的原因和责任。这给生活在今天、明天,而又没有经历过“文革”的人们,提供了形象化的独特的认识的视角。

谈论“文革”,不少的亲历者通过自身的经历,写成了众多的记实性的回忆文章,而更多的文章书籍都热衷于反映高层的较量斗争。特别是那些当初身在高层的亲历者关于“文革”中的大大小小事件的“解密”性的回忆录,使今天的读者似乎明白了那些大大小小事件的来龙去脉。读这些“解密”性的回忆录,虽然在一些方面使人“醒豁”,但又深感不足不过瘾,反思着“文革”的发动者为什么会有那么巨大的能量?而再读一些“文革”时处于社会下层的人士的回忆文章,诉说自己的不幸、苦难,的确令人心伤难受,却仍不能提供深刻的思考和答案。这时,读贾平凹的《古炉》,也许能把我们带向深入的境界,使我们对“文革”的反思走向深刻。

古炉是一个村子,因有窑场能烧出瓷器才在远近有了一些名气。这是一个贫穷的村子,与当时全国无数个村子一样,劳累、饥饿如影随形地跟着每一个村民。这也是一个封闭或者半封闭的村子,绝大多数生活在古炉村的人最关心的就是自己的吃喝,对镇上的事,对“文革”是不甚了然的。但是,村民们却知道用当时的“阶级斗争”的观点来对待所谓的地主子女守灯和狗崽子狗尿苔及旧军官老婆蚕婆。这里也是有旧的传统文化观念深藏其中,在潜意识里左右着人们的行为的村子。善人替人说病,不仅是说疾病,也在说人们的心病,宣扬传统的道德观念,宣扬人性中善良和美好的东西。尽管这是与“文革”扫荡的一切“四旧”同类的东西。这村子里的生存环境,在“文革”前和“文革”初期从表面来看应该说是和谐、沉闷、没有心灵自由和行动自由的。这样的古炉村是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农村的缩影,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高压下的社会现实的写照。古炉村的小老百姓们生活在这样的年代,物质极度贫乏,缺衣少食,仍然不敢为解决吃、穿,为改变生存质量有些微的出格的举动,大不了就是搞些小偷小摸以满足一时的口腹之欲。在村支书朱大柜的感觉中,古炉村是平和的,人与人之间是和平共处的,生活状况是令他满意的。

“文革”的到来,打破了书记朱大柜心中对古炉村的评价。最先不安,甚至恐惧的就是书记自己。从镇上一回到古炉村,他首先找的是民兵连长天布,交代布置公社张书记的谈话内容,明确地感到“运动”来了。“文革”前刚刚经历了“四清”运动的农村基层干部记忆犹新,内心是排斥“运动”的,但又不得不听从上级领导的指示,无可奈何地执行。当然上层斗争如何激烈,他们是想象不到也不敢去想象的,在他们的心里可能更多关心的是多收点粮,多从上级那里要一些救济粮来解决温饱问题,关心的是自己领导下的地方不要出事,平平安安就好。

但是,对普普通通的小老百姓来说,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中国的社会本来就是脱胎于封建和半封建的社会,人们的社会意识和观念,不会因社会制度的骤然改变而改变,长期以来的小农经济思想,自私的心理依然根深蒂固地存在于老百姓之中。加之,物质生活的贫乏,广大农民的温饱没有解决,吃、穿、住仍然是每一个农民关心的迫切的生计问题。小说中村支书为了私利,巧找借口,花几百元钱就买下了村里的公房。他曾在土改时借机“睡”了别人的女人。支书都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想方设法,又何况一般普通的村民呢?在政治高压之下,权力压迫之下,也就只敢玩些小偷小摸,偷奸耍懒,出工不出力的小把戏。但人性中堕落的东西,自私的欲望却没有从心中被驱赶走,只是掩藏在更深的内心深处。一旦机会来临,欲望的魔鬼就会张牙舞爪地发作起来。

“文革”就是释放这个欲望之魔的大机会。

尽管“文革”的发动者意在解决两个司令部的矛盾冲突,搞一场你死我活的大运动。遗憾的是,社会下层的普通老百姓并不理解,什么“反修防修”,抓资本主义的当权派,这些普通的人们没有站到那样的高度来认识问题,他们只能用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从自己的“欲望”出发来解释这些高深的莫名其妙的道理。至今我还记得,六六年七、八月份时,在我居住的小城里被揪斗出来挨批斗的主要还是一般的普通群众,揪斗辩论的主要是什么生活问题,多吃多占,谁给谁气受了要找补回来等等鸡毛蒜皮的小事情,几乎都在为个人私欲而争斗。当时所谓的 “革命派”、“保皇派 ”之争,也就是站在谁一方的问题,而谁是无产阶级,谁是资产阶级,十分地模糊不清。破“四旧”就无异于算历史旧账,除砸旧物外,就是斗死老虎——地、富、反、坏、右。打派仗实际是打混仗和相互攻击。

在古炉村,最先感到“文革”风气之先声的是霸槽,最先产生矛盾冲突的焦点的是选新一届队长。霸槽想当这个队长,曾找过村支书,但想到要在村支书手下当这个队长却又不愿意了,他想在支书之上;麻子黑也想当队长,为了达成目的,不惜冒投毒的风险,想毒死竞争对手磨子,却误毒死了磨子的父亲;还有其他的人呢,也觊觎着“队长”的位子。在这些人的心里,当“队长”就可以主宰自己也主宰别人的命运,就可以吃香的喝辣的,有利可图,有利可占。“队长”之争,暴露了私欲,古炉村人的私欲。这时,镇上的“文革”之火燃起来了,黄生生把“文革”之火带到了古炉村,首先点燃了霸槽心里充满抱怨、不平和邪气的干草,然后这把干草又引燃了水皮、天布、灶火、磨子等人心中的干草,他们都想打碎村支书给他们的压抑,放纵放纵自己。于是,村口狮子嘴里的园球被霸槽砸了;破“四旧”在村子里展开,家族之间的矛盾激化,村支书也被关押揪斗,一群小老百姓的“文革”就在古炉村里开始了。

以前的一切束缚被解脱了,支书也成了阶下囚,人们的私欲也就无拘无束地张狂起来。麻子黑因投毒杀人进了监狱,他地里的白菜等物被村民瓜分,家里的用具被人拿走,这些是在古炉村人假正义之名公然进行的窃掠。霸槽一伙俨然成了古炉村的太上皇,强占公房,私卖瓷器,任意拘押自己看不顺眼的人,称王称霸称威风,把自己心里的私愤发泄到了极致。“文革”使这些平时普普通通无所作为的人,看到了希望,尝到了甜头,几千年来深埋在骨子里的私欲找到了发泄放纵的大好机会。

一方的发泄放纵,难免不伤到另一方的利益,于是,当以霸槽为首的由姓“夜”的人为主组成的榔头队在村里“破四旧”时,姓“朱”的人自然就大为不满,认为是姓“夜”的在与姓“朱”的过不去。暗地里矛盾转化为了家族之间的争斗。以姓“朱”的为主成立了“红大刀”队,必然分化出榔头队中一部分姓“朱”的人来。这时,任何时髦的革命口号,都成了家族利益争斗的遮羞布,革命也就成了家族之间的利益的争夺。小老百姓的“文革”的实质就是这样在古炉村显现出的。上层的“两个司令部”的斗争,中国的小老百姓是不会懂,也不可能懂的。

在家族利益、个人私利的争夺中,矛盾冲突逾演逾烈,人性的沦丧越来越深。水皮本姓“朱”,却跟着霸槽跳,成了榔头队中显眼的角色,他就是认为榔头队有势力、有奔头,红大刀队要把他拉到姓“朱”的组织里来,他慨然拒绝了。他所作所为就是为了依附于有势的一方,其人性在“官、利”中沦丧了。

这天黄昏,在老公房里天布、磨子、灶火、锁子、田芽几个红大刀队的在开会,肚子饿了又没有吃的,恰好水皮家的的猫跑到老公房里。这只猫就这样被逮,被剥皮,被这几个人吃掉了。仇恨就这样由人及猫泛滥开来,无辜的小动物就被吞噬了。人性的堕落由此漫延,后来的古炉村里的武斗、动刀、动枪、杀人放火,一方总想置对方于死地的心性,逾来逾冷酷、残忍。曾经的同事、村邻、亲戚、朋友变成了你死我活的仇敌关系。后来霸槽、天布、守灯、麻子黑等人的灭亡,与其说是他们犯了可杀头的罪,不如说是人性的尽丧带给了他们杀身之祸。古炉村,也不再是“文革”前的平和、封闭、保守的一个偏僻小村了,而是私欲相斗的战场。

善人是古炉村中的一个异数,一个保留着人性的良善的人,然而,在古炉村的人性滑坡堕落的过程中,善人的美好的人性只能是些微的火光,他代表的传统的人性中光亮的一面,不仅不能被那些热衷造反,争夺私利,放纵私欲的人看到,也不为一般的小老百姓所接受。“蚕婆”本来也是坚守传统道德,具有善良人性的一个人,但在政治气氛的高压之下,也只能收敛着自己,随波逐流地躲闪晃荡,不露出真心。只在管束狗尿苔和照顾杏开时,才展现出她美好的人性。除此之外,我们确实很难从古炉村别的人身上,看到还有人性中美好的闪光之点。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承认,作家笔下描绘的古炉村的“文革”,不是被伟大领袖的政治口号鼓动起来的两个司令部的斗争,而是在极度贫困的物质生活下,那些不安于现状,企图改变自我的生存状况的充满私欲的灵魂鼓噪起来的,私欲导致了人性的堕落,“文革”的大环境给私欲的爆发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古炉》的内容,我简单的归结为:写人变坏的过程。如说“人之初,性本善”的话,当人在一定的 社会环境中生存时,那就不一定是“善”的了。更何况古炉村的人们生存在物质生活极度匮乏,缺衣少食的年月里,其物质的欲求和地位的欲求就更要来的强烈些。本来,“私欲”是正常的,没有私欲的人是不可亲,不可想象的。但怎样谋求私欲的实现,这就在人们的心里潜藏着“恶”的本质。正是这样的“恶”,这样的私欲,可以说人的本质是丑陋的。古炉村那些兴风作浪的人,正是在个体私欲的驱动下,为实现私欲的最大化,才作出了种种灭绝人性的“丑”和“恶”的行为。当然古炉村风气的变坏并不单是那些兴风作浪的人造成的,也与人们为保护个人私欲明哲保身的举动有关。只是一般小老百姓和那些“弄潮儿”起的作用不同罢了。贾平凹先生在《古炉》中寻找到并写出了人性中丑陋的一面,写出了人变坏的过程,这对我们认识“文革”何以带给中国人那么大的影响,为什么说是我们民族的一场大灾难,从“人性”的角度给出了比较恰当的诠释。

贾平凹先生在在《古炉》后记中发问:“曾经一段时期,似乎大家都是‘文革’的批判者,好像谁也没有了责任。是呀,责任是谁呢,寻不到能千刀万剐的责任人,只留下一个恶的代名词:文革。”其实,贾平凹先生已在他的作品里告诉了我们,这个责任人不仅是“文革”的始作俑者,还有参与到“文革”中的每一个人。我们每个人心里的人性中丑陋的东西,人的私欲,以及潜藏于我们意识中的文化的毒素和提供了这些毒素生存的土壤,都负有责任。

反思“文革”其目的是为了向前看,是为了警惕“文革”闹剧的重演,是为了使中国大地成为物质生活充裕,人们精神舒畅的乐土。读读《古炉》,就能起到提醒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