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网菩萨戒经释义:章草—略论章草书风的丕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5:34:24

章草—略论章草书风的丕变(2011-01-07 21:37:16)

 略论章草书风的丕变
  在中国书法几千年的发展史中,章草一直被历代书家所钟爱,其字体面目的多样式、作品反映其他书体体征的多变性更为学术界所关注。关于章草名称的由来,一直就众说纷纭,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五种:
    一、萧子良云:“章草者,汉齐相杜操始变藁法。”
    二、唐韦绩《纂五十六种书》云:“章草者,齐相杜伯度援藁所作,因章帝所好,名焉。”
    三、张怀灌(王字旁)《书断》云:“至建初中,杜度善草,见称于章帝。上贵其迹,诏使草书上事。魏文帝亦令刘文通草书上事,盖因章奏,后世谓之章草。”
    四、明孙矿(金字旁)《书画题跋卷.淳化阁帖十跋》第一卷云:“章草当即由托始《急就章》耳。”
    五、崔瑗云:“章草之法,盖又简略,应时谕指。周旋率迫,兼功并用,受日省力,纯俭之变,岂必古式。”
    我们知道,一种字体决非某一个人就能创造的,而是人们在长期书写过程中形成的一定的规范,然后加以归纳和总结而成,由此可见,崔瑗的说法是较为客观的。
    章草兴于两汉。汉代虽沿用着小篆(多用于庄严的场合),但官方使用的通行文字和书体是隶书(占统治地位)。从现有资料(历代出土的汉代竹木简牍、帛书等)看,章草在汉代的发展是突飞猛进的,同时更由于发展之快,才形成开创时期章草面目的多样式。作为阶段性产物的汉代章草,虽无一定之规,却于漫不经心处更显自由之美:
    1、白金关遗址出土的居延纪年简中的《建国元年简》(早期章草)比成熟章草稚拙、欹侧,极具天真卓约之态。
    2、1997年8月在玉门市花海汉代烽燧遗址出土的玉门花海汉简中的《买卖布牍简》,在结体、用笔、章法各方面来说已是成熟的章草。
    3、1981年3月,在敦煌西湖酥油土以北汉代烽燧遗址、出土的敦煌《酥油土简》,尚具篆书因素。
    4、1974年,在居延肩水金关遗址出土的木简《居延误死马驹册》,结体趋于简化,开草书“峻”、“狂”之源头。
    5、1972年,武威旱滩坡汉墓出土的武威医药木牍,书迹出自民间写手,自由天真。
    如果说汉代是章草这种书体的开创期,那么魏晋便是章草的定型期。章草作为汉代遗留下来的旧体,在魏晋时期作为一种传统体势保存下来,并有一批著名的书家。这些书家在继承传统时,已不像以往那些民间写手、下属吏属对待章草,带有一定随意性,仅为便捷之用,而是开始理性地研习,使得章草在魏晋得到空前的繁荣,以致后来元明时期的习章草之士只记魏晋而不知有汉。
    魏晋的章草就形式而言,可分为两条脉络:
    一脉是虽承袭两汉书风,但又于结体和运笔处杂以今草的章草作品。如三国时期的《楼兰魏晋简》、三国吴人陆机《平复帖》、古楼兰出土的《济白帖》、卫灌(“王”旁)的《顿首州民帖》,此四者皆为墨迹。
    一脉是以三国吴时皇象、魏人索靖为主,用笔是隶结体为楷的规范化章草,传世有《急就章》、《月仪帖》、《出师颂》等。此处需另提东晋王羲之所书《十七帖》,此帖书法已完全是改造和革新后的章草了。
    魏晋的章草较之两汉的章草更为格式化。它上承古隶“古”、“拙”之气,下开今草“峻”“狂”之源,形成无法逾越的章草盛世。
    隋唐时,章草这门书体几乎失传,仅有武则天《升仙太子碑》、贺之章《孝经》的前半部微带章草笔意,却不可称为完全的章草。
    宋代书法在中国整部书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尚意书风”吹遍南北,名家辈出。极力彰显个人风貌的宋代书家不屑被中规中矩的章草缚住手脚,故习章草者寥寥,仅有黄伯驹偶作章草,但可惜传世作品不多。
    书法在宋代融合了晋唐之风,到元明时期,得以进一步发展和全面回归,也使几尽遭人遗忘的章草被从新捡拾出来,焕发出新的光彩——章草的复兴时代终于到来了!这时期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有:赵孟兆页《急就章》、赵雍《千字文册》、邓文原《临急就章卷》、俞和《临张芝帖》、宋克《急就章》。他们的章草都各具特色,自成风格。章草以楷书为基础,用笔精细,书卷气足,在点磔
处加重了波磔或夹以小草(如邓文原的《急就章》)。许多书家虽不意驻足章草,却借章草来丰富和完善各自的行草书。元明章草名家虽深浸古法,但又非守旧,以赵孟兆页为主导的文人书风竟持续元、明、清三朝五世纪之久,影响可谓深远。
    清代书家对章草几近无人问津,惟“扬州八怪”之一的高凤翰以左手作章草,终因人单力孤,难以打开局面。民国初期的沈曾植作章草,带动了近现代的一大批章草名家,出现了众多的章草名作,如沈曾植《赣州八镜台诗卷》、《古书摘录轴》、《杜甫诗轴》,丁佛言《远公遁迹诗轴》,张继《录文文山正气歌轴》,张默君《波罗揭谛轴》,王邃常《千字文》、《十八帖》等。
    沈氏章草脱胎于《急就章》,复润以明人宋克笔意和钟繇古拙笔势,狠辣奇险之余更具强烈的书卷气。沈曾植选择章草来化裁北碑,可谓独具慧眼。章草在经历了隋唐的衰绝、元明的复兴,较之汉以及魏晋之章草,在笔法上已变。沈氏能在此采撷章草之体势、笔法,变转折处圆笔为方笔,改昔人在章草上加入行、草、楷等元素而为在行、草上加入章草元素,可谓丕变。他的这一变革推动了章草的深化,为章草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另值一提的是近世张继书于1946年的《录文文山正气歌轴》。此作一改汉晋时期以秃笔、简牍作章草所显见的古拙之气,而改以羊毫笔、生宣纸作书,温润秀越,堪称绝妙。而拜沈曾植为师的王邃常,不但章草作品自成风貌,而且所编《居延汉简选胜》、《武威汉简选胜》,更为今人研习章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根据前面对章草的分析,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章草发展的脉络及其风格的演变。它走过的兴衰,它的庄严与率意,感动了古今无数的人,并将在未来以新的发展变化继续和人类文明与进步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