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阴阳师的电影:登上中国新闻最高领奖台 ——第19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赏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3:38:43

  中国新闻奖 是经中央批准常设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每年评选一次,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自1991年至今已评选19届。 开展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旨在检阅我国新闻工作年度业绩,展示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成果,发挥优秀新闻作品的示范引导作用,推动新闻媒体与新闻工作者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落实"三贴近"要求,提高作品质量,促进新闻媒体多出精品,多出人才,推进新闻事业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
  2009年举办的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评选共设28个评选项目,其中报纸、通讯社类设消息、评论、通讯、系列(连续、组合)报道、报纸版面、报纸副刊作品6项,广播、电视类设消息、评论、新闻专题、系列(连续、组合)报道、新闻访谈节目、新闻现场直播、新闻节目编排各7项,网络类设评论、新闻专题、新闻访谈、网页设计4项,综合评选类有新闻摄影、新闻漫画、新闻专栏和新闻论文4项。
第19届中国新闻奖2009年8月在北京开评,共评出特别奖2件,一等奖47件,二等奖87件,三等奖146件。赏析这届获奖作品,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把握。
  一、 政治含量
  政治含量是指新闻作品所包含和体现出来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在为党和国家的大局服务、为人民服务中所发挥的作用。
  1.全局性
  新闻的全局性价值,是指新闻作品对事关党和国家大局的新闻事件及时、准确进行反映、展现、分析、阐述,充分发挥新闻围绕大局,服务人民,引导舆论,凝聚力量的作用。
  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6月20日在考察人民日报社时指出:“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关系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关系国家长治久安,我们要充分认识新闻宣传工作的重大意义,更好的发挥新闻宣传工作在推动经济发展、引导人民思想、培育社会风尚、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把握大局,是新闻写作优劣成败的最重要条件。在新闻写作中,评估新闻价值,确立报道主题,敲定报道题目,挑选报道角度,选取报道形式,决定报道篇幅,都和把握大局有关。记者脑子里要有一幅大局图,从中可以看到世界风云、时事焦点、社会思潮、人心向背等等。中外报道的名篇,都表明其写作具备一条规律:宏观和微观、一般和特殊的最佳结合。
2008年我们国家大事、难事多。我国的新闻媒体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大局,在宣传党的17大精神,特别是在抗击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抗震救灾、维护西藏社会稳定、筹办北京奥运会等诸多报道中发挥了很好的舆论引导作用,推出了大量的精品力作。本届中国新闻奖,评委们的注意力自然首先被这些“大作”所吸引。
  我们来看一些代表作:
  人民日报  通讯《永远和人民在一起》( 特别奖)
    这篇通讯的副题是:“献给顽强奋战在抗震救灾最前线的中国共产党人”。全文8900字,刊发于2008年5月31日人民日报一版。
    2008年5月17—22日,按照中组部部长李源潮的指示,人民日报和新华社两位记者前往灾区,采访灾区广大共产党员在抗震救灾中的先进事迹。在余震不断的情况下,收集了灾区共产党人大量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
通讯以“历史将永远牢记这个时刻 ——”开头,分为6个部分:
1、总有一种责任冲锋在前,总有一种使命义无反顾——和时间赛跑,困难重重,却从来没有羁绊共产党人感天动地大驰援。
与死神抗争,风险种种,却丝毫不能阻挡共产党人气壮山河大营救。
2、总有一种感动泪如泉涌,总有一种力量生生不息——生命,埋于碎石瓦砾中,却从来没有烟柱共产党人倾情倾力的呼唤。
余震,频发崇山峻岭间,却丝毫不能吓退共产党人排险除难的身影。
3、总有一种力量闪烁黑暗,总有一种希望点燃生命——地震,摧得毁千房万屋,却从来没有动摇共产党人拯救生命的决心。
巨石,压得垮柔身弱躯,却丝毫不能摧垮共产党人坚如磐石的信念。
4.总有一种倒下托起生命,总有一种抉择生离死别——失去亲人瞬间,裂肺撕心,却从来没有停滞共产党人舍己为人的脚步。
涌出悲切血泪,情何以堪,却丝毫不能夺走共产党人心系苍生的大爱。
5.总有一种真情无限深沉,总有一种温暖血脉相连——亲情手足,嘎然生离死别,却从来没有阻隔共产党人手手相挽的深情。
美丽家园,瞬间桥断路绝,却丝毫不能斩断共产党人心心相系的厚意。
6.总有一种信念催人奋进,总有一种精神磨难铸就——即使雨雪冰冻,灾难临头,却从来没有折服共产党人坚强的民族脊梁。
无论旱涝地震,灾害当道,却从来不能打败共产党人昂首前行的意志。
在通讯中,我们确实被他们的事迹所深深感动:
-----胡锦涛总书记立即作出重要批示:尽快抢救伤员,确保灾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震后仅仅两个小时,温家宝总理急赴地震灾区,余震未消便在现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
、、、、、、、
-----在地震灾区四川基层党组织共组建“党员抢险队”、“党员突击队”18万个,176.59万名党员干部战斗在一线,其中,县级以上领导干部8296人。
、、、、、、、
------妻子被埋在废墟中,父母、岳父、岳母、侄儿、侄媳等10个亲人被压在钢筋水泥下、、、、、
北川县委常委、副县长瞿永安匆匆赶回满地瓦砾的“家”门口时,扑通一下跪倒在地,泪流满面向亲人重重磕下三个响头,随后便起身投入抗震救灾第一线。
、、、、、、
------5月12日14时,张家山煤矿。大邑县雾山乡虾口村党支部书记刘全福和老伴,恰遇五保老人岳树安上山拾柴,突然间,山摇地动,乱石纷飞,刘全福和老伴一边就近躲进身旁浅岩窟里避险,一边大声呼喊:“岳树安,地震来了,山要垮了,赶快躲起来、、、、”岳树安吓呆了。
山顶巨石开始向下滚动,刘全福冲向前去,用手使劲拉岳树安,却怎么也拉不动,眼见巨石砸下来,刘全福猛地将岳树安推开,自己却被巨石击中,血肉溅满岳树安一身、、、、、、
 -------还有,还有,还有绽放在废墟上的如花生命。
断墙颓瓦中,她一手搂住一个学生,紧紧地拥在自己身下。她的身体已经断成两截,脸部血肉模糊,人们怎么也无法掰开她那紧紧搂住学生的双手!
原本,只需两秒就可以离开教室,但在疏散学生离开教室时,什邡市龙居小学教师向倩看到两个手足无措的学生,义无反顾地冲上去,一手搂住一个,朝门外奔去、、、、、
 通讯中还给我们列举了大量的惊心动魄、感人至深的事例,如我们曾经知道的28岁的彭州市女民警蒋敏,在北川的10位亲人遇难,始终坚守工作岗位;为抢救4名学生壮烈牺牲的湖南籍教师谭千秋、、、、、、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共产党员!
    通讯以饱含深情、激荡人心的话语结尾:
    多难兴邦。灾难,仅是一瞬,精神,却能永存。
    共产党人抗震救灾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就是心系祖国、情牵人民的精神,就是迎难而上,顽强拼搏的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怕牺牲的精神,就是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的精神。
    就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就是精诚团结、通力合作的精神,就是扶危济困、和衷共济的精神,就是敢打硬战、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挫折中奋斗,在逆境中雄起;在悲痛中前行,在废墟上重建——
    我们坚信,抗震救灾的最后胜利,一定属于伟大的中华民族,一定属于伟大的中国人民,一定属于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2008汶川特大地震——
    历史壮怀激烈,悲泣不再!
    2008中国共产党人——
    热血奔腾不息,昂首前行。!
    试问,一个民族有了这种精神,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一个政党,有了这么多优秀分子,还有什么艰险不能战胜?
    敬礼,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人!
    5月31日,刘云山同志在《人民日报》上作出批示:“大气磅礴,令人动容。这是用心和情写出的作品。感谢我们的记者。如果要评今年的好新闻作品,我以一个读者的名义投一票。中央电台可请著名播音员录制广为传播。”
6月1日,李长春同志作出批示:“此文写得生动、感人,建议在对外媒体上能广为传播。”
这篇作品因为文字超长,被评为特别奖。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现场直播《爱心守望,风雪同行》( 一等奖)
    这是一篇获一等奖的广播现场直播作品的代表作。整个报道播发于2008年1月20日至2月12日,累计播出184小时。
    我们知道,2008年1月18日,南方出现了大暴雪,19日灾情初显,20日中午,中国之声将《新闻直播间》原定节目取消,改为全面关注雪灾的内容,并在直播中发现灾情的严重性,随即在次日推出全天播出的《爱心守望,风雪同行》。这个节目由中国之声全体编播人员及驻地方记者分工完成,共有270人次参与报道,规模之大创中央电台历史记录。当时,数十路记者遍布灾区各地和国家部委,随时播报新闻,近百位后方编辑与主持人,整合资源,包装推广,台网联合,节目影响力达到了最大化。可以说,在这次雨雪冰冻灾害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直播,是全国媒体同类报道中最为迅速、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作用最大的。因为当时灾区电力中断,通讯中断,群众接受信息,很大程度上要靠广播,这个节目正好发挥了广播的优势,突出新闻性、时效性、服务性,及时报道灾情与九州进展,整合各方资源,为受灾群众提供服务,储物有关部门抗灾救灾的指挥平台,为最终夺取抗灾救灾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舆论支持,充分表现出作为党、政府和人民喉舌的国家电台的政治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人民日报时指出“新形势下,新闻宣传工作要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坚持证确舆论导向,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中央台的这一大型报道,应该是一个成功的例证。
还有以下报道也是这方面的精品力作,如:
   
中央电视台  现场直播 《抗震救灾,众志成城》( 一等奖)
新华社  通讯 《万众一心,托起生命的希望——献给英勇抗击汶川地震灾害的中国人民》( 一等奖)
新华社 评论 《永恒的经典,历史的丰碑——写在北京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闭幕前夕》( 特别奖)
人民日报 评论 《灾难中挺立伟大的中国——写在中国人民抗击四川汶川大地震之际》( 一等奖)

2.重要性
新闻的重要性价值,按客观事物的内容、性质、涉及范围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原则上是指社会意义重大,与人民群众厉害攸关,为公众普遍关心的大事。有些新闻事关全国、世界形势的全局而具有重要性,有些新闻因来自“官方”而具有重要性,有些新闻来自实际工作第一线,来自基层,因其经验在全国具有典型意义而显示其重要性。无论是记者写稿,还是编辑选稿,评委们评稿,对一篇稿件的重要程度,都要进行考察,重要性愈大,政治价值、新闻价值愈大,编辑会优先选用,在编排版面、时段的时候,会放在突出的位置,评委也会对这类稿件高看一眼。
中央电视台 消息 《胡锦涛在四川地震灾区什邡市看望慰问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 一等奖)
这条消息于2008年5月18日新闻联播播出,时长3分53秒。消息虽然不长,但全景式的记录了胡锦涛总书记深入四川地震灾区察看灾情,慰问受灾群众和指导抗震救灾工作的情况。新闻采用大量同期声,真实全面的展现了总书记灾区与受灾群众、救灾官兵和干部的互动交流情况,总书记对受灾群众及时救助的急迫心情,对失去亲人痛不欲生群众的体恤安慰,对战胜灾害的必胜信心都体现在新闻当中。新闻点面结合、客观全面、真实生动。新闻镜头语言丰富,剪辑流畅贴切,具有强烈的冲击力、可视性。
四川什邡市,是受灾最严重的城市之一,记者本着真实记录、客观反映的信念,一刻不停的拍摄胡锦涛总书记的足迹。面对一处处残垣断壁、一座座倒塌房屋,总书记心情沉重;面对受灾严重、亟待救援的群众,他心情焦急;面对救灾的战士、消防队员,总书记沉着冷静、指挥镇定。请看以下的一些片断:
(画面)沿着坎垎不平的道路,胡锦涛驱车向灾情严重的蓥华镇赶去。越往山里走,倒塌的房屋越多,残垣断壁到处可见、、、、、、胡锦涛快步登上废墟高处察看救援现场,焦急的询问人员伤亡情况。
随后,胡锦涛对现场救援的部队官兵和消防队员说,被困的群众正急切等待我们去营救,时间十分紧迫。同志们一定要争分夺秒工作,千方百计抢救幸存者。他说:
    (同期声)“我相信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现场声)“有没有信心?”“有有有!”
    时近中午,胡锦涛又来到设在什邡市区路边的一个受灾群众安置点。
    见总书记到来,几位在地震中失去亲人的妇人失声痛哭,胡锦涛走到她们跟前,坐在地上,耐心的安慰她们。
     (同期声)“知道你们受了灾,也知道你们房子被毁了,知道你们有的失去了自己的亲人,我们和你们一样感到难过,感到痛心!我们现在调集了十万解放军、武警,都深入到你们每一个村、每一个乡一个一个地钻进去营救,只要有一线希望,只要有一点生还的可能,我们都会尽最大的努力去营救、、、、、、我们会尽最大努力!”(背景声:群众的哭声)
    、、、、、、
    (可考虑插入视频的截图)
    从电视的画面上,我们真切的看到总书记焦急、关切,心系群众的面容,看到他盘腿坐在地下,耐心向痛失亲人的群众说服解释的感人场面,看到他振臂一呼,向全国人民庄严宣誓:“我坚信,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的经典画面。事实胜于千言万语,希望语言最好的诠释了新闻主题。
    所以,这篇新闻立体的、丰富的展现了胡锦涛总书记深入灾区所作的大量细致工作,对当时全国的抗震救灾工作起到了鼓舞人心和指导工作的重大作用,激励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勇敢地战胜地震灾害,其重大的政治价值和新闻价值都是不言而寓的。
    我们再看下一条消息:
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 消息 《黑瞎子岛回归祖国》( 二等奖)
黑瞎子岛位于我们国家最东端,行政区划属黑龙江省,全岛总面积374平方公里。79年前,也就是1929年,中国东北军与前苏联政府军争夺中东铁路路权爆发战争,以中国失败告终。从此,前苏联政府就不再离开物产丰富的黑瞎子岛,被迫迁离故土的中国岛民从此只能隔江望岛兴叹。
 经过40多年的艰苦谈判,中、俄两国最终以和平方式解决领土争端问题,2008年10月14日,黑瞎子岛成为继香港、澳门后又一块以和平方式回归的国土,主题自然十分重大,政治、社会影响都很深远。
当记者敏锐地捕捉到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后,两次到当地进行先期采访。在事件发生的当天,记者又在第一时间传回珍贵的现场音响,渔民录音、专家录音和穿插背景,展现了这一重大事件和这样重大事件的历史意义。在家的记者和当班的编辑一起迅速成稿,事件、现场、背景、情感、展望,这一切被剪辑成短短两分多钟的新闻,充分发挥了广播的传播速度快的优势。
再看下一条:
长沙电视台 新闻评论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三等奖)
 这是一个市级台的政法频道采制的一个新闻评论,就是由于节目内容的普遍意义,体现出新闻的重要性,被评委们给予肯定。
节目说的是2008年4月,湖南省政府出台了中国第一部《行政程序规定》让公民享有更多的权利,使政府承担更多的义务,成为了这次湖南省政府自上而下转变执政观念的指导思路,开启了中国统一行政程序立法的破冰之旅。节目剖析了《规定》出台前后湖南两个违法和执法的典型事例,反映了《规定》出台前后,政府官员对行政程序规范性意识转变的历程,通过政府官员和法学专家的评析,解读《规定》的精髓内容,深入解析了《规定》出台的法治背景和社会意义。
第一个例子是,7年前,衡阳常宁的吴石头花140万元,买下了常宁县建行的旧办公楼,由于建行的违规拍卖,国土、规划部门的违规罚款、颁证,使得吴石头一无所得。吴石头成了个别政府部门一系列行政程序违规行为的直接受害者。
第二个例子是,2008年6月,长沙烈士公园管理处欲将20亩湖面用作公园办公区,而民意调查显示,95%的市民认为应该还湖于民。此时正值《规定》出台之际,长沙市人民政府在第一时间听取了群众意见,并按法定程序召开专家论证会,经过听证后,市长张剑飞来到现场,当即拍板,还湖于民。
(可考虑插入视频的截图)
  同期:吴石头
  心酸,难受,感觉这个事情没有尽头了。
   、、、、、、、、
   同期:长沙市民
   建办公楼肯定不好,有湖水,空气好嘛,我们出来玩,心情都好些。
    、、、、、、
配音:专家认为,《行政程序规定》的顺利实施任重道远,“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服务意识,民本意识要在执政者心中生根发芽。
节目播出后,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有力的配合了《规定》的实施,虽然制作者只是一个市级媒体,但由于身处省会的优势,题材的重要,从一个方面对全省性的法规的实施起到了推动作用也对全国政府部门的法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3.针砭性
针砭,是舆论监督的重要方式。舆论监督是公众通过新闻媒体等舆论机关对社会公共机关进行的监督。这是建立社会主义民主的需要,党和国家提倡和保护舆论监督,通过这种监督,更有力的维护社会主义制度,更好的保护人民群众才根本利益。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新闻宣传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证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更好的发挥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
这次评奖会上,大家对舆论监督的报道十分重视,我认为这体现了新闻界对中央精神的深刻领会和贯彻落实。如对2008年的“三鹿事件”进行舆论监督的新闻,成为大家议论的热点。我们来看以下报道:
上海东方早报 通讯 《甘肃14婴儿同患肾病,疑因喝“三鹿”奶粉所至》( 二等奖)
2008年9月上旬,东方早报记者在获得甘肃、湖北等地有一些患儿得肾病的消息后,意识到这可能是一起非常严重的食品安全事故,于是立即介入调查。经过多方的严密求证和认真采访,发现婴儿患病的罪魁祸首可能是“三鹿”奶粉。由于意识到可能面临的巨大风险,记者的调查过程全程录音。报社领导审稿后认为稿件调查证据详实,写作严谨,决定刊发直接的点名报道,这在当时是要冒风险的。
消息的导语:
9月8日,位于甘肃省兰州市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医院泌尿科又接收了一名8个月大,来自该省岷县的患有“双肾多发性结石”和“输尿管结石”病症的婴儿,这是该院三个多月来接受的第14名患有同样疾病病例。
     到目前为止,对于婴儿患病的原因还没有调查清楚,但是这些家长们反映孩子们出生后一直都在吃名为“三鹿”牌的奶粉。患病婴儿的家长们怀疑说:“或许和当年安徽阜阳的空壳奶粉致婴儿成为大头娃娃一样,这次的罪魁祸首也可能是奶粉。”
报道还链接了 厂方回应:
     无证据证明婴儿 因吃三鹿奶粉致病
     对于患病婴儿使用的都是同一品牌的奶粉,且婴儿最主要的食品也是奶粉,因此家长及医生们都怀疑婴儿肾病的罪魁祸首是奶粉。
     昨日下午,记者和河北省三鹿集团取得了联系。该集团传媒部的工作人员杨爱称已经获悉甘肃有婴儿患病的情况,并且已经派出工作人员对此事进行了解。
     杨爱向记者介绍,三鹿是奶粉行业品牌产品,有很多年的历史。目前还没有证据证明患病婴儿是因为吃了三鹿奶粉而致病。如果真的有这样的问题,相信质检部门会查个水落石出。
     此后,杨爱又致电早报记者称,已经委托了甘肃当地权威质检部门对三鹿奶粉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质量是合格的。
这篇报导是全国最早点名、披露问题奶粉疑为“三鹿”的新闻,见报后迅速被国内外各大媒体大量转载。可以说,这篇报导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食品质量问责风暴,最后,众多官员及企业高管因此引咎辞职,并被追究刑事责任。三鹿问题奶粉的受害婴儿达29万多人,问题的曝光推动了一系列法律法规的修改完善。
这篇报导充分体现了媒体的社会责任、公共价值和监督职能,显示出新闻工作者的诚实、责任和勇气,弘扬了社会正气,彰显了新闻正义。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网等国内外多家媒体就此事对东方早报及作者简光洲作了专题的采访报道,体现了大家对一个敢于坚持真理,维护正义的媒体的敬意。
中国青年报 系列报道 《山西賀宝干河煤矿矿难记者领“封口费”事件》( 一等奖)
这个系列报道是中国青年报2008年度影响最大的舆论监督报道,也是监督新闻界影响最大的批评报道。报道首发于2008年10月27日,揭露的是山西賀宝干河煤矿矿难中,记者领“封口费”事件。该系列报道共刊登了18篇报道,其中:
《真假记者排队领“封口费”干河煤矿矿长因事故迟报和发“封口费”被查处》、《端着新闻饭碗的丐帮发矿难财的真假记者群像》、《新闻出版总署通报“封口费”事件处理结果4名记者、26名媒体工作人员、28名假记者涉案,其他人员还在调查取证》等报道为代表作。报道多侧面、多角度、比较全面深刻地揭示了“封口费”这一社会现象存在的原因、背景、危害及其警示意义,追踪报道了查处进展及结果,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这个系列报道也是对我国新闻界职业道德中的腐败行为的一次有力监督,推动了中国新闻界重建新闻公信力与记者社会形象的重大进程。报道引起中央主要领导、中央纪委、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山西省委省政府、中国记协的高度重视,有关媒体和责任人得到查处,
这组报道采访扎实,文风朴实,证据说话,客观真实。人民日报副总编米博华在评审会上评价这个系列报道说“以令人信服的事实,以扎实的采访作风,使报道极具冲击力,给人以极大震动。”但报道背后的曲折和困难,也是一般的批评报道所难以类比的。
2008年10月20日,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部主任吴湘韩,在网上看到山西“封口费”的帖子后,立即找到记者李剑平,要求他采访。李建平找到原发帖的网站,但对方以种种理由不提供发帖者的联系方式;
10月24日,吴、李两人搜索发现“3.15诚信网”上有这个帖子,注明是“本网联动记者戴骁军维权报道”,于是通过山西的某报的朋友,终于找到了戴骁军的联系方式。当天晚上,李建平和另一位记者张国,连夜赶往太原。
第二天上午,两位记者采访了戴骁军,拷贝了他拍摄的原始照片,紧接着兵分两路。李建平留守太原采访“封口费”其他知情人,张国则坐火车赶往红洞县的干河煤矿现场采访。
在矿区的采访是艰难的。矿方的态度极不配合。张国深入矿工、出租车司机之中,暗访了煤矿的工作人员,做了大量的调查,证实矿难是真,瞒报是真,发放“封口费”也是真。于是,27日,中国青年报独家刊发《真假记者排队领取“封口费”》等4篇报道,犹如抛出一颗重磅炸弹,震惊了新闻界和全社会,“封口费”事件从此大白于天下。
稿件见报的当天---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就派出调查组,山西省委省政府也派出工作组督查此案协会有关负责人向报社了解情况。
10月28日,中华全国新闻工作协会有关负责人向报社了解情况。
10月29日,山西省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封口费”事件。
10月31日,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就“封口费”事件发表声明,对此进行强烈谴责。中央领导指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要严肃查处。
11月26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通报查处结果:收受“封口费”的有记者4人、媒体工作人员26人、假记者28人,由有关部门依法处理。涉案金额31.93万元绝大部分已经追回。隐瞒事实、封锁消息的矿主已受到法律制裁。
河南电视台 连续报道 《揭秘“卖肾团伙”》( 二等奖 )
   卖肾是一个十分敏感的话题。一般人地于“卖肾”都有很多猜测和想象,但很少有人真正了解其中的内幕。河南电视台的这一连续报道,通过记者深入的挖掘采访,不仅揭开了鲜为人知的“卖肾”真相,而且配合公安机关打掉了一个遍及全国的“卖肾犯罪团伙”。报道题材分量重,内容罕见,社会影响大,是一篇舆论监督的力作。
  特别要提到的是,这一报道是以隐性采访的方式进行的。隐性采访即不公开记者身份、或公开记者身份但不道出真实采访意图的采访。比如,记者打入黑社会组织采访,进入赌窝采访,或向一些讨厌记者的人或地方采访,或对一些单位或个人进行检验性采访,都不宜公开记者身份。另一种方式是,虽公开身份,但隐去真实意图进行。隐性采访是在特殊情况下的工作方式,主要是为了防范坏人堆记者的危害,防范受访者弄虚作假,了解公开采访采集不到的真实情况。
这个系列报道共三集。
1、在第一集中,记者从医院的供肾广告入手,通过急于卖肾的中间人“肾托”,几经周折,终于见到了卖肾的“肾源’,但是否真的存在一个犯罪团伙,尚未掌握证据。
导语:提起“卖肾”这个词,相信大家应该并不陌生。我们平时也偶尔会开玩笑说:“没钱大不了去卖肾嘛”。可是如果有人真要让你卖肾的话,恐怕换谁都会觉得毛骨悚然了……解说:记者在走访了全省多所知名的大医院后发现,某些医院的公共厕所竟成了藏污纳垢,提供交易信息的地方。在郑州某中医院的公共厕所,可以看到卖肾的广告写了一墙。除此之外,在另一所知名医院的厕所内,记者也发现了此类广告。发布广告的人到底想干什么,难道他们手中真有人肾可卖?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患者告诉记者,据他所知,这部分人已形成了一个特定的群体,人称“肾托儿”。记者拨通一个供肾广告上的电话。
电话录音:(记者)恁那儿是不是有肾源啊?
        (肾托儿)恩,你说吧
        (记者)恁那儿都有啥血型呀?
        (肾托儿)什么血型都有,3个点的11万,4个点的12万,我的肾源是活体肾源。
        (记者)那活体的话,你咋把这个肾从他的身上弄到俺这边呀?
        (肾托儿)从他身上取下来直接给你装上去不都完了嘛
2、于是,记者采取隐形采访的办法,并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客隆了一份配型单,患者的名字和血型都市虚拟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肾托“打消了戒备心理,“幕后老板”和“卖肾人“都出现了、、、、、、于是,在第二集里,”卖肾团伙“的幕后老板向记者展示了众多让人震惊的真相。通过记者的诱导,幕后老板搬出来自己的全部家底。等到团伙成员全部出现,记者通知警方将其一网打尽。
解说:很显然,眼前的这个“肾托儿”很明白自己所作的事情是违法的,也知道自己提成的中介费是在刀尖上舔血。他只有看到了记者的配型化验单之后才会继续往下谈。为了揭露贩卖人体器官的操作真相,记者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克隆了一份配型单,患者的名字和血型都是虚拟的。电话录音:(肾托儿)你把表给我以后,我十天以内给你打电话。解说:第十天,肾托儿”的电话打来了。他称肾源已经找好了,是个上海人,3天后的上午10点就和记者见面。
(可考虑插入视频的截图)
在第三集中,记者通过调查采访向人们揭示了:买卖人体器官,隐患重重。同时,澄清了社会上关于“偷肾”、“割肾”的谣言,消除了社会恐慌。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 系列报道 《浦东机场新建蓄车场配套设施从不完善到完善》( 二等奖)
这组广播系列报道的首篇,起源于一位听众——出租车司机来电,他向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热线反映,浦东机场新建蓄车场启用后,由于一些配套设施不完善,使得驾驶员在排队上厕所、吃饭等问题难解决。
记者接到电话后,第一反应就是这是一件没有办完的好事,要通过监督报道使机场方面尽快完善新建蓄车场。
赶到机场采访中,记者发现:能容纳3000辆出租车的蓄车场,只有一个厕所,驾驶员如厕,要排队等候。场里虽然有提供饭菜的小食堂,但由于没有固定场地就餐,驾驶员只能坐在户外的临时凳子上吃饭,环境比较差。于是,记者在第一篇报道中选取了三位具有代表性的驾驶员的说话实况,在肯定机场建造蓄车场的同时,也中肯的提出问题——
(实况:黄师傅说)下午4点多,最最西边那个厕所开开来了,后面一个厕所他们不给我们驾驶员上的,他们工作人员上的,等于我们就是前面一个了,后面跑到前面要跑多少路啊,就这么小的厕所怎么用?
、、、、、、
(实况:一位司机说)你看,要么冷死,要么热死,没地方。现在还好的,下雨怎么办?下雨的话吃饭也不能吃。熟泡面热水又没,又不开的。基本设施还没上去呢?
报道在早新闻播出后,立即引起了市长韩正的高度重视,当天就批示浦东机场以及政府主管部门尽快解决问题。于是,第二篇报道就来源于韩正谈及第一个报道的感受:
(实况)那天我早晨起来听广播,990,7点钟广播报道了一个关于浦东机场的(问题),我让我秘书让他把新闻稿给我弄了来,后来就给了机场。他们给我答复,我今天也转告给你们,答复说,现在是临时的、过渡的、说是下一步把如厠和配套服务一定搞好,而且给了我时间,是年底,今年年底,还有一个多月。
于此同时,运用大量实况,体现了政府对解决一线职工实际问题的决心,也透露出解决问题的时间表。
第三篇报道,记者在当时机场承诺改进的时间接点前,回访蓄车场,通过现场观察,采访,报道了问题已经得到妥善解决。
(实况:出租车司机)现在都解决了,都有了、、、、
综上所述,这是一篇话题尺度把握到位,有效发挥了舆论监督功能的报道,在当时外的出现出租车司机罢运的情况下,这篇报导促进了实际问题的解决,加快了城市配套设施的建设,可以说功莫大焉。
长沙晚报 消息 《有人破冰救援有人趁夜哄抢,车辆受困雪映两种境界》 ( 三等奖)
这是一篇790个字的消息。采写于全国南方遭遇罕见冰雪袭击,京珠高速长沙段封冻、旅客受困的第一天。记者巧用对比,同样是事故现场的当地人,有人破冰驰援,有人却趁灾哄抢。消息以事实说话,选取鲜活细节,为灾难中的美与丑“立此存照”。消息的特点就是不做评述,事实褒贬立场鲜明。
作品见报后,不少读者致电长沙晚报,痛斥趁灾哄抢的丑行,称赞无私救援的义举。遇险的浙江丽水司机在返乡后还致电记者,感谢湖南媒体的直言,帮他最大限度地挽回损失。

二、新闻含量
新闻含量是指新闻作品按照新闻规律的要求,在运用新闻的手段进行采访、写作、编辑、传播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新闻价值、新闻特色。
1.新鲜性
新鲜性是新闻学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是指报道的事实新,时间新,角度新。有人据此特点把新闻比喻为“活蹦乱跳的鲜鱼”,提出要“抓活鱼”,向人们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从事实角度讲,新鲜性应该是指过去从未发生或发现过的,从内涵角度讲应该是指具有过去从未发现或提出的思想内涵。只有新鲜度很高的新闻作品,才有可能成为新闻佳作。
看下面一篇消息:
甘肃人民广播电台 消息 《人大代表殷曦梅奔走呼吁三年,促成全国统一停止征收“工商两费”,全国个体工商户和农民可因此减负170亿元》( 二等奖)
全国取消“工商两费”是一件十分有新意 的事,而取消“两费”的来龙去脉,人们更是关心,其中是大有新闻的。
这篇稿件在全国“工商两费”停止征收的第一时间播出,讲述了一位甘肃基层人大代表“小人物办成大事情”,所起的作用和付出的艰辛。重点挖掘了主人公殷曦梅就“两费”征收实践中的立法冲突问题,致信胡锦涛总书记等感人事迹。相关背景运用恰当,很好地佐证了主题。这篇消息题材独到,内蕴丰富,录音清晰,简练生动,结构合理,不失为一篇广播佳作。这篇消息的导语是这样的:
从今天起,全国统一停止征收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和集贸市场管理费,“两费”的取消每年可为全国个体工商户和农民减负170亿元。而这一惠民政策的出台,源于庆阳市西峰区人大代表殷曦梅三年的奔走呼吁。
接下来说:
早在2005年以前,殷曦梅就多次向省上建议取消全国工商“两费”。2005年11月,殷曦梅又将“两费”征收实践中立法冲突问题,以《建立农民增收成效机制》为题致信胡锦涛总书记。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工作人员电话通知殷曦梅,他的来信已经批转有关部门研究解决。(录音)“我真的有些意外,想不到中央领导对这个事这么关心,我非常激动,非常感谢爱民的中央领导。”
      2006年11月,殷曦梅致信全国人大常委会,请求对“两费”进行有效性审查。2007年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殷曦梅又代表我省全国人大代表起草了关于取消“两费”的建议案。同年4月,国家发改委电话告知殷曦梅,有望在两年内解决他的建议案。今年8月,财政部发布公告,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国家工商总局联合发出通知,决定从9月1号起在全国统一停止征收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和集贸市场管理费。
      殷曦梅是西峰区供销社的一名干部,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自费创办了农民法律咨询室和人大代表履行职务资料查询室,他先后有12项建议被国家有关部委采纳。(录音)“我用了三十多年的时间,收集了社会科学、法律法规等785类,50多万份的资料,通过收集这些资料也让我不间断的学习,我现在开办了农民免费法律咨询室和人大代表履行职务资料查询室,目的就在于更好的服务于社会,用自己学到的知识、积累的资料服务于社会。”
这篇稿件报道了一名人大代表履行职责、为民执言、参政议政的情况。充分体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和人民代表在改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人大代表殷曦梅的呼吁下,全国统一停止征收“工商两费”,全国个体工商户和农民可因此减负170亿元。
宁夏日报  消息 《郭昊东施工队巧绘北京奥运场馆“双唇”》 (一等奖)
老题材的报道要出新,要在事实和人物上具有新鲜性。如农民工问题,报道得很多了,如何出新呢?
2008年大批农民工返乡,成为社会焦点中的难点!这时,如何走自己的路,就是新闻眼之所在。这篇报道预见性地扣住了这一焦点,以从宁夏西海固打入京城的农民工郭浩东,实现体力型向技能型的转变,在奥运场馆建设中大显身手的传奇故事,解读了农民工务工立身之道。因而成为2008年农民工、奥运两大热点题材下的首次发现并独家报道的新典型。
    作者2008年元旦前夜得知他的线索,便登上元旦头班进京的航班。带作者登上奥运会议中心楼顶,察看工程;和那些满口固原话的农民聊天,拍下了以鸟巢为背景的纪念照;专访了建设方、监理负责人。从下午4点起,与他畅谈到几近天亮。第二天,作者又到工棚食堂共进“大锅饭”,急就了数千字的《郭昊东事迹材料》返回银川。但作者并未匆匆发稿,思索和等待了20天后,才找到了文章导语的“新闻由头”:
    本报讯 (记者 苏保伟)1月22日,在北京奥运会国家会议中心,郭昊东将火车票分发到一群打工者手中,让他们回宁夏过年。此前,这位从彭阳县大山深处走出来的打工头,率领他的“郭昊东施工队”奋战在国家会议中心外观装饰工程施工现场,攻克了一道道世界性施工难题,为宁夏人争了光。
    、、、、、、
    2007年3月10日,“郭昊东施工队”承担了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四大主场馆之一的国家会议中心东、北、南三面玻璃幕墙的施工任务。施工难度最大的是东面外观双曲线悬挑唇型工程,长各500米的“上、下唇”是不规则的三维曲面,全部用钢结构和金属铝板及4万多叶片组合而成,每一工艺、细节均通过三维空间集中表现,独特的造型由英国RMJM设计公司作总顾问设计,这样的施工在世界上是首次,没有先例可借鉴。此前已有几家施工队因技术难度大而临阵退缩。郭昊东组织技术人员,积极探索,大胆创新,采用“土洋结合”的办法,攻克了一道道技术难关。2007年底,在监理单位严格审核下,中心上唇和玻璃幕墙工程顺利封闭,得到2008奥组委的认可
消息意犹未尽,同一天的5版头条还链接了《山外是个大课堂——打工能人郭昊东践行的劳务输出“发展经”》。
宁夏日报、宁夏网同时刊载后,成为区内和全国的媒体相继造访他的“索引和摹本”。他成了新闻人物,抗震救灾现场、感动宁夏经济人物等与影相随——他2008年7月获共青团中央组织的第七届“中国十大杰出志愿者”和“ 抗震救灾英雄志愿者”称号;11月,被国务院农民工工作联席会授予“全国优秀农民工”称号。他今年又在家乡彭阳办起了外出务工农民工培训基地。

2.独特性
新闻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独一无二,如题材的独有、采访的独家、资料的独占、眼光的独到等等,所以,在新闻采访中,如果能抓到独家的题材是最好的,但如果不是题材的独家,也要做到人有我新,采用人家所没有的方法,作出独到的效果来。
独特资源:
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  新闻访谈 《航天员回家_____与翟志刚、刘伯明面对面》( 一等奖)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中国人首次实现太空漫步,举世瞩目。
    2008年12月15日,黑龙江籍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载誉归来,回到家乡黑龙江。在荣获2008年度特别“感动龙江”人物荣誉称号后,第一时间做客龙广新闻台直播间,接受家乡媒体访谈。
整个访谈作品独辟蹊径,没有重复公众已经知道的航天事迹,而是充分挖掘独家内容。以“回家”为主题,着重以“情”动人,以小见大,用大量细节和故事打动听众。节目中,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用一句朴实的“东北大茬子”把我们养大,感谢家乡培养; 而听到哥哥讲述母亲用卖炒瓜子儿赚来的钱供自己读书时,翟志刚几次停顿、哽咽;翟志刚更首次在节目现场演奏萨克斯曲《回家》,表达航天员从太空回到地球、回到祖国、回到家乡的激动心情;刘伯明在节目中与自己资助的在四川读书的家乡贫困大学生张欢首次通话,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张欢和青年学生,张欢表示一定要在四川把爱的接力棒传递好。整篇作品依托这些故事体现了航天员的高尚情操,从细节放大航天员对家乡对祖国的真挚情感。
作品文风朴实,主持人运用大量生活化的语言,提问、转承,自然得当,使整个访谈充满了生动、具体、形象、鲜活的气息。
作品充分发挥广播的互动优势:开通手机短信平台,听众直接向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提出问题,充分体现了广播交流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航天员在整个访谈过程中认真回答主持人及听众提出的问题,语言朴实、真挚、幽默。作品塑造了朴实丰满,亲切可爱的航天员形象。
    节目播出后,听众反应热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很多听众通过这期节目,了解了家乡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的成长、工作和生活经历,感受到了他们对培养自己的这片黑土地的热爱、眷恋与感激。
独有地域:
西藏日报 评论 《“佛教比丘”难掩政客真面目》 ( 二等奖)
拉萨“3•14”事件发生后,达赖集团为了隐瞒真相、推卸其煽动策划暴力事件的责任,不断制造谎言,歪曲事实。对此,《西藏日报》坚持评论先行、旗帜引路,及时组织策划了一系列揭露达赖集团反动本质的评论员文章。该评论是“从达赖两面伎俩看其反动本质”系列评论中的一篇。评论紧扣达赖的反动言论,在深入挖掘、收集和整理大量资料的前提下,做到命题准确、言之有据、切中要害。
评论抓住去年达赖在所谓致全球华人公开信的最新谎言,围绕达赖集团叛逃国外近50年来的暴力活动和编造的大量谎言,从达赖集团“宗教上的虚伪性”的角度予以有理有据的揭露。评论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逻辑性,说理性强。评论坚持以事实为准绳,从宗教比丘必须守持的戒律和达赖一再犯戒为切入点,揭露了达赖集团所犯下的种种罪孽,分析了其复辟封建农奴制社会的罪恶图谋和反动本质,再现了一个披着袈裟从事分裂祖国活动的反动政客的真实嘴脸。评论对于引导读者认清十四世达赖政治上的反动性、宗教上的虚伪性、手法上的欺骗性,较好地发挥了舆论引导作用。
下面摘录部分段落:
“作为一个如法守戒的佛教比丘,我保证,我的愿望是真诚的,我的动机是诚恳的。”不论是发表“讲话”、“声明”,抑或是游说欧美,十四世达赖丹增嘉措总忘不了把“佛教比丘”挂在嘴边,并且信誓旦旦地表示自己是“如法守戒”的。谎言终究是谎言,不管达赖如何掩饰,他的所作所为早已暴露出他披着袈裟从事政治活动的政客嘴脸。
    “闲言生死效何由?束尽痴心是比丘”。比丘,乃是对破除烦恼、坚持戒律、止恶修善、有良好德行的高僧的称谓。比丘藏语称“格隆”,即受过具足戒的僧人。藏传佛教规定,比丘必须受持《毗奈耶经》253条戒律。可见,严守戒律戒规乃比丘修行之根本。
      那么,一向自诩“佛教比丘”的十四世达赖,是怎样“如法守戒”的呢?
先说杀戒。今年3月14日发生在拉萨的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导致18名无辜平民惨死,382名群众受伤。
    “藏独”组织“自由西藏学生运动”负责人不打自招地说,十四世达赖是“大起义”的精神领袖、激励力量,引导着这次行动。事实上,达赖集团的暗杀丑闻从来未曾间断过:1974年他们策动暗杀不丹国王的行动,1977年暗杀了“藏人幸福事业会”头目贡塘楚臣,上世纪90年代末期,又派人将功德林活佛刺成重伤。曾经是达赖集团核心成员之一的其美泽仁称,已有10名藏人由于不同意达赖的意见先后遭到暗杀。
     再说妄戒。十四世达赖编造谎言无数,“3•14”事件后更是变本加厉。他在接受德国《明镜周刊》专访时说“我们追求的是大藏区自治的美好前景”,而在英国议会听证会上,却矢口否认,“我们从来没有说过‘大藏区’”。他甚至不顾英国两次入侵西藏的历史事实,妄言“英国与西藏有着伟大、悠久的历史关系,因此,英国在‘西藏问题’上应该肩负起推进和改造历史的使命”。面对夺走了数万人生命的汶川大地震,达赖更是语惊四座:“‘西藏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一个持续了五六十年的问题。所以,它更重大,不是吗?”言辞中哪里还有半点“佛教比丘”的悲悯之情。
     杀生和妄语乃佛教“波罗夷罪”(四重禁戒)中的两罪,犯其一者就将被开除比丘僧伽(僧团),永弃佛门之外。达赖的拙劣伎俩,连一些西方人也看不惯了。英国《卫报》网站发表文章,毫不客气地讽刺他“是旧西藏压迫性封建制度的产物”,而《印度教徒报》总编辑N•拉姆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十四世达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政客,一个与外国势力勾结、反对共产主义的分裂主义政治人物”。
独家采访:
北京电视台 消息 用身躯捍卫圣火尊严》( 二等奖)
金晶用身体捍卫圣火尊严是整个奥运圣火境外传递过程中最惊心动魄的瞬间,这则报道的可贵之处在于记者敏锐捕捉到这关键的一幕,并创造了几个第一:
1、在火炬传递结束后第一个独家采访到了金晶;这是事发后金晶在巴黎唯一一次接受电视采访;
2、这也是国内电视媒体播出的第一条关于金晶保护火炬的报道。
3、这则现场特写充分运用电视手段,及时向世界传递了这起发生在巴黎街头震惊世界、感动国人的突发事件,并就此成为一系列社会反响的起点。
北京奥运圣火传递到巴黎,遇到的阻力陡然升级,境外藏独份子暴力袭击残疾人火炬手金晶使冲突达到最高点,但由于袭击发生在金晶开始传递之前,而且是瞬间发生的,只有极个别媒体拍摄到了这一画面。在圣火传递备受阻挠的时刻,金晶的形象无疑是闪亮的。记者敏锐判断出这一突发事件所蕴含的重大新闻价值与象征意义,采访到金晶立即成为记者报道巴黎圣火传递的首要目标。袭击事件发生后金晶一直处于警方的严密保护中,记者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在圣火传递终点独家采访到金晶,并迅速整合相关消息,通过卫星线路传递回国内,《北京新闻》在第一时间播发了这条独家消息。

记者:任效松  崔睿
【导语】“保护圣火就是我的使命”,这是奥运圣火在巴黎传递的火炬手金晶所说的一席话。这个脸上挂着灿烂笑容的女孩,用她残缺的身体捍卫了奥运圣火的尊严。
【正文】左腿高位截肢的火炬手金晶是巴黎火炬传递的第三棒。当地时间4月7日下午1点,金晶和两名护跑手在塞纳河附近等待与第二棒火炬手交接时,数名藏独分子突然越过警戒冲向坐在轮椅上的她。一个藏独分子扑到金晶身上,试图拽走她手中的火炬。
【同期】金晶【正文】面对突如其来的冲击,金晶低下头,将火炬死死护在怀中,用残弱的身躯捍卫着圣火的尊严。
    【同期】金晶
    我在脑海里就在想
    不管如何这火炬我一定要保护好
    而且看到很多中国留学生
    举着国旗一直在说中国加油
    我觉得这也是给了我一部分勇气
    【正文】当暴徒被制服时,勇敢的姑娘重新抬起头,她的眼中满含着泪水,脸上却流露出骄傲的神情。
    【同期】金晶
    我在下面经历的这些事情
    车上的很多火炬手都看得一清二楚
    所以我上来的时候他们都对我用法文说加油
    【正文】金晶誓死捍卫的火炬在塞纳河边顺利点燃。高举圣火,她的脸上是胜利的微笑。非常时刻的非常壮举让世界见证了奥运圣火的力量,也见证了这位“微笑天使”的勇敢。
    北京台报道。
在奥运圣火传递最艰难的日子里,金晶的故事感动了全世界,也深深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这个身体孱弱的女孩在护卫火炬的那一刻究竟在想些什么?她有没有受伤?这篇报道在第一时间回答了观众心中的疑问,同时向观众展现了一个勇敢的火炬手形象 ——尽管身体残疾,却奋不顾身地捍卫了奥运圣火与国家的尊严。节目播出之后,全球范围内随即掀起了谴责藏独份子暴力行径、主张火炬和平传递的强大社会舆论,该新闻也被中央电视台及国内各大媒体争相转载,并在网络上广泛流传。
(可考虑插入视频的截图)

3.时效性
新闻的时效性,是考察稿件新闻价值的重要标准之一。时效性 又称及时性。时效通常是指所报道的事件从发生到编辑部发稿为止的这段时间的长短。这段时间愈短,新闻的时效性就愈强。时效是新闻的生命,在新闻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尤其是这样。
一个新闻事实,当尚未被人知道的时候,它的新闻价值很高,如果被新闻媒体广泛传播,尽人皆知,就此次、成为旧闻而失去生命力,因此,在“第一时间”抢发新闻,是新闻媒体不懈追求的目标。
实践告诉我们,新闻的首发,不仅在于夺得新闻事实本身的第一传播的优势,在一些特殊的时候,它还能为我们争得政治上的主动、经济上的利益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
新华社 消息 《拉萨发生暴力事件》(英语) ( 一等奖)
1 全球首发,成功抢占国际舆论制高点。拉萨突发暴力事件后,新华社突破我国媒体在类似事件发生后较长时间沉默的惯例,于当日17时12分42秒在全球最先发出第一条英文快讯,随后展开昼夜不间断的滚动报道,抢占了第一个舆论制高点。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等主要西方新闻媒体立即中断正常发稿,亿急稿、快讯等形式全文滚动转发新华社的英文稿件。此稿作为代表作,率先向世界详细披露了事件的暴力性质,为我国政府妥善处置这一事件营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正是因为拉萨事件报道在引导国际舆论方面产生了有效影响,中央授权新华社在以后发生类似突发事件时可以自主进行对外报道。
2 主动出击,迫使西方媒体和达赖集团降低渲染调门。取得先声夺人的效果后,新华社牢牢把握话语权,连夜组织记者深入现场,发出了大量披露店铺被焚、无辜群众被打等细节的独家报道,及时揭露了事件真相,让“和平示威”等谣言不攻自破,令一些一贯偏袒达赖的西方媒体对其“和平使者”的形象产生了怀疑,。达赖当晚也慌忙作出反映,极力否认与暴力有关联。这样的效果在以往的涉藏舆论交锋中是极其罕见的。
3把握分寸,制作精良,赢得外媒赞誉。稿件运用贴近海外受众思维习惯的手法,用事实说话,以细节取胜,同时又准确把握基调,不仅真实的记录了震撼人心的暴力现场,而且客观地反映了政府保持极大克制,全力营救受困群众等事实,不动声色的树立了良好的国家形象。英国《泰晤士报》在刊登这篇报道时说:“中国官方通讯社发表了记忆中有史以来最为生动、最为详细的新闻报道。”
4冒着危险,抢争时效,千方百计完成任务。拉萨发生暴力事件,新华社西藏分社首当其冲,受到暴徒攻击,但记者不顾个人安危,冒着生命危险,连夜奔波于暴力现场,千方百计采集第一手资料,确保了报道的时效和质量。
请看译文稿摘录:
新华社拉萨3月14日电   西藏拉萨14日发生暴力事件,商店遭洗劫,清真寺被烧,人员伤亡严重。
骚乱始于午后,一些人在小昭寺附近与执勤民警发生冲突,并向民警投掷石块。
14时左右,暴徒开始在小昭寺周边集结,纵火焚烧市区两条主要街道和大昭寺、小昭寺以及冲赛康市场附近的店铺。至少5处着火,现场浓烟密布。
目击者看到,一些商店、银行和旅馆被烧毁,电力、通讯中断。大昭寺和小昭寺附近的店铺被迫停业。
、、、、、、
记者在拉萨城区看到许多暴徒身背装满石头的背包和汽油瓶,有些人手持铁棍、木棍和长刀,可见他们是有备而来。
、、、、、、
目击者还看到有人被暴徒纵火焚烧。许多伤者被送往医院。死亡人数尚不清楚。
、、、、、、、
警方说,民警不得对暴徒使用武力,但被迫动用了少量催泪弹,并鸣枪示警。许多民警被暴徒打成重伤。
、、、、、、
午夜,消防队员和民警仍在清除北京中路上燃烧着的车辆。警方加强了管制和巡逻,以防暴徒再度出击。
人民日报 消息《美金融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 二等奖 )
在这场由美国房市泡沫破裂及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中,2008年9月14日这个周日上演的故事极有戏剧性。在危机中苦熬一年多之后,华尔街两大投资银行美林和雷曼或快速卖身或无奈破产。至此,半年之内,一度叱咤金融市场的华尔街五巨头折损过半,这一结局给美国金融体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市场冲击是不言而喻的。事实上,它也成为金融危机动荡加剧、恶化的转折点,很大程度上开始改变包括美国在内各国应对危机的力度。《美金融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一文时效性强,在第一时间将这一敏感时刻发生的几件大事进行了高度概括,并用精炼的语言对消息背后的故事和产生的影响进行了交待和阐述。篇幅不长,涵盖内容丰富,逻辑严密。
消息并不长,全文如下:
      本报华盛顿9月15日电  (记者马小宁)经过48小时紧张激烈的谈判,已有94年历史的华尔街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公司14日同意以每股29美元、总价约440亿美元的价格将自己出售给美国银行。这一收购价较美林上周五收盘价17.05美元溢价70%。公司董事会周日晚间已批准了这项交易,交易将交付股东和政府监管部门审核批准。15日一大早,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申请破产保护。15日美国股市一开盘,道指就下跌300点。美国舆论认为,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正进一步加剧,美国金融业将呈现新格局。
     美银和美林的交易颇有戏剧性。近来,市场正密切关注着陷入困境的华尔街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的命运,但14日美国媒体突然曝出美林将被收购的消息。舆论认为,这一突如其来的高速收购显示了去年开始的金融危机的严重程度。危机爆发以来,美林采取了很多措施试图自我保全,包括筹集巨额资本,清除问题资产,出售所持大笔股权资产等。在采取了这么多措施的情况下,美林紧急将自身出售给美银,显然是担心雷曼一旦被收购或申请破产,美林将是下一个次贷危机的牺牲品。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及早行动获得一个较好的收购价。美银收购美林后,将成为一家业务范围广泛的银行巨头,触角几乎涉及了金融领域的方方面面,遍布信用卡、汽车贷款、债券和股票承销、并购咨询和资产管理各个方面,这将重塑美国金融业格局。今年早些时候,美银还收购了陷入困境的抵押贷款公司全国金融公司。
    14日晚,涉及金融行业的另一个新的发展是,美联储宣布了几项措施,以方便金融机构能从美国中央银行得到紧急贷款。此外,10家全球性银行和证券公司的官员也宣布了一项700亿美元的贷款项目,让这些公司使用,以帮助缓解潜在的信用短缺。市场正密切关注美国金融监管当局是否会推出更多救市举措。
9月14日周日,美国财政部、联储等政府部门的决策者会同众多金融机构高管,就雷曼兄弟的命运等进行了一系列紧锣密鼓的协商和谈判。由于敏感地意识到会商产生的任何结果都将产生不同寻常的影响,记者一直密切跟踪形势发展,直到14日晚最后时刻先后获悉雷曼兄弟收购谈判“流产”、美银收购美林以及美联储推出新的救市举措的消息。至此,雷曼破产已是十之八九。遂在第一时间发回消息。15日一大早,即北京时间夜班时间,又补充了雷曼正式宣布申请破产、美国股市狂泻等后续发展,使消息更加完整。
消息刊发后,新华网、新浪网、凤凰网等各大网站均在第一时间转载,并放在显著位置,许多网络媒体还以这一消息为由头,进一步组织文章探讨这一冲击波之后金融危机的走势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湖南日报 通讯《抗冰保电三英雄》 ( 二等奖)
2008年初特大冰灾使湖南电网遭受重创。记者一直密切关注全省抗冰保电情况。1月27日上午,记者在省电力公司采访获悉,在26日人工登塔除冰中,有3名员工因塔身折断而牺牲。记者立即展开采访,在采访省送变电建设公司负责人后,又与当时在除冰现场并参与救援的几位电力工人座谈,详细了解事情经过和相关细节。接着顶风冒雪深入几十里外烈士牺牲的现场,采访当地群众,感受除冰救援氛围。在获得准确、翔实的一手材料后,当晚立即动手写作成稿。
记者以炽热的情感,生动、准确地再现了抗冰保电3烈士的英雄事迹,并在全国媒体中第一时间刊发,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反响。
行文结构颇具匠心。采用倒叙方式,首先从事发当时切入,较完整地还原了事发现场,气氛紧张,场面壮观,令人潸然泪下,一下子调动了读者的阅读情绪。接着,以简省的笔墨,再交待不得不采用人工登塔除冰的背景,以及烈士牺牲前从娄底转战长沙除冰的感人事迹。全文一气呵成,荡气回肠。
作品另一大特色是注重细节再现,完整地还原了烈士牺牲的场景。烈士牺牲的悲壮场面、紧张的抢救过程,跃然纸上,极富感染力。通讯的开头是这样的:
     “危险,下来!赶快下来!”   
    1月26日13时,望城县桥驿镇力田村。正在500千伏华沙线(华电长沙电厂至长沙沙坪变电站)44号铁塔下执行除冰安监任务的省送变电建设公司送电三公司302队副队长文武突然发现,吊在铁塔上的绝缘瓷瓶出现异常,原本处于垂直状态的瓷瓶开始向一边倾斜。
    可能要倒塔了!有18年外线维护经验的文武心头一紧,急忙招呼正在塔上除冰的同事往下撤。
   “轰!”刚刚撤离,40多米高的44号铁塔轰然折断。
     “不好,43号铁塔也断了,赶快过去救人!”惊魂未定,文武看到500米远的另一山头上,43号铁塔也几乎同时折断。而那座铁塔上周景华、罗海文、罗长明正在除冰。文武一边打电话对外求援,一边赶紧招呼同事向43号铁塔奔去。
     “景华!景华!”40多分钟后,文武和10位同事深一脚浅一脚踏着厚厚积雪,好不容易从丛林中爬到43号铁塔旁。他们一眼就看到脸色惨白的周景华,已仰面倒在雪地里,安全帽还紧扣在头上,被铁塔割断的保险带松散地系在腰间,但他已永远闭上了双眼。
、、、、、、
徒手爬上40多米高的冰冻铁塔,用木棒一一敲掉瓷瓶上厚厚冰层时,危险显而易见。
    驮着沉重冰凌的电线,大幅度摆动产生的力量,足以拉倒几十吨的铁塔。这意味着,电力工人在高高的铁塔上除冰,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但瓷瓶上的冰层不得不除!
     连接电线和铁塔的绝缘瓷瓶,如果覆冰过多,反而成了电的导体。电流通过瓷瓶上的冰柱向铁塔输电,使线路跳闸停运,造成局部电网崩溃甚至大面积停电!
     全省33条500千伏线路,因无法通过线路自身融冰,只得人工将绝缘瓷瓶的冰层敲掉。完成一个铁塔除冰,至少需要3小时。
      而全省绝大部分500千伏线路的除冰任务,都落到了省送变电建设公司3000多名员工的头上。
      自1月19日湖南省电力公司启动除冰护网紧急预案以来,周景华、罗海文、罗长明就一直奋战在娄底境内,在500千伏的五民线路(五强溪至民丰变电站)上,不停地巡查、除冰。
该通讯是全国媒体中最早、全景式、准确反映3烈士事迹的报道。一经推出,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搜狐网等多家知名网站纷纷转载,电台、电视等媒体迅速跟进,烈士事迹随之传遍大江南北,引发长沙倾城送英雄的悲壮场面,极大地激发了全省人民抗冰救灾的斗志。
    3烈士的感人事迹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关注,温家宝总理亲切接见、慰问烈士家属。全社会对烈士家属给予了特别关爱,或捐款,或慰问,烈士后代也得到了较好安置。
    作品获2008年度湖南省新闻奖一等奖。

三.劳动含量
劳动含量是指新闻工作者为创作新闻作品所付出的代价,包括脑力和体力的劳动,也包括所担当的政治风险、社会风险直至生命危险,等等。
1.艰巨性
险地出新闻。新闻记者进入危险地区、危险领域采访,要冒风险。新闻采访中的风险主要有两种:一是生命危险,如上战场、进入匪徒控制区,进入地震灾区、严重污染区、传染病区等等,都有生命危险;二是是非之险。有些采访容易卷入社会矛盾的是非窝,因而会受到或明或暗的打击。鉴于记者工作的这种特性,凡是准备当一个有作为的记者的人,都应该有吃大苦,耐大劳的思想准备,有不畏艰辛、不怕牺牲的思想准备。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消息《挺进映秀》 ( 一等奖)
这是一篇仅仅只有1分43秒(文字稿不到600字)的报道,但它紧紧牵动着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的心,是我们的新闻记者冒着生命危险、争分夺秒,从地震震中映秀发出的第一篇报道。
我们先看看这篇报导的原文:
主持人:现在我们中央台的记者王亮已经进入了汶川映秀镇的灾区最震中的地方,我们马上接通王亮的电话,因为连日来他不断跟我们连线,他的电池已经快不多了,赶快接通王亮的电话。王亮,赶快给我们介绍一下前方情况。
    记  者:好的,我们已经到达了这次地震的最震中的部分,也就是汶川县的映秀镇。冲锋舟登陆之后我们又徒步前行了两个多小时,这两个多小时确实特别艰难,可以说一路上,只要稍有不慎,我们就可能掉到岷江里边,岷江河流特别湍急。在前往映秀镇的路途当中,我们的右侧就是贡嘎山,我们左侧就是岷山,整个山体滑坡已经把公路全部覆盖和掩埋了。而且桥梁呢,我们看见有一座大桥,叫做百花大桥,也已经整体地坍塌了。我们就是从夹缝当中,从峡谷里边爬过来的。
    现在我们浑身都是泥,而且有的战士陷在泥潭里边,这个泥已经都到了他腰的这个地方,我们一起把他拉上来,如果说再陷下去的话,他可能生命就保不住了,这一路确实是非常非常地艰难。
    总而言之不管有多么艰难,现在我们已经到达了这次地震的震中的中心区,就是汶川县的映秀镇。我们看到这边有很多房屋已经倒塌了,而且地上躺着很多的伤员。就在我们到达映秀镇的同时,我们看见有两架陆航的直升机,也已经飞到了映秀镇的上空,而且在映秀镇开辟出了一块比较空旷的场地,划了两个直升机的停机坪,两架直升机都已经降落,而且拉走了第一批伤员,所以说我们看到了希望!
这篇报导至少有四个特点:
1、题材重大。由于道路中断,通讯中断,震中映秀成为与世隔绝的“孤岛”,那里的灾情牵动着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的心。
2、独家首发。播出时间:2008年5月14 日13时47分,是全世界最早从震中映秀发出的现场报道,使映秀不再是“盲区”和“孤岛”,对抗震救灾具有直接指导作用,彰显了新闻媒体在灾害中的神圣社会责任。
3、现场直播。记者是通过手机传递出最及时有效信息的,全是现场所见,绝无仅有。
4、准确到位。既有对现场的确切描摹,又有细节的准确捕捉,令听众身历其境,真实可信,极受震惊。
     这里想要特别加以说明的是,这是一篇以生命代价作出的报道。5月14日早晨,记者王亮和救灾官兵一道,从都江堰登上冲锋舟赶往汶川。他们行至狗脚湾峡谷时,突遇山体塌方,此时,冲锋舟发动机突然熄火,失去动力的冲锋舟被汹涌的江水冲向岸边,为躲避从100多米高的山崖上滚下的巨石,王亮组织战士改用手划桨紧急自救。冲锋舟经过1小时30分行进,山体塌方又堵住了前方的河道。王亮有背起沉重的采访设备,和救灾官兵一起弃舟徒步前行,挺进映秀的过程中,王亮克服余震、饥渴、体力透支、伤痛等困难,边走边用卫星电话发回动态报道。王亮到达映秀,用急促,疲惫的嗓音直播报道了这则所有媒体中最早从震中现场非常的消息。
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通过这则报道第一次听到了来自震中的声音。报道播出后,温家宝总理迅速指示:命令陆航部队在天黑前向映秀增派100架次的直升机转移伤员。
这篇报导被誉为“生命的电波”。
四川日报 评论 《万众一心 众志成城 战胜特大地震灾害》 ( 一等奖)
这是一篇1100字的评论,篇幅不长,但分量很重,是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四川日报在全国第一个以评论发出的声音。我们摘录两段,领略一下评论提出的基本观点:
本报评论员
      昨天下午,四川汶川发生7.8级地震,波及范围之大,30多年来罕见。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灾害,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在第一时间就抗震救灾作出部署。胡锦涛总书记指示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温家宝总理在当天即赶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  、、、、、、灾区各级党委、政府正全力以赴投入抗震救灾。
    这一切充分表明,党和政府与灾区人民心连心;这一切充分表明,党和政府抗击灾害、战胜灾害的信心和力量;这一切充分说明,我们的应急保障能力正在增强。
      地震是一种常见自然灾害,破坏性地震会对震区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伤害。30多年前的河北唐山、四川松潘大地震,至今令人们记忆犹新。同样令人难忘的是,在唐山的废墟上,崛起一座现代化的新唐山;一度千疮百孔的松潘,也早已旧貌换新颜。是什么力量使被当时的一些舆论认为已经死去的地方在更高的层次上新生?是党和政府与灾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坚强决心,是社会主义国家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是非灾区人民无私支援灾区的团结协作风尚,是灾区人民不屈不挠、奋起自救的自强不息精神。在30多年前的物质和社会条件下,我们尚且能战胜巨大的灾难,在经过3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综合国力有了历史性提升的今天,在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指导方针的发展新阶段,还有什么样的难关不能越过、什么样的灾难不能战胜!
     、、、、、、   
      战胜这场特大地震灾害,各地党委、政府要把抗震救灾作为当前的头等大事和首要政治任务,立即启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党政主要领导要亲临一线,靠前指挥,周密部署,迅速组织力量投入抗震救灾工作;要迅速行动,全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要及时准确公布灾情,最大限度地降低和消除群众的恐慌情绪,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让我们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万众一心,发扬不怕牺牲、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作风,夺取这场抗击特大地震灾害的胜利!
这是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全国主流平面媒体率先发表的评论。评论是党报的旗帜,本文在震后第一时间举起党报的旗帜,迅速有力地发挥了舆论引导作用。本文从标题、提法到基本观点,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抗震救灾的决策部署精神高度一致,体现了党报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和主流媒体在应对突发重大事件时的职业水准。
这篇重量级的评论,是在非常特殊的情况和条件下产生的。四川日报作为主震区省级党报,必须第一时间发出声音。于是,总编辑决定并提出题目,指定采编人员撰写。当天深夜,余震不断,作者在摇晃的办公室,在报社的临时帐篷里,换了几个地方,艰难完成此稿。
当时,特大地震突如其来,几个重灾区与外界失去联系。地震发生当天,传闻四起。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灾区主流媒体,以评论员文章形式,及时传递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声音,对于稳定人心、凝聚力量发挥了重要、独特的作用,这也充分体现了新闻工作者辛勤劳动的巨大价值。
我们再来看一个集体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创造的劳动成果:
中国广播网 新闻访谈 《圣火点亮第一峰》 ( 二等奖)
2008年5月8日,奥运圣火将在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上点燃。中国广播网、银河网络广播电台先于全国所有网络媒体,从0点开始与奥运圣火传递的登山队员同步通宵直播。到8日中午12时,累计时长12小时。这个节目是以新闻访谈的形式进行的,始终以主持人和各种亲历者对话的现场连线方式,紧紧抓住听众的心。它具有三个特点:
1、在所有网络媒体中最早开始、时间最长的现场直播。
2、世界最高海拔的高难度网络视频直播。
3、首次使用三地直播室通过三信道同步直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这里特别说一下最高海拔的高难度,我们看一下直播的同期声:
     主持人:目前登顶进入了怎样的阶段?
     陈建奇(记者):在5:10分的时候摄像队的队长在火炬队的前面,他们已经到达第二台阶,到5:41分的时候,他们发来了,基本上他们都已经到达第二台阶了,这个时候他们要请示后方是不是继续前进,因为第二台阶是比较好看的一段画面,但是珠峰还是漆黑一团,要到7:30左右才能天亮,才能看到亮光,为了进行高清电视的转播,正在请示中国登山队的领导,中国登山队希望他们能够保存体力,否则在第二台阶冻的时间太长会影响行程,因为上面气温很低,会影响后面的行程。
     ````````
     主持人:谢谢你陈建奇。现在我们接通中国广播网的记者邱翔。邱翔,你好,现在北京已经是霞光满天了,你们天亮了没有?
     邱翔:我们这里还是漆黑一片,满天的繁星,气温还是比较低的,大概在零下十度左右。
    、、、、、、
    张江琪:第五天说不出话来,给我药就乱吃,吃到晚上嗓子不行了,一会儿三五分钟醒一次,喘不过气,就憋着,就想不能闭眼睛,可能就不呼吸了,咳出来的痰都是块状的,一晚上想死什么的,再坚持一晚上不知道怎么着呢。
    主持人:这就是05珠峰登山测量队队长张江琪,欢迎您。
    主持人:你测量过珠峰,现在的画面是微缩的景观,你说的小卷风你们身处其中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感觉?
    张江琪:小卷风是没有赶上,是比较安定时候的天气才有的,我们当时是狂风大作,风雨交加的,尤其是登北面雪墙的过程中是非常艰苦的。
    主持人:片花里面有一段非常艰苦的声音,朗峰蔚在你身边吗?
    郎峰蔚:他在大本营我采访到他,张队长特别的坚强,回到大本营的时候挺着,怕大家担心他,但是他的精神状态已经非常不好了,一个明显的标志,他的眼角有一个照片,有特别多的分泌物,他当时已经没有感觉了。
    主持人:这次高山摄像的工作非常的艰巨,是这样吧?
陈建奇:可以说是特别艰巨,高山摄像肩负着摄像,传送信号和保护火炬手的安全,他们是协作者,要比队员提前到顶峰,做好机位以后等着火炬手。刚才高山摄像协作队员自己要越过横切的冰雪岩石交接区,那段画面没有传送下来,现在已经有非常好的画面传送下来了。
......
     主持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世界期待的目光里北京奥运会圣火站到了世界之巅,奥运圣火达到8844.43米,从辽远的爱琴海到世界之巅,北京奥运圣火跨千山穿万水。
    主持人:北京圣火登顶的壮举将注定程度中华民族的光荣记忆,这一刻将永远定格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领深处。
在这种极为艰苦的条件下,经过投入到这次直播的采编和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中国广播网还发出46条快讯:
火线快讯:登山队顺利回到大本营
•  火线快讯:北京奥组委电贺登山队成功登顶
•  火线快讯:为登顶运输物资扎西宗乡出动523人次
•  火线快讯:习近平电贺登顶成功
•  火线快讯:高山摄像师顶峰一小时无氧拍摄
•  火线快讯:登顶队员下撤需十几个小时
 • 火线快讯:好运中国:好天气成就圣火珠峰传递
•  火炬快讯:火炬手聚顶峰高喊北京欢迎你!扎西德勒!
这些快讯纷纷被新浪、凤凰、搜狐各大门户网站转载,新浪全程链接音频直播,“圣火点亮第一峰”的专题访问量达到160多万人次。艰苦的劳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国广播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使广播的时效性、直播时长、报道影响力得到全面提升。
(可考虑插入网页)

2.创造性
新闻写作是纪实性的艰苦工作,也是创造性的脑力劳动。新闻写作的纪实性,并不等于做“原始记录”,记者从客观世界发现一般人难以发现的新闻事实,并且在极短的时间里运用新闻的手段予以表述、传播,使广大受众能懂、相信、有用,就是一种紧张、艰苦、复杂的创作。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必须不断改革创新,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坚持用时代要求审视新闻宣传工作,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努力使新闻宣传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
新闻写作的创造性表现为敏锐地捕捉有新闻价值的事物,创造性地提炼主题,创新报道形式、报道方法、报道手段,展现出受众喜爱的风格和特色,以把报道对象最本质、最具新闻价值的事实,用最符合新闻要求的形式表现出来,传播出去。
创新形式:
山东人民广播电台 广播评论 《“田”字新解》 ( 一等奖)
这篇评论,形式上把“田”字拆开分别解释,颇有创意;节奏上,大量排比句式的运用极有气势;语言准确形象,观点尖锐独到,播音富有特色,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广播佳作。
【这是什么字?童声:田,田地的田,田字格的田。】
      我们小时候的第一个字,就写在了田字格里。它横平竖直、四四方方、农民躬耕其上,它奉献着五谷、养育着民众、呈现着四季轮转。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恰是一部“田”字的演变史。
      如今,为了这个“田”字,44岁的泗水农民吴均平抱头痛哭。半年前,他家的2亩果园被县政府强行征用,没有补偿,也没有任何理由。
      【呜呜……没有地了,老百姓没地了怎么治?咱有地的时候地里栽点什么东西,一年卖个七千块钱,能供两个孩子上学。现在么也没有。】
、、、、、、
田字格里写大字,但是许多地方官员的能力显然已经超越了田字格的约束。田字格被屡屡突破,甚至有人把田字格本当成演算纸任意涂抹——耕地就象是指缝间的沙,在迅速流逝。十年当中,全国丢失的耕地面积相当于一个河南省。而每块耕地丢失的背后,无不闪现着地方政府或明或暗的身影。
、、、、、、
 如果失去中心内涵,“田”字就变成了一个“口”:地方政府可以无原则地松口,开发商更可以狮子大张口,肆意侵吞土地和农民的利益,进而转化成让自己膘肥体壮的营养。
     要堵住这张血盆大“口”,就必须坚持原则,敢用重典!
、、、、、、
“田”字不是不可以出头,但向上出头必须有充足的理“由”。地方领导的手再大,大不过党纪国法,大不过社会的公开监督,大不过历史和时间的检验。
     “田”字可以出头,但向下出头必须有个“甲”等的选择。农民之所以被称作农民是因为手里有了土地,拿去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就必须塞给他们一个更为牢固的饭碗。济南市为失地农民办养老保险的做法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田”字必须出头,这是生产力发展对生产关系提出的“申”请。经济发展需要土地的支持,小康社会也的确不能建在半空中,但社会发展对土地的利用必须有节有度。
、、、、、、
最后,让我们再把这个“田”字用心写一遍:中间是一个“十”字,一横代表着农田的用途不允许改变,一竖强调着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性质不允许改变,十字交叉的中心点,则象征着农民的利益不得损害。“十”字的周围有四条边,我们不妨把它们理解为“科学、民主、公平、公正”。这就是制度,这就是红线,这关系到我们的未来。
记者深入田间地头,探访农民百姓,掌握了大量基层政府违法违规占用耕地的一手材料,并把这些事实和上级政府的精神、指示呼应起来,节目显得厚实、沉重。 节目播出后,反响强烈,起到了震动领导、推动工作的作用,进一步引起了社会对保护耕地工作的重视,为科学发展观的树立发挥了重要的舆论作用。
创新内容:
湖南红网 新闻专题 《湖南冰雪十问》( 二等奖)
2008年初,湖南遭受特大冰灾,并引发交通、运输、电力、通信、生活等方面的困难。在互联网上,省内网友对突发状况的不能接受、省外网友对湖南特殊灾情的不理解、境外对湖南灾情的渲染和炒作,汇集成了网络上对湖南抗冰救灾工作的强烈关注和部分质疑。在此背景下,红网出于主动扭转引导舆论导向、澄清疑问、为抗冰工作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的目的,在国内媒体中独家推出了《湖南抗击冰雪十问》大型专题,对关注度最高的、疑问最多的十个问题进行了集中解答,并与国内众多门户网站进行合作推广。
温总理为什么两赴湖南?飞机为什么飞不起来?南方受灾为什么严重?疏通京珠为什么要绕道?政府做了什么?公路、铁路为什么走不动?为什么频繁停电?…十个问题和答案组成了一个大型的释疑解惑、反驳谣传、正面引导的经典案例。2008年初冰灾期间,上述百姓最关心、网友最关注的十个问题,在这里都能够找到答案。本专题是湖南抗冰期间,湖南省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基于民众和网友疑问,推出的回应性和解释性专题,有力地扭转了网上舆情,成功将网络舆情焦点从质疑和不解转化为“万众一心、抗击冰雪”。
红网独家推出《湖南抗击冰雪十问》,点击量超过千万人次,专题采用图文声像并茂的形式全面展示了湖南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抗击冰雪灾害的坚定决心,为党和政府争取了民众和互联网舆论的理解和支持。在国内外、全省上下产生了重大影响,为湖南抗冰工作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使湖南灾后重建争取到了国内外的理解和支持。该专题受到湖南省委书记及省委常委的高度评价,有传媒专家如此评价:红网抗冰十问专题为我国重大自然灾害网络舆论引导提供了范本,探索了经验,具有里程碑意义
(可考虑插入网页)
创新方法:
浙江电视台 现场直播 《杭州“11.15”地铁工地塌陷事故直播》 (二等奖)
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害,这是一次当机立断的直播,这是浙江卫视经历了历年台风直播报道的锤炼后,首次以整个频道为单位,对社会性突发事件进行高密度、大容量的直播报道。
    2008年11月15日下午15:20,杭州地铁1号线萧山风情大道湘湖站工地突然发生塌陷,酿成国内地铁建设史上伤亡最为严重的事故。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突发事件,浙江卫视以主流媒体强烈的责任意识,临时决断,打破频道常规编排,在第一时间滚动推出现场特别直播报道,是电视报道重大突发性事件的方式的创新。。
    事故发生后,浙江卫视启动突发事件应急报道预案,出动卫星直播车,派出近三十名记者开赴事故现场,及时全面地展开现场连线报道。仅11月15日、16日两天,浙江卫视就增开12档、共计264分钟的直播报道,成为省内报道地铁事故最及时、最全面、最权威的新闻媒体。
     把握大局、彰显大气、体现大台,在中国传媒史上,浙江卫视“杭州地铁工地塌陷救援”直播报道,将以主流媒体对信息透明的追求,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对社会责任的彰显,留下重要的足迹。
(可考虑插入视频截图)

3.精密性
优秀的新闻作品所投入的劳动,不仅是艰苦的、创造的,还是精密的、优质的。它的策划是慎密的、采访是精细的、选材是精心的、写作是精当的、制作是精良的。这也是一篇新闻作品要登上中国新闻奖领奖台的必要条件。
我们来看下面两篇作品:
中国军网 网络专题《中国军队大救援》( 一等奖)
该专题全景展示中国军队抗震救灾风貌,信息量大,内容丰富。用稿多达11000余篇,近千万字;新闻覆盖6大军区、3大军种和武警部队共10余个兵种,54名前线记者稿件一“网”打尽。图文并茂,刊发3900余幅图片,创新专题制作方式,65个相关专题大小并重。强化与网民互动,收纳新闻跟帖、网友留言、军网言论、嘉宾访谈等多种信息。多媒体手段运用恰到好处,音视频、图表等元素丰富了专题表现形式。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军队大救援”专题在第一时间推出。随着抗震救灾过程的深入,栏目不断增加,内容更加丰富,页面设计更人性化。编辑人员通力合作,与前方记者、通讯员保持24小时不间断联系,新闻资讯第一时间发布。广泛吸纳重要和有价值的网络信息资源,丰富专题报道内容。
专题权威、大气,更新及时,内容丰富,一经推出受到广大网友好评,也引起其他媒体高度关注。专题同步推出英文版,权威及时向世界展示中国军队抗震救灾风采,让世界了解中国军队的英勇无畏。
(可考虑插入网页)

湖南红网 网页设计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志》( 一等奖)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志》是红网改革开放专栏的主打内容,由30个小专题组成,以人物志、地理志、文化志、行业志为主要脉络,采用数字、词典、语录、百姓讲述等丰富的表现方式,真实再现了1978年-2008年中国30年间的改革开放风雨历程。版式上突破了网页专题的传统模式,采用网络手段,打造了全新的视觉效果,各分“志”页面精巧简洁,30个页面根据内容不同各有特色,整体风格“总览”页面磅礴大气,采用flash动画效果,以“画墙”的形式,将三十幅画卷卷动呈现,使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跃然显现。
    该专题策划时间早,是我国地方重点新闻网站中最早推出此类专题的网站之一。编辑用数月的时间来收集资料,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推出。美编配合编辑策划思路,用三十个页面配以flash的总览,全面展示了我国改革发展之路。
页面和内容完美结合,生动再现了我国改革30年的风雨历程,是同类媒体中策划最早、跨度最大、影响最大的改革开放专题集群,设计风格被多家网站效仿,成了中国地方新闻网站专题中的一个范本,在网民中影响意义深远。
(可考虑插入网页)

四、情感含量
情感含量是指新闻作品表现出来的情感特征与力量。情感是新闻作品最打动人心的因素。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是新闻作品表现的主要对象,“新闻因人而生动”,这句话说得确实生动。
新闻作品的情感含量高,内容就扣人心弦,形式就生动活泼,受众的感情就容易被激发、被调动、被引导,新闻作品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1.贴近性
新闻作品的情感,来源于和生活的贴近。“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对于新闻记者来说,首先就是要贴近生活。因为生活中有群众,生活中有实际。贴近了,自然就会有感情了。
    新闻工作要在“三贴近”上取得新进展,这是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一项重要要求。遵循这一要求,新闻战线把“三贴近”作为改进和加强自身工作的一条重要指导原则。从理论上来说:
    贴近实际,就是坚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把回答和解决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作为中心任务,使宣传思想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贴近生活,就是深入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关注生活中的重大问题,使宣传思想工作充满生活色彩,富于生活气息,反映生活本质。
    贴近群众,就是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把握群众脉搏,了解群众愿望,说群众想说的话、想听的话,使宣传思想工作可亲可信、深入人心。
     “三贴近”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实际,是社会生活的实际,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群众,是社会实践中的群众,实际生活中的群众。实际是根基,生活是源泉,群众是出发点和落脚点。
     从报道的具体操作来说,关键在于抓住那些重大的、与生活零距离的新闻题材,用最直接、最简洁、最鲜明、最平实的表现手法反映出来,这样就会表现出真情实感,打动人心。我们来看看下面这条新闻:
人民网 新闻访谈 《胡锦涛总书记同人民网强国论坛网友在线交流》 ( 一等奖)
    下面摘录的是新闻稿,在网上可以看到视频和网页:
(可考虑插入网页)
人民网北京6月20日电 记者唐维红 刘海梅报道:在人民日报创刊6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20日上午来到人民日报社考察。
  上午9时13分,人民网强国论坛给网友发布预告:“各位网友,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胡锦涛总书记今天来到人民日报社了。过一会儿,他将通过人民网强国论坛同网友们在线交流。”
  上午10时,胡锦涛总书记来到人民网。在强国论坛,胡锦涛总书记听取了论坛情况简要介绍,随后,兴致勃勃地同网友们在线交流。人民网进行了网上图文、视频直播。
  以下是胡锦涛总书记与网友在线交流实录:
  主持人:胡锦涛总书记,您好!我们知道您非常关心互联网的发展,关心人民网的发展。今天您亲自来到强国论坛,我们版主和网友都非常激动,深感荣幸。请您跟我们的网友说几句话吧。
  胡锦涛总书记: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有机会在网上和大家交流,我感到非常高兴。首先,我要借此机会,向网民朋友们表示诚挚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
  主持人:感谢胡锦涛总书记对广大网友的问候。网友得知您来到强国论坛,他们纷纷上帖,有的网友向胡锦涛总书记表示感谢,还有的给您提了一些问题,我挑几个问题给您念念,请您和网友作个交流。有个叫“大好河山美如画”的网友问:总书记,您平时上网吗?
  胡锦涛总书记:虽然我平时工作比较忙,不可能每天都上网,但我还是抽时间尽量上网。我特别要讲的是,人民网强国论坛是我经常上网必选的网站之一。
  主持人:还有一个叫“快活三”的网友问您:总书记,平时您上网都看些什么内容?
  胡锦涛总书记:平时我上网,一是想看一看国内外新闻,二是想从网上了解网民朋友们关心些什么问题、有些什么看法,三是希望从网上了解网民朋友们对党和国家工作有些什么意见和建议。
  主持人:还有一个叫“小火龙”的网友问:总书记,网友们在网上提了不少意见和建议,您能看到吗?
  胡锦涛总书记:网友们提出的一些建议、意见,我们是非常关注的。我们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因此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需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
  主持人:谢谢总书记。各位网友,因为胡锦涛总书记接下来还有其他活动,在强国论坛同大家的交流就到这里。
  胡锦涛总书记:因为时间关系,今天不可能和网友们作更多的交流。但是网友们在网上发给我的一些帖子,我会认真地去阅读、去研究。最后,我要借这个机会,祝愿网友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阖家幸福!谢谢。
  主持人:代表网友,谢谢您!
以上是这次交流的实况。这次交流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创造了中国互联网访谈节目的三项纪录:嘉宾级别最高,访谈影响最大,所受关注度最强,引起巨大轰动。这场访谈充分显示了中央领导对网络及新兴媒体的高度重视,对网民意见的高度重视,在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正是这样,对这次访谈,全球报道范围之广,传播速度之快,社会影响之大,网民讨论之热烈、评价之高,都是非常罕见的。网民在各大网站发帖、留言累计超过200万条,有网民称,这次交流是中国网民的“最幸福网事”,。有网民说,没想到总书记这样平易近人,让网友们心里热乎乎的,这种平民作风让人感动,让总书记的形象更加高大。
总书记亲自与网民交流,起到了极大的示范作用,有力的推动了中央及地方领导干部上网了解民情、听取民声、体察民意、汇聚民智。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开始主动借助网络征询民意,与网民在线交流、开设博客、开通省(市)长电子信箱、回复网民留言。一股触网、用网新风,成为中国政坛的新气象。
人民网的这次历史性的新闻访谈,也没有争议地被评为一等奖。
通过这条稿件,我们也深深感到,贴近,关键在于感情的贴近,在于心的贴近。心心相印,情浓意深,这样的新闻作品自然打动受众。

2.故事性
新闻要有故事。故事能将新闻事实、情感经历、喜怒哀乐,曲折、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有血有肉,真情实感,是最能吸引人,打动人,感染人的表现手法。故事性首先体现在新闻具有生动、曲折的情节:
兵团时报 通讯《我要做一个诚实的人》 ( 一等奖 )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新闻通讯。在问题奶粉事件喧嚣海内外之时,新疆建设兵团的《兵团日报》在一版头题位置刊发这篇通讯,讲述了吴兰玉老人用9年时间拾荒还债的动人故事。它告诉读者:当一个年迈、衰弱、贫困不堪的老太太掷地有声地说出“我要做一个诚信的人”,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呢?当然,我们会相信,“诚信”一词及其它的丰富内涵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中,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大厦是坚固的,但是,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想一想,为此,应该做一点什么?
    作为通讯,作者在文中几乎没有发议论,而是注重写故事,用生动、详尽的事实凸现人物。通讯的文字清新、朴实,不拔高、不渲染,使得所报道的人物真实、可信、感人。我们来看一些段落:
10月7日是重阳节,无数中国老人和家人一起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登高望远,度过了这个和乐、温馨的节日。而74岁的吴兰玉老人,却和以往的许多个重阳节一样,独自忙碌了一天,捡回了一大堆废纸箱、饮料瓶。
    尽管有些疲惫,但是老人的心情很好,因为和以往的许多个重阳节不一样的是,她如此忙碌不再是为了偿还沉重的债务,而仅仅是为了活动自己的肢体。“我不能闲下来,一闲下来,我的腰、腿啥子就没得劲了。”她操着浓重的四川方音说。
    吴兰玉的家在建工师达丰社区。狭窄的小院里养着几只鸡和兔子,两间住房不到20平方米,暗淡的光线照着几件已看不出原始颜色的旧家具,这一切便是她全部的家当。站在这贫寒、简陋的家里,年迈、瘦弱的吴兰玉并不显得愁楚,因为背负了10多年的5.5万元债务已经全部还清,她将无忧无虑地度过余生。
、、、、、、
丈夫走了,儿子走了,今后的日子怎么过?数万元借款怎么还?坐在冰冷、昏暗的屋子里,没有经济来源的吴兰玉绝望至极。她找出儿子吃剩下的一堆药,一股脑儿吞下去,然后躺在床上静静地等待死亡的来临。
但是昏睡了一天一夜后,吴兰玉竟苏醒过来了。知道自己没有死,她失声痛哭:“老天爷都不让我死,因为我还欠着债呀!”
、、、、、、
吴兰玉逐个探访给她借款的姐妹,商定还款期限。“5万多元哪,不是小数目,你拿啥子还呀?”几十年前和吴兰玉一同从四川来到新疆的好姐妹刘文英忍不住发出了一声长叹,她对吴兰玉说:“我借给你的5000元钱,是我自己悄悄攒下的,老伴和孩子们都不晓得,你实在还不了,就不用还了。”
    “我能还。只要我活着,一定会一分不少地还给你,你放心。我吴兰玉虽然很穷,但也要明事理、讲良心,我要做一个诚信的人,对得起大家!”吴兰玉承诺道。
、、、、、、
攒钱、还债,这是吴兰玉9年来惟一的生活目的。为了这个目的,她一直过着许多人都难以想像的清苦日子。9年来,她没有买过食用油,没有买过肉,一日三餐都是馒头、泡米饭、面疙瘩汤。想吃菜了,她就去农贸市场帮人看菜摊儿、打扫卫生,换回来一些土豆、萝卜、青菜叶,用盐水煮一煮吃。9年来,她没有添置一件衣物,她的衣服大都穿了几十年,破损了也不舍得扔掉,缀上补丁再继续穿。她把卖废品、卖钢渣、打零工所得的每一分钱都积攒起来,攒够了一笔欠款后,就立即给人家送去。
    达丰社区、建工师、兵团民政局都很关心吴兰玉,在1999年她的儿子离去后,就根据政策给她发放了最低生活保障金。去年春节,兵团民政局局长刘钢来到吴兰玉家,见寒冷的季节家里竟然没有烧火炉,很吃惊。一问才知,吴兰玉把社区发给她的300元取暖费攒起来还了借款,没舍得用这笔钱买煤烧。刘钢的心里一阵酸楚,第二天他就派人给吴兰玉送来了一吨煤。
    住在达丰社区和附近的许多居民都热诚地帮助着吴兰玉,他们经常给她送来一些面粉、大米和油、盐、酱、醋等生活用品。担心吴兰玉拒绝,大家总是在她出门的时候把东西悄悄放在她家门口。左右邻居做了好吃的饭菜时,也总是想着吴兰玉,把她叫到家里来一起吃。邻居樊焕成说:“这个老太太很坚强,很厚道,不管多苦多难,她都要重信义、守信用,这一点让我们十分敬佩,我们能帮她一把就要帮她一把。”
、、、、、、
报社主要领导打破常规,将这位拾荒老人的故事配评论,在一版头题位置刊发,立刻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读者给报社写信说:“感谢《兵团日报》把吴兰玉放在了头版头题,让一个没立过功、没获过奖、没作出过重大贡献的普通群众的事迹,占据党报头版头题位置,这凸现了《兵团日报》的社会责任感,也表明了当今社会诚信的价值。”
新华网、中国新闻网、中国经济网、搜弧网、新浪网、百度等国内几十家知名门户网站转载了这篇通讯。“诚信老人吴兰玉”和她的故事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关注,经网民推荐,她荣登中央文明办、中国文明网举办的2008年度“中国好人榜”。
我们再来看一个感人至深的新闻故事:
三湘都市报 通讯《孩子,他停在了救助你们的路上》 (三等奖)
这篇通讯同样讲述了一个十分感人的故事:
2008年8月18日晚,有读者报料,称炎陵县教育局职工刘朝华因车祸遇难,听说他是个义工。三湘都市报记者马上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起简单的车祸,背后应该有更多的故事。经连夜采访获知:网名为“鱼片”的刘朝华是个长期默默奉献的义工,在走访贫困生路上遭遇车祸。在报社采访、编辑中心的策划指导下,记者重走“鱼片”生前的救助路,沿途收集各方信息,当天传回第一篇文图报道《孩子,他停在了救助你们的路上》。接着连续3天,采写出系列报道,每天都以半版的规模刊发。9月份报社持续组织报道。到了10月14日、15日,又以半版的规模刊发报道。此后报纸持续关注、深化报道,不断扩大影响。
三湘都市报在湖南省内率先推出“鱼片”大型系列报道后,引起省内外、中央媒体的高度关注和跟进,“鱼片”的事迹得以广泛传播。李长春、刘云山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批示、褒扬,数百万网友以各种方式表达敬仰与惋惜。共青团中央追授刘朝华“中国杰出青年志愿者”荣誉称号并发文号召学习。在湖南,他还被追授为“湖南省道德模范”、“湖南省杰出青年志愿者”、“湖南青年五四奖章”、“湖南杰出金牌义工”等荣誉称号。刘朝华还是2008年“感动湖南”、“感动株洲”新闻人物。
我们来看看这篇通讯主要的故事情节:
第一篇    孩子,他停在了救助你们的路上
他叫“鱼片”,曾走遍炎陵县救助贫困生,他是一名义工,一名退伍军人,一个普通职工,一直为炎陵县的贫困生四处奔走。2008年8月17日上午11点30分,在前往炎陵县策源乡走访一位贫困学生的途中,路经木湾的一个大弯道上和一辆客运中巴车相撞,年仅31岁的他倒下了。炎陵籍义工“鱼片”——刘朝华去世后,株洲、长沙等地上万义工发帖纪念这位“爱心大使”。
第二篇  吊唁网友增至10余万,近百人彻夜守灵,大多是陌生人
好心的人在哪个世界都是旗帜炎陵籍“爱心大使”“鱼片”——刘朝华去世后,忌讳白喜事的邻居提供自己房屋做灵堂,远在武汉、邵阳读书的被帮助学生连夜赶回,近百人连日为他守灵,超十万网友网上吊唁……8月20日,“鱼片”灵前摆满了花圈、鲜花。“鱼片,让我们送一程,再送你一程吧,我们会把爱心接力棒传递下去,帮助
更多的贫困学生……”
第三篇   炎陵最大葬礼送别“鱼片”
100多辆摩托车开道,上千人的送葬队伍,沿途群众放响鞭炮炎陵最大葬礼送别“鱼片”
“如今,他已超越生与死的界限,身躯倒下了,而灵魂却永远飘飞在我们的心里,飘飞在炎陵的山水间。”“‘鱼片’,一路走好,助学路上还有我们。”8月21日上午,100多辆摩托车开道,上千人的送葬队伍,炎陵最大一次葬礼送别“爱心大使”“鱼片”——刘朝华。晚上,为义工“鱼片”默哀活动分别在株洲市炎帝广场和炎陵县湘山广场举行。
第四篇  离开两月后,他成为“中国榜样”
共青团中央追授“鱼片”为“中国杰出青年志愿者”,
    炎陵籍青年志愿者“鱼片”离开我们有些时日了,网上网下的思念却是愈加浓郁。10月13日,本报记者再次来到炎陵县,记下“鱼片”乐观人生的点点滴滴——英雄的生活和我们一样真实,却更充实。
共青团中央日前下发《关于追授刘朝华同志“中国杰出青年志愿者”的决定》,并号召全国广大团员青年、青年志愿者向“鱼片”刘朝华学习。
第五篇  来,咱替“鱼片”扛起助学大旗
“鱼片助学基金”正在筹备,有助学妙招可拨本报热线
   “‘鱼片’走了,但助学的旗帜没有走,我们炎陵义工社一定会让助学的旗帜飘扬下去,并且更加鲜艳。”10月14日,炎陵义工社召集人之一唐睿告诉记者,“鱼片”的哥哥刘江华在“鱼片”牺牲的当天就决定加入炎陵义工社,“‘鱼片’的故事影响了一大批人”,申请成为炎陵志愿者的网友也与日俱增。“鱼片助学基金”正在筹备中,将通过网络等全透明操作。

新闻的故事性,还离不开恰到好处的 细节。好的新闻写作都十分重视细节的运用。可以说,细节是新闻写作中的珍珠,它逼真、生动、闪光,使新闻有形象、有动感、有色彩、有味道。没有细节也可以写出新闻,但会一般化、概率化、公式化,不逼真、不生动、不深刻。有经验的记者,在采访和写作的过程中,都会潜心捕捉细节,以增强新闻的真实感和感染力。当然,重视新闻细节的运用,并非说素材越细越好。新闻中的细节,应当是能增强真实性的细节,能表现主题的细节,能使人铭记在心的细节。
在《我要做一个诚信的人》中,在写到吴兰玉的穷困时:
吴兰玉的家在建工师达丰社区。狭窄的小院里养着几只鸡和兔子,两间住房不到20平方米,暗淡的光线照着几件已看不出原始颜色的旧家具、、、、、、
在写到她节衣缩食为了还债时:
她喘口气儿,然后煮一碗没有油花的土豆面疙瘩汤,算是吃了一天里的一顿正餐、、、、、、
、、、、、、9年来,她没有买过食用油,没有买过肉,一日三餐都是馒头、泡米饭、面疙瘩汤。想吃菜了,她就去农贸市场帮人看菜摊儿、打扫卫生,换回来一些土豆、萝卜、青菜叶,用盐水煮一煮吃。9年来,她没有添置一件衣物,她的衣服大都穿了几十年,破损了也不舍得扔掉,缀上补丁再继续穿。她把卖废品、卖钢渣、打零工所得的每一分钱都积攒起来,攒够了一笔欠款后,就立即给人家送去。
在《抗冰保电三英雄》中,在写到英雄的容貌时:
他们一眼就看到脸色惨白的周景华,已仰面倒在雪地里,安全帽还紧扣在头上,被铁塔割断的保险带松散地系在腰间,但他已永远闭上了双眼。
      铁塔的四分之三断裂。折断的塔体,像一只受伤的老鹰,无力地斜挂在残塔上。
读到这里,我们的心在痛啊!在写到工人们的艰辛劳动时,写到以下细节:
尽管一夜未眠,周景华等人顾不上休整,立马攀上冰冷的铁塔。每天5时起床,一干就是10多个小时。连日来,罗海文、罗长明、周景华一直奋斗在除冰保电的最前线。没睡过一个安稳觉,没吃过一顿热饭,每天就是爬山、登塔、除冰。困了,就在临时工棚打个盹;饿了,就捧一把雪,嚼几口干粮。
、、、、、、
     就是这样,他们在几十米的高空,用铁锤、木棒,清除一串串瓷瓶上的冰凌;就是这样,他们用钢铁般的意志,挑战着生命的极限!
在写到工人们化悲痛为力量时:
周景华、罗海文、罗长明以身殉职的消息传出,不少在除冰一线拼搏了多日的汉子们,流下了热泪。但他们擦干泪花,继续向高高的铁塔爬去。
上述这些,无一不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的心,这就是细节的力量。
3.共鸣性
发声器件的频率如果与外来声音的频率相同时,则它将由于共振的作用而发声,这种声学中的共振现象叫作“共鸣”。蕰含在新闻事实中的情感,要在作品中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关键在于作者,在于记者和采访对象、新闻事实产生内心、情感上的强烈共鸣。从新闻职业素养来讲,这种共鸣的程度,是记者对社会的认知、生活的感受、弱智的同情、善者的崇尚、强者的敬畏等等心理素质的综合反映;从政治修养来看,则是对党和人民感情深厚程度的具体表现,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不能缺少的优秀品质、水平和能力。
我们还是从具体的作品来看记者是如何表现出这种共鸣的吧。下面这篇稿件:
江苏广播总台 电视专题 《陈光标:我是志愿者!》( 一等奖)
这是一个反映江苏企业家陈光标救助地震灾区感人故事的电视专题片。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江苏民营企业家陈光标,立即组织了60台挖掘机和120名机械手火速赶往灾区,于5月13日到达,成为最快到达灾区的民间救援力量。
此后一个多月时间里,陈光标先后到达灾区6次,捐款捐物,亲自从废墟中救出上百条生命……。他树立了一个“有良知、有责任感”(温总理对他的评价)的中国企业家形象,并成为中国民间志愿者的形象代表之一。
我在北川长大,
不知道江苏在哪,
抱在你温暖的手里,
我才知道江苏四川是一家。
【口导】这首名为《一个北川女孩对陈光标最后的话》的诗歌,最近在网上广泛流传,被网友称为2008年最感动中国的一首诗。而这首诗歌里的他--陈光标也因为此次抗震救灾里的表现被网友亲切地称为“史上最牛企业家”、“最美企业家”、“真心英雄”。在抗震救灾中他到底做了什么?他为何要舍命去抗震一线?而他的背后又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
以上是这个专题开头的一段话。陈光标这位抗震先锋,在灾区做了什么?他为何在此之前就被称为“中国首善”?他又有着怎样的童年经历和心理路程?在这个专题里,这些谜底将一一被解开。一个出身贫苦、机智大义、行事高调、身体力行的立体形象跃然于屏幕。
记者为了生动而深刻地反映陈光标对灾区人民的情与义,始终跟踪深入四川灾区,跟拍陈光标在灾区的义举,到陈光标老家追踪当年成长的轨迹,在许许多多的感人现场,记者的心首先被深深打动了,在心灵深处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我们知道, 新闻现场是受众对新闻事实最直接、最形象地了解的有效途径。新闻报道中真切、形象地再现新闻现场,尤其是现场的感人细节,给受众以生动的视觉形象,使受众有身临其境、耳闻目睹之感,能极大地刺激受众的敏感神经,传递并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开启情感的闸门,新闻的可读性、可信性和感染力也就自然在其中了。
我们来看一些会使人产生强烈共鸣的现场和细节吧:
(字幕)5月16日 北川茶场 震后
【现场画面】 用纸巾蘸水给尚翠兰润唇
【同期声】陈光标:
一名台湾的志愿者,手里面拿了探测仪,当时他喊我的时候说,同志同志,过来过来,我说什么事?他说这里面还有个活的。
【现场同期】陈光标:心情要平静下来,眼睛不要睁开
【同期】我说里面有人吗?我耳朵听,救命救命,这个声音还蛮十足的。当时我把她拖出来以后,身上一点伤都没有,我说你姓什么,她说我姓尚。
【现场同期】尚晓兰:尚晓兰
【同期】陈光标:
她呼噜一下从沙发上爬起来了,爬起来把矿泉水就端下来了,端下来以后
记者:自己喝不是自己喝,就漱了三口,
【现场画面】尚晓兰坐起来喝水漱口
武警:大家帮下忙。不要喝,不要喝
【同期】陈光标:
我说哎哟,这个肯定没问题了,这个肯定没问题了。这个时候我把她又按下去以后,她嘴上还带着笑容,(说)谢谢,这时候心情啊,那真是一种开心的泪水流下来了。
    【陈光标哭的慢动作+情绪音乐】
、、、、、、
【配音】但是,更多时候陈光标经历的是伤心和痛苦。
【音乐延续+一些灾区感人的画面】
    陈光标:
    地上全部是孩子的尸体。我当时心就像刀割了一样。
    【现场同期】女子痛哭
    男子:那儿有一个幼儿园,没一个活的,幼儿园
    女子:那个就是我女儿,都砸变形了
    【同期】陈光标:
    一开始要跳河,我们就拽住她,
    【现场】女子抱着女儿尸体袋哭
    【同期】陈光标:
    (她)讲你能不能帮我一个忙,我想把我孩子就埋在这个地方,公园,我这个孩子平时就喜欢到这个公园里玩。
    【画面】在铁索桥上陈光标和女子一起拿着铁锨,陪着女子去埋孩子
   【现场同期】
   陈光标:3月28号才(生日)
   女子:4月28号才(生日)
   【现场同期】埋在哪边?
   【画面+情绪音乐】挖土+家长抱着孩子尸体痛哭+下葬+家长哭
    【同期】陈光标:
    后来我给她一张名片,我说以后你们有什么困难,你找到大哥,大哥都帮你解决
【配音】除了救援,陈光标还委托中国扶贫基金会向灾区捐款785万元,并把随身带的20万元现金和200万元支票、23000台收音机分发给了受灾群众。
、、、、、、、
【配音】这是6月1号发生在绵竹东汽幼儿园的一幕
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对于学校陈光标总是投以特别的关注,而他的救援力量也主要放在了学校。
    【同期】陈光标:
比如说绵竹中学,什邡中学,东汽中学,北川中学002515我流了无数次眼泪,看着场面,惨不忍睹的场面太多太多。
【现场】陈光标在废墟上捡课本。
【配音】每到一个学校,陈光标都会把散落在地上的书本捡起来,一路下来总共收集了两千多件孩子的物品。
    【同期】陈光标:
这是孩子的眼镜,你看,这是孩子的笔,你看,被废墟砸坏掉了。
这是孩子的(作文本),北川中学,作文本,这篇文章是初三班孩子写的,20年后的家乡,以前所担忧的现在问题已经解决了。
【进配音+音乐+字幕】:感觉像孩子在朗诵自己的作文。
(可考虑插入视频)
当我们在阅读这样的新闻作品时,由于我们的思想情感,或经历遭际,与记者所表达的作品中人物所具有的相通或相似,而受到深刻的打动,就会形成的一种强烈情绪激动的心理感应状态,这就是受众也与现场、与主人公、与作者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这是一种情感的传递,是新闻作品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的内涵之所在。

结语
以上所说的四种含量,只是一种大致的概括,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用更多的方式进行分析和总结。而一篇优秀的新闻作品,则是这些含量的综合的、整体的、融会贯通的体现。由于媒体、题材、样式以及记者的爱好、兴趣和写作风格的差异,这些含量在一篇作品中的反映会有所侧重,但决不能偏废。作为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我们对新闻报道的要求,始终强调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第一位的,与此同时,我们又大力提倡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因此,我们的新闻报道必须按照新闻规律办事,不断改革创新,着力强化新闻的特色,努力增添新闻的魅力,通过新闻舆论的引导能力。
为此目的,在新形势下,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做到四个更加注重:
1. 更加注重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和把握新闻传播规律统一起来;
2. 更加注重把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和增强新闻业务能力统一起来;
3. 更加注重把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和发扬务实严谨作风统一起来;
4. 更加注重把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和打造身强力壮体魄统一起来。
这样,我们就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为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创造更多更好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