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惹上四只狼txt下载:关于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调研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6:29:25
    近几年来,因看病难、看病贵引发出的矛盾,大量从信访渠道中突显出来。为了解我街道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分析造成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登州路街道党工委组织开展了看病难、看病贵的专项调查,调研情况如下:
      一、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现状
调查显示有 41.66 %的居民认为“看病难”,有89.72%的居民认为“看病贵”。
群众“看病难”主要表现在:看病划价取药流程麻烦(51.7%)、医疗机构距离远(46.89%)、找信得过的医生难(28.23%)、找专家难(24.88%)、对医务人员服务态度不满意(24.88%)、缺乏就医信息指南(20.57%)等。
同时调查显示,认为在市级医院、社区卫看病难,分别为81.3%、44.5%。群众认为“看病贵”主要表现在:药品费贵(91%)、检查费贵(69.5%)、诊断治疗费贵(54.4%)、家庭收入低(53.5%)等。同时调查显示,认为在社区医(52.6%)、市级医院(32.5%)看病贵。
      二、“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
     1、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卫生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
我国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严重不足,而且优质资源少。目前,国家的税收比例已经占到GDP的20%左右,但是,公共财政对关系百姓生老病死的医疗卫生支出,仍明显低于其他经济大国。二次分配在保障公平、维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作用明显不足。老百姓以有限的收入被动地支撑着迅速膨胀、高度市场化、国际化的医疗卫生服务,使“看病贵”成为严重的社会不稳定的诱因。
   2、医疗资源分布失衡,医疗服务的社会公平性差
我国医疗资源的80%都集中在城市,而在城市中又有80%的资源集中在大医院,特别是优良资源都在大医院,而且是县、市级以上医院。城乡居民就诊流向进一步向上级医院集中,不少人长途跋涉,异地就医,不合理的病人流向,一方面使基层医疗机构的资源利用率和技术水平下降,另一方面也使大医院的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大医院看小病、看常见病,人满为患,也是造成“看病难、看病贵”,等候时间长的原因。
    3、医疗卫生筹资机制改革滞后,多数老百姓自费就医
“看病贵”受到普遍关注的社会基础是有11亿多中国人完全自费就医,医院收入的80%以上直接来自患者个人。在目前的卫生总费用中,政府投入仅占15%。只要多数百姓还完全自费就医,只要医院还要直接向病人赚取维持运转的费用,“看病贵”就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
   4、国家政策调整或新的行业规范,增加了病人的医疗负担
政府把医疗机构推向市场,拨款越来越少,甚至断奶。医院要养活自己、留住人才、购置设备、改善环境、宣传品牌等,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其发展成本最终必然转移到患者身上。国家取消公费医疗,推行医保制度,减轻了单位的负担,却无疑增加了患者个人的负担。
    5、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覆盖面太小
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管理存在不完善之处:一是个人负担偏重,二是个人账户作用不如预期理想,三是尚未对不规范医疗和不合理费用增长产生根本性作用,四是医保基金运行承担着越来越大的支付风险。同时,我国医疗保障覆盖水平不高,50.4%的城市居民和87.4%的农村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障;购买商业医疗保险的仅占9.35%,人均购买商业医疗保险支付金额337.89元。享受各种形式医疗保障的主要是机关、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
    6、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
随着经济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的健康观念逐渐增强,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也更多、更高。病人一味追求名院、名科、名医,小病也往大医院跑。以前挂号时挂普通门诊,现在要挂专家门诊;以前到医院看了病就走,现在还要求提供特需医疗服务和良好的就医环境。
    7、医疗机构市场主导,片面追求经济利益
我国医院目前基本上属于市场主导型。在医院的总收入中,药品收入约占48%,医疗收入约占47%,而财政拨款仅占5%左右。由于财政补贴不足,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偏低,药品收入成为医院的主要经济来源。医院为了生存和发展,必然产生强烈的逐利冲动,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按照企业化管理运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老百姓很难得到真正的实惠。
     三、政策建议
   ㈠强化政府在社会公共事业中的职能。按照政府公共职能的基本要求切实履行好政府的卫生工作职责;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把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并将卫生工作和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实行目标考核,同时作为对各级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㈡认真落实卫生经济政策,切实解决卫生投入的问题。解决财政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多年停滞甚至落后于财政总支出的增长速度的问题,使卫生事业的发展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同步,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相适应,保证财政对卫生事业投入经费的增长幅度不低于同期财政总支出增长幅度的机制。财政新增的卫生投入主要投向农村基层卫生机构的建设和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同时适当加快城镇医疗机构的建设和资源整合,让更多的农村居民利用多年来政府重点投入形成的优质卫生资源(市级医疗机构)。
   ㈢政府卫生等有关部门(卫生、药品监督管理、工商、广播电视)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规范其医疗服务行为:⒈加大医疗服务价格和药品价格监管力度,加强对药品市场的监管,切实解决药品生产、流通环节中出现的虚高定价、“暴利”问题;⒉严格执行价格政策,公开收费标准,住院实行“一日清单制”,切实降低医疗服务价格,实行“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督促医疗机构认真执行国家已经出台的对特殊人群(如老年人、残疾人)的医疗服务项目收费减免政策;⒊加强行业作风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坚决取缔“开单提成”,收取“红包”等有悖职业道德的行为;⒋进一步增强医疗信息透明度。要完善医疗信息发布和公示制度,加大公布频率,增加公示信息内容,定期公布绵竹各级医院的医疗质量、工作效率、医疗费用等情况。特别是常见病、多发病的单病种平均住院天数、治愈好转率、医疗费用、术前住院天数等更多的指标信息,让群众多一些知情权和主动权,方便群众比较和选择,引导广大群众理性就医。对于单病种费用特别高的医院要进行查处,促进医疗机构健康发展;⒌加强对医疗市场竞争机制建立的引导,通过竞争实现医疗服务的“质优价廉”;⒍卫生行政部门加大对医疗机构的目标考核办法和激励手段的改革,建立科学的医疗机构目标考核体系。
   ㈣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做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案;预防和控制疾病特别是传染病、建立畅通的疫情信息网络、医疗救治体系和应急救治队伍;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高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能力,预防和控制地方病和慢性病的发生与流行,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降低居民患病率。
    ㈤政府投入方向应从主要补供方转向补需方,加快社区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建设进程。积极通过财政支持、吸纳社会捐助等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医疗救助基金,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体系,采取医疗减免等形式及时重点救助“五保户”、“缺劳户”、“贫困户”和城镇下岗职工、失业人员等特殊群体以及生活在“低保”线以下的残疾人员、体弱多病鳏寡孤独等老年弱势群体、其他特殊情形下需要医疗救助的弱势群体等。提高救助资金的使用效应,注意重点帮助那些有劳动能力却身患疾病的贫困人群恢复劳动能力,重新自救脱贫,实现医疗救助的良性循环。
   ㈥加强健康教育工作和卫生咨询服务。提高社会公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预防保健能力,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无病早防、小病早治。
   ㈦政府积极鼓励和支持“红十字会”、“慈善会”建立“特困人群医疗救助基金”,倡导企业和社会公众向“红十字会”、“慈善会”捐赠。条件许可时可开展发行“医疗救助彩票”的活动,发行“医疗救助彩票”所募集的资金扣除成本和必要的成本全部用于特困人群的医疗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