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口控制政策: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作文部分)断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9:16:40

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作文部分)断想

一、踏踏实实做人,老老实实做文

读叶老的文章,最直接的感觉是说实话,不做作。叶老一贯倡导“写文章就是说话”(《谈文章的修改》),他赞同把“作文”叫做“写话”的提法,并且认为“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见《写话》);他还主张“写完一篇东西”“把稿子念几遍”“对修改大有好处”,因为“用念的办法——也就是用说话的办法来检验写成的稿子,最为方便而且有效” (《把稿子念几遍》)。他的文集中多次提到这一点儿,他的文学作品和学术论文的全部,就充分地证明了他的这一主张,我们并没有因为感觉叶老的文字朴实得像说大白话而否定他作品的文学价值和学术价值。对照现今的文学界和学术界,我为今天的很多“写家”们感到羞赧和汗颜。他们惟恐别人一眼看穿他们的浅薄,专门拐弯抹角地拿大帽子和前卫的名词来吓唬人,动辄来一个理念,搬一堆时尚和西化的名词如冰雹般劈头砸下,一个小小的经验,一粉饰就成了所谓的“模式”到处侵略,还美其名曰“推广”;一个不大不小的理论框架构建出来,非要起个颇有气势名字,叫做“什么什么工程”;本来没有距离,非要叫个“零距离”什么的,让人感觉很专业、很高深。很多人总喜欢摆出一副学者的架势和高深莫测的姿态来发言,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显得有水平,于是现在有很多文章搬弄名词非要到让人难懂的地步才肯罢休,我不明白,作者是不是成心不想让读者明白他的心思和主张。我倒很赞同叶老在《写话》中说的:“实际上随你怎样高深的意思都可以用话说出来,只要你想得清楚,说得明白。所以写话跟意思的浅近高深没有关系,好比写文言跟意思的浅近高深没有关系一样。” 细细想来,拿大帽子、新名词吓人,不仅仅反映了一个人的做文问题,还牵涉到他的品行道德和学术态度,我们不能靠这东西掩盖自己的浅薄,要自觉抵制当今社会浮躁的学风和功利化的文风,踏踏实实做人,老老实实做文,用行动捍卫学术和真理的神圣,抗拒学术腐败和庸俗的文风,其实这也就等于在文化领域为抵制当今社会的庸俗世风做贡献,这是每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所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从写作的每一个环节上培养学生的习惯

习惯的养成是解决作文诸多问题的关键。叶老非常重视写作的每一个环节的习惯养成,写前的准备功夫,临写作时的安排功夫,写什么和怎么写,以及作文的修改等等,叶老在文集中都有透彻的论述。

谈到写之前的准备功夫,叶老有一篇《拿起笔来之前》专文论及。他认为,写作的难易决定因素“在动笔以前的准备功夫怎么样。准备功夫够了,要写就写,自然合拍,无所谓难。准备工夫一点儿也没有,或者有一点儿,可是太不到家了,拿起笔来样样都得从头做起,那当然很难了。”他认为三方面的准备工夫要做:一、在生活中养成精密观察和仔细认识的习惯,这对写记叙文章有好处。二、在生活中养成推理下判断都有条理的习惯,这是为论说文提供条件。三、要养成正确的语言习惯。叶老还反复强调“不为写文章,这些习惯本来也得养成”,这些真知灼见,正击中了我们学生写作弊病的要害。现在的大多数学生,平时对蓬蓬勃勃的身边生活不去留心,身在其中却满足于浅尝辄止,甚至置若罔闻,百无聊赖;临到写作时抱怨没东西可写,不知道写什么。其实,我们老师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整天泡在教育教学中,上面布置任务写一篇教学总结或教育论文,就皱眉叹息,说找不到东西、材料云云。不妨想一想,我们观察情况浮光掠影,做事马马虎虎,过后又不及时总结反思,如何对生活留下深刻印象?临到写作时又如何不绞尽脑汁、搜索枯肠而一无所有?这准备的工夫,我们做教师的认识到位了,才能引导学生去扎扎实实地做。在生活中养成正确的语言习惯,这一点更是为我们老师所忽视。试想,学生口头表达结结巴巴,前言不搭后语,很难设想这样的学生能写出准确、流畅的文字来;相反,那些写作好的学生,多数口头表达不会差。叶老反复强调“写文章就是说话,也就是想心思。思想,语言,文字,三样其实是一样。”这实在是很有见地的,没有想清楚就写,必然东一言西一语,偏离中心;没有想清楚就说,也必然是结结巴巴。所以,学生说话的常规锻炼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了,要从说话入手,长期锤炼学生口头功夫,提醒他们时时处处约束自己,注意养成正确的语言习惯,如此下去,于作文必然大有促进。

“想清楚才能写清楚”是叶老谈临写作时的安排习惯中最重要的观点。“想清楚然后写,这是个好习惯 ”。“不想就写,那是没有的事。没想清楚就写,却是常有的事。自以为想清楚了,其实没想清楚,也是常有的事”,“边写边想,边想边写。这样地想,本该是动笔以前的事,现在却就拿来写在纸上了”,这样的坏习惯,现在不是仍在继续戕害着很多学生的写作吗?所以,我们老师要重视对学生“想清楚然后写”的习惯培养

“写文章就是说话,也就是想心思。思想,语言,文字,三样其实是一样。若说写文章不妨马虎,那就等于说想心思不妨马虎”(《谈文章的修改》,下段引文出处同),“修改文章不是什么雕虫小技,其实就是修改思想,要它想得更正确,更完美”。我们普遍不重视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养成(我本人也常如此),以自己的批改代替学生修改的做法至今仍大行其道,教师这样做的原因当然很多,但是,这样长期下去,后果还是要我们自负的。如果明白了叶老上述学会修改之于学会写作的重要意义,我们就会主动设法去改变这一错误做法。

总之,作文教学要把习惯培养放在首位, “实际生活充实了,种种习惯养成了,写文章就会像活水那样自然地流了”,这就是古人所谓的“功夫在诗外”。我们要站在培养“人”的高度去培养“文”,写作教学的思路才能走出当今窄仄的技术主义的阴暗小巷,走向明媚广阔的天地。

 

(作者:侯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