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洗脑神曲天鹅舞:中国的窘境?硬实力不硬,软实力不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2 11:05:07

中国的窘境?硬实力不硬,软实力不软?

发表于 2009-04-03 15:17:34 类别:试中外比较

 

  ——继中国人看自己与世界看中国究竟有多大不同?的思考!

中国在G20的窘境?硬实力不硬,软实力不软?

在过去两月,我相当惊讶地发现,中国人如今像一个大国(major power)那样高谈阔论。这让世界开始感到,中国可能是第一个或者紧跟美国之后摆脱目前的经济危机,而且到危机结束时,中国将是极少数不需要政府债务高筑就摆脱危机的国家之一。然而,只要你稍微细心就发现中国实际上还没有把握踏上“领袖”世界的舞台。即使中国不容置疑的经济影响力也需特别要加注。尽管中国大城市蓬勃发展,而且沿海已经变成发达的“世界工厂”,但13亿人口中有8亿仍然是农民,很多人陷于贫困中。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仍先要得到“第一世界”的门票,而不是以“第三世界”代表自居?

中国显然怀着全球雄心。多年来,中国军费呈双位数增长。中国慢慢建立远洋海军,而且在去年12月,它派出三艘船前往索马里附近海域对付海盗。

外国分析家一致表示,从尖锐批评美国财政政策到就南海控制权展开口舌之战,中国在外交和军事事务上新生的自信令他们吃惊。如,曾在1998年至2000年负责白宫亚洲政策的布鲁金斯学会学者Kenneth G. Lieberthal表示,传统上,中国在重大经济和战略问题上会先看华盛顿的表态,然后才表示赞同或不赞同。

然而,自信需要像一个重要国家那样做事。正如经济的重要性不会自动转变为地缘政治分量。就中国的情况来看,离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大国的构成因素(如,道德司法影响、军事文化影响力等)多数还处于装配阶段,某些领域甚至还可能没有。

因此,笔者以为,称中国为全球“超级大国”或“大国”,应持谨慎乐观态度。以日本人的传统看法:它不是“大国”,只是“大”而已。它没有影响全球硬实力,它的软实力也很有限,它唯一的长处或许是有中国特色的“举国体制”,但这对于中国也是一把“双刃剑  ”。正如中国的“民族主义”势力很强大?在“爱国主义”旗帜下其实对西方世界很难构成太多的威胁,而对内政的冲击力反而相当巨大,甚至可以说具有“毁灭性”。这一点,从中国政府迅速淡化处理习近平的言论。在本周三,《中国日报》的头版警告说:“中国经济不像一些人想的那么强大”,并重申“救中国就是救世界”。

中国就是处于这样的窘境?中国的经济运气与美国纠缠不清。美国是它最大的客户,也是它的对手、债务人,而且美国迄今仍然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因此,尽管北京搅动全球金融架构的变革,并为华盛顿的损失幸灾乐祸,但它的利益又与美国经济复兴有很大关系。在很多中国人眼里,中国崛起是不可避免的,但笔者以为,现在谈崛起仍然有点为时过早。因为,中国尽管已经进入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视野,其言行可以影响国际金融、国际经济及其他经济体。不过那些困扰中国的因素也同样真实:普遍贫困、专制统治等。如果无法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就不大可能实现其全球雄心。甚至于“称霸亚洲”。

当然,这并不能否定中国新近增强的地位。由于世界多数地方陷入金融崩溃,中国的经济突然显得很大,很健康,令世界其他地方无法忽视。三年前,中国还没有一家银行的市值跻身世界前二十名。如今,前三名都是中国的。中国的国有企业在全世界收购企业、技术和资源。中国持有一万亿美元的美国政府债券,其他西方国家也欠中国的钱。

有意思的是,中国人如今流行的口头语:“欠钱的是爷爷”!可见有钱不说明什么?从世界范围来看,任何一股势力都是靠“打土豪”起家,国家掘起也不例外。看来中国问题的关键又回到“一家不扫,何以扫天下?”借我在旧文也讲政治:从军事失败的国家,看政治成熟的民族所述:一个后进的国家,科学、技术、经济都是容易迅速模仿的,而政治,则在先进的发达国家多是历史演进和自发秩序的产物,它是一套有形的民主制度,也是一种已经融化到意识中的习惯。科学、经济、文化、军事的发达是其副产品。而对后进国家而言,往往它是一种需要心得与适应,甚至是需要本土化改造的设计之物。如,历史上的“民族主义”在今天的解读看来,也可视为“种族岐视”或“阶级斗争”的工具。

因此,政治成熟的成果。即,政治文明。要成为溶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血液中的习惯,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尤其对于那些相对单一的“民族”国家,必需要有民主制度的保障。当然,这首先取决于要有一个政治成熟的民族。

从历史与现实中看未来。在这里,我也不妨大胆预言:政治成熟的民族(国民)是一个后进国家一道必须跨过去的门槛和考验。在这道门槛外,后进国家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成为一个永远不进入中心的边缘化的、被世界遗忘的失败国家,要么在赶超过程中因政治智慧的实践失败而被世界强国压垮。参阅:软实力”中的“硬道理”

注:“硬实力”与“软实力”是相对的概念。前者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含外交)、军事与科技包括完善的社会制度等综合力量,而后者则是以精神文明为主体的文化力量,包括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宗教哲学、价值体系,乃至行为模式、国民素质、生活方式等。两者合而为一,构成综合国力。换言之,软实力是建立在硬实力基础之上的;如果没有硬实力,根本谈不上什么软实力。中外古今无一例外。

附:BBC:从五小时,看中国同世界的差距

20国集团领导人伦敦峰会周四正式举行,但从媒体报道的角度来说,除了可能出现更激烈的抗议示威活动,这次峰会实际上已经结束了。

之所以这么说,一是因为主要的领导人会面星期三已经进行,二是因为周四的峰会说是一天,但实际各国领袖开会的时间不过几个小时,加之会议可能(也是必须)涉及的话题比如重振全球经济、加强金融监管、增加发展中国家发言权等早已为外界所知,甚至最后声明的草稿也已经被媒体搞到了手。

何况,谁都清楚,指望这么一个象征性远大于实际意义的峰会力挽狂澜比愚人节的玩笑还不靠谱儿。

不过,人们对这次峰会仍有着强烈的期待,其中一个大家心目的“亮点”就是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同美国总统奥巴马的首次会晤。甚至有舆论认为,这次伦敦峰会与其说是20国的G20峰会,不如说是中美两国的G2峰会。

“亮点”不亮 “高调”不高

但胡奥会这个“亮点”却似乎远没有人们期待的那么“亮”。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两人并未谈及诸如未来美元地位等热点话题,也包括中方在会晤后迟钝、僵化的新闻发布,更包括横空杀出个萨尔科齐,抢了胡锦涛,也抢了奥巴马的风头,中国的公关控制显然失败。

总的印象是,中国似乎未能满足外界会前热切的预期,也未能充分利用伦敦峰会这个舞台展示自己。回想北京奥运的辉煌盛况,中国的威风好象只在自己家中管用。

造成外界这次对中国强烈期待的,不仅仅是中国巨额的外汇储备和在全球经济衰退而中国仍在谈论保持8%增长的事实(当然,相比过去两位数的增长,8%对中国来说已经是衰退),引起西方关注的还有会前中国高官高调的媒体亮相:先有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在人民银行网站撰文,呼吁创造新的国际储备货币,言外之意直指美元统治地位,后有中国副总理王岐山在《泰晤士报》上发表的文章,表示中国愿意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更多资金。

然而根据美国官员的说法,胡锦涛和奥巴马的会晤既没有涉及中国手中美国政府债券的安全问题,也没有涉及以新的国际货币取代美元。让媒体觉得多少还值得报道的,除了早在奥巴马上任之初两人电话交谈就已经提及的互访,只有一个语焉不详的新“战略经济对话”。

同布什政府时期的对话机制相比,新对话仅有的区别是由原来的每年两次变成了一次,各自的主持者也不再只由商贸官员主导,中方除了主管经济的副总理王岐山,加上了负责战略对话的国务委员戴秉国,对应美方的财政部长盖特纳和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

没有新闻的发布会

对这个新对话,人们自然想知道更多。作为中文媒体,BBC中文网在周三下午美国方面的新闻发布会之后也自然期待着中方能随后提供更多信息。然而等了五个多小时之后发现,中方的新闻发布会除了中国在台湾、西藏问题上的老生常谈没有任何新东西,而且新官上任的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没有给记者哪怕一个提问的机会,令在场中外记者大摇其头。有英国记者发布会一结束立即给老板打电话:没有东西可写,我要回家了。

也许是我们最近两年已经习惯了中国驻英国大使傅莹的开明形象和坦率风格,习惯了伦敦中国大使馆发言人在涉及中国问题上的主动出击,对马朝旭这位身为中国外交部新闻司司长的发言人在G20峰会这样一个场合以如此风格出现自然不能不感到失望。

但回头一想,也许我们的期望太高了,在中国外交部看来,周三的新闻发布可以比美国晚五个小时,也可以当作仅仅是地点从北京变成了伦敦的一次例行发布会(不过直到中国时间周四下班的时候,发布会内容还没有出现在中国外交部网站上)。

六年前在北京报道“两会”的时候,外交部的新闻发布是唯一不提当时时髦的“与时俱进”的,我当时的理解是中国外交已经韬光养晦惯了。六年之后,想不到中国外交似乎躲得更深了,也许韬光养晦久了,忘了邓大人当年在韬光养晦后面还有“有所作为”四个字。

一场新闻发布会,让中国在这次G20峰会上的形象大打折扣,人们期待的G2恐怕变成了G1.5。

中国最近经常谈软实力。这次伦敦G20,我们当然看到了中国作为经济大国的实力,但也看到了中国之“软”:在谈论与世界接轨之前,是不是先该学会怎么用这个世界通行的方式和这个世界交流。 参阅:崛起的中国没有硬实力,哪来软实力?

但愿,这方面我们不用再等三十年。(作者:乐安)

后记:笔者在前文看胡哥如何化解“人仔”挑起的货币战争中指出:中国这次G20调子过高,中国一方面在购买美元,帮助美国恢复美元霸权的元气;另一方面又提出“取代美元”的建议?某种程度上,这反映了中国对美元体制不满同时的无能为力,也将使中国的境地变得更加尴尬。

中国现实的做法是,不是增加而是减少在IMF的国际责任,把权限分散到其他区域型金融和经济组织,尤其是把重点放在培育人民币的成长上。当前,人民币首先可以成为地区性美元与欧元之间平衡者;从长远看,人民币必须成长为储备货币的一种,只有当中国有能力提供另外一种储备货币时,中国才会有能力建设一个较为公平和公正的国际金融秩序。否则,将会得不偿失?如,IMF的特别提款权(SDR),这让人感觉似是而非。SDR不是真正的钱。它们是记账单位,由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一揽子货币定价。实现储备多样化无可厚非,然而中国如今拥有很多美元,除非让美元降价否则卖不掉,而美元贬值又会触发中国领导人所恐惧的资本损失。

现在看来,胡锦涛对于当前形势有着冷静清晰的判断,400亿占1.1万亿的3.6%,看起来比例不大,实际上,胡锦涛将货币战争的紧张气氛化解于无形。以此推断,内政决定外交。参阅:中国是穷国,根本就没有真正的巨额外汇储备说

中国在这次G20峰会前夕,“先声夺人”于前,放低身段于后,只强调合作,不碰容易引发争议的敏感话题。既得到欧美以外国家的支持,又为会议及以后的全球金融秩序改革谈判增添了筹码。在窘境中寻找机会,免陷入更加尴尬局面,也算是一种务实的智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