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荒玄狐:修身养性 赏石悟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3:07:06

古往今来,爱石、玩石、赏石、悟石者不乏其人。俗话说:盛世收藏。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开了人们心头的迷雾,也启发了人们追求美好向往的心灵。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不断追求高层次的精神生活。赏石、玩石做为一种高雅的艺术活动,也自然而然的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

随着赏石活动的不断深入,赏石群体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简单的玩石和收藏已不能满足现代赏石的需要,赏石已向更高层次发展。这就要求人们要在赏石活动和实践中不断修身养性、赏石悟道,才能跟上赏石发展的需要。

赏石是一个综合活动,单就直接赏石来说,它要求人们要在文学、地理、历史、人文等诸方面都要有所造诣,否则,赏石的境界和水平是不会高的。尤其是我们东方文化内涵的赏石注重人文,这和西方的赏石注重矿物和晶体是有区别的。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造就了博大精深的独特文化,为我们的赏石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动力源泉。石友们说,赏石悟“道”。这个“道”,是道理的道、是道德的道、是规律、是精神、是法则、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如要想悟好这个道,就要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否则,很可能会沦落为风花雪月、卿卿我我、愁山泣水的颓废格调或让孔方兄俘而虏之。

这里说的综合素质,是指观察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观察问题要用眼睛、用脑子,处理问题要用脑力和体力。且不说在赏石过程中能提高身体素质、陶冶情操,单就知识来说,文化底蕴深的人和文化底蕴浅的人是不能同日而语的。比如说对待同一块石头,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看法和评价,结果有时会截然不同。有人说赏石是发现的艺术,那么如何去发现,这里面学问就大了,并不是简单地用眼睛一看就行了,而要动用包括眼、耳、口、鼻、身在内的整个身体,而最重要的,是要用脑子去思考。脑子里的东西不多,也就无从说起能够对目标给以正确和全面的评价。要了解一块石头的质地和来龙去脉,就要学习地理等知识;要给一块石头起名、配诗和赞美,就要学习文学等知识;要想了解一块石头的身价,就要掌握市场行情和经济动向……。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论器。有的人认为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可到了别人的手里就身价倍增,成为宝贝。这是为什么?是石头变了吗?不是!而是观赏者的眼光不一样,说白了,就是综合素质不一样,修养不一样。这就要求朋友们在赏石实践中不断修身养性,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综合素质。

初级赏石,可以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是赏石的第一阶段,主要是“养眼”。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入第二阶段,就是“养心”阶段,也就是说,在赏石过程中,经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慢慢地就会感觉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也“不是水”了。这是素质提高了的表现,他已经在心里给了山、水更多的内涵,其实,山还是那个山,水还是那个水,只是赏石人的赏石水平提高了。这两个阶段是“赏心悦目”阶段。再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变简单、直接地赏石为悟石,这是赏石的第三阶段,即“养魂”阶段,赏石已是品石论道,灵魂感悟。这时,再看山又是山,再看水又是水了。这个时候,可以说观赏者的认知能力和赏石水平已经得到了升华,他已经感悟到:此山此水已非彼山彼水了,这是一个质的飞跃,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再去赏石,就可以游刃有余了。何时实现这个飞跃,全靠个人的努力和悟性。

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慢慢升华的过程。升华的速度因人而异,要看各人的先天条件与后天的有心和无心。现代赏石是一个雅俗共赏的活动,传统的赏石文化是不与一般的世俗、大众文化平起平坐的,赏石的人也非一般的平民百姓,赏石是达官贵人、文人雅士的专利。俗话说:温饱思淫欲,试想,饭都吃不饱,谁还有心追求什么高雅不高雅。现在不同了,旧时王谢堂前燕,现已飞入寻常百姓家。赏石活动已由大众参与,出现了“高、中、低”赏石阶层,赏石理念也受到了现代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冲击。参与赏石队伍的人是单纯的审美、冶情养性,还是投资捞利或兼而有之?正是由于雅俗共赏,所以参与的人水平参差不齐甚或鱼龙混杂。君不见赏石活动中的一些怪现象吗?赏石群体的同化和分化是另类研究课题,在此不妄加评论。但是,要看到人的综合素质是良莠不齐的,加入到赏石队伍的目的也是不同的,我们说在赏石实践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就要考虑到各种因素,考虑到文化和经济这两个不同体系的互动和互补性。首先,要承认奇石是一种文化载体,考虑它的文化价值,从文化的角度上去认知它、对待它,然后再考虑它的商业和经济价值。这才是正确的赏石观。

修身养性、赏石悟道是一个大课题。狭义的赏石实践就是单纯的赏石、悟石,而广义的赏石实践则指赏石的一切活动。只要心术端正,克服不学无术,人人都能悟石得“道”,得了“道”,就有了“德”,因为“德”是“道”的基本特征和体现,“道”生长万物,而“德”繁殖万物,这就是老子所说的“道生之,而德蓄之。”只要这样,才能汲天地之精华,涤凡心之污浊。虽然每个人的小宇宙决定自己的综合素质,但是,要把握好“道”和“德”,把握好“道”和“德”就有了一切。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