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公开课教案:故宫珍藏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04:45:44

清·墨地三彩双龙耳方瓶

 

清·康熙茄皮紫暗云龙盘

撇口,弧壁,圈足。里外壁施茄皮紫釉。均有暗划。盘心为坐龙,内壁绘行龙两条及火、火珠纹。外壁绘两条行龙赶珠纹。近足处绘有变形莲瓣一周。

 

清·康熙郎窖红筒式瓶

 

清·康熙豇豆红釉太白尊

清康熙豇豆红釉暗刻团龙纹太白尊,高8.5厘米,口径3.5厘米,足径12.5厘米,小口,溜肩短颈,半球腹,平底,浅圈足,红釉中有绿色苔点,腹部暗刻团龙纹,为不可多得的文房器皿。是典型的康熙官窑器之一,又名渔父尊,因似渔人网鱼之罾而得名。

底款青花楷书‘大清康熙年制’,本朝官窑。豇豆红最为常见。

这只小小的玩意供在案头,作用当然也是水盂、水注之类,而更重要的是其艳而不俗的釉色。书案所置文房之宝,瓷器必不可少,然体积不可太大,否则难免累赘、笨拙,须轻巧、雅致才好。而既要巧、雅,又要有点睛作用,无非是在色泽上作选择。绿釉秋叶笔掭、青花笔船、豇豆红尊皆可入选。

豇豆红釉系康熙年间仿明宣德铜红釉制品,色调淡雅,似豇豆红色,或比作桃花之红,‘红似朝霞欲上时’。釉色也有高下之分,通体一色、明快洁净者称‘大红袍’、‘正红’;有深浅不一斑点及绿苔者略次,称‘美人醉’(‘美人霁’);色再浅者称‘娃娃脸’、‘桃花片’,有幽雅娇嫩之态;色渐次者,称‘榆树皮’、‘驴肝马肺’,与美人桃色绝缘了。豇豆红釉多见小品,如柳叶瓶、水盂、印盒及这类太白尊,看来除去实用之外,其点缀效果亦功不可没。

该器细细把玩,但见小口外撇,溜肩,广底,浅圈足。口沿、内壁及器底均施白釉,底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青花楷书款。器身外部通体施豇豆红釉,釉下暗刻三组团形夔龙纹。“大白尊”又称“太白坛“,因摹仿诗人李太白的酒坛而得名。又因形似圈鸡用的竹罩,故又称”鸡罩尊“。是清康熙官窑典型器物之一,文房中的注水器。虽然豇豆红和郎窑红同属铜红釉,但豇豆红的含铜量比郎窑红要高出四倍之多,是康熙晚期才创制出的新釉色品种。因色泽晶莹,与豇豆皮颜色相似而被称为“豇豆红釉”。又因豇豆红是一种呈色多变的高温色釉,由于铜在各部分的密度不同,烧成后呈色各异,有的粉红色中泛著深红斑点,有的则在浅红色中疏露著绿斑。因而,喜爱收藏的人们赋予它们如“美人醉”、“桃花片”、“娃娃脸”、“大红袍”、“正红”等美丽的名字。豇豆红烧制难度很大,成品率低,是专供宫廷御用之物,非常稀少珍贵。此器釉色艳丽夺目,为康熙时单色釉瓷之佳作。

 

清·雍正冬青釉六孔瓶

该瓶造型独特,釉面光润,色泽艳丽,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清·乾隆冬青釉描金饕餮纹鱼篓尊

冬青釉是瓷器釉色名。青釉的一种。明永乐时所创。色泽较重,有宋元龙泉釉的效果,故又称“仿龙泉釉”。釉色青中闪绿,苍翠欲滴;釉质肥厚,多小气泡及垂流现象;釉层均匀,釉面玻璃质强。宣德冬青釉,釉色有深有浅,深者青翠,浅者如新鲜青豆色;釉面无桔皮纹,釉质莹润无气泡;嘉靖冬青釉,色介于豆青和粉青釉之间,釉面肥厚,光亮洁净;清代冬青釉以康熙朝为佳,色比豆青浅,釉薄而坚,肥润无开片,器里器外均为一色冬青釉。

描金是把金粉描绘在器物上的一种装饰。唐代已有,宋代常见,《格古要论》云:“金花定碗,用大蒜汁调金描画,然后再入窑烧,永不变脱。”定器实物确有金饰者。景德镇湖田窑也有素瓷描金的品种。描金的材料有两种,一是金粉,二是金水。清中期以前均系金粉为料,操作过程是先将金子磨碎,再与水混合,直到水底出现一层金为止。使用时取出一部分,溶于适量的橡胶水内,然后掺入铅粉,金子与铅粉为十比一,使之描于瓷器表面,经低温烘烤而成。清中期后,金水被使用,用金水描绘纹饰,经彩烧后即成所需金彩,大大节约了工时,并缩小成本。

饕餮是一种想象中的神秘怪兽。这种怪兽没有身体,只有一个大头和一个大嘴,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吃什么,由于吃的太多,最后被撑死。它是贪欲的象征。是东海龙王的第九个儿子。

饕餮纹这种纹饰最早出现在距今五千年前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吕氏春秋·先识》篇内云:“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其及身。”饕餮纹在二里头、夏文化中青铜器上已有了。以鼻梁为中线,两侧对称排列,通常的下唇。饕餮纹出现在青铜器上,尤其是鼎上。商周两代的饕餮纹类型很多,有的像龙、像虎、像牛、像羊、像鹿;还有的像鸟、像凤、像人。饕餮纹这种名称并不是古时就有的,而是金石学兴起时,由宋人起名的,最完美的饕餮纹面具高21.0公分,现藏于美国西雅图图书馆。西周时代,其神秘色彩逐渐减退。

鱼篓尊是尊式之一,形似鱼萎而得。始见于明永乐朝,宣德年间亦有所制;清康熙朝有仿品,雍正、乾隆时期较为流行。明永乐器特征为直口,溜肩,鼓式腹,弧形圆底。宣德时期器呈敞口,斜肩,圆腹下收,圈足。清雍正、乾隆年间制品着意仿竹编鱼篓,形状为盘口,束颈,扁鼓腹,平底。多为官窑制品,以豆青釉品种最为多见。

《说文》:尊为专供祭祀或款待宾客所用盛酒之物。唐·李白:“晨游紫阁峰,暮宿山下村。村老见余喜,为余开一尊。”“尊”指的是盛酒具,相当于现代的酒壶。1912年在安徽潜山县出土的一件商代的饕餮纹铜尊,埋藏地下3000多年,仍青光熠熠,纹饰精美。,此尊高21.5厘米,口径19.4厘米,重2公斤。呈喇叭状,高颈、鼓腹、圆足,因器首饰以饕餮纹而得名。饕餮纹样象征古代传说中一种贪食的凶兽的面形,商至西周时常作为器物上的主题纹饰,多衬以云雷纹,图案多有变化。

又如牛首饕餮纹铜尊:商(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高30.5厘米,口径28厘米,1982年郑州向阳回族食品厂出土,为先民祭祀用具。其饕餮纹爵,在商代是五侯级贵族才能使用的酒器,爵为饮酒器,前有饮酒的“流”,中有杯,后有尾,一侧有耳,下有三足,“流”与杯的之间有柱,除能装饰外,还有饮酒时抵住鼻梁,有防止暴饮过量的作用。爵,西周早期以后逐渐消失。

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该物价值不菲。

 

清·乾隆麻酱釉菊口高足盘

麻酱釉属花色黑釉的一种,该盘造型独特典雅,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清·乾隆茶叶末釉双带耳葫芦瓶

茶叶末双耳葫芦瓶,属清代乾隆年间,高26厘米,底部有“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器形周正,两侧以细长的绶带如意柄装饰,束腰部模印菊瓣纹,潇洒飘逸,满施茶叶末釉,釉色纯正均匀……实属不可多得的精品,民间少有收藏。

 

清·掐丝珐琅莲蝠长方手炉

蝠与福同音,莲与连同音,取连连有福之意,掐丝珐琅是我国特有的工艺法。

 

清·掐丝珐琅八宝鱼耳罐

清代掐丝珐琅八宝鱼耳罐,是装食盐等调味品所用。

清朝是藏传佛教的盛行时期,据传,八宝为佛教法器,就是:

①法轮:含大法圆轮万劫不息之意。

②法螺:含妙音吉祥之意。

③宝伞;含张弛如伞荫护众生之意。

④白盖:含遍覆三千,净一切事业之意。

⑤莲花:含出于污泥而不染之意。

⑥宝瓶:含福智圆满,具定无漏之意。

⑦金鱼:含坚固活泼,解脱壤却之意。

⑧盘长:含回环贯彻,一切通明之意。(即罐体右侧像联通的LOGO赛的符号)

这八宝为佛前供器,藏文称之为“八吉祥相”。由法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罐、金鱼、盘肠八件组成。每件供器含义不同:轮代表佛说大法圆转,万劫不息;螺代表菩萨果妙音吉祥;伞代表张弛自如,曲覆众生;盖代表遍覆三千,净一切乐;花代表出五浊世无所染;罐代表福智圆满,具完无漏;鱼代表坚固活泼,能解坏劫;肠代表回环贯彻,一切通明。

因为八宝寓意吉祥,所以成为我国传统工艺中的主要纹饰。

 

清·乾隆掐丝珐琅勾莲圆盒

该小盒做工精美,是宫廷内用品。

 

清·掐丝珐琅勾莲梵文玛呃 类似藏传佛教的转经筒类的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