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三姐妹现状:土著菌养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1:09:21

因为有了菌体蛋白,能省不少饲料。再添加点青饲料就更好了,这还能降低粪便的臭味。

沈晓昆说:“养鸡户有个头疼的病,特别是散养户,叫球虫病,球虫病主要是通过粪便传染的,寄生虫通过粪便传染,像我们这种土著菌养殖的话呢,不利于寄生虫在里面繁衍,所以就没有。”

戴网诚说:“这个菌床上面,实际上生长了大量的有益微生物,那么这样子我们通过一段时间,比如说通过二十天或者一个月,喷洒营养液,这样子有益微生物又激活了,它又大量繁殖了,这样子有害微生物就比较少了。”

 

土著菌养鸡还给鸡带来了福利,在地上啄食是鸡的天性,它们顺应了鸡的习性

普通的鸡舍一般都是砖瓦结构,保温效果不错却不利于通风和采光。老戴想到了以前养鸭子用的大棚。,棚高是二米五的棚。”用塑料大棚虽然便宜光照也足,夏天空间小,温度高,湿度大,这个鸭子在这个里面胸脯烂毛,毛全部烂掉了。”后来发现造成鸭子烂毛的罪魁祸手是因为大棚太低,不利于通风造成了湿度过大,决定把大棚加高,都是用的三米的棚。现在效果蛮好了,长33米,宽度是6米。”

 

这样的结构是为了便于调节棚内的小气候。棚的四周用砖块砌30公分高的墙,墙上安上一米高的防护网,既能保温又能防止野兽的偷袭。这大棚的两边还装了一个支架。下面是春膜,可以把它卷上去,可以卷下来,它主要的是起一个调节室内的温度和湿度的作用。”鸡的生长和产蛋的最佳温度,是15摄氏度到20摄氏度之间。当这个温度呢超过20度以后我们可以把这个膜卷起来,温度下来了,当温度低于15度的时候,把它放下来,塑料膜既能保证鸡的正常生长温度,还有利于微生物的繁殖。在夏天天气热的时候,还可以增加一层遮光率90%以上的遮阳网。在大棚的顶上还有五个小烟囱。实际上它不是烟囱,这个顶上是一个通气孔。”别小看了这些通气孔,它们的作用是可不小。湿度对土著菌的生长至关重要,它适应的湿度是65%。当冬天来临湿度过大时,将大棚前后两边的卷帘放下来,只留狭窄的缝隙,利用烟囱形成的风洞效应,加快鸡舍内空气的流通。

湿度如果高于65%,这个(土质菌)不生长了,(土质菌)不生长,鸡的粪和鸡的尿它就没办法分解了,所以当温度高,湿度大的时候,把棚子把它掀起来,这样子既可以把温度带走,也可以把湿度带走。那么这个烟囱上面有个帽子,因为我们南方它经常会下雨,它有一个帽子雨就不容易进去了。”考虑到鸡有登高的习性,还在棚里建了张大竹架,是为了便于鸡晚上登高休息。这大棚建好了,到哪里去找这些土著菌呢?

菌种离开了原来的生活环境,受温度和湿度的影响,它们在新的环境里是很难存活的,怎么办?只能在当地寻找。在野外象阔叶林,竹林里都会有许多落叶,这些落叶有好多腐殖质,腐殖质里有许多丰富的土著微生物,可它们是一个很复杂的微生物群落,怎么能在这个庞大的微生物家族里寻找出能有分解消化能力的有益菌呢?

 

戴网诚说:“一开始上山采,又不知道怎么采,做了大量的实验,把菌采了以后,有的时候采下来不是白的,是黑的,有的是黄的,那么采了很多次,最后把这个菌就采回来了。”

 

他们在可以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点采集不同的菌种。最后在众多的微生物群落里挑选出了象放线菌,乳酸菌,酵母菌等一些既能让鸡吃,又能分解粪便的菌种。为了保证充足的种源,他们把采集到的菌种做为母菌进行扩繁。搞了大量的实验用米糠,用麦麸,用啤酒糟做大量的实验,最后实验下来以后呢,还是米糠的效果是最好的。另外一个就是湿度也掌握不好,太烂了,它没有发酵温度,太高了,湿度小了,发酵温度太高,菌就烧掉了。”经过反复试验,老戴发现米糠是人工繁殖土著菌最理想的原料,不过最关键还是营养液。当微生物活性降低时,它们可以提高微生物的活力,以加快对排泄物的降解、消化速度。

营养液可以采集早春耐寒,生长快的植物来做。比如说旱芹,艾蒿,山芋藤,空心菜都可以。”

一般采集它们的茎尖,因为茎尖的植物生长点营养比较丰富,另外采集时要注意在凌晨露水未干时采集比较好。采下来的植物不用清洗,带着露水直接加红糖腌制,红糖量是植物鲜重量的三分之一,拌匀后放在缸里,再撒一层红糖盖面,压上石块,用草纸封口就可以了。可为什么要用红糖做营养液呢?

一般20度左右的气候条件下,5-7天会看见有液体渗出来,渣子浮在表面并有股甜香味,这营养液就做好了。扩繁时将30公斤米糠,20公斤经过500倍稀释的营养液水,把它搅拌均匀,加一份野外采集到的原始菌种拌匀摊薄,料堆几厘米或者十几厘米都行,用稻草盖上,发酵期间堆料的温度控制在30~40度左右。几天的工夫,菌丝就生长出来了,

戴网诚说:“夏天经过3到5天,冬天经过7到8天,它这个菌丝就能够长满表面了,这样子菌种就把它做好了。菌种做好以后呢,如果我们发酵场需要的话,可以把它用在发酵场上,如果不需要的话呢,可以把它通过自然风干,然后把它保存起来。”获得了有益的土著菌,还得把它们种到发酵床上,发酵床的主要的原料是稻草》,先将稻草切到10到15公分长,稻草一般的我们经常铺10到15公分厚。再按稻草总量的5%,撒上没有污染过的土,和0.3%的粗盐,因为粗盐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有利于微生物的繁殖和分解稻草。再按每平方米0.5斤把配种好的菌种洒上去,这个过程我们一般称之为接种》。这里要特别注意,当发酵床做好以后,不要立即把鸡放上去。四到五天以后,土著菌在床上已经繁殖很多了,这个时候就可以放入雏鸡了。鸡放养的密度要掌握好,密了以后单位面积粪太多,发酵床的菌中能有效分解,就会形成泥泞,泥泞以后发酵就会渐渐停止,所以密度一定要按要求来做。戴网诚说:“一般的密度应该控制在每个平方米五到六只比较适合。如果密度过大以后呢,它土著菌分解鸡粪的能力就会下降,因为它分解不了了,特别是在冬天,如果低于每个平方五只的话呢,密度过低,效益也会下降。”

 

 

土著菌采集方法

  1、采集地方:可以在当地山上落叶聚集较多的山谷、树林中采集。

  2、具体办法:把做的稍微有一点硬的大米饭(1kg~1.5kg),装入用干净杉木板做的小木箱(25cm×20cm×10cm)约三分之一,大米饭上面盖上宣纸,封好口,将其埋在当地山上落叶聚集较多的山谷树林中。为防止野生动物糟蹋,木箱最好罩上铁丝网。夏季经三~五天,春秋经六~七天,周边的土著微生物潜入到米饭中,在米饭上形成白色菌落(放置时间稍长时会形成各种颜色菌落,虽然也能利用,但最好还是用白色菌落)。

  3、扩陪方法:土著菌采集成功后掺入原材料量1/3左右的红糖,将其混合均匀(数量按坛子容量的三分之一),把变的稀软状态的米饭装入坛子里,盖上宣纸,用线绳系好口,放置在温度18℃左右地方。大约放置7天左右,就会变成浓稠液体状态,饭粒多少会有些残留,但不碍事。简单过滤后就是土着微生物菌种原液。

  以下步骤适用于菌种生产单位实验室!普通用户可以不做!

  4、提纯复壮: 有条件的可以在实验室进行

  一般情况下,采来的样品可以直接进行分离,但是如果样品中我们所需要的菌类含量并不很多,而另一些微生物却大量存在。此时,为了容易分离到所需要的菌种,让无关的微生物至少是在数量上不要增加,即设法增加所要菌种的数量,以增加分离的几率。可以通过选择性的配制培养基(如营养成分、添加抑制剂等),选择一定的培养条件(如培养温度、培养基酸碱度等)来控制。具体方法是根据微生物利用碳源的特点,可选定糖、淀粉、纤维素,或者石油等,以其中的一种为唯一碳源,那么只有利用这一碳源的微生物才能大量正常生长,而其他微生物就可能死亡或淘汰。对G一菌有选择的培养基(如结晶紫营养培养基、红—紫胆汁琼脂、煌绿胆汁琼脂等)通常含有5%~10%的天然提取物。在分离细菌时,培养基中添加浓度一般为50μg/m1的抗真菌剂(如放线菌酮和制霉素),可以抑制真菌的生长。在分离放线菌时,通常于培养基中加入1~5m1天然浸出汁(植物、岩石、有机混合腐质等的浸出汁) 作为最初分离的促进因子,由此可以分离出更多不同类型的放线菌类型;放线菌还可以十分有效地利用低浓度的底物和复杂底物(如几丁质),因此,大多数放线菌的分离培养是在贫脊或复杂底物的琼脂平板上进行的,而不是在含丰富营养的生长培养基上分离的;在放线菌分离琼脂中通常加入抗真菌剂制霉菌素或放线菌酮,以抑制真菌的繁殖;此外,为了对某些特殊种类的放线菌进行富集和分离,可选择性地添加一些抗生素(如新生霉素)。在分离真菌时,利用低碳/氮比的培养基可使真菌生长菌落分散,利于计数、分离和签定;在分离培养基中加入一定的抗生素如氯霉素、四环素、卡那霉素、青霉素、链霉素等即可有效地抑制细菌生长及其菌落形成;抑制细菌的另外一些方法有:在使用平皿之前,将平皿先干燥3~4天;降低培养基的pH值或在无法降低pH时,加入1:30000玫瑰红。这样有利于下阶段的纯种分离。

  通过增殖培养,样品中的微生物还是处于混杂生长状态。因此还必须分离,纯化。在这一步,增殖培养的选择性控制条件还应进一步应用,而且要控制得细一点,好一点。同时必须进行纯种分离,常用的分离方法有稀释分离法、划线分离法和组织分离法。稀释分离法的基本方法是将样品进行适当稀释,然后将稀释液涂布于培养基平板上进行培养,待长出独立的单个菌落,进行挑选分离。划线分离法要首先倒培养基平板,然后用接种针(接种环)挑取样品,在平板上划线。划线方法可用分步划线法或一次划线法,无论用哪种方法,基本原则是确保培养出单个菌落。组织分离法主要用于食用菌菌种或某些植物病原菌的分离。分离时,首先用10%漂白粉或0.1%升汞液对植物或器官组织进行表面消毒,用无菌水洗涤数次后,移植到培养皿中的培养基上,于适宜温度培养数天后,可见微生物向组织块周围扩展生长。经菌落特征和细胞特征观察确认后,即可由菌落边缘挑取部分菌种进行移接斜面培养。

  对于有些微生物如毛霉、根霉等在分离时,由于其菌丝的蔓延性,极易生长成片,很难挑取单菌落。常在培养基中添加0.1%的去氧胆酸钠或在察氏培养基中添加0.1%的山梨糖及0.01%的蔗糖,利于单菌落的分离。

  经过分离培养,在平板上出现很多单个菌落,通过菌落形态观察,选出所需菌落,然后取菌落的一半进行菌种鉴定,对于符合目的菌特性的菌落,可将之转移到试管斜面纯培养。这种从自然界中分离得到的纯种称为野生型菌株,它只是筛选的第一步,所得菌种是否具有生产上的实用价值,能否作为生产菌株,还必须采用与生产相近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通过三角瓶的容量进行小型发酵试验,以求得适合于工业生产用菌种。这一步是采用与生产相近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通过三角瓶的容量进行小型发酵试验,以求得适合于工业生产用菌种。如果此野生型菌株产量偏低,达不到工业生产的要求,可以留之作为菌种选育的出发菌株。

  活性好的土著菌可以用由人工培养、扩陪成纯度高的微生物菌群!

土著菌发酵床养猪技术、养鸡技术是利用自然环境中的生物资源,采集土壤中的多种有益微生物进行培养扩繁,使其形成有相当活力的微生物母种,再按一定比例将微生物母种与锯木屑等辅料和活性剂混合发酵形成有机垫料。让猪、鸡从小到大都生活在这种有机垫料上,猪、鸡的排泄物被有机垫料里的微生物迅速降解、消化,不需进行人工处理,达到零排放。

 

土著菌发酵床养猪技术

 

2.1.2土著微生物的采集、培养和扩繁

 

每年春、夏、秋三季,在当地山上或沟谷里腐殖土较多的地方,或者在秋后刚收割后的稻茬、麦茬上采集土著微生物。将装入植物性培养基、盖上透气性宣纸的木箱深埋在腐殖土中或倒扣在茬上,经过5~7 d,就采集到白色菌落或各种颜色菌落。

 

将采集到的菌种用红糖以1:1比例拌匀、装坛,放置在18℃左右地方进行培养,大约7 d左右形成土著微生物原液。

 

将土著微生物原液稀释500倍与麦麸或米糠混拌,再加入稀释500倍的各种营养剂,调整水分达65%左右,堆积起来,在室温下发酵扩繁。当物料内温度达到50℃以上、60℃以下时,应翻堆l次,5~7d后即可形成土著微生物原种,干燥后保存。

 

将土著微生物原种与土以1:1的比例混合后,用稀释成500倍的营养剂水溶液调节水分含量保持在65%左右,发酵5~7 d后使用。

 

2.1.3各种营养剂的制作

 

2.1.3.1天惠绿汁

 

选择初春生长的耐寒性较强的植物如蒿子、野芹菜、大麦等,或者选择生长较快植物的生长点如地瓜侧芽、黄瓜侧芽、西瓜侧芽、辣椒侧芽和叶等,在清晨露水未干时采集,直接用红糖混拌,与红糖的比例为2:l,用陶瓷容器盛装,在室温(18~20℃)条件下,7 d之后完熟,用纱布过滤后冰箱保存,无条件时可加入等量红糖,低温阴凉处保存。

 

2.1.3.2生鱼氨基酸

 

生鱼氨基酸是指用鲜鱼的废弃物制作的液体。选择背部发青的鱼类,用鱼头、骨头、内脏等残渣与等量红糖混拌装坛,2~3 d后,开始形成液体,10 d左右可完熟,提取液体使用。

 

2.1.3.3乳酸菌

 

采集当地生长繁殖的乳酸菌,放入将淘米水中,用容器盛装,放置室温下。7 d后乳酸菌繁殖。将乳酸菌液倒入新鲜牛奶里,5~6d后,固液分离。液体即为动物性乳酸菌。冰箱保存或添加等量的红糖在常温下保存。

 

2.1.3.4汉方营养剂

 

将当归、甘草、桂皮、生姜、大蒜5种原料各自用米酒、红糖、烧酒等发酵酿制,滤液按2:1:1:1:1比例混合保存在棕色玻璃瓶或坛子里,使用时稀释l000倍,用喷雾器定期消毒舍内发酵床、猪栏、走道、料槽等处。在疫病流行时稀释500倍不定期喷洒消毒。

 

2.2土著菌发酵床的日常管理技术

 

在土著菌发酵床养猪技术中,发酵床的日常管理是该项技术中至关重要的关键内容。

 

土著微生物菌群分解粪便的能力,取决于菌群自身的活力,而菌群自身的活力受到来自多方面的环境因素影响。猪舍的结构,温度、湿度、通风、采光条件,有机垫料的厚度、踩实程度及其温度、湿度、碳氮比例,猪群的密度、粪尿排泄量及其分布的均匀程度等等,这些都决定着土著菌群的活力和发酵床的使用效果及寿命,决定着土著菌发酵床养猪技术的成败。因此,很有必要了解和掌握土著菌发酵床养猪技术的特点以及与传统养猪饲养管理方式的区别。

 

2.2.1发酵床的管理

 

2.2.1.1经常监测发酵床的温度

 

发酵床的温度取决于土著菌的活性,土著菌的活性强,其分解粪便等有机物质的能力就强,分解能力越强,有机物质分解越多,释放的热量就越多。因此,要经常监测发酵床不同深度的温度,掌控土著菌的分解速度。一般情况下,中层温度应控制在45℃至50℃之间。应结合环境温度、猪群密度、垫料湿度、粪便分解程度等多方面情况,来分析判断发酵床温度过低或过高原因,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保证发酵床均衡的温度。

 

夏季环境温度高,加上发酵床产热,会给猪带来不适,是发酵床养猪技术的难点之一。当夏季7、8月份环境温度过高时,可采取降低发酵床的湿度,以降低菌种活性、减少发酵产热措施;也可以采取在发酵床面上铺垫隔热效果较好的木板、水泥板等供猪休息躺卧,最好在建造猪舍时在猪栏内设计出一定面积的水泥台面措施,实践中采用l.2~1.5 m宽的水泥硬台面效果较好;另外,减少发酵床的翻动次数也可以降低发酵温度。

 

应密切关注发酵床温度过低情况。发酵床温度过低时,在翻动垫料时一方面可以用手感觉到深层垫料温度低,另一方面会发现垫料中出现深褐色的硬块,而且有氨味和臭味,那是没有分解掉的粪便。当此情况发生时,表示发酵床内土著微生物菌种活性降低,分解粪便的能力降低,时间长了,极易造成死床。在这种情况下,应综合分析原因,采取适当措施,通常应加大翻松的次数和深度,加大垫料的透气性,促使土著菌群繁殖。

 

2.2.1.2经常检查垫料湿度

 

要经常检查猪舍垫料湿度,保持通风良好,促进水分的蒸发。由于发酵床中垫料水分的自然挥发,垫料水分含量会逐渐降低,应定期观察垫料水分状况,适时的补充水分,保持垫料微生物正常繁殖。

 

发酵床垫料不能过于干燥,垫料水分降到一定水平后,微生物的繁殖就会受阻或者停止。垫料过干,在猪奔跑时可见飞扬的尘土,此时应向发酵床喷洒天惠绿汁、氨基酸液等活性营养剂稀释液或水分,以保持土著微生物菌群的活性。

 

发酵床垫料不能过于潮湿,实践中应把握到“手握成团、松后即散”的程度,如果过湿,极易出现床面变硬现象,加大了翻床的频率和劳力,甚至抑制菌种活力。垫料过湿,可增加垫料翻耕次数,或及时补充新鲜干燥垫料,以便通过蒸发、稀释等手段降低水分含量。尤其要防止饮水系统漏水或雨水、冷凝水等进入发酵床,导致局部水分过高,垫料腐败,造成死床。

 

夏季气温高,通风条件好,有机物质分解快,应酌情经常喷洒营养剂;冬季外界气温低,相对湿度高,通风条件差,应降低发酵床的湿度,在保温的前提下加强通风除湿,避免猪舍内潮气过大。

 

发酵床垫料合适的水分含量通常为40%~60%,因季节或空气湿度的不同而略有差异。检查垫料水分时,可用手抓起垫料攥紧,如果感觉潮湿,松后即散,可判断为40%~50%的水分;如果感觉有水但未流出,松后成团,抖动即散,可以判断为60%~65%;如果攥紧垫料有水从指缝滴下,则说明水分含量为70%~80%。

 

2.2.1.3及时补充与更新垫料

 

及时补充垫料是保持发酵床性能稳定的重要措施。发酵床在消化分解粪尿的同时,垫料也会逐步损耗,床面会自行下沉,当床面下沉超过20 cm以上时,应及时补充垫料,同时应补充土著微生物、生土、盐、营养剂和水等。

 

当发酵床表层垫抖腐熟到一定程度时,可以挖出约20 cm深的腐熟好的部分,作为生物有机肥出售,然后按照顺序填入新的垫料。

 

通常发酵床垫料的最高温度段应该位于发酵床的中层偏下段,保育猪发酵床为向下20~30 cm处、育成猪发酵床为向下40~60 cm处。如果按照日常操作规程养护,高温段还是向发酵床表面位移,则需更新发酵床垫料。发酵床内温度持续降低,粪尿分解速度缓慢,垫料颜色逐渐加深,并且出现臭味,则需更新发酵床垫料。

 

2.2.1.4经常性的疏粪管理

 

猪习惯于在固定的地方排泄,粪尿集中的地方湿度大,消化分解速度慢,应及时将粪便以及局部湿度过大的垫料散布到无粪便较干燥处与垫料混合,加快粪尿的分解速度,防止水分过高造成死床。通常保育猪可2~3 d进行一次疏粪管理,中大猪应每1~2d进行一次疏粪管理。

 

实践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是:只将粪便散开,不管下面被尿液浸湿的垫料,长期下去,该局部出现不热、发黑、变臭、变成泥浆状等现象。应当采取将粪便连同被尿液浸湿的垫料一齐疏散开来的管理方法。

 

采取一定的饲喂方案和采食、饮水分开的猪舍结构设计,可以充分利用猪在运动中的踩踏和拱翻习性,部分完成疏粪工作。

 

2.2.1.5及时翻松垫料

 

每天检查发酵床的菌群活力和垫料的踩实状况,当发酵床温度过低或者床面垫料被猪踩踏变硬时,应当以20~40 cm深度翻松床面,有条件可采用机械翻耕。每次翻耕时应注意观察垫料温度和湿度,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具体措施。一般情况下,垫料湿度较高时容易踩实,饲养密度较大时容易踩实,猪的体重大时容易踩实,垫料过细时容易踩实。应当根据发酵床不同部位的干湿程度、松硬程度有选择地翻松垫料,避免不区分具体情况,全翻一遍,造成劳力的浪费。

 

2.2.1.6保持清洁

 

经常及时打扫水泥硬台面以及水池、水沟,保持各部的清洁卫生。

 

2.2.1.7慎用消毒药品

 

发酵床内应慎用消毒药品,以防影响土著微生物的活性。一般来说,消毒对发酵床内土著菌有一定的影响,但是一定时间后菌群可以恢复原来的状态。如确需对猪舍消毒,可对走道、栏杆、食槽、饮水器、栏内硬台面进行正常消毒。

 

2.2.2猪的饲养管理

 

2.2.2.1日粮

 

在发酵床养猪技术中,猪的饲养阶段和日粮的养分含量均按照我国瘦肉型猪饲养标准确定不变,日粮配合应选择常用的能量饲料、蛋白质饲料、矿物质、维生素饲料和营养性的添加剂饲料。饲料应选用发酵床养猪专用的不含抗生素的预混合饲料。

 

2.2.2.2饲养密度

 

猪的饲养密度是根据发酵床的微生物状态以及猪粪便的发酵程度而定。单位面积饲养猪的头数过多,猪产生的粪便就多,发酵床内微生物发酵状态就会降低,不能迅速降解、消化猪的粪尿。一般体重30kg以下的育仔猪0.8 m 2/头,30~60kg的育成猪l.2 m 2/头,60kg以上的育肥猪l.5 m 2/头。

 

同批饲养的猪体重应整齐一致,控制在±4 kg的范围内,以便于饲养管理。

 

2.2.2.3疾病防治

 

严格按照防疫程序,做好传染病的预防工作,定期进行猪瘟、猪肺疫、猪副伤寒、l:1蹄疫等疫病的免疫工作。对发病猪进行正常的治疗。

 

驱除猪体内外的寄生虫是发酵床养猪技术中的重要环节,发酵床一旦被寄生虫污染,很难清除。因此,在猪入圈前一定要进行驱除体内外寄生虫

 

在秋天在一个长30cm宽10~15cm高8~10cm的木质的盒子中盛大约2/3的粘性小的米饭把它扣在刚割完的稻茬上,过4~7天等米饭变粉红色以后把米饭放进陶罐里再倒进1比10的红糖水10~15斤然后把口用纸密封放到地窖或阴凉处过10~20天就可以用了,如果没有水稻在山的背阳面选落叶多而且有白色的菌丝的地方把装有饭的木盒子放好以后用落叶盖好也可以采集土著菌不过这个方法我没有试过效果不知道怎样,听用过的人说和从稻茬中采集的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