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凯我会追到你:《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要点解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2:27:45


时间:2011-11-08 来源: 阿里巴巴冶金资讯 11月7日,酝酿已久的《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正式发布。《规划》总结了"十一五"期间钢铁行业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明确了行业的发展重点,确立了"十二五"期间行业发展战略和目标。在中国政策市的大背景下,准确解读《规划》,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方能布局未来钢铁产业。

    需求增速放缓,特钢与不锈钢成市场亮点

    《规划》对"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环境进行了分析,钢铁工业将步入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既面临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发展机遇,又面临资源价格高涨,需求增速趋缓、环境压力增大的严峻挑战,产品同质化竞争加剧,行业总体上将呈现低增速、低盈利的运行态势。

    根据《规划》,2015年国内粗钢导向性消费量约为7.5亿吨,随后将进入峰值弧顶区(峰值约7.7~8.2亿吨),此后增速逐步趋缓。不过,特钢、不锈钢等高性能钢铁将迎来飞速发展期,高强钢筋、汽车用钢与不锈钢等关键钢种消费量在"十二五"期间仍有望实现100%的增长率。

    面对产品质量无法满足国内高端用户需求的问题,《规划》提出,钢铁企业要将产品升级放在首位,将提高量大面广的钢材产品质量、档次和稳定性作为产品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全面提高钢铁产品性能和实物质量,加快标准升级,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从下游应用领域来看,《规划》明确要加强钢铁工业与建筑、汽车、机械、船舶、家电等主要下游用钢产业合作,加快完善产品标准、推进下游产业设计规范升级。同时,鼓励少数有实力的企业发展高精尖品种,防止高档次同质化发展。

    淘汰落后产能,加速节能减排工作进展

    产业升级与节能减排,是当前国内经济的热点。钢铁行业作为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十二五"期间的工作重点会更加突出。下表所示,"十二五"时期钢铁工业发展的9条指标中,有6条明确涉及节能减排,同时,《规划》提出要继续严格执行节能、土地、环保等法律法规,综合运用差别电价、财政奖励、考核问责等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公告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切实落实淘汰落后年度计划,严禁落后产能转移。目前,各地《落后产能淘汰规划》已陆续出炉,预计"十二五"将是民营钢厂的攻坚期。

    在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要进一步研究开发钢铁工业与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等行业相互融合的低碳技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按照国家节能减排总体要求和地区分解任务指标,降低钢铁企业单位增加值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和用水量,减少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市场预计,国家对钢铁行业的相关政策法规将之间完善。

    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建设湛江、防城港沿海钢铁精品基地

    我国钢铁工业布局总体上呈现"北重南轻"、"东多西少"的特点,东南沿海地区尤其是珠三角地区长期从外地大量调运钢材,而环渤海地区的5个省、市产能在4亿吨左右,近一半过剩产量流向以南方为主的其它地区。

    这种不合理布局造成了公共资源的极大挤占与浪费。对此,《规划》表示,环渤海、长三角地区原则上不再布局新建钢铁基地,东南沿海则要加快建设湛江、防城港沿海钢铁精品基地,推进福建宁德钢铁基地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北钢南运"问题。

    另外,西部地区铁矿、煤炭、电力等资源相对充足,交通便利,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西部部分地区钢材市场需求有较大发展空间,而长三角地区钢厂能耗、污染问题日渐突出。统筹考虑市场需求、交通运输、环境容量和铁矿、煤炭、供水、电力等资源能源保障条件下,《规划》指出,在条件成熟时,支持广州、青岛、昆明、合肥、唐山(丰南)、杭州、芜湖等城市钢厂搬迁改造或转型发展;湖南、湖北、河南、安徽、江西等中部地区省份在不增加钢铁产能总量条件下,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十大钢厂集中度将达60%,产业步入"大"时代

    "十一五"时期是钢铁工业发展速度最快、节能减排成效显著的5年,粗钢产量由3.5亿吨增加到6.3亿吨,年均增长12.2%,钢材国内市场占有率由92%提高到97%。

    不过在巨大产能的背后,我国钢铁行业布局分散,各自为阵现象严重,向下造成无序恶性竞争,向上缺乏铁矿石、焦煤等原料价格的定价权,利润不断被产业链上游矿企蚕食。微利时代钢企举步维艰,严重影响了国内钢铁产业的健康发展。

    由此,《规划》提出到2015年,钢铁行业前十家产业集中度要由2010年底的48.6%提高至60%(2005年底集中度为34.7%)。与此同时,要基本建立利益共享的铁矿石、煤炭等钢铁工业原燃料保障体系,新增境外铁矿石产能1亿吨以上。

    在特钢方面,支持特钢企业的兼并重组,增强太钢、中信泰富、东北特钢、宝钢特钢等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鼓励特钢企业走"专、精、 特、新"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