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电视剧 珍珠传奇:补中益气汤治疗老年气虚型便秘30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2 05:18:20

[医药] 补中益气汤治疗老年气虚型便秘30例 [复制链接]

Miracle86 Miracle86 当前离线
经验
41441 点
威望
0 点
41460
0
在线时间
1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3-17
帖子
14183
精华
0
积分
55630
UID
2132426
狗仔卡

大家网教授

大家网教授, 积分 55630, 距离下一级还需 44370 积分
威望
0 点
经验
41441 点
积分
55630
精华
0
帖子
14183
  • 串个门
  • 加好友
  • 打招呼
  • 发消息
1楼 发表于 2010-4-25 17:00:5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pcb{margin-right:0}【摘要】  目的:观察补中益气汤治疗老年气虚型便秘的疗效。方法:治疗组30例服用补中益气汤,对照组14例服用麻仁软胶囊,观察排便时间、大便质地、性状等。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有效率为71.4%,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补中益气汤治疗老年气虚型便秘的疗效确切。
【关键词】  老年性便秘;气虚型;补中益气汤
   老年性便秘可见于各种急慢性疾病中。由于老年人生理功能的衰退,病理机制的繁杂多变,治疗应详审病机,标本兼顾。笔者运用补中益气汤治疗老年气虚型便秘取得了比较满意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44例病人均来源于本院门诊和住院部,其中门诊病人22例,住院病人22例,均无肠道器质性病变。采用前瞻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病程2-15年,便秘时间6-12d,年龄52-91岁;对照组14例,病程1-8年,便秘时间6-12d,年龄51-86岁。2组病人病程、便秘时间以及年龄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诊断标准  依据《内科疾病诊断标准》[1][2]。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1.3.1  纳入标准  符合西医学诊断标准,且中医辨证为气虚证,自愿接受观察并能如期复诊者。
    1.3.2  排除标准  钡剂灌肠或肠镜检查患肠道器质性病变者;患严重心、脑、肺、肾、肝等疾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治疗原则:益气养血,滋阴润肠通便。选用补中益气汤加味。药物组成:黄芪30g,白术20g,党参20g,玄参10g,生地20g,炒枳壳10g,炒厚朴10g,肉苁蓉12g,柴胡15g,升麻10g,当归15g,制大黄6g。每日1剂,水煎服。
    2.2  对照组  口服天津市中央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麻仁软胶囊,2粒/次,3次/d口服。
    2组均以15d为1疗程,治疗期间要求建立合理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如多食蔬菜、水果、粗糙多渣的杂粮,选用性滑质润的食物,少坐多动,定时排便。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治疗便秘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疗效判定标准[2]。
    3.2  治疗结果  治疗组30例,临床痊愈18例,显效8例,有效4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14例,临床痊愈7例,显效2例,有效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71.4%。2组疗效经统计学处理,P<0.01,提示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
    4  病案举例
    患者,女,74岁,离休干部。1999年以来,无明显原因出现便秘,表现为大便干如栗,经反复用开塞露,服用大黄、蕃泻叶、麻仁丸等效不显,有逐渐加重趋势。经纤维结肠镜检查,结肠未发现异常。初诊时,7d未解大便,诸药无效,痛苦不堪,并见患者面色萎黄,神疲气短,舌质淡,苔淡白,脉弱。诊为气虚型便秘,方以补中益气汤加减。药用黄芪30g,白术30g,党参20g,玄参10g,生地20g,炒枳壳10g,炒厚朴10g,肉苁蓉12g,柴胡10g,升麻10g,当归15g,制大黄6g, 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温服,15d为1个疗程。共服3疗程,便秘明显改善,间歇时间及大便质地接近正常,其他症状大部分消失,属显效。
    5  体会
    老年性气虚型便秘主要是脾肺气虚,大肠传送、推动无力所致。在治疗上,根据“虚者补之,损者益之”的原则,以扶正补益为大法,但须分清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之不同而分别施治,对老年性气虚型便秘宜健脾和胃为主。方中以黄芪、白术、党参益气培土,调补脾胃,能促进肠道蠕动,有良好的通便作用;柴胡、升麻升清降浊,使升降有序,清阳得升,浊阴得降;生地、玄参、当归、火麻仁滋阴补血,润肠通便;肉苁蓉益肾温阳,润肠通便;大黄配以枳壳、厚朴增强降浊通便之功。诸药相配,切中病机,故收效良好。
【参考文献】
  [1]贝政平.内科疾病诊断标准[S].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376.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