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宗立尤克里里:读书人就应有几分清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4:18:42

这几十年,由于种种原因,读书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讳言利益,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为落后观念。他们批判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的提法,大谈特谈“人之初,性本恶”。他们不讲人与人的关心与友好,而讲适者生存、优胜劣汰。他们不讲生死有命,而讲人定胜天。他们不讲“君子不患寡而患不均”,认为收入差距拉大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

如果一个人持相反的观点,他们就说你落后。就说你过时。就说你没有跟上时代。

在他们所批判的观念中,还包括清高。他们认为,古代一些知识分子崇尚清高,是错误的。认为人作为凡人,总有这样那样的名利需要,清高的人拒绝人的名利需要,是与人的天性相违背的。认为清高的人,是一种自私,只考虑到自己的需要,不考虑到自己家人的需要。认为清高的人,是虚伪,因为他们不是完人,他们充满这种那样缺点。甚至认为,过于清高的人,恃才傲物,目空一切,他们给社会带来的危害,远远甚于不清高的人。如此等等。

在我看来,这几十年来,知识分子的思想观念的变化,未必是正确的。或许他们真的跟上了时代,但他们却偏离了真理。或许他们真的得到眼前的一些好处,但却付出了更多代价。或许他们在某一些方面,促进了这个时代的发展,但却在更大的方面,给我们这个社会,带来了损害。

同样,我认为,这几十年来,许多知识分子,把清高这个词语当做贬义词,也是错误的。

我认为,一个读书人,就应有几分清高。

读书人就应有几分清高。因为读书人,接受过多年的教育,他不但应有更多的学识,而且应有更多的修养。这样,他才能不但为促进经济发展,而且为促进道德文明的进步,做出更多贡献。

读书人就应有几分清高。因为一个读过较多书籍的人,他感到人必须有人格底线,必须有精神追求。如果失去了人格底线,失去了精神追求,这样的人还有什么价值?还有什么幸福可言?

读书人就应有几分清高。他对人生的价值意义,有较深刻的认识。他在道德上,有深刻的热爱。他敬畏神明。这一切,都使他为自己感到自豪,都感到自己并不比其他人低多少,甚至不比王候公卿低多少!这使他身上,总会表现出一种傲气,使他在物质方面不如别人时,也能以坦然的心情来对待。

这样看来,清高不但不是可耻之词,而且是一件令人尊敬的美德。

当然,因为清高,而蔑视人民大众,而脱离人民大众,则是不对的。读书人的责任,不是蔑视人民大众,而是更多地从人民大众身上,看到他们人性的闪光点。而是同情人民群众的苦难,帮助他们主持公道。而是努力唤起人民大众对真理和美德的热爱,使人民大众的素质得到提高。刘禹锡的《陋室铭》,表现了他以清高为荣。这是可取的。但也表现出他对人民大众的蔑视之情,以“往来无白丁”而沾沾自喜。这是不对的。

明天就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民间的端午节,有它们的涵义。包括驱邪。包括举行赛龙舟活动,联络不同民众之间的感情,丰富人们的生活。包括吃粽子。但那些读过一些书的人则知道,端午节还有一层含义,纪念诗人屈原。

诗人屈原有许多令人可敬之处。包括他奇丽瑰丽的想像力。包括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求真理情怀。包括他“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对民众的深切同情。包括他锐意改革,励精图治的政治抱负。

此外,诗人屈原身上所有的清高品质,也给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在举世皆浊的时代,他始终坚守自己的道德标准,不肯与人同流合污。最终宁投汩罗江滚滚流水,也不肯向世俗屈服。

我们可能未必同意诗人自投汩罗江的举动。但我们不能不对他那种清高的气节,那种无能何时都坚守一个士大夫的道德标准的情怀,肃然起敬。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美德和信仰总是需要的。同样,无论时代如何变化,读书人就应有几分清高。

当热爱美德和信仰的人,被成为伪君子,当不热爱美德和信仰的范跑跑,被视为值得羡慕的对象;当清高的品德被视为落后,玩世不恭被视为思想解放;当一个个读书人身上再也不存在清高的气节,他们身上充满着金钱面前的铜臭气,权贵面前的奴气,对于美女和洒肉也是来者不拒;当高校的教师一个个热衷于学术作假,高校的校长一个个热衷于聚敛钱财。我就不禁为之扼腕叹息。

我深深地感到,我们这个时代的社会病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病了。

这时,我就深深地怀念“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怀念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怀念与华歆割席而坐的管宁。怀念中国古代无数读书人,身上所有的清高人格。我从他们的身上吸取道德力量,并从中激励自己,使自己的灵魂不至于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