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众力:高层重拳出击?天大的笑话!先关闭中央各机关部委的养殖基地再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04:48:39

本文引用自MZ方言二代《高层重拳出击?天大的笑话!先关闭中央各机关部委的养殖基地再说!》高层重拳出击仍难改“特供”混乱现象?2011年12月12日10:37  看天下  沈佳音 丰鸿平  我要评论(5)

    [导读]“特供”,在权力的光辉下具有品质保障的意义,但实际上已逐渐演化成相关机构敛财的工具。中央四部门联合整治下,各式各样的“特供”似乎就此消失了,但“特供”的土壤依旧肥沃,问题仍未解决。

每个寻常百姓家,都对王谢堂前燕充满渴望,尤其是在这个充满不安全感的时代。

 

只是此燕并非彼燕,市场上充斥的种种“特供”产品,不过是迷惑消费者的标签罢了。“特供”,在权力的光辉下具有品质保障的意义,但实际上已逐渐演化成相关机构敛财的工具。

中央四部门联合下文,全国各地齐齐出击,一时之间,各式各样的“特供”似乎就此消失了,但“特供”的土壤依旧肥沃,问题仍未解决。

探寻“人民大会堂”光环下的商业运作

高层重拳禁“特供”

究竟有多少“特供”人民大会堂的商品?在搜索引擎上,相关的产品搜索结果达10余万条,种类无所不包,从猪肉、火腿、啤酒、汤圆到毛巾、台布、沙发、开关,以及宣称能治疗老年痴呆症的保健品、宣称能强身健体的香烟等等。甚至一种叫“三维天然码”的汉字输入法,也自称“人民大会堂指定产品”

早上喝杯牛奶,里面可能有三聚氰胺;中午来块猪排,里面可能有瘦肉精;饭后来块甜点,里面可能有反式脂肪酸;晚饭去吃顿火锅,里面可能有地沟油;再来块西瓜解腻,里面可能有膨大剂……

这些似乎都无法令人安心。那领导怎么办?国宴怎么办?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里面都吃什么,喝什么?还好,它们在市场上推出了形形色色的“特供”、“专供”产品,与老百姓们共享。

商业品牌似乎只要与国家机构或有象征性的政治场所一沾边,就立刻显得安全、高端,于是,商家们对“特供”、“专供”这样的金字招牌趋之若鹜。但这两个月,鲁花花生油、三元牛奶、燕京啤酒、椰树椰奶等众多品牌在产品包装上,都用一张简陋的“创可贴”遮住了“人民大会堂”的荣耀出身。

这一切都源于国家工商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国家质检总局四部门联合开展的全面整治滥用“特供”、“专供”的专项行动。四部门联合发通知称:“一些经营者使用含有‘国家机关专供’、‘国家机关特供’的包装及标签,严重损害了国家机关形象。”一纸令下,全国各级工商局以“人海战术”开展大规模整治行动;一夜之间,形形色色的“特供”、“专供”仿佛就此销声匿迹。

然而,高层此次重拳出击能否真正杜绝“特供”现象?很多人并不乐观。

被黏贴的尴尬

风起于青萍之末。

今年5月,鲁花食用油在浙江温州乐清的一家大型超市外做了一幅大面积的墙面广告,写着“鲁花花生油,人民大会堂宴会用油”及“你知道吗?送国宴油更体面哦!”,就是这两句广告词引起了乐清清江工商所执法人员的注意。

工商部门执法人员表示,商家在产品上打着“人民大会堂国宴用品”、“专供××机关”等名义,利用消费者追求高档、稀缺的心理,这种做法违反了《广告法》。

事件引来更多的媒体关注,环球网刊发“人民大会堂能否用于商业宣传”等系列报道,引发一场讨论,其中的一个调查显示,93%的网友认为人民大会堂不能用于商业宣传,因为人民大会堂是一个神圣的场所,不应被“浸染铜臭”。

业界认为,浙江查处鲁花广告的行动拉开了一场四部委联合打击“特供”的序幕。“近期,部分商品的生产经营者在商品的包装及标签上滥用‘特供’、‘专供’等标识内容,大肆炒作‘特供’、‘专供’概念,欺骗和误导消费者,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环境,特别是一些经营者使用含有‘国家机关专供’、‘国家机关特供’的包装及标签,严重损害了国家机关形象。”8月25日,工商总局、工信部、商务部和质检总局联合发布专项行动通知,决定从9月1日至10月31日进行专项打击行动。

四部委分工明确,工商部门负责市场,查处虚假宣传、虚假违法广告行为;工信部负责行业管理;商务部负责流通管理;质检部门则负责生产企业。

通知要求,9月1日至5日为摸底排查阶段,9月6日至10月7日为督促整改阶段,10月8日至25日为集中检查阶段,10月26日至10月31日为总结阶段。打击的重点是酒类、茶类、乳制品、饮料、水果、大米等日用消费品,超市、市场零售店及饭店等销售场所,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广告发布媒体。

“我们用的是人海战术。”广东省工商总局广告处处长林阳说。据该局提供的报告,专项行动期间,广东全省工商系统共出动执法人员16286人次,检查生产经营主体37551户,检查超市(商场)、集贸、批发零售市场等各类销售场所7427次,发现滥用标识的商品8种,责令撤除违规标识645件。

作为一个直观的结果,鲁花食用油、三元牛奶、王老吉凉茶等产品用一张“创可贴”贴住了“人民大会堂”等字样,并纷纷表示,新包装不会出现违法宣传。

鲁花花生油包装的“创可贴”上印着“鲁花5S压榨专家”的字样,揭开后下面还有一行字“人民大会堂宴会用油”——这曾是该企业最引以为自豪的荣誉之一。而如今,这个荣誉被悄悄地隐藏起来了,其广告语也被替换成“滴滴鲁花,香飘万家”。

北京三元牛奶身上的“人民大会堂”五个大字则被“用时间丈量新鲜”、“中国驰名商标”这样的字样所遮盖,而一些新出厂的产品上已经没有“人民大会堂”的标签了。

在这次整改中,鲁花、三元这些品牌也有些冤屈,觉得是“被连累”的。因为他们的确都获得人民大会堂下属一家广告公司的授权,并每年为此花费数百万。

“特供”如何炼成

他们所说的广告公司就是华堂国际广告公司(以下简称“华堂国际”),这家注册资本仅有200万的公司,却有着惊人的能量,因为它是“人民大会堂”系列商标的唯一授权单位,负责对“人民大会堂”商标字样和人民大会堂建筑图形及人民大会堂宴会专用称谓在商标、广告及产品包装中的使用进行统一规范管理。

华堂国际是人民大会堂管理局于1992年注册成立的。多年来,人民大会堂早已涉足商海,荣誉称号成为明码标价的商品。1994年,“人民大会堂”五个字的汉字图形,被注册为商标,注册单位为人民大会堂管理局下属的综合服务开发中心。3年后,商标易主,被转让给同为管理局下属的纪念品服务部。不过,人民大会堂的金字招牌并不只印在纪念品上。在商标注册时,该商品涵盖了数十种商品。这也为日后的“指定产品”不断涌现埋下伏笔。

究竟有多少“特供”人民大会堂的商品?在搜索引擎上,相关的产品搜索结果达10余万条,种类无所不包,从猪肉、火腿、啤酒、汤圆到毛巾、台布、沙发、开关,以及宣称能治疗老年痴呆症的保健品、宣称能强身健体的香烟等等。甚至一种叫“三维天然码”的汉字输入法,也自称“人民大会堂指定产品”。

记者查阅新闻发现,近年来,仅茶叶一项,管理局官员实地考察、赞扬并认可进入人民大会堂的品种已经超过5种。有地方政府官方新闻可查的产品种类,也早已超过10种。商品类别也并非完全与宴会相关,地毯、木门、大理石等建筑装潢产品也在特供产品之列。这些官员的表态也大多一致:“××产品已经达到了最好的品质,具备了进入人民大会堂的条件。”

这些产品的身份真假难辨。东北一家食品公司的老总告诉本刊记者,几年前,他曾通过中介,参加了一次在钓鱼台组织的会议,拿到一个荣誉证书,然后交纳一定的赞助费和免费供应部分食品,就可以在其产品上打上“钓鱼台国宴饮品”、“人民大会堂宴会指定饮料”的字样。

2006年,河北省海峪长城葡萄酒公司曾因在包装上使用“人民大会堂会议指定专用酒”字样而被人民大会堂管理局告上了法庭。因为“人民大会堂”文字(手写体)注册商标专用权系人民大会堂管理局所有。

该公司的负责人之一马先生告诉本刊记者,2004年,一家公关公司主动找上门来,称可让产品印上“人民大会堂”字样,条件是公司为一项会议提供赞助费和酒水产品。后来,该公司与全国政府采购论坛组委会等单位签订合同,成为会议合作单位之一。作为回报,公司得到了一份证书和一块牌匾,并被组委会授予“人民大会堂会议指定专用酒”称号。

两年后,他们被人民大会堂管理局告上法庭后才得知,所谓的荣誉证书并不合法,“人民大会堂”商标授权早已有专门的公司代理,其他机构无权授予。

2007年,时任《名牌》杂志记者的周筱赟曾以毛巾厂老板的身份给人民大会堂管理局打电话咨询。一位自称是“郝总”的人说,现在仅有的十几种真正的人民大会堂指定产品,都是和宴会有关的用品,如白酒、啤酒、茶叶、味精等等,通常一个类别只指定一种产品,特殊情况有两种。而要成为“指定产品”,必须是省级以上优质产品或驰名商标,向人民大会堂管理局提交企业三证(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和优质产品证书,经过3到6个月审核期,才能确定是否成为“指定产品”。

在工商人员的执法讨论论坛——红盾论坛上,各地执法人员经常为鉴别“人民大会堂特供”的真伪而烦恼,有经验的工商人员往往会指点,“向华堂国际发函,他们说是就是”。

作为人民大会堂的下属企业,在许多签约环节中,都可看到华堂国际高层的身影。2007年9月7日,人民大会堂管理局一行数人来到广东,当日,王老吉荣获“人民大会堂宴会用凉茶饮品”称号。签字仪式上,负责签约的是华堂国际广告公司的总经理郝建忠,而仪式后开启香槟庆祝的是管理局的副局长于涛。

特殊政治光环的价码

想成为“人民大会堂指定产品”,究竟要花多少钱?

在采访中,所有被问及的商家都回避这一问题。部分商家表示,确实要提供一些赞助费用和年费。入围产品的年费多为五年一缴,年费的价格也随着时间推移不断上涨。

2005年,一场商业侵权纠纷,首次将年费曝光。华堂国际状告江苏一家茶叶企业擅自使用“人民大会堂”字样,并因此索赔。为了证明索赔金额合理,华堂国际特意拿了一家他们授权许可的企业举例。判决书显示,华堂国际与江西一家叫“得雨活茶”的茶叶企业签订的年使用费是150万元。

华堂国际还开展过多起“打假”:2006年,起诉河北省海峪长城葡萄酒公司;2009年,又起诉了山东一家凉茶企业。在举证中,华堂国际分别以燕京啤酒、王老吉凉茶支付年费等为例,在这些合同中,年费在150万至200万之间。

而“郝总”则告诉周筱赟,一旦审核通过,每年交纳200万元的年费及免费提供若干产品后,就可以在产品广告中使用“人民大会堂指定产品”这一名称。如果要使用人民大会堂特制的防伪商标,必须向管理局购买。“郝总”说,不同企业产量不同,购买商标的费用300万至2000万不等。

而此次商标整顿风波中,有媒体透露,鲁花集团内部消息称,企业年费已上涨至每年500万元。

“引用一句名言: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不信。”广东省工商总局广告处处长林阳说他作为一个消费者不在意“特供”、“专供”之类的广告宣传,也不认为此宣传会增加商品的美誉度,“可口可乐就不会做这样的广告。”让林阳感到意外的是,此次打击“特供”、“专供”行动中,广东工商部门没有接到一例消费者的举报、投诉。

那家东北企业的老总告诉本刊记者,人民大会堂这样的地方有特殊的政治光环,在产品上贴上它的标签,就会增加产品的可信度,增强消费者购买的信心。所以即使他的企业使用“人民大会堂”字样未必规范,即使工商部门开始整顿“特供”、“专供”,企业的包装和宣传上还是不愿放弃这个名号。

在这次风暴中,华堂国际广告公司却仿佛江湖蒸发,难觅踪影。

12月1日上午,记者来到华堂国际广告公司在工商系统中的注册地:北京西交民巷19号人民大会堂宾馆1层。然而宾馆门前,挖掘机轰隆作响,宾馆被围挡遮盖,早已空无一人。附近居民称,此处施工已数月。

在网络上,华堂国际广告公司并无主页,仅在诸多商业推广网站,留下一个电话。记者拨通电话。电话接听后,被马上挂断。此后漫长的时间内,电话一直无人接听。

打不死的特供

其实,就在鲁花获得“人民大会堂宴会用油”称号的当年,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工商分局就曾因此对其进行执法。鲁花不服,拿出了一份华堂国际广告公司出具的“证明”,还有人民大会堂管理局的一份“授权书”。

不过执法人员认为,这样的两份材料,不能有效证实“鲁花”就是“国宴指定用油”,这违反了《广告法》。

因此,执法人员要求鲁花予以整改,并进行了罚款。但鲁花“人民大会堂宴会用油”的名号却一直沿用了8年。其间它虽屡遭地方工商局执法,却依然不改其宣传称号。

2008年,国家工商总局又下发了《关于严禁以国家机关名义发布广告有关问题的通知》:广告中出现“×××(国家机关)专供”、“专供×××(国家机关)”内容的,均属于违反《广告法》第七条第二款第(二)项规定,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依照《广告法》第三十九条规定从重处罚。

当时,央视《新闻1+1》还为此做了一期节目,白岩松说:“特供,特供,怎么今天我们随便就能弄到了呢?原来人家寻求一个特供的标牌,像免检产品一样,其实还是为了特别供给你,送到你家里去。”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毛寿龙 (微博)说:“真正的特供实际上是特权的一种象征,滥用公共资源。而现在市场上的这些特供、专供,其实就是商场的游戏手段,是特权在商业价值上的寻租,是利用公共信用来牟利。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家行政学院这些都是国家资源,应该用在法律、制度、宪法的执行方面。所以这不仅仅关系到公共信用,还涉及到公权力。稍有不慎,对国家、法律的信用都会有所损害。政治和商业应该分离。利用国家的权力牟利是公开的腐败,还会导致不公平竞争。商品贴上了政府的标签,本身就是不符合市场经营的规则。”

在那期节目中,白岩松说:“这一次我们三令五申有没有可能成为最后一次,我觉得这是我们最期待的。”但他的期待很快落空了。三年多来,这些“特供”、“专供”产品依然流行于市场上。而这一次,真的就是最后一次了吗?

人民大会堂的商业之路

1959年 只算政治账

1959年9月,人民大会堂竣工。从此,每年举行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以及五年一届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都在此召开。周恩来总理言称大会堂的建设要算政治账,一年开一次会就够本。

自建成之日起,人民大会堂每周均会安排一到两天的开放日,让老百姓可以走进这个神秘的殿堂,一饱眼福。而到文革期间,人民大会堂作为神圣不可近观之物,被封锁起来,只限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活动。

1979年 破冰之旅

1979年1月27日晚,中断了15年的首都群众春节联欢晚会再度举行,复出的邓颖超代表党中央宣布:人民大会堂将重新向各界群众开放。

人民大会堂的商业化,就在此时开始了破冰之旅——参观收取门票两角。在万人礼堂“江山如此多娇”图画前,也开设了两个摄影点,收费拍照。

1984年 企业化改革

1984年,正值中直机关部分单位推行企业化管理改革试点,管理局向中办递交“五年改革设想”,希望试行部分企业化管理,保证逐年减少行政经费,力争5年内达到自给,当时的中办负责人马上批复同意。

于是当年人民大会堂开始试水部分企业化管理。“既算政治账又算经济账”,大会堂付诸实施了多项改革:万人大礼堂可以参观,宴会厅可以就餐,会议厅可以租。

两年后,大会堂的行政经费就完全实现自给自足。1990年4月,人民大会堂创办了经济实体——人民大会堂综合服务开发中心。1991年,大会堂经营总收入达创纪录的2000万元。

1992年 全面商业化

1992年,华堂国际广告公司成立,注册资本200万,为全民所有制企业。

1994年,“人民大会堂”五个字的汉字图形被注册为商标,并被授权给下属企业华堂国际广告公司管理使用。商标涵盖的范围不仅包括毛巾、餐具等众多物品,还包括建筑施工、室内装潢、车辆保修、烫衣服、清理干洗等多个领域。

至此,人民大会堂的商业触角伸向四面八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