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君十二恨同人文:谈对导学案的二次备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18:08:21

五河县小圩中学 杨 觉 孙亚萍

2010年,课堂教学改革——“三为主”高效课堂建设,在小圩中学开始试点。一时间,大家忙的是热火朝天,先是聆听专家讲座、观摩名家课堂、到杜郎口考察学习等。紧接着是分小组、摆课桌、成立备课组、编制导学案。教师紧张,学生也兴奋。“高效课堂”、“导学案”一时成了校园最热门的词汇。“高效课堂”说起来容易,可干起来就不是那样了。就说编制导学案吧,几个老师凑在一起,讨论来讨论去,紧编不够慢用。使用后又修改,再写反思,一份导学案形成后,大家都非常珍惜,宝贝似的,每人复印一份珍藏。好在一学期转眼过去了。

新学期开始了,高效课堂建设也在全县铺开。导学案由县教研室在假期组织优秀教师统一编写,下发到各校。这下省事了,教师轻松多了,就拿语文课来说吧,课前将导学案发下去,学生做做,课堂上学生展示,教师组织点评,重点的讲一讲一课就结束了。可上着上着我发觉不对了:很多老师开始发牢骚了,什么课越来越难上了,导学案学生也不做了,每个小组每节课总是只有一两个人展示的,其他人在那说话谈心无所事事。为什么呢?一是教师使用统一的导学案不备课了,二是学生新鲜劲过了。“三为主”变成了“一为主”----以导学案为主。有的教师课前还看看导学案,简单地做一做,有的教师干脆连看也不看。这样还谈什么高效课堂啊!

因此,我认为:每个老师一定要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认认真真地花大力气做好导学案的二次备课。

县教研室组织全县高水平的优秀教师编写供全县统一使用的导学案,这是很好的,但正是这一好的做法,给很多教师带来了惰性。他们因轻松而忽略了思考:这统一的导学案是否适合他所在的学校,是否适合他所任的班级,又是否能照顾到他所任班级的每一个学生。不加思考囫囵地拿来就用,势必不会高效,甚至还会低效、无效。要想高效,就必须抓住“三为主”,根据自己所在学校、所任班级及全体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导学案进行全面的二次备课。下面我就如何对导学案进行二次备课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重新审核确立学习目标

有人说,教研室下发的导学案上教学目标不是清清楚楚吗?你何必多此一举?我要说的是要想高效,此举不但不多余,只嫌举的不够。拿到导学案,首先就要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联系以往教学实际,分析学生学习状况,来审核导学案教学目标是否合适。按照“三维目标”进行增删,从而确立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教材内容要让学生学习掌握哪些基本知识;学生通过学习这些知识要掌握哪些基本技能;在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获得哪些情感体验。这三个“哪些”教师必须细化。其次就是思考如何引导学生达成这些目标。即根据学习内容如何安排课堂环节,哪项目标在哪个环节实现,如何实现,如何检测出来。这不仅是我们课前第一要务,也是我们课后反思的第一项内容。例如:教研室下发导学案八年级语文下第十六课《孔乙己》,学习目标4是“理解人物描写的作用”。我在二次备课时将其修改为“认识孔乙己”。因为本文是一篇小说,人物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背景也好,情节也好,都是为人物而设。人物熟悉了,一切都迎刃而解了。我为什么会这样说呢?这源于我母亲的影响。我母亲不识字,可她每看电影或电视剧时,总是心悬其中的人物,她会为剧中人欣喜而快乐,为剧中人身处困境而悲哀;她会欣然而笑,她会泪流满面,她会愤怒唾骂。尤其是她能绘声绘色地给你讲述剧中人物,就好像那个人是她的熟人,是她的朋友,是她的亲人!她认识了那个剧中人,因此每当她讲完了,总要评论一番,而评论的又总是那么中肯,因为她通过认识那个人而知道了影响那个人物命运的一切因素——社会的、家庭的、个人的等等。你想啊,一个不识字的人,都能这样。我们教学时,为什么不把让学生认识作品中的人物作为目标呢?再说这样一修改,这个目标就会在后面“请学生介绍孔乙己”这个教学环节得到实现,同时也会在后面的“假如你见到孔乙己,你想对他说些什么?”的环节中得到检验。

二、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思考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即我们使用的教材,这是事先确定的,基本上不需要我们做多少变动,目标又是我们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状况确定的。内容有了,目标定了,下一步就是思考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快快乐乐地完成教学内容的学习和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了,也就是要考虑怎样结合教学内容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谈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很多教师有自己的做法。如导入时用些煽情的话,课堂上用些激励性的语言、穿插些故事等等。但在备课时就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把如何激发学生兴趣的各种因素考虑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的又能有几人呢?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我们教学成败的关键,更是衡量一堂课是否有效,是否高效的关键。那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也就是我们高效课堂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了。我们都知道,在刚开始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时,学生会因感到新奇而兴趣很浓,但随时间的推移、内容的增多和困难的加大,又加之小孩子缺乏意志和毅力,兴趣很容易因困难和乏味而转移和中断。同时各科大量的导学案作业发下来,自然地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不要说学习困难的学生了,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时间久了,也会失去兴趣。因此,我们只有不断地、适时地激发他们的兴趣,才能保持他们学习的持久性。

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导学案教学二次备课时,特意地去思考安排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整体把握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来安排学习内容,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在各个环节逐步达成目标。在不同的环节设置不同的教学行为,或让学生说,或让学生唱,或让学生画,或让学生表演或让学生制作等等,让课堂的每个环节都出彩,让学生在每个环节都保持着极高的兴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做什么事都不难。例如背书,这是学生最头疼的事,尤其是背诵文言文。我在上《核舟记》一文时,就要求学生全文背诵。课后学生反馈上来的意见却有这样一条:“这是一篇最好背诵的课文。”我只是课前让学生用课桌、凳子、书本等物在教室里模拟了核舟。上课时,一组出5个人,在船头船尾模拟课文中人物的动作、姿势、情态,由另一组同学按课文内容顺序进行介绍讲解,小组轮换进行。事后又让各小组在纸上分别按船头、船舱、船尾、船背分开画出来,进行展示评比。学生们忙的是不亦乐乎,课文自然就背得滚瓜烂熟了。

三、根据学习目标就相关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教师拿到导学案,不是说发给学生做一下,展示一下,检测一下,再重点讲一讲就行了。如果仅仅这样的话,当教师就太容易了。这样做恐怕会有负于“教师”这个称号。那么,我们运用导学案究竟要让学生学什么?运用导学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这才是最重要的,才是高效课堂之所以高效的关键所在。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要有正确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只有有了方法,才能事半功倍。因此,教师审核导学案时,在处理好上面的内容后,主要的就是研究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如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师要把学生从被动学习引领到主动学习上来,使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到“我会学” 再到“我乐学”,从而带领学生在共同的学习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并不断增加学习的乐趣。有的教师在工作中,可以说是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有“老黄牛”之美称。每天看到的都是他忙碌而疲惫的身影,可效果如何,却不得而知。记得那个老师在期末总结时说:“本学期教学工作虽没取得好成绩,但我尽力了。有的题目讲一遍学生不会,我就讲两遍,两遍不会我就再耐心的讲三遍、四遍甚至十遍、二十遍,一定讲到学生会了为止”。咋听起来,这可真算得上好老师了,多耐心、多敬业啊!可仔细想想,一个问题讲十几遍、几十遍,这是个好老师干的事吗?一个问题你讲了三遍学生还不会,你还有必要再讲吗?要么题目有问题,要么你的表述有问题。你讲十遍他不会,你讲三十遍他就会了?他说他会了,那是他们善良,不忍心让你那么辛苦,再不就是他他们烦了,不想让你喋喋不休地聒噪下去。你不嫌累,他们累了。究其原因,是指导方法的问题,是方法指导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要适时地讲解。一个环节完成了,一个教学内容学完了,教师要带着学生进行总结,尤其是理论性的东西,学生在学习中有了模糊的认识后,一定要引导学生进行概括总结。这本身就是方法指导。例如:英语学习中,记忆可数名词的复数形式时,其中以字母“O”结尾的单词,有些加“s”,有些加“es”。有的教师语法理论讲了一大套,反而给学生弄糊涂了。其实只要学生在练习的基础上记住一句话:“黑人(Negroes)英雄(heroes)只吃西红柿(tomatoes)和马铃薯(potatoes)”就行了,然后让学生从这句话中再找出规律,总结一下(有生命的以“O’结尾的名词复数加”es”)。高效课堂上的教师讲解,就是教师抓住时机,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调动学生讨论回答,然后加以提炼总结升华,最后反馈给学生。这不仅是方法指导,更是在和学生一起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从你身上学到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这是至关重要的,是我们在对导学案进行二次备课时应该深入考虑的。

四、根据导学案的编排对问题进行全面预设,同时要留有余地

对导学案进行二次备课时,一定要对导学案的编排和问题的设置细加考量,尤其是主观性的题目,一定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多方面的预设。对问题的预设不是要我们为学生制作标准答案,而是对学生可能做出的回答进行预设,考虑会有哪些回答,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怎么办。同时对问题的预设内容又不能太详细、太充分,只能做方向性预测。否则会约束自己,也会约束学生的思维。因为高效课堂是动态的课堂,我们要就导学案上的相关问题留出讨论和产生火花的余地。每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认识。当每个学生都动起来时,他们的思考,他们的回答,不可能是一样的。只有留有余地,他们讨论、辩论起来才会充分。教师适时地参与学生的讨论,甚至故意持有一种观点与学生辩论,这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过讨论、辩论,问题自然才能明晰了。事实上,在某些问题上,教师并不比学生了解的多,有时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的问题,可能是教师一辈子都想不到的。就像美国一幼儿园的小女孩一定要把苹果横切从而发现苹果核为五角星形一样。给问题留有余地,不仅是给学生的发挥留有余地,也是给自己从学生那里学到新东西留有余地。韩愈就说过“自古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也”的话。一学期下来,如果我们没有从学生那里学到什么东西,就说明我们的教学方式、思维模式应该认真反思了,同时也说明我们的课堂绝不是高效课堂。

这样做,需要我们教师具备更高的素质和学科素养,更需要我们课前狠下一番功夫。尽管这样我们会很辛苦,可我们一定要在熟知教学目标,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充分修改导学案,否则,二次备课就是形式了。

当然,二次备课还有很多内容要考虑,如“拓展练习,提升学生能力”的习题设置与目标、内容、学生的已有知识、学生的认知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是否相当。学生通过此练习能否提高能力。还有“课堂达标检测”题目是否精炼,哪些是检测基础知识掌握的;哪些是检测课文理解的;哪些是检测能力运用的;哪些是检测情感提升的等等。这都需要我们在二次备课时予以充分地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