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2免费版冥界妖王:洗尽铅华 魅力尽显——中国戏剧启示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7:19:11

洗尽铅华 魅力尽显(艺文观察)

——中国戏剧启示录

本报记者 周舒艺

《 人民日报 》( 2011年11月10日   24 版)

  重庆,17天,29台剧目。10月30日,当最后一场戏的观众渐次散去,第十二届中国戏剧节的大幕缓缓降下。两年一度的中国戏剧盛会,涵括了来自北京、上海、西藏等17个省、市、区和中直以及部队系统参演的剧目,门类囊括昆曲、京剧、川剧、豫剧、秦腔、越剧、黄梅戏等15个戏曲剧种以及话剧、舞剧、音乐剧。近几年来中国戏剧的优秀之作,在这里竞相展示。

  当铅华洗尽,盛会过后,一部部剧作给观众们留下了什么?

  传承与创新

  在市场化、娱乐化的今天,戏剧特别是戏曲的空间逐步缩小,有的戏曲剧种已经消亡。传承,特别是对传统表现形式的坚守是当务之急。纵观本届戏剧节,一个强烈的感受是,很传统,也很现代——传统有现代表达,现代有传统支撑,体现了中国戏剧的文化自信与特色。

  关于这一点,三度梅花奖获得者、重庆市川剧院院长沈铁梅深有感触:“‘文化自信’包括对剧种及传统文化的自信。”她认为,地方戏曲要保持剧种特色,在创作上应遵循整体上的中国戏曲规则,这是西方戏剧所不具备的,“我们本来是唱念做舞的‘全能冠军’,不能变成单项冠军,可以接受现代审美追求,但一定保持纯正的基因。”重庆市川剧院本次参展剧目是《灰阑记》,2007年在法国演出结束时,法国观众喊“中国万岁”,让剧院感受到自己所传承的川剧魅力,川剧院专门就抢救川剧的传统表现手段问题召开专题会。中国戏曲学院原院长周育德认为,“这部戏充分开掘和发扬川剧传统的艺术资源,这里面最亮的看点恰恰都是传统技法:变脸、扯眼线、扮影子全都有了,而且是那样的传统。”

  除了传承,创新也是艺术的要义。本次戏剧节不少剧目都对戏剧的表现形式进行了探索。国家话剧院的话剧《红玫瑰与白玫瑰》改编自张爱玲的小说,两个演员演一个角色,生动地将人物心理外化,表现角色的双重性格,呈现出人性的多面与复杂。重庆市京剧团的京剧《金锁记》颇具实验性,在如何运用戏曲形式上花了不少心思。苏州市滑稽戏剧团的滑稽戏《顾家姆妈》讲的是一个保姆与养子女之间的故事,通俗易懂又触及人性与道德的探讨。“这部戏就滑稽戏来说是种突破,这种突破指题材领域,也指表演,它让我们知道了滑稽戏表演的另一种可能性,是喜是悲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表现走进人物的心灵深处。大家看了这部戏都笑,但是很多观众眼里是含着眼泪的。”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刘彦君说。

  历史与现实

  走进戏剧节,好像走进时空隧道。历史题材与现实题材交汇,弘扬着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和辛亥革命100周年,本届戏剧节涌现出一大批革命历史题材剧目。广州军区战士文工团的话剧《共产党宣言》,讲述上世纪20年代,一代共产党人在《共产党宣言》的引导下,为了共产主义理想和民族独立解放不惜流血牺牲的感人故事,通过人性、人情与信仰的碰撞,形成强烈的思想震撼和艺术感染力,跌宕起伏的戏剧情节深深打动着现场观众。

  中国戏剧家协会一位负责人则指出,就戏曲而言,“现代戏”尤为重要,现代戏在戏曲创作中最关键、最重要也最困难,只有现代戏的创作有所突破,戏曲才能向前发展。中国戏曲有数百年历史,如何用传统的艺术形式表现当今的内容?可借鉴西方舞台艺术,但不能改变戏曲本质。本次戏剧节集中展示了戏曲的现代戏剧目,如秦腔《西京故事》、甬剧《宁波大哥》等。这些剧目反映了基层人民生活,艺术上也比较成功,堪称本届戏剧节的亮点。总政话剧团的话剧《生命档案》根据解放军档案馆刘义权先进事迹改编,在写英模类型的人物戏上取得成功,讲真人真事,又不局限于好人好事,将一个没有过多细节的题材处理得很感人。

  叫好与叫座

  本届戏剧节展示的一大批作品,或者贴近现实生活,表现时代主旋律,或者立足当下解读历史题材,同时兼顾艺术上的传承与探索,表现出当代戏剧工作者的文化自觉与担当。不过,如何叫好又叫座,依然是未解的课题。据介绍,首届中国戏剧节举办时,曹禺题词“还戏于民”,这几年戏剧节选戏始终遵循这个原则,选择让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佳作,不过,一些艺术院团又太过迎合市场的需求,忽视了艺术品质。

  从这一角度来说,那些在走向市场的同时,依然努力追求艺术品质的文艺团体,尤其应给予鼓励与支持,如安徽省怀宁县黄梅戏演艺中心。怀宁在哪里、怀宁有多大,人们也许并不知道,但此次怀宁县黄梅戏演艺中心带来的作品,与一些大型院团相比并不逊色,难能可贵,得到专家与观众的肯定。

  对艺术院团来说,市场究竟如何走?先要有市场,才能走市场。市场其实很广阔。目前,在城市剧院之外,不少剧团选择到乡镇、企业、学校等基层演出,不断开辟新市场。一位业内人士介绍,高校演出真正让学生近距离接触民族艺术,效果很好。有院团在西南大学演出时,走廊都坐满学生。郑州市豫剧院院长高新军认为,青年观众不爱看戏曲,往往是由于不了解戏曲知识——观众在于培养。除此之外,演艺市场运行还需规范,还需机制上的保障与完善、财政税收等政策方面的扶持。

  29台戏,一次中国戏剧节,在中国戏剧的浩瀚长河中仅仅是几朵浪花。中国戏剧,特别是传统戏曲,承载着太多的文化内涵,俨然已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文化自信的建立包含着人们对中国戏剧的自信,文化自觉包括着振兴中国戏剧的自觉——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路上,中国戏剧无法、也不能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