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条haowuya:清 末 烈 宦 寇 良 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00:48:33


封建专制下的毒瘤一宦官

    宦官原本是宫廷中供差遣使唤、地位低微的小臣,但因系皇帝及其家族的近侍,往往更易于受到君主的宠信,致使在我国历史上,外臣贵族与宦官相互勾结谋取权势,甚至发动宫廷政变之事时有发生。成语“指鹿为马”的故实己为人们所熟知。东汉、唐代和明朝所发生的宦官专权性质严重、影响恶劣,见诸史册。沿着我国历史溯寻,唐代玄宗李隆基之时,宦官逐渐受到宠信,内侍省的高力士有权处理和决断一般政务。德宗李适以后,他们握有禁宫内外的兵权,与趋附于其的文武百官、区镇强藩结成一股竟能左右君主的政治势力。穆宗李恒、武宗李炎、宣宗李忱、懿宗李凗、僖宗李儇、昭宗李晔就是在宦官的拥立下才登上皇位的。自穆宗之后,宦官对皇帝更是操有废立、生杀的大权。在拥废的斗争中,宪宗李纯(顺宗长子)是在宦官俱文珍等人的拥立下登基的。其时,吐突承璀谋立澧王李恽为太子,梁守谦、王守澄等拥立太子李恒(穆宗)杀吐突承璀及李恽,其后穆宗母子又与宦官同僚谋害李纯。宦官刘克明杀敬宗,立绛王李悟(宪宗之子),宦官王守澄等“四贵”发禁兵迎立江王李涵(昂,文宗)为帝,杀刘克明和正准备登基的李悟。宣宗吃长生药病死后,宦官王宗实等人立他的长子李凗为帝(懿宗)。一个位极人臣的皇帝受到胁迫,甚至遭到杀害,宰相以下百官噤若寒蝉,更不敢追究,专权之极可以想见。在明代,阉宦还与依附于他们的官僚结成党羽,致使权倾内阁。天启年间,以魏宗贤为首的宦官大兴牢狱,借“挺击”、“红丸”、“移宫”三案之题,打击迫害正直之士。崇祯逮治阉党后,其残余势力继续为祸作恶,他们与“东林党”人之间的斗争一直延续到朱明王朝的覆灭。

    宦官专权是封建专制主义政体上生发出来的毒瘤。它产生于阶级矛盾尖锐、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化之时,又反过来促使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间的斗争更趋尖锐和激烈,导致或加速农民起义的爆发,使旧王朝更快走向崩溃。

    宦官的产生有数千年的历史,所以它的别称、特称、另称、特指甚多。

   “宦官”一词始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另称宦人、内官(《史记·李斯列传》)。《周礼·天官·寺人》称其为“寺人”。《汉书》称为宦吏(《外戚传·孝成许皇后》)、内臣(《五行志》);《后汉书》称其为内竖(《梁统传附梁高传》),《北齐书》称内参(《幼主记》)。唐代以来名目更多,有称内监(唐·王建《宫词》五九)、内家(唐·李敬方《太和公主还宫词》)、宦寺(《新唐书·李石传》);内寺(宋·蔡绦《铁围山丛谈》)、内珰(叶绍翁《四朝闻见录·考异》);内奄(明·唐顺之《刑部郎中唐嘿庵墓志铭》);内家臣(清·洪异《长生殿·禊游》)。贱称为“宦竖”(司马迁《报少卿书》),鄙称或蔑称宦孽(《后汉书·灵帝纪赞》)、阉儿(孔尚任《桃花扇·哄丁》)、奄竖(《后汉书·张衡传》、《新唐书·韩全义传》)、阉狗(清·李玉《清忠谱·缔姻》)。

    除此之外,又还有各种各样的特称。宦官头目称奄(阉)尹(《礼记·月令》、《吕氏春秋·仲冬》、蔡邕《月令问答》);太子宫中宦官头目称内师(《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得宠的宦官称内宠(《左传·禧公十七年》),又称中官(《汉书·高后纪·八年》)、中涓(《汉书·曹参传》)、中黄门(《汉书·百官公卿表》)、中大人(《后汉书·和僖邓皇后传》);显贵或帝王宠幸的宦官称中贵人(《史记·李将军传》、李白《古风》二十四)。宫中派出的使者多由宦官充任,因此,出使的宦官称宦使(清俞正燮《癸已类稿·台湾府属渡口考》)。中使(《宋书·袁璨传》)也多指宦官。

另又别称刑餘(《韩非子·亡征》)、刑臣(《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刑隶(《后汉书·刘陶传》)、刑人(《新唐书·刘贲传》)、刑奄(清·林颐山《经述三·释奄》);另称阉(《国语·晋语二》)、奄(阉)人〔《后汉书·宦者传序》、《新唐书·赵憬传》〕、奄(阉)官(《后汉书·五行志四》、晋·袁宏《后汉纪·顺帝纪下》)、奄(阉)寺(《后汉书·党锢传序》)、阉臣(《后汉书·宦官者序》)、阉珰(清·陶贞怀《天雨花》二六回)。史料中又称其为貂寺(《宋史·赵景纬传》)、貂珰(宋·梅尧臣《和谢希深会圣宫》)。“珰”(《后汉书·舆服志下》)则为其特指。貂珰本为宦官冠饰,后即用作宦官的代称。尚有侍中(《后汉书·张衡传》)、腐夫(《后汉书·陈蕃传论》)、私白(唐·无名氏《玉泉子》)、品官(唐.韩愈《谢许受王用男人事物状》)、薰子(明·彭大翼《山堂肆考》)。其中冠以“奄”或“阉”者,系因充宫廷奉侍皇帝及其眷属之人,需事先将其男性生殖器进行阉割,使之失去性能力。此法始于东汉,并成定制,历代相承;冠于“腐”者,是对罪犯施以仅次于死刑的阉割刑罚,称腐刑、宫刑。以“刑”字字为字首的宦官别称大多都

有这种含义。至于“太监”,却是唐代以后才作为宦官的统称的。   

                                 受制于人的光绪

同治十三年,(1875年)穆宗驾崩后,以醇亲王奕儇(其妻为慈禧之妹)之子、时年四岁的载湉德宗承继文宗显皇帝为子而入承大统,用东、西两宫太后旨,改元光绪。西宫慈禧暗藏心计,毒杀东宫慈安后愈加纵恣无度。多方制衡光绪使其身不由己,母子之间的猜嫌逐步加深。其后又将稍微亲近他的臣子如长麟、汪鸣銮等人削职罢官,另安插她自己的亲信,侦报他的言行举止。光绪曾私下对宫眷德菱女士说过自己“唯作人之傀儡”。有一次听其师翁同龢讲课后下泪说“女戎之祸,其中必有小人”,其所指即为李莲英。后被李所闻,谗之于孝钦后,于是酝酿着一场政变之祸。

    身为皇帝的光绪,“自五岁起,无人关爱”。每日黎明,必须往孝钦处请安,长跪宫门外,不命起身,则伏地不敢起。太后稍不如意即罚令长跪。一日三餐,虽有十余簋,但离座稍远者半数以上己经腐臭不堪入口;纵使近座的,也是蒸煮多次乾冷异常难于下著,致使其常常饥肠辘辘。寇连材深有感触地说“中国四百兆人,境遇最苦者莫如皇上”。平时在太后面前还不敢表露真实的心态而言不由衷,长期生活在惶恐、忧郁之中。直至光绪死时,有人见其病室中陈设极陋,仅一大床,安置北京泥土火炉,裱糊的壁纸破裂霉烂,“盖下等百姓所居也”。与西太后在颐和园一日所费万二千金、每夕仅电灯一项须五百金,形成鲜明的对比。另据汪穰卿笔记所载,光绪在生活上也备受虐待。有一天,光绪往西后处请安,她刚吃完汤圆,问光绪吃了没有,本己吃过的光绪跪称未吃。太后接连赐食四次。倘若不食又怕震怒于太后。直到不能再吃之时,光绪把它私匿于袖口中。回到起居室,衣衫弄得一塌糊涂,就叫太监替其更换小衫,却无衫可换。原来他的私服全部给太后搜尽,而忍心让他衣履敝垢狼狈过日。迫于无奈,只好叫太监辗转到外间找来换上。又有一次。光绪的牙齿被太后打掉,叫一名太监出宫找牙医嘱配牙齿。牙医说要见到脱齿之人才能办到。待带其进得宫来,见到的是一个身穿布袍,面色惨黑、口齿津津血液溢露、表情十分痛苦的人,只以为是宫中太监。镶配后的第二天,导引牙医进宫的太监因此获祸而被扑杀尸骸暴露。此时牙医才知道镶牙人的真实身份竟然是光绪皇帝。

    光绪决计用维新变祛来维护自己的地位。然而,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年)六月十一日颁发诏令“明定国是”宜布变法、推行新政起,至当年九月廿一日止,历时仅103天,亦即史称“百日维新”的变法,还仅仅是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也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和帝党妥协的产物。如此妥协的变法也因触犯了封建势力的利益,被视为剥夺他们安身立命的逆谋奇变,遭到以西太后为首的这股势力的忌恨和疯狂的反抗。诏令的第四天,西太后即强迫光绪发布了几道诏令。其中第三道诏令,命其亲信荣禄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控制京津地区,同时宣布皇帝随太后于秋间去天津“阅兵”,准备利用机会发动政变废黜光绪。十五日,又将支持变法的翁同龢开缺回籍。变法失败后,谭嗣同等六人(史称“戊戌六君子”)被杀害;新政诏令被废除;康有为、梁启超被通缉;维新派官员陈宝箴、黄遵宪等数十人被罢免;光绪本人则被太后幽禁于瀛台内仅有三楹的涵光殿,早朝后即送回。该地三面临水,还有一条一丈五尺之宽的水涧,而且装有放收有时的吊桥。因之,包括皇后及妃嫔等人在内的一切往来均被隔绝。侍者皆为孝钦所派,监视着光绪的一举一动。

至于专供太后玩乐的颐和园,为把她那60岁的“万寿”盛典办得穷奢极欲而扩建赶修,竟然不惜挪扯海军经费去填补修建园林费用,甚至假冒扩充海军名义开办海军捐,骗取钱财以供化销,为识者讥为“清廷荒奢”;李鸿章实行投降主义路线,卖国求荣,更是为世人所不齿。

寇连材一一清末烈宦

清廷在入关主政之初就接受了明朝太监干预朝政的教训而在顺治十年(1653)颁布了一道上谕,对太监作出“职司之外,不许干涉一事”等6条严厉的规定,两年后还把这些内容镌刻在一块高1.34米宽0.7米厚0.65米的铁牌之上警示宦人。

宦官由于阉割后失去性能力,成了毫无阳刚之气的男人,且其媚态百出令人作呕而多为世俗所鄙。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秽行劣迹留给人们太多、太深的积怨和愤恨,所以在人们的心目中,宦官都是一些面目可憎、卑劣无耻的小人。但也有例外。清末被史乘称之为“烈宦”的寇连材便为其中之一。他以他那卑微的社会地位,不屈于拉那氏的淫威,敢于冒死直言直议其非,在以光绪帝和以西太后为中心的两派贵族官僚势力集团,内部斗争的互相倾轧之中,最终成为牺牲品。

寇连材,直隶昌平州(今北京市昌平县)人。十五岁入宫为储秀宫西太后梳头房太监。因聪敏,甚得那拉氏的宠爱,负责掌管其居室内财物和钱银往来。年岁见长,目睹西太后淫乐无度的所作所为,他经常巧妙地对其进行讥谏。但在西太后心目中,寇连材不过是一个年少位卑之人,根本不当他一回事,只是对他呵斥一下不予加罪,不久转为奏事处太监。在那里一年多,又做了西太后的会计房太监。西太后派他到奏事处去,名义上是侍侯皇上,其实,她的真正目的是要寇连材做她的密探,监视光绪的一言一行。原来自光绪十五年(1889年)西太后“归政”光绪皇帝后,拥护光绪帝的一派“帝党”与仍然操纵朝政的“后党”之间的斗争日益尖锐,西太后对其加强了监控。为了达到黜废光绪的目的,西太后不仅在生活上虐待他,而且逼迫其玩博戏,使之丧志颓废,又劝其吸食鸦片;另一方面又指派李莲英及内务府之人,散布谣言说光绪失德,为废帝广造舆论。寇连材耳闻目睹这一切,深为光绪生活上“虽为天子曾不及一孤儿”;政治上有皇帝之名而无皇帝之实的遭遇愤愤不平,并对太后在国帑空虚、民力凋敝之际,仍有大兴土木、骄侈纵乐之举深感忧郁。内侍们甚至坏疑他得了神经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二月初十这一天的大清早,寇连材痛哭流涕跪在太后的床前冒死苦谏:不要束缚皇帝的手脚,停止颐和园的修建工程。还说清室己经岌岌可危,老佛爷纵使不为祖宗基业着想,也要为自己的日后打算,再如此下去恐生内变。太后认定他狂妄之极,严厉训斥了他。于是他请了五天假,回家向父母兄弟诀别,把一本记有宫中事情的日记,交给他的弟弟后回到宫里,还将他的私蓄分给了小宦官。十五日那天,不顾宦官不能参与朝政的禁规,上了一个包括归政皇上、革李鸿章之职、勿修颐和园、要续修战备与日本战等条陈十项的奏折。直言人所不敢言。太后看后大怒,怀疑有人指使,即时召来寇连材亲自审问。发现奏折文理不通,又多错别字,复述其间内容又了无差错,证实确系他自己所为。于是,接着就问他,祖宗规矩内监不准参予政事,否则要杀头的。你知道不?寇连材答道:事关重大,时间紧迫,顾不得那麽多了。如果我怕死,就不会写这个奏折了。西太后本来很喜欢他,原以为通过亲自审问,他会乞求认错而放他一马,谁知他忠直无畏,卒至太后下令将其押在内务府慎刑司。当月十七日(一说十六日)移送刑部判斩处死于菜市口。临刑前,寇连材还脱下一枚碧玉扳指送给刽子手,嘱他斩决时干脆一些;又将一个玉佩和一个金表送给到刑场为他送行的内监,随后神色不变从容就死。时年十八岁(一说二十岁)。同时受牵连获罪的太监共有38人。其中有因依附光绪的太后梳头房太监王四,被发配军台(清时西北两路传送军报及官方文书的机构);内侍闻古廷发配至宁古塔后又被杀。因支持光绪亲政和康有为发起强学会而被慈禧嫉视的文廷式,则为李鸿章的亲家、时任御史的杨崇伊,误以“闻古廷”之“闻”为“文廷式”之“文”,以私通内侍之由,弹劾革职逐出都城。

寇良材以“犯法干政”、“越分擅奏外事”等罪名斩首,维新派领袖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曾为其立传,称赞他是烈宦,还把他归入维新志士。有的学者认为,无论从时间上和职掌上都应视之为个人行为,和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以及帝党、维新派之间的斗争牵扯不上。纵令如此,寇良材也是清宫太监中忧国爱民的第一人,冒死谏奏之举为晚清历史抹上了一笔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