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恒绫濑全彩本子:汤显祖被贬在岭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5:20:02
摘要:汤显祖因上疏遭贬徐闻县典史。在赴任途中,他饱览岭南山水圣迹,得到弥足珍贵的意外收获。南安梅树索魂故事是他《牡丹亭》故事之源;澳门所见与肇庆遇传教士,接触了西方文化,冲击了他的思想观念,促进了他的思想解放;游琼州考察历史文化与民情风俗,为他戏剧创作积累了素材。在徐闻,他创办了贵生书院,讲学论道,为转变“轻生好斗”的不良陋俗,发展徐闻的文教事业起着深远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汤显祖 南安 澳门 游琼州 遇传教士 贵生书院

 

    引 言

 

  中国封建时代知识分子要想进身、报国为民,必经科举这座独木桥。汤显祖在这座桥上走得光彩,更走得艰难。他14岁中秀才,文才就受到主考官的推崇,21岁中举,更是文名远播。此时的他踌躇满志,自认“颇有区区之略,可以变化天下”,可在京试中便碰得头破血流,一连四次失利。有说前两次是文章不合考官的胃口。然而考官“的头脑大半是阴沉木做的,甚么代圣贤立言,甚么起丞转合,文章气韵,都没一定标准,难以捉摸。”(鲁迅:《透底》)也可能是他名声太大,文章又有特色,反而给他招来麻烦。科场难有真伯乐,归有光是明嘉靖朝的大才子,翰林院的那些大学士也素仰其名,可他连考九次才中。汤显祖比归有光幸运,第五次就中了三甲进士。后两次落榜乃是他拒绝当朝首辅张居正的结纳而遭到的报复。中进士后,新入阁的申时行、张四维又想招他入幕,可他那耿介秉性与个人政治取向而拂却了,自求外放到南京礼部作闲官。从太常博士作到礼部主事,时间耗了八年。到南京不久,汤显祖就卷入政治漩涡中,与一些激烈抨击朝政的中小官员站在一起,以至万历十五(1583)年在京述职差点打入“不谨”之列。目睹全国性的灾荒和边防洮州失事,汤显祖对现实极为忧虑与不满。万历十九年(1591)的闰三月,因慧星出现,视为“不祥之兆”,神宗借此责备言官,汤显祖觉得时机到了,上疏弹劾那些无行的辅臣科臣,并语犯神宗,被贬为广东徐闻县典史。贬谪徐闻是汤显祖人生的转折,命运的改变。时间虽是“六月一息”,还包括进入岭南旅途往返时间在内,实际在徐闻活动仅为三、四个月罢了,但这是他人生跌入谷底非常经历,对他思想的震憾与人生阅历的丰富难有第二地可与匹比。田汉老有诗“庾岭归来笔有神”,点出了此行对他思想观念与戏剧创作产生的重大影响,没有岭南之行就没有《牡丹亭》。

  对汤显祖的生平研究,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虽取得可喜成果,仅出版的传记就达五、六部之多,但徐闻一段都是薄弱一环。如大庾流传的太守女借树喊魂故事与《牡丹亭》一剧有无关系?在徐闻汤是否到过海南考察?在肇庆遇到两个西方传教士到底是谁等一些问题涉及者不多,有的权威论著也留下空白,有的意见值得商榷。笔者重读汤公在岭南写的诗文,考察了岭南的历史文化,试以传记文学形式,追踪汤显祖在岭南足迹,再现汤显祖在岭南的历史真实。奈何笔者学识谫陋,毫锋殊钝,穿凿附会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海内外高明雅士,不吝批评指正。

 

  一、胜游山水到徐闻

 

  万历十九年(1591)五月十六日,当神宗“以南都为散局,不遂己志,敢假借国事攻击元辅”[1]的罪名将汤显祖贬为徐闻典史的谕旨下达后,汤自己并不怎么感到意外,因为上疏后的后果他是有思想准备的,不为自己此举而后悔,也没有为发配荒蛮之地而悲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正如他给帅机的信中所表示:“去岭海,如在金陵,清虚可以杀人,瘴疬可以活人,此中杀活之机,与界局何与耶!”[2]故当朋友们替他的处境而担心时,他却“夷然不屑”,打算此行将岭南的浮邱,罗浮,擎雷、大蓬、葛洪炼丹井、马伏波铜柱等名山胜迹作番游览。这是他多年做梦都想去的地方,现籍此机会,正好了却多年夙愿。他把贬谪徐闻看作如汉代陆贾为汉高祖安定天下去出使南越哩。[3]徐闻地处雷州半岛最南端,自然与社会环境都较恶劣,但毕竟还不是天涯海角,比苏轼贬去儋州好得多。汤显祖能发配至此,许多好心人为之庆幸,说是“九庙神灵默护”,其实主要是刘应秋向新任吏部尚书陆光祖进行斡旋的结果。陆光祖是个对文人的不幸遭遇富有同情心的人。刘应秋是汤显祖的同年进士,江西吉水人,和汤既是挚友又是未过门的儿女亲家,此时他是南京国子监任司业(相当于副校长)。刘应秋为汤去徐闻作了周到的安排,显祖离开南京到了临川,他把每期朝廷动态的邸报都给汤邮寄去。七月初七日贬官凭单到达南京吏部,刘应秋及时托便人带给汤显祖,并附了一信,告诉汤显祖:暂不必带家眷,到后看那里情况再定,不成便请假回归;若作长期打算,那就带家眷去也可;到徐闻报到的“凭限尚宽,九月后起身未迟”;行李和书都不必多带,只有内典数种可作日常功课,表达他对友人的耿耿赤心。

  五月的南京,天气已有暑热之感。十六日谕旨下达了对汤显祖的处分,不久他就冒暑启程回老家临川。

  从南京回临川,溯长江走水路是方便且经济的路线。显祖离开南京时,好友邹元标和时任南京邢部主事的沈瓒都赶来玛头送行。尽管繁华的留都他并不留恋,但是启程后的心情总还是不好受的,毕竟八年留都官府生涯就这样结束了。

行船到达安徽境内的采石矶,他登岸到宣城和芜湖等地作了一番旧地重游。忆起十四年前来此交游的一幕,开元寺和敬亭山依旧,可沈懋学已不在人世,梅禹金去到北京国子监学习,姜奇芳调到杭州任通判,龙钟武早在万历十一年在考察中被人构陷而革职。物是人非,留下的是“共梦常千里,相思偶一方”。[4]由于沿途受了暑热,加上心情的郁闷,汤显祖一到临川就患的是疟疾,常发高烧作恶梦。有一次梦着自己在黯淡的月光下,只有尺把长,连房门都摸不着,正急得要命,忽然听得父亲叫了一声,霍然惊醒,满身是汗。[5]在患病期间,爱好戏曲的伯父常来看望,病愈后老伯父又设酒宴为他慰劳。

   一场疟疾将汤显祖折磨了四个月,眼看到了九月,“凭限”归定的时间临近,身为受贬“罪臣”,不敢再拖延时间,忙收拾好行囊,拖着刚刚康复的身躯,踏上了赴徐闻的旅程。

  九月初的一天,抚河瑶湖的岸边站着前来送行的人群。秋风和人们的心情都充满着凉意。前来送行的人不仅有家中的老幼和亲戚,还有帅机,姜耀先和周宗镐等一些少年时代结社的朋友。和帅机握别时,“相看憔悴”,情绪低落;而周宗镐的心情是最难过。周是个落魄的穷秀才,年已六十岁的人了,多次乡试落榜,始终没有中到举人。他也曾学了些骑射兵法,想从军界找条出路,但他去北京投谭纶时,谭纶只用了他的策略而不用他的人,结果把眼睛都气瞎了,据说后来是用了他的妾的乳汁才医好。他曾把兵书交给饶仑,准备外出流浪,但饶仑已于去年在临川病逝,连兵书也丢失了。现在只有他一个人,孤苦伶仃。眼下汤显祖又要到边远的地方去,他预料自己也活不长久了,临别时他紧紧握着汤显祖的手,噙着泪花哽咽地说:“我和你这次可算是长别了!”听了他的话,汤显祖心里十分难过,此去蛮烟瘴雨之地也是凶多吉少的,何时再会确是渺茫无期,此时除了嘱咐周宗镐多保重身体外,便再也找不到恰当的话语来安慰他了。

  出发的船只扯起了风帆溯汝水而上,约莫行进了二十多里,就靠岸了。这里是广溪,汤显祖的外祖家就在这里。外祖虽然去世了,但还有舅舅和内弟们,顺道经过,他下船在这里住拉一宿向他们告别。第二天船经浒湾,过石门峡,溯盱江而上,九月初九重阳日到达南城。

  南城是建昌府治所在地。从姑山在距县城东南方向五、六里处的盱江岸边巍然屹立。汤显祖会同昔日从姑游学旧友,一同登上从姑两峰绝壁间的“步天桥”,俯瞰盱水依旧,前锋书屋未改,罗汝芳亲书“飞鳌峰”三字镌刻在南峰绝壁上仍赫然醒目,但先师三年前已去世,当年同窗学友各奔东西,自己仕途多折,此番又要发配到那蛮烟瘴雨之地,此情此景,汤显祖不禁发出了“世上浮沈何足问,座中生死一长嗟”[6]的感叹!

  汤显祖的行船从南城经南丰到广昌靠岸,然后陆行到宁都。尽管刘应秋嘱他“必过舍下之门”,但因取章江水路到大庾,不是从南昌溯赣江而上,不必经过吉水,故未能与其“老父相待一别”,在宁都乘船经于都、赣州、南康到达章水的源头——大庾上岸。

  大庾,又称南安,以庾岭而得名,地处庾岭北麓,赣粤边陲。它“南控百粤,北挹三江”,是沟通中原与岭南的要冲。在明代,南安设为府,统辖大庾、南康、上犹和崇义四县。自唐代张九龄主持庾岭凿山开道,庾岭便成为中原通往南方的官道。唐代的宋之问和宋代的苏轼等许多名贤文臣贬谪岭南都经大庾岭,留下或伤感哀婉,或难言之隐的诗篇。

  仲秋的黄昏,汤显祖登上梅岭,枫叶已带秋色,蝉声归于沉默。远眺树影如云,暮霭徐徐升起;近看江花带露,在夕阳中渐趋迷蒙。两岸的青山,随小舟的行进不断地变换着色彩;粼粼的波光,在夕阳下洒满了游子的衣襟。汤显祖在萧瑟冷月下徘徊,忆起宋之问的“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诗句,自己明天就要如“孤鹊”继续南飞了,前路叵测,怎不叫人落寞惆怅!他写下此景此情:

 

           枫叶沾秋影,凉蝉隐夕晖。

           梧云初晻霭,花露欲霏微。

           岭色随行棹,江光满客衣。

           徘徊今夜月,孤鹊正南飞。

               ——《秋发庾岭》

 

  汤显祖到达南安在驿站小住,相传曾向驿承打听附近有何好景致可作观赏。驿承告诉他,南安府衙后花园甚好,不防可前去探胜寻幽。汤显祖来到府衙后花园,但见不大的林园,小桥流水,台池掩映;花木扶疏,曲径通幽;牡丹亭、舒啸阁、芍药栏、绿荫亭、梅花观错落其间。正值汤显祖为园林景色流连忘返之际,只见东墙角的一棵大梅树在一片“叮叮当当”的砍伐声中轰然倒下。汤显祖好不纳闷:园中这梅树多么难得,为何要砍?遂上前询问。众人你一言我一语,道出了一段离奇故事:前任杜太守之女如花似玉,情窦初开,曾在这花园私会情人,遭父怒责,忧郁成疾,生前将自己美容描下,藏在紫檀匣内,死后太守将爱女葬在这棵梅树下。从此每当月黑风高夜,这梅树便会索索发响,有时还会发出“还我魂来!还我魂来!”的呼唤。现任太守不堪梦魇之苦,因而雇工将这棵索魂梅树砍掉。汤显祖听完这一离奇故事,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以此为题材写一部传奇剧的构想在他心中萌发。

  然而传说毕竟是传说,随着晁瑮的《杜丽娘慕色还魂记》话本的发现,汤显祖的《牡丹亭》依据该话本进行创造性的改编已成不争的事实。但剧本受大庾之行的影响又是明显的,如第十出《惊梦》,杜丽娘云:“望断梅关,宿妆残。”第十六出《诘病》,院公云:“人来大庾岭,船去郁孤台。”第二十二出《旅寄》,柳梦梅:“我柳梦梅秋风拜别中郎,因循亲友辞饯,离船过岭……一天风雪,望见南安”等。自从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李纨之口,对南安府署中犹存杜丽娘梳妆台和署后尚存石道姑之梅花观,认为“这两件事,虽无考,古往今来,以讹传讹,好事者故意的弄出这古迹来以愚人”之说提出后,清代倪鸿在《桐荫清话》中也说:“丽娘本无其人”,“亦不当有坟在南安,后人好事,遂多附会耳。”据此,当今研究者徐扶明先生归结为:“总而言之,南安有牡丹亭、杜丽娘梳妆楼、杜丽娘坟墓和梅花观,都是《牡丹亭》影响的产物。”[7]。上述说法,实际上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汤显的《牡丹亭》故事源头到底在哪里?与南安后花园的故事谁影响谁?大余的谢传梅先生经多年的悉心研究,最近撰文认为:早在南宋年间,南安(今大余)府就流传几个版本的官宦小姐鬼魂与现实青年男子相爱交欢的故事,被干道至淳熙(1165——1190)年间在南安相邻的赣州作官的著名学者洪迈记载在《夷坚志》“支戊”和“甲志”中。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与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与汤显祖的《牡丹亭》有着惊人的相似,实为《牡丹亭》故事的最初雏型。这个故事雏形被扩展为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汤显祖加工为《牡丹亭》又使故事臻于完美。由此可见,南安后花园故事正是《牡丹亭》故事之源,而不是《牡丹亭》影响的产物。这一意见值得研究者们重视。

  翻过庾岭小梅关,便入广东省的南雄县境。汤显祖从南雄乘船顺浈水南下,在韶关曲江县城的芙蓉驿站住下。曲江县城东南的曹溪之畔便是南华寺,受刘应秋之托,汤显祖要到这看六祖惠能留下的衣钵是否还存在。

南华寺规模宏大,生活着一千多名僧侣。寺庙面向曹溪,背靠象岭,峰峦秀丽,古木苍郁,犹如世外桃源。看到这里的环境,汤显祖禁不住赞叹:“西天宝林只如此!”[8]

  禅宗是典型的中国佛教。惠能在华南寺创立了禅宗,形成了曹洞、云门、法眼、临济和沩仰五大宗派,远传到东亚、东南亚和欧美等国。相传慧能樵夫出身,目不识丁,一日听人诵读《金刚般若经》而悟道,于是投到禅宗五祖弘忍门下,深得五祖器重。弘忍将衣钵传于慧能,慧能后被尊为禅宗六祖。六祖圆寂后,其肉身成胎,用中国特有的夹苎造像工艺塑成“六祖真身像”。汤显祖是佛教徒,对惠能为佛祖的献身精神无限敬佩,对照自己,深感“惭愧浮生是宰官”![9]

  结束南华寺的游访,行船顺北江南下,过英德、进入飞来峡,一路多滩多玑。这种滩和玑的命名多以石头形状。有子篙滩、凭头滩、泻洒滩、翻风燕滩、浪石滩等滩玑和浈阳峡、大庙峡、中宿峡(一名峡山)等峡谷。这时汤显祖的还没有从遭贬的阴影中完全挣脱出来,行船在这深山峡谷飘流,他感到自己象只南飞的离群孤鸟。前头就要经过“弹子矶”, “弹子”是专用来打鸟,面前的地名与自己的实际遭遇不由自主相联系,感到自己的人生之旅正面临着危机四伏的恶劣环境:

 

              南飞此隔影,箐峭行人稀。

              鸟口滩边立,前头弹子玑。

                   ——《凭头滩》

 

  在这种心情下的汤显祖,和周宗镐握别时的悲苦一幕不时浮现眼前。到浈阳峡时,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周宗镐向他告别,说他已经和饶仑在一起了。汤显祖出于对朋友生离死别的真挚情感,那管这梦境的真假,便写了《哀伟朋赋》以示悼念。

  行船经清远于十月小雪前后就到达了岭南古都——广州。广州城北靠高山,南临大海,珠江环城过,五河汇于海;水得山而壮,山得水而活,城得山水而灵。自唐汉以来,广州作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和长盛不衰的外贸城市,到此时一直是全国唯一对外贸易的港口城市,拥有60多万人口,上千艘的楼船涌立在珠江之滨,汤显祖作有《广城二首》,其中一首抒发了他对热闹繁华广州的惊叹:

 

              临江喧万井,立地涌千艘。

              气脉雄如此,由来是广州。

                ——《广城二首》之一

 

  抵广州后,走官道应西行肇庆,过阳江、高州而入雷州半岛,但汤显祖并没有这样走,而是绕道去了东莞的罗浮山。这是汤显他做梦都想游的岭南第一山,它位于广东东江之滨,与增城、龙门两县接壤,山势雄伟壮丽,自然风光旖旎,是道家修练的神仙洞府,佛家坐禅的胜地,道家称它为第七洞天,第三十四福地;山上寺观遍立,鼎盛时有九观十八寺之多。冲虚古观为东晋著名的道教学者葛洪所创立,有炼丹灶遗址,洗药池和衣冠冢等。十月最后的一天,汤显祖抵达山上的朱明观,初四日下山,曾夜宿朱明曜真之馆,夜坐冲虚观,观看山上的日出和大帘泉,当登上罗浮最高峰顶飞云岭,感到山上“草树飞走,光气有异”。汤显祖少小深受家庭与老师的道教思想影响,得游此道教名山,心满意足,回来“枕石起卧”,写下了《游罗浮山赋》。

  回到广州,已是十一月初六日。汤显祖又乘船上去南海、香山绕道去游了澳门。他的船只经香山到达开平县南三十里处,有个长沙圩,临蚬江。由于这一地名与湖南长沙同名。便联想到西汉贾谊曾遭权贵的妒忌,贬为长沙王太傅,今天的自己不正如当年贾谊一样吗。汤显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树惨江云湿,烟昏海日斜。

            寄言贾太傅,今日是长沙。

           ——《度广南蚬江至长沙口号》

 

  游澳门后,汤显祖乘船过恩平抵达阳江。仲冬天气,在临川已有几份寒意,而在阳江道中仍有暑热之感。为避热汤显祖在阳江改乘海船去琼州海峡,他要先游涠洲岛后再到徐闻贬所。涠洲岛位于徐闻西北,北海半岛东南。这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宜人。在涠洲岛东南9海里有斜阳岛烟波相望,两岛被喻为“大小蓬莱”。汤显祖乘船经斜阳岛再登上涠洲岛,斜阳岛是因从涠洲岛观太阳斜照此岛全景十分壮观而得名。汤显祖夜宿涠洲,参观了岛上的珍珠养殖,写下“日射涠洲郭,风斜别岛洋。交池悬宝藏,长夜发珠光”[10]的诗句。第二句的“洋”为“阳”误,指斜阳岛,不是“船过徐闻靠不了岸,只得随风漂流”。[11]涠洲、斜阳二岛,都是死的火山岛,汤显祖站在涠洲观看了海上日出日落的壮丽景观,看到了珠民的苦难生活,面对一万年前火山喷发留下的熔岩奇观和海蚀海积地貌,他发古人之幽思,叹大自然之神奇,写下此情此景,寄廉州知府郭廷长,然后在合浦廉州停泊上岸,才折回徐闻。

 

  二、澳门行与端州逢传教士

 

  澳门古称濠镜,位于南海之滨,珠江口的西岸。明时属香山县管辖,故又称香山澳。 嘉靖三十六年(1557),葡萄牙人以晾晒货物为由,又通过行贿地方官员、缴纳地租方式,取得了中国朝廷允许他们在澳门居住的权利。他们在澳门搭建住房、营造村落,建教堂。澳门从此成为中国最早和西方发生全面接触之地。

  三十四年过去,此时的澳门已成为沟通东西方经济的重要商埠,晚明对外贸易的重要通道。

  汤显祖之所以要去澳门,主要是怀着好奇心考察大明帝国唯一对外开放的窗口。还有是“病余扬粤夜”,即他的疟疾未能痊愈,进入广东后还有发作,他听说“番鬼”(洋商人)带进的西药治疗此类病比传统中药见效。汤显祖欲到澳门购买这种“灵药”。

  澳门所见令他眼界大开,在内地还是自给自足的农桑经济,而眼下澳门的葡萄芽人,不务农田不栽桑,住着高楼大厦,穿着华丽衣裳,佩戴贵重珠玉,靠的是登船出海,到海外采购珠宝来到澳门交易,以致连河海都染上珠光宝气:

 

           不住田园不树商,峩珂衣锦下云樯。

           明珠海上传星气,白玉河边看月光。

                 ——《香岙逢胡贾》

 

  番禺与澳门相邻,已深受澳门葡萄芽人的影响,打破了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转而经商。为了寻求生意的嬴利,番禺人不惜离乡背井,别下妻小,经历十天的海上风波,去到“真腊”(柬埔寨)去做生意:

    

           槟榔船上问郎行,笑指贞蒲十日程。

           不用他乡起离思,总无莺燕杜鹃声。

                ——《看番禺人入真腊》

 

  通过翻译(“译者”),汤显祖了解到,那些去南洋诸国的葡商从占城(印度半岛的一个古国)出发,十日便到达交栏山(即印度尼西亚的格兰岛),众多的西洋船舶在东海上疾驶如飞。葡人下海也用“握粟”(即占卜)来预测凶吉。占卜的结果是,要先在三佛齐的港口停泊,然后再去九洲山采购香料:

 

           占城十日过交栏,十二帆飞看溜还。

           握粟定留三佛国,采香长傍九洲山。

               ——《听香山译者》之一

 

  澳门的葡萄芽少女,长得如花似玉,用蔷薇香水沾洒衣裳。少女的美丽如西海边上刚升起来的新月,口中吐出的香气就像爪哇国张尾翅放香的倒挂鸟:汤显祖用诗这样描绘所见的外国女郎:

 

            花面蛮姬十五强,蔷薇露水拂朝妆。

            尽头西海新生月,日出东林倒挂香。

                ——《听香山译者》之二

 

  澳门港的中外商船往来不绝,这些船舶不仅进行香料的贸易,而且已有了鸦片的交易。用于淫乐的的“金丹”、“红丸”大都是由鸦片制成,皇上常不惜“千金一片”派人到澳门高价采购。汤显祖了解此,委婉地表达了讽喻之情:

   

            不绝如丝戏海龙,大鱼春涨吐芙蓉。

            千金一片浑闲事,愿得为云护九重。

               ——《香山验香所采香口号》

 

  海龙,指海神海龙王;大鱼,指船头画有龙或鳌鱼的海船;芙蓉指阿芙蓉,即鸦片;九重,指人君,此指神宗皇帝。此时的汤显祖虽是受贬“罪臣”,但对神宗吸食鸦片影响健康表示担心,愿像云追随龙一样保护皇帝神宗。

葡萄牙人入居澳门后,不同民族的商业贸易的交往伴随文化的交流的到来。宗教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欧洲的传教士也随着商船纷至沓来。15528月西班牙天主教传教士沙勿略用偷渡方式,在一个中国翻译的陪同下第一个来到广东沿岸的上川岛。1578年至1579年,意大利人范礼安和罗明坚以天主教神父身份先后来到澳门,开始他的传教生涯。1582年经两广总督陈瑞的批准,耶稣会士在肇庆建造教堂与住宅。15839月,利玛窦等人从澳门取水道沿西江而上,进入了当时南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两广总督府”所在地肇庆,在西江边上建起了“仙花寺”教堂,成立了现代传教所和圣母院。从此揭开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新篇章。但好景不长,到1589年新任两广总督刘继文要将“仙花寺”占着作为自己的生祠,把利玛窦赶出了肇庆,迫使他们在815日升天节那天迁往韶州。

  1592年春,在徐闻“六月一息”的汤显祖,神宗为他“落实政策”(那时叫“量移”),调离徐闻由吏部另行安置工作。他从徐闻取官道经过端州(今肇庆)回临川,在肇庆旅店住下歇息听到当地百姓说,那个叫利玛窦洋和尚迁到韶州一年多了,现又来了两个天主教徒在广场和街头巷尾进行传教活动。汤显祖想起去年经过韶州时他就看到了在城西光孝寺前的西河岸边新盖的天主教堂,人们议论住在那里的几个洋和尚不象出家人那样隐修,而是常出入官府,结交了许多达官贵人,又从不向人化缘,生活还过得很好。还说有个叫利玛窦的,“身怀无数奇技异能”,能把土练成黄金。华南寺的长老们对他们嗤之以鼻。汤显祖听到这些,对利玛窦等人的来到的目的产生疑虑:这些人来这到底干什么?天主教到底是怎么回事?他想去看个究竟,以长长见识,于是他前去观看了他们的传教活动。但见这两个传教士,长着一对蓝眼睛,蓄着长而卷曲的满脸胡须(“愁胡”),随身背带有耶稣天主油画像,堆积的油彩使画面表皮象鳞片一样的粗糙(甲错),把它镶嵌在精美的有似神龛样的镜框之中,用红纱笼罩着,显得十分庄重珍贵。就象龙脑树,树皮粗糙,可那香气却藏在树中一样!汤显祖观看传教活动后,认为他们从遥远的西方来到中国是个奇迹,他们持有罗马帝国钤以金印的黄金文书,表明身份不用怀疑。通过翻译,传教士自我介绍他们来自西方,那里是不信佛教的,告诉佛祖啊,那佛教的发源地天竺(即古印度)也早已没有佛教了。汤有诗写下所见的一幕:

 

           画屏天主绛纱笼,碧眼愁胡译字通。

           正似瑞龙看甲错,香膏原在木心中。

 

           二子西来迹已奇,黄金作使更何疑?

           自言天竺原无佛,说与莲花教主知。

            ——《端州逢西域两生破佛立义,偶成二首》

 

  对“西域两生”,徐朔方先生认为是意大利神父利玛窦和和特·彼得利斯(中文名石方西)[12],然而利玛窦在肇庆和韶州期间是削发断须穿着僧袍的洋和尚。虽有“碧眼”但无“愁胡”;既有“愁胡”,就不是这一时期的利玛窦。汤显祖是1592年春节后的二、三月间经过肇庆,恰在此时利玛窦去到南雄进行传教活动,而且时间不短[13]。汤显祖路过肇庆时,利玛窦人还在南雄,不可能在肇庆与利玛窦相遇。再说1592年已是利玛窦来中国传教10个年头,此时利玛窦已是一个中国通。他习汉字,操流利华语,早已融入中国社会,进行传教活动根本就不需“译事”便“通”。那时的广东是海防前线,地方政府对进入广东的外国人虽限制严格,但传教士还是可以出入澳门与肇庆之间。石方西的入境,就是既没有提出申请,也没有等待批准。他是在当局者每个人都很忙碌的时候到达的,没有人阻止他的到来[14]。很有可能是在利玛窦移居韶洲后,澳门传教团不愿随便放弃肇庆这块基地,不时从澳门派出传教士,到肇庆作短期的传教活动。史实是:15898月利玛窦被迫迁往韶州,待总督刘继文批复了盖教堂的用地后,利玛窦及时寄送到澳门。这时负责远东传教巡视神父范礼安第三次来澳门巡视。“925日或26,在澳门的范礼安神父接到报告之后,不仅给建设居留地拨了充足款项, 而且从印度召来苏如汉、罗如望两名葡萄牙传教士到澳门,要他们准备去内地传教。”[15]这就是说,汤显祖在肇庆所遇的“西域两生”有可能就是从印度调来的苏如汉和罗如望或其它人,他们受范礼安神派遣,象中国的游方僧似的,背上绛纱笼罩的“天主画屏”,在肇庆的广场和大街小巷进行传教活动。他们因初入中国境内,没有剃须断发,且中文没有过关,还要靠翻译帮他们讲述教义,此时与北归的汤显祖在肇庆邂逅。这样解释似较合乎历史真实。

  汤显祖的澳门行与肇庆遇见西方传教士,虽没有影响对他的佛道信仰,但强烈冲冲击他的思想观念,促使了他对现实的思考。那些新奇见闻汤拾为创作素材,用在传奇剧作《牡丹亭》中。如该剧第六出《怅眺》是对柳梦梅身世的介绍,汤显祖就把他与澳门紧紧联系在一起,剧情说的是柳梦梅家住岭南广州,是个20多岁的年轻秀才。虽满腹经纶,可家境贫寒,还是的白衣秀士,靠仆人种树栽果过穷日子。柳梦梅也觉得,这样靠仆人养活也不是长远之计,于是向好友韩才子讨主意。韩才子向柳介绍,现住广州的钦差识宝使臣苗舜宾是位爱人才、奖掖后进的老先生。他秋天任期满,按规矩要在香山奥多宝寺祭赛各种宝物。韩才子劝柳赶往香山奥去谒见苗先生:

 

  [丑,韩才子]再问春卿:你家何以为生?[生,柳梦梅]寄食园工。[]依小弟说, 不如干谒些须,可图前进。[]你不知今人少趣哩。[]老兄,可知有个钦差识宝中郎苗先生,到是个知趣人儿。今秋任满例于香山奥多宝寺中赛宝,那是一往何如?[]领教。

 

  又如第二十一出《谒遇》,剧情说的是柳梦梅赶到香山奥多宝寺,寺在深崖之中,为洋人所建,里面藏着各种珍奇宝贝。朝庭特派识宝使臣,专管鉴宝之事。如今这位使臣三年任满,前来祭宝,庙里的住持正忙着迎接:

 

  【光光乍】[老僧上]一领破袈裟,香山奥里巴。多生多宝多菩萨,多多照证光光乍。

  小僧广州香山奥多宝寺一位住持。这寺原是番鬼们所造,以便迎接收宝官员。兹有钦差苗爷任满,祭宝于多宝菩萨位前,不免迎接。

 

  澳门在当时是唯一为外国人所居住对外开方窗口。前来迎接苗舜宾的不仅有僧人还有翻译(即通事)和洋人(番鬼):

 

【挂真儿】[净荬舜宾末通事外贴卑番鬼上]半壁天南开海汉,向真珠窟里排衙。[僧接介][]广利神王,善财、天女,听梵放海潮音下。

[]……自家钦差识宝使臣荬舜宾便是。三年任满例当祭赛多宝菩萨。通事那里?[末见介][丑见介]伽喇喇。[老旦见介][]郏通事,分付番回献宝。[]俱已陈设。[净起看宝介]奇哉宝也!精荧日月,多宝寺不虚名矣。看香。[内鸣钟][净礼拜介]

 

  柳梦梅到了澳门多宝寺谒见苗舜宾,在观赏宝物中,高谈阔论,说这些价值万金的宝物饥不能裹服,寒不能蔽体,只不过与残砖碎瓦相似,不算真的宝贝。在此国家外有强力虏,内政不修之际,唯有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豪杰之士才是稀世珍宝。并毛遂自荐,说自己就是一个。柳的经世安民方略得到苗的赏识,认定柳是个满腹经纶的才子,要他把才学献给圣朝天子,当即慷慨资助了柳的上京的路费:

 

        [生柳梦梅叹介]老大人,这宝我蠢尔无知,三万里外,尚然无足而至。生员柳梦梅,

  满胸奇异,到长安三千里之近,倒无人购取,有脚不能飞。他重价高悬下,那市舶能奸诈。嗏,浪把宝船撶。[]疑惑这宝物欠真么?[]老大人,便是真,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看他似虚舟瓦砾。[]依秀才说,何是真宝?[]不欺,小生倒是个真正献世宝。我若载而朝,世上应将应无价。[净笑介]则怕朝廷之上,这样献世宝也多着。[]但献宝龙宫笑杀他,便斗宝临潼也赛得他。

[]这等,便好项与天子了。[]寒儒薄相要伺候官府,尚不能勾,怎见的圣天子?[]你不知,到是天子好见。[]中三千里路资难处。[]一发不难,古人黄金赠壮士,我将衙门常例银两,助君远行。[]果尔,小生无父母妻子之累就此拜辞。[]左右,取书仪,看酒。[丑上]广南爱吃荔枝酒,直北偏飞榆筴钱。酒到,书仪在此。[]路费,先生收下。[]谢了![净送酒介]

 

  这是《牡丹亭》一剧至关重要的一个转捩情节。正因为柳得到苗舜宾送的盘缠,他才上路翻五岭进京,在江西南安落水中遇陈最良,得宿梅花观,在游太守后花园中拾得杜丽娘的木匣丹青画卷,有了与丽娘鬼魂幽会,以至掘尸还魂的情节的发展……如果说《牡丹亭》一剧精华在“游园惊梦”,那《牡丹亭》的“戏胆”庶几就在柳梦梅到澳门谒见伯乐苗舜宾并得到他的盘缠资助这一细节。

    剧中第六出《怅眺》、第二十一出《谒遇》和第二十二出《旅寄》三出故事发生地都安排在澳门,而这在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是找不到的,这是汤显祖游澳门后有所启发而加进去的。剧中借韩秀才和柳梦梅的对话韩愈和柳宗元的被贬,暗喻自己怀才不遇的命运和不畏权贵的耿耿正气。澳门与肇庆所见有汤显祖写进了剧中人物的活动场景,“香山岙”(即澳门)、“香山岙里巴”(圣保禄教堂)“番鬼”(洋商人)、“通事”(翻译)和澳门的珠宝交易成了剧中的曲词。这类曲词和《香澳逢贾胡》、《听香山译者》、《香山验香所采香口号》和《南海江》等诗作,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澳门的风物人情及华夷贸易,已成了最早的澳门文学和记载澳门中西交往的最早文献。汤显祖实际上是我国最早接触西方文化的古代文人。但肇庆所见的“破佛立义”传教活动,汤显祖也有他的看法与态度。《牡丹亭》一剧将澳门的天主教形式改为佛教形式出现在舞台,就表白了汤显祖是站在佛家僧侣一边,对“破佛立义”所持的反对态度。

 

  三、泛海游琼州

 

  琼州(今海南岛),孤悬海外,自古称作“炎荒之地”。西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四月南越王相吕嘉叛乱,武帝遣伏波将军路博德征剿平定南越后,路博德首开岭南九郡,海南设儋耳、珠崖二郡,从此正式纳入中国版图。东汉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春,交趾女子征侧、征贰姐妹策反,光武帝急拜马援为伏波将军,率军沿海南下征战,大败征侧,“立铜柱纪功而还”。汤显祖贬谪徐闻,既是籍机饱览南国山水,现罗浮山已游过了,葛洪的练丹井也看到了,擎雷山就在相邻的海康境内,随时可行,唯有“马伏波铜柱”在吸引着他。这柱虽未立在海南,两伏波将军也未亲践琼土,但“皆有功德于岭南之民”[16],在海南的西路的儋州、感恩(今东方)等地都有“马伏波井”,并流传着“神驹踹泉”的神奇传说。

  自唐代宰相张九龄提出放逐之臣勿使居善之地后,琼州就成了谪客逐臣流放之地。唐有韦执宜、李德裕,宋有苏轼、李纲、李光、赵鼎、胡铨等贤相名宦和文坛鉅子先后贬谪来琼,沦落瘴乡。先贤们带来的中原文化教化了黎民,改造了蛮风。他们的人格与才智,开启了琼州大地的文明之花。到明代“荒蛮”的琼州已成地杰人灵的“奇甸”,孕育了文渊阁大学士丘浚,“市一官,诀妻子”冒死直谏的海瑞和南礼部尚书王弘诲等赫赫有名的辅相和郎官。琼州对汤显祖有着神秘感,“来广不来琼,冤枉走一遭”,汤显祖岂能放过这块神秘热土。

  汤显祖是否跨海游过海南?徐朔方先生的《汤显祖年谱》与《汤显祖评传》留下空白。黄芝岗先生的《汤显祖编年评传》则错把汤显祖在南京写的《定安五胜诗》定为贬徐闻后游海南所作。然而该诗诗序写得很明白:“敬睹缥录大宗伯王公仙居琼海定安山水,奥丽鸿清,条为五胜,颇存咏思。某虽性晦天海,神悬仁智,至如幽探閟采,常为欣言。不觉忘其滓怀,永彼高躅云尔。”这就告诉了为们,他作《定安五胜诗》是他在南京任礼部主事时,看到“大宗伯王公”用青白色的丝绢,写的介绍故乡五处山水卷帙,令他“颇存咏思”,起而唱和。但这只是神游而非形游。

  汤显祖在诗《金鸡岫》中有“暂此鸡笼山,凭虚舒听眺”一句,即表白自己没有亲临其境。“大宗伯王公”即王弘诲,海南定安人,嘉靖四十四年(1561)进士,馆选庶吉士,授翰林院检编修,曾任北雍国子监司业、南京国子监祭酒、南京吏部左侍郎、南京礼部左侍郎。万历十七年六月升任南京礼部尚书,汤显祖为礼部主事,他俩是上下级关系。光绪四年(1878)修的《定安县志》收录了汤显祖“五胜诗”中《五指山》。该诗与徐朔方先生笺校的同名诗不是一个版本,兹录如下(括号内为徐先生笺校本):

 

遥遥五指峰,崭绝珠崖右。

纤(飞)耸佛(明)轮光,嵌空巨灵手。

迭嶂(嶫)开辰巳,修峦(纤)露申酉。

天霄烟雾中,海气晴明后。

一峰时出云,四州纷矫首。

主人毓灵(定安)秀,面峰(睎嵸)凿虚(灵)牖。

岚翠古森萧(洒),挥弄亦已久。

时(方)从吴会间,离离望北(满星)斗。

 

  “五指山”位于琼州中部,明、清时属定安县境内,主峰海拔1879米,恰似掌形,直插云天,被看着海南岛的象征。“彩笔峰”(即文笔峰)、“金鸡岫”(即金鸡岭)、“马鞍岘”(即马鞍岭)和“青桥水“都是定安城郊风景名胜。汤显祖通过对定安五处山水的神游,赞美海南虽孤悬海外,却聚集了天地间灵秀之气,英才辈出,从而表达对王弘诲的一片景仰之情。但汤显到徐闻后确又跨海形游了琼州,并留下了多篇诗文。

  万历十九年(1591)十一月下旬,汤显祖风尘仆仆来到徐闻上任后不久,便和嘉靖四十三年(1564)中举,曾任随州知州的徐闻人士陈文彬(时在家闲住)兄弟建立了交情。在陈文彬等的陪同下,他“浮槎”跨海游琼州。行船从徐闻县东南20里外的沓磊港官渡出发,时令虽值寒冬,但海上却象象秋天一样晴朗,直插云天的五指山依稀可望,琼州海峡波浪滔天,行船破浪直下琼州大地:

 

            沓磊风烟腊月秋,参天五指见琼州。

            旌旗直下波千顷,海气能高百尺楼。

              ——《徐闻泛海归百尺楼示张明威》

 

    “然琼昔于四州陆路少通,多由海达”[17]。汤显祖泛舟跨海后从西海岸线南下环岛而行。在临高、儋州、崖州(三亚)和万州(万宁)等地上岸作了考察。

  海南岛的最早土著居民是黎族。从宋代开始,统治者把归化既久,衣食与汉民相同,语言相通,间有读诗书者,称为熟黎;而把多居五指山区,“世代不服王化”的黎族称为“生黎”。李德裕是唐武宗时的贤相,河北赞皇人。晚年因牛、李党争中受牛党构陷,谪贬潮州司马,继而再贬崖州(那时崖州在今三亚崖城)司户参军。并客死贬所。他死后,子孙流落黎族,成了黎人。由于历代封建王朝对黎族进行的羁縻征剿,一些黎人不得不退居深山老林,成了与外界隔绝的未得开化的生黎。汤显祖上岛后,听说李德裕死后,皇帝曾授命画了一幅遗像,流落在生黎人(也可能就是李德裕的子孙)手中。黎人对李十分敬仰,对遗像悉心珍藏,每年都要拿出来晒一次。汤显祖想起李德裕生前功勋彪炳,声名显赫,朝野无人能比,死后成了鬼门关外客,永远都做他乡之鬼,作诗表达对李赞皇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英风名阀冠朝参,麻诰丹青委瘴岚。

            解得鬼门关外客,千秋还唱《梦江南》。

       ——《琼人说生黎中先时尚有李赞皇诰轴遗相在,岁一曝之》

 

  在明代,海南琼州(今琼山区)已升为琼州府,统辖儋州、崖州、万州三州和琼山、澄迈、临高、定安、文昌、昌化(今昌江)、感恩(今东方)、乐会(今琼海)、会同(今琼海)、陵水)十县。当行船使过后水湾到达儋州白马井时,汤显祖将船开进港湾到达中和镇,这里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贬所。在寻访苏东坡遗址中,相起当年他初到儋州,昌化军使张中对他很好,让苏轼暂住行衙,故旧断绝,见到海南特有的一种称为小凤凰“五色雀”鸟,竟高兴把它当成能慰藉自己的知心朋友。后张军又派军士修葺伦江驿供苏轼居住。此事不久被人告发,章惇派人去到儋州,将苏轼赶出官舍。张中因此遭罢黜,多得当地黎子云兄弟等帮苏建造新屋,起名为“桄榔庵”。从此苏轼与黎子云等结为好友,常能在一起喝酒论诗,倾诉情怀,三年贬谪生涯,到也过得苦中有乐。汤显祖想到自己现在也是贬谪之人,他是多么希望能在徐闻结交到象黎子云那样的知心好友啊!有诗写道:

 

           凤凰五色小,高韵远徐闻,

           正使苏君在,谁为黎子云?

              ——《海上杂咏》之七

 

  海南的黎族是个只有自己的语言而没有自己文字的民族。西路的昌江、东方和珠崖(今三亚)和中部的五指山区都是黎族聚居地。黎人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斗争中,无论是生产方式、生活习俗还是恋爱、婚姻和社交礼仪等方面都与汉族有许多不同之处,赋有神秘色彩。汤显祖曾亲自到了黎寨考察黎族的民情风俗。用诗记叙了他的见闻:

 

         黎家豪女笄有岁,如期置酒属亲至。

         自持针笔向肌理,刺涅分明极微细。

         点侧虫蛾折花卉,淡粟青纹绕余地。

         便坐纺织黎锦单,拆杂吴人采丝致。

         珠崖嫁娶须八月,黎人春作踏歌戏。

         女儿竞戴小花笠,簪两银篦加雉翠。

         半锦短衫花襈裙,白足女奴绛包髻。

         少年男子竹弓弦,花幔缠头束腰际。

         藤帽斜珠双耳环,缬锦垂裙赤文臂。

         文臂郎君绣面女,并上秋千两摇曳。

         分头携手簇遨游,殷山沓地蛮声气。

         歌中答意自心知,但许婚家箭为誓。

         椎牛声鼓会金钗,为欢那复知年岁。

                  ——《黎女歌》

 

  诗描述了一幅黎家风俗长卷:在黎家的天地里,女人视纹身为美容和氏族美德。黎族少女长到十二至十六岁期间,就算是成年(笄)了,必须逐期进行纹面、纹肢和纹身。施纹开始,须选定吉日佳时,由主纹婆(纹师)举行仪式。受纹者的父母要杀鸡或猪,摆宴请酒,庆贺祖先赐于受纹者美丽的容貌。纹婆拿着从山野采来的坚韧尖利的白藤或红藤带刺的叶梗,制成纹针,按施纹部位先画好的图案,用纹针把自制的青兰色的染料水和炭屑沿着图案一针一针扎进皮肉中去。黎女们勤劳手巧,个个都能织出有立体花纹图案的黎锦和筒裾,原料除自种的棉花和藤麻外,还向江苏一带的汉商买进丝绸、绒线、纱线。珠崖(今三亚一带)黎家结婚日期一般都选在农历八月,每年春季三月三,黎家男女盛装打扮,带着山兰米酒和竹筒饭来到会合点,手拉手有节奏的踏着节奏,尽情的对歌。黎女们头戴着小花笠,插着银篦还加上山鸡的翠色羽毛;男青年挎着竹制的弓箭,色彩鲜艳花幔系扎在腰间,手臂上露出各种图腾的臂纹,戴着藤帽,显得威武英俊。这些男女青年或荡秋千,或携手到从林翠竹里、山洞小河边,用轻歌婉调,倾心投情。对歌中,男的先唱来意歌,表明是找情侣还是求婚,女的用歌表明是否有无情人,经一段时间的热恋,男女双方关系确定,在结婚的前一天,男方派人到女家,唱支定亲歌后,就把一枝特制的箭插在女家墙上,表示婚事已定,明天来娶。到结婚那天,男方要杀牛、敲锣打鼓去迎亲,新郎新娘要拜天拜地拜祖宗,送娘队伍到郎家后,就要进行“饮福酒”、“逗娘”、“对歌”一系列活动,大家享受通宵达旦的欢乐。你看,汤显祖对黎家生活观察是多么的细致!

槟榔是海南的特产,崖州及东路各县都产,海南民谚有“东路槟榔西路米”之说。槟榔树高十余丈,皮似青铜,叶似甘蔗,实大如桃李。其味辛辣芳,有消瘴健胃的功能,还可用作婚聘定礼,汤显祖品尝了槟榔果,体验了它的食用与药用价值。

  离儋州后向最南端的一个县——珠崖进发。珠崖又叫崖州,早在唐宋时期也叫临川,往东三十多公里有个藤桥镇,在县城之东有一条发源于黎山的河水叫临川水(又叫临川港)。啊,这真是神奇的巧合!汤显祖故乡也叫临川,在城东约三十多公里处也有个腾(不是“藤”)桥镇,与汝水合成抚河的一条水也叫临川水(简称临水)。然而眼下是琼州的临川,不是家乡江西临川,他品尝到的“江珧”(即醋螺),唯此“临川”所特有,而故乡临川便无此物:

 

             见说临川港,江珧海月佳。

             故乡无此物,名县古珠崖。

                 ——《海上杂咏二十首》

 

  汤显祖的《海上杂咏二十首》,所咏风物皆海南所具有,五色雀、了哥、益智子、槟榔、花梨木等都是海南特产。“珠崖如囷”的地貌,临高有个“买愁村”;“半月东来半月西”潮汛;“冬无冻寒”海南,正德元年(1506)在万州(今万宁)出现了“槟榔寒落冻鱼飞”的雪景奇观;北方的喜鹊本飞不过琼州海峡,可景泰初年,有指挥李翊即李将军,“自高化取雌雄十余城隍间”,喜雀也得以在海南繁衍。可见《海上杂咏二十首》多为这次泛海游琼州所作。

从诗《白沙海口出沓磊》我们可知,汤显祖游琼州后是从海口白沙门渡口回徐闻沓磊港的。海口那时是隶属琼山县的小镇。“白沙海口”即白沙口,又名神应港,在今海口市南,明代置守千户所,称海口所。这里是当年出入琼州最主要的港口。汤显祖看到白沙门渡口一望无际的沙滩,认为哪里要到万里外去寻沙漠啊,这里不就有了吗?环岛一游后,气候变得更冷了,那连天的海浪,拍打到岩石上,吐着如雪的石花,令人衣不胜寒:                                            

 

            东望何须万里沙,南溟初此泛灵槎。

            不堪衣带飞寒色,蹴浪兼天吐石花。

                ——《白沙海口出沓磊》

 

  汤显祖的琼州之行,考察风土人情,对海岛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他以后的戏曲创作积累了素材。他的《临川四梦》,尤其是《邯郸记》一剧,从第二十出《死窜》到第二十五出《召还》的故事发生地点已移到海南。庐生被奸相宇文融构陷,从云阳市法场死里逃生,“远窜广南崖州鬼门关安置”,实取自唐代贤相李德裕贬崖州司户参军的事实;庐生到鬼门关遇到一樵夫告诉他:“州里多见人说:有大宦赶来,不许他官房住坐,连民房也不许借他。”樵夫可怜他,把他领到自己的“碉房住去”,这是苏轼贬到儋州后,军使张中将伦江驿供他居住,章惇派人将苏轼赶出官舍,儋人黎子云兄弟等帮苏轼建造“桄榔庵”一事的推衍;“窜居海南烟瘴地方,那里有个鬼门关”,“地折底走过,琼、崖、万、儋。谢你鬼门关口来,相探”,“我魂梦游海南,把名字碉房嵌”等台词更是明白直写海南地理环境。险恶的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物的命运的折射,汤显祖把人物放到琼州险恶的环境中,增强了对人物命运的关切,有助剧本主题的深化。

 

  四、讲学倡贵生

 

  从阳江乘海轮到涠洲岛,汤显祖饱受了海上颠簸之苦,回程没敢再走海路,而是北上合浦廉州停泊上岸,经陆路折回徐闻。在途中遇到张居正的次子张嗣修,时令已仲冬。世事沧桑,当年靠父亲权势高中榜眼与当年拒绝其父结纳而落榜的两个人,现一个削籍,一个贬职,都流放到了这烟瘴之地。在握手的那一刻,“风味殊苦”。

  徐闻地处雷州半岛最南端,自然条件与社会环境都非常恶劣。那里“白日不朗,红雾四障,猩猩狒狒,短狐暴鳄,啼烟啸雨,跳波弄涨。”[18]它是雷神诞生地,年平均雷暴达130天,台风、地震、雷暴、大旱、蝗灾连年。外部社会环境是“三面阻海,倭奴东伺,交趾西窥”、“少有不戒,肆行剽掠”[19]。隋唐以前,这里居住着以俚、僚、黎族为主的土著部落,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唐宋以降,汉人迁徙,经济稍有发展,特别是自寇准、李纲、苏轼、苏辙等名士先后贬谪到此,带来先进的中原文明和他们的清廉刚直的浩然正气,民风吏气也得以整饬。所以汤显祖来到徐闻后,感到“士气民风,亦自敦雅可爱,新会以南为第一县”[20] 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长期生活在这种恶劣的自然与社会条件下的雷州人形成了“性悍喜斗”、“轻生敢斗”[21]的性格,且不少人愚昧无知,“病不请医而请巫”[22];教育落后,人文凋蔽, 总不好纸笔,男儿生事穷,” (《海上杂咏》),“自明成化戍子后,科目十有缺九 ”,到嘉庆,因倭寇骚扰,“以致学宫茂草,弟子员十仅一二”,“久废讲席,求所为执经问业者,岁不一也。故百余年绝弦诵声。”到万历朝,徐闻城内,除孔庙学宫外,只有崇德、广业、复初、明善四所社学[23]

  汤显祖的官职是典史,地位在八品县丞与主簿之下,掌管缉捕狱囚。通过考察民情后,他感到“轻生好斗,不知礼义”是导致徐闻社会治安好坏的重要原因。他深知要扭转这一陋俗的根本举措在于加强教化,提高人的思想与文化素质。因此他上任伊始首先抓的就是教育。“典史添注”本是没有编制冗官,在县衙不好怎么给他安排住房,就把他安置在衙外的的一间公寓里。汤显祖就用这间公寓既做住所又用作教堂,“自为说训诸弟子”,开展讲学论道。希望人们通过接受文化教育,重视人的生命价值,改变“轻生好斗”的陋习,于是他把这临时性的讲堂起名为“贵生书院”。

  徐闻人士对汤显祖才名早就听说了,现在他亲自来讲学,慕名前来求教者络绎不绝。凡听过汤显祖讲课的人都说听到许多“闻所未闻”的新知识,“有如寐者恍焉觉寤”。徐闻人敬仰汤显祖不只是文才,更有那宁愿落第也不受权相笼络和上疏直言揭发时弊清正品格。一些正在学宫受业的弟子们,也都争着拜汤显祖为师,常带着许多疑难问题来向汤显祖请教。汤显祖对来者总是以诲人不倦的精神认真讲解启发他们,以至“海之南北从游者甚众”[24],每天把寓所挤得满满的,常容纳不下。这时官府发给了他一笔“劳饷”,他便向知县熊敏商量,选择一块干爽开阔地带,捐出自己“劳饷”,建一座正式的“贵生书院”。熊敏是江西宜丰人,与汤显祖是江西同乡,万历十七年(1589)中进士,第二年被任命为徐闻知县,比汤早一年来到任。他为人热诚厚道。在汤显祖没来之前,刘应秋就委托朋友聂惕吾去信与熊敏介绍了汤显祖。熊敏与汤显祖也相互有过书信往来。熊敏也是个热心教育事业者,对汤显祖的这一意见极为重视,与汤共同谋划并捐资,在汤显祖住所公馆东边选了一块地,把书院建在那里,并于当年(1591)冬就破土动工。但该书院建成后,万历二十二年(1605)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雷州半岛发生的多次地震灾害,书院在地震中“崩废”。现存徐闻县城古城宾朴村村内西门塘畔的贵生书院是清道光元年(1824)卜地重建。书院占地约3030平方米,四周有围墙,分前、中、后堂,设有照壁和小亭,两旁有十二间课堂,分别用“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而命名。

  汤显祖到徐闻估计自己要在这呆上一二年,表示要“安心供职”,“冰雪自爱”。他从合浦上岸进入到雷州半岛途中,了解到廉州曾有位太守周宗武,清正廉洁,死于任上,贫得无法安葬,后来他老婆和孩子只得为人舂米和洗衣度日。汤显祖到任后,用这个事例告诫下属要清廉行政。汤显祖认为,身为士大夫,是“治人”的,若自身不正,怎去正人?;身为天子的执法者,就要作个清吏,“清吏之法亦清,浊吏之法亦浊。清吏之法法身,而浊吏之法法人也”[25]。士大夫的言行对自己子弟起着示范作用。士大夫“害乡闾不德”,他的子弟一定“不怀德”;士大夫滥权越职”行刑”,他的子弟“必不怀刑”。少数士大夫,以他的不法行为影响他的子弟,是在“败名灭种”,与那些怕子弟受饿,却把含毒的食品给他吃没有什么不同[26]。汤显祖这种反腐倡廉思想在今天读来尤为可贵。

  政局的发展象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戏,情节出乎意料却又属情理之中。朝中形势的变化比汤显祖的预料要快,曾遭汤显祖弹劾的申时行,言官们还没有放过他,大学士王锡爵借故回了老家,陆光祖荣任吏部尚书,过去遭受到申时行与王锡爵打击的大臣陆续得到复官。被削籍的饶伸官复刑部主事,被降剑州判官的万国钦量移建宁推官。刘应秋为汤显祖复官加紧了斡旋,汤显祖很快就要“落实政策”委以新职。能否象饶伸一样官复原职还是酌量移近,那是吏部的考虑。在任命的公文未下达前,汤显祖决定先回临川等候。这样他在徐闻过完春节后不久就着手启程。县令熊敏在显祖离别时特设宴饯行,并用鸡舌香作程仪,祝愿汤显祖再作郎官。然而汤显祖知道,人事升迁极为复杂,他预料的并不乐观,于是回答说:“三省郎官的事,不可能再有了,你良好的祝愿只能象现口中所含的沉香吞下!”此时贵生书院还在建筑中,徐闻百姓对汤显祖的离去恋恋不舍,汤显祖想到这贵生书院的使命任重道远,要在普及文化知识中,对广大士民进行贵生教育,让他们意识到自己、他人乃至世界上一切生命的存在,理解生命的价值,从而珍惜生命,保护生命。于是他立下《贵生书院说》,阐明这一道理,作为礼物以答谢徐闻乡亲。该文说: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反自贱者,何也?孟子巩人止以形色自视其身,乃言此形色即是天性,所宜宝而奉之。知此则思生生者谁。仁孝之人,事天如亲。故曰:“事死如生,孝之至也。”治天下如郊与禘,孝之达也。子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宝此位,有位者能为天地大生广生。故观卦有位者“观我生”,则天下之生皆属于我;无位者止于“观其生”,天下之生虽属于人,亦不忘观也。故大人之学,起于知生,知生则知自贵,又知天下之生皆当贵重也,然则天地之性大矣,吾何敢以物限之;天下之生久矣,吾安忍以身坏之。《书》曰:“无起秽以自臭。”言自己心行本香,为恶则是自臭也。又曰:“恐人倚乃身。”言破坏世法之人,能引百姓之身邪倚不正也。凡此皆由不知吾生与天下之生可贵,故仁孝之心尽死,虽有其生,正与亡等。况于其位,有何宝乎!……

 

  “天地之性人为贵”这句被汉儒董仲舒误作孔子话为后世所引用的重要命题,实出《孝经·圣治章》。这里的“性”,即性命、生命。汤显祖用于开篇发问:人是万物之灵,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可人反而作践自己,这是为什么?汤引出儒家经典,阐明珍惜生命,不仅只是满足于感观欲的“食色性”,更要遵守社会道德,讲仁义孝道,使自己行为不胡乱行事。天地的盛大功德就是孕育了生命,圣贤最看重的是名位。有名位的人要使更多的人懂得生命的可贵,没有名位的要效法他人爱惜生命。懂得生命可贵的人才会珍惜自已的生命,并看重天下所有的生命。天地间生性极为广大,生命是自然的存在,不能用物欲限制它的发展,更不应毁坏别人生命。失去了仁孝之心,会败坏了社会风气,将人引向邪恶。这种人虽也活着却象死去一样,没有任何价值。汤显祖劝士人惜生、尊生、贵生似余意未尽,在即将动身时刻再题诗一首疾呼:

 

             天地孰为贵, 乾坤只此生。

             海波终日鼓, 谁悉贵生情。

             ——《徐闻留别贵生书院》

 

  这种“人为贵”的思想所导出的政治理念,就是要“以民为本”。要“以民为本”,就必须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个体人存在的权利和意志的表达。“饮食男女”、“七情六欲”就是人的本性、天性,就是作为人存在的基本权利和意志的诉求。从这一意义上看,这一“说”一“诗”初露汤显祖的“情”的思想之端倪,“人文思想”的表达。《贵生书院说》可看着是汤显祖打着“贵生”旗号的一份最初“情”的宣言书。

  贵生书院成后对徐闻的文教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明汤义仍先生来徐创书院,而徐盖知向学,当时沐其教者,掇巍科登仕,文风极盛。”[27]从万历至崇祯年间,徐闻教育面貌大为改观,据地方文献记载,自明洪武初至万历十九年的223年间,仅出举人14名,而万历十九年到崇祯末年的53年间,就出了举人13名。 明代探花刘应秋在为汤显祖写的《贵生书院记》中,对汤显祖此举作了彰显:“义仍文章气节,嚆矢一时,兹且以学术为海隅多士瞽宗,则书院之兴颓,吾道明蚀之一关也。”[28]三百七十年后,中国文化界老一辈领导、当代杰出的戏剧家田汉同志经徐闻去海南岛时,专访了贵生书院,读了书院遗碑,作诗一首,高度评价了汤显祖贬谪徐闻期间讲学倡贵生的历史功绩:

 

           万里投荒一邑丞,孱躯哪耐瘴云蒸?

           忧时亦有江南梦,讲学如传海上灯。

           应见缅茄初长日,曾登唐塔最高层。

           贵生书院遗碑在,百代徐闻感义仍。

 

————————--——

[1]《明实录》第395册。

[2]《寄帅惟审膳部》,《汤显祖诗文集》第44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以下所引汤显祖诗文均为该书。

[3]雷州半岛曾是南越之地,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大夫陆贾受高祖刘邦派遣出使南越,劝服赵佗归汉,为结束岭南地区的分裂状态,统一全国,立了新功。

[4]《谪尉过钱堂,得姜守冲宴方太守诗,凄然成韵》,《汤显祖诗文集》第11卷。

[5] 《汤显祖集诗文集》卷11《辛卯夏谪尉雷阳,归自南都,痁疟甚。梦如破屋中月光细碎黯淡,觉自身长仅尺,摸索门户,急不可得。忽家尊一唤,霍然汗醒二首》之一。

[6]《入粤过从姑诸友》,《汤显祖诗文集》第11卷。

[7]徐扶明《牡丹亭研究资料考释》第319页。

[8][9]《南华寺二首》,《汤显祖诗文集》第11卷。

[10]《阳江避热入海,至涠洲,夜看珠池作,寄郭廉州》,《汤显祖诗文集》第11卷。

[11]徐朔方《汤显祖评传》第79页:“也许是‘风斜别岛洋’,船过徐闻靠不了岸,只得随风漂流。”

[12]徐朔方《论汤显祖及其它》第95页。

 [13][14]《利玛窦中国扎记》第185页,第182页,[]利玛窦 []金尼阁着 ,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月。

[15]《利玛窦传》第二章,罗光着,台湾学生书局,1983年版。

[16] 苏东坡《伏波将军庙记》。

[17]《正德琼台志》卷四。

[18]邹迪光《临川汤先生传》。

[19][21][22][23]康熙《雷州府志》。

[20]《贵生书院说》,《汤显祖集诗文集》第37卷。

[24] 清·宣统《徐闻县志》。

[25]《为士大夫喻东粤守令文代》,《汤显祖诗文集》第36卷。

[26]《为守令喻东粤士大夫子弟文代》,《汤显祖诗文集》第36卷。

[27] 书院现存清咸丰三年《五夫子宾兴条例芳名碑》。

[28]《刘大司业集》卷4《徐闻贵生书院记》。

 

 

 

 

作者简介

龚重谟 1946——)原海南省文化艺术学校副校长兼海南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史志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范舟游(1966——)江苏南京人,华东交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