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服第一乌鸦是谁:打好自己手中的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7 22:44:32
  打好自己手中的牌
                  打牌时,牌发在手里,不管是好是坏,你都要把它们打出去。人生也就像一场牌局,从你生下来的那一天,命运女神就把所有的牌都发给了你。你的出身,你的性别,以及对你的未来产生莫大影响的一切,都已成为事实。你能做的,就是打好手里的每一张牌,把握赢的机会。这是人生的残酷,也正是人生的魅力。5.1命运就像抓到手的牌印度前总统、杰出的政治家尼赫鲁曾有过一句名言:“生活就像是玩牌,发到你手上的牌是不会改变的,但你的意志决定了你的打法。”艾森豪威尔年轻时是个牌迷,经常和家人一起玩牌。一次,在玩牌的过程中,运气似乎在跟他作对,让他总是拿到一手烂牌。艾森豪威尔一开始只是抱怨,后来干脆大发脾气。母亲在旁边看到这一幕,教训他说:“既然要打牌,不管手中的牌是好是坏,都必须打下去。人不能总是碰上好运气!”艾森豪威尔依然余怒未息。母亲又说:“人生就像一场牌局,发牌的是上帝,不管你拿到的牌是好是坏,你唯一能做的,就是让心情平静下来,然后认真用好自己手里的每一张牌,力争达到最佳效果,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艾森豪威尔听了这番话,就不在抱怨了,浮躁的心情渐渐平和了。他惊讶地发现,虽然有时抓到了一手烂牌,居然也有赢的可能。在后来的日子里,母亲的话一直回荡在艾森豪威尔的耳边,激励他去积极进取。就这样,他在事业上不断进步,成为二战时期的盟军统帅,最终凭借赫赫战功,成为美国第34任总统。“人生就像一场牌局”,我们无法决定自己的出身。如果你不幸生于贫贱之家,不要抱怨命运的不公,也不要理会周围人异样的目光。要相信:命运始终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其实,一个人能否取得非凡的成就,关键在于后天的努力。从前有一个穷小子,就靠自己坚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成为人类历史上最有权势的人物。他,就是拿破仑?波拿巴。

  少年拿破仑拿破仑?波拿巴,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一位没有高贵的出身而仅仅依靠努力而登上权力巅峰的人。历史学家们都认为,在拿破仑波澜壮阔的一生中,他用一把宝剑和一部法典,深刻改变了欧洲乃至世界历史的走向。从一名普通的士兵成长为军队统帅、皇帝,需要多大的雄才伟略啊!拿破仑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拿破仑出身于法国科西嘉岛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从小在农村长大。虽然家境贫寒,但父亲还是坚持把他送进了一所贵族学校,希望儿子能有所作为。拿破仑那时才十一二岁,刚进入学校时,由于个子矮小,说话口音重,穿的衣服也很普通,遭到那些有钱有势的贵族子弟的嘲讽。拿破仑对此极为愤怒,他发誓一定要出人头地,摆脱这种困境,给那些讥笑自己的人一个教训!拿破仑开始发奋学习,他省吃俭用,每月都要买书、租书来读。在学校,他曾开出一小块地种菜、栽花,一有时间,他就躲到这块地上来读书。他读书到了痴迷的地步,尤其对历史书和人物传记情有独钟。古罗马共和主义政治家布鲁图这样的英雄,是他心目中的偶像。他为古代英雄们的丰功伟绩而折服,幻想自己有一天也能成为盖世英雄。渐渐地,周围的嘲笑、白眼都摧毁不了他的信心,反而坚定了他的斗志。很快,拿破仑以优异的成绩,在同学中间显得出类拔萃,那些贵族子弟再也不敢轻易嘲笑他了。五年的贵族学校生涯结束后,拿破仑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同时荣升为少尉。那一年,拿破仑16岁。随后,拿破仑应征入伍。他发现战友们大多不务正业,好色、赌博之风很盛。拿破仑对周围的喧闹置若罔闻,埋头于图书馆中,他比在贵族学校时更广泛地阅读,涉猎哲学、历史、军事、人物传记等各种著作。有一次,拿破仑因违犯军纪,被关在禁闭室里,他从一个旧衣橱里找到一本古罗马的《国法大全》。他如获至宝,如饥似渴地读完了这本法律著作,从中获得了不少法律知识。这样看来,他后来能主持制订出著名的《拿破仑民法典》,多少得益于这次的禁闭。拿破仑读书很勤,而且喜欢做笔记。几年下来,竟积累了一尺多厚的读书笔记。在所有的法国作家中,拿破仑对卢梭很感兴趣。他阅读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爱弥尔》《忏悔录》等著作,边读边做笔记,甚至摹仿卢梭的笔调进行写作。拿破仑也喜欢伏尔泰等人的剧本,还多次阅读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与周围的士兵们相比,拿破仑显得孤寂、沉闷,总是一脸的愠怒。由于不善对上司溜须拍马,他甚至一度被人挤掉了少尉军衔。但他意志坚定,胸怀大志,总是幻想自己成为了一个统帅。一次,他画出了科西嘉岛的地图,并标出应在哪些地方布防,计算得十分精确。拿破仑暗下决心,要让世人都知道自己的大名。拿破仑的学识引起了长官的关注,有一次,长官派他执行一项需要极强的计算能力才能胜任的任务。拿破仑全力以赴,出色地完成了这项任务,长官极为满意,于是给了他新的机会。拿破仑辉煌的腾飞之路,就从这里开始。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晚年意味深长地说:“一个年轻人能够继承到的最丰厚的遗产,莫过于出生于贫贱之家。”拿破仑的传奇经历,为这句论断写下了伏笔。当年嘲笑他的那些富家子弟姓甚名谁,没有人知道,但拿破仑的名字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假设拿破仑生于大富大贵之家,还会不会成为那个叱咤风云的法国皇帝呢?你是命运的主人,还是命运的奴隶?无论怎样,你都应该选择前者。只有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拥有成功的人生。5.2带着梦想出发有一个名叫约翰?戈达德的美国人,当他还是洛杉矶郊区一个懵懂少年时,就列出了自己一生的梦想。这些志愿包括:登上珠穆朗玛峰、乞力马扎罗山和麦特何思山;到尼罗河、亚马逊河和刚果河探险;探访马可?波罗和亚历山大大帝走过的道路;驾驭大象、骆驼、驼鸟和野马;主演一部“人猿泰山”那样的电影;驾驶飞行器起飞降落;读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莎士比亚的著作;谱一首乐曲;写一本书……”这些梦想共有127个。从15岁开始,戈达德就为完成这些梦想而努力。在他一生中,历经18次死里逃生,终于实现了其中的106个。

  人们在赞叹约翰?戈达德坚忍不拔毅力的同时,也存有一些疑惑:他成功了吗?他的行为有什么意义?他为什么不换一种生活方式?……约翰?戈达德当然成功了,因为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世界上有不少像戈达德这样带着梦想出发的人,最后赢得了他们想要的东西,下面这个人就是最典型的代表。规划300年的人在对电脑的情有独钟方面,他很像比尔?盖茨;在风险投资领域,他的重拳出击颇有乔治?索罗斯的风范;在选择出手的对象上,他又有沃伦?巴菲特的韵味。谁能集上述几位商业大亨的优点于一体,答案是:软件银行总裁孙正义。美国著名的《福布斯》杂志称孙正义为“日本最热门企业家”,并评述说:“似乎在转眼之间,孙正义先生就创造了一个国际互联网帝国,他正着手实行自己的300年商业计划,不愧为国际互联网之王。”孙正义确曾宣称:“我为我们制定了一项300年的规划。”这句话你可以理解成为了吸引人气提升股价的一种宣传口号,却也反映了孙正义大胆梦想未来的性格特征。日本畅销书作家大下英治说:“大家对孙正义的好奇,不只在他的经营和投资策略上,他所独有的开朗热情及坚持不懈的性格,更是造就今日成就的主要因素。”那么,孙正义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1957年,孙正义生于日本佐贺县。他的祖父在二战前即由韩国来到日本,孙正义算是第三代的韩裔日人。孙正义从小便表现出意志坚定的特点,一旦做出决定,绝不轻易改变。16岁那年,孙正义赴美留学。在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时候,为了自力更生,孙正义要求自己每天进行一项发明。一年后,在他的“发明研究笔记”中就记载了250项发明,其中多国语言翻译机这项发明为他带来巨额的专利费。在短短的20个月时间内,他就赚到100万美元,对于一个未满二十岁的少年,这简直是一个奇迹。19岁那年,孙正义为自己设定了一个50年计划:30岁以前闯出一番名号;40岁以前积累至少1000亿日元的资金;50岁以前一决胜负;60岁以前完成事业(营业额至少一兆日元);70岁以前将事业交给下一代继承。23岁那年,孙正义回到日本,立即着手实施自己的计划。不久,他成立了unisonworld股份有限公司。这个时候,孙正义还没有决定自己到底要做什么。在孙正义看来,他不是要选一个赚钱的生意,而是要选一个能做50年的生意。为此,他列出了40项他可能从事的事业,并展开了一系列市场调查。最终,经过一段时间的煎熬,他选择了计算机软件批发业。1981年9月,孙正义投资1000万日元,创立日本软件银行。公司成员除了孙正义外,只有两名员工。公司成立那天,孙正义带着一个箱子走进办公室,他站在箱子上,满怀激情地向两名员工进行演说,他提到自己的“50年计划”,提到自己的公司5年内销售额达到100亿日元,10年内达到500亿日元,并预测公司的营业额将最终达到1兆日元。他还说:“我的志向是成为第一,在我的心目中只有第一,没有第二。”此后的每一天,孙正义都要向两名员工灌输自己的经营理念,最后的结果却是这两名员工同时辞职,因为在他们看来,孙正义的理想只是空中楼阁,他们虽然钦佩孙正义的坚定意志,但却无法理解他的思维模式,把他的宏伟蓝图当成了吹牛。然而,孙正义很快就使软件公司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不断向国际市场扩张。1988年他在美国注册公司,标志着软件银行跨国经营的开端。1995年,孙正义敏锐地觉察到互联网会把全球每一个人联接起来,对报纸、杂志等传统行业构成威胁,于是决定向这一领域进军。在一年之内,软件银行就在55家互联网企业投入2.3亿美元。1996年3月,软件银行向雅虎投入1亿美元,拥有了雅虎33%的股份。雅虎创始人杨致远说:“那时雅虎的许多人都认为他疯了,在1996年3月花1亿美元是要有很大闯劲才行的,但我却认为他的成功不是靠运气,他是个能前瞻15年到20年的人物。”果然,两个月后雅虎上市,孙正义仅卖掉雅虎5%的股份,便赚了4.5亿美元。

  当初孙正义向两名雇员发表演说描绘的蓝图,今天已一一变成了现实,但是,孙正义并不认为自己的事业已经达到理想状态,他还在为实现自己更远大的理想而奋斗。让我们牢记孙正义的名言:“最初,拥有的只是梦想,以及毫无根据的自信,但是一切就是从这里出发的。”一个只有三个人的公司的老板,居然拥有1兆日元营业额的梦想。在一般人看来,孙正义的确是够张狂的。其实,每个人的梦想都是不一样的。狂人有狂人的梦想,凡人也有凡人的梦想。尼采说过:对于平凡的人来说,平凡就是幸福。如果你不甘于做一个平凡的人,那么请大胆梦想你的未来,并带着梦想出发吧!5.3梦想是不能耽搁的四川边远地区有两个和尚,一个穷,一个富。一天,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到佛教圣地南海去朝圣,你说好不好?”富和尚问:“来回几千里,你靠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要一只喝水的瓶子,一个吃饭的泥瓦盆就够了。”富和尚听了哈哈大笑,说:“几年以前,我就决心要租条船到南海去,但是,凭我的条件,到现在还没去成。你靠一只破瓶、一个泥盆就要去南海?真是白日做梦!”一年以后,富和尚还在为租赁船只筹钱,而穷和尚却已经从南海朝圣归来了。征服命运的,常常是那些不甘等待机运恩赐的人。两个和尚都有梦想,但富和尚总认为时机没有成熟,一再拖延、耽搁,结果一事无成。而穷和尚则立即付诸行动,很快实现了梦想。要论条件,富和尚比穷和尚好得多,但他是口头上的巨人,行动上的侏儒,他不懂得一个道理:梦想是不能耽搁的。比尔?盖茨曾说:“我之所以辍学,只因为我当时有一个梦想——创立第一家微电脑软件公司,而那个梦想是不能耽搁的。”几年前,一个中国少年也遇到了一个与盖茨同样的问题:是继续求学还是创办自己的企业?他和盖茨做出了同样的选择。今天,他也已成为80后富豪中的代表人物。他,就是著名it网站泡泡网的创办人:李想。80后的it新贵2006年,央视新闻会客厅主持人在介绍李想时,作了如下开场白:“对于7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来讲,25岁我们在做什么呢?可能还处在事业的起步阶段,或者还在寻找方向,而我们今天的来宾他就是25岁,学历是高中,但他现在已经有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公司,管理着一百多位学历比自己高的员工,他就是李想……”李想上高中时就迷上了互联网,并建了自己的网站。课余时间除了吃饭、睡觉之外,他都在为这个网站工作。后来,李想到了参加高考的年龄了,他担心一旦进了大学校门,就没有时间维护自己的网站。既然鱼和熊掌不能兼得,那么总得舍弃一个。为了集中精力管理好网站,李想决定放弃高考。这个想法一说出来,家里人的第一反应自然是反对。父母认为孩子还刚成年,最好的出路就是上大学,而谈创业还为时过早。李想坚持自己的想法,他对母亲说了这样一番话:“如果上大学,我这网站就死了。我还要挣钱,网站不往商业方向发展不行。”李想的执着,终于赢得了家人的理解。2000年,不到20岁的李想创建了自己的公司,开始了自己的创业计划。他的泡泡网运营良好,很快就占据了第三大中文it网站的位置,利润开始翻番地往上涨。2005年,经过几年的积累,泡泡网的利润突破1000万,2006年更是达到了4000万,业绩骄人。李想没有上大学,但他的成功,比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来得更大、更早。他比一般人多了什么呢?只有一个东西——行动,而且是快速的行动。他就像那个穷和尚,只有一只破瓶、一个泥盆的情况下就出发了。事实证明,李想的选择是对的。当他实现了自己的宏伟目标时,无数胸怀理想、渴求知识的“富和尚”们,还在象牙塔里徘徊。正如比尔?盖茨所说,“梦想是不能耽搁的”。这句话应该令所有心怀梦想而缺乏行动的人立刻警醒。只有梦想而没有行动的人,不管这个梦想多么伟大,都只是无用的幻想,而只有加上了果断的行动,梦想的价值才会体现出来。

  5.4专注于自己的目标发明大王爱迪生有位助手叫艾德温?巴纳斯,当他第一次来到爱迪生的实验室应聘助手时,看上去就像个流浪汉。不知出于什么原因,爱迪生收下了他。成为发明大王的助手,这可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然而巴纳斯并不满足于这一点。从他为爱迪生工作的第一天起,他便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成为爱迪生的事业合伙人。在整整五年的时间里,他的这一目标从未改变。在别人眼里,他只是发明大王身边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然而在他自己的心中,他已经是爱迪生的合伙人了。他以合伙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使自己在爱迪生的产业中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多年以后,巴纳斯终于成了爱迪生的合伙人,他的目标实现了。培根说:跛足而不迷路的人,能赶过虽健步如飞但误入歧途的人。一个人只要目标清晰、明确,而且始终专注于自己的目标,即使起点低一些,步子小一些,最终也不难实现自己的目标。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无不专注于自己的目标。在专注的基础上,再加上自己的天才和努力,从而取得超越常人的成就。雕塑大师罗丹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罗丹的成功秘决罗丹年轻时家境贫寒,常常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但他喜欢艺术,尤其热衷于雕塑。他拜著名雕塑家勒考克为师,在勒考克位于巴黎的工作室里刻苦训练雕塑。勒考克对这个既有天才又很勤奋的弟子青睐有加,希望他有朝一日继承自己的衣钵。罗丹对于艺术的专注精神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在学习雕塑的最初几年里,为了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和观察力,他每天或流连于巴黎的广场、花园、古代建筑,或徜徉于塞纳河两岸的大道,满怀深情地观察着身旁的一切。他很少坐在桌子旁吃午饭,总是边走边随便吃点什么。他随身带着一个小本子,为巴黎以及巴黎人画了无数的写生。他废寝忘食地工作,几乎没有任何休息日。每个星期六的晚上,他连夜画出想要雕塑的形象草图,星期天则埋头进行雕塑创作。这样刻苦练习了三年后,罗丹得到老师勒考克的首肯,信心满满地去参加美术学院的入学考试。他创作的塑像完成后,在场的所有考生都面露惊讶的神色,他知道自己成功了。但出人意料的是,他最终落选了。主考官在他的名字后写上了这样一句评语:“此生毫无才能,继续报考纯属浪费。”这样的结局令罗丹万分,他忍住泪水走出了考场,踉踉跄跄地往回走。后来,一位画家告诉他落选的真正原因:“你在雕塑方面是个天才,但由于你是勒考克的得意门生,他们囿于门户之见,永远都不会录取你。”进入美术学院的梦想破灭后,罗丹找到了一份做建筑物缀饰的活儿,维持自己的生计。不久又因二姐的病逝而痛不欲生,住进了修道院,决心当一个修道士打发余生。但是仅过了一年,罗丹发现自己根本无法忘记雕塑,于是又重新回到了勒考克的工作室。历经磨难的罗丹下定决心:今后不管遇到什么挫折,一定要追求成功,再也不犹豫动摇。后来,罗丹相继完成了《思想者》、《吻》、《巴尔扎克》等传世的雕塑作品,成为一流的雕塑艺术大师。罗丹功成名就之后,一位名叫斯蒂芬?茨威格的奥地利诗人前去拜访他。这位诗人当时很年轻,但已出版了两部诗集,好评如潮。但在茨威格的内心深处,他总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好。一次,在朋友的介绍下,茨威格在巴黎结识了罗丹,罗丹邀请他去看看自己最近的作品。茨威格欣然前往,他非常希望了解罗丹是如何完成那些堪称完美的雕塑作品的。茨威格到达罗丹工作室的时候,罗丹正在雕塑一尊女子半身像。在茨威格看来,这应该是一部已经完成的杰作。两人简单寒暄了几句,罗丹的目光就落在了这尊雕像上。他审视了一会儿,喃喃自语说:“那肩膀上的线条仍嫌太硬……”他向茨威格说了声“对不起”,就拿起了自己的雕刻刀,在塑像上轻轻拂过,人体顿时发出更细腻的光泽。茨威格看到罗丹眼里放着光芒,手指也活泼了起来。“还有这里,这里……”罗丹又做了几处修改,然后后退一步,头部左右上下地移动,细细观察,有时微笑,有时皱眉,有时加上一点泥,有时又去掉一些,嘴里仍旧不停地喃喃自语。显然,罗丹沉浸于自己的创作中,已经忽略了茨威格的存在。

  直到罗丹丢下雕刻刀,才想起茨威格来,赶忙道歉:“对不起,先生,我忘了您在这儿了……”茨威格却紧握着大师的手,感激得说不出话来。与罗丹的那次会面,令茨威格永生不忘,他在自己的一篇隽永小品《成功的秘决》里记述了这件事。他回忆道:“如此持续了半小时,一小时,罗丹没对我说过一句话。除了创造他完美的塑像之外,他把一切都忘记了。似乎天地间只存在这个活儿,如同上帝创世的第一天那样……一个人居然可以彻底忘记整个世界的存在,这使我得到前所未有的感动。在这一小时里,我把握住了一切艺术、一切事业成功的奥秘——专注;把我们容易分散的意志贯注于一个小点,集中所有的力量完成它,无论它是大是小……”这次颇具教育意义的会面,对茨威格的事业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当然,他没有像罗丹一样拿起雕刻刀,而是拿起自己的笔,专心致志地从事小说和传记文学的创作。最终,茨威格写下了《象棋的故事》、《心灵的焦灼》、《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人类的群星闪耀时》等名著,成为享誉世界的文学大师。罗丹有句名言:拙劣的艺术家永远戴着别人的眼镜。在迈向成功的道路上,你不要管别人在说什么,在做什么,或者得到了什么,你只需专注于自己的目标,持之以恒,就一定有水到渠成的一天。5.5一步步向高处走人类是怎么登上珠穆朗玛峰的?最佳答案是:朝着心中的那个目的地——峰顶,然后一步步走(爬)上去的。如果把人生比作登山,那么在达到成功的顶点之前,我们也必须不间断地迈出自己的每一步。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大钊先生说得好: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做,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夫。比利时有一出基督受难的舞台剧,演员辛齐格扮演受难的耶稣,他高超的演技常常让观众产生错觉,似乎真的看到了重生的耶稣。一天,演出结束之后,一对夫妇来到后台,与辛齐格合影留念。合完影,丈夫对辛齐格的道具——一根巨大的木头十字架产生了兴趣,于是嘱咐妻子给自己拍一张背负十字架的照片。丈夫走过去,准备把十字架背起来,但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十字架仍纹丝不动。原来,那个十字架是用橡木做成的,十分沉重。那位先生最后无奈地放弃了拍照的打算,他站起身,好奇地对辛齐格说:“道具不都是假的吗,为什么你每天都扛着这么沉的十字架演出呢?”辛齐格说:“因为沉重的十字架,能让我更出色地演好这个角色。我的职业就是在舞台上扮演耶稣,和道具没有关系。”辛齐格在舞台上的每一步,竟然都如此有分量,浸透着自己的心血。在我们看来,辛齐格的做法确实匪夷所思。或许在一些人看来,他这是自讨苦吃。但优秀演员和一般演员的差异,就根源于此。在华人演艺圈中,也有这样一位凭借勤奋不断向上的人物。他是影、视、歌坛的天皇巨星,同时还集词作家、编剧于一身;他用二十余年的时间,在华人演艺圈内创造了一个不朽的奇迹。如今,他虽已年届中年,但所到之处所引起的轰动,仍令其他明星望尘莫及。这个人,就是刘德华。天王的奋斗史有人说,“在香港不知道刘德华的人只有两种人:一种是不懂事的孩童,一种是白痴。”而且,刘德华不像有些明星一样,只是昙花一现般地“火”一次,他是持续地“火”,一直“火”了二十多年,而且仍不见衰退的迹象,把这称之为奇迹,应该是不为过的。刘德华达到今天的高度,完全是一步一个脚印闯出来的。刘德华早年入香港无线艺员培训班学习,毕业后任无线电视台演员。尽管他长相英俊,工作勤奋,但入行后却被批演技差,长期遭到冷落。20世纪80年代,香港古惑仔片风行,刘德华在戏中常扮演一个小混混之流,属于跑“龙套”的角色。虽然在剧组中尝尽了人情冷暖,但他毫不气馁,怀着对成功的渴望不断努力。

  入行两年后,刘德华终于受影坛大哥周润发的推荐,主演了电影《投奔怒海》,从此他时来运转,拥有了众多的“粉丝”,开始了自己的演艺明星之路。但是,很快刘德华就意识到,很多影迷只是迷恋他“有型”的外表,把他视为偶像,而对他的演技不太留意。刘德华没有满足于只当“偶像”,他认为,如果想在演艺圈有更大的发展,就必须具备高超的演技。而提升演技的方法,在他看来,就只有多拍戏。1986年以后的十年,是刘德华最多产的十年。其中,从1988年到1992年,他每年拍片都达到10部以上,1989年更是创纪录地拍了16部,其中多数是当时流行香港的江湖片。那几年里,他的生活里除了拍片还是拍片,甚至有过22天不上床的纪录!在演艺圈,“刘铁人”的外号也不胫而走。当被问到为什么要拼命拍那么多影片时,刘德华答道:“我也不知道,我觉得我一定要继续在演艺圈活下去,才可以让大家有机会知道我的演技。”刘德华当初的戏路并不宽,他最早出演了一些言情片,觉得难以发挥自己的特色,因此决定在江湖片里一显身手,为自己“打”出一片天地来。当时,成龙、洪金宝、元彪等武星早已称雄江湖,刘德华深知自己的“三脚猫”功夫,在这几位武林大哥面前,不过是“小巫见大巫”。但他相信如果自己努力提高演技,一定能够弥补动作的不足,直到与这些巨星们分庭抗礼。他开始虚心学习成龙等人的长处,尤其学习他们如何在镜头前打出漂亮的招式。为了闯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演艺之路,刘德华着实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伤,经历了拍摄江湖片的种种凶险,但刘德华没有退缩,他决心将这条路走下去。为此他练武功、学骑马,拍片需要掌握的一切技巧,他统统都学。功夫不负有心人,拍摄了多部江湖片以后,刘德华的演技日臻成熟,以潇洒、飘逸而又不失幽默的戏风,形成了不同于成龙等人的独特风格。刘德华在影坛拼搏的同时,又于1986年进入歌坛。初入歌坛的刘德华,同样被批唱歌不行,甚至很多人说他“五音不全”,根本不适合唱歌。他没有气馁,而是努力学习音乐知识,练习唱功,到了九十年代初,他凭借《如果你是我的传说》等流行歌曲,开始在歌坛占有一席之地。此后,他的《一起走过的日子》、《真永远》等专辑相继热卖,最终登上香港“四大天王”的宝座。这对于唱歌天赋不佳的刘德华来说,更像是意外的收获。其实,这更是他勤奋的结晶。自出道以来,刘德华已主演了上百部电影,主演或参演了20余部电视剧,出版了40多张唱片。此外,他还是多部影视剧的编剧,多首经典歌曲的词作者,还出版了《我的成长故事》等散文集。至于世界范围内拿到的奖项,更是难以尽数。回首自己走过的路,刘德华曾有如下一番真挚的感悟:“我认为生命就是每一天一步一步向前,人总不可以停留在某地方不动吧?这样太浪费生命,也很闷吧?既然难得来世间一转,便应让自己快快乐乐、精精彩彩过日子。勤奋并不需要有推动力,只要你能欣赏人生……”舞台上、银幕上的刘德华星光四射,仿佛是神的宠儿,但谁能真正了解其奋斗的艰辛。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绝非虚言,正如俄国著名文学家果戈理所说:艺术家的一切的自由和轻快的东西,都是用过分的压迫而得到,也就是伟大的努力的结果。如果你对待你的事业,也有辛齐格、刘德华一样的精神,找准目标,一步一步地向高处走,那么成功一定会在前方等着你!5.6勇敢表现自己1823年,在维也纳的一家音乐厅内,12岁的匈牙利少年李斯特走上舞台,宣告自己的钢琴演奏会拉开了序幕。当少年一眼瞅到台下第一排坐着的一位听众时,不由得大吃一惊。原来,那个人不是别人,正是他所崇拜的音乐大师——贝多芬。他兴奋地满脸通红,一颗心怦怦直跳。李斯特不愧是音乐神童,当他坐到钢琴前时,狂跳的心立刻就平静下来。那一天,李斯特的演奏极为出色。奏完最后一曲,他从钢琴旁站起来,向贝多芬鞠躬致敬。贝多芬也激动地站起来,走上台去,亲吻李斯特的额头……

  贝多芬当时已经聋了,而且已很少在公开场合露面,为何一个12岁孩子的演奏会,竟能让他大驾光临呢?在贝多芬决定为李斯特捧场之前,他或许回忆起了自己17岁时在维也纳拜访莫扎特的情景。当贝多芬满怀信心,在自己的偶像面前演奏了完美的一曲之后,莫扎特只是礼貌而冷淡地表示了赞许。在莫扎特看来,这不过是一个憋足了劲要在自己面前卖弄技艺的少年,而这样的情形他经常遇到。贝多芬很生气,他请求莫扎特给他一个主题,让他即兴弹奏。这一次,莫扎特被这个少年的音乐才华深深震撼了。他当场向参加聚会的朋友大声宣布:“正如世界曾经注意过我一样,现在也请注意这个年轻人,有一天全世界都会听到他!”果然,贝多芬很快就让全世界都听到了他的声音。世纪之交,我们也听到了一个年轻人稚嫩而骄傲的声音,而且越往后他的声音越大,而且也越尖锐,以至于让很多人都觉得刺耳,但他还是持续不断地发出自己的声音。他,就是韩寒。不愿沉默的少年2000年,一部名为《三重门》的长篇小说出版。小说通过主人公“我”初三和高一的学习生活,反映了中国教育的严重弊端,其语言幽默诙谐,有独到的思想性,北大中文系教授曹文轩欣然为该书作序。其实,早在《三重门》出版之前,这本书和他的作者韩寒就早已名声在外。2000年之前的韩寒是个什么样的人?人们有不少的评说。或许,网络上盛传的一份韩寒本人写的时间表,足以视为最佳的答案。韩寒自写时间表:1995年初中不快乐地混日子发表文章1999年高中进入市重点体育加分1999年浮出海面获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1999年顽主写《三重门》一年1999年看上去很美成绩单挂灯七盏留级1999年过把瘾就死在《新民晚报》上抨击教育制度2000年活着老子还没死老子跨世纪2000年动物凶猛一部分无聊的讨论文章和讨论者2000年猪骡鸡公园喧哗的平庸者们说偏科不可取2000年一地鸡毛讨论盛况2000年一个都不能少还是七门功课红灯照亮我的前程2000年千万别把我当人我成为现象思想品德不及格总比没思想好2000年无知者无畏有人说我无知那些没有文化只有文凭的庸人其实,韩寒自称“浮出海面”的1999年,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那一年,高一学生韩寒以《杯中窥人》一文,获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同年,因期末考试七科不及格而留级。这一巨大的反差经媒体报道后,出现了“韩寒现象”的说法,引发公众对于“学校应培养全才还是专才”等一系列教育问题的激烈讨论。18岁的韩寒,一下子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对全才和专才的问题,他本人的观点是:“如果现在这个时代能出全才,那便是应试教育的幸运和这个时代的不幸。如果有,他便是人中之王,可惜没有,所以我们只好把“全”字人下的“王”给拿掉。时代需要的只是人才。”不过,此时的韩寒还没有功夫过多参与论战。除了上课、与媒体周旋外,他把主要精力用于写他的《三重门》。2000年,已经成了名人的韩寒毅然选择了休学,同年《三重门》发表,这部小说累计发行130万册,是中国近20年销量最大的文学类作品。休学后的韩寒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他一面继续写作,陆续发表《零下一度》、《像少年啦飞驰》、《通稿2003》、《长安乱》、《一座城池》等作品;另一方面他还迷上了赛车,成为一名职业车手,并在2007年他的生日那天,在全国汽车场地锦标赛上夺得个人职业赛车生涯的第一个年度冠军。偶尔他还“玩玩票”,出几张唱片,销量也还不错。韩寒不管做什么事,都会尽力表现自己鲜明的个性。当然,韩寒的名气主要还是在文坛,尽管他本人似乎并不很乐意承认这一点。至少到目前为止,韩寒的书都无一例外地成为畅销书,首印量最少都在30万册以上。其中一些作品还曾获得中国大陆的许多奖项,受到许多著名文学家、学者的关注。其作品中鲜明的思想性,也得到了广泛的赞扬。另一方面,韩寒的经历和作品也饱受争议,因为他总是毫不隐讳地揭露社会中的各种现象,用尖锐、机智的语言加以冷嘲热讽,其中不乏“过激”的言辞。2006年,网络上韩寒与著名文学评论家白烨之间发生了一场论战。当时,白烨提出80后作家进入了市场、但尚未进入文坛,引起韩寒的不满,他以激烈言辞予以反击。一时间,“韩白之争”成为网络热点,众多文坛名人亦参与其中,把文坛变成了硝烟弥漫的战场。今天的文坛,谁敢对文坛表示不屑,谁敢当众质疑巴金、老舍的文笔,谁敢整天抨击教育,恐怕也只有韩寒。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装》里,当皇帝赤身裸体还自鸣得意时,只有一个小孩说出了真相。韩寒就像那个小孩一样,勇敢地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这样的韩寒,想不出名都难。早在2007年9月14日,新浪网的韩寒博客点击率就突破一亿大关,如今已超过1.6亿。他的粉丝阵容之强,受关注程度之深,实在是罕有匹敌。这算成功吗?当然。契诃夫说:新手永远应当凭独创的东西开始他的事业。韩寒做到了这一点。面对一些问题、弊端,当人们大都选择三缄其口的时候,他已经大胆、尖锐地说了出来,他的价值就在这里,他成功的根源也在这里。对此,他自己用一句话概括说:“我会让很多人反思自己。”是的,你或许不赞同他的话,也不喜欢他说话的方式,但他的话还真让人不得不好好反思。他发现的问题其实并不深奥,很多人都发现了,但只有他敢于毫无顾忌地说出来,并且敢于争论、打口水仗,语不惊人死不休,让人无可奈何。勇于表现自己——这就是韩寒的成功给所有奋斗中的年轻人最重要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