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耗殆尽是什么意思:台州抽象画家陈剑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13:42:10
2011年11月9日 星期 三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个台州商人的“抽象情结”




陈剑平作品
48岁拿起画笔,第二年他的作品就出现在国外知名沙龙展上
本报记者 陈伶俐 赵 虹
他是记者见过的最具特质的人,从未受过绘画的训练,却在48岁那年拿起了画笔。“半路出家”第二年,他的作品就出现在法国艺术家沙龙展和法国国际艺术沙龙展上。
他的名片上印着“台州市某某某贸易有限公司”,显示出一个商人的身份。此前,他当过中学教师,业余还创作现代诗。许多人一辈子可能只从事一种职业,但他却在不同的行业间自由切换。
在不断切换的过程中,他说,终于找到了自我。
11月19日,他将在上海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
他的画可能颠覆你的欣赏习惯,更像是参禅
他就是路桥人陈剑平,一个品牌化妆品的代理商,有一家店开在温岭。
陈剑平与别的老板有点不同:他对生意不怎么上心,却将头发蓄得很长,穿着打扮随意粗犷,透出一种“艺术范”。
这位有艺术气质的陈老板除了做生意,每天都要花大量的时间画画,而且是抽象画。
画只猫画条狗,每个人都看得懂,而抽象画,很多人就不一定看得懂了,包括记者。
采访前,记者找到了陈剑平的博客,博客名为“陈剑平之幸福体验”,那是他专门为抽象艺术而开设的,里面展示了他的绘画作品,还转载了不少讨论抽象艺术的文章。
记者先看了他的画,翻来覆去地看,说实话,有几幅觉得挺好看,但看不懂它要表达的意思。于是安慰自己,如果一眼就看懂了,那就不是抽象艺术了。
后来,记者想,也许可以通过别人的评论看懂它。但记者很快就崩溃了,因为评论的语言也非常抽象。
《库艺术》杂志2010年第4期有这么一段话:陈剑平的《作品第八十二号》、《作品第九十八号》,画面的形状犹如陨石,色彩依旧是灰色的调子,某种低沉的声音似乎沁入到无形的空间。他的抽象绘画的空间对立元素少之又少,这是追求语言的绝对性所带来的结果,它既耸立在时间之外,又在空间之中夺目闪耀。在某种意义上,他的抽象绘画直逼内在化的语言,与个人的血液相通。
记者相信,一般的人很难懂这种诗性的、跳跃的语言。
抽象画是不是作者一瞬间的感觉?作者是否想通过它表达一种情绪,或者是一种感情?也许,作者在画他的梦境?
记者想,一定要在采访的时候问清楚。
采访的地点在温岭城关陈剑平的家里。凌乱的客厅里到处是画,大部分尺寸很大,都被蒙上了一层布。
“你自己在作画前,是否非常清晰地知道自己想要表达什么东西?”
“只能知道部分。”陈剑平说,“所以,欣赏者完全可以有自己的解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到底应该怎么欣赏抽象画呢?”
“抽象画最简单的欣赏办法,就是看画的色彩、线条等形式的东西,就像听一首歌,觉得它很好听,就够了。如果更深层次地欣赏它,谈论的可能就不是画本身了,而是隐藏在画背后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等等。抽象画是进入现代社会一个文化上的象征,我的想法是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比如道家思想,表现现代性。”
接着,陈剑平跟记者谈美术史,谈哲学,谈美术教育。他说:“必须要了解美术史,必须要研究东西方文化,中国的美术教育要改革,艺术欣赏的范畴才会更广。”
交谈的内容,跨度很大。
后来,记者又在《库艺术》杂志2011年3—4月刊上找到一段话:如果是初次与陈剑平的绘画相遇,那可要小心了,它会让早已习惯于寻找形象,沿着线性思维懒惰前行的我们有点无所适从。他的作品像是一个个“公案”,不立文字,“智”帮不了你,只能花时间静下心来,放下浮躁,慢慢进入。然后笼罩在色层之下微妙的肌理变化才会逐渐浮现,延展开来。肌理在色层的罩染之下,时而跳跃,时而隐匿,像被一颗石子激起的水花,又像是下雨天溅在玻璃上的水珠,光感流动,柔和而静谧。这种“风行水上,自然成纹”的造化之美,接续了中国绘画的伟大传统,似是得之于偶然,却是用心良苦。
由此,记者对他所说的“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表现现代性”有了一点模糊的理解。
所谓“功夫在诗外”,这适用于陈剑平的创作理念。
扫把、报纸、石头都拿来画画,
他总是超出我们的想象
记者提出到陈剑平的画室看看,但意外地被拒绝了。陈剑平说,因为要准备11月的上海个展,画作都被打包了,画室很乱。
看记者似乎还想坚持,他又补充,他的画室连他的妻子也不进去,因为创作的时候不希望被他人打扰。
不过,他告诉了记者画室的地点,在温岭某小区一间车库内,20多平方米,租来的,那是一个死角,平常没人经过。偶尔有清洁工来到门前打扫,好奇地问他在干什么,陈剑平说,我在刷油漆。
也许是觉得这样拒绝会让记者难堪,陈剑平说,以后再请你去。
没办法亲眼看到他作画,记者的好奇心倒是被勾起了。“能不能告诉我们,你的画是怎么画出来的?”
“这是我从老子、庄子道家思想那里悟出来的一种独一无二的创作方法,目前暂时还不能公布,因为目标还没达到。”陈剑平又一次拒绝了记者。
为了不使记者太过失望,他给记者看了几幅早期的作品,透露了创作这几幅画用过的创作手法,包括如何运笔,用了什么工具。他现在独特的创作手法是他经过不断的摸索,试用了几百种工具才发现的。扫把、报纸、石头……你所想得到想不到的,都被他实验过。期间,只要知道这是别人用过的方法,他马上停止实验,转而寻找另一种新的方法。
寻找独创性是陈剑平从拿起画笔的第一天就明确自己要走的路, “你如果没有自己独特的东西,就不会有突破。”陈剑平说,“我必须要不断地创新,最终找到独一无二的东西,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陈剑平的画。”
他已经做到了。
【记者感言】
11月19日,陈剑平将在上海美术馆举行个人绘画展。这离他上次去巴黎参展刚好过去了一年的时间,离他开始抽象画创作只有两年多的时间。他的画册《走向新抽象》即将在上海个展前印刷完毕。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的成绩,陈剑平将它归结为天赋、磨练、体验和理想。但记者觉得,是他对绘画艺术发自内心的渴望推动了他的前进,就像他自己在博客上写的:我需要的是一种绝对的自由和无限的可能性,绘画给了我这种可能!
采访陈剑平,最大的收获是通过了解他的创作过程,让记者感受到一个人所爆发出的巨大能量。只要不懈执着于自己的理想,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不理会世俗的偏见,不拘泥固定的模式,成功其实离每个人都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