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物流公司:清代殿本古籍中的避讳实例分析——中国文学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3:27:31

清代殿本古籍中的避讳实例分析

李国强   我国的避讳历史起于周,成于秦、汉,盛于唐、宋,元代无避讳,明、清避讳为甚,凡一切文字、奏章、文移、写刻书籍,遇帝王名讳,必须改字、空字、缺笔或墨圈避之。至清入关后,内府写刻书籍,顺治一朝据现存实物观察,无避讳现象。康熙朝无定制,但已有避讳现象出现,雍正朝清内府档案及《大清会典》中已有详细的记载及规定,乾隆朝不但汉文书籍写刻书籍避讳,满文写刻书籍俱行避讳,嘉庆朝以后,道光、咸丰两朝避讳渐宽,咸丰继位后下令毋庸改避御名上一字,同治、光绪、宣统诸帝沿继不避上一字之例。有关清朝的避讳制度,清代内府所藏实录、起居住、上谕等档案及《大清会典》中记载较为详尽。现将档案所记《会典》所载与内府刻书实际调查结合,摘录其要者按朝代顺序罗列,会对清代内府刻书的整理、编目、校勘、判断版本年代,辨别版本真伪有所帮助。
  
  1、清世祖,名福临(1638-1661)太宗第九子,在位十八年。据现存档案实物调查无避讳现象。
  2、清圣祖,名玄烨(1654-1772)世祖第三子,在位六十一年。康熙一朝《会典》及档案中未见避讳法令,但据康熙朝写本、刻本书已有避帝讳现象。如:圣祖名玄烨,上一字"玄"凡遇弦、炫、眩、率等字缺末点,写作"",畜、蓄等字不缺点,下一字烨用""字代或缺笔,如遇胡、虏、夷、狄等字或易字。
  3、清世宗,名胤祯(1678-1735)圣祖第四子,在位十三年。年号雍正。另据雍正三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上谕,"朕以先师孔子圣讳理应避,前降旨令九卿会议具奏,九卿议覆凡姓氏俱加'阝'为'邱',凡系地名皆更易地名,至于书写常用之际则作古体'业'字,朕细思今文出于古文若改用'业'字是仍未当回避也,此字本有期音,查毛故作,期音者甚多嗣后,除四书五经外,凡遇此字并加'阝'为邱。地名亦不必改易,但加'阝'旁读'期'音,……钦此。"据上所知与御名同音字不必回避,孔子丘字改为邱,除祭天圜丘丘不避,邱字读"期"音,丘字也可缺笔。
  另据雍正十一年四月上谕载"朕览本朝人刊写书籍,凡遇胡、虏、夷、狄等字,每作空白,又呀改易形都声,如以夷为彝,以虏为卤之类,殊不可解。揣其意盖尽本朝忌讳,避之以明其敬慎,不知此固背理犯义不敬之甚者也,嗣后临文作字补更换,恐卷帙繁多,或有遗漏,著一并晓谕,有情愿者填补更换者,听其自为之。"
  据上所知自雍正十一年起,对清代刊写书籍凡遇胡、虏、夷、狄等字必须改易形声。以前书籍,有自愿填补更换者,听其自为之。据乾隆四十二年十一月丙子谕:"前日披览四库全书馆所进宗泽集内将夷字改为彝字,狄字改为敌字,昨阅杨继盛集内改写亦然,而此两集中又有不改者,殊不可解。夷、狄二字屡于经书,若有心改避,转为非礼……因命取原本阅之,则已改者原本皆空格加圈。"二书刻于康熙年间,其谬误本无庸追究。今辨理四库全书,应钞之本,理应斟酌妥善……反有此二书之分校覆校及总裁官,俱著交部分别议处。除此二书改正外,他书有似此者,并著一体查明改正。谕命嗣后一切章奏文移遇有皇考圣讳二字均须改为允正。雍正十三年九月初四本日上谕:"自古臣子之於君父皆有讳名之义载在礼经著于史册,所以展衷慕而致诚敬也,雍正元年皇考特颁布谕旨谨将圣祖仁皇圣讳二字钦定避易书写,今朕绍承大位哀痛方深,皇考圣讳理应恭避敬遵,皇考从前钦定典则嗣后,凡内外部文武大小衙门一切章奏文移遇圣讳上一字则定允字圣讳下一字则写正字,著总理事务王大臣交与该部敬谨遵行特谕。"据上所知雍正帝讳"胤祯"乾隆初登大位即谕令上一字以允字代,下一字以正字代,纂修四库全书时则谕今以祯字代,从以上不同时期之避讳要求的了解,对清早期清代写、刻书籍时期的考订可有一定的帮助。
  4、清高宗,名弘(1711-1799)世宗四子,在位六十年,八十五岁归政,传位于仁宗。据乾隆帝起居注载:"乾隆元年十九日癸未,总理事务大臣奉渝旨,翰林院撰拟王、贝勒、贝子册文,如朕叔、朕兄皆呼为尔,某于朕敬长之意,未符此心,有所不安,几遇叔兄等皆当称叔称兄,自弟侄以下则用尔等字样,永著为例。"
  另据乾隆起居住十三年四月初四载:"奉谕旨我朝凡遇皇上圣讳之清汉字俱行避写,此亦为臣子者敬崇君上之意也,但汉字较多避写犹可得字,清字无几如同汉文一律避写难得平音字样,不得不另取音声相似者用之,以致去平音甚远,往往不能成文,况古今亦有二字不避之文,嗣后缮写清字除一应人名及遇有二字相联一处者,仍行避写外,若遇一字者仍照平音缮写不必避忌。"
  据上所载:乾隆初年避讳不严,随后渐严。据大连图书馆藏清抄本《满汉字音联经释文》可知,乾隆十三年又颁布满文改定缺笔的规定。乾隆二十五年、二十八年、三十年、三十四年各有避讳令之颁布,统一规定避讳之改字及缺笔。乾隆之御名弘,规定科场文字及一切文移书奏者,皆改作"宏" "历";刊刻书籍时,弘字如有水系等偏旁者,并行缺笔。但庙讳御名偏旁字书之缺笔,止可令现在临文缮写,及此后续刊书板,知所敬避,凡以出版者不必追改。
  5、清仁宗,名琰(1760-1820)高宗第十五子,在位二十五年。据清会典载,嘉庆四年谕:"现在会试届期,士子文艺诗策内,于朕名自应敬避。如遇上一字,著将'页'字旁,缺写一撇一点;单用'禺'字、'页'字、'炎'字,俱毋缺笔。至乾隆六十年以前所刊书籍,凡遇朕名字样,不必更改;嘉庆元年以后所刊书籍,均照此缺笔改写。又奏准,现在考试所用官韵,系属旧刻,于庙讳尚未尽避,而上声第二十八部之首,又直同御名下一字,应于本韵内,请旨加定一字为部首,交武英殿重刻颁行,以符体制。奉旨,诗韵内上声第二十八部,已改俭字为部首,业于春间经武英殿奏前刊刻通行矣。"
  嘉庆八年议定:"字体有古今之分,避写之字,有避书虽殊,究属一安者。又恭代之字,须与本字相近,于选用之中,仍不失本意义,方为明备。今条例内开圣祖仁皇帝圣讳,下一字恭代之字,系属本字古体;世宗宪皇帝圣讳,下一字恭代之字,与本字体制回殊,音义亦别;是以从前纂修四库全书时,高宗纯皇帝谕令馆臣,于圣祖仁皇帝圣讳下一字,以字恭代;世宗宪皇帝讳下一字,以祯字恭代;圣虑周详,互精至当,自应敬谨遵照,以昭书一。并通行内外大小各衙门,一切官私文字,一体遵照书写。各直省学政及监临,明白出示,俾士子敬谨避写;其有仍用旧文者,以还式论。"
  6、清宣宗,名宁,初名绵宁,仁宗次子,在位三十年,年号道光。据大清会典载,嘉庆二十五年八月宣宗谕:"乾隆四十一年十一月,恭奉皇祖高宗纯皇帝谕旨,绵字为民生衣被常称尤难回避,将来继体承绪者,当以绵作,则系不经用之字,缺笔亦易等因,钦此。今朕钦遵成命,将御名上一字敬改,至臣下循例敬避,上一字著缺一点,下一字将心改写一画一撇;其奏旨以前所刻书籍,俱毋庸追改。"""字之避改,道光帝之诏令是改为""字,自咸丰四年后,又谕改为""字,查清内府刻书得知,道光时作""字者较多,但亦有改作""字者较多,但亦有改作""或""字者;自咸丰以后大多改作""字,亦有作""或""缺末笔者,与法令前后之规定大体一致。
  7、清文宗, 奕(1831-1861)宣宗第四子,在位十一年,年号咸丰。道光三十年正月(文宗)谕:"御名上一字仍旧书写,毋庸改避;下一字缺写末一笔,书作''字,以示改避之意;其奉旨以前所刻书籍,俱毋庸议。"咸丰四年谕:"嗣后凡遇宣宗成皇帝庙讳,缺笔写作''者。"咸丰帝讳上一字"奕"字,与诸亲王同,故不讳。自此令颁布之后,同治、光绪、宣统各朝均承袭此一规定,不避帝讳之上一字。极为罕见,臣民可免触讳之难,但欲鉴定咸丰间刊本写本,反而不便。
  8、清穆宗,名载淳(1856-1908)文宗长子,在位十三年,年号同治。据清会典载,同治三年谕:"御史陈廷经春天诗文敬避御名,请毋庸改避偏旁等语。朕御极之初,曾经降旨,将御名上一字毋庸改避,下一字凡臣工章奏,著用''字改避,本未当谕令兼避他字偏旁;兹览该御史所奏,近来各省奏牍及考试诗文,凡字之偏旁从享者,一概改作'口'字,殊与前降谕旨不符;嗣后诸臣章奏,及各项考试文字,于御名下一字仍止敬避本字。"
  据此可知同治帝之讳,法令只规定避"淳"字,改作"口"字;其上一字讳"载"及"享"字之偏旁皆毋庸改避。
  9、清德宗,名载(1871-1908)文宗之侄奕环第二子,在位三十四年,年号光绪。据大清会典载,清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德宗)谕:"御名上一字仍旧书写,毋庸改避;下一字著缺写末笔,以示改避之意,其奉旨以前所刊书籍,俱毋庸议。"
  光绪三年谕:"奉天府府丞王家壁奏士子试卷,于穆宗毅皇帝庙讳及朕御名偏旁相同之字,误会避写,请饬通谕各等语。穆宗毅皇帝庙讳下一字,钦奉谕旨,用一字敬避;朕御名下一字,亦经降旨缺写末笔;其偏旁相同之字,本毋庸避写,著礼部再行知照各直省学政,晓谕士子,一体遵循,以免歧误。"此重申同治帝讳只避"淳"本字;光绪讳亦只避""字;其偏旁相同之字毋庸避写。据查清内府所刻书籍多遵旨辨理。
  10、清末帝,名溥仪(1906-1967)德宗侄,在位三年,年号宣统。据清末写刻书籍观察遇"仪"字仍避。 原载:《艺术市场》2007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