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易贤网:图说北京三千年(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6:55:33
图说北京三千年(4)   第四篇后奥运时代北京旅游攻略(节选) 

第43节:北京最值得去的16个地方

第44节:八达岭长城:守卫北京的...

第45节:王府井步行街:中华老字...

第47节:北海:如诗如画的皇家园...

第48节:国家博物馆:历史在这里...

        第43节:北京最值得去的16个地方










 
  



  古老的东方一直是让世界上很多人向往的地方,而拥有3000多年悠久历史的北京城,更是以其灿烂的文化、浓郁的都市风情而令人们遐想不已。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看,由于文明的更替兴衰,无数繁华一时的大都市都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变得灰飞烟灭,让后人们徒然兴叹。但是,在东方,有一座古城的历史与风貌却幸运地延续了下来,给世界保留了最为庞大的宫殿建筑群和最为完整的文化遗产,这座具有神奇色彩的城市就是北京。不仅如此,这座神奇的东方大都市,正以它既古老又时尚的全新面貌,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友人们前来参观、礼赞。北京,一座神奇的城市,一段不衰的传奇,在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今天,依旧以其所特有的魅力与活力谱写着令人感叹不已的新华章。

  北京最值得去的16个地方

  故宫:体味皇家森严风范

  故宫也称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心,曾居住过24个皇帝,是明清两代的皇宫,现辟为故宫博物院。院内陈列我国各个朝代的艺术珍品,是我国最丰富的文化和艺术的宝库。故宫的整个建筑金碧辉煌,庄严绚丽,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一(北京故宫、凡尔赛宫、白金汉宫、白宫、克里姆林宫),并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故宫的宫殿建筑,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宫殿沿着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排列,左右对称,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整个紫禁城。规划严整,气魄宏伟,极为壮观。在平面布局、立体效果以及形式上雄伟、堂皇、庄严、和谐,属无与伦比的杰作。它标志着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展示着500余年前我国在建筑艺术上的卓越成就。

  故宫博物院的一些宫殿中设立了综合性的历史艺术馆、绘画馆、分类的陶瓷馆、青铜器馆、明清工艺美术馆、铭刻馆、玩具馆、文房四宝馆、玩物馆、珍宝馆、钟表馆和清代宫廷典章文物展览等,收藏大量古代艺术珍品,据统计共达1052653件,占全国文物总数的六分之一,为国内收藏文物最丰富的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其中很多文物是绝无仅有的无价国宝。 

故宫图片-午门



故宫图片-神武门



故宫图片-东华门



故宫图片-西华门



故宫图片-坤宁宫



故宫图片-交泰殿



故宫图片-养生殿



故宫图片-皇极殿



故宫图片-中和殿



故宫图片-保和殿


故宫图片-乾清宫

  颐和园:皇家御用避暑胜地

  颐和园,位于山水清幽、景色秀丽的北京西北郊,原名清漪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位列中国四大名园(另三座为承德的避暑山庄,苏州的拙政园,苏州的留园),并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此园始建于1750年的“康乾盛世”,面积为290公顷(4400亩),园中有景点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古建筑3000余间,面积70000多平方米,古树名木1600余株,其中的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已成为了人所周知的代表性建筑。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烧毁,1886年,清政府挪用海军军费等款项重修,并于两年后改名为颐和园,作为慈禧太后晚年的颐养之地。从此,颐和园便成为晚清最高统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中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与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

  颐和园,主要是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的,它集中了全国园林艺术的精华,构思非常巧妙且独具特色。但是,在1900年的时候,颐和园又遭到了八国联军的严重破坏,1902年再次修复,并于1924年对外开放。后来在军阀混战、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到破坏。1949年之后,政府不断拨款修缮,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2月2日,颐和园以其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优美的自然人文景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被誉为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天坛:规模最大的坛庙建筑群

  天坛在原北京外城的东南部,始建于明朝的永乐十八年(1420年),用工14年,与紫禁城同时建成,名为天地坛,总面积为273公顷,是中国古代明、清两朝历代皇帝祭天之地。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

  在明朝初年,天与地原是合并在一起祭祀的,南北的郊坛都一样,设祭的地方名叫大祀殿,是方形11间的建筑物。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改为天地分祀,在天坛建圜丘坛,专用来祭天,另在北郊建方泽坛祭地,原来合祀天地的大祀殿逐渐废而不用。嘉靖十九年(1540年)又将原大祀殿改为大享殿,圆形建筑从此开始。清乾隆、光绪帝重修改建后,才形成现在天坛公园的格局,天坛的主要建筑祈年殿、皇穹宇、圜丘等也均在此时改建。

  1961年,天坛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而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天坛的评价是:天坛建于15世纪上半叶,坐落在皇家园林当中,四周古松环抱,是保存完好的坛庙建筑群,无论在整体布局还是单一建筑上,都反映出天地之间的关系,而这一关系在中国古代宇宙观中占据着核心位置。同时,这些建筑还体现出帝王将相在这一关系中所起的独特作用。   

 
天坛

 
天坛鸟瞰

        第44节:八达岭长城:守卫北京的军事要塞

   
  八达岭长城:守卫北京的军事要塞

  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市延庆县军都山关沟古道北口,是世界上古老的伟大建筑之一,是我国古代伟大的防御工程万里长城的一部分,也是万里长城的精华,在明长城中,独具代表性。该段长城地势险峻,居高临下,是明代重要的军事关隘和首都北京的重要屏障。

  八达岭长城,其关城为东窄西宽的梯形,建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嘉靖、万历年间曾修葺。关城有东西二门,东门额题“居庸外镇”,刻于嘉靖十八年(1539年);西门额题“北门锁钥”,刻于万历十年(1582年)。两门均为砖石结构,券洞上为平台,台之南北各有通道,连接关城城墙,台上四周砌垛口。八达岭长城为居庸关的重要前哨,古称“居庸之险不在关而在八达岭”。明长城的八达岭段是长城建筑最精华段,集巍峨险峻、秀丽苍翠于一体,“玉关天堑”为明代居庸关八景之一。1953年修复关城和部分城墙后,辟为游览区。

  八达岭地理环境优越,自古以来就是通往山西、内蒙、张家口的交通要道。而且,八达岭的年平均气温比北京低3℃以上,成为“夏都”延庆的旅游龙头。爱国工程师詹天佑先生主持修建的中国第一条干线铁路——京张铁路也经过此地,并在此处设立车站。它也是明长城向游人开放最早的地段,八达岭景区以八达岭长城为主,兴建了八达岭饭店和由江泽民主席亲笔题名的中国长城博物馆等功能齐全的现代化旅游服务设施。八达岭景区以其宏伟的景观、完善的设施和深厚的文化历史内涵而著称于世。 

  1961年3月,“万里长城——八达岭”被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6年被评为全国十大风景名胜之首;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992年被评为“北京旅游世界之最”中的第一名;1995年八达岭长城被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7年5月8日,八达岭长城由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天安门

 
天安门 
  天安门:追忆伟人挥手的岁月

  天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原名“承天门”,当时的天安门是一座黄瓦飞檐、三层楼的五洞牌坊,朱漆金钉,光彩夺目。清顺治八年(1651年),改建为“天安门”,它有汉白玉石的须弥座,高大而色彩浓郁的墙台,上有两层重檐大楼,东西九间,南北五间,象征皇权的“九五之尊”。

  1949年10月1日下午2点55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了典礼,举行开国大典的时候天安门修葺一新,城楼上横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正中悬挂着毛主席的巨幅画像,两旁的标语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万岁”,西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会场在天安门广场。广场成丁字形,丁字形一横的北面是一道河,河上并排架着五座白石桥;再北面是城墙,城墙中央高高耸起天安门的城楼。丁字形的一竖向南直伸到中华门。在一横一竖的交点的南面,挺立着一根22米高的电动旗杆。

  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乐队奏起了《义勇军进行曲》,在这战斗的声音里,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这庄严的宣告,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嘹亮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遍了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开国大典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也宣告了中华民族的新生。从此,天安门成了伟大祖国的象征,新扩建的天安门广场也成了世界上最大最壮丽的人民广场。自1987年11月开始,天安门正式对中外游客开放,天安门也迅速成为了众人向往的旅游景点。  

        第45节:王府井步行街:中华老字号汇集地

  

  王府井步行街:中华老字号汇集地

  人们常说王府井遍地黄金,由此可见王府井是多么的闻名遐迩与历史悠久。历经万千沧桑的王府井,之所以被称为王府井是因为这条街道上一有王府,二有井。说到它的由来,我们不能不提到它那漫长的演变过程。

  从历史上来看,早在辽、金时代,王府井所在之地还是中都城东北部的一个野旷人稀的村落。只是到了元代,在京城建立大都时,王府井这块地方才开始繁华起来,居家也逐渐增多,慢慢地在这里形成了一条专门卖菜的街道,随后又有了丁字街的名号,丁字街便是王府井演变成商业街的雏形。

  1403年,明成祖朱棣即位,从南京迁都北平,并且把北平改为北京。定都北京之后,朱棣在此大兴土木,在建城的同时,在东安门外丁字街东南大片土地上建了十王府,以示皇恩,于是此地形成了王府群。到了嘉靖年间,丁字街就叫十王府街了。从这个时候起,为了满足皇家和达官显贵们消费的需要,十王府街的店铺也骤然增多,逐渐地,这里成了一条繁华的商业街,也成为了中华老字号的汇集地。

  说到被称作“王府井”的那口著名的水井,有人也许会问这口井到底在哪里。

  它就在今王府井大街南段路西,具体地说就是在东安市场北端西门对面便道上稍北的地方。因为这口井位于明代十王府街、清王府大街上,所以便称为“十王府街之井”、“王府街之井”,又或因其拗口,便渐渐地简化为“王府井”。这便是王府井的由来,简单地说,王府井大街是以明朝王府和井命名的。

  明十三陵:祭奠沉睡地下的皇魂

  明十三陵,是明朝十三个皇帝的陵墓,坐落在今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总面积为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这里自永乐七年(1409年)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金碧辉煌的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一位太监。

  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山明水秀,景色宜人。据说当时明代的术士认为,这里是风水宝地,因此被明王朝选为营建皇陵的地方,并依次建有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共十三处陵地。

  明十三陵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寝建筑中保存得比较好的一处,而且建筑雄伟,体系完整,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物价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为了保护这一文物古迹,从解放初期就开始进行维修,1957年,北京市政府公布十三陵为北京市重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十三陵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十三陵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2003年,明十三陵又被列入了《世界遗产目录》。

  十三陵位于一个具有天然规格的山区,其山属太行余脉,西通居庸,北通黄花镇,南向昌平州,不仅是陵寝之屏障,实乃京师之北屏。这种依山建陵的布局也曾受到外国专家的赞赏,如英国著名史家李约瑟说:皇陵在中国建筑形制上是一个重大的成就,它整个图案的内容也许就是整个建筑部分与风景艺术相结合的最伟大的例子。他评价十三陵是“最大的杰作”。他的体验是“在门楼上可以欣赏到整个山谷的景色,在有机的平面上沉思其庄严的景象,其间所有的建筑,都和风景融汇在一起,一种人民的智慧由建筑师和建筑者的技巧很好地表达出来”。    

        第47节:北海:如诗如画的皇家园林

  

  北海公园,位于北京市的中心,是我国现存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之一,距今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了。北海景点的特点是密度大,但因为处处有空,处处包在植被之中,所以并不显得拥挤。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北海的设计是多么的密而不挤、景致无穷,又都那么的自然,让人感受到一种自然的美感。

  北海园林的开发始于辽代,金代又在辽代建造的基础上于大定十九年(1179年)建成了规模宏伟的太宁宫。太宁宫沿袭了我国皇家园林“一池三山”的规制,并将北宋汴京艮岳御园中的太湖石移置于琼华岛上。至元四年(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以太宁宫琼华岛为中心营建大都,琼华岛及其所在的湖泊被划入皇城,赐名万寿山、太液池。

  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朝正式迁都北京,万寿山、太液池成为紫禁城西面的御苑,被称为西苑。明代向南开拓水面,形成三海的格局。清朝承袭明代的西苑,乾隆时期对北海进行大规模的改建,奠定了此后的规模和格局。辛亥革命后,1925年北海被辟为公园对外开放。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北海公园的保护极为重视,拨巨资予以修葺,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园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雍和宫:尊贵大气的皇家寺院
      雍和宫,是我国著名的喇嘛庙,也是藏传佛教的盛地之一,而且它从形式到内容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寺庙,有着特殊的地位和历史背景,是北京久负盛名的旅游和祈福的好地方。

  雍和宫的前身是王府,也是雍正当皇子时的府邸,一开始叫做贝勒府,后来升为王府,雍正继位当了皇帝以后,这里便成了皇帝的行宫,正式赐名为“雍和宫”。雍正帝驾崩后曾在这里安放他的梓棺,以后十年这里供奉过雍正的画像,在乾隆九年(1744年)正式改为喇嘛庙,成为皇家第一寺院。

  在这座寺院里,有一块具有历史政治意义的大石碑不能不提。当我们游览此地的时候,进了第一座大门雍和宫门之后,在第一座大殿雍和宫之前,就会看到有一座大碑亭,立在甬道中间,亭中有一块大型四面碑。这块碑叫《喇嘛说》,高6.2米,正方柱形,每面宽1.45米,上面用四种文字刻着乾隆皇帝写的一篇文章,专门论述了喇嘛教的来源、作用和教制教规。碑立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碑文的汉字则是乾隆的御笔,字体工整漂亮。这块石碑既体现了大清对藏传佛教的统治政策和政治态度,也是我国宗教文化的反映和展现。

  除此之外,作为皇家寺院,雍和宫里还存有许多珍贵的物品,包括大量的历史碑刻、匾额,大多都是皇帝的御笔,还有大量精致的佛像、唐卡、经卷、佛教文物,以及六世班禅大师和七世、十三世达赖喇嘛来京时的珍贵遗物、密宗造像等等,这使雍和宫成为一座非常高级且尊贵的皇家藏传佛教博物馆。至今,雍和宫里仍有不少来自内蒙古的喇嘛,使其香火常年兴旺,而且国内外的参观者也络绎不绝。

  香山:红叶满山人心醉
     香山,又称静宜园,位于北京海淀区的西郊,全园面积为160公顷,最高峰海拔557米,是北京著名的森林公园。1186年,金代皇帝在这里修建了大永安寺,又称甘露寺,并于寺旁建造行宫,此后元、明两代的不断修建使得皇家园囿初步形成规模,清代乾隆年间对香山大兴土木,使之作为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静宜园”,而名列清代著名的景观“三山五园”之内。

  香山的景点虽然很多,但最有名的当属香山红叶。秋天的时候,漫山遍野的黄栌树叶红得像火焰一样。据史书记载,这些黄栌树是清代乾隆年间栽植的,两百多年以来,逐渐形成了拥有94000株的黄栌树林区。每年的10月中旬到11月上旬是观赏红叶的最好季节,红叶的延续时间通常为1个月左右。半山亭、玉华山庄和阆风亭都是看红叶的好地方。

  ?关于香山之名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香山得名于最高峰的钟乳石,其形似香炉,所以被称为香炉山,简称香山。另一种说法认为,香山是得名于古时候香山上的杏花,花开时其满山遍野的香味使得此山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香山”。

  东宫门,是香山公园的正门,原东宫门已经不复存在,现在所见到的是新翻修的大门,清代乾隆皇帝题的匾额“静宜园”便悬挂于此门楣之上。此外,著名的景点玉华山庄便处在了香山公园的中心,这是在明清古刹遗址上建的山庄,是秋季观赏红叶的理想之处。还有始建于清代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的昭庙,主要由牌坊、虹台和琉璃塔组成,是一座大型藏式喇嘛庙,以及始建于明代嘉靖元年(1522年)的见心斋,清代的时候得到了重修,这是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处古迹,为香山之内的“园中之园”。这些都是去香山值得参观、体味的景点。 

        第48节:国家博物馆:历史在这里沉淀

  

  国家博物馆:历史在这里沉淀

  中国国家博物馆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的东侧,是在原中国历史博物馆和原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两馆合为一体后,以中央大厅为界,北半部是中国革命博物馆,南半部为中国历史博物馆,是一座系统展示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历史的综合性博物馆。

  该建筑于1958年11月动工,1959年与人民大会堂同时建成,成为建国十周年首都十大建筑之一,并于同年国庆之际开始接待观众。1961年7月正式对外开放。整座建筑南北长313米,东西宽149米,总建筑面积达69000平方米。中央部位和两翼的中部是四层建筑,其余部分为三层。在总出入口处,24根方柱组成了富有中华民族风格的11孔巨型方柱式门廊,门廊两端是两座高达39.83米的柱楼。廊额上黄色和红色石料镶嵌成的多面红旗簇拥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浅黄色的外墙和用玻璃砖镶成的金黄翠绿的屋檐,色彩鲜明。

  中国国家博物馆基本陈列以中国通史为主,通过举办有关历史、考古、文物等方面的多种专题陈列,以及临时展览、常设国际交流展览和捐赠品展览等不同形式的展览,向公众系统展示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优秀的民族传统和当代主流文化精神,并全面地展示与宣传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进程与辉煌文化,介绍世界文明与优秀文化。通过高水平的历史学、考古学、文物学、博物馆学研究,不断丰富和深化公众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推动博物馆事业发展。国家博物馆还将成为首都中心区供公众进行高品位文化享受的重要场所。

  中国国家博物馆于2007年进行改扩建工程,2010年将完成改扩建,建筑面积增加到15万平方米,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博物馆之一。博物馆的西、南、北三面整体保留,进行加固改造和维修。新馆部分镶嵌在老馆中间并向东扩建。建筑风格与老馆保持一致,建筑体量比现在老馆略高。改扩建工程完成后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无论从文物藏品、展览规模、硬件设施还是从人员组合上都达到了与其相配的规模和水平,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博物馆。

  北大·清华:梦想起飞的学术殿堂      北大、清华,作为坐落于北京海淀区的著名高等学府,百年来一直以其久远的教育传统与浓厚的学术氛围吸引着无数的海内外学子前来求学。

  北京大学,作为国内学科设置最为齐全的大学,在人文科学领域代表着国内最高学术水准,无论是在传统的还是在新兴的人文科学领域,北大都卓有成就。当然,北大在自然科学领域同样建树不凡,理学领域在全国高校中以七项第一、两项第二显示了北大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卓越实力,医学领域5个学科全部进入三甲。北大的学术声誉更是得到了世界的肯定,在2006年英国《泰晤士报》一年一度世界大学排名中,北京大学排名十五,超越了东京大学成为了亚洲第一。

  同样,北大也是各国政要和诺贝尔奖得主来访最多的学府,他们从容自若的言谈、温文尔雅的举止、渊博高深的见解,让每一位北大学子受益匪浅,学到了课堂上未能获得的知识。

  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校训的清华大学,同样也是中国大学的楷模与先行军,一直保持着自己的准则与格调,这又并不妨碍它吸收外面更先进的思想。每年,清华都要聘请国外优秀的教师来这里任教,这些老师的到来也给清华注入了新鲜的思想与血液。

  北大、清华自创立以来就一直是中国在国际上最具知名度的大学,在这里,可谓是青年才俊、大师名家云集,身处其中的每一位学子都能感受到名家的风范,聆听大师的教诲,使得这些学子都具备了与众不同的思想与气质。

  爨底下:不可多得的古村文化经典     
         在北京古老的大地上,有这样一座风貌古朴、环境幽静的古老山村,它就是静静卧居于京西深山峡谷之中的爨底下村。

  在明、清时代,该村所在地为京西贯穿斋堂地区西部东西大动脉最重要的古驿道,也是京城连接边关的军事通道,又是通往河北、内蒙一带的交通要道。古村位于古驿道距离斋堂川(现斋堂)西6千米的山坡地段。海拔650米,属太行山脉,清水河流域。从周围环境上说,该村四面群山环抱,山脉起伏蜿蜒,气势壮观,山形奇异优美,看上去其布局和谐而又有序。70余座灵巧多变的山地四合院沿山势高低分台而筑,层层叠叠,栉比鳞次。那蛮石原木建造的房屋、山石铺砌的陡峭台阶和街巷,朴实厚拙,色彩斑斓。村内有山泉,有充足的日照,良好的自然植被和适宜耕作的土壤,是一处生态环境良好、适宜耕作和居住的建村基地,为爨底下古山村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极为难得的地理条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爨底下是一座融自然美、人工美、社会美于一体的聚落环境,具有着“活化石”般的珍贵价值,记载着古村发展的历史、先人建村的智慧和创造实践。村里至今仍保存着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物和遗存,是极为难得的历史见证。它虽然历经了岁月的变迁与沧桑而失去了昔日的辉煌,但它那亲切近人、充满自然气韵和浓郁生活气息的山村环境,依然是那么的动人。

  爨底下古山村,作为北京古都珍贵的历史文化村落,它的发掘为京城增添了乡土文化的风采,特别是古村独有的山地四合院与京城的胡同四合院相映生辉,使京城民居文化更加绚丽多彩。从全国看,爨底下古村也是我国不可多得的古村文化经典,它具有历史文物和建筑、美术、社会学等多学科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
 
 
民国时期的永定门 

2005年重建的永定门 

起始点为永定门的中轴线已有850年的历史 

按照传统的“隆庙社、崇阙坛”规制,在中轴线两旁对称排列各种坛庙建筑物。

 

先农坛  

先农坛里的祭坛

 

连接天坛的中轴线

 

天桥(1934年拆除)  

正阳门箭楼、城楼及天安门广场、故宫  

改建后的前门大街,现在是步行街。 

重建的正阳桥坊,也称五牌楼,原桥坊1958年拆除  

正阳桥坊(五牌楼)  

正阳门(俗称前门)箭楼  

正阳门(俗称前门)箭楼  

正阳门(俗称前门)箭楼  

正阳门(俗称前门)城楼  

正阳门(俗称前门)城楼  

正阳门(俗称前门)城楼  

中华门原貌明称大明门,清称大清门,民国时改为中华门,1954年拆除  

民国时期的中华门  

现在的毛泽东纪念堂就建在中华门的原址 

人民英雄纪念碑

 
天安门广场

 

建在中轴线西侧的人民大会堂 

建在中轴线东侧的国家博物馆 

从天安门城楼俯望天安门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