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江区珠江人才网招聘:一段历史,一段反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9:05:25

一段历史,一段反思

从新闻报道走进受众的生活,记者就充当着极其重要的纽带作用。记者通过采访、拍摄、整理、编写等过程,将不同的新闻事件,以报纸、图片、广播、视频等形式,传播给受众。自此开始,记者传达新闻的责任和社会公德心之间就存在着冲突,甚至有时候是对立的。关键时刻,记者传达新闻的义务和社会公德心应如何取舍,始终是一个惹人争议的话题。

早期最典型的、最受人非议的当属赢得1994年普利策新闻特写摄影奖——《饥饿的小女孩》的记者凯文·卡特因。卡特因的照片——《饥饿的小女孩》,显示1993年一个饥饿的苏丹小女孩正爬向救济站的情形,一只老鹰停在距离她不远的地方。该片确实受到了指责,因为那只老鹰有可能扑向这个幼童,而记者却首先是拍照。

从理性上分析,记者的工作就是记录事实,该照片真实的反映了战争所给底层人们所带来的灾难,旨在呼吁和平,谴责战争,卡特因尽到了他作为一个记者的责任,对于受众,对于社会的责任。但感性来说,他是一个人,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如果为了工作而把一个频临危险的生命置之不理,从社会道德上,他不是一个合格的人。虽然拍完照片后,他也立刻去救那个小女孩,他也珍惜生命,并没有因为是记者,而忘记了人的本性——善良、友爱,但舆论的谴责仍是不断,最后因无法承担社会舆论的指责而选择自杀一事。

1997年,台湾艺人白冰冰的女儿白晓燕被绑后被杀一案,轰动当时整个台湾。据台湾半官方的国策中心研究室所做的研究报告显示,白案的影响层面甚至达到台湾的修宪、政党政治与内阁政治的权责划分。

如今虽然已经事隔十多年了,但人们仍记忆犹新。白案最后结果主犯陈进兴被地方法院判处死刑,从犯也得到相应的处罚。但细心的人们是否发现,陈进兴的残忍作案手法固然让人痛恨,那我们的记者呢?当时又在做什么?在警方与白冰冰努力拯救白晓燕时,我们的媒体为了新闻报道,为了将事件陈于受众面前,不顾白晓燕的安慰,追踪报道此事件,据称当时白冰冰都给记者跪下了,但始终没有人放下手中的摄像。这不得不使我们反思:报道真相固然重要,但首先要明白,记者是有血有感情的人类,而不是冷血无情的机器,当时面临的是一个人的生命安全,在歹徒手中随时可能丧命的鲜活的生命,除了救人,什么都是次要的。

最近,新华社记者柳涛因一组发生在厦门的新闻照片成为了舆论的焦点。这组照片忠实记录了2011年5月9日下午,一名骑车人冒雨经过福建厦门市厦禾路与凤屿路交叉路段时,因自行车前轮突然陷入一水坑,身体失去平衡摔倒的情景。

记者初始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当地相关部门的注意,及时关注交通情况,给当地的行人以安全的保障。虽然达到了预期结果,当地相关单位下午就立即把路面的坑填平,并设有标志,提醒行人注意安全。但与预期结果不太一致的是,针对这组照片,很多网民认为记者不就路上有坑提醒路人,而是守株待兔看着路人落难的做法应受谴责:“照片拍得倒是精彩,可拍照的人太缺德。明知有坑不设路障,却满怀信心地等着人栽跟头”,“记者肯定知道会出事,就在一边看着,鄙视”。柳涛本人甚是感到委屈,自己听路人提供新闻线索,在大雨中苦等了一个小时,才将事件记录下来,履行了记者的职责,还要备受争议。其实,这正是记者传达新闻的责任和社会公德心之间的冲突。

普利策曾描述记者:记者是社会这艘大船居于船桥上的瞭望者,因此他的职责就是观察地平线上的细小情况与变化,那么当甲板上有情况时,我们不能要求瞭望者放弃职责。是的,一名合格优秀的纪实、民生记者,必定也是备受争议的,这源于他记者的责任与社会公德之间的矛盾。要想记录真实社会的背后,解决现实问题,记者必定有所取舍,而在取舍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何把握记者传达新闻的责任和社会公德心之间的平衡点,始终是我们新闻人的一项巨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