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图片:宣笔--春秋--唐--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1:45:31

中国宣笔始祖——蒙恬

    中国宣笔为我国传统文房四宝之首,始于秦代,产于安徽省泾县境内,迄今已有2千多年的悠久历史,被历代誉为硬软适人手,百管不差一而驰名中外。
    据唐代韩愈在《毛颖传》中的记载:公元前二二三年,秦大将蒙恬奉命难下伐楚国,途径中山地区,见此地山兔较多,长毛可用,遂命工匠取山中兔毫,制造出第一批改良的秦笔。据查《中国古代地名大辞典》记载,《毛颖传》中所提到的中山地区,即为今安徽宣城泾县一带的山区,故蒙恬取中山兔毫所制造出来的秦笔为中国宣笔的祖先。因此,蒙恬也被历代尊为中国宣笔制作的祖师。
   毛笔在中国古代,称谓不一,说法各异。据史籍记载:战国时期,楚过称笔为聿,吴国称笔为不律,燕国称笔为弗,直至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才被统称为笔,史称一直延续至今。关于蒙恬造笔之说,史籍记载最早见于张华《博物志》:秦蒙恬造笔。六朝时,梁周兴嗣编《千字文》中写到:恬笔伦纸,即蒙恬造笔,蔡伦造纸之说。《古今注》一书中有如下记载:牛享问于颜师古,曰古人有契即当有笔,皆称蒙恬造笔何也?答曰:恬乃秦人,但能为秦笔耳。上诉史籍记载,比较清楚地说明蒙恬所造秦笔的由来。将字拆开,上头为竹,下端为笔,这是中国造笔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它奠定了中国毛笔生产的根基。另据徐炬名《事物原始》一书记载:蒙恬以竹为管,以兔毛为毫。秦笔实际上是蒙恬在战国时期制笔技艺的基础上,经过改良制作而成,史称秦笔,确定了以竹为管,以兔毛为毫的中国宣笔的制作技艺。蒙恬创制的秦笔,其优点是在继承战国制笔技艺的基础上,将笔头镂成腔体纳入兔毫,使笔头可以保持浑圆的状态,更利于吸墨和书写,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种传统制笔模式一直沿用至今,实为中国制笔史上的一次革新,从而奠定了蒙恬在中国造笔史上的祖师地位而永远千古。
    中国宣笔,传至汉代,制作技艺得到进一步改进,笔身装饰十分考究。据清唐秉均《文房肆考图说》载:汉制笔,雕以黄金、饰以和璧、辍以隋珠、文以翠翡、管非文犀、必不象牙,极为华丽也。又据《西京杂记》所载:天子所用笔,管则饰以错宝,毛皆以秋兔之毫,并以杂宝为闸,厕以玉璧翠羽,皆值百金。魏晋时期,中国宣笔制作基本传承汉制风格,但也有所改进。据蔡异《笔赋》,晋成公绥《弃故笔赋》,晋傅元《笔赋》等史籍记载,此时各家对制笔取毫、制管、镶饰等均有严格要求。主要是采秋毫之颖,削文竹为管,缠以素枲,纳以元漆,以求达到:写文象于纨素,动应乎而从心,焕光流而星布丰约得中,不文不质之奇特效果。
    中国宣笔的制作,自古以来均十分讲究,选料严格,记忆精湛,能工巧匠辈出,世代制笔传承。据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介绍韦延制笔法时着重提到:先此以铁梳兔毫及羊青毛,去其秽毛,皆用梳掌痛拍整齐,毫锋端本各作扁极,令均调平,将衣羊青毛缩羊青毛,去兔毫头下二分许,然后合扁卷,另极圈,讫痛颉三,以所整羊毛中为笔柱,复用毫青衣羊毛使中心齐,亦使平均。痛颉管中宁随毛长者使深,宁小不大,笔之大要也。这里着重介绍了古代韦诞的制笔秒理。另据书圣王羲之在《笔经》中谈到:制笔之法,桀者居前,毳者居后,强者为刃,软者为辅,参之以麻,束之以管,固以漆液,泽以海藻,濡墨而试,直中绳,曲中钩,方圆中规矩,终日握而不败,故曰妙笔。中国宣笔,自蒙恬创制,秦定为笔,经汉魏晋时不断加以改进,逐渐形成了比较细统成熟的传统手工制笔技艺,最终成为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文化艺术形象,推动了中国传统书写绘画艺术事业兴起和发展,为中华文明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唐代:中国宣笔被列为“贡品”而名扬四海

    中国宣笔发展到唐代,已成为全国毛笔的经典代表,唐时宣州一举而成为全国制笔中心。尤其是宣州能工巧匠,普遍采用精选兔毫制作出来的紫毫笔,鸡矩笔,更是精致绝伦,名噪一时,争相求购,价值百金,爱不释手,誉满四海,列为贡品,广受赞扬。
    唐代,因泾县地属宣州郡管辖,所产毛笔又集中于宣州集散,故因地得名曰宣笔,并一直沿袭传承至今。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载:唐天宝二年,陕郡太守韦坚引灞桥水至望春楼下,汇成广运潭。唐玄宗登楼看新潭,韦坚聚江淮漕船数百艘,为首之船由陕县县尉坐船头,口唱《得宝歌》,百女齐声相和,鼓乐齐鸣,后船各标郡名,依次衔尾跟进,来到望春楼下。船上满载本郡特产,如广陵郡船载锦、镜、铜器、海味;丹阳郡船载京口绫衫段;晋陵郡船载折造官端绫绣;会稽郡船载铜器、罗、吴绫、绛纱;南海郡船载玳帽、珍珠、象牙、沉香;豫章郡船载名瓷、酒器、茶釜、茶铛、茶碗;宣城郡船载空青石、纸、笔、黄连;始安郡船载蕉葛、蚺蛇胆、翡翠;吴郡船载方丈绫。漕船来自数十郡,驾船人都南方装束,戴大笠子、着宽袖衫、草鞋。漕船排列在望春楼下,京城百姓从来没有见过船桅,看如林的桅杆看呆了。韦坚奉上诸郡轻货,府县乐队和教坊相次奏乐,唐玄宗大喜。这是唐代一次盛大动人的南方手工业品和特产的水上展览会。可以看出,在这场盛大隆重的水上展品中仅宣城郡一地献奉纸、笔等文房用品。这就说明:唐时宣城生产的毛笔,已是质地精良,工艺超群,美观耐用、甲于各地、名列天下而被选为贡品,年年用于献奉朝廷,中国宣笔由此而传扬神州,为世人所敬重,实为珍品。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朝中任左拾遗时,曾作《紫毫笔》诗,表达诗人对宣州紫毫笔的盛赞之誉:
紫毫笔:尖如锥兮利如刀,江南石上有老兔,
            吃竹饮泉生紫毫,宣州之人采为笔,
            千万毛中拣一毫;毫虽轻,功甚重,
            管勒工名充岁贡。君兮臣兮勿轻用;
            勿轻用,将如何,原赐东西府御史,
            愿颁左右台起居。搦管趋入黄金阙,
            抽毫立在白玉除。臣有奸邪正衙奏,
            君有动言直笔书。起居郎,侍御史,
            尔知紫毫不易致。每岁宣城进笔时,
            紫毫之价如金贵。慎勿空将弹失仪,
            慎勿空将录制词。
   
唐代中国宣笔,因白居易一首《紫毫笔》诗而名声大振,价如金贵,颇不易得,实为文房四宝中珍品,尤其是唐时创制的鸡矩笔,更是中国宣笔在唐代制笔工艺中的精品,尤为珍贵。
    唐代诗人耿湋官至左拾遗,对宣笔更是极力推崇,爱不释手,实如神笔一般。特作《咏宣州笔》一诗为赞:
            “寒竹惭虚受,纤毫任几重。
            影端缘守直,心劲懒藏锋。
            落纸惊风起,摇空见露浓。
            丹青与文事,舍此复何从。
   
唐代女诗人薛涛对宣笔也是备加推崇,做《笔离手》诗:
            “越管宣毫始称情,红笺纸上撒花琼。
             都缘用久锋头尽,不得羲之手里擎。
   
唐代中国宣笔制作,其选毫除沿袭兔毫外,还兼选鹿毫、羊毫、狸毫等为原料。其笔管却采用象牙或犀角制成,丰富多彩、工料精致、华丽无比,成为帝王大臣,文人雅士把玩和收藏的艺术珍品。尤其是陈氏、诸葛氏两大制笔工匠,在唐代宣笔制作中更是技艺超群,精湛绝伦而名扬海内外。据邵博《闻见后录》记载:宣城陈氏家传右军求笔帖,后世益以作笔名家。柳公权求笔,但遗以二支,曰公权能书,当继来索,不必却之。另据段公路《北户录》载:宣城岁贡青毫六两,紫毫三两。又具《清异录》载:伪唐宜春王以谦,喜书札,学晋二王楷法,用宣城诸葛笔一支,酬以十金,劲秒甲当时,号为翘轩宝帚,士人往往呼为宝帚。南宋叶梦得撰《避暑录》记载:笔出宣州,自唐惟诸葛氏一姓,世传其业。诸葛氏、陈氏二家制笔名匠,是唐代中国宣笔制作高师、并驾齐驱、驰名全国,世族为业,祖传秘制,选为贡品,将中国宣笔在唐代的发展创新与运用,又提高到一种新的艺术境界。

宋代——中国宣笔誉满神州

    中国宣笔发咱至宋代,其制作技艺已是日臻完善,名工辈出,声誉日隆。尤其是这一时期,书法名家倍出,书风各异,有力地促进宣笔技艺不断改进完善、宣笔品种的不断增多、宣笔名品的不断涌现。特别是宣州制笔世代名家诸葛氏所创制的无心散卓笔,根基牢固、久用不散、独领风骚,成为中国宣笔史上的一支劲秀。
    在宋代,中国宣笔制作技艺因书法家需求而不断加以改进,书法家们因宣笔使用得心应手从而推动了宋代书法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宣笔与书法相得益彰,同展风采,共放光辉。宋代著名诗人,书法家梅圣俞写诗赞到:笔工诸葛高,海内称第一。北宋大文学家、大书法家欧阳修,在接受梅圣俞赠笔之后,抑制不住喜悦之情,特作了首长达百余字的《圣俞惠宣州笔戏书》诗称赞到:
                          “圣俞宣城人,能使紫毫笔。
                          宣人诸葛高,世业守不失。
                          紧心缚长毫,三副颇精密。
                          硬软适人手,百管不差一。
                          京师诸笔工,牌榜自称述。
                          累累相国东,比若衣缝虱。
                          
或柔多虚尖,或硬不可屈。
                          但能装管榻,有表曾无实。
                          价高仍费钱,用不过数日。
                          岂如宣城毫,耐久仍可乞。
   
欧阳修在诗中采用对比的方法,比较系统地描述了宣笔与京师之笔的优劣,盛赞宣笔技艺。宋人黄山谷在得到别人赠送他的宣笔之后,也特作七律一首作赞:
                         “宣城变样蹲鸡矩,诸葛名家捋鼠须。
                        一束喜从公处得,千金求买市中无。
                        漫持墨容摹科斗,胜与朱门饱蠹鱼。
                        愧我初非草玄手,不得闲写吏文书。
   
在宋代对诸葛氏制作的宣笔,最为推崇的要数大书法家、文学家苏轼。据史书记载:宋绍圣三年五月间,苏轼途经皖南泾县水西地时,见卖笔者以二十钱买两枝的价格出售,便当即买下数枝,挥毫一试,只见墨水相浮,纷然欲散,深感此笔之优。因此而感叹道:信岭南无笔也。另据《石林避暑录话》记载:笔盖出于宣州,自唐唯诸葛一姓,世传其业。治平、嘉佑间,得诸葛笔者,率以为珍玩。熙宁后,世始用无心散卓笔,其风一变。散卓笔是宋时诸葛高因书法运笔所需而创制的一种新产品,形神兼备,运用自如,深得苏轼喜爱。
    宋代中国宣笔制作最著名的要首推宣州诸葛氏一家,举族为业,世代相传。先后有诸葛高、诸葛元、诸葛渐、诸葛丰、诸葛方等家族成员,其中最为出名者当首推族兄诸葛高。当时,诸葛高制笔甲天下,得之者都视为珍玩。宋时诸葛氏制笔,世袭传承,总以兔毫为主,紫毫是兔毫中之上乘原料,弹性极佳,制作出的笔能挥洒自如,得心应手,故世人珍之。诸葛氏制笔,其特点是选料精,取法正,制工细而名甲天下,显赫一时。
    散卓笔是诸葛高精心创制的一种宋代高档宣笔珍品。散卓笔亦称无心笔,属一种长锋笔种类。散卓笔主要是采用精选兔毫制成,其特点是锋长稍柔,具有软熟、散毫、虚锋等特点。书写绘画、潇洒飘逸,行如流水。散卓笔的问世,适应宋时在桌椅上悬肘悬腕而书写的需要,彻底改变了传统短锋制笔的旧制,开创了宣笔史上长锋长笔的新纪元。其时,散卓笔唯诸葛高能制之,其他学则,皆得其形似,而不得其法,反不如常笔。正如宋代诗人林如靖所赞:顷得宛陵葛生笔,如麾百胜之师,横行纸墨,所向如意。
   
宋代中国宣笔技艺,由诸葛氏一族,选料严格,适时创新,记忆精湛,独具雄风,影响深远,播及四海,实为珍玩。有力推动宋时书法绘画艺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深受书法家的喜爱和推崇,将宣笔制作技艺推向到一个顶峰时代,创造出中国宣笔制造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