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色夫人单篇:三跨人民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9:48:43

三跨人民桥

少 白

引 子

这里所说的三跨人民桥,倒不是说三大步就能跨过一座桥,而是说人民桥从建桥到一而再的重建,经历了三个时期,像是跨越了三个时代。

甲午战争订立马关条约(1895年),苏州盘门青地辟为日本租界。据说日本人本来看中此地可成为商业热闹处,才定为租界。不料苏州商界却宁愿另辟市场,不愿在日本租界内经商,即使外国势力在青地建立了一些工厂和公司,但始终热闹不起来,比起万年桥大街、南浩街、石路的繁荣程度,还是有天壤之别。

1949年解放以后,盘门青地一带工业逐步发展起来,有面粉厂,丝厂,砖瓦厂,包括苏纶纱厂、苏州纱厂在内。有不少工人的家都住在城内,上下班要从盘门外那座高高的吴门桥上爬过去。那时候从孔庙向南都是农田,农田里被上下班的女工踩出一条小路,抄近路从孔庙经瑞光塔出盘门。男工们就另辟蹊径了,下班时,弄条小船,就在现在的人民桥的位置,从南岸摆渡到达北岸,然后在城墙上的豁口处,挖掉些城砖,形成踏步,只要插进一足,或手攀一把,就像现在的攀岩运动那样,翻越城墙,走上南园的田埂,向北走过孔庙泮池,抄了一大段近路就入城了。骑自行车的人还能肩着自行车爬城墙,好像是在进行什么越野赛。久而久之,在南门未开辟之前,那里便有了一个大豁口。抄近路,翻城墙的行为也反映了一种民情,说明那里确实是需要一顶桥和新开一个门。

一 跨

到了1951年9月,市政府决定开辟南门,新建人民桥。

新辟的南门严格地讲并非是城门,只是把原有的城墙豁口拉得更大点,人民桥就是从这里第一次跨过运河通向彼岸。当时的人民桥桥长只有42.25米。桥宽6.71米,两辆公交车在桥上相遇就有点危险,好在当年的公共汽车不过桥,人民桥是终点站,一天也没有几班。人民桥南端是个陡坡,骑自行车的人从桥面上冲下去,右拐弯不用蹬,可以一直淌到苏纶纱厂的大门口。

建造人民桥当然不仅是为了工人的上下班,主要是为了发展经济,想使南门外发展成为工业区,要让人站在人民桥上向南看是浓烟滚滚,烟囱林立。那时候没有什么污染的概念,烟囱林立,浓烟滚滚是经济繁荣的象征。南门内的经济也要繁荣起来,要有市场,要有铺面。所以在人民桥建成之后,曾多次在南门内举行过苏南城乡物资交流大会,发动许多商家在路的两边搭起草棚来做生意,一时间倒也十分热闹,交流大会结束以后,路的两边也出现了一些小铺面,可惜的是这些小店铺都是草棚,一年后被一场大火烧得光光的,人民桥北又冷落下来了。于是政府在桥的西北部辟出一大片农田,兴建工人住宅区1.5万平方米。商业市场也建起店铺,还建起了规模不差的建筑工程技术学校。1957年还建起了工人文化宫。许多工人住进了新房,改善了生活,南门城内好像是一片工人的乐园。

当年新建人民桥在苏州来讲是一件大事,市民人人皆知,可在建桥之中却发生了一起大错案,因为桥成之后适逢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俗称打老虎。凡是经手过钱财的人都可以被怀疑。人民桥的总投资虽然只有7.42万元,可在当时来讲已经了不起。经手此项工程的是市建设局长何光启,当时还没有国营建筑公司,工程是由营造商承包的。当年的运动来势很猛,何光启是在劫难逃,说他接受了奸商的大量贿赂,报纸大篇登载了何的“贪污腐败劣迹”,被宣布逮捕法办,并判徒刑三年。这位1938年参加革命,身经百战,被敌人称为“何阎王”的“双枪何光启”虽然蒙冤,倒也坦然,出狱以后照样努力工作,且重新入党,但申诉不断,坚持要求平反。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终于重见天日,撤消原判,恢复党籍、工龄、行政级别。此时他已是七十老翁了,他经手建造的人民桥也老得不堪重负,伤痕累累,必须重建。

二  跨

自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兴建人民桥之后,南门一带就慢慢地繁荣起来了,有了轮船码头、汽车总站、旅馆、商场、中小学校,桥南也是工厂林立。南门的市面仅次于观前、石路,成三足鼎立之势。而二十多年桥龄的人民桥已老朽了,桥面道路不畅,尤其是桥南堍,车行交叉,行驶不便。

1977年二次建桥,新的人民桥总长62米,桥面宽22.62米,人行道3米,二礅三孔,混凝土悬臂桥梁,载重拖车可达60吨。桥南堍与南门路相交处作立体处理,即南门路汽车从人民桥旱桥桥洞通过,大大改善了十字路口的交通。当初盛传苏州建成首座立交桥,其实苏州老早就有立交桥的,广济桥南岸的上塘街就是从旱桥洞下穿越的;泰让桥下的枣市街也是越过旱桥洞的。桥上桥下行人行车互不干扰,这不就是立体相交的桥梁吗?只不过规模不大,不及人民桥现代化罢了。

重建人民桥时设一指挥所,市革会生产组干部王德麟曾负指挥责。梁君楣、阮雍崇两位雕塑家建议他在设桥栏时,在栏板上(即使水泥的)刻些浮雕图案,装饰美化桥梁面貌,以示名城苏州有点文化味。像古代赵州桥有雕花栏板,南京长江大桥有桥头堡还有三面红旗、工农兵的雕像等等。他很是赞成,可惜资金不足,无法实现。此后,王德麟成了建桥的行家,建过虎丘路与铁路相交处的立交桥、白洋湾的立交桥。他也曾拆过枣市桥,拆的时候就将石料编号,将来要移建到山塘河上。几年后,他工作调动了,山塘河上也不见有新建三孔古桥,枣市桥拆下的石料也不知丢在何方?殊为遗憾。而最可惜的是此君于今年五月初犯了高血压病突然去世,没有能见到今日的人民桥。

人民桥二次建桥之后,造成今日吴中区的繁荣,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苏州市的经济高速发展,人民桥不堪重负了,它驮着不可胜数的车辆、物资,载过几亿人次的脚步,趁水穿膛而过无数的船队,桥身两侧加挂了许多管道、线缆,像蛛网似的包裹着身段,一眼望去,简直杂乱无章。人们踩在它的背上,还嫌它路狭、拥挤,殊不知这是年迈者带病上阵,勉为其难呀。此外还有不为外人所知的暗病隐患:桥墩多次被船队撞伤,桥面经不起长年累月的重载,桥已经下沉了,只有拆了重建。

三  跨

三建人民桥工程投资3500万元。工程从2002年8月8日到今年4月15日,历时8个月。桥墩为钻孔灌注桩基础,九跨,简支板梁。桥阔45米(当年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面宽15米、人行道2.25米),双向六车道,再加慢车道和人行道,实际是十条道。

南堍下有旱桥可通集装箱车或双层公交车;北堍旱桥仍旧有公交车环回道。旱桥路下,为避免积水,设水泵房。桥的人行道上架有廊棚,成廊桥或称风雨桥。

这次建桥与往日不可同日而语了,现在人们考究文化、历史,在本乡本土造桥还要有苏州味,过去我们少钱缺银的时候,嘴巴不硬只能称“有条件下注重美观”,有些事情就办不到。这一次征求过全国、本市的古建筑家、造桥专家、文化界人士的意见,要造一顶什么样的桥。

石料拱形古桥肯定不敷交通需要。钢筋混凝土桥就是单调。桥上竖雕像,洋为中用有的是,赤裸裸的女神不像话;竖个伍子胥老头吧,又不伦不类;雕刻石狮子类似旧俗。若建桥头堡,又和桥身比例不相衬。难处不少,然而,新桥要有文化气息却是共识,苏州的传统文化也可提供参考。

历史上苏州多暖桥(廊桥)。五六十年前在大儒巷、录葭巷一带比比皆是。据说古时候阊门外吊桥也曾是座廊桥。于是,今日人民桥两侧的人行道上建有一字长蛇阵的廊棚。从正面看一座重檐楼阁居桥中最高位置,左右伸展,高低错落,到南北两端相交处,建有四披式飞檐台阁,通向南北岸的行人踏步由此而下。长廊为梁架式,柱下有石础,内柱间装挂落,似园林亭台楼阁。今后还将延请名人雅士命名和题写匾额、楹联,添加书卷气。

桥栏全是细錾花岗石,远看似城垛,相隔一米左右竖有方柱头,桥栏中雕有束腰莲花而镂空,既可凭栏远眺,又轻盈透漏。

桥的坡度是人们所关心的,因为桥下的河道已非运输航道,属旅游观光河道,桥墩不必过高,坡度不大,骑自行车人先有感受,驾驶员们也不必急急乎换排挡、猛踩油门,轻松过桥。想来这类规划设计者属自行车族,将心比心,关心了自己就关心了别人,现在的流行说法叫“人性化”。人性化的事例不少。拆除、重建过程中,交通不能中断。为方便行人,先拦河筑坝,河底铺路通自行车与行人(本来河底要清淤);又在原桥东西两侧设墩架桥先建慢车道,成临时汽车通道,然后在这狭小的天地里拆除老桥,再打桩设桥墩、架桥梁,最后和慢车道连接,真是“螺蛳壳里做道场”了。

尽管工地上竖有公告牌称“桥梁施工,给你带来麻烦,请多原谅!”然而人们不了解内情,被拥塞在公交车里的乘客,闲话不少。而工地上施工单位达数十个,从大系统说有中铁二十局管桥梁,市政工程管道路,古建筑施工管廊桥,还有邮电、广电、煤气、自来水、绿化等等。除桥面建设外,桥身里还密布管道、电缆、光缆等,内容各不相同,水火又不相容,高达十万伏的电缆必需绝对绝缘。工地指挥就像打仗那样,组织梯队,见好就上。施工内部矛盾、摩擦不少,只能日夜兼程,交叉施工。为了抢时间,没有少费口舌和劳力,拥塞在公交车里的乘客也确实见到每天变个样。

这是新桥诞生的阵痛——内外都有矛盾、难题。阵痛过后,现在桥上车水马龙,人流拥动,桥下游船摇荡,另有一番景致。桥下的景致是:中间两桥墩的四面,装饰十六幅花岗石浮雕。乘船穿越长达45米的桥洞,可欣赏这些浮雕。过去石拱古桥拱顶上多刻有莲花样祈求吉祥之类的图案,现在这些浮雕讲的是苏州历史人物故事。巧的是这些浮雕就是二十多年前建议美化桥梁的梁君楣所为。时光荏苒,年岁增长,今日老雕塑家带领一帮年青人,为新建人民桥增添了美色,圆了苏州雕塑家、美术家的一个梦,也总算给关心苏州文化的人们还了个愿!

还有件巧事呐。前面说到二十多年前拆去的枣市桥,石料还在,有关部门没有忘记。今在东大街南端,跨越运河建了座三孔拱桥,用的就是枣市桥拆下的料,事实上是成功地移建了古桥,与人民桥、吴门桥遥遥相对,给盘门景区、南门运河增添了苏式景观。

浏览观赏新人民桥还得与南门路的建设、运河南北两岸绿地等一并观赏。南门路北侧全是绿化地带,沿运河设有景点,有广场草坪、有亭台、有弯曲小河、有岛屿小桥。驳岸或砌成曲线,避免僵直;或砌成坡面,手可掬水;或筑台阶可与河水亲近;或筑有挑出水面的水榭。北岸原有城墙高土,种有树木,现在林木森森,小径通幽,与开阔的南岸大不相同,幽静、清新、典雅。

南门路路宽26米,人行道2米,中央绿化隔离带4~6米,种有大树,绿带隔离封闭左右来往。跨越马路还得有规矩,由地下人行道穿越,从盘门到觅渡桥全长3.66公里,500米之间设一地下人行通道,总共有六个。有的地下通道还设有电梯、商场等,是个漫步休闲胜地。至于南门路南侧的建筑,那还得有些时日,将来这里有公共建筑、也有住宅区,当然不是火柴盒式、鸽笼式的了。

世界上所有名城,几乎都是与大河名川相傍的,城市少不了桥。新建的人民桥有没有苏州味?时间将会给予回答,许多事情不是能立竿见影的,需要的是历史的磨合和过滤。学者说“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那么三建人民桥,走了五十二年,也是用钢筋混凝土留下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