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服装城盗版书:马云:从平凡“阿甘”到英语神童(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8:43:24
马云:从平凡“阿甘”到英语神童(图) 发布日期:2009-3-23 11:39:00   新闻来源:新浪   编辑:陈琦

从阿甘到神童的马云(新浪读书配图)     童年、少年时代的马云,是一个如“阿甘”般的孩子,简单到不能再简单,平凡到不能再平凡。

  在遭受冷嘲热讽的屈辱岁月,是那个女老师的一番激励,让这个数学能创纪录般地考出1分的“差生”,摇身一变,成为尽人皆知的英语“神童”;在那个青涩的童真年代,是《人生》的启迪,是《排球女将》的鼓舞,是“小鹿纯子”永远如阳光般灿烂的微笑,激发了少年马云的坚韧斗志,在那没有硝烟的考场上,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1. 西子湖畔的“好战少年”

  1964年9月10日,杭州美丽的西子湖畔,秋天的影子似乎已来临,柳树叶有些泛黄。

  湖畔边一个普通的家庭里,喜气洋洋,因为他们家一个长着小脑袋、小眼睛的男童呱呱坠地,激动的父母为他取了一个颇为淑女化的名字——马云。

  遗憾的是,这个男孩从生下来的第一天似乎就不如父母所愿,他不像父母期望的那般安静、听话、乖巧;相反,集中于他身上的似乎是那些让天下所有父母都感到头疼的“坏毛病”:叛逆、倔强、逞强、顽皮、淘气、屡教不改……

  由于父亲是一家戏剧协会的负责人,幼时的马云,常是一包瓜子、一块方糕,在各个茶馆听着杭州大书、苏州评弹。茶馆,让他那充满想象力的翅膀越长越有力。成年之后,他常对这段经历引以为豪,“现在我讲故事的水平比很多人好,有茶馆的功劳。”时隔二十多年之后,那个名震中国互联网界的超级盛典——“西湖论剑”,其创意便诞生于龙井的一家茶馆里。

  童年的马云,耳边常回荡着悠扬的琵琶声和母亲对苏州评弹的低吟浅唱,但他并未因此养成“绵软”的性格。这个少年自幼便“行侠仗义”,为朋友“两肋插刀”,经常帮别人打架,也打了无数次的架,却绝少为自己而战,用他自己的话说,“全是为了朋友,为了义气”。

  不过,也有一次是为他自己而战。确切地说,是为了维护家人的尊严而战。马云出生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他的幼年时代,正赶上了那场不堪回首的十年浩劫——“文革”。他的爷爷早年曾经做过保长,后来被划归到“黑五类”中,在那个动乱的年代,没少受罪。有一次,由于被欺太甚,一贯忍气吞声的爷爷终于忍无可忍地反击了。结果,家里招来一群红卫兵的围攻,他们对马爷爷大声呵斥:“只许你老老实实,不许你乱说乱动!”

  在那个动乱的时代,这句话是个超级经典的“文革”语录。

  不幸的是,就在红卫兵们在马云家里耀武扬威的时候,很多顽皮的孩子也在他家里“观战”;更不幸的是,马云那个小学的语文课本里,正巧有这句一个字都不差的原版语录。于是,到了该学习那篇课文的时候,马云故意逃课不去,想避过这一“劫”。

  让他始料未及的是,他的语文老师那节课居然生病了,也没去上课——真是“心有灵犀”。真是应了那句老话: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等到马云知道那节课还没讲时,他要再逃课也来不及了。

  那节异常难熬的语文课,马云是硬着头皮坚持下来的。老师在台上有滋有味地讲,他在下面掐着手指计算时间,只盼着赶紧下课。怦怦直跳的心也在默默祈祷:老师啊,求你千万别念那句话!

  到了下课铃即将敲响的最后关头,大嗓门的老师终于还是“成全”他了:“只许你老老实实,不许你乱说乱动……”

  如果用一句歌词形容马云此刻的内心感受,那便是香港巨星刘德华那句“你就像一个刽子手把我出卖,我的心仿佛被刺刀狠狠地宰”。老师那洪亮的嗓音,正是如刀割般狠狠扎在马云的心坎上……

  他赶紧把头低下去,恨不能在地上打个洞钻进去。

  更要命的是,老师那洪亮的话音刚刚收尾,班里最调皮的那个男孩子突然扭过头朝向马云,对他做了一个极富挑衅性的鬼脸。紧接着,在那孩子的“点化”下,全班同学立刻“如梦初醒”,一边看着马云,一边不怀好意地交头接耳议论起来了。到最后,竟有人模仿当初红卫兵教训马云爷爷的口气,栩栩如生地当众表演。

  幼时的马云,虽然也很调皮,却是个有着极强自尊心、内心极其敏感的孩子,他哪里受得了这等屈辱。出奇愤怒的他迅速抓起语文课本,“哗”的一下,就朝那个最先挑起是非的“混蛋”砸了过去!

  这一砸,倒不是“肉包子打狗”,反倒引起“战事升级”——被砸的那孩子更猛,抱起整个书包,“咚”的一声,向马云猛掷过来!

  马云躲闪不及,那孩子书包里的铁文具盒角刚好击中他的额角,可怜的他顿时血流如注……

  那时,马云刚上小学三年级。

  少年马云坚定不移地实践着他在武侠小说中看到的“侠骨仁心”。到了四年级的时候,他在学校又帮人打架,白骨都露出来了,没有麻药,只好直接缝针,这一缝就是13针,疼得马云差点把那颗原本就没扎牢的大门牙咬碎了。让医生颇为震惊的是,这个刚刚10岁出头的孩子居然没掉一滴眼泪——好一个“男儿有泪不轻弹”!

  由于经常为同学“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马云的勇敢逐渐赢得同学们的好感。到了期末班里评三好学生时,他本以为以自己的“好人缘”和“英雄气概”评个“三好”绝对是“小菜一碟的”。结果,他连候选资格都被无情剥夺了:全班竟没一人提名他。

  震惊不已的马云倍感失落,往常的自信与“英雄气概”在那一瞬间立刻荡然无存。

  就在此时,突然有一个来自西安的女孩子起身离开座位,在全班同学惊恐的目光中,只见她大步快速走到比其身体还高的讲桌前,抓起黑板擦,拍案而呼:“我选马云!”

  那女孩大义凛然般的举动,丝毫不逊于当年刘胡兰就义时之感人场景。

  这突如其来的“幸福”,让少年马云顿时“受宠若惊”。在那个保守的年代,中华民族那些诸如“男女授受不亲”般的“优良传统”,早已从父辈们身上传给这些天真无邪的孩童们。在男女生偶尔说句话都感到脸红的习俗下,那女孩的大胆举动着实让他刮目相看、敬佩三分。

  而对于被这突如其来的幸福冲昏了头的马云来说,能不能评上三好学生,早已经微不足道了。直到今天,马云仍记得那个西安女孩的名字:曾瑾。

  2. 自学成才的“英语神童”

  马云的功课似乎从来就没好过,从小学读到高中,他的成绩从来没有跻身过“甲A”行列。不过,对芸芸众生而言,命运似乎总是公平的。西谚有云:上帝关闭了你的一扇门,一定会为你开启另外一扇窗。

  13岁那年,马云还在读初中时,他的班里来了位教地理的女老师。这位女老师,人长得是美若天仙,学生们看得是赏心悦目;课讲得是生动有趣,学生们听得是如沐春风。

  有这样的好老师,着实让少年的马云眼前一亮,正是“玉山白雪飘零,燃烧少年的心”。在这个懵懂少年的心中,讲台上的她不仅仅是一位为人师表的“园丁”,更是一位完美无瑕的“天使”。

  有一天,这位“天使”在课堂上讲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有一次,她在西湖边上欣赏风景,旁边来了几个外国游客向她问路以及杭州的旅游景点。了解杭州地理的她,用一口流利的英文与外国朋友对答如流,让外国朋友非常高兴,连声称赞她。最后,这位“天使”总结道:“同学们,你们一定要学好地理,不然人家问咱们的时候,如果答不上来,多给中国人丢脸哪!”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老师的一句不经意间的“闲话”,本是调节一下课堂气氛。然而,少年马云听了之后,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并陷入了深思之中:老师说学不好地理就会给中国人丢脸,可如果光学好地理却不会说英语,那不也是没用吗?

深思之后便是茅塞顿开,他决定发愤图强,苦学英语!就在那堂地理课结束以后,一放学回家,马云就开始行动了。他从自己的小“金库”(储蓄罐)里拿出6毛钱,到小卖部里买了个袖珍型的纸喇叭,并确定了自己的伟大目标——苦练英语,成为“杭州英语第一人”!

  从此,他开始每天坚持听英文广播,包括英国的BBC,美国之音。除此之外,那位地理老师常去的西湖边,也成了马云最爱去的地方,成了他学习英语的“宝地”。

  马云的少年时期,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之间,那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在神州大地刚刚刮起,来自世界各地各种肤色的外国游客,像赶集似的涌入这片古老的东方圣土:他们游览长城、故宫这样的名胜古迹,参观上海外滩、东方明珠这些近现代的宏伟景观……当然,在这中间,少不了美丽的“人间天堂”杭州,少不了雷峰塔、西子湖。

  于是,在西湖边,每当遇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游客,马云就主动凑上去和人家练几句,还经常免费给老外充当导游,骑着自行车带着他们围着杭州城满大街跑……

  疯狂英语的发起者李阳老师说过,中国人学英语最忌讳的就是一个“怕”字——怕丢脸而不敢说,怕丢脸而不敢大声说。而马云的优点恰恰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因“脸皮厚”,所以不怕出丑,不怕被人嘲讽,也不怕遭人白眼,他只有一个信念:只要给我机会说英语,别人怎么说都不重要!

  马云就这样孜孜不倦地苦练英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个昔日的“差生”竟然成了老师和同学们公认的英语奇才。一个从没出过国的中国学生,口语流利到如此程度,的确是罕见的,就在西湖边上,由于马云经常给外国游客做导游,有时候连老外都以为这个小朋友是从欧美回来的归国“小华侨”。

  经常出去做导游,找老外练口语,不仅让马云练就了过硬的“真功夫”,更让他在小小年纪就打下了广泛的人脉基础,并不断冲击着这个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据马云后来回忆,“在和这些外国人互动的过程中,我发现外国人的想法和我受到的教育有很大不同,让我了解到外面还有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1979年一天,15岁的马云一个人站在杭州香格里拉大酒店门口:他又开始寻找“猎物”了。结果,就是在那一天,他结识了一对来杭州旅游的澳大利亚夫妇。

  那对夫妇非常喜欢这个经常骑着自行车带着他们跑遍杭州城的中国少年,喜欢马云的韧劲、乐观、刻苦。后来,在那对夫妇回国以后,马云还一直和他们保持着长期的通信往来,“几乎每个礼拜通一次信”,成为那个时代的“笔友”,更是忘年之交。

  3. 屡战屡败的“高考老兵”

  从小学开始,各门功课中最让马云感到头疼的,非数学莫属。

  那可不是一般的头疼,简直糟糕得一塌糊涂。初中毕业那年,颇有自知之明的他想考个退而求其次的二流高中。结果,连考两次都名落孙山,最大的原因就是数学太差。

  马云自嘲说,这其中的原因,也许与脑袋太小有些关系。从小马云就以这样一种形象而广为周围人所知:小脑袋,小身子,小眼睛。脑袋小的人,大多给人以一种不够聪明的感觉,而他自己似乎也心知肚明,“我大愚若智,其实很笨,脑子这么小,只能一个一个想问题,你连提三个问题,我就消化不了。”

  明知自己的数学只有那半斤八两,马云天生却非常“阿Q”。18岁那年,他第一次参加高考,在报考志愿表上填了让自己无比自豪的四个大字:北京大学。

  几个月后,在父母的期望、老师的怀疑下,马云第一次走进了考场。结果,那一年他的数学考了1分。

  这个成绩,说是全国倒数第一未免太过武断,至少在整个浙江省也是“榜下有名”的。

  落榜后的马云,垂头丧气,他觉得自己根本不是上大学的料,也没那个好命,便准备去做个临时工以贴补家用。

  在一位表弟的引领下,他先去西湖边一家宾馆应聘,想做个端盘子、洗碗的服务生。结果,陪他一块去的表弟被顺利录用了,而他自己却遭无情拒绝。被拒绝的理由很简单:那位表弟长得又高又帅,而马云长得又矮、又瘦、又难看。马云无语,只能暗叹:长得不好,也是我的错。极富意味的是,至今马云这位表弟还在一家饭店的洗衣班里,做一名普通的洗衣工。于是,若干年后便有了那句脍炙人口的“马氏语录”:一个男人的才华往往与容貌成反比。

  无奈之下,马云只好去寻找那些不要求长相好看只要求有力气就行的活儿干。通过父亲的关系,他找到了《山海经》《东海》《江南》等杂志社,为他们打零工。于是,在那炎炎烈日之下,在那狂风暴雨之中,杭州城里又多一个18岁的瘦弱少年,肩上披着个比他身子短不了多少的大毛巾,一边擦汗,一边用力蹬着那笨重的三轮车,沿着那崎岖不平的小路,缓缓而行……

  而他每天出苦力的唯一报酬,就是赚取那微不足道的一块钱工费。可以想象,对一个刚刚成年的男孩子而言,这条路如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一直走下去,他的未来在哪里呢?他又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呢?也许如老舍笔下那个同样顶着炎炎烈日、卖力拉着黄包车的“骆驼祥子”,也许是列宾笔下那些手里拉着纤绳、嘴里绝望般的念叨着“路还长着呢”的伏尔加河纤夫们……

  不过,上帝似乎并没有对马云那么刻薄、麻木,在最关键的人生旅程上,还是慷慨地为他点亮了一盏明灯。

  有一天,在给一家文化单位运书时,他蹬着三轮车来到了数十里之外的金华。就是在金华火车站的候车大厅里,他捡到一本让自己从此之后爱不释手的书——陕西作家路遥写的《人生》。

  《人生》中的主人公——高加林,是一个很有才华的知识青年,他对理想有着执著的追求,但在他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往往在他向理想靠近一步的时候,定会有一种东西横在他眼前,使他得不到真正施展才华的机会,甚至又不得不面对重新跌落到原点的局面……

  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是可以影响整整一代人的。正如路遥之后的《平凡的世界》影响了几乎所有70年代生人一样,《人生》也影响了许多出生60年代也包括马云在内的那一代。

  闲暇时,马云随手翻阅此书,被这部作品彻底感染了。不仅仅是其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主人公高加林对理想的执著追求,更是深深地打动了刚刚经历一场人生“滑铁卢”的少年马云。

  渐渐地,马云明白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人生之路,不仅是漫长的,更是充满坎坷、曲折的,若要有所成就,必将经历一番磨练。用孟子的话说,那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用一首多年以后马云经常唱的歌曲来表达,那是“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二十多年以后的今天,再回首,马云常常感慨: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

  春风不解风情,吹动少年的心,让昨日脸上的泪痕,随记忆风干了……

  读完这部作品,经历一番灵魂深处“闹革命”般的反思之后,少年马云开始下定决心:再战高考!

  于是,在他19岁那年,信心十足的马云终于再次走进高考的考场。那一次,他的数学考了19分。

  拿到成绩单以后,父母这回再也不对这个“不争气的孩子”抱任何希望了,他们无奈地摇摇头,“没治了,没一点希望了”。这一回,父母都劝他,“你就彻底死了这条心,安安稳稳做个临时工,学点手艺吧”。

  然而,马云却毫不甘心,连续两次高考失利,反而让他越战越勇。由于无法说服父母让他继续复读,马云只得一边打工,一边复习。于是,为了工作学习两不误,马云白天打工,晚上念夜校。为了找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也为了鼓励自己一下,每到星期日,他就早早起床,赶到离家有一个多小时路程的浙江大学图书馆去复习。

  由于到浙江大学图书馆复习功课的学生很多,座位根本不够用,只能遵循“物竞天择”这种最古老的竞争法则——谁来得早谁有座位,谁抢得上谁坐。

  常言说得好,“不打不相识”。有一次,在抢座位的“争斗”中,马云意外遭遇了5个大个子“死党”。后来,在双方交手几个回合之后,志趣相投的他们竟然奇迹般成为生死之交的“铁哥们”。于是,在一个个阳光明媚的周末,在浙江大学美丽、宽阔的校园里,经常会看到6个年龄相仿的落榜少年,毫无顾忌地躺在那翠绿的大草坪上,对着蔚蓝而空旷的天空大声高呼:我们一定会考上大学,我们一定会出人头地……

  20岁那年,马云准备参加第三次高考。在走进考场前的一天,一位姓余的数学老师告诉他说:“马云,你的数学真是一塌糊涂,如果你能考及格,我的‘余’字倒着写!”

  考数学的那天早上,马云一直在背10个基本的数学公式。考试时,马云就用这10个公式一个一个套。从考场出来后,马云和同学核对数学题的答案,然后马云就很自信地说:“这次肯定能及格了!”那一次,他的数学考了79分(那时,数学一科满分是120分)。

  第三次高考成绩出来后,数学课虽然“超长发挥”并破天荒地考了个79分,但若以总分计算,他的成绩仍然在本科线之外,差5分。不过,马云似乎已经很知足了,他倒是心安理得:就我这水平,能有个大学上就不错了,管他什么专科、本科!

  令人惊喜的是,就在马云准备进杭州师范学院读专科时,天上居然掉下了个硕大无比的“馅饼”。由于杭州师范学院的英语专业刚刚升级到本科不久,在马云报考英语专科的那一年,本科专业居然出现了报考人数少于计划招生人数的意外情况。于是,为了完成计划,外语系的领导们破例做出了让部分成绩优秀的专科生“直升”本科的特殊政策。就这样,在专科生里英语成绩最好的马云,摇摇晃晃地被调配到了本科专业,捡了一个“馅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