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孙子兵法mp3:王旭-快乐体育初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1 16:29:16
快乐体育初探
"快乐体育"教育思想的实质含义是指教师在掌握儿童心理、生理特点的前提下采用多层次、多变化的教学手段,进行中等强度的技能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遵循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儿童体能的适应性规律,人体生理技能在活动时变化的规律,使儿童的精神、身体状况处于能够适应运动负荷的水平上,让他们在快乐的气氛中学习,愉快地完成体育课教学任务。
一、根据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安排教学全过程。
"快乐体育"教学强调:一节课,从安排教材、目标确定到教学步骤、组织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要认真考虑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善模仿以及富于幻想等心理特点。儿童的求知欲、爱模仿都源于好奇心,根据这一心理特征,可将一个普通的常规教材,通过挖掘内在联系,进行变化组合,以便更好地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激发其求知欲。另外,他们的心搏快,搏力小,呼吸较快,深度较浅,负氧搏债能力差,决定了我们体育教学中以中小强度,较高密度作为依据,去安排教学的全过程(平均效率为115-125次/分较合适)。
二、"快乐体育"教学的基本方法
1、多种教法,多种练法,多次重复(稍加变化)。多种教法,有助于学生认识与记忆、巩固与提高、熟练与运用三个阶段的形成,对体育课保持新鲜感。教学时,除采用一般的讲解示范、综合分解、教学比赛外,尽可能使用图片、幻灯、录像、电影等手段,促使学生认识深化。多种练法,合理使用场地(小场地交叉使用)。器材使用变化(摆置及长度、高度、宽度的变化),实质是难易程度的变化,有助于克服心理与体力上的疲劳,有助于巩固与提高。一个动作稍加变化(附加动作),多次重复联系,有助于提高课的密度,动作定型的适应和技巧的自我提高。
2、变化快。指围绕一个中心教材,使用多种教法、练法,反复过程的节奏要快,练习与练习之间的转换要快,这是使儿童在充满新鲜感中不知不觉提高密度的重要手段。
3、手段活。指以教学提纲为依据,根据每课时的时间、天气、场地、环境,不拘一格、灵活调整课的各部分的顺序和快慢节奏,改变教学提纲机械运用的现象(如把该安排结束部分的游戏提前到开始部分;看到课间做了充分的其它活动,就简化准备活动等)。
三、"快乐体育课"的组织教学。
"快乐体育课"的组织教学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明确认识到体育课的目标是发展体育能力,发展个性,实现德、智、体全面发展。
2、教学中要考虑儿童的特点,不作过高的要求,要从模式化、强调严肃纪律为主,转向多样化、追求活泼生动,实现严肃与活泼相统一。
3、注意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包括小干部、体弱胆小的学生),充分相信和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使课堂活而不乱,改变教师"包打天下"的局面。
4、将灵活多样的思想教育贯穿整个课中,多正面鼓励表扬,做到一视同仁,充分体现教师对学生的爱。
5、采用有一定故事情节和情感练习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启迪学生思维,让体能训练和智力训练同时并进于体育课中。
6、良好的教态,和蔼、诙谐、充满情感的语言是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学生充分自信、喜欢老师,师生感情就会自然交流,课就上得活泼生动。
7、音乐、舞蹈进入课堂,有利于在对学生进行健康美、形体美教育得同时,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音乐舞蹈进入课堂是快乐体育的一种形式,它丰富了体育教学手段,但必须为体育课服务。根据儿童生理和心理的特点,教学中适时地选择些音乐舞蹈,促使学生运动中枢的兴奋与抑制过程加强,从而提高兴奋性,减少疲劳感,激发机体的潜能与学习兴趣。如在队列练习中和转换教学环节时配以进行曲,能加强步伐的节奏感;新学习武术操时配以《中国功夫》,使学生感到新鲜兴奋,产生强烈的活动欲望;在完成强度和密度较大的教学任务后,不是采用单调的口令徒手操放松,而是让学生跟随教师在美的旋律中,做各种轻快的舞蹈动作和听优美的配乐诗朗诵,"两脚并立闭目",进入一种轻松的意境,使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充分松弛,从而有效地消除疲劳,恢复正常心率,轻松愉快地结束教学,把单调紧张的课堂变成动作优美、生动活泼的课堂,从而丰富了体育教学内容,使一些不爱参加锻炼、胆小、不守纪律的学生,在美的音乐、舞蹈的感染下也能积极主动参与锻炼,更好地促进体育教学任务地完成。
浅谈培养自主学习意识、优化教学效果
体育课是学校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发展,在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克服困难等意志品质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调动起学生对体育课,体育运动的浓厚兴趣,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
一、 兴趣决定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及练习效果。
在日常的教学中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进行讲解、示范时,学生听得非常专心、认真仔细地观看老师的示范动作,适时地提出要点问题,进行练习时会一丝不苟、非常认真,练习效果良好,而同样一个学生在进行另一教学练习时,会表现得心不在焉,讲解时不认真听,练习时不好好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究其原因就是对不同的练习内容所产生兴趣不同的结果。
分析学生的心理对练习可分为有兴趣和无兴趣,而有兴趣有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对练习本身产生的兴趣是直接兴趣,对练习本身兴趣不大,而对练习效果感兴趣的为间接兴趣,这两种兴趣可以使学生努力学习和训练,提高他们学习和训练的积极性,反之会使学习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丧失学习的目标和恒心,因此提高练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
二、改变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对练习的兴趣。
1.教学内容的制定
课堂教学中的教材内容,要适合学生的年级特点,教材过浅,激不起学生的练习热情,内容过深难度过大也使学生失望,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处于未成年的儿童,他们的特点是好模仿、善于联想、好奇心重,在教材的编排、组织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孩子们的心理特点,把教材内容进行发挥,尽可能以游戏、师生互动、自身参与的形式出现,激发出他们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增强他们对练习的兴趣。
如以前每学期开始时的始业课上,我都要讲一些诸如课堂常规、教学安排,等等课上常规内容,但学生对其遵守、理解情况,效果平平。后来我经过对学生心理的研究,改为互动式的。让学生讲上学期课上存在的不足、本学期如何表现、及本学期所希望练习的内容,当然教师其中做以适当的引导。结果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认识,收到了良好效果。
2.教学过程的完成
相同的教材内容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进行程度不同的调整,如一些身体素质好、反应快、协调性好的学生,能很快完成教学要求,达到练习目的。而各方面相对较差的学生,则练习效果不佳,在相互的比较下,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对自己失去信心,进而对练习失去兴趣,所以教师在安排和组织教学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特点,或分组教学、或不同对待,制定每个学生不同的练习目标,让每个学生完成练习目标成为可能,使整个教学过程生动活泼,让每个学生激发出自已最大的能力投入练习中。
在组织教学中要多变、求新,使学生对练习始终保持新鲜感。队形的变换、场地的变化、难度要求的提高,使学生在练习中处于兴奋状态,提高了学生对练习本身的兴趣。
另外,根据学生富有想象力的特点,在进行某些练习中编入小故事,以启发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提高兴趣,突出学生个性发展,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练习中。
3.教师自身对学生的影响及课上有效合理的引导。
我有时课下同学生谈心聊天,问及爱上什么课和为什么时,发现一个共性,就是有些学生爱好的学科本身并不主要,而主要因素是喜欢某位老师,进而喜欢他(她)所教的学科。由此,我想到了自己。
学生喜欢老师的因素很多。首先,教师自身要提高业务水平,课上讲解语言生动、风趣、条理清楚,动作示范优美、准确。学生就会很快被老师的讲解、示范动作所吸引,并很快领会动作要领,作练习时就会倍感兴趣。所以,要求老师课前应仔细研究好教材,安排好合理的运动量、练习密度,及教学手段、方法。
教师课上的言行,也对学生情绪、兴趣起着重要的作用。及时的表扬、有力的鼓励、暗示的合理运用,都可以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因此,体育教学中应多以表扬为主。运用良好的语言刺激,可有效地提高学生自信心,增加对练习或练习目的的兴趣。对于缺点、或不足,要用鼓励、等正面提出,不要当面提出批评,事实证明有效的暗示、或激励,对学生所产生的作用有时是巨大的。
在耐力跑的练习中,有两种情况使学生跟不上队伍,一种是身体素质的确较差的,另一种是心理素质差战胜不了自己的惰性,而后一种情况要占大多数。如一个学生,不管如何给其加油总是落在队尾,我经过观察和脉搏、呼吸测量,认为他属于后者,虽然身材过胖但完全有能力跟上队伍。于是在又一次练习前,我向全班宣布“由于某某同学比较努力,身体素质已有了明显的提高,所以这次耐久跑练习由他来带队。”他听后有些迟疑,对我说:“我行吗?”我说:“没问题!上次我给你掐了表,一点也不慢,就是起步晚了点。”他这才犹犹豫豫地站在了队伍前面,我再次对他说:“没关系,实在累了就跑慢点。”这次练习他圆满地完成了领跑,从此增强了对自己的信心,以后练习从没掉过队,甚至有时还说这次他们跑得有点慢不过瘾
现在的学生自我意识比较强,对体育项目也有所偏爱,田径、体操、球类等各不相同。而我们的任务是让孩子们身体各部分全面发展,所以,只有通过生动的讲解、标准优美的示范、科学合理的组织,才能使学生对每一练习内容都产生一定的兴趣,由原来的老师让我练变成我喜欢、我要练。在活跃、愉快的气氛中,进行练习完成每节课的教学目的。
 
在体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有关专家指出:健康不仅是指身体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由此可见,健康包含着身心两个方面。未来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具有较全面的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智力发展、品德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意识、竞争能力、自主人格、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要受心理素质的影响。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新课题。
一、体育与心理健康
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相互制约、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作为一个身心统一体的人,其身体素质健康与否,必然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包括其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
1、认知
人要有正常的智力,就必须有健康的神经系统和身体。作为主要是从事脑力劳动的大、中、小学生,其学习效率,是由大脑的高级神经系统所决定的。经常从事体育活动和身体锻炼,可以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力,增强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功能,使大脑获氧充分,进而使记忆力增强、思维更加敏捷灵活。据一些研究表明,部分学生学习吃力、成绩落后,甚至留级,其根本原因在于,由于神经系统功能差,导致课上注意力难以集中,影响了思维的正常进行。
有些学生担心,参加体育锻炼会耽误学习时间,影响学习效果。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的想法。恰恰相反,研究表明,早操能使大脑消除残存的睡眠抑制,为进入学习状态作好准备;体育课、课外锻炼和课间操可以使因学习而紧张的大脑皮层得到休息,解除抑制,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2、情感
心理学告诉我们,心境是一种较稳定、持久,而且在一段时间内会影响人全部行为的情感体验。良好的心境对人的行为具有增力作用,如作了一件即使非常平常的事情,也会感到愉悦、高兴,得到心理上的满足。相反,消极的心境会使以往做来很有兴趣的事情变得索然无味、厌倦和烦躁。
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使机体产生极大的舒适感。在各种运动项目中,去感受运动技术动作的力量感、美感、节奏感和韵律感,从而陶冶情操,开阔心胸,激发生活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
3、意志
行动的自觉性和果断性是意志健康的重要标志。 参加体育活动,既是对身体的锻炼,更是对意志的考验。向困难挑战、坚持不懈、契而不舍、勇于拼搏,则是体育精神的充分体现。
4、个性
个性,也称人格。统一的人格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心理健康的人格特征,是在正确人生观和信念的支配下,树立远大的理想,使思想、认识、行为相一致。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既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又要以身作则,以优良的思想品德去影响学生,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目标以及健康、积极、进取向上的统一人格。其中,教学生做人是第一重要的。
二、在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心理健康不良因素
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生理和心理、体质和学习成绩以及不良个性心理等方面的缺陷。如有的学生身材矮小、肥胖,体弱或有某些方面的残疾等,他们在练习中因怕做不好动作被别的同学讥笑而产生对运动的恐惧感,导致心理失衡,或怨天尤人,或自抱自弃,从而造成较重的心理负担。又如:在考核或成绩评定时,总觉得教师给别的同学的分数与评价比自己的高,怀疑教师不公正、有偏向,在进行集体项目的比赛时,总认为自己的技术水平对取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突出自己,表现自己为中心,但这样做又往往得不到教师的肯定。对这些内心无法平衡,又难以从正常途径宣泄,从而造成在学习时心理极不稳定。
有些学生由于身体素质基础差,或者学习动作时接受、掌握动作的能力差跟不上正常的教学进度。在平常学习时,与那些身体素质好、成绩好的学生比较时,总觉得自己既使再努力也技不如人,无法赶上其它学生,从而在练习时放不开思想包袱.显得胆小、怯懦、缩手缩脚,结果导致学习成绩越来越差,从而产生自卑心理。有些学生虚荣心强,爱出风头。喜欢在课堂上引起教师和其它学生的注意,爱表现自己。遇到一些自己力不从心的动作时,知道自己完不成,也要为了“面子”硬撑着去做,结果失败。久而久之,这种挫折失败的阴影会使其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以后,既使对自己能做的练习,也不敢表现自己,怕万一失败而被其它同学讥笑,被人看不起。
三、体育教学中促进“心育”的方法
1、激发兴趣。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和喜爱程度及其从体育活动中获得的愉快的情感体验是增强身体活动心理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运用多种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法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体验到快乐,使他们爱上体育课,这对具有强迫症和抑郁症的学生,能够起到较好的缓解与调节作用。
2、进行沟通。体育教师要深入学生中,尽可能地同学生一起参加各项体育活动,创造新型、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充分信任体育教师,愿意跟教师进行沟通。这利于学生保持愉快的心境。
3、相互帮助。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多让学生相互交流,互帮互学,营造一个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教学氛围,对学生的不良心理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4、进行疏导。学生有了逆反心理,教师要主动与之接近,疏通感情,了解产生抵触情绪的原因,然后因人施教,对症下药。
5、相互竞赛。心理学研究表明,当自己的能力适应任务挑战时,人的愉快就会产生。如果缺乏挑战,就会使人产生厌倦感。相反,任务太富有挑战性,也会导致个体焦虑,甚至产生挫折感。因此,教学中要注意调整形式,让活动的形式适应不同运动能力学生的心理需要,使有抑郁、焦虑心理的学生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6、转移冷却。当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情绪强烈动荡时,教师必须制怒,保持常态心理,对事情做出清醒的分析和理智的判断,找出正确解决矛盾的途径。再把说服工作的重点放在平静学生的心情上,以尽快恢复其理智,切不可在学生情绪上来时“针尖对麦芒”使矛盾激化。
7、体贴温暖。学生出现逆反心理,教师采取尊重、理解、关怀、鼓励和信任的态度,帮助其明辨是非,正确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同时,在全班创造相互关心,助人为乐的良好风气,使他们不断增加战胜困难,克服挫折的信心。
8、鼓励表扬。对于体育差生的微小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充分利用学习成绩的反馈作用去鼓励学生,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教学内容和形式,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定出不同的期望目标,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9、制定规则。体育教学中合理、及时运用竞赛这一形式,能激发学生的热情。使用此方法时应注意平衡竞争对手,可适当改变些条件,制定特殊细则,从而有效地增强竞争意识。
10、进行诱导。对于部分身体素质差,接受能力极慢的学生,教师要循循善诱,使之能正确对待自己。使其懂得只要主观努力,方法得当,就能将自身的运动潜力挖掘出来。对运动技术的要求可适当放宽,使得其不断尝到成功的喜悦。并引导他们在练习中扬长避短,逐步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11、相互感染。有一些技术动作,尽管教师做了示范,但有的学生心里还犯嘀咕,不相信自己也能完成这一技术动作。这是不好的自我暗示。教师除启发、鼓励学生的信心外,还可选择有代表性的同学带头去做练习,当他们成功完成这一技术练习时,能很快消除这部分学生的心理顾虑,增强其完成动作的自信心。
12、刻苦磨炼。结合运动项目的特点,教师设置一定的困难,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意志品质进行培养。
13、自我暗示。教师要向学生传授有关的运动心理学知识,并结合练习进行心理训练。培养学生具有面临某种情况感到信心不足时,进行积极有效地自我暗示、自我鼓励的能力,从而逐步消除其不良心理障碍。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心理状态不同,引起的反应也不同,如不认真对待势必影响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及学习成绩的提高。因此,体育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各种体育活动,自觉地、有目的地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指导,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已不容忽视,做好全面育人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