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ficeformac2016破解:警惕:民办教育,正成为高速中国的“弃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6:44:04

警惕:民办教育,正成为高速中国的“弃儿”

潘文新  

民办教育,在中国是一个色调灰暗的名字,有一个孤悬的尴尬身份。尽管中国有数千年的民间办学的历史,所谓学在民间;并且现今的学校如果追溯上去,也大多有私立的缘起。但民办教育在当下中国,却是文件和口头上多有鼓励和倡导,但在人心中备受质疑,现实中多不待见的。

民办教育的认同困境,压力来自外部而焦虑发自内心,接触过不少的民办教育的举办人,往往是董事长兼总校长,也常常有前途迷茫不知红旗能打多久的疑惑。因为随着《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细则》的颁布,民办学校吊诡地一落千丈遍地狼籍。名校办的假民校,挟持政府数十年倾斜性投入的累积和垄断,再借助真民办的灵活机制,对真民办施以了最残酷无情打击。现在已经基本断绝了新生民办学校的可能,即使生存下来的也大多伤痕累累苟延残喘。如今,民办学校似乎成为三轮马车上的第四个轮子,完成了他的过渡性使命,成为社会的多余人。因为是在很大一部分人的心目中,民办教育是为缓解教育资源紧缺,政府无力解决困境而起步的,也自然会因应这个问题的解决而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这种对民办教育的利用阳谋,似乎只是始乱终弃的无情。其实是没厘清思路,民办教育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育生态健康的活力源泉,绝不是国有教育的过渡、补足和点缀。国有公办教育的权力边界是什么,它做的是基准,强调公平;民办教育的生长空间在哪里,它做的是需求,强调的是个性满足。公办教育基准的高度是没有尽头的,永远有努力提升的可能,但因为用的是纳税人的钱,前提是公平、公正、公开。他不再允许有用重点学校、重点班级等等名目把人分成三六九等、把共有资源歧视性、随意性配置的情况存在;同样民办教育面对的人的个性需求,也是没有边界的、不可轻忽和强制规范的,只有民办教育才可以追逐个性、迎合需求,关键是它的投办主体,自主投资、自负盈亏,服务对象自愿选择、自主购买的,满足着日益丰富多元的社会需求。公办教育做保障,民办教育做特色;公办教育面向全体,民办教育服务小众;公办教育做配套提供,民办教育做自主选择。其实,公办学校也要追求特色,但只是教育公正前提下的小特色;民办教育也讲保障,是特色前提下的大保障。在国外,公立学校的校长对民办学校既妒且恨,因为私校既享受了政府给与公立学校的所有扶持政策和资源,同时又有自己灵活收费的自由。国内正相反,只有私立学校的校长对公办学校既妒且恨的份儿,因为民办教育始终如同庶出。我们的政府很难通透:民办教育,投资人自己投资、自负盈亏,在为社会提供高品质教育的同时减轻了社会投资压力,包括建校、日常运转及教师工资等,家长自愿放弃应享受的国有教育,掏钱上学个性化地培养子女,有何不可?就民办学校而言,有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时刻制约,有大量强大的国有学校时刻制衡;对公办学校而言,有民办学校来陪衬它、刺激它,连管理教育的成本都会由此降低,让民办学校享受公办学校的同等国民待遇,何乐不为?

最近,因教育部长的意外去职和高校丑闻频繁爆发,钱学森的去世和诺贝尔奖的持续阙如,又引发了关于教育的大讨论,中国大概是获得奥赛奖项最多的国家,而离诺贝尔似乎愈来愈远;中国是可能是培养博士最多的国家,而不少的博士们不热衷科研却热衷成为官员,同时更多的官员不热衷于为民做事却热衷于成为博士。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其路漫漫,创新是关键,而创新的关键是教育体制和观念的创新,教育只有打破束缚和垄断,才能破除腐败、突破僵局。引进民间资本办学,不失为一个选择,民办学校对自身品质的真诚关注,对教育规律的自觉遵守,对持续发展的热切期盼,对改革和创新的天然推崇,以及由市场甄别的进退机制,因国有教育日益提升而形成制衡机制,都为民办教育蓬勃发展提供了保障,也为整个教育的良性互动构筑了平台。但出人意外的是这些年来民办教育,既唱衰走弱,在老百姓的眼里、心中,民办学校的口碑为什么并不好呢?这与民营企业三十年来形象逐步被接受和认可,形成巨大反差。我想,一是创办初期,由于准入门槛太低,的确有一些民办学校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不按教育规律办学,急功近利,大肆捞钱而自毁长城;但这部分学校多在近几年的寒流中被清洗,这对民办教育的整体而言未必就是不幸,因为减轻了负荷,增强了体质,树立了警戒线;二,最主要的是名校办民校的挤压和抹黑,民办学校生存空间仄逼,往往来不及生长、发展和壮大,无暇考虑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就过早窒息于生死线上;更重要的名校办民校不仅借了民办名号得利,还把自己的污水一股脑泼在真民办身上。因为真正可以乱收费的绝不是真民办真民办要生存下去必须按市场供求关系决定收费标准;必须按照国家规章法令循规蹈矩,否则成本太高代价太大;真正可以管理粗放服务低下却又傲慢不羁的不可能是真民办,因为真民办知道群众是用钞票选择、用脚投票的,没有民众追捧就没有生存可能;三是道德杀人,教育是公共产品,理应由国家承担主要责任,可在舆情汹汹的裹挟下,却极容易发展成为非理性的民办教育没有存在必要,尤其是政府财力充盈时,此论调更易尘嚣甚上迷失前路,再加之教育是公共产品,不应牟利、盈利,而民办教育是收费上学的,肯定是错的,一定是有罪的,教育界道德洁弊泛滥,把民办教育置于道德洼地。所以真民办一再被挤压、逼迫甚至抹黑,承担起不该承担的道德职责,有时甚至成为教育捧献给民众的出气筒,被利用过后再次利用教育产业化的全民误读,最后鞭子抽到民办教育身上大抵就是如此。前几年国家教育投入偏少,国际舆论压力巨大,于是新一届政府在财力缓解之时,大力扶植国有学校,表面是迷途知返拨乱反正,其实也不排除政治做秀头痛医头决策短视,钱没花在刀口上,对教育推动小而副作用大。有人曾在10年前就振聋发聩地说过:中国教育不差钱,最差的是机制。可惜大家只记住了前半句话,对教育机制少有反省。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落差加剧,承受更多生存危机,有被彻底抛弃的危险,其实扶植国有学校并没有错,但以歧视、打压民办学校为代价的扶持就谬以千里了。国进民退,绝非国家福祉,日趋不公平的竞争,使民办教育边缘化的迹象更加清晰,现在有的地区,民办学校生存环境艰险,政府不提供任何保障,反而一刀切地限制或变相限制民办学校,比如违背《民办教育促进法》赋予民办学校的跨界招生权力,不支持反而限制,不推进反而退缩,落井下石雪上加霜。基础教育阶段民办学校被赋予了招生的更大自由,是《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细则》23条明文规定、准确阐述的,是对民办学校的重大扶持,因为民办学校拥有自由的同时,也背负着巨大的威胁:除了市场开放外没有谁会为它的生存和发展背书。凡完全由市场选择的,应该还归给它完全的市场,这是常识,是不足以构成政策盲点的,除非是有意识地忽视、有选择地屏蔽。

改革开放30年,有人慨叹教育何曾改革开发过,全国一节课,全国一本书,全国一张卷,全国一起考等等,中国只有教务主任,从来没有真正的校长,更遑论教育家了。办教育的出发点是立足顺应民心、符合民意,既不对教育削足适履,也不对民意强加改造。我们是办人民满意教育,不是在办某个部门满意教育。因为在一个昌明而发达的社会,民众对教育的需求,无非是此处不提供,别处提供;中国不满足,外国满足而已。国家要保障每个公民接受愈来愈高品质的教育,同时要尊重丰富多彩的个性化教育需求,而这些更多的应该由民办教育来担当。绝不能故意使学校千人一孔,万人一面,回到计划经济时代,以单一和贫乏来,逼得家长无可选择,无奈就范,创造所谓公平和均衡的神话,教育公平的最高境界绝不是平均,而是各取所需、各得其所的高层次的不平均。用计划经济的思维在市场经济的当下管理教育、管理学校,甚至妄想伸手接管家长的思维和欲望,一味地扩权而不尽职越位而不到位指责而不指明。会把学校、校长和家长推至尴尬的境地。那样,首先遭殃一定会是脆弱的民办教育。

让我们警惕:不要让民办教育,成为高速发展中国的弃儿  

感言:

从理论上来说,从常识来判断,民办学校的明天无疑是美好的,但残酷的是大部分学校连今天都挨不过去。这就是民办学校面临的现实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中国民办教育,是国家和地方政策的产物,而不是市场的产物,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这是中国民办教育最大的悲哀!

好政策可以让民办教育跨越式发展,不好的政策则可把民办教育折腾得死去活来。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颁布以来,中国真正的民办教育感受的不是春风,而不是刺骨钻心的寒风。对现实中的民办学校从业者来说,怎一个“悲”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