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lab2015怎么不能用:天津民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18:36:55
民间游艺与竞技

  民间游艺与竞技,是民俗生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天津城市的民间游艺与竞技活动名目繁多,且相当普及。尤其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游艺与竞技的项目多达数十种。其中许多内容是15岁以下的少年和儿童玩耍的项目。除“过家家”等幼童模仿生活的游戏外,多数都包含着追逐竞赛的内容。如“撞拐”、“玩木人儿”、“三个字”、“骑马打仗”、“老鹰捉小鸡”、“丢手绢儿”、“传染病”等,这类游戏通过儿童的相互追逐奔跑,锻炼儿童的机智、灵活和勇敢的心理素质。另外,有些少年儿童游戏中使用的玩具多是自制的,具有浓郁的民俗特色。如打尜儿的“尜儿”、踢毽儿的“毽儿””、砍子儿的“子儿”、踢珠子的“珠子”、打弹弓的“弹弓”、得(音dēi)元宝的“元宝”等等。这些自制的玩具,既简便易制,还可在制作和玩耍中增长知识和技能。
  “套圈儿”、“转彩”、“得元宝”、“挑棍儿”、“拍毛号”、“砸杏仁”、“抓三角”等游戏,在体现技能、技巧的同时,多少带有浅层的赌博味道。有的游戏则纯属技巧项目,如“弹球”、“抓(音chuā)子儿”、“倒子儿”、“跳猴皮筋儿”、“推轱辘圈”等。至于成年人玩的游戏,如行酒令、划拳,以及各种纸牌骨牌、麻将牌等,多属喜庆节日的助兴之举,往往带有赌博性质。
  此外,民间有些竞技活动,是从民间游戏中发展而来的。如“放风筝”、“斗蛐蛐”、“抖闷葫芦”、“踢毽”、“跳绳”等。这些项目适合于老、中、青、少等任何年龄的人,既可娱乐,又可进行比赛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中多是独生子女,家长们望子成龙心切,故多注重对孩子的智力开发培养,以智力玩具占据孩于们的业余时间,却很少注重对他们体育竞技项目的游戏锻炼。况且,孩子们多是上整日课,也很少有时间从事娱乐游戏。加之城市住房日趋拥挤,路上车辆增多,相对提供给孩子们玩游戏的空间大大减少,从而使许多游戏项目被逐渐淘汰。如“踢珠子”、“跳房子”等,代之而起的是家庭电视机、电子游戏机和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它使孩子们不必走出居室,就可得到眼、手、脑三者合一的开发智力的锻炼。

大众化游艺竞技

  放风筝 是民间普及性最强的游戏竞技项目之一。天津素有“风筝之乡”的美誉,每逢春秋两季,时常不少人在一些较宽敞的地方放风筝。其中不仅有青少年,也有中年和老年人。他们在游戏的同时,相互竞争技艺高低。放风筝的工具有“线”及绕线的“风筝车子”等。线的种类很多。一般是根据风筝的大小选择线的粗细与质地。
  风筝车子,俗称“线榥子”,有竹制和木制两种。一般为四柱状,较大的多是两柱形。旧时,富家子弟好保存风筝,亦讲求风筝车子的质地和做工。凡大型者多为花梨木制成。放大风筝时,风筝往往在空中飘游数小时,带有比赛性质。此时,放风筝者就可以把两柱形风筝车子放于平地,用砖石压住,人可以腾开双手休息,并观其飞舞形态。若要风筝变动时,只需牵动一下引线即可。一般的风筝,人们多用四柱状的风筝车子,将风筝引线缠绕其上。放飞时,左手把握风筝引线,右手把握车子,放线或者缠线。放线时,右手只需控制放线的速度。收线时,左手往下抻拽引线,右手用食指拨动四柱中的任一柱,即可使车子转动,将线缠绕其上。平民百姓的孩子放风筝,不仅自己糊制风筝,而且风筝车子也多使用自制的简易“榥子”。外形为扁形木框,中间有轴柄,用起来也很方便。
  放风筝时,要顶着风向,循序渐进地放开引线,使风筝顺势引向空中。蝴蝶、蜻蜓、雄鹰、仙鹤、蜈蚣、串燕等各种造型的风筝,犹如真的飞禽一般,在蓝天衬映下,甚是好看。
  民间有风筝因断线飘走绝不再找,别人也不拾取的风俗。反映在放风筝的原始初衷,是祛病除灾活动。
  如今,放风筝已成为民间普及体育竞技活动的主要项目之一。为此,天津成立了风筝协会,对风筝的放飞技巧不断研究探讨。一些风筝爱好者,在广场一带进行放飞练习和表演,成为市井生活的又一景观。

  斗蛐蛐 又叫“斗蟋蟀”。蛐蛐,系天津人对蟋蟀的俗称。这种游戏始于唐代天宝年间(742-755年),宋代开始盛行。明中叶以来,民间更好养蛐蛐。听其夜鸣,有的且下圈(斗蛐蛐的大盆)赌博,以小虫相咬胜负定输赢。至清代时,更以斗蛐蛐为赌斗方式。从清乾嘉以来,由于物资财富不断聚集,市内不事生产的纨绔子弟日众。他们花天酒地之外,平时还养鸟,深秋斗蛐蛐,使斗蛐蛐成为当时的社会风气。
  富有之人养蛐蛐都是花钱买,一只“大红头”几百两银子。因此,常有一批游手好闲之人,每年中秋前后,到郊外野洼地如大觉庵、姜家井、海光寺外、梁家园(今大营门一带)、小孙庄(第二工人文化宫一带)捉蛐蛐,从傍晚到天明提灯循声捕捉,以求厚利。民间传说长芦盐商子弟养蛐蛐最考究。盆罐、工具、虫食都是要在“谱”的,而且要在行的饲养佣人和懂蛐蛐谱的清客追随左右。一个秋天,就要在蛐蛐身上花掉几千,甚至几万两银子。
  旧时,夏日养蛐蛐,多放于陶器中。常见的是一种灰色瓦罐或宜兴紫砂陶罐,津俗谓之“蛐蛐罐”。其质地坚细,雕饰精致,视如文玩。秋冬时,则用经过加工的葫芦。民国时,流行用蒲铁片制成一蛐蛐盒,上有小玻璃窗可供观赏。玩者,将葫芦或盒揣在怀中,听蛐蛐叫声。这些玩具现今仍在沿用,但多为传世旧物,艺术价值很高,价格亦很昂贵。
  旧时,曾有好几处以斗蛐蛐为赌的集中地,北城根是最活跃的一处。参与斗蛐蛐者多是恃力之人。蛐蛐主人固可一赌输赢,而旁观技痒者也各找对家,以下圈蛐蛐的胜败为准,进行赌博。其中还有人以此为生。
  斗蛐蛐游戏在2个人各自出具的蛐蛐中进行。斗蛐蛐的过程是,每人各自拿出一个被饿了许久,也在罐中闷了多时的蛐蛐,放于各自手中,将蛐蛐连续捶捣,使蛐蛐在自己手掌上、下不停地跳动,用这种方法可将蛐蛐捣蒙。然后再让蛐蛐从左手走到右手,又从右手走到左手,如此遛几趟,俗称“遛遛”。最后由第三者将这两只蛐蛐先后被强行放到同一蛐蛐罐中(常用特制的大盆),叫“下圈”,让它们相互嘶咬。有的蛐蛐好斗,一见到对手便猛扑过去,全力嘶咬。对不想咬的蛐蛐,人们往往用一根儿细细的扫帚苗拨弄蛐蛐的头须或者尾部,将蛐蛐的性挑起,使它发怒,就可与对方交战了。也有的用鼠须或马鬃扎成的“签子”,把两个蛐蛐引送到一起。斗蛐蛐时,两方的主奴也随小虫的咬斗而挥拳使劲。厉害的蛐蛐往往把对方咬得四处奔跑逃避,乃至于被迫跳出“斗场”,便告失败。胜利后的蛐蛐则抖动翅膀,并发出“得儿,得儿”的叫声,俗称“叫铃儿”,以欢庆它的旗开得胜,向人们“报捷”。此时间,围观者纷纷向获胜蛐蛐的所有者伸出大姆指赞曰“真横(音hèng,意为“厉害”)。两位斗蛐蛐者,一个沾沾自喜,得意洋洋;一个则显得十分尴尬而垂头丧气,进而由颓丧而迁怒佣人清客,认为他们无能。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以后,袁世凯取缔锅伙(天津特有的流氓黑社会组织)后,斗蛐蛐作为赌博活动逐渐消除。但是民间作为一种雅兴却保存下来。直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仍有这种民俗活动,且青少年的参与相当普及。他们多自己逮捉蛐蛐,自娱或相互斗趣。
  时至今日,由于家庭中多是独生子女,且学习任务繁重,故玩此游戏者青少年居少,多为中老年人以此为消遣。一些精于此道者当作其致富的资本。

  抖闷葫芦 即抖空竹,在天津非常流行。特别是春节期间,抖闷葫芦游戏中发出的“嗡儿,嗡儿”的响声,此起彼伏。与鞭炮声交相呼应,为津人过春节增添了喜庆气氛。
  闷(音mēng)葫芦,俗称“风葫芦”或叫“空竹”。抖闷葫芦游戏,最早起源于南宋。天津闷葫芦创始于清光绪年间的武清县。
  闷葫芦有单轴和双轴两种。每种又分若干响,其定名是根据两端共鸣箱气室数量而定。常见的有双轴6响,即在两端的气箱上各有3个孔;还有单轴6响的,即在一端的气箱上有6个孔。因响声是从气箱的孔中发出的,故名“响”。闷葫芦的响号越多,抖起来进的空气就越多。随着抖的力量不断增大,使葫芦的风力加大,从而葫芦发出的响声也就越大。
旧时,做工最好、最著名的是艺人屈文台家的“刘海牌”闷葫芦。
  抖闷葫芦的工具是一条长约1米左右的绳子,两根小棍各一端用绳于两头系住。抖闷葫芦时,两手各拿一棍儿,用线先在闷葫芦上绕两下,待将闷葫芦从地上提起时,闷葫芦上的线只剩下一扣了,这时便可上下抖动闷葫芦。闷葫芦的抖动必须朝一个方向用力,向左或者向右。一只手臂扬起,另一只手臂在下。随着抖动的惯性,使闷葫芦越转越快,闷葫芦上面气箱的孔借助风力就随之发出了“嗡儿,嗡儿”的响声。
  抖葫芦十分讲究技巧。首先将静止的葫芦移至抖动的绳子上,为了练习这一基本功,初学者往往要摔坏许多闷葫芦。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时,有人常用家中的搪瓷杯的杯盖,借助盖上的小纽练习。技艺高超之人,可在抖闷葫芦时,将葫芦离开抖绳,利用葫芦转动的惯性,使葫芦在地面上独自旋转。当葫芦快要倒下时,再顺势将葫芦“救”起,继续抖;有的可将抖动的葫芦抛向空中,再接住继续抖;还有的将葫芦离绳,在两只手握的竹棍儿上来回转动一会儿后,再继续抖等等。
  此项竞技游戏,适合于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的人。目前天津市杂技团仍保留有抖空竹这一竞技表演项目,并常在国内外演出。

大刀花样举重,是民间比较喜爱的一种竞技活动。一般都在男子中间进行。
  大刀花样举重的动作具有很强的技巧性,如将墩重的大刀举起,以“单臂过桥”接前后续,以及“头顶旋转”,“苏秦背剑”,“单臂旋飞”等。
  旧时,城区内外,每一居民聚居小区都有群众集资建立的宽敞而简易的活动场所,俗称“杠子房”。内置备墩子、石锁、皮条(早期吊环)、杠子(单杠)、刀、枪、棒、棍等常用武术器械。在此常有许多中下层子弟于晚间演练,群众则围观其外叫好。
  如今虽然杠子房已不存在,但仍有许多业余爱好者,自发组成表演团体。特别是到了夏季晚上,经常在海河边、操场或公园等处,看到他们的表演和训练。
  红桥区大丰路的曹家,世代练功习武,至今家风不衰。

  摔跤 兴起于清末民初,由清宫流传至津。旧时,在南开“三不管”地带圈圈撂地,从而靠摔跤挣钱谋生的摔跤艺人将摔跤技巧不断传播并使之普及。后来,“三不管”地区出现了跤场,组织者被称为“穴头”、“掌穴”,并聚集一些摔跤高手为跤场的台柱子,支撑跤场。摔跤前还需要那些能说会道者,向周围人们说些逗笑之语。待说至关键时刻,即刻停止,言到:“看完这场跤咱再接着说”,目的是拢住观众,待摔完跤后好收钱。
  摔跤在20世纪40——50年代为兴盛时期。出现了张鸿玉、张魁元、张连生、张大利,俗称“四大张”和周风荣等民间摔跤高手。民间曾传颂有许多故事。像“大老九(张魁元)打败大老美的故事(此美国人曾欺辱中国妇女,而激怒了张魁元);还有《张魁元打死大狗熊》的故事(当时吴桥人靠会摔跤的狗熊摆摊卖艺,大有擂台之势,熊重300多斤,被张魁元打死);以及《张鸿玉摔败俄国大力士》等等。那时摔跤最好的要数京津两地,而以天津为最。
  摔跤的基本功可用10个字概括,即“揾(wen)、倒、闪、拧、揣、吸、扭、挂、盘、掰”。摔跤比赛活动在两人之间进行,双方的体重要求基本相同。胜败的基准是,一方将另一方摔倒在地为胜,倒地者为输。
  摔跤,是民间一种健身的竞技活动。要求比赛者有深厚的基本功和高超的技巧,还要有机智勇敢、反应灵敏和随机应变的能力。所以摔跤活动吸引了许多爱好者。直到60年代中期前,摔跤活动一直很普及。且那时多为泥土地面,故许多居民聚集区内常见到这些摔跤爱好者,身着跤衣,脚蹬跤靴,腰别“腰硬子”(即宽又硬的腰带),聚在一起演练、切磋技艺。有时还参加比赛活动。1956年在第一次华北地区锦标赛中,天津有3人获得摔跤第二名。1959年在第一届全国体育运动会上,天津荣获摔跤团体第一名。
  1992年天津成立了“燕经摔跤俱乐部”。请摔跤老艺人为顾问,“四大张”的徒弟等十几位为教练,运动员有20多位。他们以南开公园等地为活动场地,每周有几天固定时间锻炼,切磋技艺。1995年曾在河南郑州参加全国摔跤锦标赛,获团体二等奖。他们还在每年的春节、灯节等传统节日举办的表演中进行摔跤表演。

  赛马会始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从英租界发起。在海光寺一带,举行了第一次赛马会。后因赛马场被洪水淹没,又改在英租界沿河坝道(台儿庄路)、海大道(大沽路)一带环绕举行竞赛。光绪二年(1876年),在美国兵营附近,又开辟了一个赛马会。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天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英籍德人),在佟楼以南的“养心园”(今遵义道一带)筹建了一个赛马场。不久,该赛马场的看台被义和团所烧。八国联军侵占天津后,联军炮厂的施就,在海大道张氏坟地附近(今大沽路副食品商场),圈地搭席棚,搞了个简陋的赛马场。后来,施就又与德璀琳合作,重建佟楼以南的赛马场,命名为天津英商赛马会,在英政府立案。
  当时英商赛马会所在地,不属于英租界,于是,由马会出资,从英租界至马场修建了一条马路,即今马场道。赛马会内一切事项统由英国包办。马主人、骑马师均系英籍。马会初禁华人入内,后华商赛马会成立,方开放华人购门票入场,观看赛马及购买马票。
  英商赛马会之马场为椭圆形,周围一英里半。有看台3座,即会员及来宾看台(第一看台)、特别看台(第二看台)和普通看台(第三看台),入场券1元。各场入口均有印度巡捕站岗验证券,管理非常严格。
  华商赛马会,于民国九年(192O年)竣工,正式开始赛马,地点在南开(现玻璃纤维厂),由天津政客、官僚、买办、富商等发起、组办,在直隶省天津警察厅立案。办公地点设在泰安俱乐部(今河北路泰安里口)。初创时,骑马师缺乏,不得不从上海聘请,后来,天津才产生一批骑马师。
  由于天津华商赛马会不能与英商赛马会抗衡,便拉拢日本人成立万国赛马会。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秋季在东局子工程完成,随即正式开张赛马。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天津还出现了一个走马赛会,发起人是上海兴业银行总经理陆锡侯。走马赛车,即比赛时,由一马拉车,车上坐一马师,持鞭赶马竞赛。为防马奔驰,用长绳将马前腿和后一腿束缚起来,形成两足竞走,奔驰不起,故名。每日下午6时后开赛,逢周日或假日加赛2场。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侵占天津,“华商”及万国赛马会均停止活动。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由中日双方合办,成立了天津赛马俱乐部,并于民国三十年(1941年)在东局子万国马场原址开始正式赛马,少数朝鲜和日本骑师参加。该俱乐部完全由日本特务机关控制。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天津英国赛马会由天津赛马俱乐部接收。马会旁的乡谊俱乐部改为国际俱乐部。不久,天津赛马俱乐部改组为华北赛马会天津支部。并由日本调来大批骑马师和中国骑马师参加赛马。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秋,日本投降后,赛马会即停止活动。至此,天津赛马历史亦宣告结束。
  凡参加赛马会为会员者,每月交一定的会费。入会后可自己选购马匹参赛。并有权利购买“摇会马”。
  摇会马是由马会派人到口外,根据会员认购的数目购入的马匹。这些马运津后,在马身上打烙印号,经认购会员抽签,分配马匹,好坏不可自己挑选。当时马价大约100元上下。会员也可从马贩手中自购新马。
以马之优劣双方议价,由300元至一二千元不等。
  每期赛马前,马会要制定赛马的天数、次数及路程。马主人可按自己马的能力,确定参加哪次比赛,进行“落簿”。落簿费每参加一次要5元。马会把“落薄单”汇集印成马书出售,供观赛者参考。赛马时,马匹负重也有严格规定。一般以马匹的高度规定。如马身高3尺2寸,负荷量为158磅;3尺1寸为155磅;3尺及3尺以下者,均为152磅。赛马前骑马师必须亲自拿着马鞍,在过磅员监视下登上磅秤过磅,如不够所乘之马高度的重量要求,则应加相应的铅饼补充之。
过磅后马师方可备鞍上马进人赛马场。前一、二、三名获胜的骑马师,还必须立即进行复磅验证。重量如有减少,即以违章论,取消胜马资格。
  赛马日期。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以前,一般规定为春秋两季,每季正赛4天,加赛4天,合赛6天,共计14天。但每季往往都增加七八天,以增加收入。尤其在日伪华北赛马会天津支部时期,赛马日期,除春秋两季正赛外,只要天气条件允许,几乎每周六、日都有赛马。
  赛马的“趟子”每天最多13次。重要趟子是新马龙门赛、大比赛、跳滨赛和新老马香槟赛。最引人注目的是摇彩票。摇彩票在每趟赛马前出售,每张2元、1元不等。摇彩办法是,在起赛前,如售出彩票2000张,出马6匹,即将l——6号6个木球投入一个圆的铜球内,另将l——2000号的木球投入另一个大铜球内,由马会董事监视,当众摇出铜球。如马号球摇出为5号,而号球摇出1845号,这就定了5号马的彩票号是1845号。如此类推,6个号都摇毕,6匹马的彩票号也就分别摇定了。然后悬牌公布。如果5号马得了头马,持1845号的人就得奖金。
  随着赛马会的兴盛,后期马会便产生了跑票员,专为客人代买马票和代取奖金,得奖人付予一些小费。赛马会内还成立骑马师会、马主人会等组织。
  马主人为培养好马出场比赛,除骑马师经常进行操练外,马夫对马日常的饲养和调练关系也很大,故对马夫的待遇优厚。马师与马夫的关系必须和好协作,因赛马前,马匹的生活情况完全操在马夫手中,因此对赛马胜负关系重大。
  赛马会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每逢赛马期间,各报刊报导的中心内容即是赛马,有广告、赛马程序及头马预测表等。出租汽车、马车业,在市区繁华地区设点兜揽乘客。街头巷尾也将赛马作为人们谈论的话题。
繁荣的赛马会,促进了典当行和彩票行业生意的兴隆。
  然而,赛马会不乏有舞弊(行话叫“做趟子”)之事。如假输马:即将有取胜能力的骏马,在参加比赛时故意多次输掉,甚至“背包”(即跑在最后)让赌客心中造成劣马的印象。但忽然在某一天比赛时,一马当先奔取头马。由于该马平常比赛状况,赌客当然不会买其马号,而马主和骑马师却买下该马的各项马票,捞取大量的奖金;假溜缰:为了不让某马取胜,马主与骑马师商妥,在起赛时故意让该马脱缰,跑上一段路后再回去起步,马已力竭,再加鞭也跑不快。从而使买此马的赌客上了当;暗藏铅磅:骑师过磅后,在备鞍时暗将所加铅饼转给马夫,马因负轻易取胜。赛后在下鞍时再由马夫将铅饼放在鞍袋里去复磅;暗藏彩号:在摇彩时,乘群众不注意时,将预先暗藏于手中的号球(自己的马票号)摇出,再配合摇出比较能胜的马号球,弄虚作假;此外,还有的在赛马前给马注射或服用刺激药物,使马兴奋加速;还有的权势之人,强迫利诱骑马师谁胜谁负,骑马师不服从,则遭殴打等等。

 搓麻将 旧时,麻将多为上层社会中有钱人家妇女消遣的娱乐玩具。20纪八九十年代,广泛地流行于天津平民百姓之家。每逢节假日,家人、亲朋好友,聚于一起,玩儿麻将。平日里,好玩儿的退休职工、家庭妇女等,也常聚于各区街的文化活动站,以玩麻将为快。麻将,旧时多用竹面骨制,现多化学制。一幅麻将,分“条子”、“饼子”、“万”字。从1至9,各4套;另有东、南、西、北、中、发、白各4张,共计136张牌。玩麻将游戏需4人。围桌四周相对而坐,原则上缺一不可,但也有3个人玩的时候,俗称“三缺一”,就要玩“拐末子”,玩法与4个人一样,只是去掉东、南、西、北、中、发、白28张牌。4人玩时,每人跟前各码17摞,共两层34张牌。然后,掷毂子(俗称“打筛”)。谁打的筛子大,即“点儿”(数)大,谁当庄。一把牌下来,赢了(俗曰“和”了),仍然作庄。输了就轮到下家当庄,依此轮流当庄。每人各轮流当庄4次,共计玩儿4圈儿,为1锅儿。游戏结束。1锅儿牌下来,一般需要2个小时左右的时间。
  玩儿麻将时,每人各抓13张牌,当庄者抓14张,择无用的牌,每圈儿“逗”(扔的意思)1张。当手中的牌已成好4付儿(即每3张相同的或3张相连的牌为一付儿),其余2张“将”(音jiǎng)亦为相同的牌时,就“和”了。麻将牌“和”的说法有多种。有“小和”,即和别人逗的牌;有“自摸和”(俗称“提(音dī)了”),即自己抓来的和;有“捉五”,即手中有四万和六万,只缺抓来的五万;有“一条龙”,即从1至9都是用条子、饼子、万字组成;有“杠开”,即手中有3张相同的牌,又抓来一张或别人逗一张与其相同,此时为“开杠”,可允许再抓一张牌,正巧和这张牌。此外,若带“会儿”(可用其充替任何一张牌),又有“会儿吊”、“本会儿龙”、“会儿吊龙”等等。
  玩麻将,因“和”的说法不同,得到的奖励也就各异。故玩麻将游戏,带有一定的赌博性质。其刺激性,令玩者上瘾成癖。


  踢毽子 民间俗称“踢毽(音qiàn)儿”,该游戏古已有之。毽子原料易得,制作简单。常见的用3根鸡毛与铜钱拴在一起;也有的用纸剪成穗儿,包上铜钱;还有用数十个皮圈拴在一起当毽儿的。玩耍时不需要太大的场地,甚为方便。
此游戏的竞技方法有:单脚踢、对脚踢、后脚踢、二人对踢和多人传递踢等,并可通过在同样时间内踢毽次数以及各种花样技能决胜负。
  旧时,秋冬二季,儿童多做踢毽儿游戏,女孩子尤为喜爱。如今,市区平日里虽不多见,但作为体育竞技项目,仍然是青少年及中老年热衷的健身或比赛项目。技能高超者,常被邀作为表演项目,供人欣赏。
跳绳,有短绳跳和长绳跳两种。

 短绳跳,即用一条长约比人身高2倍的绳子。旧时使用的跳绳,一般的是线绳,两端有木把儿;有的线绳在中心部位设一段牛筋儿,既有重力,又耐磨。如今绳子除线质之外,还有塑料尼龙绳等。跳短绳的方法是用两只手各拿住绳子的一端,在身体两侧,左右成一中轴,然后摇绳起跳。绳子从头顶到脚下穿过,手摇一圈儿,脚下起跳一次,跳得越多越好。一旦脚踩或绊上绳子,游戏便宣告失败。短绳跳的形式有单人跳、双人并排跳(每个人各拿绳的一端,一起用力摇绳,同时起跳)、前后带人跳(一个人摇绳,另一个人可在摇绳人前或后,两人一起跳)。跳短绳的技巧主要有前摇绳蹦跳、后摇绳蹦跳、单腿跳、踏步跳以及双手交叉摇绳跳等。短绳跳的比赛规则是,在规定的时间内,跳得最多者或跳绳形式最多者为胜。
  长绳跳,一般为多人游戏,由两人各拿住长绳的一端,对面站立,使绳拉成弧状。然后按同一方向顺势摇动,凡跳绳者在摇绳者一侧排成一队,一个接一个地跳。一轮过后,再接一轮,如此反复。跳长绳游戏时,人数一般不限。比赛时,应规定时间和人数。在规定时间内,跳得多者为集体获胜。

 包子、剪子、捶,为二至四个孩子之间玩的一种游戏。游戏是用10个手指来完成的,即每个人各用一只手做成包子(即手张开)、剪子(即伸出食指和中指,为剪刀状)、捶(即手攥成拳头状)的动作。
玩儿的时候,每人一边说着“包子、剪子、捶又捶;剪子、包子、捶又捶”,手便随之做出与之相同的动
作。倘若口中说的与手出现的实际动作不符时为输。往往在玩的时候,口说的速度逐渐加快,手中的动作也随之加快,反应稍慢,就会出错动作。
  此外,还有用上述手的动作玩“奔桥裹”游戏的。这种游戏常常是在2个人之间进行。游戏时,两人一同说“奔桥裹”的同时,又一边用各自的手做出“包子”、“剪子”或“捶”的动作。口说一句,手就随之做一个动作。输赢的规则是:包子赢捶,捶赢剪子,剪子赢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