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son解析对象数组:主题:黄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2:28:37

补脾摄血疗紫癜

  患儿,男,12岁,2009年3月22日初诊。双上肢远端、大腿、小腿、踝足部较密集的紫红色瘀点、瘀斑,压之不褪色20余日。外院诊为过敏性紫癜,经西药常规治疗,当时紫癜有所消退,但过后仍不断反复再现。诊见其面色萎黄,精神不振,述其肢体倦怠乏力,纳差,舌质淡苔白,脉弱无力。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尿常规均无异常。

  辨证:脾气虚弱,固摄无权,血不循经,溢于脉外,瘀滞于皮下呈现紫红色瘀点瘀斑。治以补脾益气摄血,佐以化瘀消斑。处方:党参15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山药10克,黄芪15克,炙甘草9克,砂仁9克,丹参12克,茜草15克,牛膝9克,赤芍9克,大枣3枚,水煎服,每日1剂。二诊:服药7剂后,精神振作,面色明显转润,纳食增加,肢体有力,紫癜已大部分消退,未再发。原方去砂仁,党参、黄芪易为10克,续服8剂后紫癜全消,诸症告愈。3个月后随访未发。

  过敏性紫癜是由多种原因所致血管壁渗透性、脆性增高而致,本例始用西药常规治疗,紫癜仍不断反复出现。脾主统血,主四肢,脉症合参,辨属脾气虚弱,统摄无权,血不循经,瘀于皮下所发。故用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山药、炙甘草、大枣健脾益气,固摄统血;佐丹参、茜草、赤芍活血化瘀消斑;牛膝引药下行。诸药互用使脾气充,固摄有权,紫癜消散。

日期:2010年

白僵蚕新用七方

  白僵蚕为蚕蛾科昆虫家蚕的幼虫在未吐丝前感染白僵菌而发病致死的干燥体,属息风止痉药,其主要功能是息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治疗惊痫抽搐、口眼歪斜、风热头痛、目赤咽痛、风疹瘙痒、痰核和瘰疬等。常用量5克~10克。但通过近年临床实践,白僵蚕还广泛用于下列疾病。

  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的典型症状为阵发性鼻内发痒,喷嚏连连,大量清水样鼻涕,鼻塞及嗅觉减退等,可伴有眼痒、流泪、喉痛、咳嗽等。取白僵蚕15克,配桂枝、白芍、蝉蜕、辛夷、防风、大枣各9克,黄芪30克,白术15克,甘草6克,生姜3片为基本方,随证加减。每日1剂,水煎服。

  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可并发肢体麻木疼痛、感觉异常、软弱无力等周围神经病变以及视物昏花等视网膜病变。对神经病变,可选白僵蚕15克~25克,黄芪30克,桂枝10克,白芍20克,大枣10克为基本方,每日1剂,水煎服。上肢麻木疼痛甚者加姜黄、羌活,下肢加牛膝,有热者加知母。对视网膜病变,可选白僵蚕、全蝎各3克,烘干研末,蜂蜜水冲服,每日1次,连用3个月。

  强直性脊柱炎

  本病是一种慢性结缔组织病,脊柱强直、曲伸不利、晨僵等症状常反复难愈,中医从“顽痰痹着督脉”论治,取得好效果。基本方:白僵蚕10克,狗脊、牛膝、威灵仙、桑寄生各15克,鸡血藤、鹿角霜各30克,补骨脂、骨碎补、防风、杜仲、续断、白芥子各10克,全蝎5克,细辛3克。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1月,得效后改制蜜丸,根据病情续服。

  慢性迁延性肝炎

  尤善治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居高不降者。以白僵蚕配蝉蜕、五味子各等份,研细末,制成水丸,早晚各服10克,1个月为1疗程。

  肠易激综合征

  本病属腹痛、泄泻、便秘等范畴,临床表现具有内风和肝失疏泄特征。基本方:白僵蚕15克,白芍20克,茯苓、乌梅、莱菔子各15克,白术12克,炙甘草、柴胡、枳实、木香各10克,随证加减。每日1剂,水煎服。 

  带状疱疹

  本病以局部灼热疼痛为主症。基本方为白僵蚕15克,板蓝根、薏苡仁、生石膏、丹参各30克,羌活、当归、白芷各15克,金银花、麻黄、杏仁、延胡索、大黄各10克,甘草6克,随证加减。水煎服,每日1剂。

  小儿遗尿

  本病多与肾气虚弱有关。可取白僵蚕10克,配熟地黄、山萸肉、白术、砂仁、乌药各10克,黄芪24克,党参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日期:2010年3月24日 - 来自[老药新用]栏目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揭示黄芪多糖降糖机理


 

[科学时报 张双虎报道]黄芪是一味在我国使用历史久远,临床应用广泛的中药。近年来,随着对多糖研究和认识的深入,科研人员发现多糖具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与功能。黄芪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 ——黄芪多糖也因其在增强机体免疫力,降血糖,抗衰老方面有较强的活性而备受关注。

 

在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一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中医科主任张莹雯等人经多年研究,揭示了黄芪在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方面的作用机理。日前,在湖北省科技厅主持的鉴定会上,鉴定专家认为该研究为糖尿病的中药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一味用途广泛的中药

 

黄芪又名黄耆,在中医中应用广泛。相传古时候有一位叫戴糁的善良的老人,他为人厚道、谦和,擅长医术而且乐于助人,后来,老人由于救坠崖儿童而身亡。老人生前形瘦,面肌淡黄,人们敬而呼之“黄耆”。老人去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将老人墓旁生长的一种味甜,具有补中益气、止汗、利水消肿、除毒生肌作用的草药称为“黄耆”,并用它救治了很多病人。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科研人员发现黄芪多糖可显著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和体液免疫功能。它能显著增强小鼠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血清溶血素形成,提高空斑形成细胞的溶血功能并且有明显的碳离廓清作用,可增加脾重量。

 

此外,黄芪多糖对多种实验型肿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黄芪多糖还能增强机体抗病毒能力、保护肝损伤、调节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我们的研究就是在传统中医药进行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中药的药性药理进行分析。”张莹雯说,“中医在治疗糖尿病时有一些使用黄芪的药方,而且在临床上也发现效果不错。但黄芪为什么能降血糖?它是通过什么途径来降血糖的?这是我们需要了解清楚的。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我们所进行的研究就是通过药物的分子表达研究,对中药在糖尿病防治方面的机理进行诠释,揭示黄芪降血糖的本质。”

 

发现黄芪多糖的降糖机理

 

“我们是在两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一个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支持下完成这项研究的。我们的研究中也涉及了很多的指标,通俗地说,说是通过改善糖尿病大鼠的TGF蛋白和它和NF-κB分子表达,来达到延缓糖尿病病情发展和血糖降低的作用。”张莹雯说,“黄芪中有很多有用成分,其中有一种活性成分叫做黄芪多糖,它能起到调节蛋白酪氨酸磷酸酶的作用。而蛋白酪氨酸磷酸酶在胰岛素信号转导途径中起着调节作用,通过抑制其活性可以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有效降低血糖。”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作为负性调节胰岛素信号转导的关键酶,对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相关研究发现,Ⅱ型糖尿病和胰岛素抵抗患者体内特异的蛋白酪氨酸磷酸酶含量及活性均有所增加,当蛋白酪氨酸磷酸酶被剔除后,不仅胰岛素敏感性增高,而且糖尿病症状也有所改善。以蛋白酪氨酸磷酸酶作为靶点治疗Ⅱ型糖尿病显示了其独特的潜力。

 

该研究成果还证实黄芪多糖有改善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尿蛋白、尿白蛋白排泄率及餐后血糖,改善脂质代谢等作用。

 

希望新药早日面世

 

“中医在治疗糖尿病方面,目前使用的药物主要是黄芪,同时再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配方,增加几味其他药物。虽然我们在健康人群的糖尿病预防方面还没有做动物实验,但从临床方面看,黄芪中的很多活性成份在体质调理方面效果很好,因此黄芪对糖尿病预防和治疗上效果都不错。遗憾的是目前我们还处在基础研究阶段,要研发一个新药还需要很多程序,包括后续研究,做临床实验、申报等等,可能要很长时间。”张莹雯说。

 

目前,糖尿病已成为继癌症、心脑血管疾病之后人类健康的第三大“杀手”。据张莹雯介绍,鉴于黄芪在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方面的疗效,他们下一步想针对黄芪中的黄芪多糖的提纯,研发一种新药。

 

“现在也有些黄芪饮片类的药物,如果从黄芪中提取出单一的黄芪多糖,它在临床上应该剂量更小,使用更简单,效果更好。但想开发一种新药,单凭一个单位的财力、物力和技术力量还不够,那样可能会把研制的过程拉得很长。一个很好的东西如果不能很快推向临床,服务患者的话就是一件很可惜的事。”张莹雯说,“我们正在寻找有合作意向的单位,但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合作对象。”

 

《科学时报》 (2010-3-15 A4 科学基金)

日期:2010年3月22日 - 来自[糖尿病相关]栏目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揭示黄芪多糖的降糖机理

  黄芪是一味在我国使用历史久远,临床应用广泛的中药。近年来,随着对多糖研究和认识的深入,科研人员发现多糖具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与功能。黄芪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  ——黄芪多糖也因其在增强机体免疫力,降血糖,抗衰老方面有较强的活性而备受关注。
  
  在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一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中医科主任张莹雯等人经多年研究,揭示了黄芪在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方面的作用机理。日前,在湖北省科技厅主持的鉴定会上,鉴定专家认为该研究为糖尿病的中药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一味用途广泛的中药
  黄芪又名黄耆,在中医中应用广泛。相传古时候有一位叫戴糁的善良的老人,他为人厚道、谦和,擅长医术而且乐于助人,后来,老人由于救坠崖儿童而身亡。老人生前形瘦,面肌淡黄,人们敬而呼之“黄耆”。老人去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将老人墓旁生长的一种味甜,具有补中益气、止汗、利水消肿、除毒生肌作用的草药称为“黄耆”,并用它救治了很多病人。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科研人员发现黄芪多糖可显著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和体液免疫功能。它能显著增强小鼠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血清溶血素形成,提高空斑形成细胞的溶血功能并且有明显的碳离廓清作用,可增加脾重量。
  此外,黄芪多糖对多种实验型肿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黄芪多糖还能增强机体抗病毒能力、保护肝损伤、调节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我们的研究就是在传统中医药进行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中药的药性药理进行分析。”张莹雯说,“中医在治疗糖尿病时有一些使用黄芪的药方,而且在临床上也发现效果不错。但黄芪为什么能降血糖?它是通过什么途径来降血糖的?这是我们需要了解清楚的。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我们所进行的研究就是通过药物的分子表达研究,对中药在糖尿病防治方面的机理进行诠释,揭示黄芪降血糖的本质。”
  发现黄芪多糖的降糖机理
  “我们是在两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一个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支持下完成这项研究的。我们的研究中也涉及了很多的指标,通俗地说,说是通过改善糖尿病大鼠的TGF蛋白和它和NF-κB分子表达,来达到延缓糖尿病病情发展和血糖降低的作用。”张莹雯说,“黄芪中有很多有用成分,其中有一种活性成分叫做黄芪多糖,它能起到调节蛋白酪氨酸磷酸酶的作用。而蛋白酪氨酸磷酸酶在胰岛素信号转导途径中起着调节作用,通过抑制其活性可以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有效降低血糖。”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作为负性调节胰岛素信号转导的关键酶,对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相关研究发现,Ⅱ型糖尿病和胰岛素抵抗患者体内特异的蛋白酪氨酸磷酸酶含量及活性均有所增加,当蛋白酪氨酸磷酸酶被剔除后,不仅胰岛素敏感性增高,而且糖尿病症状也有所改善。以蛋白酪氨酸磷酸酶作为靶点治疗Ⅱ型糖尿病显示了其独特的潜力。
  该研究成果还证实黄芪多糖有改善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尿蛋白、尿白蛋白排泄率及餐后血糖,改善脂质代谢等作用。
  希望新药早日面世
  “中医在治疗糖尿病方面,目前使用的药物主要是黄芪,同时再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配方,增加几味其他药物。虽然我们在健康人群的糖尿病预防方面还没有做动物实验,但从临床方面看,黄芪中的很多活性成份在体质调理方面效果很好,因此黄芪对糖尿病预防和治疗上效果都不错。遗憾的是目前我们还处在基础研究阶段,要研发一个新药还需要很多程序,包括后续研究,做临床实验、申报等等,可能要很长时间。”张莹雯说。
  目前,糖尿病已成为继癌症、心脑血管疾病之后人类健康的第三大“杀手”。据张莹雯介绍,鉴于黄芪在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方面的疗效,他们下一步想针对黄芪中的黄芪多糖的提纯,研发一种新药。
  “现在也有些黄芪饮片类的药物,如果从黄芪中提取出单一的黄芪多糖,它在临床上应该剂量更小,使用更简单,效果更好。但想开发一种新药,单凭一个单位的财力、物力和技术力量还不够,那样可能会把研制的过程拉得很长。一个很好的东西如果不能很快推向临床,服务患者的话就是一件很可惜的事。”张莹雯说,“我们正在寻找有合作意向的单位,但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合作对象。”
日期:2010年3月16日 - 来自[药学研究]栏目

傅宗翰膏方治胸痹、哮喘验案

全国著名老中医、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已故老院长傅宗翰主任医师,幼承家学又受业于中医界耆宿张简斋门下。傅宗翰辨证精邃,方药新颖,中药丸、散、膏、丹、汤无所不用。其中膏方使用更是他的特色之点。今举案例选自《傅宗翰医术集锦》一书。

案一:胸痹(冠心病、心绞痛)

患者张某,50岁,某厂干部。

初诊:1976年10月10日。素体阳虚,常觉神萎力乏,胸闷气短,近日劳累过度,元气更耗,致血循不利,营络失和,胸痛频作,痛彻后背,心悸怔忡,总感不安,甚则汗出肢厥,气促喘息,手麻足软,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脉结代细弱无力,心电图示:“频繁性室性期前收缩”,运动试验“阳性”,此属阳虚失展,心痛乃作也,当用温养为法,佐以和血。

方用:党参10g,黄芪10g,炙草3g,煨姜4g,大枣3枚、桂枝6g,当归10g,赤芍、白芍各9g,鸡血藤12g,菟丝子10g,北五味3g。二诊:服药10服,胸闷较轻,手麻已减,胸痛偶作,其势也缓,苔脉同前,仍宗效方继进。上方加红花6g。三诊:继服10服,诸症皆平,复查心电图已示“窦性规则心律,运动试验阴性”。唯脉象仍细弱无力,药已奏效,改用膏方缓缓图治:党参120g,黄芪120g,菟丝子90g,破故纸60g,寄生120g,枸杞子90g,地黄120g,当归90g,川芎60g,红花30g,桃仁30g,玉竹60g,茯苓90g,枣仁30g。照方一服,水煎3次去渣、滤汁、再煎,酌加白糖收膏,早晚各服一匙。

按:本例症情与“胸痹”相似。“胸痹”一般多见血瘀脉痹之象,然《金匮》中述有“今阳虚知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又指出“可用人参汤主之”。此类胸痹为心阳虚弱不能鼓动血液循行,血滞脉络,心脉痹阻而致,故宜温阳心气为是,宗《金匮》大法,选用党参、黄芪、炙甘草、五味子、大枣调益心气,桂枝和煨姜温通心阳,配合当归、赤白芍、鸡血藤养血通络,菟丝子益肾助阳,全方益心气温心阳,和血脉通心络,药后胸痹即减。二诊增入红花加强活血通络之力。三诊诸症皆平,后改以膏方益气补肾,养心活血以善其后。此例是以说明胸痹并非纯系实证,虚痹亦不鲜见。

案二:哮喘(老慢支、肺气肿、肺心病)

患者曾某,男,64岁,教师。

初诊:1976年1月5日。年逾花甲,久病哮喘,肺肾两虚。肺虚卫表不固,肾衰封藏不密,故值冬寒之令,常易感冒咳喘,夜尿次频。近日骤冷,咽痒咳嗽,痰吐白黏,喘息吁吁,气不承接,心忪如悬,怔忡不宁,夜不能眠,卧喜高枕,舌苔薄白,脉来沉细。胸透:肺野透明度增强,膈肌下降,运动幅度减弱,心脏细长垂直,搏动尚规则,心电图见有特殊P波,权先益肺散寒、止咳平喘,继拟膏剂补肾纳气宁心。

1.防风3g,豆卷9g,苏叶2g,党参9g。3服,水煎服。

2.党参60g,黄芪120g,冬虫夏草30g,大麦冬60g,五味子30g,鹅管石90g,补骨脂60g,焙坎脐10条,枸杞子90g,淡大云90g,云茯苓90g,甜杏仁60g,半夏60g,陈皮45g。此方一服,浓煎3次滤汁、去渣,用白糖两斤收膏,早晚各服半匙。

二诊:服煎剂后,外感咳嗽之症罢后,叠进膏剂以来,气喘、心悸诸情逐平。虽虚体未复,声低气怯,间有冒风召感、咳嗽气喘,但其来势较缓,发时也轻,然夜尿仍频而不可久、脉沉细弱乃是肾虚封藏不固,用益肾固脬法配合膏滋治疗。

覆盆子9g,菟丝子9g,韭子5g,枸杞子9g,地黄9g,五味子2g,山药9g,桑螵蛸9g。连服该方,冬去春来,咳嗽溺频,诸恙渐平,能参加工作,嘱患者第二年冬天再予以调治。

按:本例久患咳喘,病已由肺及肾,今又演变为肺心,乃由肾涉心。病发之际系肺虚外感,故先用参苏饮扶正解表,继之以二冬、坎脐等补肾纳气,佐以参芪益肺,二陈化痰,专注肺肾,而未投柏子仁、枣仁等宁心之药,盖以心病源于肺,根系于肾,益肺即能安心,补肾犹可扶正,实为追根寻源,抓纲举目,治病求本之法。

日期:2010年2月10日 - 来自[名家医案]栏目

  • 共 48 页,当前第 6 页 9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