哆啦a梦之哆啦的诞生: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简介[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1 00:51:07

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简介[图]

临夏回族自治州

    临夏回族自治州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部西南面,东临洮河与定西地区相望,西倚巍峨雄壮的积石山与青海省毗邻,南靠奇峻翠秀的太子山与甘南藏族自治州搭界,北濒湟水与省城兰州接壤,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介于东经102o41'一103o40',北纬34o57'一36o12'之间,东西长136公里,南北长183.6公里,总面积8169平方公里。总人口198.67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36人。

    临夏历史悠久,是远古人类生息繁衍地之一,五千年前就有先民居住生活。两千年前秦汉王朝就设县、置州、建郡,古称枹罕,后改称导河、河州,是沟通中原与西域政治、经济、文化的纽带,古丝绸之路南道之要冲,唐蕃古道之重镇,享有“河湟雄镇”之美誉,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1956年11月,临夏回族自治州成立,成为全国仅有的两个回族自治州之一。1994年国家把临夏回族自治州列为全国民族自治地方改革开放试验区。

    临夏回族自治州共辖五县一市两个自治县,即临夏市、临夏县、永靖县、康乐县、和政县、广河县、东乡族自治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共139个乡(镇、街道办事处)。自治州首府设在临夏市。

    临夏是个多民族、多宗教共存的地方,境内有22个民族共198.67万人口,回族在临夏州境内的总人口约61万。其中信仰伊斯兰教的有回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等,占全州人口的56.4%,土族、藏族和部分汉族信仰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天主教。保安族、东乡族是临夏州独有的两个民族。临夏为回族的发祥地之一,是伊斯兰教在中国影响最深的地区。

    自治州大部分地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气候适宜,空气新鲜,清爽宜人。年均气温6.3℃,最高气温32.5℃,最低气温零下27.8℃,年平均降雨量537毫米,蒸发量1198至1745毫米,日照时数2572.3小时,无霜期150天。

    临夏回族自治州地势西南高,东北低,由西南向东北递降;呈倾斜盆地状态,属高原浅山丘陵区,平均海拔2000米。基本特征是:三分之一面积为河谷川塬地区;三分之一面积是黄土干旱山区;三分之一面积则高寒阴湿。

    临夏回族自治州地处黄河上游,著名的矿藏宝库---祁连山和西秦岭山脉的交汇部位,成矿地质条件较好。已发现矿物计七大类35种,占全省已知矿种的40%。主要有:黑色金属如铁、锰、铬、钒、钛等;有色金属有铜、铅、锌、钨、钼、锑;贵金属有金、银、铂;冶金辅助原料有耐火粘土、白云岩、石灰岩、硅石、萤石;燃料矿产有煤、泥炭;化工原料有磷、盐、钾长石、方解石等。

    2008年全州生产总值78.59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2.67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7.2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4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78元。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简称巴州,巴音郭楞系蒙语,意为富饶的流域。巴州地处新疆东南部,全州行政面积48.27万平方公里,现辖库尔勒市和焉耆、和静、和硕、博湖、尉犁、轮台、若羌、且末八县,首府库尔勒市是新疆正在规划建设中的区域中心城市。境内还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所属的17个农业团场和4个工程团以及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南疆铁路办事处、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等中央、自治区单位。

    巴州位于新疆南北疆的结合部,是进入南疆的门户,具有“承北启南”的特殊地位,新疆境内的7条国道有5条穿越巴州,南疆铁路横贯全境,民航与北京、乌鲁木齐等地通航,库尔勒机场现已正式通航;矿产众多,蕴藏量大。已探明有一定储量的矿产有蛭石、石棉、钾盐、煤炭、红柱石、花岗岩、黄金、玉石等54种,其中:蛭石远景储量12亿吨,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的92%,石棉储量6334万吨,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的30%。初步探明,罗布泊钾盐矿远景储量5.04亿吨,占全国保有储量的54.7%,已被国家确定为全国两大钾盐生产基地之一,现正在进行工业开发。红柱石、花岗岩、菱镁矿、石膏、锰、陶瓷粘土的资源储量在新疆居首位,都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巴州还是中国四大名玉一昆仑玉的主产地;文化底蕴厚重。巴州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西域36国中有11国在巴州境内,楼兰古国曾盛极一时。公元前60年,西汉政权在今轮台县境内设置西域都护府,统辖西域军政事务。公元1771年,蒙古族土尔扈特部从伏尔加河流域回归祖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归历史文化;水土光热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具有发展现代化规模农业的条件。巴州属暖温带和中温带大陆性气候,非常适宜粮食、棉花、工业番茄、瓜果、甘草、麻黄草等多种作物生长。驰名中外的库尔勒香梨,被誉为“果中王子”,多次荣获国家农产品博览会金奖,已被国家工商总局授予原产地商标。全州有可开垦荒地4300多万亩,其中优质荒地2100多万亩;大小河流50多条、湖泊60多个,其中博斯腾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水域面积1100平方公里。全州地表水年径流量106亿立方米,地下水总补给量62亿立方米,目前地表水资源利用率不到30%,开发潜力巨大;旅游资源独具特色,种类齐全。全州旅游资源基本类型有53种,占全国的70.6%、新疆的85.5%,并拥有23项全国之最。草原风光、沙漠胡杨、碧蓝湖泊、巍峨高山、神奇峡谷、文物古迹等景色既具有西部粗旷豪放的雄浑气势,又不乏江南水乡的细腻与恬静。目前,博斯腾湖金沙滩旅游度假区、阿洪口旅游风景区已被评为国家首批3A级旅游区。旅游产业正在成为巴州新的经济增长点。

    巴州成立50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在国家、自治区的大力支持下,全州各族人民,艰苦奋斗,真抓实干,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政治稳定、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良好局面。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生产总值保持了年均11.7%的增长速度,初步建成了石油石化、轻纺、矿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体系。2008年,全州实现生产总值587亿元,较上年增长8%,GDP位居全疆第三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9998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71.4亿元。

    “十一五”时期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达到600亿元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五年累计完成投资136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达到26.5亿元;城镇化率提高到45%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2%;城镇居民入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000元,年均增长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年均增加300元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0%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5%以内。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以下简称博州)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准噶尔盆地西南边缘。地理位置东经79°53'-83°53',北纬44°02’-45°23',东西长315公里,南北宽125公里,总面积为2.7万平方公里。东部与塔城地区相连,南部与伊犁地区相依,西北部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接壤,边境线长385公里。

    博州成立于1954年,辖博乐市、温泉县、精河县、阿拉山口口岸行政管理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五师及所属11个团场,州政府所在地博乐市。

    1950年初,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兵团二军工兵团奉命进驻精河、博乐两县,1953年建新疆建设兵团农五师。1954年7月13日,依据蒙古族在博尔塔拉的历史地位和人口状况,成立了专署级的博尔塔拉蒙古族自治区,首府设在博乐县城,辖博乐、精河、温泉三县。1955年2月20日,改“博尔塔拉蒙古族自治区”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1984年始设州、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85年撤销博乐县,成立博乐市。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有35个民族成份,蒙古族是自治民族。全州总人口42.43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占33%,超过万人的少数民族有蒙古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等。

    博州地处祖国内陆,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极端最高气温44℃,极端最低气温-36℃,年平均气温3.7C一7.4℃,无霜期153—195天。地表水资源24、34亿立方米,地下水补给量11.43亿立方米。

    自治州土地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1.99万公顷、草地面积162.42万公顷、林地面积17.56万公顷。全州人均占有土地7.31公顷,其中耕地0.35公顷、草地4.73公顷、林地0.48公顷,分别是我国人均占有面积的7.9倍、2.9倍、17.5倍和3.6倍。同时,全州活立木蓄积量866.5万立方米,森林年生长量15万立方米,年消耗量3万立方米,实现了森林面积、蓄积同步增长和森林资源的良性循环。

    自治州的森林资源分为天然林和人工林两大类,其中天然林面积17.56万公顷,人工造林保存面积0.8万公顷,在天然林资源中,山地森林分布集中利用价值大。全州山地森林总蓄积量819.5万立方米,其中林地蓄积量692.8万立方米,疏林及散生木蓄积量126.7万立方米。自治州树种资源较丰富,有乔木17科、49属、108种,灌木半灌木16科、27属、135种。

    自治州野生动物资源较丰富,有野生动物上百种。初步查明珍稀野生动物有3纲、10目、17科、39种。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9种(主要有紫貂、雪豹、北山羊、金雕、白肩雕、玉带雕、胡兀鹫、河狸、大鸨等),二级保护动物27种(主要有棕熊、石貂、雪兔、高山雪鸡、马鹿、大天鹅、小天鹅、新疆北鲵等);属自治区一级保护动物2种(赤狐和白鼬),二级保护动物1种(伶鼬)。

    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矿产39种,其中,盐、硭硝、石灰石、铜等开发潜力巨大。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悠远的历史,造就了博尔塔拉独特的旅游资源。按照《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的资源分类,在中国旅游资源68种基本类型中博州至少拥有19种,资源种类齐全,特色强。

    博州地形由东向西呈坡形逐渐增高,宜农宜牧、宜林宜渔。主要农作物有棉花、枸杞、小麦、玉米、油葵、甜菜及各类瓜果等。博州棉花以其洁白度高、弹性强、含糖低等优势,倍受国内外客商的青睐,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每年70万亩左右,总产达到150万担,是新疆重要的优质棉出口基地。精河枸杞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其种植规模、品质、总产、出口量均位居全国第一,其主产区精河县托里乡被称为“全国枸杞之乡”。博州还是新疆重要的细毛羊生产基地。全州现有细毛羊51万只,年产细羊毛2380吨,依托新疆“萨帕乐”品牌,博州细羊毛每年在南京拍卖市场上都是热销产品;为解决鱼种自繁问题,建立了冷水鱼繁育基地,被国家命名为“国家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广基地”。

  

 昌吉回族自治州

    昌吉州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东南缘。位于北纬43o20/—45o00/,东经85o17/—91o32/,处在新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率先发展的天山北坡经济带的核心区域。

    昌吉州成立于1954年,是以回族为自治民族的多民族聚居区。全州有汉、回、维吾尔、哈萨克等37个民族,总人口150万人,少数民族34.35万人,占22.9%,其中回族13.06万人,占8.71%,维吾尔族5.99万人,占4%,哈萨克族13.04万人,占8.7%,其他民族2.26万人,占1.5%。行政区下辖2市5县,州域内驻有生产建设兵团24个团场及中央、自治区一批企事业单位。

    昌吉州从东西北三面环抱乌鲁木齐,州府昌吉市距乌鲁木齐市中心35公里,距国际机场18公里。第二座亚欧大陆桥、312国道、216国道、吐乌大高等级公路、乌奎高速公路和亚欧光缆都从州内通过;东北与蒙古国交界,建有乌拉斯台国家一类口岸。

    昌吉州气侯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均日照时数2700小时、无霜期155天、降水量200mm、蒸发量2000mm。有天然草场9981万亩,森林575.7万亩,森林覆盖率8.99%。有大小河流57条,年均径流量25.1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开采总量14.5亿立方米。境内野生动物有360多种、野生植物1000余种。可耕地1057万亩,常年播种450万亩,盛产棉花、小麦、水稻、糖料、油料、酿酒葡萄、菌草等50多种高效优质作物。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石油、天然气、硭硝、磷、铁、铬、铜、锌、金、玉石、锑、钨、石灰石、石膏、明矾、石墨、水晶、池盐、石英等50余种,拥有国家第一个200万吨级整装沙漠油田。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主要景点有天池、硅化木园、恐龙沟、魔鬼城、五彩城、鸣沙山、胡杨林、康家石门子岩画、北庭故城、普氏野马繁育中心、千佛洞等118个,其中天池为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依托资源优势,工业上形成了煤电煤化工、石油石化下游产品精深加工、有色金属冶炼、高新技术及制造业、农产品精深加工、特色优势第三产业等“六大产业”,农业上形成了粮、棉、制种、制酱番茄、酿酒葡萄、菌草等12个优势产业区、产业群、产业带。2006年,昌吉、玛纳斯、阜康三个县市进入中国西部百强县市。

    以车师古道、北庭古城和西大寺为代表的“丝绸之路”历史文化,以民族歌舞、民风民俗以及特色餐饮为代表的民族文化;以天山天池和硅化木原始胡杨林、鸣沙山为代表的旅游文化,以康家石门子岩画、阿肯弹唱为代表的游牧文化,以恐龙化石为代表的史前文化,构成了昌吉州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厚重的文化积淀必将形成强劲的发展动能。

    昌吉经济发展加快,实现了由以农村经济为主到以城市经济为主,农业内部结构由以种植业为主到以畜牧业为主的两大战略性结构转变。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有250家,其中年产值超亿元的有32家。形成了以农产品加工、纺织、煤电煤化工、石油石化、建材、冶金、机电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工业体系。

    城乡面貌明显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市建设突飞猛进,成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增长极。农村变化日新月异,实现了村村通电、通路、通邮、通电话、通广播电视,小城镇及新型居民点建设形成规模。人民生活水平节节登高。

    2008年,全州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85亿元,增长15.3%,三次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14亿元、154亿元、117亿元,增长9%、21%、15.1%,拉动经济增长2.8、21、4.8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12.7亿元,净增1.7亿元。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简称克州)位于祖国的最西部,地处天山南脉、昆仑山北麓和塔里木盆地西端的帕米尔高原上,总面积7.2468万平方公里,90%以上为山区,被称之为“万山之州”。克州西北、西南部分别与中亚、南亚6个国家相邻,与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接壤,约1200公里的边境线上有254个通外山口及两个国家一类口岸;东边同西部明珠阿克苏相邻,南面同历史名城喀什相依。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语意为“红色的河水”,柯尔克孜是自治州的主体民族。克州辖阿图什市(州府所在地)和阿克陶、乌恰、阿合奇三县,全州总人口约为47.6万人,少数民族约占93.7%,主要聚居着柯尔克孜、维吾尔、汉、塔吉克、回、乌兹别克等11个民族。

    克州这块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有着深邃的文化积淀。克州的文化是在东方华夏文化母体上形成的同源分流、多元一体的文化。多民族文化并存;且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共同发展。克州中部是维吾尔文化的摇篮,北部是柯尔克孜文化的沃野,西南部山区是塔吉克文化的发祥之地,各种文化都留下厚重的文化积淀,特别是民间文学和民间艺术作品十分丰富。一千年前传承下来的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是一部浓缩的柯尔克孜族历史,是闻名于世的我国三大民族史诗之一,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流传千古的不朽之作,在草原上广为流传,家喻户晓;维吾尔族的《阿凡提的故事》脍炙人口,不断有新的故事在绿洲上传播。柯尔克孜族的古典乐曲《康巴尔汗》及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不仅是柯尔克孜、维吾尔音乐创作的基石,而且是民族音乐的经典与史诗。

    克州地处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又是中西文化的荟萃之地,文化古迹较多。主要有汉代佛窟三仙洞及其他佛教遗址、喀喇汗王朝王宫遗址、苏里唐·萨图克·布格拉汗麻扎(喀喇汗王朝墓葬群)、苏温古城遗址、古丝绸之路驿站遗址、阿合奇县古岩画、石人像等。其中阿图什市阿扎克乡库木萨克村境内的“莫尔佛塔”,是我国最西部最古老的佛塔,为汉代佛教传人新疆初期的佛教建筑,其造型上圆下方,为古印度早期的佛塔建筑造型,对于研究佛教传入我国的历史和路线以及佛教文化均有十分珍贵的价值。汉代佛窟三仙洞位于阿图什市上阿图什乡的恰克玛克河岸的山崖上,为早期佛教石窟,洞内佛教壁画中的人物造型,具有典型的犍陀罗文化的特点,特别是其人物服饰的色彩、图案,在现存的石窟寺中极为少见,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克州分属天山南麓、帕米尔高原、昆仑山北坡和塔里木盆地西南缘等4个独特的地理区域,包揽天山、昆仑山、帕米尔高原、塔里木盆地等4个自然景观区。特别是沿中巴公路一线有两大风景区:一是奥依塔克。这里有巍峨险峻的雪山,郁郁葱葱的林海,晶莹瑰丽的冰川,汹涌澎湃的巨波,倾珠崩玉的雪山瀑布,玉雕银铸的水帘冰洞,峰峦挺秀,林壑幽美,山深水绿,曲径通幽,令人心旷神怡,是夏季避暑旅游的胜地。另一大风景区是喀拉库勒湖旅游区。湖面海拔3600多米,是名副其实的“天池”。站在湖畔仰首四顾,可一览慕士塔格、公格尔、公格尔九别峰的雄姿;俯首湖中,可见这三座雪峰的倒影,蔚然壮观。喀拉库勒湖是有名的变色湖,不仅是帕米尔高原的旅游胜地,而且具有历史、地理考察和文化研究价值。

    克州地处中纬度欧亚大陆中心,属暖温带大陆气候。平原地区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干旱少雨,温差较大。具有发展种植业和林果、园艺业的特殊优势。草场广阔牧草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发展高山草原畜牧业有一定的潜力。中草药资源主要有甘草、紫草、雪莲等。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有不少珍稀动物,如雪豹、雪鸡、猞猁、天鹅、疣鼻雕等国家保护动物40多种。

    克州的阿图什市、阿克陶县是有名的瓜果之乡。地方优质品种有无花果、葡萄、杏、石榴、桃、梨、沙枣、巴旦木等,瓜类主要有甜瓜、西瓜等。无花果是阿图什市的特产,已誉满天山南北,阿图什被称作“无花果之乡”。无花果为稀有果品,甜美可口、营养丰富。阿图什葡萄品种较多,以“木纳格”葡萄最为有名,其最大特点是易于长期存放,不需任何保鲜措施即可保鲜到来年3-4月份。“喀拉库赛”甜瓜肉厚质细,甜而香脆,已远销到国内各大城市及香港等地。杏以阿图什市上阿图什乡的“胡苑乃克”杏和阿克陶县巴仁乡的“巴仁”杏最佳。杏脯、杏干、杏子酱有较好的销路和市场,为自治州的一大特产。

    克州境内矿物资源种类多、品类齐全,矿藏种类49种,巳探明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有12种,分别是煤、铜、铅、锌、铁、磷、天青石、石灰石、石膏、黏土、沸石、大理石、盐、岩盐、芒硝,分布均较集中,易于开采。稀有金属有锶、金等,其他稀有珍贵矿有水晶、冰洲石、绿柱石、钢玉等,均有开发利用价值。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位于祖国的西北边陲,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国接壤。成立于1954年11月,管辖塔城、阿勒泰两个地区和10个直属县市,是全国唯一既辖地区、又辖县(市)的自治州。总面积35万平方公里,人口425万,有哈萨克、汉、维吾尔、回、蒙古、锡伯等47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4.8%。其中州直县(市)面积5.67万平方公里,人口259.6万,少数民族占59.8%。伊犁州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气候宜人,风景如画,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宜农宜牧宜林,素有“塞外江南”的美称。境内驻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第四、七、九、十师和八师的部分团场以及新疆矿冶局、天西林业局、阿山林业局、伊犁师范学院等一批中央、自治区直属单位。

    水土资源丰富。境内有伊犁河、额尔齐斯河、乌伦古河、额敏河等大小200多条河流,地表水年径流量363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1248万千瓦,拥有天然草场总面积约2000多万公顷,森林面积18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69%。有可耕地200万公顷,已开垦利用90多万公顷。伊犁是新疆乃至西北地区重要的粮食、亚麻、油料、糖料、肉食、皮毛生产基地。

    矿产资源种类齐全,目前已发现矿种9类86种,其中煤、铜、金、铁等23种矿产储量在全疆占有重要位置,煤炭探明储量292亿吨,远景储量3009亿吨。州内有阿希金矿、阿舍勒铜矿等矿山企业。

    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当今世界旅游业追求的阳光、水域、沙滩、绿色、空气五大要素,应有尽有。地理景观、水体景观、生物景观、文物古迹、民俗风情、休闲求知健身等六大旅游资源类型一应俱全。源远流长的文化脉络可追溯至数千年前。历史上是“天马的故乡”、古丝绸之路北道要冲。细君、解忧公主远嫁乌孙,成为民族团结的千古佳话。林则徐在伊犁兴修水利造福于各族人民,纪晓岚等文人墨客在伊犁留下赞美边塞风情的诗篇。田歌在伊犁可克达拉创作的《草原之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东方小夜曲”。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浓郁的民俗风情,独特的草原文化,众多的名胜古迹,向西开放桥头堡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特色鲜明、风格浓郁、精彩纷呈的民族文化,为开展生态旅游、民俗旅游、人文历史旅游、跨国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地缘资源优势突出。自治州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国接壤,边境线长2000多公里,有霍尔果斯、巴克图、吉木乃等8个国家一类口岸。横跨两国区域的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项目正在建设中。

    伊犁州正处在一个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伊犁州的发展面临着大水利、大能源、大交通、大口岸、大石化的五大历史机遇,是西部大开发的一片热土,是充满无限生机和活力的创业乐园。

 楚雄彝族自治州

    楚雄彝族自治州,成立于1958年,地处滇中腹地,是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的两个彝族自治州之一。全州辖9县1市103个乡镇,总面积2.9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半山区面积占95%;2006年末,全州总人口269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87.16万,占总人口的33.5%,彝族人口70.63万人,占总人口的27.1%。其州情特点概括为:人类发祥地、彝族风情园、滇川大通道、绿色经济州,有着世界恐龙之乡、东方人类故乡、中国彝族文化大观园美誉。

    境内元谋发现的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化石,是亚洲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化石,境内禄丰发现的800万年前的禄丰腊玛古猿化石,1.8亿年前的恐龙化石群和在楚雄万家坝出土的距今2500年的万家坝铜鼓,是迄今世界上最早的铜鼓,等等这些具有唯一性、独占性的世界顶级资源的发现,使楚雄彝族自治州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古生物宝库”和人类历史博物馆。

    楚雄州是全国重要的彝族聚集区,境内居住有彝、苗、白、回、哈尼、傈僳等26个少数民族,彝族群众与各族同胞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格局,彝族6大方言、12个支系在这里都有分布,拥有古老而丰富的彝文文献古籍,其中:十月太阳历、彝族传统医药、《梅葛》、《查姆》等是彝族文化中的璀璨明珠,彝族建筑,歌舞、饮食、服饰、节庆等文化绚丽多姿,有彝族火把节、赛装节等40多个民族传统节日。近年来,楚雄州着力实施彝族文化工程建设,《太阳女》为代表的一大批彝族文化精品屡获国家级大奖,彝族十月太阳历文化园;彝人古镇、楚雄福塔、楚雄彝族文化大观园等一批民族文化旅游工程,已成为展示和传承彝族文化的平台,吸引海内外宾客的重要亮点。

    自古为省垣屏障、滇中走廊、川滇通道的楚雄州,东连省会昆明,西邻大理州和丽江市,南毗玉溪市和普洱市,北接四川省攀枝花市和梁山彝族自治州;昆瑞高速公路、320国道、108国道、安楚高速和楚大高速公路,以及成昆铁路、广大铁路穿境而过,是省会昆明通往滇西北7州市的必经之地,是云南上四川的重要通道。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使楚雄成为了重要的区域交通枢纽。

    楚雄州生物资源丰富,有植物种类6000多种,野生动物种类685种,森林覆盖率达60.7%,水资源蕴藏量117.7万千瓦,为发展绿色经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大姚核桃、禄丰香醋、双柏妥甸酱油、武定壮鸡等特色产品名扬省内外,遍布全州的野生食用菌畅销欧洲和日本,元谋冬早蔬菜远销全国各大中城市并名列全国十大蔬菜基地之一。

    2008年全州实现生产总值306亿元,财政总收入65.5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110元和13031元。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云南省西部,是去南省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东和东北与保山地区龙陵、腾冲两县相邻,南、西和西北与缅甸联邦接壤;国境线长达503.8公里,全州东西最大横距122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70公里,总面积11526平方公里。德宏州首府驻潞西市芒市镇,陆地距省会昆明785公里,空距427公里。

    德宏州辖2市3县,即潞西、瑞丽市、梁河、盈江、陇川县。辖50个乡镇,364个村(居)委会,3732个村民小组。

    德宏州分居住着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傈僳族、德昂族等30多种少数民族。是全国景颇族、德昂族和阿昌族的主要聚居地。

    德宏州为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其气候特点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干湿分明;气温年较差小,霜日少;年降雨量1400--1700毫米。最高气温38.8℃,最低气温-2.1℃;无霜期平均280天左右;年日照2281—2453小时。年积温6400-7300℃;年陆地蒸发量在1400-1900毫米;干旱指数在0.4-1.2之间。

    德宏州内江河年平均产水量136.3亿立方米,过境水量81.7亿立方米。共有水资源总量218亿立方米,物理性能良好,符合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要求。

    德宏是一块美丽而神秘的宝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她具有口岸、热区和旅游三大优势。德宏具有特殊魅力的边贸集市和异国情调。德宏与缅甸的国境线长达500多公里,同一民族跨境而居,有两个国家级口岸和两个省级口岸,还有许多陆路通道和渡口。中缅两国人民历史上友好往来,有着边境贸易、通婚、互市的习惯。这里有湛蓝碧透的瑞丽江、大盈江;白云翠竹掩映的村寨;堪称奇观的虎跳石落水洞;千姿百态的三仙洞;独木成林的榕树之王;金碧辉煌的寺院塔林。

    全州在地热异常内有温泉50个,其中水温在40℃以下的12个,40—70℃之间的28个,70—100℃之间的9个,101℃的1个(即瑞丽市棒蚌温泉)。

    森林分布在不同的气候带:热带、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占全州森林总面积的5.4%,主要植被为龙脑香、阿萨姆娑罗双、柚木、美登木、肉楂、竹类等;在亚热带,主要植被为阔叶林,以红椎、栎类、栲类、木荷、红椿、楠木、柚木、油茶、松树等为主,面积约占57.2%;在温暖带,主要植被为常绿阔叶林、杉木、松树、油茶、核桃等,面积约占36.1%;在温带山地,评分植被为铁杉、高山栎、杜鹃灌木丛等。面积约占1.3%。已探明矿产资源有20多种。有色金属矿有锡、铅、锌、铜、钨、铬、镍,黑色金属矿有铁,能源矿产有煤和石油,稀有金属矿产有铍、铀、锗、粘土,特种非金属、建筑材料及其它非金属矿有云母、水晶、宝石、石灰石等。此外,还有10个重砂金测异常带。德宏矿产资源的特点是种类多,储量少,开采少。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州于1957年11月,东接文山州,西北与玉溪市为邻,西南接思茅地区,东北部与曲靖市相连,北靠昆明市,南与越南毗邻,国境线长达848公里。全州辖13个县市,即:蒙自、个旧、开远、建水、石屏、弥勒、泸西、屏边、河口、金平、元阳、红河、绿春,国土面积32931平方公里,总人口415万,有汉、哈尼、彝、苗、壮、瑶、回、傣、布依、拉祜10个世居民族。红河州是全国哈尼族、彝族主要聚居地区,是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中发展居于前列的民族自治州,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前列位置。红河州历史悠久,距今1500多年的腊玛古猿化石就出土于州内的开远市小龙潭。云南的第一个海关、第一个电报局、第一个邮政局、第一个通商口岸、第一家外国银行都在州内的蒙自县诞生。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在红河州蒙自县查尼皮村召开。被誉为“滇南邹鲁”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水,是中原文化和边地文化的有机交融,建水文庙素有“北有山东曲阜孔庙,南有建水文庙”之称(位居全国第二)。红河州具有上千年历史的哈尼梯田如诗如画,令世人瞩目。哈尼族的“芒鼓舞”、彝族的“烟盒舞”、“阿细跳月”等民族歌舞热情奔放,闻名于世。哈尼族的“十月年”、“长街宴”,彝族的“火把节”,建水“花灯剧”,石屏的“海菜腔”等民风民俗,构成了独具特色、多姿多彩、风情万种的民族文化风景线。

    红河州是云南省矿产资源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是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重要基地。各种矿产资源存储量潜在价值达4000多亿元。锡的储量居全国首位,累计探明锡储量165万吨、铜113万吨、铅137万吨、锌65万吨。黑色金属7000多万吨,其中铁矿3600万吨、锰1700万吨,是全国最大的锰盐生产基地。非金属矿霞石50亿吨,大理石5亿立方米。现已探明和发现的各种金属和非金属矿床(点)计有500多处,矿种50多种。占据着云南这个“有色金属王国”重要位置的红河州,是云南的工业发祥地。经过建国50余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余年的建设,红河州的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锡的采、选、冶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制糖加工技术处于云南省的领先地位。形成了以锡、铜、铅、锌、镍为主的冶金工业;以卷烟、制糖、酿酒、制药为骨干的轻工业,以化肥为主的化工工业,以水泥、大理石、石膏制板为主的建材工业等33个工业门类,焕发出云南老工业基地的风采,体现出红河工业经济的振兴。2008年,全州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14.7亿元,比上年增长10%;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达129.36亿元、45.1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7%、19.6%;固定资产投资达309.71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10.17亿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023元,比上年增长19.6%。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文山,东北和东南与广西百色接壤,南部与越南接界,西南和西北与红河州相邻,北部和西北与曲靖相连。山区、半山区占总面积的94.6%,国土面积31456平方公里。

    境内文物考古材料证明,今文山州境地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居住、繁衍、开拓,盘龙河沿岸发现的石磨工具,青铜期时代的斧、锄、矛、叉、凿等与滇文化、夜郎文化有着较强的一致性。公无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后,成为祖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组成部分。1950年1月7日,文山县城解放,滇东南行政专员公署进驻文山县城,3月,改称文山专区专员公署。1950年3月,将河口县划归蒙自专区,6月将马列坡县改称麻栗坡市;1955年10月,麻栗坡市改为麻栗坡县。1958年4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建立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文山专区专员公署改称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委员会。

    全州东西横距255千米,南北纵距190千米,土地总面积31456平方千米。辖文山、砚山、西畴、马关、麻栗坡、邱北、广南、富宁八县,114个乡(镇),其中民族乡17个。

    文山州地处云贵高原东南部。西北有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北有云贵高原为屏障,南和东南邻近南海和北部湾、西南邻近孟加拉湾,北回归线贯穿全州。夏季主要受孟加拉湾及北部湾暖湿气流影响。冬季主要受偏西及西北部干冷气流影响。

    太阳辐射能丰富,热量资源充足。热量分配在时空分布上的特点是:冬季气温较高,春季气温回升快,夏季高温不强,秋季降温快。但受低云和雾雨影响,太阳辐射受到削弱。境内地形起伏大,高差悬殊,因此在不同地区、不同海拔、不同坡向所接收到的太阳辐射差异较大热量条件也随之产生差异。文山州大部分地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年多为偏东南风。低海拔地区炎热,高海拔地区凉爽。由于海拔高低悬殊,故有“山高一丈,大不一样”和“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征。

    境内生物资源,有各种农作物品种1727个。有广南县的八宝米、邱北县的辣椒等等。文山、砚山的三七是名贵药材,在国内外久负盛名。富宁八角是上乘调料和工业原料,质量居全国第一,远销国内外。境内有华盖木、樟、楠、红椿、香木莲等珍稀树种76科300多种。花卉资源以兰花最有名。野生动物有豹、野猪、狼、鹿、麂、猴、岩羊、蛤蚧、穿山甲、蛇、蟒、猫头鹰、长尾雉、野鸡、鹦鹉等40多种。

    境内已发现的矿产资源有11类40余种;已探明储量的45种矿中,锰、锑、铝、镓、铟、水晶、沸石7种矿藏储量居全省第一位;锡、锌、砷、汞、锗、镉6种矿藏储量居全省第二位。

    有省级风景名胜区5个,其中邱北普者黑风景区于1999年被云南省政府批准为省级旅游区。2000年申报国家AAA级风景区,并已通过省级旅游区(点)质量等级初评。还有八宝风景、坝美世外桃源、富宁驮娘江、砚山浴仙湖等景点。

    

大理白族自治州

    大理白族自治州地处云南省中部偏西,是全国唯一的白族自治州。全州辖11县1市,国土面积29459平方公里,总人口347.48万人,有13个世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和汉族各占人口的一半,其中白族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大理的自然风光以“苍洱毓秀”、“风花雪月”闻名遐尔,素有“文献名邦”之美称,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最佳魅力城市。

    2008年,全州完成生产总值371.7亿元,比2007年增长12%。其中:一产、二产、三产增加值分别增长8..5%、13.4%和13%。财政总收入60.1亿元,比2007年增长21.6%;12县市均实现财政总收入超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6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078元,增长10.8%和14.9%。

    大理历史悠久。秦王朝把大理地区正式纳入大一统的封建国家版图。西汉元封年间,始建叶榆县。唐宋时期先后建立的“南诏国”、“大理国”地方政权延续了五百多年,大理一度成为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古以来,大理就是滇西之通衢,博南古道、南方陆上丝绸之路必经之地。

    大理山川秀美。大理极具神韵,自然风光秀丽迷人,民族风情多姿多彩。苍山、洱海珠联璧合、互相辉映;剑川石宝山的唐代石窟被誉为“西南敦煌”;佛教圣地鸡足山与中国的四大佛教名山齐名;巍宝山是南诏发祥地,规模宏大、保存完整的道教观宇建筑群为人称道;洱海源头的茈碧湖、温泉闻名中外。

    “大理好风光,世界共分享”。目前,大理建成了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相结合的主体交通网络,热情好客的大理各族人民欢迎您到大理观光、旅游、投资,共谋发展。

  迪庆藏族自治州

    迪庆,藏语意为吉祥如意的地方,是云南省唯一的藏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滇川藏三省区结合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和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腹心区。历史上,是西南“茶马古道”的要冲,东部藏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中转站,也是云南省进入西藏的咽喉。全州国土面积23870平方公里,辖香格里拉、德钦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迪庆香格里拉经济开发区,全州29个乡镇,188个村(居)民委员会,总人口37万多人,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3.56%,藏族人口约占13万多人。

    进入改革开放时代和香格里拉品牌落户迪庆以来,迪庆依托香格里拉品牌,不断探索和创新完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闯出了一条“生态立州、文化兴州、产业强州”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之路。

    回首过去,直到解放后的1952年,迪庆境内没有一寸公路,各项事业几乎处于空白。“九五”以来,迪庆掀起了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热潮。到“十五”末,迪庆境内公路通车里程达3638公里,其中,等级公路占公路总里程的89.8%。全州有23个乡镇通了柏油路,172个村委会通了公路,村委会通公路率达77.1%。香格里拉机场新开辟了迪庆至拉萨、迪庆至广州、迪庆至上海等9条航线;2006年旅客吞吐量达30万人次。雪山天堑变通途,随着丽迪铁路的即将开工建设,迪庆将呈现出公路、铁路、航空为一体的现代立体交通网络。通信业从“摇把子”到“数字化”、从有线到无线飞速发展。

    近十年来,旅游文化产业成为舞动迪庆产业发展的龙头。1997年,香格里拉品牌落户迪庆后,迪庆趁势做大做强香格里拉品牌,中国最佳民族风情魅力名镇独克宗古城;中国最美的十大森林之一——白马雪山高山杜鹃林;中国最美的十大峡谷之一金沙江虎跳峡和澜沧江梅里峡谷。“一佳四美”的魅力品牌,使迪庆成为海内外游人最向往的旅游胜地,成为中国云南旅游皇冠上的明珠。如今,宾馆饭店遍布迪庆城乡,全州星级饭店达41家。

    迪庆素有“生物基因库”之美誉,丰富的生物资源为生物产业的开发创新,增加群众收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九五”以来,迪庆以“建设四大园区,实施四大工程,建设优质生物原料基地”为突破口,打造出香格里拉干红葡萄酒、松茸原产地品牌、精制核桃油、七十味珍珠丸等一批名特优生物产品,带动迪庆生物产业快速发展。中药材、核桃、蚕桑、葡萄、红豆杉等生物产业原材料基地开辟农民增收新天地。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是镶嵌在祖国西南边陲的一颗璀璨的绿宝石,国土面积1.9万平方公里,东西南三面与老挝、缅甸接壤,紧邻泰国。辖1市2县40个乡镇,10个国有农场,6个中央、省属科研机构。总人口84.8万。世居民族有傣、汉、哈尼、布朗、拉祜、基诺、苗、佤等13种民族,其中傣族占35%,汉族25%。甚他少数民族占40%。

    全州地形以中山、低山、丘陵为主。

    西双版纳处于东亚和南亚季风交汇的低纬度地带,气候高温、多雨、湿润、静风,大部分地区终年无霜,是“没有冬天的热土”,是世界上北回归线附近保存最为完好、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

    全州有林地面积113.7万公顷,占全州国土面积的71%,森林覆盖率达63.7%。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个,面积26.8万公顷。全州国土面积只占全国的0.2%,而植物种类却占全国的1/5,动物种类占全国的1/4。

    在莽莽原始森林中,繁衍着望天树、树蕨、大板根等西双版纳独有的珍稀植物达341种,有野象、白颊长臂猿、棕颈犀鸟等珍稀动物46种;药用植物1715种;花卉植物种类为全国之最。西双版纳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是名副其实的“动物王国”、“植物王国”、“世界物种基因库”和“森林生态博物馆”。西双版纳还是千百年来誉满神州,风靡全球的中国普洱茶的故乡。境内古六大茶山有六万多亩上百年古栽培型茶园,有1700年树龄的野生型茶树。

    橄榄坝,在泰语中叫做“勐罕”,“罕”意思是卷起来。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到这里讲经,教徒们就用棉布铺在地上,请佛祖从上面走过去后,教徒又把布卷起来。勐罕就是这样得名的。

    曼飞龙佛塔在景洪县大勐龙一个叫作曼飞龙寨子的后面的山顶上,距自治州首府景洪70公里,距大勐龙3公里,是西双版纳著名的佛塔群,有人把它叫作“笋塔”,这是形容群塔像春笋一样拔地而起。还有人因其洁白,唤作“白塔”。塔群建在山顶,共9座,塔基呈多瓣形的梅花状,周长42.6米。其中主塔高16.29米,四周环抱着8个小塔,分布8角,每座小塔高9.1米,塔身为多层葫芦形。

    野象谷位于景洪市北部勐养镇三岔河,距景洪47公里,面积369公顷,为低山浅丘宽谷地貌.海拔747米至1055米。区内沟河纵横,森林茂密,一片热带雨林风光,亚洲野象、野牛、绿孔雀、猕猴等保护动物栖息其间。到这里活动的野象比较频繁,成为西双版纳唯一可以观赏到野象的地方。

    澜沧江--湄公河是东南亚最重要的—条国际河流,有“东方多瑙河”之美称。源头在我国青海唐古拉山,全长4880公里,在我国内河道里程长2161公里,(其中在云南境内)1247公里,从勐腊县南腊河口244号界桩处出境后,在中国境内部分称为澜沧江,出境后始称湄公河,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5个国家,最后在越南胡志明市附近注入太平洋。

    2008年,全州生产总值122.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9.5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102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13元。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旅客62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0亿元。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位于中国云南省西北部,地处滇西北横断山脉纵深地带,北邻西藏自治区。因怒江纵贯全境而得名。全州总面积14,703平方公里,辖泸水县、福贡县、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和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有29个乡(镇)、260个村委会,总人口50万。

    1954 年8月建立怒江傈僳族自治区,1956年改为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自治州地势高峻,怒山、高黎贡山横亘东西,澜沧江、独龙江纵贯南北。河谷地区温和多雨,富水力和林矿资源。农产品有玉米、稻、小麦、荞麦、甘薯、青稞等,并产核桃、生漆、紫胶、茶叶 、油桐和黄连、贝母等药材。矿产有锡、铅、铁、盐、大理石等。有农机、农产品加工及采矿、电力、制盐、制糖等工业。名胜古迹有高黎贡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兰坪金鸡寺等。

    怒江州全州98%以上的面积都是高山峡谷,坡度在25℃以上的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76%。全州58.3%的区域面积纳入自然保护区范围;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是全国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州,境内居住着傈僳、独龙、怒、普米等22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2%。其中,傈僳族普米族主要聚居在恩江,傈僳族占总入口的51%,独龙族和怒族是怒州独有的少数民族。在云南7个人口较少民族中,怒江就有3个,总人口3.9万人;怒江地处边境一线,国境线450公里,占中缅边境线的20%。境内有基督教、天主教、藏传佛教等三种宗教,信教群众达12.3万人,占总人口的25%。汉传佛教、道教、白族本主崇拜在境内也有一定的影响;怒江州全州4县均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扶持县。总体上是一个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是典型的“直过区”;怒江州资源富集。拥有世界级的水电、矿产和旅游资源。已发现各种矿藏28种,其中兰坪铅锌矿为亚洲最大的铅锌矿床,探有储量达1432万金属吨。水能资源可开发装机容量达2000万千瓦。同时,怒江地处“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腹地,被誉为自然地貌博物馆、生物物种基因库、人类文明处女地、民族文化大观园,是云南未来发展旅游的一个新亮点。

 玉树藏族自治州

    玉树藏族自治州建政于1951年12月,是青海省第一个、全国第二个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州。玉树地处青藏高原腹地,位于青海省西南部,土地总面积26.7万平方公里,占青海省总面积的37.2%。是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主体民族比例最高、海拔最高、人均占有面积最大、生态位置最重要的一个自治州,素有江河之源、名山之宗、牦牛之地、歌舞之乡和中华水塔之美誉。

    青藏腹地、咽喉要冲是玉树的区位特征。玉树地处青藏高原中部,北与本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相连,西北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接壤,东与本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互通,东南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毗邻,西南与西藏自治区昌都、那曲专区交界。214国道、109国道线和青藏铁路穿境而过,与西藏的边界线长达2385.85公里,是进藏的重要通道,也是扼青、滇、川、藏的咽喉要冲。自治州首府结古是历史上唐蕃古道的重镇,也是青海、四川、西藏交界处的民间贸易集散地。目前,这种贸易集散地的作用在藏区日益凸显。

    民族单一、宗教氛围浓厚是玉树的人文特征。玉树地广人稀,民族结构单一,农牧业人口比重大。全州现辖玉树、称多、囊谦、杂多、治多、曲麻莱6县,共10镇、35乡、258个村(牧)委会、1048个社。总人数31.1万人,每平方公里1人多。有藏、汉、回、蒙、满等民族,其中:藏族人口30.4万人,占总人口的97.7%;农牧民人口26.4万人,占总人口的84.9%。绝大多数群众信仰藏传佛教,宗教氛围浓厚,影响深远。全州共有藏传佛教寺院210座(含宗教活动点),噶举、萨迦、格鲁和宁玛四大教派齐全,实有僧侣17000余人。玉树与西藏、四川等藏区互为毗邻,山水相连,渊源深厚。悠久的历史、质朴的民风和浓厚的宗教氛围,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

    高寒缺氧、灾害频繁是玉树的气候特征。玉树受西南季风气候影响,属典型的温带高原大陆性气候。境内平均海拔4100米以上,含氧量只有海平面的40-60%。全年只有冷暖之别,无四季之分,冷季长达7-8个月,暖季4-5个月,没有绝对无霜期。日温差大,年温差小。年平均气温-0.1℃,极端最高温29.6℃,极端最低气温-42.9℃.年平均水量为479.5毫米,降水由东到西、由南向北逐步递减。太阳辐射强,年平均降水量6200.6焦耳/平方米;年平均日照时数2560小时,大风日数34.6天。“五月解冻,八月草黄”是玉树的真实写照,境内大雪、早霜、低温、干旱、冰雹等自然灾害频繁,是全国生存环境最恶劣的地区之一,被称为“人类生命的禁区”和“地球第三级”。

    江河之源、生物多样是玉树的生态特征。玉树是青藏高原重要的生态保障,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发源于本州,有三江源、可可西里和窿宝滩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省级自然保护区、54个州级自然保护区。在三江源自然保护区18个核心区域中有10个位于玉树,涵盖面积为10.96万平方公里,是全州国土总面积的40.89%,占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72%,生态地位举足轻重。全州地下水资源为114.92亿立方米,冰川贮量1899.9亿立方米,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和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这一地区。三大河流总流域面积为23.7万平方公里,占全州总面积的89%,是我国和亚洲最重要河流的上游源区,也是欧亚大陆上孕育大江大河最集中的区域,起着各江河水文循环的初始作用,被誉为“江河之源,中华水塔”,生态地位十分特殊而重要。同时,玉树是世界上最大面积的高寒湿地、高寒草原、高寒荒漠地区,被誉为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库和高原基因库,生物多样性、特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自然景观多样性非常突出。全州林地总面积110.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3.2%。藏羚羊、野牦牛、野驴、白唇鹿和黑劲鹤等野生动物有233种。鸟类品种为全省之首,兽类品种居全省第二。

    自然资源富集,旅游资源独特是玉树的资源特征。玉树是一个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自治州。现有草场1400万公顷,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1133万公顷,占全省可利用草场面积的32%。年产鲜牛奶26500吨、牛羊肉27659吨。羊毛1300吨。牛羊皮80万张。现有耕地1.28万公顷(不含退耕地),主要种植青稞、豌豆、洋芋、油菜、芫根。初步探明矿点261处,主要有金、银、铜、铁、铝、煤、铅锌、硫磺、水晶、玉石等40余种,总储量300亿吨。已查明的各类藏药材931种,其中种植类药材808种,著名的有虫草、知母、贝母、大黄、雪莲等;动物种类药材80种,主要有鹿茸、麝香等。境内水资源富足,三大江河支流纵横,湖泊星罗棋布,水能发电理论蕴藏量为612万千瓦。境内宗教、民俗、自然等旅游资源不仅富集而且独特。有名扬藏区的玉树歌舞和神秘的唐蕃古道,有闻名遐迩的文成公主庙和众多教派的藏传佛教寺院,有世界之最的新寨加那嘛呢石堆和岗察寺殿内高达25米的宗喀巴坐佛铜像,有黑颈鹤的故乡隆宝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比较完整保留原始面貌的可可西里野生动物保护区等,具备世界级精品旅游区的潜质。目前全州共有旅游观光的景区、景点40余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6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个;录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1个,录入青海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1个。旅游业发展的潜力十分巨大。

    产业落后,财力贫困是玉树的经济特征。玉树由于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加之受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基础设施的制约,资源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经济结构单一,经济总量小。第一产业仍处于靠天养畜、靠天种地的被动局面,始终在“遭灾—恢复—再遭灾”的恶性循环中徘徊;第二产业受环境、资金、技术、人才的影响和出于对保护生态的考虑,先天性发展的条件不足,基本没有工业基础;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业,还处在低层次的起步阶段,发育不健全。三大产业比重为62:16:22,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显得十分突出。地区生产总值在全省和全国十个藏族自治州中均排名末位。地方财政收入仅占全州总财力的3%左右,96%以上靠上级财政补助,且总财力的85%以上用于工资性支出,是典型的“吃饭财政”。全州有4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个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有234个贫困村(其中绝对贫困村132个,低收入贫困村102个),占全州行政村总数的89.5%;贫困人口77706人,占全州农牧民总数的27%。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是玉树的基本州情

 海南藏族自治州

    海南藏族自治州是青藏高原的东门户,因地处青海湖南岸而得名。总面积4.45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200米,年降水量250--450毫米。现辖共和、贵德、贵南、同德、兴海5县,36个乡镇,424个行政村,总人口42.79万人,有藏、汉、回、土、蒙等23个民族,其中藏族占总人口62.75%。是一个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地区。境内拥有农牧、水电、矿产、旅游、中藏药材五大优势资源。可利用草场面积4487万亩,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67.2%,占全省可利用草场面积的10.4%。各类牲畜458.87万头(只),是青海省重要的牧业生产基地之一;耕地面积123.6亩,其中水浇地40.65万亩,占32.9%。黄河贯穿州内5县20个乡镇,境内流程411.3公里,干流水域落差大,跨度窄,水量丰富,是建设大中型水电站的理想之地,总装机容量可达1140万千瓦。全州现已发现各矿种42种,其中已探明资源储量的30种;特别是铜、铅、锌的探明资源储量分别为107.5、16.9、34.9万吨,以金、银为主的贵金属成矿条件好、品位高、储量大,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景点众多,有草原门户日月山、高原明珠青海湖,具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生态、探险、宗教文化、高原避暑等旅游资源开发前景十分广阔。自治州盛产冬虫夏草、甘草、雪莲、大黄、麻黄草等20余种名贵中藏药以及雪豹、白唇鹿、雪鸡、麝、水獭等野生动物资源,均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湖南省的西大门,少数民族聚居区,幅员面积1.55万平方公里,人口273万,其中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5.4%。现辖龙山、永顺、保靖、花垣、古丈、凤凰、泸溪等7县和州府所在地吉首市,自古就是“黔中要地、湘川咽喉”。

    湘西州资源富集,开发潜力巨大。湘西州地下矿藏资源丰富,全州已发现各类矿产资源63种,探明储量的有35种,其中锰、汞、磷、铅锌、陶土、白云石等在国内占有重要位置,潜在总价值在2000亿元以上。电解锰、电解锌等矿产品畅销国际市场,2002年出口创汇达7000万美元,在湖南省14个市州中排位第三;有银杏、珙桐、水杉、香楠等37种国家保护珍稀树种,有黄莲、杜仲、黄柏等名贵药材和油茶、油桐等规模经济林,是华中有名的“天然桐油之乡”和“天然药库”。有烤烟、茶叶、猕猴桃等特色产品,有香飘四海的“酒鬼酒”、“湘泉酒”。

    湘西州风光秀美,旅游资源丰富。湘西州融丰富的历史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奇特的山水风光于一体,得天独厚,给世人以神秘莫测之感。拥有一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县)、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永顺小溪原始次森林)、两个国家森林公园(不二门公园、南华山公园)、三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溪州铜柱、老司城、里耶战国古城遗址)、一个全省唯一的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湘酒鬼城)和五个省级风景名胜区(凤凰古城、吉首德夯、永顺猛洞河、古丈栖凤湖、龙山乌龙山)。凤凰古城、吉首德夯、永顺猛洞河正申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凤凰古城、里耶战国古城遣址正在做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凤凰古城,被人们誉为“梦里故乡”、“远去的家园”、“中国最美丽的小城”。中国南方长城,被称为21世纪最有魅力的“中国新的旅游热点”。八百年土司王朝故都老司城,被称为研究土家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千年古镇——著名导演谢晋拍摄电影《芙蓉镇》的王村有“楚蜀通津”之誉。野趣横生的猛洞河漂流,被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赞之为“天下第一漂”。奇险幽峻的古丈座龙溪大峡谷被称为“中南第一大峡谷”。落差220米的德夯流沙瀑布,气势壮观,拨人心弦。龙山火岩地下溶洞众多,妙不可言,是世界上最密集的溶洞群,著名画家黄永玉诗云:“龙山二干二百洞,洞洞奇瑰不可知”。湘西州民族风情浓郁独特且原汁原味。“社巴节”和“赶秋节”充分体现出了土家族、苗族传统文化的习俗,“摆手舞”和“接龙舞”集中表现了土家族、苗族人民“崇祖祈福”的古朴民风,至今盛延不衰;土家族的打击乐“打镏子”和苗族的“猴儿鼓”等艺术奇葩更是享誉中外,深受人们喜爱。吉首市苗族德夯村每天游人如织,被誉为典型的“中国苗族村”。每年猛洞河国际漂流月及“三月三”、“四月四”、“六月六”、“八月八”等民族传统时令节日万民聚会热闹非凡,对歌、跳鼓舞、摆手舞、上刀梯、荡秋千等传统民族文体活动给人们以丰富的联想和无穷的乐趣。此外与湘西山水紧密相连的“酒鬼”、“湘泉”的“酒文化”、古丈的“茶文化”、花垣的“边城文化”,都引领游人前去探索。目前,猛洞河和小溪原始次森林生态游、吉首民族风情游、凤凰历史文化名城游已成为湘西旅游的三大特色和中外游客瞩目的焦点。

    湘西州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日益加快,初步形成了具有湘西特色的经济基础。工业形成了以湘泉集团和龙山烟厂为主的烟酒业;以湘西矿业集团、三立锌业集团和东方锰业集团等锰、锌企业为主的矿产品加工业;以喜阳集团、闻得福集团、湖南老爹公司等骨干企业为主的绿色食品加工业。农业形成了以椪柑、猕猴桃为主的林果业;以烟叶、茶叶、油料为主的经济作物业;以牲猪、山羊、黄牛为主的草食畜牧业等优势产业。湘西州的工业以初级产品加工居多,合作开发和发展精深产品加工的空间巨大。

    湘西州是边区市场和物资集散地。湘西州地处我国中西部两个经济带的结合部,位于湘、鄂、渝、黔四省市的交界处,自古以来即是四省市边区的交易中心和物资集散地。货物往来频繁,商业贸易发达,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有枝柳铁路和公路209、319国道贯穿全境,南接铜仁大兴机场,北临张家界荷花机场。目前州内交通建设全面加大力度,已完成所有干线公路改造和长渝高速公路建设,吉首将成为长沙——重庆的中点。

    2008年,全州实现生产总值226.6亿元,增长8.2%。完成财政总收入24.04亿元,增长4.8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03元,增长12.3%;农民人均纯收入2574元,增长14.2%。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北部,紧邻成都平原,北部与青海、甘肃省相邻,东南西三面分别与成都、绵阳、德阳、雅安、甘孜等市州接壤。是四川少数民族自治地方中距省会城市最近的地方,具有相对较好的区位优势。

    1935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在州境内转战停留达16个月之久,创建了各级苏维埃政府和少数民族革命政权。1950年1月,建立川西人民行政公署茂县专区专员公署,1953年撤茂县专区建立四川省藏族自治区,1955年更名为阿坝藏族自治州,1987年更名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辖马尔康、金川、小金、阿坝、若尔盖、红原、壤塘、汶川、理县、茂县、松潘、九寨沟、黑水13县224个乡镇。幅员8.42万平方公里,居住着86万藏、羌、回、汉等各民族人民,是我国羌族的主要聚居区。

    阿坝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北端与川西北高山峡谷的结合部,地貌以高原和高山峡谷为主。东南部为高山峡谷区,中部为平原区,西北部为高原区。

    阿坝州占有我国5处世界自然遗产中的3处:九寨沟、黄龙、卧龙一四姑娘山一夹金山脉大熊猫栖息地。其中,九寨沟、黄龙是集世界自然遗产、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和“绿色环球21”可持续发展旅游的保护区三项顶级桂冠的风景区。有马尔康卓克基土司官寨、马尔康松岗直波碉群(含羌寨碉群);松潘古城墙、壤塘棒托寺、错尔机寺、菅盘山和婪维城遗址、日斯满巴碉房、阿坝州红军长征遗迹等8处(22个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黑水卡斯达温、九寨沟舞、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羌族瓦尔俄足节等4项民族文化遗产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有优质天然草场422万公顷,为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的川西北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野生中药材1900余种,年生长量8.5万吨、贝母、红豆杉、黄芪、红景天、党参等地道名贵药材和羌活、秦艽、大黄等大宗药材十分丰富,素有“天然药库”之称。已探明矿种59种,优势矿种有金、铀、锂、硅、铁、锰。泥炭储量70多亿立方米,居世界之冠,褐煤储量逾30亿吨。黄金远景储量500吨,已建成年产万两矿一处。

    水能理论蕴藏量1933万千瓦,可开发量1400万千瓦。截止2006年底,全州已建成大中小型水电站总装机容量已达257万千瓦,年发电量达81.1亿度。2006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772.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1.8亿元。其中:实现旅游外汇收入9700万美元。

    全州已建立包括森林类型、湿地类型、野生动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24处,其中,国家级5处。已建立九寨沟、夹金山、甘海子、雅克夏等4处国家森林公园。若尔盖高原湿地被列为国家生态功能区。大熊猫、金丝猴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得到了有效保护。

凉山彝族自治州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总面积6.01万平方公里。辖西昌、德昌、会理、会东、宁南、普格、布拖、昭觉、金阳、雷波、美姑、甘洛、越西、喜德、冕于、盐源及木里藏族自治县等17个县市,616个乡镇,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四川省民族类别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全州总人口435万,其中彝族197万人,占总人口的45.2%;首府西昌市,海拔1500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有经年常青之树,四时不败之花,因海拔较高,天空洁净清朗,月亮晶莹皎洁,素有“月城”之雅称。

    凉山自古以来就是通往祖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通道,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北上时,从皎平渡进入会理,在凉山境内行程达800多公里。

    富甲天下的水能资源。凉山境内江河纵横,水能资源极其丰富,理论蕴藏量达7100多万千瓦,可开发量4952万千瓦。流经凉山的雅砻江、金沙江、大渡河“三江”流域,流量大、落差大,具有广阔的水电开发前景,是国家“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和骨干电源点。目前,国家在“三江”流域上规划的14座大型水电站中,凉山境内就有9座,总装机达4330万千,其中溪洛度、锦屏一、二级、瀑布沟电站已经开工。

    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凉山地处著名的攀西裂谷成矿带,境内矿产资源十分富集,具有品位高、埋藏浅,采取条件好,综合利用价值高的特点。现已探明矿种84种,有相当储量的达60种,其中大型、特大型矿床30处,中型矿床63处。

    极为丰富的农业资源。凉山光热丰富,雨量充沛,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农业和生物资源极具特色:被誉为各类动植物的基因库。安宁河谷是四川省第二大平原,素有“川南粮仓”美誉,是国家和省农业综合开发的重点地区。

    绚丽多彩的旅游资源。凉山自然风光秀美,自然、人文景观遍布各地,民族民俗风情别具特色。有代表性的景区、景点160多个,极具观光旅游和开发价值。现有泸沽湖、邛海——螺髻山2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马湖、彝海、龙肘山——仙人湖3个省级风景名胜区;有美姑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冕宁冶勒等省级自然保护区;有现代高科技景观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有青幽的泸山、神奇的土林、大自然的裔观公母山、百万亩飞播森林,有全国唯一展示彝族历史文化的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以及泸沽湖摩梭人风情,彝族独具特色的祭事盛典、婚丧嫁娶等民俗民风,全国四大碑林之一西昌地震碑林,春秋战国大石墓,博什瓦黑岩画,大箐石刻,唐宋塔楼,明清庙宇等等。

    极具魅力的民族文化资源。彝家的“砣砣肉”、“杆杆酒”,藏族的酥油茶,摩梭人的“苏里玛酒”别有风味;彝族“火把节”、回族“古尔邦节”、傈僳族“牛王会”、布依族“六月六”热闹非凡;大凉山地区的“毕摩文化”充满魔幻色彩,彝族服饰、歌舞美仑美奂;彝家“背新娘”、摩梭人“阿注”婚姻别有情趣。

甘孜藏族自治州

    甘孜藏族自治州(俗称康区),位于四川省西部,青藏高原东南缘。甘孜州地处祖国最高一级阶梯向第二级阶梯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过渡地带,属横断山系北段川西高山高原区,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境内山峰高耸,河谷幽深。大雪山和沙鲁里山纵贯全境。

    甘孜州历史悠久,人民勤劳勇敢。在远古时代,就已经有原始人类在这里劳动、居息和繁衍,开创石器时代的文明。藏、汉民族之间,在历史上联系紧密。

    因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被推翻,甘孜州各地土司纷纷自行恢复。以后变乱迭起,处于动荡时期,当时中央政权仍对土司采取羁縻政策,以维持其统治。民国16年(1927),刘文辉接管西康特别行政区,自此境内属刘文辉的防区。民国28年(1939)西康建省,省会康定。直至1949年12月9日,刘文辉通电起义,宣布西康和平解放为止。

    近代以来,州内各族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此起彼伏,不断发生。1935-1936年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甘孜州。刘文辉通电起义,西康和平解放后,解放军第二十六军一八六师于1950年3月24日胜利进驻康定城。从此,揭开了甘孜州历史的新篇章。50年代前期,是开辟工作时期经过筹备协商,充分准备,西康省藏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于1950年11月24日在康定正式成立(这是建国后成立的第一个地区级的民族区域自治政权,后改为州),桑吉悦希(天宝)任主席,副主席中有夏克刀登、阿旺嘉错、洛桑倾巴,委员28人中,藏族上层僧俗人士和知名爱国人士占64%,彝族、回族上层知名爱国人士占4%。会议通过《西康省藏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工作任务》和《关于加强团结的决议》。

    甘孜自治州辖康定、泸定、丹巴、九龙、雅江、道孚、炉霍、甘孜、新龙、德格、白玉、石渠、色达、理塘、巴塘、乡城、稻城、得荣18个县,州府康定是全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州内居住着藏、汉、回、彝、羌、纳西等20多个民族91.55万人。

    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中部突起,东南缘深切。地面平均海拔3500米。

    5000米以上山岭,终年积雪,冰川发育完全。最高峰贡嗄山7556米,其东坡的大渡河谷地,水平间仅隔29公里,而相对高差达6400米。地貌分为高原、山原、高山峡谷三大类型。

    气候属高原型季风气侯,复杂多样,地域差异显著。南北跨六个纬度,随着纬度的自南向北增加,气温逐渐降低,在六个纬距范围内,年均气温相差达17℃以上。

    甘孜州江河湖泊众多,流经境内的河流主要有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均为长江上游主要支干流。据初步估算,全州水资源年径流量约为641.8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约为3700万千瓦。

    由于地处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过渡地带;地形地貌复杂,是世界上自然生态最完整、气侯垂直带谱与动植物资源垂直分布最多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天然物种基因库。境内有大熊猫、金丝猴等30多种珍稀动物,有麝香、鹿茸、熊胆等上乘的动物药材,虫草、贝母等植物药材,水獭皮等名贵皮张,松茸、白茵、花椒、核桃、雪山大豆等农副特产品,这些优质特产均出产于天然牧场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属半野味的“绿色食品”。

    有色金属和贵金属品种多、储量大,已初步探明超大型和大型矿床30余处,中型矿床40余处,小型矿床近百处。甘孜州成矿地质条件良好,已发现矿产74种,形成固体矿产地1581处,矿点512处。

    旅游资源丰富。突出表现为门类齐全,综合性、互补性强。东部地区有环绕“蜀山之王”贡嘎山形成的雄、奇、险、峻与秀美旖旎为一体的自然景观;南部地区有被称为“蓝天下最后一块净土”的稻城亚丁自然保护区,并以此为核心形成了“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北部地区以德格印经院和格萨尔故里为中心;自然景观与康巴文化相融合,独具魅力。得天独厚、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共同构成了中国西部自然生态和康巴文化旅游的最终目的地。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位于吉林省东南部的长白山区,地处中、俄、朝三国交界,濒临日本海。东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接壤;南隔图门江与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咸镜北道、两江道相望;西邻吉林省的吉林市、白山市;北接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全州国土面积42700平方公里。

    延边州山青水秀、森林茂密,属于中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冬季较暖和,夏季较凉爽。农作物生长期长,品质优良,个别地区的稻米向来被称为御用佳品。平均降水量为400至800毫米,长白山达1000至1500毫米,居全省之首,很少有大旱或者大涝的年份。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地处美丽的长白山区,素有“长白林海”之称,山地占全州总面积的54.8%,林地面积319.5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80.3%,是一个富集的天然氧吧。被评为中华十大名山、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长白山,有巍峨耸立的白云峰、波光粼粼的天池、咆哮奔泻的瀑布、星罗棋布的温泉群、亭亭玉立的美人松等驰名景观,是闻名中外的的旅游胜地。

    茫茫林海,奇特的景观,使得延边动植物物种资源极为丰富,延边共有9个自然保护区,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保护区总面积达518766公顷,约占全州国土面积的12.14%。有国家I级保护野生植物9种,主要有银杏、长白松、东方红豆杉等;国家1级保护野生动物有——15种以上,如东北虎、豹、紫貂、丹顶鹤等。

    延边地区已形成公路、铁路、航空并行、陆海相连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铁路可直达北京及东北各主要城市,并与朝鲜、俄罗斯铁路网相连。海上开通了从珲春圈河口岸经朝鲜罗津港到韩国釜山港、从珲春口岸经俄罗斯扎鲁比诺港至韩国釜山港的两条海上运输线,这两条航线还分别延伸到日本的大孤港和新舄港。

    近几年,以文化广场为依托的广场文化活动在延边州范围内兴起。巡街表演、灯展、谜语会猜、焰火晚会、文化一条街等各种形式的大型广场文化活动遍地开花;上百支秧歌队、民俗舞队活跃在全州各县(市)大大小小的广场上。每逢双休日和重大节日,台上台下,演员和群众遥相呼应,喜庆氛围极其浓厚。延边州还成功地组织了“全州大型群众文艺汇演”、“民俗文化旅游博览会”、“中国吉林京剧票友艺术节”、“首届朝鲜族曲艺论坛”等文化活动。平均每年举办广场文化活动300多场。“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的广场文化活动,不仅满足了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激发了全州各族人民热爱延边、建设延边的热情,同时也让外地游客、投资者等国内外人士切身感受到了延边的风土人情、民风民俗和生活态度,体验了延边人民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的氛围。

    进入“十一五”以来,除了保持林产工业、食品工业、医药工业、能源矿产四大支柱产业外,还新增了高新技术、纺织服装、新型建材、冶金机械四大新兴优势产业,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经济效益逐年提高,对延边州经济的拉动逐步增强。

黄南藏族自治州

    黄南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东南部,辖同仁、尖扎、泽库、河南4县,共有21个乡7个镇。全州总面积1.89万平方公里,可利用草原面积2271万亩,耕地面积26.5万亩,存栏牲畜212万头(只)。总人口22.38万人。全州有藏、蒙古、汉、回、土、撒拉、保安等17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1.36%,其中藏族占总人口的65.3%。

    黄南位于青海省东南部的九曲黄河第一湾。因地处黄河之南而得名。东北部与海东地区的化隆回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为邻;东南部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夏河、碌曲、玛曲三县接壤;西北部与西南部与海南藏族自治州的贵德、贵南、同德三县以及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相接。州府所在地隆务镇距省会西宁市181公里。

    自治州水电资源富集,形成流域开发带。境内有大小河流60余条,境内纵贯南北的隆务河全长144公里,理论水电蕴藏量22.05万千瓦,可建15座梯级水电站(已建9座);黄河流经自治州南北边缘,北段长96公里,理论水能蕴藏量241.2万千瓦,可建3座大中型电站(总装机容量200万千瓦的李家峡电站、总装机容量19.2万千瓦的直岗拉卡电站已建成运行,总装机容量28.4万千瓦的康扬电站正在建设中)。南段长161.公里,开发水能103万千瓦。主要矿产资源有金、银、铜、锌、梯、汞、砷、硫、萤石和泥炭等25种。野生动物主要有藏羚羊、白唇鹿、麝、水獭、雪鸡等;野生药用植物主要有冬虫夏草、大黄、雪莲、马勃等。自治州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品位高,是青海省重点旅游胜地之一,州境内自北向南分布,主要有丹霞地貌,融森林、地质为一体的国家级公园,李家峡水电站大坝和库区风光,距今670多年的南宗尼姑寺,享誉国内外的“热贡艺术”,建筑规模宏大的郭么日白塔,历史悠久,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隆务寺,风光秀丽的麦秀原始森林,清澈甘洌的河南圣湖和幽深奇绝的仙女洞,国内罕见的泽库和日石经墙,这些景点自北向南连成一线,形成有特色的旅游线路。

果洛藏族自治州

    果洛州位于青海省东南部,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巴颜喀拉山和阿尼玛卿山之间。东临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和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南接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孜藏族自治州,西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毗连,北和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接壤。总面积7.6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高寒缺氧,气候恶劣,大气含氧量仅为海平面的60%,年均降水量400至700毫米,年均气温为零下4摄氏度,全年无绝对无霜期。现有各类可利用草场约8860万亩,草场以高山草甸植被为主,占土地总面积的71%。有26.7万公顷的原始森林,生长着云杉、松柏等树种。还有适宜种植青稞、豌豆、洋芋、油菜等作物的小块耕地。

    州内的资源比较丰富。有大小河流36条,总流程3300多公里,分别入注黄河和长江两大水系。黄河是州内最大的河流,流经玛多、达日、甘德、久治、玛沁五县,在本州境内流程长达760公里。班玛县的玛柯河、多柯河是大渡河的上游,与达日县的尼曲河同属长江水系。水利资源得天独厚,水能理论蕴藏量达354万千瓦。境内湖泊众多,有较大湖泊21多个,占青海省湖泊总数的37%以上,总面积达1673.8平方公里。河流及多数湖泊中蕴藏有丰富的鱼类资源。境内有金、银、铜、钴、锌、煤、硫等10余种矿产资源,其中距大武镇18公里处的德尔尼铜钴矿的矿藏种类十分富集,已探明矿石量4600多万吨,潜在工业价值300亿元。此外,还有珍贵的白唇鹿、雪豹、冬虫夏草、贝母、大黄、雪莲等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

    境内群山起伏,雪峰耸立,有山势雄伟、气势磅礴、光洁如玉的阿尼玛卿峰;有峰峦叠嶂、雪岭泛银、神奇壮观的年宝玉则峰。境内有古称柏海神湖的扎陵湖和鄂陵湖及其美丽动听的藏汉联姻历史故事;有拉加、白玉、查郎等名刹古寺和人文景观。更值得一提的是有当年红军长征时在果洛留下了革命的足迹,在班玛亚尔堂子木达沟口石崖上书写的“北上响应全国抗日反蒋斗争!安庆宣”的标语,迄今字迹清晰,历历在目。自治州全境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被列入全国最大的自然环境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内。

    果洛—藏语意为“反败为胜的人”。随着诸部族的繁衍生息,在明清之际出现了“郭罗克松”(意为昂欠本、班玛本、阿什姜本三个部落称“三果洛”),清末称“俄洛”,民国以后称“果洛”沿用至今。果洛于一九五二年获得解放,一九五四年建立自治政权。现辖玛沁(因阿尼玛卿雪山在其境内而得名,意为黄河源头最雄伟高大的山)、玛多(黄河源头之意)、甘德(喜悦安宁之意)、达日(沟名,具有兴旺发达之意)、班玛(莲花之意)、久治(团结统一之意)6个县、44个乡(镇)、182个牧委会、28466户(其中牧户为27115户),总人口15.36万人(其中牧民人口11.94万人),藏族人口占90.95%,是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海拔最高、气候最恶劣、环境最艰苦、经济社会发展最滞后、单一民族成份比例最高的自治州。州府大武镇距离省会西宁440公里

海北藏族自治州

    海北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东北部,东经98o5-102o41,北纬36o44-39o5。东南与西宁市的大通县、海东地区的互助、湟中、湟源县接壤;西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天峻县毗连;南与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共和县隔湖相望;东北与甘肃省的天祝、山丹、民乐、永昌、张掖、肃南等市、县毗邻。

    辖四县二场(海晏县、刚察县、门源回族自治县、祁连县、青海湖农场、同宝牧场)州政府所在地海晏县——西海镇。

    全州总人口27.85万人。是一个藏、蒙古、回、汉、土、撒拉等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少数民族约占总人口的60%。

    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面积约占全州总面积85%,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全年日照时数在2440--3140小时。年降水量300-500毫米,且集中在7、8月份,雨热同季,无绝对无霜期。

    海北州山脉纵横,祁连山及其支脉由西北向东横贯州境。河流众多,大小河流140余条,地势由西北向倾斜,平均海拔3100米,最高点位于托勒南山二过龙主峰,海拔5287米。最低点位于祁连县潘家河大子龙南500米处,海拔2180米,相对高相差3107米。

    自治州是全省主要的油料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有耕地5.25万公顷,主要农作物有青稞和油菜,粮油产量分别为3.68万吨和3.54万吨,有可利用草场232.83万公顷,各类牲畜存栏多年稳定在327万头只左右。

    州内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藏有石棉、煤炭、岩金、砂金、铁、锰、铜、锌、铬、铁、宝玉石等34种。其中探明煤炭储量8亿多吨,石棉储量2700余万吨,居全国第二,是国内唯一可湿法生产的优质棉种。

    境内有大通河、黑河等40余条河流,地表水年径流量59亿立方米,理论蕴藏量144.6万千瓦。目前可供开发的水电装机容量为60余万千瓦。

    境内有鹿、麝、熊、雪鸡等名贵兽禽30余种。有雪莲、冬虫夏草、祁连蘑菇、人参果(蕨麻)、大黄等300余种植物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开发与人工培育处于起步阶段,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全州共有森林总面积583万亩,森林覆盖率为11.6%,树种以松、柏、杨、桦为主。仙米和祁连和两大林区是黄河上游重要的原始水源涵养林区,是开辟旅游项目的新境地。

    海北旅游资源富集,有湖泊、沙漠、雪山、林海、峡谷、岛屿等独特的高原自然景观和其它一些人文景观,有汉代以来的古建筑群和遗址24处;有闻名遐迩的青海湖及鸟岛胃奇峰叠翠的祁连、门源仙米山水风光及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沙岛、金银滩草原、门源百里花海。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海西州域主体为中国四大盆地之一的柴达木盆地,北靠阿尔金山、祁连山,南依昆仑山。东西长约837公里,南北宽约486公里,总面积32.58万平方公里,占青海省总面积的45.17%。州内大部分地区在海拔3000米上下,最高点是昆仑山的布喀达板峰,海拔7720米;最低点位于达布逊湖区,海拔2675米。海西历史悠久,1949年9月,青海解放,同年11月,成立都兰县人民政府(驻地察汗乌苏)。辖今海西州全境,隶青海省。1955年12月12日更名为“海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州”。为开发建设柴达木盆地,1955年7月30日在格尔木设立了“柴达木工作委员会”,作为青海省人委派出机构,处理开发建设柴达木盆地的日常工作。1963年8月26日撤销“柴达木行政委员会”,全部由海西州管理,全政区称“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1984年5月,全州的哈萨克族自愿要求,并经中央及国务院同意,全部迁返新疆,1985年5月21日更名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海西州现辖三县两市三个行政委员会,分别是德令哈市、格尔木市、都兰县、乌兰县、天峻县、大柴旦行政委员会、冷湖行政委员会、茫崖行政委员会。东部三县一市基本为农牧区,西部一市三行委为工矿区、自治州首府德令哈市。

    海西州总人口56万人,有汉、蒙古、藏、回、土、撒拉等29 个民族。其中蒙古族、藏族为主体民族。人口分别是2.47万和4.11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6.7%和11.1%。州域大部分地区少有人烟,平均每平方公里1.16人。

    柴达木盆地地形复杂多样,峻山、丘陵、盆地、河谷、湖泊交叉分布,形成独特的自然环境。

    海西州地处大陆腹地、印度洋太平洋暖湿气流受到喜马拉雅山、唐古拉山的阻隔,难以进入,加之海拔高从而形成了本州终年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漫长,夏季凉爽短促,四季不分明的典型大陆性高原气侯。全州年平均气温为-5.6℃--5.2℃,年平均降水量16.7—487.7mm。年平均蒸发1353.9—3526.1毫米。全州有大小河流160余条,淡水湖泊21个,冰川1854.88平方公里;年融消水量9.18亿立方米。

    海西热量总趋势是从东向西逐渐升高,太阳辐射强,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和日照仅次于西藏,居全国第二位,是我国光能资源丰富地区,光温生产潜力大,有利于农林牧业发展。

    海西草地总面积970万公顷,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为890万公顷,本地区有利于山地草原草场、山地草甸草地、荒漠草原草场、沼泽类草场的蒙古羊、改良羊、黄牛和马,又有山地荒漠草场的山羊和骆驼,还有高寒草旬草场、高寒沼泽、高寒荒滩草场的藏系羊和牦牛。

    柴达木盆地素有“聚宝盆”的美称。全州现已探明储量的矿产57种,矿产地281处,其中大型矿床72处,中型矿床61处。主要矿产有石油、天然气、煤、原盐、钾、硼、锂、镁、锶、溴、碘、芒硝、自然硫、铬、铅锌、金、银、石棉、石灰岩等,其中原盐、钾、镁、锂、锶、石棉、芒硝等矿藏储量居全国首位,溴、硼等储量居第二位。矿产资源具有储量大、品位高、类型全、分布集中、资源组合好等特点。

    柴达木盆地是青海省野生动物重点保护区之一,有96种野生动物,其中属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的动物30余种;盆地的野生植物资源丰富,其中药用植物有枸杞、冬虫夏草、麻黄、甘草、锁阳、雪莲、大黄等;纤维植物有芦苇、罗布麻、芨芨草。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恩施自治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属云贵高原东部延伸部分。西毗重庆市,南邻湖南省,东北接神农架林区,东部连宜昌市。209、318国道纵横贯通州境,长江自州属巴东县城穿过。恩施自治州成立于1983年8月19日,是共和国最年轻的自治州,是湖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和唯一被纳入国家西部大开发范围的地区,也是国家级贫困地区。辖两市(恩施、利川)、六县(建始、巴东、宣恩、咸丰、来凤、鹤峰)。全州版土面积2.4万平方公里,2008年底户籍总人口395万,其中土家、苗、侗等28个少数民族人口占55.4%。自治州首府设在恩施市。

    恩施自治州是一座绚丽多彩的土(家)苗文化宝库。恩施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是最古老的人类活动地区之一,“建始直立人”生活在大约距今120—250万年之间。是目前发现最古老的人类之一。恩施是巴文化的发祥地和中原文化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汇融之地,土家、苗、侗等各族人民在这里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恩施有百村万户共庆丰年的摆手舞,有唱响世界的世界优秀民歌《龙船调》,有精美绝伦的土家织锦西兰卡普,有中国南方杆栏式建筑经典土家吊脚楼。自治州首府恩施市是湖北省九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恩施自治州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老区。董必武、贺龙、周逸群、关向应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战斗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恩施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贺龙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在这里武装斗争达八年之久,无数恩施儿女投身革命,为国捐躯。著名作家马识途以恩施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为背景,写出了长篇名著《清江壮歌》。

    恩施自治州是一片资源富集的沃土。已经探明的金属或非金属矿产75种,其中铁矿储量10亿吨,磷矿储量达11亿吨,居全国前列;天然气储量1.5万亿立方米,煤矿保有储量1.6亿吨,有“世界硒都”之称。恩施是“华中药库、烟草王国、鄂西林海、华中植物基因库”。莼菜、薇菜、蕨菜、山野菜等特色资源斐声海内外;恩施是全国最大的白肋烟基地;宣恩县伍家台贡茶在清朝就是钦定贡品,“恩施玉露”在清朝时就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全州中药材的品种有2088种,道地药材板桥党参、鸡爪黄连、紫油厚朴、石窑当归、竹节人参等属全国同类品种中的精品。境内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达600万千瓦,可开发量在450万千瓦左右,是湖北省内仅次于宜昌三峡的水能基地。恩施以“山、水、洞、情”为特色的旅游,与张家界、长江三峡构成了中国黄金旅游线上的“金三角”。这里有亚洲第一洞利川腾龙洞,有可与美国著名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媲美的恩施大峡谷,有奥陶纪石林“梭布垭石林”,有被小平同志称“长江边的那棵树”的世界第一杉“谋道水杉王”等等。

    恩施自治州是一个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地区。建州以来,全州上下抢抓国家扶贫开发和西部大开发等机遇,争取投入,加快发展,已初步形成烟叶、茶叶、畜牧、林果、药材、蔬菜等六大农业支柱产业和卷烟、水电、富硒绿色食品、药化、建材等五大工业支柱产业,旅游业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008年,全州生产总值达到249.2亿元,按平均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7159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9.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3.8亿元,外贸出口总额5642万美元;接待入境旅游者21.96万人次,接待国内旅游者444.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4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40.5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5.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4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519元。目前,恩施铁路、高速公路即将建成通车,恩施州资源开发、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时期。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于1956年7月建立,位于云贵高原东南边缘,东邻湖南,南接广西,与贵州省黔南、铜仁毗邻。

    全州辖16个县市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首府凯里市。黔桂铁路、湘黔铁路、320、321国道从境内经过,高速公路连接广西、湖南,黎平机场于2005年通航,凯里与贵阳市高速路连接,至贵阳龙洞堡机场不到2小时车程。

    全州总人口441.72万人,有苗、侗、汉、布依、水、瑶、壮、土家等33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人口总数的81.87%,其中苗族人口占42.09%,侗族人口占31.86%。

    国土面积30337平方公里,东西相距220千米,南北跨度240千米。海拔最高2178米,最低137米,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境内沟壑纵横,山峦绵延,有雷公山、云台山、佛顶山、弄相山等原始森林,有原始植被保护区与自然保护区27个;有清水江、舞阳河和都柳江三条主要河流。

    2008年全年该州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势头,生产总值突破了200亿大关。州内盛产碰柑、西瓜、脐橙、金秋梨;香猪、香羊是国内独有。全州已实现县县通油路,乡乡通公路,80.5%的行政村通了公路。

    黔东南的气候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季明显,降水较多,日照丰富,无霜期长,农作物轮作两熟。

    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已探明矿产有重晶石、汞、煤、铁、锰、锑等47种,特别是重晶石冠甲中华,保有储量占全国的60%。

    生物资源品种多,价值高,全州森林面积223.2万公顷,覆盖率达53.68%;有各类植物2000多种;州内盛产的太子参、松茯苓、五倍子、天麻、杜仲等名贵药材驰名全国;有野生动物上千种,草鹗、麝羊,彪豹、毛冠鹿、娃娃鱼、中华鲟等10多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自然风光神奇秀丽,民族风情文化底蕴浓郁。黎平高屯天然石拱桥和述洞侗族独柱鼓楼,榕江车江八宝寨古楼等被列入吉尼斯记录。黎平肇兴堂安侗寨和锦屏隆里古城为中国与挪威国际合作项目生态博物馆;境内有“舞阳河”和“黎平侗乡”两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黔东南素有“百节之乡”的美称;一年中有节日集会200多个。全州各民族历来能歌善舞,有‘歌舞海洋”的美誉。苗族的“飞歌”、“游方歌”、“古歌”、“酒歌”、“大歌”,侗族的无伴奏、无指挥的多声部“大歌”、琵琶歌享誉海内外;苗族木鼓舞被称为“东方迪斯科”;苗族的踩鼓舞、芦笙舞,侗族的“多耶舞”堪称中华民族文化百花园中的奇葩。

    苗、侗、水、瑶、畲等民族的干栏式吊脚楼,土家族的衙院庄园;侗族的鼓楼、花桥等民族建筑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很高的艺术价值。

    州内有中共中央政治局黎平会议会址、红七军军部旧址、革命先驱龙大道故居和周达文故居等革命历史文物,有镇远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中南部,东与黔东南州相连,南与广西自治区毗邻,西与安顺市、黔西南州接址,北靠省会贵阳市。

    自治州成立于1956年,首府所在地都匀市,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贵州的南大门和西南出海的重要通道。

    全州辖都匀、福泉二市和瓮安、贵定、龙里、怠水、长顺、罗甸、平塘、独山、荔波、三都十县。南北长249.5公里,东西宽207.6公里,总面积26197平方公里。

    黔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有汉、布依、苗、水、壮、侗、毛南、仡佬等37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5.1%;布依族和苗族是黔南的主体民族,都有语言无文字,居住在州境内的人口分别有122.06万和45.53万;水族居住在黔南境内有29.11万,占全国水族人口的90%以上,三都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水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水族的古名文字《水书》的创制与古代的甲骨文、金文有一定关联,专家们誉为“不可知的天书”。

    黔南州地处云贵高原东南部向广西丘陵过度的倾斜坡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997米。全州土地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土层深厚,湿润有机质含量高。境内植物茂盛,动物繁多,资源丰富,为开发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其他种养业提供优越的自然条件。

    县境内平均气温13.6℃-19.6℃。平均降雨量l100-1400mm。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属典型的亚热带温暖湿润的季风气候。有利于各种动植物的繁衍生息。

    黔南州江河交错,水系发达。有中小河流200多余,河流分属于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以红水河水系和柳江水系为主。全州河流年径流量760亿立方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210万千瓦,总装机容量62万千瓦,红水河、都柳江、蒙江梯级电站极具开发价值。

    州内野生植物1700余种,其中药用植物1000多种。具有重要开发价值的有天麻、杜仲、三七、艾纳香、龙胆草、金银花、刺梨等58种。野生动物400多种。属国家一、二、三类珍稀动物的有华南虎、云豹、猕猴、膳、大鲵(娃娃鱼)、穿山甲等30余种。其中药用脊椎动物112种,是医药工业发展的原料基地。以“贵州神奇制药有限公司”为首的数十家制药厂先后在黔南落户,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座落在黔南州龙里县谷脚镇的“医药工业园区”已初具规模。此外,州内还盛产桐油、生漆、核桃、香菇、木耳等土特产品;黔南的烤烟、黑糯米及其黑糯米酒、都匀毛尖茶、贵定云雾茶、瓮安青山茶、罗甸上隆大叶荼等在国内市场享有盛名。还有“牛头牌”牛肉干、猕猴桃汁、魔芋粉丝、刺梨饮晶、云雾山香烟、姜粉、百合粉、苦士茶等多种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一定份额。农副产品加工潜力巨大。

    黔南州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已探明的有磷、煤、硅、锑、锌、铁、水晶石、猫眼石、大理石、辉绿岩等20余种。其中:原煤储量15亿吨,硅矿储量7000余万吨,锑矿储量10万吨,锌矿储量68万吨,铁矿储量4000万吨,磷矿的储量达10亿吨以上,平均品位高达25%-30%。是我国特大型磷矿山之一,国家投资60多亿元建设的瓮福矿肥基地已投入运行,是亚洲最大的磷矿肥基地。

    黔南山青峰奇,风光绚丽,名胜古迹众多,民族文化悠久,民俗风情浓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荔波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集山、水、洞、林、湖和瀑布为一体,熔旅游观光、科研考察于一炉,享有“地球上喀斯特地区独一无二的绿色宝库”的盛誉。由它和擒里猴子均、福泉洒金谷、瓮安江界桥,以及福泉古城垣、三都水族风情;荔波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故居、都匀百子桥、文峰因为代表的桥城风光,惠水深黔山庄的燕子洞、百鸟河风景区、贵定洛北河漂流等组成的贵州南线丰富多彩的旅游景观,让人一游难忘。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于1982年5月1日成立,是全国30个自治州中最年轻的自治州之一,国土面积16804平方公里。全州辖兴义市和兴仁、安龙、贞丰、普安、晴隆、册亨、望谟7县及顶效经济开发区,共124个乡镇、8个街道办事处。州内居住着布依族、苗族、彝族、回族、汉族等35个民族,2008年末总人口318﹒5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42﹒47%。

    黔西南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州境地处珠江上游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是三省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贸易中心。州府所在地兴义市距贵阳、昆明各300多公里,距南宁500公里,位于南(宁)贵(阳)昆(明)经济圈的中心地带和贵阳、昆明、南宁省会城市的三重辐射圈内,区位优势突出。

    黔西南有便捷的交通条件。南昆铁路和324、320国道、镇(宁)胜(境关)高速、汕(头)昆(明)高速、关兴高等级公路纵横州境,兴义机场、西南水运出海中通道一期工程、西南成品油管道工程已经建成,初步形成集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为一体的综合运输网络。

    黔西南有丰富的水能资源和矿产资源。已建成的天生桥一、二级电站、鲁布格电站、平班电站、光照电站和正在建设的董箐等水电站装机容量600多万千瓦,每年向广东等省区送电120多亿度,是“西电东送”的重要电源基地、电力枢纽和通道。已探明矿产40多种,其中,煤碳远景储量196亿吨以上,是贵州省重要的煤碳资源地和规划的煤化工、重化工基地;黄金远景储量1000吨以上,全州8县市都有黄金,被中国黄金协会命名为“中国金州”。其他矿产也藏量丰富,极具开采价值。

    黔西南有神奇的旅游资源。境内山川秀美、景色迷人,旅游资源富集、组合良好,是西部一个开发前景喜人的黄金旅游区。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马岭河峡谷、万峰林、万峰湖,国家地质公园万峰林、国家级森林公园仙鹤坪,国家级水利风景名胜区贞丰三岔河和省级风景名胜区安龙招堤、兴义云湖山等奇特的自然风光,是世界锥状喀斯特地貌的典型代表。

    黔西南有厚重的历史文化。有“兴义人”古人类文化遗址、夜郎文化遗址、南明历史遗迹“十八先生墓”、“永历皇宫”和史迪威抗战公路遗迹“晴隆二十四道拐”、何应钦先生故居等历史文化遗产。

    黔西南有神秘的化石奇石。距今2﹒4亿年前三叠纪中期的“贵州龙”,比恐龙早1亿多年,其化石在黔西南州广有分布,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和科研价值。盘江奇石种类多样,形态逼真,在奇石收藏界享有盛誉。2007年9月,贵州兴义被中国观赏石协会授予“中国观赏石之乡”称号。

    黔西南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州内民族众多,风情独特,各民族长期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其文化、风情、习俗、民居、服饰、音乐、舞蹈等独具魅力,特别是布依“八音坐唱”有“声音活化石“、“天籁之音”之称,享誉海内外。

    黔西南有优美的环境。气候资源得天独厚,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空气清新,气候宜人,常年年均气温13﹒6—19﹒1℃,常年降雨量1253﹒1—1577﹒2毫米。州府所在地兴义市在香港举办的“2006年中国避暑旅游城市排行榜”评选中位居第15位,是中国最佳的人居环境和避暑胜地之一。

    黔西南是一块宝地、一片热土,潜力巨大、蓄势待发。

    2008年,全州生产总值200﹒3亿元,比上年增长12﹒5%。财政总收入36﹒2亿元,比上年增长38﹒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501元,比上年增长18﹒3%。农民人均收入2445元,比上年增长15﹒5%。

甘南藏族自治州

    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甘肃省西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甘、青、川三省交界处。是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10个藏族自治州之一。境内海拔1100—4900米,大部分地区在3000米以上。州府合作市海拔2960米,平均气温1.7℃,没有绝对无霜期。自治州成立于1953年,总面积4.5万平方公里,辖七县一市,共99个乡(镇、街道办),664个行政村。州内有藏、汉、回、土、蒙等24个民族,总人口68.90 万,其中藏族35.1万,占总人口的51%;农牧业人口58万,占总人口的84.18%。

    甘南是古丝绸之路唐蕃古道的重要通道,是离内地最近的雪域高原,自然风光秀丽,文物古迹众多,民族特色浓郁,风土人情独特,被誉为“中国的小西藏,甘肃的后花园”。境内有丰富的畜牧、旅游、水电、矿产、藏药及山野珍品,是甘南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有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莲花山和冶力关国家森林公园以及桑科草原、黄河首曲、大峪沟、沙滩森林公园等几十处优美的自然景区;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夏河拉卜楞寺、卓尼禅定寺和碌曲郎木寺等121座藏传佛教寺院;有天险腊子口、俄界会议遗址和甘加八角城等二十多处历史遗址;有香浪节、晒佛节、采花节、花儿会、插箭节等几十种民俗节庆活动,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可开发的特色旅游景点150多处,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正在打造成为全州新型支柱产业。甘南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重要的水源补给区,水能资源得天独厚,黄河、白龙江、洮河、大夏河四条河流及其120多条支流纵横全州,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361.37万千瓦,占全省水能总蕴藏量的21%,可利用量215.86万千瓦,目前仅开发利用18.18%。地下矿藏贮量丰富,现已探明有金、铜、铁、锑、硅石、铅、锌等各种矿产地270处,探明矿种24种,其中14个矿种贮量居全省前五位,黄金产量居全省第一位,矿产潜在经济价值100多亿元。甘南拥有天然亚高山草甸草场4084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3848万亩,80%的天然草场联片集中,是青藏高原天然草场中自然载畜能力较高、耐放牧性最大的草场,理论载畜量达620万个羊单位。甘南有林地1382万亩,占全省森林资源总面积的30%,森林蓄积量占全省总量的45%,是甘肃省重要的林区之一。林区蕴藏着极其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和药材、山珍野菜等植物资源,开发潜力很大。

    2008年,全州完成国内生产总值43.41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4.43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781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049元。全州与周边重要出口道路基本打通,连接州内外的交通运输网络基本成型。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全力实施“科教兴州”战略,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5%;全州共有各级各类学校737所,整体实现“普初”目标,“两基”人口覆盖率达89%;共有卫生机构283个,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基本完成;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80%和85%。目前,甘南州呈现出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宗教和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文明进步的崭新景象。

    (以上据网络有关资料整理,仅供参阅,不作统计等其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