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氏替换原则:我国教师需要研究述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7:28:49
我国教师需要研究述评
肖正德 李长吉

摘要:我国以往对教师需要的研究比较侧重于理论层次,主要是从教育学、心理学视角来进行的,着重点在于城市中的教师。我们要对以往教师需要的研究进行反思,以期新的相关研究在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研究重点、研究内容诸方面有所突破。

关键词:教师需要;研究;反思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罕·马斯洛(Abrabam.H.Maslow)1943年在《人类的激励理论》一文中阐述了人类的基本需要及其层次结构,至今已有近60年的历史。自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之后,还产生了戴维?麦克利兰(DavidMeclelland)的成就动机论、赫茨伯格(Herzberg)的双因素论、亚当斯(Adams)的公平论、费隆(Vroom)的期望论等。需要,在组织管理和社会心理学中是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现代社会中,管理、科学、技术并称社会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系统。良好的管理能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学校管理亦不例外。学校管理的核心是如何通过满足教师的需要、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产生合乎学校需要的工作行为。因此,如何实现学校管理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如何用更高层次的需要手段来激励教师的积极性,是学校管理领域着重研究的课题。当今,教育改革日益深化。教师是教育实践的直接承担者和教育改革的实施者,一切教育改革与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参与,而教师的参与度(主动性和积极性)又直接决定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败。在学校管理中,广大教师在想什么?有什么心理需要?这是值得管理者认真思索的一个重要问题,只有清楚地掌握他们的心理需要,因势利导,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才能最终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益,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学校教育目的实现。

然而,在理论上,我国大陆组织管理及行为科学研究起步较晚,有关需要的研究资料不多,在教育学、心理学领域有关教师需要的研究更不多见;在现实中,我们对教师的需要了解得太少,关注得太少。所以说,对教师需要的研究既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又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概况

笔者以近10年来我国学者关于教师需要的研究文献为分析文本,从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研究重点等方面对国内已有教师需要的相关研究进行一个简单的总结和回顾,以期为今后的教师需要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起点。

(一)研究方法

在我国教师需要研究中,我国学者比较侧重于理论层次,但在实证研究方面也有不少研究成果。本次检索的48篇论文中,有28篇是属于理论研究的,另外20篇则是实证研究的。实证研究中,我国学者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内容分析等研究方法。其中,问卷调查是使用最频繁的,在20篇实证论文中有14篇,约占了3/4。到目前,笔者尚未发见关于教师需要方面的质化研究。

(二)研究视角

我国学者研究教师的需要主要是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进行的。认为“需要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需求在头脑中的反应,它往往以人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表现出来其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当个体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它就会促使人去从事满足需要的行为活动,从而产生相应的动机。需要是人的积极性的源泉,是动机产生的最根本的心理基础”。因此,学校管理者在学校管理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教师的需要,“只有了解教师的需要,在确立学校管理目标时充分考虑教师的需要,把组织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才能激发动机,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三)研究重点

在已有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前教师需要的研究侧重于研究城市中的教师,而对农村教师需要的研究却寥寥无几。笔者检索的48篇论文中,有关城市教师需要的研究有23篇,如《教育研究》1996年第2期冯伯麟的《教师工作满意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是对北京市434名教师工作满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2期施文龙、吴志宏的《中学教师的需要现状和中学管理的激励策略研究》,是对上海市28所中学部分任课教师需要现状的调查研究;《教育科学》2002年第1期杨建云、王卓的《中小学教师自我发展需要的现状、问题和对策》,是对大连地区5所中小学1131名教师自我发展需要的现状和问题的调查。而研究农村教师的仅有蔺宇、贺德常所写的《农村小学教师的需要与动机及管理策略》1篇。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与观点

我国学者关于教师需要研究相关的论文内容,主要关注的是四方面的问题:教师需要的特点、教师需要的层次、教师需要的满足度与工作积极性的关系、教师需要与激励策略。

(一)教师需要的特点

国内学者认为教师需要有其特殊性,即教师有强烈的精神需要。教师,作为社会文化的继承人和传播者,他们的文化层次、审美倾向和个人需要的档次都较高,他们特殊的职业活动和职业素质要求,形成了教师需要的精神性特征。何建中在《试论教师需要的特点和管理》一文中认为,“教师中绝大多数怀着崇高的理想,他们深刻理解教育工作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意义,他们追求真理,热爱学生,甘于清贫,默默耕耘,有着崇高的献身精神,他们往往更重视精神生活的追求,期望得到满足。所以,我认为,教师的需要不同于一般,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来衡量,教师的需要中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占了更大的比重”。张悟在《浅谈优化教师队伍的有效机制》中指出,应该认识到教师需要的特殊性,与物质需求相比,教师具有强烈的精神需要。

(二)教师需要的层次

国内学者对教师需要进行研究时,参照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等的需要层次论,也对教师的需要层次进行了划分。柴万发在《吉林省中小学教师需要现状的调查》一文中将教师的需要分为社会需要、成就需要、生活需要、学习需要和文化需要五类;胡晓东《建立教师自动化管理机制》一文中将教师需要分成三个层次,即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吴金龙《探索教师心理需要增强学校管理活力》一文中认为教师的心理需要分三类:经济需求型、政治需要型、知识与业务需求型。

(三)教师需要满足水平度与工作积极性的关系

国内学者通过对教师需要度的抽样调查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教师的生理需要满足水平较低。教师在经济、福利等方面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中央教科所陈云英、孙绍邦对北京、天津、大连及青岛等4省市的204名小学教师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教师中对自己的工资感到不满意的较多,54.4%的教师感到“薪水太低”。山东师大刘海燕1994年对河南开封、洛阳、许昌等地的347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调查,发现中小学教师经济收入低,与其他行业相比差距很大,在使教师积极性受挫的因素中,工资低、报酬不合理排在第一位,占24.9%。冯伯麟1996年对北京三类学校434名教师的调查显示:“教师对工资收入、工作强度方面的满意度较低。”施文龙、吴志宏对上海市28所中学部分教师调查表明,“目前中小学教师需要的总平均一般,其中生理需要的满足水平低,较明显地低于需要的总平均满足水平(P<0.1)”。

2.教师的安全需要、归属需要满足水平较高,他们对工作稳定性、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满足水平较高。华东师大局彬、谢旭红等人1997年对上海菜区七百多名中学教师的调查分析发现,很多教师意识到自己的“职业稳定性”较高,教师的人际关系发展良好,92.3%的教师认为自己与领导关系很好或较好,97.8%的教师认为自己与同事关系融洽。施文龙、吴志宏在《中学教师的需要现状和中学管理的激励策略》一文中也认为,目前中学教师安全、归属和爱的需要满足水平较高。

3.自尊、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水平说法不一。冯伯麟在《教师工作满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一文中认为,教师对自我实现方面的满意度较高。施文龙、吴志宏《中学教师的需要现状和中学管理的激励策略研究》认为目前中学教师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水平较高,自尊需要的满足水平一般。而杨建云、王卓《中小学教师自我发展需要的现状、问题和对策》中表明,“对于自我发展现状,只有少数教师表示‘满意’,占总人数的12.9%,大部分表示‘基本满意’,占45.84%,有相当数量的教师对自身的发展现状不满,约占调查总人数的35%”。研究表明,与自尊自我实现需要相关的工作价值、自信心、责任感、事业心等是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的主要因素。周建达、林崇德《教师素质的心理学研究》一文中提出,教师认为自己工作的价值越大,为自己提供的发展条件越多,其工作积极性也越高;教师如能对自己的能力水平作出自信的积极的正确评价,他就能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会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就会取得令人满意的工作成绩。

(四)教师需要与激励策略

如何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是学校质量管理中极为重要的问题。运用心理学的激励原理,采取适当的激励策略,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根本。施文龙、吴志宏在《中学教师的需要现状和中学管理的激励策略研究》一文中,针对中学教师需要满足水平的现状,提出“中学管理者要运用激励的系统策略、权变策略、发展策略,以全面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益”。胡秀梅在《强化激励机制促进学校管理》一文中,就如何实现学校管理最优化从强化激励机制方面谈了四点看法:目标激励、需求激励、榜样激励、民主激励。韩秀、韩淑琴在《西方激励理论对我国学校管理实践的启示》一文中,借鉴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提出学校管理时,“要使教师安心本职工作,必须不断改善保健因素,以满足其低层次需要”,“要使教师做出优异成绩,必须充分利用激励因素,以满足其高层次需要”;借鉴费鲁姆的期望理论,提出“目标的设置要考虑教师的价值信仰”,“目标的设置要考虑教师的期望概率”;借鉴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提出“教师的报酬与其工作绩效挂钩”,“对教师要精神激发与物质激发相结合”。

三、对国内教师需要研究的反思

我国学者从多学科、多角度对教师需要进行研究探索,发表了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该课题的研究在我国仍有许多方面需要展开,譬如,中国现在尚未形成自己的需要理论,也没有在国际上产生影响的论著,研究方法也有简单化的倾向。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师需要问题的研究,早日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笔者认为,我们仍需要在下面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重视知识经济时代教师需要的研究。在社会急剧转型的当今,知识经济大潮势不可挡。作为承传和创造知识主体的教师,在新的生活、社会与工作环境下,他们的需求和结构不断地发生变化。我们研究者对他们的新的需求却了解太少,关注得太少,对如何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也感到难以为继。为此,我们研究者要把握时代的脉搏,了解和关注教师在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结构,结合激励的权变理论,调整现有基础的教师激励模式与教师管理模式,使之真正地符合教师的需求结构,实现有效的激励功能,进而探究适宜的教师激励模式与教师管理模式,这是教师需要研究中最需要研究的领域,也是最具潜力、有价值的研究领域。

(二)重视农村教师需要的研究。我们教育理论界在研究探索教育问题时,主要着眼点是城市,而广大农村遭到有意或无意的忽视。其实,众所周知,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8%左右,而广大的农村教师的需要问题的相关研究却是一个薄弱环节,我们研究者对此不能视而不见,应引起研究者的重视。

(三)重视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当今,学科综合和学科界限的模糊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任何一种明确的划界研究,都不利于研究的深入。教师的需要问题既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学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学问题,是任何一门单独学科所不能分析透彻的。因此,对教师需要问题的研究,我们应该运用多学科综合研究,展现教师需要的全景。

(四)研究方法上,要克服过去研究的单调化、简单化的倾向。在研究过程中,方法要多元化。在运用文献资料、调查研究等方法的基础上,引介和学习运用新的研究方法(譬如质的研究),这样可以帮助我们用一种新的眼光去看待我们习以为常的现象,便于挖掘看似简单的表面下深藏的丰富内涵;便于深入地了解教师,理解教师和社会的丰富性,深入地研究教师的需要。

另外,除了上述研究领域需要拓展,研究视角需要综合,研究方法需要多元外,我们的研究者还要在理论深度上和理论体系上做进一步的努力。这样,我们关于教师需要的研究才有可能取得丰硕的成果,才有可能实现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