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型基金收益率:金匮悬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1:06:51
   五脏风寒十三
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姜甘苓术汤主之。
肾着者,肾气痹着而凝冱也。水盛阴旺,故身体迟重,腰中寒冷,如坐水中。水渍经络,故形如水病之状,似乎浮肿。水旺土湿,故反不渴。水不在于脏腑,故小便自利,饮食如故。其病在肾,属于下焦。原因身劳汗出,衣里沾濡冷湿,冷湿之气,久久入腠理而浸经络,同气相感,故令肾气痹着, 而成此病。肾位在腰,自腰以下阴冷痛楚。土位在腹,水旺侮土,故腹重如带五千钱也。姜甘苓术汤,姜、苓,温中而泻水,术、甘,培土而去湿也。
姜甘苓术汤
干姜四两 甘草四两 茯苓四两 白术四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
五脏风寒十四
肾死脏,浮之坚,按之乱如转丸,益下入尺者,死。
肾死脏者,肾之真脏脉也。癸水升于丁火,则水位泮涣而不结,若浮取之而坚,重按之乱如转丸,益下入尺者,是肾水之下流而不升也。“平人气象论”:死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日肾死,“玉机真脏论”:真肾脉至,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即此义也。肾无中风、中寒者,心肾同经,心病即肾病也。而肾着之病,即中寒所也。

虚 劳 六
男子脉浮弱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
脉浮者, 阳虚而不敛也,弱者,气衰而不振也,涩者,血寒而不流也。此其肝肾阳亏,精气清冷,不能生子也。
冬水蛰藏,地下温暖,春时木气发泄,则阳升而物生。人之所以生子者,肾肝之阳旺也,若水寒木枯, 生意不旺,不能生子也。
虚 劳 十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髮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
失精之家,风木郁陷,则少腹弦急。温气虚败,则阴头寒凉。相火升泄,则目眩髮落。缘水寒不能生木,木气遏陷,横塞于少腹,故弦硬而紧急。肝主筋,前阴者,宗筋之聚,肾肝之阳虚, 故阴头寒冷。水木下寒而不升,则火金上热而不降,相火升腾,离根而虚飘,故目眩而鬟落。其脉极虚芤迟涩,此为清谷亡血失精之诊。凡脉得诸芤动微紧, 皆阴中无阳,男子则失精,女子则梦交。盖乙木生于肾水,温则升而寒则陷,肾主蛰藏,肝主疏泄,水寒木陷,郁而生风,肝行其疏泄,肾失其蛰藏,故精滑而遗失也。此其中,全缘土虚。以水木为阴,随己土而上升,则下焦不寒,火金为阳,随戊土而下降,则上焦不热,上清则无嗽喘吐衄之证,下温则无清谷遗精之疾,是谓平人。脾升胃降之机,是为中气。中气者,升降阴阳之枢,交济水火之媒,姹女婴儿。之配合,权在于此,道家谓之黄婆,义至精也。其位居坎离之中,戊已之界,此即生身之祖气,胎元之元神, 阴阳之门,天地之根也。《老子》: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指此)。桂枝龙骨牡蛎汤,桂枝、芍药,达木郁而清风燥,姜、甘、大枣,和中气而补脾精,龙骨、牡蛎,敛神气而涩精血也。
桂枝龙骨牡蛎汤三十三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三两 龙骨三两 牡蛎三两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虚劳十三
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方在消渴。
肾位于腰,在脊骨十四椎之旁,足太阳之经,亦挟脊而抵腰中。腰者,水位也,水寒不能生木,则木陷于水, 而腰痛作。木郁风生,不能上达,则横塞少腹,枯槁而拘急。乙木郁陷,绿于土湿,木遏于湿土之中,疏泄之令不畅, 故小便不利。八味肾气丸, 附子温癸水而益肾气,地黄滋乙木而补肝血,丹皮行血而开瘀涩,薯、萸,敛精而止失亡,苓、泽,泻水而渗湿,桂枝疏木而达郁也。


水气三十二章
水气之病,阳衰土湿,气郁而水泛者也。或内停于脏腑,或外溢于经络,内则有气血之分,外则有风湿之辨。风湿之清浊不同,气血之上下异位,上下之界,以腰为准,腰上为阳,是谓气分,腰下为阴,是谓血分。气分之病,发其汗孔,血分之病,利其水道,而上下疏通,总以保中为主,中气轮转,血温而升则汗出,气清而降则便通。
盖水病不离气,气病不离水,气水一物,以上下而异名耳。中焦气水之交,所以降气化水、升水化气之原也,未有中气不败而气永独病于土下者。治水气之病,而败中气,则人亡矣。
后世庸工,加减八味之法,轻者偶服可愈,重病而久服之,以湿土而得地黄,未有不死者。俗子见其偶效,以为良方,误人甚多。八味之方,制于仲景,使其可以治水,仲景何以不用,而待下士加减乎!
水 气 一
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
风水者,水之闭于风邪。皮水者,水之溢于皮肤。正水者,水之正病于肺肾。石水者,水之凝结于肾脏。黄汗者,水之内入于汗孔者也。
水 气 二
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
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汁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风水者,风郁其水也。《素问·水热穴论》: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朋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所谓玄府者,汗孔也。风袭皮毛,故其脉自浮。湿流关节, 故骨节疼痛。病因风得,是以恶风。
皮水者,水之溢于皮肤。外与风水同处,其脉亦浮。水气泛溢,营卫郁阻,故皮肉跗肿,按之没指。不因风得,故不恶风。水胀于腹,是以如鼓。水旺土湿,是以不渴。风水、皮水,皆外在皮里,法当发汗。
正水者,水之正病于肺肾。少阴水旺,故其脉沉迟。水上连肺,气道壅遏,故外证自喘。“水热穴论’: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故水病下为胕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此水之自下而泛滥于上者。
石水者,水之凝结于肾,如石之坚。肾气实则胀, 故外证腹满。上不至肺,是以不喘。
黄汗者,汗出而浴,水入汗孔,浸于经络。水旺阴盛,故其脉沉迟。水遏阳气,不得外达,故身发热。土湿胃逆,肺气不降,是以胸满。浊气上壅,故头面肿。土败不能行气于四肢,故四肢肿。久而不愈,湿郁为热,肌肉腐烂,必致痈脓也。
水 气 三
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视人之目窠上微肿,如蚕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时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
寸口脉沉者,肾阴之盛,滑者,风客皮毛,水气内郁而动荡也,是谓中有水气,面目肿大,身上有热,名日风水。视人之目窠上微微壅肿,如蚕之新卧起状,其颈脉振动, 时时咳嗽,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是风水也(视人之目窠上至末,《灵枢·论疾诊尺篇》文。“水胀篇”、《素问·平人气象论》 皆有此段,而语稍不同)。《素问·评热病论》: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水者阴也,目下亦阴也,腹者至阴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也。其气上逆,故口苦舌干, 卧不得正偃,正偃则咳出清水也(此论风水,岐伯日:病名为风水)。颈脉者,足阳明之人迎,动于结喉之旁,颈脉动,时时咳者,胃气之上逆。按其手足,陷而不起者,肿之坚厚也。
水 气 四
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反不疼,身体反重而疫,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为风水,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渴而不恶寒者,此为皮水。身肿而冷,状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为黄汗。痛在骨节,咳而喘,不渴者,此为脾胀,其状如肿。发汗则愈。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
太阳病,脉浮而紧,是伤寒之脉,法当骨节疼痛,今反不疼,身体反重着而痿,其人不渴,是非伤寒,乃水气在内,发汗则愈,此为风水也。其恶寒者,此为阳气极虚,而又发汗亡阳而得之。其渴而不恶寒者,卫阳未泄,此为皮水。若身体脯肿寒冷,状如周痹,随经脉上下而痛作,胸中窒塞,不能下食,气反聚痛于膈上,暮躁不得眠睡,此为黄汗。若痛在骨节,咳而发喘,口不渴者,此为脾胀。以湿土壅阻,肺气郁碍,故咳喘俱作。其状亦如胕肿, 乃内胀而非外肿也。以上诸证,皆发汗以泄其水气则愈。然诸病此者,设若渴而下利,小便数者,津液内耗,不可发汗也。
水 气 五
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风强则为瘾疹,身体为痒,痒者为泄风,久为痂癞,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风气相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恶风则虚,此为风水。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
脉浮而洪,浮则为风邪之外袭,洪则为卫气之内郁。风性疏泄,气性敛闭,外风与内气相搏,风泄于外,气闭于内,营郁热作,透出汗孔,而见红斑,是谓痧疹。气之为性,愈泄则愈敛,若风强而外泄,气强而内闭,则红斑不出。其风强而气不能全闭,红斑半出,出而不透,隐见于皮肤之内,是为瘾疹。气不透出,则郁而为痒,痒者名为泄风。泄风者,风之半泄而未透也,《素问·风论》:外在腠理,则为泄风是也。泄风不愈,营血之郁热莫宣,久而肌肉腐溃,则为痂癞(义详“风论”),《素问》名为癞风,亦日脉风,“脉要精微论”谓脉风成为癞是也(《金匮》此段,见《伤寒·脉法》)。盖肺窍于鼻,司卫气而主皮毛,卫气郁,故皮肿毛落而鼻坏,法当泻卫气之闭遏,清营血之郁热,则疮癞平矣。若气强而风不能半泄,则气闭而为水,以气为水母,气行则水行,气郁则水郁也。气水鼓胀,故难以俯仰。风气抟结,两相维系,营卫郁阻,气水不行,故身体洪肿。汗出而水气外泄,肿乃愈也。恶风者,是其表气之虚,得风则卫气愈闭而病加,是以恶之,此为风水。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肺气不降,其口多涎,此为黄汗。黄汗者,土湿木郁,而生下热,上原无热,惟有寒也。

水 气 六
趺阳脉当伏,今反紧,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医反下之,即胸满短气。趺阳脉当伏,今反数,本自有热,消谷,小便数,今反不利,此欲作水。
趺阳脉当伏,今反紧,紧则为寒,本自当有寒,疝瘕,腹中疼痛,医不用温,而反下之,土败胃逆,即胸满而短气也。趺阳脉当伏,今反数,数则为热,本自当有内热,消谷,小便数,今反小便不利,此欲作水也。盖素有伏气者,趺阳脉亦当有伏留之象,而伏气有寒热之不同,寒伏则脉紧,此当有寒,疝瘕,腹中痛,医反下之,即胸满而短气,热伏则脉数,此当有积热,消水谷而便数,今反不利,此水谷不消,内原无热,欲作水也。

水 气 七
寸口脉浮而迟,浮脉则热,迟脉则潜,热潜相抟,名曰沉,趺阳脉浮而数,浮脉即热,数脉即止,热止相抟,名曰伏,沉伏相抟,名曰水,沉则络脉虚,伏则小便难,虚难相抟,水走皮肤,即为水矣。
寸口脉浮而迟,浮脉即为阳盛而上热,迟脉即为阴盛而下潜,上热与下潜相抟,是阴气不升,其名日沉。趺阳脉浮而数, 浮脉即为阴虚而上热,数脉即为阳盛而上止,上热与上止相抟,是阳气不降,其名曰伏。阴之下沉与阳之上伏相抟,则阴中无阳而水不化气,其名日水。阴升于土,是谓清阳,水升而化阳气,故络脉充满,阴沉而不升,则络脉虚。阳降于下,是谓浊阴, 气降而化阴水,故小便通利,阳伏而不降,则小便难。络脉之虚与小便之难相抟,则水不渗于膀胱而逆走于皮肤,即为水矣。抟者,合也。
水病原于下寒,今阳气伏止于上而不下交,阴气沉潜于下而不上交,则水不能化气而永道瘀塞,络脉空虚,积永无下泄之路,盛满莫容,则避实而走虚,游溢于经络而浸淫于皮肤,必然之势也。

水 气 八
寸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水不沾流,走于肠间。
弦为肝脉,紧为肾脉,寸口脉弦而紧,肾肝阴盛,营阴束其卫阳,卫气不行,即见恶寒。阳气败没,阴水泛滥,停
瘀而不沾流,故走于肠间,沥沥有声也。

水 气 九
少阴脉沉而紧,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
少阴脉沉而紧, 阴旺而水寒也。紧则寒气凝涩而为痛, 沉则阴气结撕而为水,水寒木郁,膀胱不泄,小便即难也。

水 气 十
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身体肿重。水病脉出者,死。
脉得诸沉,阴旺水寒,不能化气,当责有水。水溢皮肤,身体肿重,是其证也。水病脉沉,若脉出者,阳根下断,升浮无归,法当死也。

水气十一
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目下,阳中之阴位,水气上溢,阴位先凝,故目下臃肿如卧蚕也。水气浸润,故面目鲜泽,所谓色鲜明者有留饮也(首卷“脏腑经络”语)。脉伏者,伏留而不动也。消渴者,水泛而火逆,木郁而风动也。如此,法当病水。若腹大而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此为有水,可下之也。

水气十二
问曰:病下利后,渴而饮水,小便不利,腹满因肿者何也?答曰:此法当病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当自愈。病下利后,阳亡土湿,木郁风动,渴而饮水,小便不利,腹满因致胕肿者,此法当病水。若内而小便自利及外而汗出者,自当平愈,是以水病有发汗利水之法也。

水气十七
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肾水者,水自伤也。水盛而侮土,土湿木郁,是以腹大,脐居上下之交,中气所在,寒水侮土,中气崩溃,是以脐肿,脐肿腹大,总缘土败,所谓肾气实则胀也。腰者,肾之府也,水旺木郁,陷于肾部,盘塞不舒,是以腰痛。乙木不能疏泄,故不得溺。肾开窍于二阴,前阴者,宗筋之聚,肝之所司也,水寒土湿,肝木郁陷,湿气外蒸,故阴下湿,如牛鼻上汗。肾脉自足走胸,寒水下旺,经脉不升,故其足逆冷。阳明行身之前,循面下项,阳明从燥金化气,是为燥土。水侮土败,太阴湿土之部,无不胕肿,而燥被湿夺,亦当肿及阳明之分。但阳明为三阳之长,首面又六阳之会,以燥土而居阳盛之地,是以面部不肿。阳明太阴,同主肌肉,水胜土负,肌肉消减,故面部不肿,反见其瘦也。
《素问·阴阳别论》:三阴结,谓之水。三阴者,太阴也,手太阴肺不能行水,足太阴脾不能制水,阴气凝结,是以水泛。究竟化水者脾肺, 司水者肾也,然则太阴者水病之标,少阴者水病之本。手之少阴,是为丁火,足之少阴,是为癸水,丁火不根于癸水之中,此少阴水病所由作也。水盛则灭火而侮土,水撕土败,堤防崩毁,水病既成,不可医矣。治法补火燥土,以制癸水,而横流倒注,实因水窍不开,则条达厥阴,以通疏泄之路,不易之诀也。 (厥阴风木,性主疏泄,汗溺皆司,汗孔,尿孔,水之去路也)

水气十八
问曰:病者苦水,面目身体四肢皆肿,小便不利,脉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气上冲咽,状如炙肉,当微咳喘,审如师言,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沉而紧,沉为水,紧为寒,沉紧相抟,结在关元,始时尚微,年盛不觉,阳衰之后,营卫相干,阳损阴盛,结寒微动,肾气上冲,咽喉塞噎,胁下急痛。医以为留饮,而大下之,气系不去,其病不除。复重吐之,胃家虚烦,咽燥欲饮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肿。又与葶苈丸下水,当时如小差,食饮过度,肿复如前,胸胁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扬溢,则咳喘逆。当先攻击冲气,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差,先治新病,病当在后。
病者苦水,面目身体四肢皆肿,小便不利,是水也,乃脉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气上冲咽喉,状如炙肉, 当微作咳喘,缘其寸口脉沉而紧。沉为水盛,紧为寒凝,沉紧相抟,水寒结在任脉之关元。始时病气尚微,年方盛壮,不知觉也。及乎年迈阳衰之后,营卫俱虚,两相干碍,是时阳损阴盛,关元之结寒微微动作,肾中阴气随而上冲,是以咽喉塞噎,状如炙肉。水寒木郁,故胁下急痛。医不知是结寒,以为留饮,而大下之,寒气维系而不去,其病不能除也。复重吐之,以伤胃气,胃逆而生虚烦,咽燥而欲饮水。其小便不利,前无渗泄之路,而水谷陈宿,不能腐化,水溢经络,是以面目手足浮肿。医又②与葶苈丸下水,积水初下,当时如小差,遇食饮过度,伤其脾胃,水气泛
滥,肿复如前。风木郁冲,胸胁苦痛,象若奔豚升突。其水邪上腾,扬溢胸膈,壅其肺气,故咳嗽喘逆俱作。治法当先攻击,中气,令止,乃后治咳,咳止,其喘自差。先治其冲气之新病,咳喘之病,当在后也。(肾肝冲气,因于下有结寒,当以温暖肾肝之药下其,中气)

水气十九
师曰: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抟,趺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鹜溏,胃气衰则身肿,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
寸口脉沉而迟, 沉则阴盛而为水,迟则阳虚而为寒,寒水相抟, 阴盛阳奔,故趺阳脉伏,水谷不化。太阴土内,脾气衰则湿旺而鹜溏,阳明主外,胃气衰则阳败而身肿,于是少阳之脉卑,相火虚而形于左关,少阴之脉细,寒水旺而现于尺中。寒气下凝,男子得此,则小便不利,妇人得此,则经水不通。经水为血,血原于肾而藏于肝,水暖木荣,则血流而水利,水寒木郁,则血瘀而水凝。缘血中温气,实胎君火,火败血瘀,水病必作,故经脉不利则为水。寸口主血,此以血分之寒而病水,根起于下焦者也。

水气二十
师曰: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寒气不足则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营卫不利,营卫不利则腹满,胁鸣相逐,气转膀胱,营卫俱劳,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骨疼,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实则失气,虚则遗溺,名曰气分。
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阴盛而寒,涩则为血之不足。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之不足,迟则为阳虚而寒。寒旺而气血不足,则手足厥逆而寒冷。手足逆冷,则营卫凝涩而不利。营卫不利,经络壅塞,则脏腑郁遏而腹满。肝司营血而行于左胁,肺司卫气而行于右胁,中气胀满,碍左升右降之路,则两胁滞气,雷鸣相逐,下转于膀胱。营卫之气,不得顺行,逼而下转,俱致劳伤而郁结不行,堵塞膀胱注泄之路,此水病之所以作也。卫郁而阳气不通,即内陷而身冷,营郁而阴气不通,即外束而骨痛。阳欲前通而未能遽通,则寒栗而不舒, 阴欲前通而未能遽通,则麻痹而不仁。必阴阳和调而相得,其气乃行(阴不乘阳,则卫气外行,阳不乘阴,则营气内行,是谓相得)。行则大气一转,膀胱之滞气乃散,散则滞气泄于二阴之窍,实则失气于后阴,虚则遗溺于前阴,滞气泄则水道通矣。趺阳主气,此因气分
之寒而病水,根原于上焦者也。
二章总承以上诸水证, 虽有表里之辨,脏腑之别,名目非一,证状不同,其究不过血分气分二者而已。气分之病,心肺之阳虚,血分之病,肾肝之阴盛也。血分病水,因于肾寒,血以水为母而火为子,水阴而火阳,往往下寒而上热,若气分病水,则火灭而阳亡,上下俱寒也。

水气二十一
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诸有水者,腰以下肿,是气鼓也,气鼓因于土湿而气陷, 腰以上肿,是水胀也,水胀因于土虚而水逆。盖气中之水降,则水不上逆,水中之气升,则气不下陷。水位于下,气所化也,气清则化水,循经而降,至腰以下,而水成矣,气位于上,水所生也,水温则化气,循脏而升,至腰以上,而气成矣。气之在上,清者归于心肺而化神气,浊者外发而为汗,水之在下,精者入于肾肝而化精血,粗者外渗而为溺。其所以上下升降,化生气水者,中气之旺也。中焦气水之交,气水未分,非水非气,其象如沤。中气衰败,升降失职,气陷于下,膀胱闭癃,水窍不开,则腰以下肿,故当利水,水逆于上,玄府致密,汗孔不泄,则腰以上肿,故当发汗。腰以下肿,所谓血分也,腰以上肿,所谓气分也。水病非一,随处异名,约而言之,气分血分尽之矣。

水气二十二
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方在“湿病”。腹痛者,加芍药。此段见“湿病”。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汗出当风,窍闭汗回,浸淫经络,是谓风水。风性发扬,是以脉浮。水性沉着,是以身重。风性疏泄,是以汗出。病因风得,是以恶风。防己黄芪汤,术、甘,燥土而补中,黄芪益卫而发表,防己利水而泻湿也。土湿木郁,肝气贼脾,则病腹痛,芍药泻木而清风也。

水气二十三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者,水胀于经络也。续自汗出,无大热者,表郁热作,热蒸于内,风泄于外,是以汗出,而泄之不透,故外无大热。越婢汤,麻黄、石膏,发表而清热,姜、甘、大枣,补土而和中也。
越婢汤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五枚 生姜三两
上五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恶风,加附子一枚。风水,加白术四两。

水气二十四
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阳受气于四肢,皮水为病,阳衰湿旺,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之中,郁遏风木之气,故四肢聂聂动摇,《左传》:风淫末疾,譬之树在风中,根本未动,而枝叶先摇。防己茯苓汤,甘草补中而培土,黄芪、桂枝,宣营卫之郁, 防已、茯芩,泻皮肤之水气也。
防己茯苓汤
防己三两茯苓六两 黄芪三两 桂枝三两 甘草二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水气二十五
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方在消渴。水在皮肤,阻遏阳气,不得四达,故四肢厥冷。蒲灰散,蒲灰、滑石,利水而泻湿也。

水气二十六
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令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越婢加术汤主之。里水,水在脏腑之里,即正水、石水及五脏之水也。一身面目黄肿,水旺土湿,木郁为黄,缘木主五色,入土化黄也。阴盛,故脉沉。木气遏陷,莫能疏泄,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令小便自利,此亡肺家津液,故令作渴。便利口渴,则水不但在里而亦在表,脉必兼浮,不全是沉。宜越婢加术汤,姜、甘、大枣,补土而和中,麻黄、石膏,发表而清热,白术生津而止渴也。
越婢加白术汤四十九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白术四两
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水气二十七
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
里水,越婢加术汤,主小便自利而渴者,甘草麻黄汤,主小便不利而无渴者,皆用麻黄,使里水化汗而外泄
也。
甘草麻黄汤五十
甘草二两 麻黄四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甘草,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风寒。

水气二十八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肿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脉浮者,宜杏子汤。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之少阴,肾脉沉小也。浮者为风,风性发扬也。无水虚肿者,名为气水,其实是气, 而非水也。凡此诸证,发其汗即已,但脉有浮沉,则药有温清之不同耳。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温中下而发表,浮者,宜杏子汤,清中上而发表也。
麻黄附子汤五十一 (方见《伤寒·少阴》。即麻黄附子甘草汤,而分两不同)
麻黄三两 甘草一两 附子一枚,炮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
杏子汤五十二 (方见《伤寒·太阳》。原方缺载,取《伤寒》麻杏石甘汤)
杏子五十枚 麻黄四两 石膏半斤,碎,绵裹甘草二两,炙
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水气三十一
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桂甘姜枣麻附细辛汤主之。
气分,清阳之位,而浊气痞塞,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此下焦阴邪逆填阳位,必缘土败而水侮也。桂甘姜枣麻附细辛汤,甘、枣,培其土虚,附子温其水寒,麻黄泻其滞气,姜、桂、细辛,降其浊阴也。
桂甘姜枣麻附细辛汤五十五
桂枝三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麻黄二两 附于一枚,炮 细辛二两
上七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分温三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

水气三十二
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
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此缘水饮所作,以水旺土湿,胃气上逆,壅阻胆经下行之路,因而痞结心下,坚硬不消。枳术汤,枳实泻水而消痞,白术燥土而补中也。
枳术汤五十六
枳实七枚 白术二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腹中软,即当散也。


消渴小便不利淋十三章
消渴、癃淋者, 皆厥阴之病也。厥阴风木之气,性主疏泄,泄而不藏,津液失亡,则为消渴,泄而不通,川渎瘀塞,则为癃淋。其标是燥,其本则湿,消渴者,肺胃之燥也,癃淋者,肝脾之湿也。燥胜其湿,则有消而无淋,湿胜其燥,则有淋而无消,燥湿相敌,上下不交,则消见于上,淋见于下,上下之机缄,总在乎厥阴。有合病者,有分病者,其分合之概,则有消渴也,有消渴而小便不利也,有消渴而小便反多也,有小便不利也,有淋也,有淋而消渴也。病机不一, 而厥阴为病则一,缘厥阴乙木,位居水火之中,火盛于上,则风木疏泄而病消渴,水盛于下,则风木郁遏而病癃淋,无异故也。

消 渴 二
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即为劳,虚即卫气不足,劳则营气竭。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消谷而大便坚,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抟,即为消渴。
寸口脉浮而迟, 浮即为表气之虚弱,迟即为里气之劳伤,表阳虚弱,即卫气不足,里阴劳伤,则营血枯竭。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阳气之盛,数即为消谷而大便坚,阳气盛则溲溺数,溲溺数则大便坚。大便之坚与小便之数相合,津液渗泄,即为消渴。
盖消渴之病,在胃不在脾,《素问·阴阳别论》:二阳结,谓之消。二阳者,阳明也,手阳明以燥金主令,金燥则消水而便坚,足阳明从燥金化气,土燥则消谷而溲数。消渴者,手足阳明之合气,而燥结于肠胃者也。
太阴行气于三阴,脉候于寸口,阳明行气于三阳,脉候于趺阳。太阴主升,阴中之阳,升于脉络,则经气旺, 阳明主降,阳中之阳,降于肠胃,则腑气旺。太阴虚而经中之气衰,是以寸口浮迟,卫气不足而营气消竭。此以虚劳伤其营卫,营卫耗弱,乃发热作渴之原,《伤寒》所谓诸弱发热,弱者必渴是也。阳明盛而腑中之气旺,是以趺阳浮数,戊土溲数而庚金大坚。此以燥热烁其津液,津液枯涸及消谷引饮之根。故消渴之病,太阴衰而阳明盛,经气虚而腑气实,所谓壮火之食气者也。

淋 四
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少腹弦急,痛引脐中。
淋之为病,溺孔艰涩,如粟粒阻梗而不利也。乙木郁陷,故少腹弦急。肝气贼脾,故痛引脐中。土升则木达,水寒土湿,脾气下陷,乙木抑遏,不能上达,郁怒而贼己土,是以少腹弦急而痛引脐中也。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盖化水者,肺金也,泄水者,肝木也,土湿则金逆于上,不能化水,木陷于下,不能泄水,小便所以不利也。木以疏泄为性,土湿木郁,疏泄不行,而强欲泄之,愈泄则愈梗,愈梗则愈泄,是以频数而痛涩。温气遏陷,郁而为热,是以黄赤而闭癃。此与痢家之坠痛一理,痢病于后而淋病于前也。其燥热在肝而湿寒在脾,后世庸工,专以寒泻而治淋痢,杀人多矣。

淋 五
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必便血。
淋家土湿木郁,怒生风燥,汗之再亡血中温气,风木愈郁,疏泄失藏,必便血也。此段见《伤寒·不可汗》中。

消 渴 七
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
渴欲饮水不止,水盛土湿,火升而刑肺也。文蛤散利水而泻湿,止渴而清烦也。
《伤寒》: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文蛤散证即五苓散证之轻者。上燥下湿,故意欲饮水,而反不渴,其渴欲饮水不止,实非真渴也。文蛤散五十七 (方见《伤寒·太阳》)
文蛤
上一味,杵为散,以沸汤五合和服方寸匕。

消 渴 八
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方在“痰饮”。
此段见《伤寒·太阳》。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以有停水在内,两水莫容,是以吐出。五苓散,二苓、泽泻,利水而泻湿,白术、桂枝,燥土而疏木也。

消渴小便不利九
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方在“痰饮”。
此段见《伤寒·大阳》。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湿盛于下,火升而不降也。宜利小便以泻下焦之湿,发汗以泻上焦之湿。五苓散上下渗泻,使湿淫尽化汗溺而去,止湿盛发渴之神方也。(人参白虎证,是燥盛作渴, 文蛤、五苓、猪苓证,是湿盛作渴)

消渴小便不利十
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猪苓汤主之。
此段见《伤寒·阳明》。湿盛于下,阳气郁格,故脉浮发热。湿旺木郁,风燥亡津,故渴欲饮水。木郁不能泄水,故小便不利。猪苓汤, 二苓、滑、泽,利水而泻湿,阿胶滋木而清风也。
猪苓汤五十八(方见《伤寒·阳明》)
猪苓一两 获苓一两 泽泻一两 滑石—两 阿胶一两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消尽,温服七合,日三服。

消渴十一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凡消渴之病,率小便不行,缘土湿木遏,郁生风燥,上而津液消耗,则为消渴,下而疏泄不行,则小便不利。男子消渴,而小便反多者,乙木善泄而癸水失藏也。
小便之通塞,司于膀胱,而膀胱之开阖,职在三焦,《灵枢·本输》:三焦者,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溃溺。以水性下润而火性上炎,水欲降而火升之,则溲溺不至遗失,故三焦之火,能约小便。夫水性善藏,火性善泄,《素问·灵兰秘典》: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火盛土燥,则肺气降洒而化水,火旺水暖,则肝气升达而水泄,水土温燥,金生木泄,皆三焦之力也)。膀胱主藏,三焦主出,乃火实而水虚,反闭癃而不出,火虚而水实,反遗溺而不藏,此何以故?盖蛰藏者,肾之能也,传输者,膀胱之事也,火藏于肾则水道清利而不塞(癸水温暖,则乙木荣畅,善于泄水),火泄于膀胱则水府热塞而不通,所谓实则闭癃者, 三焦之火不藏于肾而泄于膀胱也。夫三焦之火,本藏于肾,今何缘而泄于膀胱?则厥阴之咎也。以肾主蛰藏,肝主疏泄,水中之火旺,藏于少阴,是谓肾气。肾气温暖,木荣风静,则癸水善藏而木不能泄,肾气撕寒,木郁风作,则乙木善泄而水不能藏。风木疏泄,必由水寒,而寒有微甚之差,则泄有通塞之殊。其肾水微寒而相火未至极衰,则木陷于水而生下热,泄而不通,乃病淋涩,所谓实则闭癃者,木愈泄而水愈藏也。其肾水极寒而相火不存微焰,则木郁于水而无下热,泄而不藏,乃病注倾,所谓虚则遗溺者,水莫藏而木善泄也。
消渴者,厥阴风木之病,厥阴水母而子火,病则风木疏泄,火不根水,下寒而上热。上热则善渴,故饮水一斗,下寒则善溲,故小便一斗,“诊要经终论”:厥阴终者,中热而善溺是也。而木郁风动之由,全因土湿,土湿之由,全以水寒,水寒者,肾气之败也。肾气丸,附子、桂枝,温肾气而达木,山萸,薯蓣,敛肝气而摄水,茯苓、泽泻,渗己土而泻湿,地黄、丹皮,滋乙木而清风也。

肾气丸五十九
附子一两 桂枝一两 薯蓣四两 山茱萸四两 茯苓三两 泽泻三两 丹皮三两 干地黄八两
上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

消渴小便不利十二
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若渴,栝蒌瞿麦丸主之。
小便不利者, 内有水气,在下郁其乙木。其人若渴,是寒湿格其君相之火,上烁肺津也。栝蒌瞿麦丸,瞿、苓、附子,泻水而温肾寒,薯蓣、栝蒌,敛金而清肺燥也。此与肾气丸证,皆上有燥热,下有湿寒,彼则小便反多,此则小便不利。缘彼无水气,则上燥偏多,此有水气,则下湿偏盛。燥多则风木上达而善泄,湿多则风木下郁而不能泄也。
栝蒌瞿麦丸 六十
栝蒌根二两 薯蓣三两 瞿麦一两 茯苓三两 附子一枚,炮
上五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饮服二丸,日三服。不知,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温为知。

小便不利十三
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并主之。
小便不利, 以土湿木遏,郁而生热,热传己土,而入膀胱,是以小便黄赤。黄者,湿土之下传, 赤者,君火之下郁也(君火胎于乙木,故木郁则生下热)。木气遏陷,泄而不通,故水道淋涩。蒲灰散,蒲灰咸寒而通淋涩, 滑石淡渗而泻湿热也。滑石白鱼散, 滑石渗湿而泻热,白鱼、鬓灰,利水而开癃也。茯苓戎盐汤,苓、术,燥土而泻湿,戎盐利水而清热也。
蒲灰散六十一
蒲灰半斤 滑石一斤
上二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滑石白鱼散六十二
滑石一斤 白鱼一斤 乱髮一斤,烧
上三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茯苓戎盐汤六十三
茯苓半斤 白术二两 戎盐弹丸大一枚
上三味,先将茯苓、白术煎成,入戎盐,再煎,分温三服。戎盐,即青盐也。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今天通过羊城晚报独家公布中医预防猪流感方:
  桑叶12克、菊花12克、北杏仁10克、枇杷叶12克、葛根15克、生薏仁15克、芦根15克、桔梗12克、连翘12克、大青叶15克、银花12克、甘草6克,上述中药材洗干净,用水浸过药面,武火煮沸15分钟就可以服用。该方剂口感较好,不建议服用时再加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