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少年胜间田:中国教育问题的病根到底在哪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7:23:54

中国教育问题的病根到底在哪儿?

——致各位老师和朋友

尊敬的老师、礼老师及各位朋友:
    你们好!
    作为一名长年累月战斗在第一线的语文教师,我自知视野受限,才疏学浅,驾驭这么大的一个题目实在力不从心,有几次曾打算放弃。但总有一些人、一些事让我激动,两位前辈的拳拳之心让我感动,十八年来在北方和南方教书的感受让我要一吐为快,所以一再为自己打气、壮胆,才勉强完成了这篇文章。老实说,现在心里仍发虚呢。
    之所以起这么一个大而空的标题,是基于以下三点考虑:
    1、题目大,而自己的学识又很有限,偏颇、浅薄、错漏之处必多,我希望听到方方面面的意见——从本能上讲,我渴望赞美;从理性上讲,我也渴望批评。因为赞美让我获得的主要是自信,批评让我获得的主要是智慧和力量。
2、弄斧到班门,只为求指正。华夏网上高手如云,《亲子乐园》版聚集着一批真正热爱孩子、热爱教育事业和心理咨询事业、高水平的老师,希望得到各位朋友指点。
3、期望抛砖引玉,引起大家对这个问题的深入探讨:作为这个社会的一分子,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拥有怎样的教子观、人才观?作为教育工作者、心理学工作者,我们除过叹息、抱怨、批评之外,我们还可以做什么?
一、教育界问题频出,谁之罪?
   1、师之罪?
    每逢教育界出现骇人听闻的恶性事件,如学生自杀、学生杀人等,媒体一般都会首先把矛头指向教师。平心而论,现在的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包括我本人),现在的教学、教育手段也不尽如人意(包括我本人),人家这样指责自有理由:作为第一责任人,教师自然有脱不了的干系,应当承担自己该承当的责任。可是,难道教师是罪魁祸首吗?教师在整个环节中是“获利者”吗?大家可能只听到学生自杀,很少听到教师自杀。而据我所知,近年教师自杀时有所闻。我所在的地区,这几年内就有三名教师因工作压力大而自杀,只是家丑不可外扬,新闻界不报道而已。
    作个假设:如果我的学生真的出了这样的事,我知道辩解是苍白的,可是我心里肯定会很委屈:我愿意这样做吗?我是人,我不是神仙,我不这样做我就得丢饭碗,而我上有老,下有小呀!我已经尽了自己最大努力了呀!我教高三时,一周二十节课,九节晚修,可我还不算工作量最大的——我的同事一周最多时上过二十五节课,十二节晚修;此外,我还有改不完的作业、试卷,开不完的大小会议,搞不完的活动,应付不完的各种检查,还不算早出晚归、加班加点的其他义务劳动、付出——教师早已是满负荷运转,超负荷运转。我要找学生谈心,或学生要找我谈心,要约一下时间、抽时间才行,我这样做才能和每个学生谈心,才及时发现并制止了一名多次想自杀、已经连自杀细节都设计好了的学生。而我的一个同事(她是班主任)向我抱怨说,她有这个心,没这个力,没时间和每个学生谈心,只能找一些“重点苗子”或“有问题”的学生来谈一谈。学校向我们教师要的是成绩,要的是升学率,其他只要不出啥安全问题,那就万事大吉。据调查,东北某地教师有心理问题的占50%,教师已成为抑郁症的高发人群。据我的观察,教师,尤其是毕业班教师,需要心理辅导的至少占三分之一。
    平心而论,教师是“害人者”,也是名符其实的“受害者”。
2、学校之罪?教育主管部门之罪?
    我们教师的批评矛头一般又都是指向学校领导、上级主管部门。可是冷静下来想一想:假如我是校长、教育局局长(谢天谢地,我从来没有这样的官瘾),我不“抓出血来”,不对学生进行“敲骨吸髓”式的“盘剥”,出不了成绩,我不光是无颜见江东父老,我的乌纱帽也保不住;就算我是一名非常有良知、非常有胆识的校长、局长,我敢于逆风而上,力挺素质教育,不理什么成绩和升学率……那很简单,来自社会、家长的唾沫星准会把我淹死,不出一年,我就得卷铺盖滚蛋,“出师未捷身先死”。换一位继任者,他还得“车走车路,马走马路”,人家怎么管,他也得这么管——不管他内心是否愿意,因为我就是他的前车之鉴哪!当然,就在当前这种局面之下,不见得校长、局长就无所作为,只是走熟的路好走,谁肯去冒险走另一条路?
   可以说,学校、教育主管部门有责任,但也有迫不得已的一面。
   3、家长之罪?
   我也是一名家长。假设:如果有人指责我不顾一切地“驱赶”自己的孩子去拚命学这学那,去争第一名,孩子的背弯了,眼睛近视了,身体跨了,除过读书之外别无所能——我也会不服气:你看看现在社会上连招个保姆都要大学生,一般大学毕业的还没人要,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才会有人抢着要,我这都是为他好,现在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只有这一个孩子,这样做我也心疼孩子。可是我不这么做,别的家长都这么做;我不狠狠心这么做,我的孩子就吃亏——不是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吗?!(赶紧声明:我自己并不是这样待孩子。)
   看看,我们家长更有一本难念的经!
   4、高考之罪?
    我孤陋寡闻。只了解,西方一些国家,如英国、德国、俄罗斯等也有统一的高考制度。可是在人家那儿,孩子上不了大学,去上职业学校、职业学院,家长、孩子好像不会有很大压力;大学生、教授去卖菜、去种地好像也不会成为什么新闻。而在我们这儿,孩子要是考不上大学,往往全家人——不,有时整个家族——脸上无光;北大毕业生卖肉、复旦研究生收破烂就成了新闻,甚至有人对此现象痛心疾首,口诛笔伐。
    据美籍学者黄全愈先生在《中国青年报》上撰文介绍,美国那些有名的大学,会毫不留情地拒绝高考状元——如果你综合素质不过关的话。2005年,香港几间有名的大学就拒绝了内地16名高考状元。而中国最有名、最不愁生源的两间大学——北大和清华,每年都到全国各地去抢高考状元,起了极坏的带头作用,各二流、三流大学之间也不甘落后,拚命炫耀谁把多少高考状元收入囊中。其实稍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一个省有几十万考生,凡是考到全省前一百名、甚至前一千名的学生,大体上可以说都是非常聪明的学生,而偏偏有一些受过和没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相信,状元才是最聪明、最优秀的学生,于是我们就可以看到状元披红挂花游大街的情形,在某些地方给高考状元树碑立传的新闻……而各学校为了考个状元给自己撑面子,也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前途,只有拚命地抓教学质量;而抓教学质量的手段,不外乎就是不断地给教师、给学生加压、加压、再加压……可怜我们祖国的花朵,学业负担只能越来越重了!
    西方也有高考,我们也有高考,为什么在我国,每年的高考会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为什么在我国,能否上大学成为一个学生成功与否的标志、分水岭?为什么我们的大学扩招了,我们下一代的负担反倒是越来越重了?
    有这样的社会背景,就是改革了高考制度又能怎样?
    说来说去,似乎谁都有责任,似乎谁都很无奈。然而,悲剧还在教育界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演,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师生身心健康备受摧残,家长的负担也一日重似一日,到底是谁之罪?
    我认为,病根在我们全社会的、国民的人才观和价值观。

二、我们该拥有什么样的人才观、价值观?

什么是人才?
   不必翻《现代汉语辞典》,更不必翻《辞源》《辞海》,你只需要在大街上随便拦住一名行人问一问就可以。做学问、学心理学都很忌讳主观臆断,我没有真正去做过调查,但我想,把这两个问题拿到大街上做一个随机调查:
   (1)问:专家、学者、领导、经理、白领、博士、硕士、大学生……是人才吗?相信家长们都没有异议,十个家长有十个家长会点头。
   (2)问:工人、厨师、清洁工、服务员、修理工、花匠、农民……是不是人才?相信家长们会意见分歧,十个家长有九个会摇头!
   据CCTV-10公布的一个数据,超过五成的家长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博士,超过七成的家长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硕士(可能针对的是城市居民,具体的数字我记得不是很清楚,大概就是这个数据吧)。我清楚地知道在很多家长的心目中,成才的路最好是一条线:
   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硕士——博士——上层人士……
   在我的家乡,很多老年农民都是文盲或半文盲,从没读过什么圣贤书,但是他们都知道或认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至理名言——可见这两句话是多么深入人心!
   我们家长实际上犯了一个最简单的错误。没学过经济学的都知道一个最简单的经济学原理:东西多了不值钱(供大于求商品难卖出去)。当满街都是大学生的时候,大学生就业肯定就成了问题。可是一般人不会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去寻求另外的成才之路,而是拚命“力争上游”。实际上,我所在的地区,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99%,赚的钱比那些大学生也差不了多少。但是我们家长对此还是视而不见,他就是一门心思要让自己的子女上大学——哪怕他的子女各方面因素不适合于考大学。
       这就是为什么原先是“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竞争激烈,如今大学扩招了,“独木桥”修宽了,竞争压力却增大了的真正原因,也是教育界每每把“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响,却不得不哗啦啦静悄悄地收场的真正原因———教育界最多是有一些小打小闹的改革,或改头换面的改革,下面学校认为:还是“扎扎实实”地搞应试教育吧,成绩和升学率才是硬道理!其他一切都是虚的,而不是实的。
   其实,正是由千千万万个家长组成了社会,家长们的人才观实际上是整个社会价值观的反映。
    什么样的人,才有价值?
       我的看法是:在中国大陆的北方,人们主要崇拜权力和金钱;在中国大陆的南方,人们主要崇拜金钱和权力——总而言之,权力和金钱才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主要标准,而人们又普遍深信:上大学是敲开权力和财富之门的手段;而要上大学,特别是好大学,你就必须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这简直成了金科玉律,谁要反对这个观念,那简直就是和整个社会作对。作家周洪先生根据自己的教女心得,写了一本《我平庸,我快乐》,听说在北京就受到很多家长的“围攻”。周洪先生慨叹说:家长们为什么那么恐惧平庸?我们每个人——包括名人,都有平庸之处呀!(大意)——其实,我曾经也是这样的人,也许还没资格在这里批评别人呢!
    为什么我们中国人有这样的人才观、价值观?我认为还是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关系。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我们的人才观、价值观有怎样的影响?

请注意,我以下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并非光指躺在典籍里的文化(赶紧声明:我本人是很喜欢读这些古典文化并热爱传统文化的),还包括已经渗入我们每个中国人、尤其是我们每个平民百姓骨髓里的文化——也许叫“中国社会文化”更合适,只是它已成了我们每个中国人血液的一部分,成了一个传统,所以我把它叫作“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有几个致命的缺陷,对我们每个人影响至深:
    1、缺乏对个人价值和权利的充分尊重。
    我们家长似乎对自己的孩子很重视、很尊重。青少年教育问题专家孙云晓在演讲中曾提到:全中国的家长们没有在一起开过会,但都像早就商量好了似的,都对自己的孩子说:“孩子,你只要好好读书,其他事不用管。”可是,我们家长有没有问过自己和孩子:这读书的真正动机是来自于家长还是孩子?是孩子内心需要的吗?其他事为什么不让孩子动手,不让孩子插手?让孩子试过吗?给孩子讲过道理吗?孩子喜欢做其他事吗?孩子究竟有什么爱好呀?孩子究竟在想什么呀?……
   我们做家长的(我自己有时也是这样),什么都替孩子想到了,就是很少想一想:作为教育对象的孩子,到底在想什么?到底需要什么?
   说到底,我们家长根本没有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来看待,没有充分尊重孩子的价值和权利,只是把孩子看作自己生命和意愿的延续,当作自己的一部分来对待,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来对待,想怎么“修理”就怎么“修理”,想怎么“塑造”就怎么“塑造”。
    这就是我们传统文化给我们的遗产,我们家长自然而然地就继承了,只有很少的家长才能意识到这是个问题。我们教育工作者也有类似的观念。
    那这种文化遗产是从哪里来的?想必学者们早有定论,我只是意认到这个问题,却无法从理论依据上阐述,那就赶快闭上嘴巴吧。
   2、缺乏民主、平等观念。
   孔子讲“孝悌”,孟子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说穿了,都是非常讲究等级和秩序,缺乏真正的民主、平等。《论语》中的孔子,是那样的亲和、民主,自己“过则无惮改”,与学生平等讨论,师生关系是那样融洽,他并非专制的老师,更没有所谓的“师道尊严”。只是他生活在礼乐崩坏、混乱不堪的春秋时代,对等级、秩序过分强调,在当时也许有他的理由。但是后世的统治者们非常功利地、别有用心地利用了这一点,强化了这一点,慢慢地平民百姓也接受和内化了这一点。所以我们的祖先没有给我们留下值得借鉴的民主、平等传统,这也不能怪他们,他们对民主、平等的理解,仅仅限于尧、舜时期禅让制的模糊记忆。他们记忆中最多的,反倒是中央集权制、封建等级制、暴力、强权等等。这使我们的国人在1957年反右、特别是在后来的“文化大革命”中把仅有的一点民主、平等制度破坏殆尽,把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本上彻底阉割了!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民主、平等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但远远还没有达到实质性的突破。这些思想反映在教育界,就是把一些讲忠孝之道的文化典籍不加选择地教给我们下一代,把听话当作好孩子的主要标准之一,把以普及教育为主的中小学(这本是每个公民应该享受的平等权利)分为全国级、省级、市级、县级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把学生分成快慢班、ABC班(美其名曰“因材施教、分层教育“),还有种种名目繁多的教育管理也是没有教育对象和主体——学生发言的地方,每次的教材改革、教学改革也极少征求或听取学生的意见……
   西方就不同(赶紧声明:我是十足的爱国者,绝非崇洋媚外之徒)。公元前五世纪,正当孔子在东方苦苦宣扬“仁爱”而被各国统治者冷落的时候,在古希腊的雅典,已经有了相当完备的城邦民主制度,虽然现在看来很粗糙,但它已具备西方民主制度的雏形,后世西方的先哲们莫不以此为荣,并在此基础上呼吁和创建了西方现代民主制度,民主、平等的观念由从真正深入人心。所以,在这一点上相对来说,洋人比我们国人做得好,我们应该向人家学习。不要把人才分为三六九等,不要把孩子分为三六九等,在对下一代的教育和管理上,要加强民主、平等观念的宣传。当然,我也不主张我们的下一代由此走向另一个极端,变得无法无天,目无法纪,那也太可怕了。
    3、缺乏人文关怀,过于功利。
   老师在一系列文章中提到:全社会在树人问题上急功近利,偷工减料。我认同此说。
   中国远古时期的哲学,还是非常重视人文关怀的,比如孔子讲“仁者爱人”,墨子讲“非攻”“兼爱”,老子讲“上善若水”等等。只可惜从秦始皇开始,他把曲解后的法家思想粗暴地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秦朝虽然短命,但它的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却被后世统治者竞相复原,虽有改良,但缺乏人文关怀这一点基本上是完整地继承并发扬光大了,最典型的、最登峰造极的,莫过于宋明理学里的“存天理,灭人欲。”
   还有一本书,难登大雅之堂,大多数学者对它嗤之一鼻,在一般人群中却广泛流传,对中国人也可算影响深远,值得一提。它就叫《厚黑学》。这本书写的是什么,我自己只看过这本书的简介,书中内容也没看过,不敢妄加评论,但这本书在各地书店公开摆卖,说明还是大有市场。民间很多人也许一辈子没读过此书,但我知道某些人深谙其道,这本书所宣扬的一些学说实际上在我们中国大行其道(也许这本书的作者只是对社会流行的看法作以总结而已,也未可知,我不敢肯定)。
   这些思想反映在教育界,可以用一个句子来造无数个句子:“为了……不惜……”
   我的同事曾对我叹息说:“教育就是摧残老师,摧残学生。”(这位同事后来升任学校领导,反而是变本加厉地“摧残”教师和学生——这是后话,暂且不提),我的一个朋友在深圳的一所重点中学工作(请注意:深圳市云集着全国各地一大批教育界精英),他说:“所谓名师,就是把学生摧残得最厉害的人。”谁一听都知道,这两句话是非常偏激的,是经不起抨击的。但是他们不约而同地使用了“摧残”这个词,我倒是认同的,是有着切身体会的。各位如果有幸在那些所谓“非常重视教育”、唯成绩和升学率论成败的地方做过教师,特别是教过初三、高三毕业班的老师——而不是那些只在书斋中研究教育学的学者、教授,只在办公室调研教育改革的专家、领导,我相信这两句话会引起您强烈的共鸣!
    我很痛心地感到:我们全社会都在“一切为了孩子”这个冠冕堂皇的口号之下,怎样摧残一个个活泼可爱的生灵!  
   听说在湖南、湖北等高考大省的某些地方,在全国很多地方的私立学校,学生一个月才休息一天,其他日子全天候上课,从高一到高三使用同一个作息时间表,每天上课时间都在十三个小时以上——这一个月之内为了“免受社会污染”,学生是不能走出学校一步的,名曰“全封闭式管理”。在这些地方工作的一个朋友曾告诉我说,他们学校每年都有那么一、两个学生得精神分裂症;学校考试经常得第一名的那些学生,男孩就像老头子,女孩就像老太婆——也许他说的有点儿夸张,但我相信这夸张的下面是真实,是滴血的事实!我要是在这样的学校上学,肯定离发疯也不远矣!
   鲁迅的故乡——浙江绍兴,一个人文荟萃、英才辈出的地方,一年之内有四名中学生因学习压力大而自杀。教育当局在震动之下,才让学生每周休息一天,学生们都叹息说:这一天休息时间,是我们同伴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这是我半年前从网上看到的一则新闻,具体细节可能有出入)。可怜鲁迅他老人家若活在今日,就是呐喊无数声“救救孩子!”又能起到多大作用?!
   可以说,目前的教育体制,不仅严重违反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就连我们的先哲所倡导的、最基本的人文关怀也丧失殆尽了!连最基本的人性也没有了,真正达到“存升学率,灭人性”了!
   (当然,中国教育几十年来也有不少巨大的、公认的成就,教育界确实也有一些真正的名师,只不过这些不在本文论述之内。)
   4、缺乏批判性思维、求异性思维。
      没错,我们的先贤孔子是主张克已复礼、强调慎终追远的学者,似乎是一个因循守旧的老古董。但是你看《论语》,他并非一个很死板的人,而是个与时俱进、灵活变通的人。比如,古人行成人礼要戴“麻冕”,但做这种帽子比较落后费时费工,人们遂多用丝布来做礼帽。孔子说:“俭,吾从众。”可见孔子绝不是一个整天板着脸告诉你“这不行”“那不行”的老头子,绝没有拘泥固执、自以为是的毛病(见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论语通译》导读)。但是我们后世人可不同了,常常只唯书,不唯理,把书本上的死知识看作律条——虽然从道理上我们也许并不认同这一点。我个人认为,现行书本上的知识固然重要,但绝不是最重要的知识,只要大体上掌握就可以了,没必要去强求门门功课一百分(这句话在某些人听来绝对是大逆不道,欢迎拍砖!),还有课外知识、能力、素质,还有对大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体验,还有身心健康等等远比现行书本上的知识重要得多!
       再举例说明:我们老师在教学中,也是经常善意地劝学生要按上面的观点、意思来答题;改卷子的时候,对于想法异类的答案(虽然学生未必是错的),老师往往很难接受,大笔一挥,也许一个天才就此就被扼杀了;我们家长对孩子一些异类的想法也很难接受,一顿训斥,一个可贵的思维火花也许就此泯灭了……
   5、缺乏理性。
   英国学者李约瑟提出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原文我没看过,我在这里是间接引用),认为中国古代科学本来在世界上一直遥遥领先,但在明清之后却大大落后于世界,主要原因是中国的自然科学缺乏严密的概念、规律和逻辑推理。其实,我们的自然科学如此,我们的社会科学何尝不是如此!我们中国人常常从一个看似正确、实则虚假的前提出发,然后得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尤其是这个“真理”首先来自于某个强势声音或有身份者之口),一般人就不假思索地接受,再以讹传讹,最后这个“真理”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社会行为准则,成为“颠扑不破”的“真理”了,如:“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用于教训老师);“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用于教训所谓的差生);“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用于树立伟大理想)……

   仔细观察一下,“一哄而上,一哄而下,一哄而散”就是我们国人普遍的思维和行为特点,小至排队、乘车、购物是如此,大至干工作、培养子女、选职业……莫不如此。比如,别人的孩子钢琴通过了六级,我的孩子就要过八级;别的孩子上英语补习班,自己的孩子英语其实也不差,但害怕自己的孩子落后于人,就要请家庭教师;专家说“知识爆炸”,就让孩子拚命学知识;电视上、报纸上说某某职业就业前景好,收入高,那就要千方百计让子女去学这个职业,不管孩子是否喜欢,是否有这方面的天赋……
  
这种缺乏理性的缺陷从何而来?

   老子讲“道”,孔子宣扬“仁”,然而这两位可敬的先贤并没有告诉我们究竟什么是“道”,什么是“仁”。老子自己就说“道”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可能他老人家认为没法也没必要讲清楚;孔子也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讲的是不同的“仁”,《论语》中“仁”字凡109处,虽有很多相同的内涵,但他没有直接给这个词下个定义,这位可敬可爱的老头子是个随和的性情中人,可能压根儿就没想过要这个词下个定义。这本没有什么不对,这大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富有魅力的主要原因之一。问题是后世的人可不这么认为,他光学习祖先随意性强的一面,什么都爱往他需要的筐里装,不缺乏理性才怪呢。
除过传统文化对中国教育的影响之外,我个人还有一个看法:新中国建国五十多年来,我们这个泱泱大国没有向世界贡献过一位真正的、大师级的思想家、教育家。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巨大悲哀之一,也是思想界、教育界的巨大悲哀之一。这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要么偏向极左——读书无用、要么极右——读书万能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这也许与教育界存在的问题互为因果,我自己也没能力理清这个问题,哪位高人能讲清这个理,我在此先谢谢啦。我想,出现这个遗憾,可能是由于我们的政治体制、社会文化等等诸多因素共同决定的。
   四、“胡庸医”的几贴“虎狼药”
      回到第一个问题上来:教育界问题频出,难道我们都没有责任吗?不,我们全社会、家长、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都有责任!因为我们都置身其中,每个人都应该出一些力才行。
   问题是:有什么良方?
   行文至此,一不做,二不休,我干脆效仿《红楼梦》里的“胡庸医”,来给沉疴已久、积重难返的中国教育胡乱开几贴“虎狼药”了事:
       1、全社会应形成一个科学的、理性的人才观。要用真正有说服力的理论、强大的宣传来为素质教育摇旗呐喊(也许这本身就靠不住);另外,从法律上要让这一观念得到保证(可笑!我也不知该怎样从法律上保证)。
   2、改革高考制度——按目前的高考制度,我认为考上大学的和没考上大学的,都是输家(又一个偏激观点,欢迎拍砖!);改革高考内容——如果高考成绩能通过大量重复练习来获得高分,正说明目前的高考制度确实有问题(可是怎样改革,我也说不清)。
   3、家长应转变观念,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来培养人才,不要拔苗助长(首先从自身做起,该可以吧)。
       4、教育主管部门尤其是教育部、各教育厅、局,应理直气壮地抓好素质教育,不能把成绩和升学率当作评价一所学校、一名教师工作好坏的主要标准,不要向某些舆论低头(低了头有什么办法?);运用有关法律手段(当然得通过全国人大)——而不是再发一个文件,明文规定中、小学学生上课时间,对滥占学生休息时间进行补课的人员处予真正的重罚——每每出了严重的生命安全事故,都有部长、省长、市长道歉或辞职以谢国人,为什么出了严重的戕害心灵的事件却无人负责?(问题是如何界定心灵伤害的程度?)不知教育部有没有一部类似110、12315的举报电话?如果有,却不能家喻户晓,可以说明这部电话形同虚设,没有什么震慑力,是教育部的失职。谁不知中国人有句名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教育主管部门光喊,光发文件,有什么作用呢?
   5、教师队伍应该加强学习,提升整体水平,切实关心学生身心健康(很多教师自身身心就不健康,如何保证教育对象的身心健康?)若确实出现严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事件,教师应该为此付出应有的责任(各位辛辛苦苦的教师同行,得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