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贸易融资:语文历史资料:吴玉章 1955-04-07 关于汉字简化问题 - 语言文字漫谈 - 北大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06:58:56

语文历史资料:吴玉章 1955-04-07 关于汉字简化问题

标题: 关于汉字简化问题  
副标题: 在政协全国委员会报告会上的报告  
责任者
作者: 吴玉章  
播发日期: 1955-04-07  
文献资料
文献文件
文献文件
选自《人民日报》1955年4月7日  
我国汉族人民使用的汉字,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伟大的功绩,就是在今天也还起着伟大的作用。但是跟全世界其他各国各民族通行的拼音文字比较起来,不可否认,汉字有很多严重的缺点,它已经不能充分有效地适应现代生活各方面的需要。由于汉字在学习、书写和记忆方面的艰难,使得我国的小学、中学和业余学校中,学生和教师都要耗费一大部分时间在文字教学方面。就我国现行学制来说,中小学所占年数比较长,主要原因是由于学习文字所需要的时间占得太多了。而且就在中学和大学毕业以后,很多人仍然要常常读错字,写错字,讲错字,仍然要常常遇到说出写不出,写出读不出的字。汉字不能正音,也不容易分出词的界限。汉字教学上的困难直接影响到我国教育的普及和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汉字在实际使用上也有许多不方便。由于汉字形体的繁复,用汉字书写、记录、打字、印刷、收发电报、传达信号、编辑字典、编制索引,比使用拼音文字,要耗费更多的劳动力,在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方面要发生很多困难。这一切对我们的人民和国家当然都是不利的。  

早在一九四○年,毛主席就指示我们:“文字必须在一定条件下加以改革”(“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七○一页)。近年来,毛主席更进一步指出了中国文字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这就是说必须把汉字逐渐改变成为拼音文字。  

但是我国使用汉字,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要改变成为拼音文字,自然不是很短时间所能完成的。而且,即使在开始实行拼音文字之后,仍然需要有一个新旧文字并用的过渡时期。也就是说,不仅在目前,而且在今后一个长时期内,汉字仍然是我们必须使用的重要工具。因此,在汉字拼音化以前,首先适当地整理和简化现在的汉字,使它尽可能减少在教学、阅读、书写和使用上的困难,就有迫切的需要。汉字的简化是汉字改革的第一步。  

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从一九五二年成立以来,就根据以上方针,从事研究整理简化汉字和拟订拼音文字方案。除拼音文字方案还在继续研究外,整理汉字问题经过多次的研究、拟议、讨论和修改,已经拟出了“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并已由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印发全国讨论。这个草案的内容,包括一个总的说明和三个表,即“七九八个汉字简化表草案”,“拟废除的四○○个异体字表草案”、“汉字偏旁手写简化表草案”。实行这个方案,可以使一千多个比较常用的汉字得到简化和合理化,对儿童和成人的学习和使用文字,可以有不少方便。  

我们这次整理简化汉字,主要依据以下几个原则:  

首先是简化范围的问题。一般工农群众要求多简,知识分子倾向少简。简化过少对初学文字的人好处不大,而一次简化过多使文字的面目大变,又会使已经识字的人感觉困难,在推行上会增加阻碍,在印刷技术上也有困难。为了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我们对于印刷用的汉字目前只简化八百字上下,这样不会使汉字面目大变,同时另拟“汉字偏旁手写简化表草案”,使书写时可以有更多的字得到简化,而且写出来的字也不至漫无标准。  

其次,在字的选定上根据“约定俗成”的原则,尽量选用在群众中已经普遍流行的简化字,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容易为群众接受。但是仍有很少一部分没有通行简体而又常用的字,我们采取了以下几种办法:(1)古代原来笔画比较简单的字,我们建议恢复原来的字,例如:“胡须”作“胡须”;(2)用同音字代替,例如:“吁”、“丑”、“尞”,建议用“于”、“从”“丑”代替;(3)用笔画简单的声旁代替原有声旁,例如用“了”代“尞”,把“辽”“僚”“疗”等都简化成“辽”、“疗”等字,其中如“疗”字在卫生部门已经是通行的;(4)只有极个别的字是新创的,例如用“丵”来代替原来的“凿”字。



再其次,凡是已经有了简体或在同字异体中已经选定了一个的字,我们建议把原来的字一律废除,日后经政府公布之后,一般报纸期刊图书上就不再行使用。因为如果没有这一条原则,如果仅々在小学课本或识字课本上使用简化字,而在一般书报上原来的字仍然在使用着,结果势必简繁两种都得学习,并不能减轻群众的负担,甚至反而增加群众的负担。这些被废除的繁体字,应作为古字,仅在翻印古书等特殊场合使用。而且将来可以考虑编一种“古字典”,专门搜集这种古字,以供研究古书的人参考。  

汉字简化是最初步的文字改革,而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只是整理汉字工作的第一步。这个草案对于现在通行的汉字改动虽然不大,但因文字关系全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习惯,因此必须广泛征求全国人民的意见,集思广益,审慎考虑,并经过一个时期的逐步试用,然后普遍推行。我们拟订的具体推行的步骤如下:  

(1)将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在个别报刊发表并由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会同教育部分发全国高等学校和中小学语文教师以及其他有关社会人士,并由各地教育行政机关组织讨论,征集意见。部队方面和中央一级文教机关团体,我们建议分别组织座谈讨论,征求各方意见。这个草案中比较常用的一部分简体字,拟请报社和出版机关自行挑选,逐渐在报刊出版物上试用,以征求读者意见并逐渐养成阅读简化汉字的习惯。我们准备于本年夏季召开全国文字改革会议,来讨论修改通过这个草案,再请政府批准公布。  

(2)在方案确定和公布之后,应在一切报刊图书中普遍采用(但古书或特殊著作仍可例外)。同时根据汉字偏旁手写简化办法编印字帖,作为儿童和成人习字的范本。  

对于汉字简化的原则,是不是会有不同的意见呢?在目前各种怀疑和顾虑是存在的,主要是以下三种:  

第一种意见认为简化汉字是所谓“俗字”、“别字”,不应提倡。这种看法我们认为是不恰当的。由于汉字结构复杂,书写不便,很久以来,人民群众就创造了许多笔画简化、便于书写的简体字,约定俗成,在民间已普遍流行。我国最古的文字甲骨文中就有不少一字异体的字,它们之间的繁简差别很大,可见简体字是一向就存在的,它的历史跟所谓“正字”一样地古老。历代的统治阶级,一向不承认简体字的合法地位,提倡所谓“正字”,但是广大人民并不受其拘束,直到现在我们绝大多数人在书写上都在使用简体字。现在我们把这种群众所创造而为群众喜见乐用的简体字作为正字,并且用来印刷书报,以减少学习和使用文字的困难,是完全符合人民利益的。  

第二种意见认为推行简体字会造成文字混乱。的确,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的汉字存在着许多混乱现象,使学习和使用增加许多麻烦。我们推行简体字,正是要从各种不同写法的汉字中选定一个简单易写的,而把其他的字一律废除,这样不论在印刷上或者书写上,可以减少许多汉字在字形上的混乱和分歧,达到逐步标准化的目的。可见汉字简化正是为了消灭字形的混乱,达到文字的规范化,而不是造成混乱,这是很明显的。  

第三种意见认为现在这个草案简化太少,缺乏系统,而主张把汉字全盘系统地简化。例如根据六书中“形声”的原则,有系统地创造一套新的汉字,就是这类主张的一种。但是这个主张看似合理,实际上只是一种空想。不错,目前的简体字是缺乏系统的,但是汉字本是根据几千年的习惯构成,不是一种系统化的文字,要给几千个字都找出现成的形旁声旁是不可能的。即如“能”字吧,这是一个极常用的字,但是谁能给它找到简易合理的形旁和声旁呢?而且即使这种新的形声汉字,竟能创造成功,对于原来未识字的人,学习使用,仍然要比拼音文字困难得多,而对于已识汉字的人,却要把旧的一概忘记,新的从头学起,因此要推行这种“系统化”的新字一定是极端困难的。汉字最后要改成拼音文字,是肯定的,要是在汉字拼音化之前,再造一套新字,不是更麻烦吗?反之,在目前采取一般已习用的简化字,代替笔划繁复的字,以减轻文字学习和使用的困难,却不失为过渡时期的一种权宜办法。这种权宜办法,即使不很理想,却是切实可行的,对于已识汉字和初学汉字的人都是有利的。  



最后,说到汉字简化,必然会引起人们对于汉字改革前途的关切,特别是引起一部分人对中国文字拼音化的一些顾虑或误解。在这里我想附带对三种比较流行的顾虑作一些解释。  

第一种顾虑是怕原来识字的人都变成不识字了。这是不符合实际的想法。因为实行拼音文字之后,将有一个相当长的新旧文字并用的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内,新的拼音文字和旧的汉字都是社会上通用的合法文字,政府的法令和重要的报刊可能并用两种文字或印行两种版本。这样,已识字的人就不仅不会变成文盲,而且有充分的时间来学会和精通新的拼音文字;拼音文字只要几个月就可以学会,对于现在的知识分子是决不费力的。  

第二种顾虑是怕汉字消灭。在新旧文字并用的过渡时期内,随着时间的推移,拼音文字的使用范围和使用人数一天天扩大,汉字的使用范围虽然将要相应缩小,但是仍将作为一种古典文字永久地保存下去,供高等学校、科学机关和专门书刊使用。埋在地下几千年的甲骨文,我们尚且要发掘出来研究,对于发生了伟大作用的现行的汉字决没有把它消灭的道理。  

第三种顾虑是怕古代文化遗产无法继承。有些人以为实行拼音文字以后,古书没有人能懂了,古代的文化遗产将无法继承。不错,我国有极其丰富的古代典籍,其中有一部分是极可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必须继承下来的。这些人的看法,似乎只要继续使用汉字,文化遗产就能自然继承。其实不然。目前文字虽然还没有改革,遗产继承已经发生困难。现在识得汉字的人,并不都能读懂古书,真正懂得古书的人,只占其中很少的一部分。现在的大学毕业生,能读懂古书的并不多。可见不改革汉字,未必就能继承文化遗产。改革了汉字,仍然能够继承文化遗产;文字改革和继承文化遗产之间是没有矛盾的。我们认为,在改用拼音文字之后,古代的优秀著作,可以逐步翻译成为拼音文字,这样可以使得现在不识字的人以及虽然认字但读不懂古书的人也能读懂古书,这才真正解决了文化遗产的继承问题。至于现在能读古书的人即使在文字改革之后,仍然可以研读古书,并不因此受到任何限制。将来我们可以用国家的力量集中许多专家,建立各种机构,来系统地整理、研究、校订、注释、翻译、出版我国古代各种优秀的典籍,这是完全可能,也是完全必要的。  

*选自《人民日报》1955年4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