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ba的match:第一阶段——入门篇:对联的对仗规则(四月天论坛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0:24:39

第一课:基础规则 一、对联六要素 对联是对仗的艺术,规则基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义方面,一个是语音方面。 概括地说,对联的基本特点可概括成六要素: 1、字数相等, 2、词性相当, 3、结构相称, 4、平仄相谐, 5、节奏相应, 6、意境相容。

二、平仄上的基本要求

平仄是古人作诗区分汉语声调的一种术语。现代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又作第一、二、三、四声)四个声调读法中,“阴平”、“阳平”两声为“平声”;“上”、 “去”两声为“仄声”。古声有不同之处,一般来说,上联末字用仄,下联末字用平。 根据诗词格律的的“平仄两两交替” 的组合排布方式,一般来说,对联的平仄相对在很多情况下都是“一、三、五(单)字平仄不论,二、四、六(双)字平仄分明”。此外, “孤平”、“三平尾”为联律禁忌,“三仄尾”,“孤仄”虽然不属于联律大忌,但是建议能避免则免。 孤平——指五言或七言的下联中,除了尾字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字。“仄仄仄平平”因为两个平声字连在一起,属于律句,不属于孤平。三平尾——指三字起的句子中末尾三字俱为平声。孤仄——指五言或七言的上联中,除了尾字之外,只有一个仄声字。同样,“平平平仄仄”因为两个仄声字连在一起,也属于律句,不属于孤仄。三仄尾——指三字起的句子中末尾三字俱为仄声。  

第二课:对联的字词对仗规则(一)

平仄的话,牵扯到比较广泛的方面。由于对联在语音上的要求也不仅仅是对仗,所以语音方面的问题我们还会专门讨论。

从对联的全部情况来看,语义相对的规则应该是对联必须共同遵守的规则。在西方语义学里,“语义”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既有“词义”的意思,又指词与词之间的关系,还包括对某种逻辑形式的解释。我们使用的“语义”一词,既可指字义、词义、词组义,又可指句意和联意。对联语义的对仗规则可从三个方面来认识。

一、不论长短,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

清代小石道人《嘻谈录》里有一则叫《不改父业》的笑话说:一皂隶骤富,使其子读书,欲改换门楣。然其子已习父业,不改父行。一日,隶兄手持羽扇而来,先生出对:“大伯手中摇羽扇。”学生对:“家君头上戴鹅毛。”又出六字对:“读书作文临帖。”对曰:“传呈放告排衙。”又出五字对:“读书宜朗诵。”对曰:“喝道要高声。”又出四字对:“七篇古文。”对曰:“四十大板。”先生有气,说:“打胡说!”学生说:“往下站!”先生怒曰:“放屁!”学生说:“退堂!”先生:“哼!”学生:“喝!

这则笑话意在嘲讽皂隶的家风在思维习惯和语言特征两方面对儿子的深刻影响。但是我们看到,他儿子应对时情趣格调虽然不高,形式上却是合乎要求的,先生七字他也七字,先生六字他也六字,一直往下对到一字,全都中规中矩。

二、词性相类

从这个笑话中间,我们也可以看出:对联上下联相同位置上的词必须是同类词——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具体地说,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代词对代词,助词对助词,重叠词要对重叠词……等等。以台南郑成功庙堂联为例:

赐国姓,家破君亡,永失孤忠,创基业在山穷水尽复父书,词严义正,千秋大节,享俎豆于舜日尧天

联中无论是实词还是虚词,无论是词还是词组,都以类相从。以实词为例,名词“基业、俎豆”等相对,名词性词组“国姓、父书”、“永矢孤忠、千秋大节”相对,而名词性词组“山穷水尽(双关,既指明王朝的覆亡,又指山穷水尽之处,即台湾)、舜日尧天”既自对又相对;动词“赐、复”、“创、享”相对;主谓联合词组“家破君亡、词严义正”自对而后相对。联中虚词不多,有介词“在、于”相对。

三、字面相异

对联短小,用字少,因此应注意避免重复用字。

据说田汉十一岁时,在家乡一个叫双江口的地方有人以“二河两岸双江口”为出句让田汉对句,田汉对以“单人独马一杆枪”。上句“二、两、双”三字同义而末重复用字。田汉化“一人一马一杆枪”的成句为对,以“单、独”二宇调换了其中的两个“一”字,避免了重复用字。

上下联之间也应注意尽量不重复用字,即使是在上下联的相同位置上也是如此。例如霍元甲1910年的一副自题门联: 同外国民族争强方为好汉对自家乡亲和气乃是英雄 联中“方为好汉”、“乃是英雄”二句虽然语义相同,但是用字却不重复。能不重复最好不重复。  

第三课:对联的字词对仗规则(二)

一、严式对以类相从

对仗有严式对和宽式对两种标准。严式对在词类对仗方面严格执行“以类相从”的原则。例如: 礼乐篇中无母狗谷梁传外有公羊

相传是郑板桥当县令到乡下检查办学情况时与乡下教书先生的对句。当时先生教学生念书:“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生”,将其中两个字都念作字,郑板桥告诉私塾先生,“曲礼田中无母狗,那字应该念作‘毋(wu)’”,还说,“你就拿我刚才说的‘曲礼田中无母狗’一句作上联,对出了下联再来当先生,且回家去吧。”教书先生后来对出了“谷梁传外有公羊”的下旬,郑板桥见他对得不错,又让他开了课。 这则对句里,除了“公羊”(《春秋公羊传》篇名)对“母狗”无法按双关词义进行词类对仗外,其余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且不说,在名词内部,还做到了按事物的下属类别对仗,书名对书名,动物名对动物名,方位词对方位词,绝不混淆。 严式对在词类对仗上的这种苛严要求,尤其体现在“按字论对”这一点上。即使是已经凝固成词了的合成词,还得在词素上讲究以类相从。例如纪晓岚的自挽联: 浮沉宦海为鸥鸟生死书丛似蠹虫

在这一副自挽联里,“宦海”、“书丛”相对,“鸥鸟”、“蠹虫”相对。这四个词语都已经凝固成词,都是偏正式合成词,它们的修饰部分都是名词。再往细处分析,“宦海”与“书丛”的修饰带有比喻性质,“宦海”是“如海之宦”,“书丛”是“如丛之书”;而在“鸥鸟”、“蠹虫”里边,修饰词都是中心词里的下属概念,“鸥”是一种“鸟”,“蠹”也是一种“虫”。——它们的对仗落实到了词素一级层面。古人在词汇问题上的认识与现在不同,他们认为字就是词,都是有独立意义,对是只有落实到每一个字上才能做到完全工整。

二、宽式对的词类对仗标准放宽

宽式对的对仗不讲究“按字论对”。总的来说,宽式对只要做到实词与实词对,虚字与虚对字就可以了。至于复合词,只要词性相同,词素的原有性质不在考虑的范围内。

三、同类而不同义

对联在字词对仗方面要求同类,但是要尽量避免同义。对联是文字少、容量小的文体,它要求最大限度地优化文字组合,做到没有废话。如果上下联语义重复,无疑会造成文字浪费。原则上,上下联的每一个字词都要尽量避免同义,实际上,由于联意表达的需要,强求上下联无一字同义有时也是不大可能的。例如福州鼓山涌泉寺的一副佛堂联: 君救欺心神未许汝敢昧已我难瞒

联中“君”、“汝”同义,“欺心”与“昧己”同义。这副对联劝人敬畏神灵,立意关键在后半句,所以前半句个别地方的同义是无碍大局的。而下面是一所大学里的新学期开学迎新联,问题就大了: 树蕊滋兰,共育三湘才俊栽挑核李,同创锦绣前程

这副对联初看起来觉得字面上还过得去,念起来也算顺口(但“育”与“创”同为仄声,应算个问题),然而仔细琢磨就可以发现,对联中同义的字词成了堆,“树蕊滋兰”不但与下联的“栽桃植李”语义重复,而且与本联中“育……才俊”语义重复。除此之外,上下联中“共”与“同”亦为同义重复。一副短短二十个宇的对联竟有这么多的字词同义重复,当然极为严重地缩小了对联的容量。这就是所谓“合掌”现象,“合掌”是对联写作的大忌。

补充阅读材料——建议浏览 笠翁对韵:http://www.4yt.net/bbs/dispbbs.asp?boardID=76&ID=11961&page=1 训蒙骈句:http://www.4yt.net/bbs/dispbbs.asp?boardID=76&ID=41830&page=1 对类:http://www.4yt.net/bbs/dispbbs.asp?boardID=76&ID=7934&page=1    

第四课:对联的句式对仗规则 对联句式的对仗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节奏相同 1、节奏相同是句式对仗的起码要求,因为节奏不同的句子,结构肯定不同。 像彭湃原来贺方志敏、缪敏新婚联: 拥护中央政策方缪双方奋斗到底努力加紧下层工作准备流血牺牲 “上联”在第六字后作停顿,“下联”在第八字后作停顿,节奏大不相同。尽管上下联字数一样多,但由于节奏不同,就失去了构成对仗的可能。

2、节奏相同则句读同 文言时代没有正式的标点符号来指示停顿,联语的节奏凭语言环境自己掌握。我们在给文言联加标点时,在上下联中指示的句读应该是完全一致的。例如一副描写黄山九龙瀑布的景物联:

九匹白练出奇观连续奔腾,远瞻如八骏骅骝添赤兔 三岭松涛鸣爽籁抑扬起伏,乍听似千军健卒赴疆场 上下联句读相同给了我们一些标点的提示。当我们在这副对联的下联里不能决定是在“鸣”字后读断还是在“籁”字后读断时,可以跟着上联走。上联因为读为“奇观连续起伏”不成话,所以只可能在“奇观”后逗断,于是我们便可以决定下联相应在“爽籁”后逗断。 标点与节奏有密切关系,但并非一有停顿就有标点。我们读对联时,总要在那些节奏点上作适当停顿或延长,而且上下联的节奏点应该是一致的。例如杭州西湖月老祠联:

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 读作: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 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 此联句中的字音有多处停顿和延长,“人”、“事”后面的延长更为明显,但没有加标点的必要。 二、结构相仿 1、节奏相同的不一定句式结构相同,这是因为结构相仿比节奏相同要求更高。对仗工严的对联要求上下联结构相同,上联是什么句式结构,下联也应是什么句式结构。 例如郑板桥题别峰庵堂室联: 室雅何须大 花香不在多 此联的上下联都是紧缩条件复句:室只要雅,就无须大;花只要香,就不必多。其结构完全一致。上下联结构的这种一致性,原则上应该落实到词组的构造形式这一层,“工对”尤其如此。例如钱西樵题台南吴风墓:伏尸一人,流血五步传名万古,遗爱千秋 此联为对仗工严。联中“伏尸”、“流血”、“传名”、“遗爱”均为动宾词组,“——人”、“五步”、“万古”、“千秋”均为偏正词组。 2、宽式对在句式对仗方面要求不是很严格,上下联一些对应部分的字词在结构上相仿佛,而细加分析则不尽相同。 例如潮州韩文公祠联: 天意起斯文,不是一封书,安得先生至此 人心归正道,只须八个月,至今百世师之 此联上联说若非裴度等人解救,就没有韩愈来潮州任职之事,这是天意要振兴潮州文化;下联说韩愈来潮州主政八个月,就实现一方教化,成为百世师表。这副对联的“宽松”表现在“安得”(偏正词组)与“至今”(动宾词组)、“先生(状语加动词结构的名词)与“百世”(数词加名词结构的名词性词组)结构不同。但是总体来说,名词对名词,助词对助词,还是符合结构的。 3、自对的结构 个别上下联节奏、结构两个方面都不相同的例子(句读还是相同的)。例如左宗棠挽林则徐: 附公者不皆君子,间公者必是小人,忧国如家,二百余年遗泽在庙堂依之为长城,草野望之若时雨,出师未捷,八千里路大星颓 结构上,此联上联的第一、二两句的“附公者”、“间公者”作主语,“不皆君子”、“必是小人”作谓语;而下联的第一、二句的主语是“庙堂”和“草野”,谓语是“依之为长城”和“望之若时雨”。节奏上,上联两句均为三四,下联两句均为四三。但是这个可以归纳到自对上面来,“附公者不皆君子”与“间公者必是小人”相对,“庙堂依之为长城”与“草野望之若时雨”,这样的话,结构和节奏都对起来了。

到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第二阶段的内容: http://www.4yt.net/bbs/dispbbs.asp?boardID=88&ID=55130&pag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