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cel数据预测方法:古典与唯美 (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5:48:53

古典与唯美 (一)

分类: 偶爱看的图片 2009-12-01 15:09

【湖边小屋2008-10-04:今天本来是去参观湖南省博物馆的,昨天已经在网上预习了一遍《长沙马王堆汉墓》的视频,为的是能多些了解展品的背景。可是,当上午来到博物馆时,已经被外面索票的长龙雷倒了。也许是国庆假日,也许是现在博物馆的免费开放,那长龙巨可怕,蜿蜒数里看不到尾,正懊恼不甘准备撤退之时,突然发现旁边一个买票看“欧洲19世纪绘画精品”的队伍似乎还可以见到尾巴,于是,在艳阳下坚定地排起队来。。。。。。终于。。。终于进去了,终于让偶眼睛一亮,顿时兴奋不已,真没想到专程来看汉墓的却和“古典与浪漫”来了回偶遇,歪打正着,让偶饱览一回,流连忘返。真是不可多得的艺术享受啊~~~~      

展览配备了一个手机大小的语音导游器的解说,非常详尽,除了有对作品的介绍,也加入了许多关于作者的评论和历史背景的介绍,展出的展品一共100幅,几乎都是精品,其中50幅配备了语音解说。凝视着作品,聆听娓娓道来的解说,真是一种莫大的享受,对作品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虽然很多的展品以前在网络上、书本里见过,但是能这样亲眼见到,仍然叫人激动不已。


展品涵盖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等多种艺术风格,也看到了许多熟悉的响亮的名字:莱顿、米勒、莫奈、雷诺阿、毕沙罗......


看展览时不准拍照,后来朋友不知从哪弄来了这些图片给偶,真让偶激动万分,一定是个神人拍的,否则,一般的人根本无法端出相机。不管啥人吧,偶欣赏为要,借机也给朋友们分享一下。】

 

 《古典与唯美-西蒙基金会藏欧洲19世纪绘画精品展》
介绍

2008年9月5日11月6日,由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上海美术馆、湖南省博物馆、广东美术馆和墨西哥西蒙基金会共同举办的“古典与唯美——西蒙基金会藏欧洲19世纪绘画精品展”将在湖南省博物馆隆重展出。这次来华首展的100幅绘画精品,涵盖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及拉斐尔前派等众多充分代表那一时期艺术风格的作品。展览将按历史时期与作品内容相结合的方式分为四个板块:

1.学院派与古典人体、2.浪漫风情与怀古、3.光与色的交响 4.劳动的赞歌。
  这是100幅与卢浮宫、大英博物馆、大都会中的藏品等量级的绘画精品,它们的创作者是欧洲19世纪一系列声望与作品同样响亮的艺术家:莱顿、罗塞蒂、透纳、柯罗、米勒、莫奈、雷诺阿、毕沙罗、提索特、蒙克、佐恩……。这也是100幅很少为人所知的绘画精品,因为它们在其艺术价值还不为大众所赏识的年代就被各位独具慧眼的私人收藏家收藏,并在90年代辗转成为墨西哥/西班牙出色企业家安东尼奥·佩雷斯·西蒙先生(Juan Antonio Pérez Simón)的所有,包括这100幅在内的所有藏品也成就了西蒙先生作为全美洲最重要的艺术品收藏家之一的地位。
  西蒙先生创立的西蒙基金会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初,是墨西哥一家非营利性的慈善机构。它设立的初衷是为墨西哥社区提供服务,帮助一些没有资格的家庭或个人申请银行贷款。另外,基金会也支持一些有助于墨西哥发展的项目。同时,由于西蒙先生对欧洲文化的仰慕、对艺术品收藏的浓厚兴趣及其雄厚的经济后盾,使西蒙基金会成为欧洲本土之外最大的艺术品私人收藏机构之一。这些藏品表现了西方式的艺术和审美,也充分体现了人类最伟大的创造成果。对美的不断追求是西蒙先生在全世界范围搜寻艺术品的原动力,而将他伟大的发现与收藏与众人分享则是基金会最高的目标。
  西蒙基金会的艺术收藏种类丰富,上至欧洲中世纪的圣像画,近到20世纪各种现代艺术流派,包括欧洲艺术史上众多令人耳熟能详、印象深刻的名家名作,其中尤以欧洲19-20世纪的绘画和雕塑收藏最为丰富和精彩。辗转数载,这些最具代表性的西方艺术精品终于从西蒙家族的墙壁上走出,在包括西班牙马德里的普拉多博物馆、美国华盛顿的国立美术馆、德国科隆的路德维希博物馆、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凡·高博物馆、法国巴黎的裘德·波姆国立美术馆、美国费城艺术馆以及威尼斯的葛拉西宫等世界各地享誉盛名的艺术馆及博物馆展出,但对于中国乃至亚洲观众来说,西蒙基金会以及它的珍贵藏品都还相对陌生。
  此次展览首站在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展出,展期3个月,这是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继“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展”、“从莫奈到毕加索——美国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精品展”和“庞贝末日——源自火山喷发的故事”之后推出的又一个重量级的世界艺术精品展。此外,为了能让更多的观众欣赏到这批难得一见的绘画精品,展览采用了四地联展的形式,这也符合展览主办方及西蒙先生本人一直以来致力于为更多的公众提供欣赏西方优秀艺术作品的机会的初衷。相信随着这些珍贵的艺术精品向世人揭开它神秘的面纱,人们将与它们的收藏者一道在古典与唯美的氛围中 共同分享其隽永的艺术魅力。

 

 (一)学院派与古典人体

在学院派的教学体系中,人体课是重要的核心内容。在学院的展览和竞赛中,历史画被尊为首,而表现古代神话、宗教和历史题材的作品又多以裸体人物为主体,古典主义的写实技巧以及它追求的端庄、和谐、典雅的美学观念,被认为最适合表现人体的美和力。19世纪中期以后的古典主义在法国一次次社会运动的冲击下,逐渐失去其革命的意义,变得温文尔雅;而英国的学院在院长莱顿爵士的带领下,使历来有“野蛮”之称的英国美术具有了“精雅”的风格。

 

 

 名称:《古典美》
作者:约翰?威廉?格威德(英国)
类别:绘画
油画材质:画布油画
规格:40.6×30.5厘米

简介:
  约翰?威廉?格威德是一位擅长描绘身处古代大理石环境中、穿着古典服装的女性形象的画家,他的作品可以被看作是展示古典美的艺术长廊。这些独自依靠在大理石旁的黑发女郎,像是以某种方式反映出画家本人的梦想和思绪,源自古希腊的学院派画风及细腻的绘画手法,让人想起让格威德推崇备至的英国画家弗雷德里克?莱顿。
  这幅名为《古典美》的作品曾经收录在格威德的主要传记作家史璜生的画册中。少女凝脂般的肌肤透过薄如蝉翼的服饰呈现出来,而画家有意将人物安排为一种仰视的观察角度,给人以纪念碑般的高贵之感。
  格威德是英国艺术史中最神秘的人物之一。现在的世界艺术史专家们正在整理这位艺术家的生平事迹及艺术成就,但格威德的家人却因为他后来令人伤心的自杀身亡的结局而希望把他忘得一干二净。正如史璜生在他的《古典主义的缺失》一书中所说:格威德作品中的沉静之美和令人惊诧的技术处理与这位重量级的艺术家在文艺批评界所受到的推崇和在艺术史上的被认可程度是一致的。


    

 名称:《克琳娜,达格尔的宁芙女神》
作者:弗雷德里克?莱顿(英国,1830-1896年)
类别:绘画
油画材质:画布油画》
规格:76.2×26.7厘米

简介:
  出生在英国约克郡的弗雷德里克?莱顿从小在欧洲接受了正统的古典主义绘画传统训练,并曾经就读于欧洲几家著名的美术学院或机构。1852年,莱顿先后迁居罗马和巴黎,在此期间,他结识了许多画家,威廉?阿道夫?布格罗和亚历山大?卡巴内尔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二人的作品在本次展览中也有收录。从他们身上,莱顿汲取了古典主义和学院派的美学观念。与此同时,莱顿一直在向英国皇家学院和伦敦的其它美术馆递交参展作品。油画《流放中的但丁》使他在英国名声大噪,并于1868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院院士,十年后又被任命为学院院长。
  在莱顿创作生涯的晚期,古希腊和罗马的神话成了莱顿经常使用的题材。身裹轻纱的裸体女性,以拟人化的方式追忆古典传统,给观众以丰富的想像空间,这些构成了莱顿这一时期作品的突出特点。1880年展出的这幅《克琳娜,达格尔的宁芙女神》就属于这一类型的作品。
  “宁芙”是古希腊神话中居住在山林、原野、泉水、大海等地的自然界精灵,莱顿画中的这个宁芙是个泉水仙子,她以一个身着宽大长袍的女子形象出现,背对着瀑布站在一个沙堆上。画家借此向人们传递出水的多样的形态,无论是湍急的河流还是飞溅的水花,以及表面平静而深不可测的暗流,它们都代表了水的天性。这幅画是画家1895年创作的最后一幅杰作、现存波多黎各蓬塞博物馆的《六月煌煌》的姊妹篇,因此十分珍贵。

这两幅是偶非常喜欢的。 

 

 名称:《农妇》
作者:威廉?阿道夫?布格罗(法国)
类别:绘画,
油画材质:画布油画
规格:179.1×115.9厘米

简介:
  威廉?阿道夫?布格罗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艺术界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在巴黎的几大沙龙中展出,并多次获奖,这不仅提高了他的艺术声望,还为他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利益,并成为拿破仑三世及其皇后欧仁妮的御用画师。
  布格罗接受了严格的学院派古典主义教育,并自然而然地转化成个人的创作风格。他在罗马画院学习绘画期间,得以看到意大利的古典精品,并了解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作品,而这正是他多年来一直渴望看到的。布格罗艺术道路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作品中努力将熟记于心的古典绘画规范和透视学与自己的实地观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他善于抓住日常生活及戏剧的场景,塑造不失尊严的普通民众形象,表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内心的不安。1871年普法战争和巴黎公社给社会带来的战乱以及法国人高涨的爱国热情,让布格罗感同身受,并通过《农妇》这样的作品把它展示出来。
  在这幅画中,布格罗旨在创造一个动乱年代中法国人抵御外来入侵的形象,为此他选择了手持大镰刀收获庄稼的农妇,她昂然挺立,充满豪气,代表了法国人民的崇高和坚强。农妇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操,以及这个民族绝不屈服于敌人的坚定决心。
  此外,这幅画也展现出布格罗的艺术主张:即艺术作品要歌颂劳苦大众,既表现他们的高傲与尊严,又让人们看到他们内心的纯净美。这一主张也符合巴黎美术学院的教学宗旨之一,即让学生学到表现主题的恰当方式。因为这个时期的绘画是教育民众的手段,主题的历史背景及神话传说应当为寻求理想和真理服务。

 

 名称:《教堂的墙》
作者:约翰?梅尔休伊什?斯特拉德威克(英国)
类别:绘画
油画材质:画布油画
规格:61×85.1厘米

简介:
  从19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英国人的审美取向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原因是画家们运用抽象的手法绘制充满潜意识的作品,用它们操控观众,以期唤起各种不同的心理反映。在这个过程中,不同流派的画家们搞了一个持续不断的相互交流思想的串联活动。
  斯特拉德威克则一直追随伯恩?琼斯(1833―1898),以历史和神话题材进行创作。《神学院的围墙》是画家的“发愤”之作,因为当时有人指责他只会简单地复制历史题材,不会进行所谓“真正的”创作。
  尽管这幅画具有拉斐尔前派作品的主要特点,即风格粗犷、多刺激性和装饰性,而且又没有明确的历史或地域界限,它还是留给观众一个想像的空间,体现了斯特拉德威克对神话世界强大的感知力。
  乔治?肖伯纳(1856―1950)在《艺术月报》上发表文章,对这幅画的意境作了如此描述:“一个人戴着刚刚打碎的脚镣,站在了天堂的门口”。接着,肖伯纳又解释说,画面所呈现的,不是这个人如何到达天堂,而是到达后受到天使欢迎时的激动心情。

 

 《四重奏:一个画家对音乐艺术的赞颂》,1868年
画布油画,61×88.30厘米
阿尔伯特?约瑟夫?摩尔
英国,1841―1893年
A Quartet: A painter’s Tribute to the Art of Music,1868
Oil on canvas,61×88.30cm
Albert Joseph Moore
Britain,1841―1893

  摩尔出生在约克郡一个著名的艺术家庭。父亲威廉?摩尔和哥哥亨利?摩尔(1831―1895,著名风景画家)引导他走上了艺术创作的道路。19世纪五十年代,他到了伦敦,先在肯辛顿艺术学校学习,后考入英国皇家学院,1860年前往巴黎和罗马深造。渐渐地,摩尔形成了着色轻柔,线条细腻的独特风格,在维多利亚时代的画家中也显得十分突出。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以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休闲人物为主人公,人物形象明显受到希腊风格的影响。
  《四重奏:一个画家对音乐艺术的赞颂》展示了19世纪六、七十年代摩尔艺术创作的多样性,充分表现了他在调理线条和色彩搭配上的巨大创造力。这幅作品在寻求音乐与美术之间的联想的同时,把沃尔特?佩特称之为“音乐的特性”的东西用绘画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画面上并没有明示出音乐家们与听众之间存在着什么联系,更看不出四位演奏家有什么特别之处。把现代乐器画进作品里,目的是为了避免观众“较真儿”,同时又把画家为了突出作品时代性的意图表现了出来。

 

这幅里的这两位拉小提琴的男子有些女性化。

 

 名称:《瓦实提》
作者:埃德温?朗(英国)
类别:绘画
油画材质:画布油画
规格:213.4×16BANNED厘米

简介:
  埃德温?朗作品的主要收藏家是英国人莫顿?拉塞尔?科茨。在以此人名字命名的博物馆里,曾经收藏过这幅名画。
  朗的创作属于典型的东方主义流派。他走上这条创作道路是开始于他的老师约翰?菲力普斯劝他完成的西班牙、埃及和叙利亚的旅行。1874年,他访问了耶路撒冷,并以《圣经》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包括他的成名之作:《市场里的巴比伦婚礼》。1875年,这幅画在英国皇家学院画廊展出时,大获成功。1882年,该画在克里斯蒂拍卖行以七千古英镑售出,让画家过上了衣食无忧的日子。
  和我们随后会欣赏到的荷兰画家阿尔玛-塔德玛的作品一样,朗在作品中也特别注重画面的布景及装饰物的准确性。在他创作的大量以《圣经》为题材的油画中,《瓦实提》是其中著名的一幅。这个故事记述在《旧约?以斯帖记》中,讲的是波斯国王亚哈随鲁在宴会席间,命人召见王后瓦实提,以供宾客欣赏她的美貌。但王后拒绝了国王的无理要求,这使国王觉得有损了自己的尊严,甚至会有可能形成妻子不尊重丈夫的社会风气,从而种下家庭矛盾的祸根。因此,事后国王废掉了王后,并写入波斯律法,代表永不反悔。
  这幅作品的背景是一座波斯式的大殿,画家精心绘制了其中的铭文和浮雕。王后充满异国情调的美貌、华美的服饰及珠宝,与她哀伤而失望的表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作品具有强烈的象征性含义,因为当时英国普通民众的生活也和王后所面临的一样,是异常困窘的。

 

 名称:《无言的歌》
作者:约翰?梅尔休伊什?斯特拉德威克(英国,1849-1937年)
类别:绘画
油画材质:画布油画
规格:74.5×99.5厘米

简介:
   1877年,当拉斐尔前派第二批的重要成员之一伯恩?琼斯在格罗夫纳画廊成功参展、并一举成名之后,周围立即聚集了一批青年画家,其中就有约翰?梅尔休伊什?斯特拉德威克。当时,这位年青艺术家的创作就以《圣经》及文学、神话传说题材为主,带有明显的复古倾向。
  斯特拉德威克的创作生涯,开始于广泛吸纳无名画家的“达德利”画廊。《无言的歌》是1876年斯特拉德威克唯一一幅获准在英国皇家学院画廊参展的作品。该画售出后,他得以购置了一间画室,并开始了独立画家生涯。这件事,在当时的英国艺术界曾引起轰动。乔治?肖伯纳回忆说,斯特拉德威克是几经努力才将《无言的歌》放进皇家学院画廊的,不过参展之后,就获得巨大成功。   
  《无言的歌》画的是位目光传递爱意的窈窕女性,而周围的鸟鸣声又似乎揭示了她的某种思乡之情。

 

 名称:《后宫之美》
作者:亨利?吕西安?杜塞(法国,1856-1895年)
类别:绘画,油画
材质:画布油画
规格:45.40×35.70厘米

简介:
  亨利?吕西安?杜塞是19世纪巴黎艺术界的知名人物。他曾师从勒费弗尔(1836-1912)和布朗热(1806-1867)学习绘画。1877年在巴黎沙龙初露头角,1880年荣获“罗马大奖”。一年后,他又在巴黎世界绘画展上获得金奖。亨利?吕西安?杜塞主要画人物肖像,多以戏剧或历史题材进行创作。
  艺术界普遍认为他的作品内容艰涩,甚至低俗。例如,他的油画《后宫》就受到艺术家们的严厉批评。《后宫之美》是《后宫》的姊妹篇,画的是一个带着薄薄面纱而胸部袒露无遗的女子。这幅作品充分展示了作者的肖像画功底。
  关于东方画派活动的资料不多。但是,亨利?吕西安?杜塞的创作高峰期正值东方画派走俏之时,所以不能排除他在某个阶段钟情于东方题材的创作。

 

名称:《海边捡拾鹅卵石的希腊女孩》
作者:弗雷德里克?莱顿(英国,1830-1896年)
类别:绘画
油画材质:画布油画
规格:84×129.5厘米

简介:
  这同样是一幅莱顿的作品。《海边捡拾鹅卵石的希腊女孩》呈现给观众的是以希腊神话人物造型为基础的戏剧性场面,作者采用一种舞台布景的手段,突出了人物的形象,意在让观众产生最深刻的印象。1871年,这幅画第一次在英国皇家学院画廊展出,意味着莱顿朝着开创古典题材的创作道路迈出了第一步,同时也是对这位画家解决构图比例的高超技艺的一次总结。画中四个女人的位置平衡、匀称,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力图创造出一套个人独有的透视法,让画中人物的不同比例变得一目了然。画中的四位女性都被抹上了反映心理特点的光泽,赋予人物形象某种神圣感,这正好让人看到了画家对于抽象地运用形式与色彩的兴趣。莱顿正是利用这两种手段创造了绘画的和谐构图,并用色彩突出人物的个性。
  拉斐尔前派艺术史专家和评论家弗雷德里克?乔治?史蒂芬在1871年的画展上指出:“莱顿先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对自己的选题感到如此得意,因为就这个题目本身而言,它不具备任何象征性的意义。但是,经他的手这么一画,就变成了一幅令人赏心悦目的人物画,画面美,画中婀娜女性的色彩也美,她们的衣服在风中像是一直在飘动。”

 

这也是偶非常喜欢的一幅,飘逸、婀娜,尽现女性浪漫之美。

 

 名称:《克娄巴特拉用死囚尝毒》
作者:亚历山大?卡巴内尔(法国)
类别:绘画
油画材质:画布油画
规格:87.6×148厘米

简介:
  作为拿破仑三世的宫廷御用画家,亚历山大?卡巴内尔在《克娄巴特拉用死囚尝毒》这幅画中,成功地展示了他的美学理念。
  19世纪上半叶,一门新兴的学问“埃及学”逐渐激发起欧洲人对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尤其是埃及艳后克娄巴特拉的生平的兴趣,当时的画家们争相表现有关埃及的题材。卡巴内尔的这幅画取材于希腊学者、传记作家普卢塔克的著作《安东尼的一生》。讲的是亚克兴角战役之后,被屋大维打败的埃及艳后克娄巴特拉感到末日临近,决定自杀。为此,她下令让几个奴隶体尝不同的毒药,以便为自己选择痛苦最小的一种。卡巴内尔的画笔准确地抓住了人物的表情:克娄巴特拉的人格魅力没有一丝一毫的流失,她斜倚在兽皮铺就的长椅上,身边伴有一只豹子和一个摇扇的侍女,姿态闲适地观察着每个奴隶死亡时的表情。画面以外表的华丽与暗含着的死亡恐惧形成一种对峙的张力,这一点,也许会让人联想到法国浪漫主义先锋德拉克洛瓦的代表作《萨达那巴尔之死》,而与《萨达那巴尔之死》用跃动的笔触展现临死前的不安不同,这幅画则是用细腻的手法营造出一种表面的平静。
  这幅作品于1887年在巴黎沙龙画廊展出,并于同年赠于比利时安特卫普艺术博物馆。该画还曾保存在法国的贝济耶美术馆。

 

 名称:《安提戈涅》
作者:弗雷德里克?莱顿(英国)
类别:绘画
油画材质:画布油画
规格:60.3×49.5厘米

简介:
  出生在英国约克郡的莱顿与家人长期生活在法国和德国。他从小喜欢绘画,并先后就读于欧洲几家著名美术学院或机构:柏林美术学院(1842―1843)、佛罗伦萨美术学院(1845―1846)和法兰克福市立美术馆(1846)。
  1852年,莱顿先后迁居罗马和巴黎,1855年至1858年定居巴黎期间,他接触到“新古典主义”和“为艺术而艺术”的观念。这期间,他继续向英国皇家学院和伦敦的其它美术馆送展品。《流放中的但丁》让他在英国名声大噪,并于1868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院院士,十年后又被任命为学院院长。
  莱顿的作品以历史题材为主,有时伴有地中海风景。他的创作灵感来自古典文学,以希腊索福克勒斯(公元前495―前406年)的作品为基础创作的《安提戈涅》就是一个例证。该画于1882年在英国皇家学院展出,画幅展现出来的历史感和采用的艺术语言让当时的英国观众感到亲切,让他们近距离地看到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神话人物形象。通过画面上安提戈涅(底比斯王俄狄普斯之女)充满忧虑的面部表情,画家向观众传递了作品的中心信息:安提戈涅不仅目睹了父亲和兄弟们的惨死,还深知自己即将面临同样的命运。

偶是莱顿的粉丝,他的作品偶都很喜欢。

 

 埃拉加巴卢斯的玫瑰》,1888年
画布油画,132.70×214.40厘米
劳伦斯?阿尔玛-塔德玛
荷兰,1836―1912年
The roses of Heliogabalus,1888
Oil on canvas,132.70×214.40cm
Sir Lawrence Alma-Tadema
Holland,1836―1912

  花卉是这位画家十分钟爱的主题。《埃拉加巴卢斯的玫瑰》充分印证了上述判断。这幅画是以罗马史上臭名昭著的皇帝埃拉加巴卢斯为依据创作的。埃拉加巴卢斯长相十分俊美,他原名瓦里乌斯?阿维图斯?巴西亚努斯,因崇拜非尼基性爱之神埃拉加巴卢而改用现名。
  这幅画是画家的三幅杰作之一,是受当时英国著名土木工程师约翰?艾尔顿(1833―1911)的委托而作的。当时正值这位工程师负责将海德公园的水晶宫移至西德纳姆郊区,手中有钱,大量收购名画,为这幅画他就付出了4千古英镑。该画是阿尔玛-塔德玛的颠峰作品之一,1888年曾在英国皇家学院画廊展出,被《艺术日报》评为“画家阿尔玛-塔德玛的杰作”。画面被画家描绘得十分绚丽:花瓣、大理石、绸缎、薄纱、青铜器,花朵等等。清明亮丽的环境中,走动着绝色佳丽。而与这一切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严酷的现实,但是,作者没有直接描述现实的丑恶,而是通过布景与色彩把它表现了出来。
  阿尔玛-塔德玛描述了埃拉加巴卢斯的一个表面娱乐大众而实质十分诡异的主意:往出席皇帝晚餐的客人身上洒玫瑰花瓣。但是花瓣洒得如此之多,甚至把一些食客埋在底下喘不过气来。画家把皇帝安置在宝座上,观察着受苦的食客,旁边坐着皇帝的母亲和宠臣。在这幅画里,画家把人体和玫瑰花瓣溶为一体,把他的绘画技巧发挥到了极致。


这是一幅比较熟悉的画作,撇开其思想性不谈、为谁而作不谈,仅就欣赏画面里的玫瑰花瓣而言,偶非常喜欢这样的渲染。

 

 名称:《在沃纳划的船上》
作者:安德斯?佐恩(瑞典)
类别:绘画
油画材质:画布油画
规格:100×64厘米

简介:
  安德烈?佐恩无疑是瑞典最有名的画家。他出生在小城摩拉,12岁进入斯德哥尔摩艺术学校学习雕塑,20岁便有水彩画杰作《着丧服的妇女》问世。他遍游欧洲,并到土耳其和大洋彼岸的美国观光游览异国风光。1888年,佐恩在巴黎开始油画创作,他这一时期追求自然主义风格,注重色彩和光线,但并没有关注当时流行的印象主义。据伊尔瓦?诺斯说,19世纪八十年代是北欧艺术大变革的时期,斯堪的纳维亚的画家纷纷涌向巴黎,彻底摆脱了半岛传统美术教育的束缚。但是,佐恩最终还是选择了放弃巴黎,放弃了各国艺术家杂处的世界主义而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他画家生涯的最后这一阶段的画风也随之回到了自然和故乡的氛围。他这一时期的作品对他的挚友——西班牙画家索罗拉,尤其是对其巴伦西亚海滩画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佐恩自始至终取材于平凡的生活和景物,最喜欢画烟波浩淼的湖泊、白雪皑皑的丛林和在无垠的原野上生活的居民。就连他那横决一世的女人体也从不离开日常创作的环境,也不采用职业模特,而是从当地女青年中挑选。因此,现在他的人体画被看作瑞典的民族绘画,是某种北欧女性的象征。正如马尔科姆?萨拉曼指出的:“安德烈?佐恩画他所见而不做任何预先的想像,他靠的是捕捉现实事务的能力,不管它是人的相貌,还是自然环境的变化”。而雕塑家罗丹对佐恩的评价是:“无论在什么时代,佐恩都不愧是一位真正的绘画大师”。

 

 名称:《仲夏夜》
作者:爱德华?蒙克(挪威)
类别:绘画
油画材质:画布油画
规格:101×91厘米

简介:
  爱德华?蒙克作品最常见的主题都是与人类的悲剧情怀相关的,例如孤独、忧伤、痛苦、死亡等等,蒙克的大部分作品充斥着上述情感的原因是源自他的疾病和幼年家庭的悲剧,给人的感觉是灰暗和悲观。这种思维特性构成了他的艺术天分的基础。大家公认这位挪威画家和多产的雕塑家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同时还是北欧最杰出的画家,与高更和梵?高齐名。
  在这幅蒙克旅德期间绘制的作品中,集中了画家两个最具代表性的主题:夜晚和亲吻。他执拗地多次在作品中以它们为题进行创作。通过基本色调的搭配,他把天空的夜色表现得淋漓尽致。像其它人物画一样,这幅作品又刻画了人生的周期性。他把四对看不见面孔和相拥着几乎溶为一体的恋人,放在路上供人欣赏。他们看上去,与其说像是沉溺于爱情的恋人,倒不如说更像是夜色下的幽灵。

 

 名称:《塞纳河畔,韦特伊附近》
作者:克洛德?莫奈(法国,1840-1926年)
类别:绘画
油画材质:画布油画
规格:60×80厘米

简介:
  克劳德?莫奈是法国19世纪印象派的领军人物,正是他广为人知的《日出?印象》完成了对这一流派的命名。
  1878至1881年间,克劳德?莫奈住在贝特维尔。这是一座位于巴黎和鲁昂之间的小城,莫奈的房屋正好在塞纳河边,周围是一片美景,为他捕捉一年四季的光线变化提供了绝妙的环境。画家在贝特维尔完成的对塞纳河的观察,说明他对研究同一物体在不同光照条件下产生的变化不定的效果怀有极大的兴趣,并且为他二十年后完成的《睡莲》系列大作打下了伏笔。此外,逐渐远离巴黎喧嚣的现代化生活,也让莫奈集中精力专心探究同一景色的各种变化。这种归隐的生活方式表明,莫奈对描绘一个地方的特殊自然环境的各种不同景象,怀有极其强烈的兴趣。

 

以前讲到莫奈,偶脱口而出的就是《日出》,看过这次展览后,偶还会说出对《塞纳河畔》的印象。

这塞纳河畔与偶亲眼见到的有些差异,毕竟年代不同,但回到偶昨天发的《绘画里的巴黎》,两者表现的时代特征却不谋而合,呵呵,真巧。

 

 名称:《圣佩尔山的割麦人》
作者:奥古斯汀?雷荷密特(法国,1844-1925年)
类别:绘画
油画材质:画布油画
规格:76.8×97.2厘米

简介:
  莱昂?奥古斯丁?莱尔米特是19世纪现实主义流派的领军人物,他出生在法国皮卡第大区的埃纳省,并在那里生活了20年。他眷恋着那里的农村生活,所以一生都是以农村为题材作画,并有幸成为这一杰出艺术流派的最后一位画家。
  莱尔米特生活的时代,正是法国的城市和农村的社会角色开始大变革的时期。整个国家正在迅速地现代化,城市也在加速实现工业化。文明、进步的北方和布满农庄和农民的南方,形成泾渭分明的态势,各大区之间几乎没有人口的流动。作为国际性大都会巴黎的居民,巴黎人开始把法国南部看成依旧保持原生态田园风情的乐土。于是,生活在城市的巴黎精英们将城郊变成了怀旧的天地,许多艺术家和作家也把这片土地当成创作的乐园。1880年后,莱尔米特绘制了数张大幅的描绘家乡圣佩尔山乡亲们生活和劳作的画作,并在展览中大获成功,其中就有这幅《圣佩尔山的割麦人》。

 

 

《池塘边的三头牛(埃弗雷的记忆)》,1855―1860年
画布油画,31×54.50厘米
让?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罗
法国,1796―1875年
Three Cows at the Pond(Remembrance of Avray),1855―1860
Oil on canvas,31×54.50cm
Jean- Baptiste Camille Corot
France,1796―1875

  这幅画表明柯罗的风景画视角与同时代画家们完全不同。既不同于卢梭的自然主义画派,也不同于库尔贝的现实主义画派,他更喜欢把风景画画得富有田园诗般的幻觉意境。柯罗的画风是经过长时间的锤炼才形成的:他在19世纪二十年代的风景画十分突出主题;到了四十年代,自然主义又占了主导位置;五十年代的风景画则完全是为风景本身而画。1851年和1859年的法国沙龙对柯罗风格的定型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标志着柯罗风景画的几次不同风格的转变。
  这幅油画与19世纪被称之为“记忆画”的一种绘画体裁有关,其名称直接来自法国户外作画的历史。柯罗是最早摆脱户外作画时的完全用“观察”取代“想像”的画家。他作画时,完美地融入了新古典主义风景画的手法。这种绘画手法的演变,对了解他的绘画技巧是至关重要的。和大多数法国画家一样,柯罗从居住了三年(1825―1828)的意大利回国时,带回了一百多幅在那里画的风景写生,这些画对他后来的画室创作起了很大的作用。因为一张草图,一、二十年后可以演变成无数张画。柯罗毕生就是以这种方式进行创作,并在19世纪五十年代前后,以对一生中各个阶段绘制的草图进行“回忆”为基础,创造了一种把它们重新整合成新的风景画的绘画方法。《池塘边的三头牛(埃弗雷的记忆)》就是这样一幅作品。它并不代表某个确切的地方,而是画家在自己的画室里,面对画布进行天马行空般的想像的结果。柯罗有新古典主义的功底,因此,他可以随心所欲地在画室里画风景画,就像置身一片森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