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狗官网个人中心:父母为什么被孩子关在心门之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07:01:58
  父母说的多,听孩子说的少;父母得结论的多,征求孩子意见的少,父母一厢情愿的多,孩子能自如表达内心感受与想法的少。

父母为什么被孩子关在心门之外

渴望被倾听 ICLONG供图

 

 

  ■特约撰稿 朱虹

编者按 日前,在某中考网站的家长论坛上,一篇《妈妈,您能听我说说心里话吗》的帖子引不少家长驻足留言,发帖者是一名初二学生,深深地为不能被妈妈理解而苦恼。“不管我跟爸妈聊什么话题,反正最后总会落到要好好学习这个话题上来。”“难道跟他们说我喜欢一个男生的事吗?我不敢,也不想说。”于是,拒绝沟通成了孩子们对父母的主流态度。前不久的一项调查显示,七成以上中小学生想说心里话时,首选对象不是父母。面对心扉紧锁的孩子,身为父母者也很困惑:难道我付出的爱还不够多吗?

倾诉是人的本能,倾听则需准备好理解和接纳的心态。亲子之间的沟通障碍很大程度上来自倾听缺失,这既折射出当今父母在教育观念上存在的误区,也反映了高竞争、高强度社会压力下成人面临的心理困境。本期我们特约北京市东城区崇文教育研修学院心理教研员朱虹深度剖析由倾听缺失造成的亲子沟通障碍,以期求解“今天,怎样倾听孩子心声”这个难题。

  【现象】

  沟通失败只因没有倾听

  先讲一个故事。

  一位母亲问她5岁的女儿:“如果妈妈和你出去玩,我们渴了,又没带水,而你的小书包里恰巧有两个苹果,你会怎么做呢?”女儿歪着脑袋想了一会儿,说:“我会把两个苹果都咬一口。”

  可想而知,那位母亲有多么失望。她本想像别的父母一样,对孩子训斥一番,然后再教孩子怎样做,可就在话即将说出口的那一刻,她忽然改变了主意。

  母亲摸摸女儿的小脸,温柔地问:“能告诉妈妈,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吗?”女儿眨眨眼睛,一脸童真:“因为……因为,我想把最甜的一个给妈妈!”霎时,母亲的眼里闪动着泪花。

  我们都为那位母亲庆幸,因为她对女儿的宽容和信任,使她感受到了女儿的爱。我们也为女孩庆幸,她纯真而善良的流露,是因为母亲给了她把话说完的机会。

  但在与家长们交流时,我们却常常听到沟通失败的例子。

  家长们说:“孩子越大离我们越远,有话也不肯和我们说了,更别想知道他们的心里在想什么了。”“我是好话说尽,好事做绝,但一点效果都没有,他还是我行我素。”

  而当我们与孩子对话时,却听到这样的声音——

  “当你有了高兴事的时候,你想与谁分享?”

  “与好朋友分享。”

  “如果受了委屈,心里难受,怎么办?”

  “放在心里呗。”

  “如果想找个人来诉说,你想跟谁说呢?”

  “还是找朋友呗,不跟爸妈说,跟他们说也没用。”孩子的语气几近无奈。

  这不禁让我们思考,是否在孩子刚准备打开话匣子的同时,就被父母们用不适当的方式把孩子想说的话给堵回去了呢?孩子一次又一次地被打断,内心想说的话被阻挡,时间久了,自然而然,心也就对父母封闭了。

  亲子沟通,在一些家庭中是这样的:父母说的多,听孩子说的少;父母得结论的多,征求孩子意见的少,孩子只能被动接受;父母一厢情愿的多,孩子能自如表达内心感受与想法的少,孩子往往处于被动的状态。久而久之,孩子变得习惯性压抑,不肯向父母表达真实情感,与父母讲真话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亲子关系变得疏离。有的孩子甚至感到父母很恐怖、不可理喻,个别孩子甚至想尽快离开家庭。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恩怨就此形成。

  【分析】

多重原因让倾听缺失

“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成长历程中,想必都听到过父母对自己说这样两个字:“听话”。听谁的话?当然是师长、父母的。为什么要听话?因为这样才能显得孩子乖、不让人操心费心,这样才能博得大家的喜爱。怎样才算听话?长辈说什么就是什么,照着做即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顺”和“孝”是紧密相连的。听话就是“顺”。

现代社会的不少父母,或由于传统观念,仍觉得小孩子是“有耳朵没嘴”的,听着就是了;或不自觉地在因循自己父母的一些家教原则和方法,时不时给与父母意见相左的孩子扣上“顶撞”或“叛逆”的大帽子。他们还不曾从内心认可亲子交流是相互的,甚至觉得任孩子在自己面前说三道四,在某种意义上就是降低了父母的威严,削弱了父母的威力,不免瞎耽误工夫。

在座谈中,有一位父亲直截了当地向家教专家讲:“您不用和我讲双向沟通,因为那是理论,孩子是我的,我怎么教育是我的事,我关心的就是怎么让孩子听话,我培养的孩子听我的话是第一位的。”

调研中,有的家长说:“孩子的所言、所思并不靠谱,我们也没那么多时间听孩子说。”有的家长则认为孩子说的话水分太多、不可信,与其听孩子的意见,还不如自己说了算。有相当比例的父亲因为工作忙、应酬多、社会职务多,根本无暇与孩子进行沟通。另外,在个别家长的头脑中仍存在着“树大自然直”的观念,他们觉得随着年龄增长,孩子不用怎么教育照样能长得很好,不沟通也出不了大框框,做父母的在孩子面前不必那样小心翼翼。

“真拿他们没办法!”

调研中,我们也发现,对于亲子沟通,父母和孩子其实都有苦衷,而且各有各的困扰。

父母的困扰,一是认为现在的孩子太复杂,想法太多,与他们进行沟通太难,有的家长甚至说:“我们当学生那时候简单得很,家、学校两点一线,就是上课、学习这点事,哪有那么多的想法。如今的孩子不知怎么了,想法多而且怪,真拿他们没办法。”畏难情绪在很多父母心中存在。二是不少父母发现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与孩子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彼此越来越没有共同语言,所以,与孩子交流常常感觉底气不足,自信心不足。因为怕一问三不知,怕听不懂孩子的时尚用语,怕指导、驾驭不了孩子,有的父母干脆减少与孩子的沟通,每天三两句只说生活起居。三是有的父母担心如果平时与孩子沟通不畅、言语不和,真出了问题,孩子不言不语就出走了,情况不是更严重吗?与其如此,还不如平时不痛不痒地随便聊聊,不要与孩子正面交锋,以免因冲突而恶化亲子关系。试想,在这样的心态下,父母怎么可能把孩子“当作一个人”,把孩子每天经历的事当作重要的事,去关怀、去陪伴、去了解、去体会?怎可能去倾听?

孩子的困扰,一是怕父母没有兴趣听,甚至嫌自己的情感太肤浅、想法太幼稚、做法不成熟。二是怕父母不相信自己,即使有苦恼说出来他们也不当回事。三是怕沟通效果不好,最终不仅不能被父母理解,还耽误了时间,影响了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有个学生,某天很想与爸爸说说心里话。他的父亲是国家公务员,平时工作非常忙,难得有时间与孩子聊聊天。没想到,孩子还没开口,他爸爸却慢悠悠地说:“你想说什么我早就知道,就你那点花花肠子,我早就把你看透了,该干什么干什么去。”父亲的话像一瓢冷水,从头浇到脚,这个学生转身回了自己的房间。

“咱们先完成作业吧!”

父母忙,孩子忙,是当今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家庭中的每一个人都在抱怨:这样忙碌的生活,怎么有办法特别注意彼此的沟通呢?作业还写不完呢,还要去培训班呢,还有一大堆家务要做呢……

近年来,家庭的居住条件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改善,但是亲子沟通的环境却并未同步优化。有个学生说:“我们家整天乱哄哄的,亲戚、爸爸妈妈的朋友川流不息,我想请爸爸妈妈好好听我说句话都很难。我就是希望家里能安静下来,让我把想好的话说出来。”在调研中,有的学生还反映,父母晚上不是看电视就是上网,各忙各的,自己没办法走进他们的“空间”。“厨房和客厅、卫生间和书房、卧室和卧室,我们家人说话,常常就是这样在不同房间喊来喊去,偶尔还要拨个电话,滑稽吧!”多么糟糕的一种状况,房间多了,但似乎交流的隔断也多了,家人很少有机会面对面、眼对眼、心对心,不受声光电干扰地说说话了。

孩子心中的篱笆若是竖立起来,往往只会带来寂寞,其实,父母又怎会不寂寞呢?每个人都会觉察到彼此的情感越来越疏远。 

【建议】

用倾听表达父母之爱

  提到“沟通”,很多人都会认为很简单,就是谈、说、讲。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常听到老板对职员、父母对孩子、老师对学生说:“来吧!让我们来沟通沟通。”之后,就是教导或一番陈述。通常情况下,父母采取的态度更是“我说,你听”。

  事实上,沟通并不完全是说、讲、谈,真正重要的沟通元素是“倾听”。在沟通的过程中,有时候你不需要说什么,只要积极地倾听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假如有人对你说,你是一个很好的沟通对象,也许并不是因为你善于表达或健谈,而是你能很有耐心和技巧地倾听对方的言语。倾听别人的话是表示尊重他,相信他所说的内容是有价值的、是值得注意的。能够让对方觉得有价值、受尊重,自然,彼此的关系就在无形中建立并加深了。

  无疑,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基础,若没有这个基础,一切的管教策略和方法都是空谈。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首先就要开启和拓宽亲子沟通的管道,在倾听中开始了解,在倾听中让孩子能够真诚地表明想法和感受,而不必担心被拒绝。他相信,即使父母不同意自己的想法,也不会认为自己是不好的孩子。在心理学上,倾听更具有净化的作用,当孩子遭遇挫折、困难,感到沮丧或难过时,倾听能够沉淀和过滤孩子复杂而奔腾的情绪。

  所以,亲子沟通,疼爱孩子,父母何不从倾听孩子说些什么开始呢?如果孩子能倾吐出心中的困扰或问题,他的问题可能已解决了一大半,而良好的亲子关系也就在此时萌芽、生长。

  爱孩子的父母,应该是又有勇气又有智慧的,勇于打破自己的束缚,善于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表达方式,主动接近孩子,倾听孩子的心声,试着换位思考揣摩孩子的感受,而不是期待孩子永远听话,等待孩子跟自己亦步亦趋。父母要相信孩子有解决自己问题的能力。你只能“陪”孩子走过苦涩,却绝不能替他解决问题。父母的信赖是激发孩子潜能的催化剂。

  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有效地帮助孩子。否则,父母与子女的沟通便会显得空洞、虚假、毫无诚意。

  想积极倾听孩子的父母,如果能做到以下几点,才能将倾听的功效发挥得淋漓尽致:

  父母要有“想听”孩子说话的愿望。如果你很忙,如果你很烦,那么就改天,你愿意听的时候再听吧。

  父母要知道情绪状况通常只是一时的,并非长久不变。人的感觉时时都会改变,恨能转变为爱,失望也能被希望所取代。你无需害怕孩子说些情绪性的语言,例如:我觉得活着很没意思,我恨某某同学。你要庆幸的是当孩子倒出这些堆积在内心的负面情绪之后,他的心灵便能获得祥和宁静。

  父母要尊重孩子是个完全独立的个体。当你时时想到这一点时,你便会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看法和感受,真诚接纳孩子和你有不同的想法。

  【个案报告】

  带着信任去倾听

  “蓉蓉早恋了,怎么办啊?这才上高一呀!”上学期期末,班主任向蓉蓉妈妈反映,蓉蓉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与一男生关系密切。蓉蓉跟老师说只是聊天,但老师曾看到他俩在校园里搂搂抱抱。在家里,蓉蓉妈妈也发现女儿总是偷着在电脑上写东西,文件还设了密码;每天拿着手机发短信,有时候到晚上12点。

  我问道:“在这几个月时间里,你做了些什么呢?”

  “我做不了什么呀!干着急。我想跟她交流,说学习,她让我别管;想旁敲侧击问问她同学关系处得怎么样,可她不吱声,还嫌我烦。”蓉蓉妈妈说着说着哽咽了起来。她像很多青春期孩子的父母一样,被孩子关在心门外,心里满是委屈和茫然。

  有一天我约见了蓉蓉。

  “高中学习很紧张吧,感觉吃力吗?有什么我能帮你的?”

  “都是各学校来的尖子生,竞争很激烈,我不想考得太差,那样会被我妈唠叨死的,所以,上学期感觉学习压力特别大,心里总是很紧张,期末也没考好。”

  我告诉她,适应新环境需要一个过程,面对新学校、新老师、新同学,要融入进去,对谁来说都是个挑战。

  “我妈可不这么认为,她觉得只要我勤奋,就还能像初中时一样在班里名列前茅。她完全不了解情况,一厢情愿,我都懒得跟她争辩。”

  “有没有跟爸爸说说你的感受呢?”

  “我爸脾气不好,他不可能听我说话。每次,不是给我讲大道理,说得我昏昏欲睡;就是劈头盖脸训我一顿,说我不听话。当然,也有和颜悦色的时候,跟我说考前几名就给买新手机。”

  “感觉没办法跟爸爸妈妈沟通是吧?”

  “我妈一张嘴就是:我为你付出这么多!好像我是个白眼狼。有时才可笑呢,我放学回家,累得不得了,她就好像看不见一样,一本正经地坐在沙发上跟我说,‘过来,老师让我们沟通沟通,你说吧’。MY GOD!我还说什么?”

  感受上的沟通往往能使双方打破隔离,卸下防御,相互走近。而我发现,蓉蓉与父母早已习惯了以一问一答的“交易式沟通”方式进行交谈。如果亲子交流只是事情的询问,彼此不去分享感受、交换意见,就不可能发展出互重、互谅的亲子关系,隔阂渐生,沟通自然将不再发生。

  “你妈妈有点担心你……”

  “交男朋友。其实,我心里有谱。我妈跟我说,学生就只能想学习,不能想其他乱七八糟的事,那是不务正业。但是,我的生活只有学习,这不是我想要的青春。我并不觉得男女生之间交往是大逆不道,我们在一起很快乐。但我不能跟我爸妈说,他们不会理解我的想法和做法的。”

  让蓉蓉妈妈特别想不明白的是,他们夫妻都很关心孩子,爱孩子,为什么蓉蓉一定得交男朋友呢?

  “我买了好多书看,学习如何爱孩子。我还从网上给蓉蓉买青春期的书让她看。”

  “我想,除了看书,你们还可以开诚布公地聊聊。有关那个男生,有关蓉蓉的感受、困惑,有关她心目中的理想男性,有关高中学业、困难的科目和升学目标等等。”

  “那个男生,有什么好说的?打篮球的,个子挺高,学习不怎么样……我都奇怪他们有什么可说的,天天短信来短信去的。”

  “那你可以问问蓉蓉,那个男生有什么魅力呀。”

  “这也能问吗?她能跟我说吗?”

  “如果你怀着足够的好奇,而不是准备了足够的批判;表现出充分的接纳,而不是对她的情绪情感变化十分排斥、鄙夷;付出足够的耐心,去听她,去和她分享、分析、讨论,而不是上来就说你上学那会儿怎样,展开说服教育,我想蓉蓉会跟你交流的。”

  那次交流之后,蓉蓉妈妈接受了我的建议,在孩子面前克制着唠叨学习的习惯,以及对孩子行动上侦查的欲望,只是静静地观察蓉蓉,找出一些校园生活的话题和孩子交流,介绍一些自己过往的学习生活,再听听今天的校园八卦。蓉蓉爸爸在周末带孩子外出,或者陪孩子打打羽毛球。再之后,她跟我说,蓉蓉没事了,不知道过程怎样,反正就断了。

  “我眼中的蓉蓉是个有主见、有想法的孩子,她需要在生活中学习如何增强自信,如何把握自己的青春期情感,如何使用恰当的方式缓解学习压力。她会把握好自己的,我相信她!”

  “咳,她就总是说我不相信她。”

  没有相信的心,就不会有明白的脑,更不可能有单纯的倾听和有效的反馈。所以,我请蓉蓉妈妈在以后的母女交流中,让孩子充分体会到母亲对她的信任。

[相关链接·声音】

妈妈,您能听我说说心里话吗

这次月考发挥得不好,我想可能要到十名以外了,妈妈对此耿耿于怀。

周末下午,表妹邀我去她家,妈妈也同意了。我没带书包,心想在网上也可以学习。晚上回到家,我感到很疲倦,便趴在沙发上休息,妈妈当然看不惯,喊我拖地板。我埋头拖好了地板。后来她又见我无所事事,便唠叨起来。说我期中考试都到了十名以外,还去别人家,不知道好好复习。“哎,我看你书是越来越不肯读了!考坏了也不知道伤心!上学期还考个第五六名,这次直线下滑,成绩9字头没了,8字头没了,到后来7字头也没了!你怎么在读呢?买来的练习册不知道做,就知道整天玩电脑……”于是我解释:“我并没有整天玩,如果你认为我不带书去就是没学习,那你见我带了书去就是在学习吗,你怎么知道我不爱读呢?我连一点休闲时光都不能有吗?你要让我每天钻在书堆里是吧?”

我只是想为自己辩解,我真的没有不想读了呀!妈妈这样说我感到很难受,怎么说我也没有到那种程度。在班级里,我从来下课都是安静坐在座位做作业的。我不懂为什么妈妈会对我这种态度。我们班同学还在大庭广众下抄作业、对答案,可他们照样活得开心。我不懂为什么我不能那样。不是说我想和他们比,我真的没有妈妈想象中那么糟糕。我考坏了,难道她就不知道我背后也在努力吗?我没有进竞赛班,我为我的月考失利流了多少泪,她哪里知道?

当我说这番话时,妈妈突然大发雷霆,一下子从卧室闯进客厅,抛开我正在复习的科学书,一甩手扔在地上,挥起空手道打我,我只感到火辣辣地痛。我忍住泪水,可心底的裂痕还是将泪逼了出来。我不相信这就是所谓的更年期,不,妈妈依旧是温柔体贴、关心我的妈妈,只是我害怕看到她对我发脾气的样子。那种表情,简直让我不敢相信这就是爱我的妈妈。

  妈妈,您怎么就不能心平气和地听听我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来源/e度教育论坛

  【相关链接·调查】

  大人怎么做孩子才肯说心里话

  2010年8月至10月期间,“知心姐姐”教育服务中心对北京、上海、天津、河北、山东、江西、湖北、河南、江苏、贵州10个省市共20870名中小学生及网友进行了以“倾听孩子心声”为主题的问卷调查。

  □49.56%的中小学生最想对关系好的同学、好朋友说心里话

  □26.73%的中小学生最想跟父母倾诉心里话

  □面对面聊天、写日记、网聊、没人时自言自语是中小学生最常用的4种倾诉方式

  调查显示,只有26.73%的人表示有了心里话最想告诉的人是父母。并且,这一比例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而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

  在倾诉方式上,面对面聊天这种较为常规的方式并不占绝对优势,仅在孩子喜欢的倾诉方式中占到38.92%的比例,其次是写日记(包括写网络日志),占19.94%,紧随其后的是网上聊天及没人的时候自言自语,分别占17.44%和15.50%。

  □50.11%的中小学生最想向父母倾诉学习上的困惑或收获

  □学习压力过重、家长对学习关心程度过高、关注方式不当是造成半数孩子最想倾诉学习话题的主要原因

  □中小学生“最想倾诉的话题”折射出亲子关系中缺少平等、畅通的倾诉环境

  调查显示,超半数中小学生最想向家长倾诉“在学习上的困惑或收获”。排在第二位至第五位的分别是对爸爸妈妈(或者家庭)提出意见或建议(19.31%),人际交往(包括异性交往)中的经历或疑问(13.48%),对未来人生的疑问(11.58%)及对身体发育及生理问题上的疑惑(3.76%)。

  □58.47%的中小学生愿意对别人说心里话,而且能找到人说

  □31.75%的中小学生愿意对别人说心里话,但找不到合适的人说

  □“让我放心地说”折射出今天的孩子渴望讲真话、需要安全感的现实

  调查显示,近九成中小学生愿意对别人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其中58.47%的孩子愿意说心里话并能找到人说,31.75%的孩子愿意说但找不到合适的人。只有9.78%的孩子明确表示不愿意对任何人说出心里话。

  那么,合适的倾听对象都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

  我们在这道调查题中为孩子开出了一系列倾听应具备的条件,其中包括:“理解我所有的感受”、“能给我提供一些帮助”、“能让我放心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不用担心对方的反应”、“有足够的时间认真听我说”等等。其中,“理解我所有的感受”以46.96%的绝对优势排在所有条件中的首位;其次是“能给我提供一些帮助”和“能让我放心地说”,各占调查总数的20.05%和17.79%。这三个条件,恰好能够代表今天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三方面需求,即:被人理解的需求,解决问题的需求以及安全感上的需求。

  摘编自《知心姐姐》杂志

                                 (教育思考园 转 《中国教育报》2011年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