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律罗希双胞胎首期:灿烂的祖国医学——五行篇(转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04:08:05


(一)、五行的起源

五行学说中的“五行”,是指自然界中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行”是指运行和变化。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中医学的五行学说是原始朴素的辩证唯物论,它认为宇宙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于五行的演化而产生的,事物之间存在着互相助长和互相制约的联系,从而维持着动态的平衡,并产生周期性变化。在《国语·郑语》中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声一无听,色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这一段说明:和谐是创造事物的原则,同一是不能连续不断永远常有的,结合许多不同的东西在一起而使它们得到平衡,这叫做和谐,所以能够使事物丰盛起来,进而产生新东西。若在相同的东西上再添加相同的东西,那加到不可再加的时候,便全被抛弃了,所以先王用土跟金、木、水、火相互结合起来,造成百样东西。……同一的声音没有什么可听,同一的色彩不能配成文彩,同一味道不能引得人爱吃,同一的事物就无从较量。这些叙述可见五行学说在本质上反映了宇宙间和谐的有序性。

比起现代对物质微观世界的认识,这种学说当然是相当古老而幼稚的,但是古人能认识到世界是物质的,而且是在相互联系和制约中运动变化的,这就难能可贵了。古人从宏观现象上发现的一些规律,今天看来对某些微观现象也是适用的,用《控制论》原理来分析,五行学说仍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根据考证,五行的概念是从“五材”发展而来的。《尚书·大传》说:“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也,是为人用。”《左传》则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这说明五行的概念和阴阳一样,毫不神秘,古人对这五种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质早有深刻的认识,就是现在又何尝不是生活中经常接触的物质呢?只是由于历史条件所限,古人还不可能认识这些物质的微观结构,只能从宏观现象上对它们的用途、性质加以概括,再按思维逻辑,用归纳法从个别上升到一般,于是就认为一切事物都是这五种物质构成的。这说明古人不但认识到物质世界的统一性,而且认识到其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复杂性,只是这种认识太朴素罢了。后来又把对物质运动变化的认识也概括进去,于是五材的概念就变成了五行。古人用这五种物质的属性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抽象、演绎,企图说明整个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现代看来,显然是很不够的,但其中关于生克乘侮的规律,对今后发展新医药学理论,可能是很有价值的启示。

在《尚书。洪范》中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日木,四日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日曲直,金日从革,土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在《尚书·大传》中说:“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生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原始的五行学说产生于殷周之际,因为早在殷代甲骨文卜辞中,就巳经有了东、南、西、北、中五方的概念。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发展为抽象的五行学说,常与阴阳学说在一起,成为我国古代两个基本的哲学思想,贯穿于古代各种学术思想中,说明宇宙万物的变化。其本质是反映了宇宙万物的协调性、和谐性。这是与“道”思想一致的。所以五行学说是“道”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前面所引用的论述中可清楚地看到这点。五行学说在中医理论中也同样是种哲理工具。在《素问·气交变大论》中说:“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心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在《素问·五常政大论》中说:“太虚廖廓,五运回薄,衰盛不同,损益相从。”在《素问·气交变大论》中说:“五运之政,犹权衡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化者应之,变者复之,此生长化成收藏之理,气之常也,失常则天地回塞矣。”这也正是老子《道德经》中所说的“天之道,其犹张马钦?高者抑之,下者兴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这又一次说明五行学说本质上是“道”的哲学思想反映。

但在这里必须指出,阴阳五行学说要早于道家的精气一元学说。但自从老子的精气学说出现后,补充和完善了阴阳五行学说,使阴阳五行学说更趋于哲理性。当然,这些已超出了本文阐述的内容,留待历史学家和哲学家们去研究探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