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律罗希爸爸:汉语新诗鉴赏(25)古寒山??杜风?孙静轩?杨唤?白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01:51:41

汉语新诗鉴赏之二十五

古寒山/杜风/孙静轩/杨唤/白桦 

 

古寒山,本名马勇。福建福清人。著有诗集《林外之树在它自己的道路上》等。

 

某夜读史赠石城君

 

而翻开第一页

看到海伦回眸倩笑

一场永远的战争

便于她身后,轰轰烈烈地演出

 

读到第三页,海伦

就已很是憔悴了

我不忍心望着她枯萎下去

急忙忙掀到第三十九页

却见几个楚楚的衣冠

正唾沫四溅考证海伦的破鞋子

 

终而合卷,一支断剑

自史书里吼出来

落入今夜的新书桌

我操之便砺

去割路中的荆棘

浑然不知那个海伦又是何等模样

 

(选自诗集《林外之树在它自己的道路上》)

 

[赏析]

像“古寒山”,这个名字一样,这首诗看上去似乎写得平平淡淡,自自然然,轻轻松松,却是精心结构之作。

“某夜”喻日子已过去。

“石城君”令人想起特洛伊城。

“页数”与海伦的“岁数”是个对应。

“新书桌”有如特洛伊木马。

于是,荷马史诗中的悲剧和后人“唾沫四溅”的喜剧相互消解,美人不再是美人,英雄不再是英雄,挥舞“断剑”的抒情主人公,也在史书中看到了人类内心世界的图景——“海伦”唤起了人们对生存状态的顿悟,留下一些充满死亡气息的东西,心中了就出现了无可奈何的感伤。 (章亚昕)

 

  

 

杜风,网名风过喜玛拉雅。出生于六十年代。现居洪湖。著有诗集《永远的红富士》。

 

 

萝卜条晒在毛竹链子上,像棉花

那样温暖;铁扫帚躺在阳光下

等待一双父亲的手,把它们扎紧

安置到东荆河边的小康人家;知风草

从落叶松的落叶中钻出来,一丛一丛的

像一束一束的,绿色的光线。她走过

从葡萄架下,像一米晨光

蓝玻璃一样秋天的身影

萝卜拔出的疼痛,和身体上的刀口

在桂花与她交谈中渐渐溶解

铁扫帚做了我的替身,屈服了

绳索的捆绑,放弃了小片的故土

从厚厚落叶中站起来的,是我的父亲

是他一直在教我辨别秋风

 

[赏析]

他的长诗《诗易》,目前共68首——最后一首《乾》。这些诗题虽来自易经,却有他得于自身经历的观念与新鲜的品味。古老的架构(或体系),别有意趣,细腻的咀嚼,抒发倾向内心深处的情感或事体,语言优雅、含蓄,充满意象与意象的美。后面两首《升》与《<遇>写作的补遗》可加深了解风过喜玛拉雅。《升》写一个人,用“升”来做角度,也做总结。“升”几乎可成为许多人的生活目标与目的了。梭巡风过喜玛拉雅新浪与天涯博客后,我蹦出一句:风过喜玛拉雅,一个“深耕细作”的诗人,一个人物!风过喜玛拉雅好像在森林深处写诗,不介意于林外人如何理解,自有一套词语,意象,构成特别的精神世界。《颐》写与父亲在“东荆河边的小康人家”,童年或少年生活追忆。父亲管束,“屈服了绳索的捆绑”——是严格的,却又有“像棉花那样温暖”。重要的是父亲给予(生活智慧)。从生活质量去追究往事,也许易经帮他做了深层修炼与整编。他将这个时期称为“颐”(欲动的停业状态,动止而养)含“调养”,“调教”之意——

……放弃了小片的故土

从厚厚落叶中站起来的,是我的父亲

是他一直在教我辨别秋风。  (陈柳傅)

 

 

 

孙静轩(1930-2003),原名孙叶河,山东肥城人。著有诗集《我等着你》、《唱给浑河》、海洋抒情诗》、《母亲的河流》、等。

 

致小船及其舵手

 

遥远的海面上有一只小小的木船

在惊涛骇浪的颠簸中,急急地驶向海岸

壁陡的浪许多次把它吞没

但每一次它都又安然在浪尖上重新出现

我没有看见那小船的掌舵者

但我知道他已经历了千百次这样的危险

浩瀚的大海把自己粗犷的灵魂给了他

险恶的风浪早已把他磨练得沉着而勇敢

 

(选自《孙静轩抒情诗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出版)

 

[赏析]

《致小船及其舵手》将感性体验与理性思索融合,歌唱了在惊涛骇浪中颠簸的小船及其舵手顽强勇猛、百折不挠,勇于同狂风恶浪搏斗的积极进取精神。

“遥远的海面上有一只小小的木船∕在惊涛骇浪的颠簸中,急急地驶向海岸”,“小小的木船”与“惊涛骇浪”形成微弱与彪悍的悬殊力量反差,身处恶劣之境的小“木船”随时可能葬身于汹涌的大海之中。“壁陡的浪许多次把它吞没∕但每一次它都又安然在浪尖上重新出现”,面对凶神恶煞般可怖的海浪,机灵敏捷的小船历尽艰险最终将其征服,“安然在浪尖上重新出现”。前四句似电影镜头的远焦定格,融声形为一体,画面生动鲜活,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后四句诗人将笔锋转入自己的理性窥探之中。“我没有看见那小船的掌舵者∕但我知道他已经历了千百次这样的危险”,由于小船过于“遥远”,“掌舵者”超出了诗人的视野。虽看不见舵手,诗人从“饱经蹂躏”的小船,就联想到已经在大海上经历了无数次的艰难险阻的他那坚不可摧、稳固雄浑的硬汉精神。他与小船融为一体,在大海上熔铸了“粗犷的灵魂”,在“险恶的风浪”里磨练了自己深沉勇敢的毅力与信念。大自然铸造了舵手的铮铮铁骨和无所畏惧的坚毅品质,使他在每一次与风浪的搏斗中,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小船成为一种精神象征,它是人类不畏艰险勇于挑战的精神浓缩,大海则是动荡不安危机四伏的现实社会的抽象化身。整首诗结构完整,层次分明,前四句的客观描摹与后四句的理性分析自然融合,更精妙地揭示出小木船的深刻内蕴。全诗在抒情与议论的完美交融中,弥散着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  (傅天虹)

 

 

 

杨唤(1930-1954)本名杨森,。台湾诗人,祖籍辽宁兴城。著有诗集《风景》、《杨唤诗集》等。

 

二十四岁

 

白色小马般的年龄。

绿发的树般的年龄。

微笑的果实般的年龄。

海燕的翅膀般的年龄。

 

可是呵。

小马被饲以有毒的荆棘,

树被施以无情的斧斤,

果实被害于昆虫的口器,

海燕被射落在泥沼里。

 

Y·H!你在哪里?

Y·H!你在哪里?

 

(选自《风景》现代诗社1954年版)

 

[赏析]

杨唤短暂的一生,表现了一个爱者和志士的品格。他的作品,根植于生活土壤中,绽放出不败的艺术花朵。他的诗像一只能言鸟,唱出永远活在人民中的心声。覃子豪曾这样概括杨唤诗歌的特点:“思想的暗示,充实的生活内容,战斗精神的表现,优美的风格。”杨唤诗作注重思想性,并通过形象的手法去表现,不流于枯燥的说教。他的儿童诗有清新的格调,有智慧的结晶,又富于童趣,对台湾儿童诗影响很大。

成名之作《二十四岁》,是杨唤在“海燕的翅膀般的年龄”给读者留下的抒情珍品。他曾说:“忧郁和寂寞,从童年纠缠我直到现在,所以我的日子里,很少有绚丽璀璨的颜色,不是深灰就是苍白。我要的是蔷薇和玫瑰,但毒刺的荆棘又偏偏向我投掷过来。”这段自白,正是《二十四岁》最好的注脚。

此诗中用白色小马比喻其健壮,用绿色的树喻其青春外貌,用微笑的果实比喻其丰盛的情感,用海燕的翅膀比喻其矫健活泼,这些动物与植物的比喻,几乎成了杨唤的专利,由此表现出他年轻生命的焕发与挫折。《日记》,也是显示杨唤作为年轻诗人的佳作。作者把读书喻为加餐,其中“夜宴”一词显得不俗且极富诗意。用昨昙今晴对比,表现了阅读作品与欣赏名画的不同心境。两段结构相同,内容不同,给人回味余地。四句尾字“门、人、晴、春”,似古典诗词的韵律,但并不因格律束缚内容的表达。  (古远清)

 

 

 

白桦(1930-),原名陈佑华,河南信阳人。著有诗集《白桦的诗》,长诗《鹰群》、《孔雀》等。

 

轻!重

 

隐入绿色的边境森林,

谁能比边防军士兵更轻?

萤火虫飞过去也要闪亮一星星火光,

蝴蝶翩翩起舞也要扬起霏细的花粉;

我们活跃在深深的林海里,

就像是一群无声又无息的黑影。

 

迎着黑色的骤雨狂风,

谁能比边防军士兵更重?

千年不化的冰川也会在雷电中崩裂,

万年凝固的雪山也会在暴风里震动;

我们站立在神圣的过境线上,

每一个哨岗都是一座不移的山峰!

 

一九五六年八月

(选自《北京日报》,1956年8月1日版)

 

[赏析]

在诗中,诗人特意将“轻”与“重”这两个“相对”的概念同时列出,表现了五十年代驻守祖国南疆的边防士兵既拥有钢铁般坚不可摧的意志,又兼有不着痕迹的轻盈灵巧的一面。

诗歌的前一节重点着墨“轻”,后一节特别关照“重”,两节诗语言形式相似而情感色调相去甚远,各具神韵、相得益彰。“隐入绿色的边境森林,谁能比边防军士兵更轻?”诗人以自豪的情怀发出了诘问,引出对边防士兵无与伦比、超凡绝伦的“神功”的赞美。“萤火虫飞过去也要闪亮一星星火光,蝴蝶翩翩起舞也要扬起霏细的花粉”,而“活跃在深深的林海里”的战士,比“萤火虫”和“蝴蝶”更加灵动轻快,“就像是一群无声又无息的黑影。”诗人写到“萤火虫”和“蝴蝶”,不仅客观地点出了战士巡逻边境的真实生活环境,而且有力地衬托出他们轻巧灵活、机警矫捷的行动身影。

第二节以“黑色的骤雨狂风”起笔,全诗由前一节的艳丽明媚瞬间跨越到浑厚暗沉的色调中。意象也由翩然玲珑的“蝴蝶”、“萤火虫”切换为气魄雄浑、稳固深沉的“冰川”、“雪山”。“千年不化的冰川也会在雷电中崩裂,万年凝固的雪山也会在暴风里震动”,相比起来,边防战士更加坚硬刚毅、沉稳恒远,他们“站立在神圣的过境线上,每一个哨岗都是一座不移的山峰!”两节诗前后鲜明的对比使诗歌呈现出阔狭顿异、变幻起伏的特殊效果,并在这种反差中凸显诗人情感的强化趋向。

这首诗以对比的手法彰显诗人对战士那刚柔兼济、屈伸自如精神的赞美,把柔和美妙的生活气息与刚毅不屈的战斗气势相融合,使诗的情感强烈感人,令人咀嚼。   (叶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