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欣健身高:澧州佛教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2:47:05

 

西晋水嘉元年(307),在今临澧县建立的石墨寺,是常德出现最早的寺院。佛教传入常德的时间当更早。东晋升平四年(360),石门县建立花薮寺;太和(366—371)初年,惠元在今武陵区河洑山建立耆者寺。《梁高僧传》载:“释慧元,河北人,晋太元初于武陵平山立寺,有二十余僧,餐蔬幽道,永绝人涂,以太元十四年(389)卒。沙门竺慧直居之,精苦有戒节。”另《朗州图经》作惠元,义阳(河南桐柏县)人,“少以马弩为业,至武陵山中射一孕鹿”,后悟前缘,“遂落发于鹿死处而置伽蓝,名奢者寺”。《嘉庆湖南通志》认为慧元与惠元是“一人两传”。稍后,释陈智凯在汉寿县西竺山建香积寺。梁天监九年(510),释文遂在今澧县城西建立天宁报恩寺,并开始建立道场,成为“开山第一祖”。梁普通年间,常德城内建开元寺,寺僧惠照,“居寺六十载,莫知甲子”。

  唐朝中期以后,禅宗各派传人,常德成为全国佛教文化的发达地区。最先来常德传教的是青原系石头希迁的高徒惟俨禅师(744—827)。惟俨,俗性韩,祖籍山西绛县,出生于南康信丰县。17岁出家,30岁受戒,先后师事马祖、石头,唐贞元初年(785),到澧州药山憩息。药山曾有慈仁寺,惟俨将其扩建,更名药山寺。惟俨在药山弘法40多年,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他都平等接待,一时“海众云会”。诗人李商隐、朗州剌史李翱、相同崔群、常待温造等人都先后到药山访禅问道。李翱问道情况更是传为佳话,史籍流传下来了他悟道后写下的一首诗偈。

  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径。

  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惟俨门下出了不少高僧。他的再传弟子洞山良价和曹出本寂创立曹洞宗。该派禅宗在中国传承上千年,并且传到日本、越南、朝鲜。药山为曹洞宗远祖祖庭。离寺庙约半华里山上有惟俨墓,今墓犹存,1995年被列为省重点寺庙。

  惟俨的另一位高徒船子德诚(?—860),跟惟俨在药山修持30年,惟俨圆寂后,隐居华亭吴江畔,泛一小舟,随缘接化四方往来之人,因号“船子和尚”。他是一位诗僧,存渔父词39首,文学价值很高。德城的嗣法弟子为夹山善会(805—881)。善会俗姓廖,广州岘亭人。唐咸通十一年(870),善会来夹山,成为夹山的开山祖师,善会开荒建寺,并以其高蹈德行播名朝廷,唐懿宗颁诏由州邑出资扩建寺庙。善会在夹山设坛讲法12年。在晚年,有僧问善会,“如何是夹山境?”师曰:“猿抱子归青嶂岭,鸟衔花落碧岩泉”。因此,夹山也称“岩碧”。洛浦元安(833—898)是善会的嗣法弟子。元安先驻石门洛浦寺,后迁驻朗州苏溪,即今桃源县黄甲铺乡,《祖堂集》称“师两山开法,语拨诸方”。元安圆寂时,曾留诗一首:

  一水穿崖走碧沙,崖前杨水偃龙蛇。

  分明便是桃源洞,不见溪中流落花。

  钦山文邃是洞山良价的嗣法弟子,晚唐著名禅僧,福州人。他少年时出家受业,之后,与岩头全豁(828—887)、雪峰义存(822—908)到德山宣鉴处参学业,未得到印记,后业在洞山良价处方被开悟。二十七岁时,文邃迁居澧州,创钦山寺。寺址位于今澧县县城西约10公里的道河乡。寺依山势,倾斜建筑,布局从低往高,共有四进40余间,现存代建房三间半,约100平方米。1995被列为省重点寺庙。

  继惟俨之后传入常德的青源系禅宗是石头希迁禅师的另一高徒天皇道悟的嗣法弟子龙潭崇信,论辈分崇信是惟俨的师侄。龙潭寺,旧址在今澧县县城北关外,建于唐元和初年,很可能崇信就是此时西址龙潭寺的。崇信的嗣法弟子便是著名高僧德山宣鉴(782—865),俗称周金刚.宣鉴用棒喝的办法接引学人,其名言是“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以“德山棒”著称佛教界。岩头全豁和雪峰义存是宣鉴的两位高徒,两人行脚到澧阳鳌山,被风雪所阻,全豁为义存解惑,义存疑念顿消,豁然大悟。于是“鳌山成道“成为禅宗著名典故。雪峰义存在的弟子云门文偃和玄沙师备的后嗣者开创云门宗和法眼宗。因此,宣鉴是云门宗和法眼宗的共同祖师,乾明寺则是他们的共同远祖的祖庭。寺前建有铁经憧,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今被移置滨湖公园内。

  唐代常德籍著名僧人有朗州的古堤和尚,他属禅宗南岳系第三世,是马祖道一的再传弟子,师事章敬怀晖禅师,《五灯会元》有传。另外,《传灯录》还记载了一位住持金牛山的白扬顺,大开讲座,听法者多达千人。当时澧州出了三位“西天取经”的和尚:僧哲、灵运和大津。他们都是走海路,从广州出发,绕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赴“西天”取经。僧哲留学三摩吒国,在印度与义净(635—713)相见,然后与义净的弟子、高丽人玄游同赴狮子国。灵运与僧哲同游,同时留学那烂陀寺。大津对佛教事业有很大的贡献。他留居印度10年。在室利费逝国见到义净,并受义净委托回国,办成了两件大事。一是把义净新译的《杂经论》和刚完成的《南海寄归传》、《大唐西行求法高僧传》送回祖国。由于这一使命的完成,特别是被学术界视为瑰宝的义净撰著的两部著作得以传世,其功绩足以流芳百世。二是到长安请求唐朝执政的武则天动用国力为留学印度僧人造寺。因为大津做了这些工作,所以义净在证圣元年(695)回到东都洛阳时,受到武则天的亲自迎接。

  五代和宋朝,佛教在常德仍有发展。传入最迟的安乡县,先后也建立了六座寺院。另外,如澧州的大德寺、钦山寺,常德梁山、文殊寺等皆为当时的大道场。梁山,又名太阳山,阳山,距常德城约20公里在今鼎城区肖伍铺乡。曹洞宗僧人梁山缘观曾经居此。缘观自称“梁山老汉”。有偈诗“梁山老汉一曲歌,格调奇特人难和”句。缘观殁,其嗣法弟子大阳警玄(943—1027)建塔供养。之后,住持梁山的名僧还有岩与善冀禅师,均属曹洞宗。接着住持梁山的便是应圆禅师,属临济宗。五祖法演的法孙廓庵师远禅师也曾在持梁山,传临济宗。师远禅师为合川鲁氏子,精于禅理,有《十牛图颂并序》行世。《十牛图》用十幅图画描绘牧牛过程,有图、颂(诗)、文(著语),表示了从寻牛觅心到归家稳坐的过程,以阐释修行了方法与顺序。《十年图》与《信心铭》、《证道歌》、《坐禅仪》合印,称四部录,在禅林影响很大,它不仅流行国内,引起了无数后世禅大的吟和,而且远播韩国、日本,产生了广泛影响。日本的一山国师著有《十牛图颂》,即是依师远《十牛图颂》的框架创作而成。

  临济宗杨歧派高僧圆悟克勤(1063—1135),在宋政和初年,被寓居荆南的丞相张商英邀请,住持夹山灵泉禅院。在此期间,他根据云门宗第四代弟子(亦即德山宣鉴的第六代弟子)雪窦重显的《颂古百则》,加以评唱,又经门人编撰,成书共计10卷,并以夹山的别称“碧岩”命名为《碧岩录》,也称《碧岩集》。书卷末还刊有圆悟著的《夹山无碍禅师降魔表》。此书成为禅学名著,也是灵济宗的主要经典。圆悟克勤的佛事活动,进一步奠定了夹山寺成为楚南名刹的地位。文殊寺的住持心道禅师也是一位临济宗高僧,《五灯会元》中有传。他俗姓徐,眉州丹桂(今四川眉山县)人,宣和初来常德,住持鼎州文殊寺。精通偈颂,深受僧侣爱戴。建炎三年,钟相、杨玄农民起义,众请南归。心道认为礼佛就是为了超越生死,不愿意远避,结果死于战乱。心道禅师的法嗣思业禅师,结陵人,也住持文殊寺。家里世代是屠夫。一天思业正在杀猪,忽然洞彻心源,便抛弃杀猪职业,出家做比丘。他用一首偈诗描述自己的胸怀:“昨日夜叉心,今朝菩萨面。菩萨与夜叉,不隔一条线。”

  明清时期,佛教在常德地区仍有发展。各县寺院剧增,几乎五里一庙,十里一寺。清同治年间,常德地区共有大小寺院606座,僧侣约2000人(内尼姑300人)。髡残(1612—1673)是明末清初著名画僧。他是常德市鼎城人,俗姓刘,号石溪,字介丘,又号白秃,残道人。不时,自剪其发,投龙三三(即龙人俨)家庙为僧。顺治十一年,石溪离开湖南至金陵皈依觉浪道盛禅师门下。开始,他驻锡长干城南大报恩寺修藏社,校刻大藏经。觉浪谪传于曹洞宗的寿昌系,是寿昌慧经的再传弟子,晦台圆镜的衣钵继承者,晚年住持大服恩寺、天界寺和栖霞寺。顺治十五年,石溪到皋亭谒见觉浪,受命离开大报恩寺,住持祖堂幽栖寺。次年,觉浪圆寂,按照佛门规矩,髡残为其宗系继承人。但石溪谢辞,将法嗣归于青原。石溪诗文书画皆工,绘画成就尤为突出,石溪与石涛齐名,并称“二石”;又与弘仁、八大、石溪四人并称“清初四大画僧”,与程正揆(清溪)并称“二溪工山水,奥境奇辟,缅邈幽深,引人入胜,笔墨高古,设色精湛,诚元人之胜概也。此种笔法不见于世久矣。”石溪现存画作约30幅,其代表作有《苍山结茅图》、《山高水长图》等,分别珍藏于北京、南京、苏州、上海、美国和大英博物馆。

  石门夹山的第三次盛要归于奉天玉大和尚和野拂和尚。近年考古及研究证明,奉天玉即李自成,野拂即李过。如果,他们如同明末其他激烈抗清的人士戒显、澹归、担当、大错以及宗室的八大山人、石涛等人一样,山家为僧后,其晚年基本上是从事佛事活动。奉天玉(1606—1674)顺治九年来夹山,直到去世,凡23年,“领徒开山,历尽清要,卧风餐水”,“丛林大举,门弟子数千众”。据清乾隆十一年调任澧州知州的何粦考实,听“尚能记夹山旧事”的老僧说,“和尚顺治初年入寺,是律门”。同时,现存在《大和尚塔铭》也称之为“弘律奉天大和尚”,可证其属律宗无疑。奉天玉和尚的法嗣为野拂和尚。夹山出土的奉天玉和尚塔铭和野拂撰文残碑文字结尾处都有“补之为铭”4个字。后一碑并有“野拂”及同样文字的篆刻,足证“野拂”就是李过,补之为其字。野拂是壬辰年(1652)冬月到夹山,从常德方向而来,投奉天玉披剃为僧,他居寺3年,帮助奉天玉整修夹山寺,恢复旧观。之后到德山投临济宗禅师受戒,再到汉寿蟠龙岩苦修3年。这时奉天玉认为野拂已经得法悟道了,将其接回夹山。在夹山,野拂设坛授徒,整整又是3年时间,然后买舟东下杭州,参西湖鸟巢石篷和尚,在佛理上得到提高。学成后回澧州洛浦寺,自主开堂放戒。其时名声大振,被本地贤达名流激回夹山。当时夹山、洛浦两寺一僧住持,西湖归来后十多年,野拂成为灵泉寺的实际住持者。奉天玉去世后,野拂的洛浦寺守服3年,然后离开石门去零阳响洞岩(属慈利县宜冲乡明述村),野拂圆寂后葬于此地。

  清初,德山传临济宗。全赋原直师承灵岩弘储,接临济宗正传。他曾开法鄂州九峰山。清康熙元年(1662),全赋原直游德山,欣然挂锡,鼎修殿堂,致使名刹中兴。以前德山荒芜,虎狼为患,“自师至,虎不为患。时忽一人,众既狎而不驱,亦迤逦而去”(《德山寺全赋禅师碑》)。全赋还组织僧众疏浚白龙穴水道,不仅消除危害民众的水兽,而且还开出了味道香洌而色彩淡白的泉水,久饮,能益人心智。禅师能诗文,常与人唱和。去世前一年腊月,他曾扶病登楼玩雪,口占一诗:“十年此怀抱,今日一登楼。四野云明暗,千秋鸟去留。天顽无可似,吾老欲何投?久病怜柴骨,方床又满愁。”康熙四年(1665)二月去世,他留下一首诗偈:“云山要分手,信宿不长久。空身随往去,闲看风雨斗。”寒岩是清初澧州名僧。寒岩系明湖北石首都察院刘维之子,名鸿庆,中清顺治丁酉举人。有歹慧,不慕荣华,私自削发为僧,陷居峨眉山。康熙二十二年(1683)来澧州,募资建钟灵寺三进,塑修佛像诚心修炼;兴来写作诗词。康熙四十五年,插化而逝,作诗一首:“净收梵竺与驾裟,检点行囊没一些。足踢白云归洞口,肩挑明月到天涯。可怜松顶初来鹤,辜负篱边旧种花。吩咐灵猿随我去,莫教流落俗人家”。

  桃花源自古佛道并存,佛教文化也很发达,出了不少名僧,尤其是诗僧。释常林,号绿溪,清桃源县人。俗姓杨,好读书,屡试不第,弃家为僧,祝发于金牛山,后居德山乾明寺。当时桃源县令朱元增认为桃源名胜所在,住持非高僧不可,礼请常林卓锡。士大夫游桃花源,相与唱和,其送温味秋学使诗,有“紫芋煨堪供首相,青钱选不到头驼”之句,传诵一时。其弟子泉亭也能作诗,《和向研秋竟游桃源洞》广为传诵:“花源石壁长莓苔,小口山前割朗开,妙是柴桑陶处士,一官归去复归来。”官至江西巡抚的陈启迈称泉亭为“诗僧”,有诗唱和。泉亭的弟子挹湘继常林为桃源洞住持,他的诗也写得很好,其《和尚大谷夕阳楼韵》为文坛所称道:“名山杰构夕阳楼,一片残霞古树头。问字人来红叶径,敲诗客当紫云讴。”

  清末民初,政府允许学校占用寺院,并挪用部分寺产办学,佛教开始衰落。“五四”运动后,佛教信徒逐步减少。自民国3年,常德县、桃源县分别由居士张耀先和觉悟禅师发起成立佛教研究会后,各县也相继成立类似组织。抗战时期,寺庙毁于军炮火者甚多,德山乾明寺的民国32年冬遭日寇泡击,“大雄宝殿”等建筑全毁,仅残存前殿。常德城内的大善寺,民国元年由居士张耀先等筹款翻修,寺内置“放生池”,常住僧侣60余人,是当时城区寺庙香火最盛者。抗战时期,先为日本飞机炸毁大部分,后又遭日军炮火烧毁一部分,僧徒因之逃散。

  新中国成立后,年轻僧徒基本还俗,仅存少数年年僧尼。残存寺庙没有修复,夹山寺因为在佛教界有很高地位,1959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乾明寺寺院被改作粮仓,仅存的前殿也陆续拆除,改作他用。“文化大革命”中,残存僧尼被逐出寺庙,强制还俗,大部分寺庙被拆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的基本政策被真正落实,进入90年代后,佛教不仅得到恢复,且有一定发展。1983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再次行文明确夹山灵泉寺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月6日,以驹泽大学佛教学部讲师椎名宏雄为团长的“日本第5次驹泽大学佛教史迹参观访华团”一行14人,参观石门夹山灵泉寺和澧县钦山寺。次日,访华团又到鼎城梁山和津市药山参观。日本朋友步行上山发现药山惟俨墓,激动不已,顶礼膜拜。8月,该团参观德山乾明寺遗址。1984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夹山灵泉寺亲笔书写“大雄宝殿”四字。是年7月,以日本花园大学禅文化研究所教授人矢义高为团长的“碧岩录之旅访华团”一行41人到石门夹山参观。1992年,石门县政府拨款重修灵泉禅院,建成后能大体再现旧日盛况。1996年5月,韩国禅宗著名学者、韩国《中央日报》社编辑局专门委员李殷允率韩国研究禅宗遗迹考察团一行5人到津市药山寺、石门夹山寺等禅宗祖庭进行考察。2000年,常德市委、市政府决定开发德山历史文化,经呈报并由湖南宗教事务局正式历史文复决定重建德山乾明寺,常德市政府礼聘广东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广东省云门寺方丈释福源为德山乾明寺方丈。至2000年底,全市经登记批准开放的佛教活动场所有夹山灵泉禅院、忠济寺、南禅寺、嘉山寺、钦山寺、蜚云寺、花岩溪仙池古寺、古大同寺、乾明寺、庙山寺等19处。

(转自中国常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