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里米尔纳妻子是谁:怎样提高学生阅读兴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08:49:52
 

  

[转]愿教师少分析,让学生多读写3

(二)采取趣味阅读的方法,让学生从中获得乐趣,从而爱上阅读。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趣味是最好的老师,做有趣味的事,就没有负担,反之就有负担。

要求学生背诵也好、朗读也罢,都要让学生觉得阅读有味道、有意思才好。只有让学生对阅读感到了趣味和需要,才能真正爱上阅读并且成为一种终身的习惯。

有种趣味阅读的方法叫做:“拍案求字、简单记录”。采取这样的方法让学生阅读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散文类文章,对于他们的阅读理解、字词掌握和复习,都很奏效。

操作如下:

1.老师读文章,要求学生进行简单听写(听写中还有许多趣味方法,在此不赘);

2.教师朗读全句或者全段,但在关键词处停顿。如果是两个字,则在讲台敲击两次,如是三个字,则在讲台敲击三次,请学生猜测是什么字、词。这样,学生将复习许多同义字、词,课堂气氛十分热烈;

3.如果学生屡猜不中,教师还可以请学生看自己的口型再猜;

4.由于学生一定全神贯注聆听原文,所以其阅读效果极好;

5.全文读毕,再让学生快速阅读原文,并让学生复述或者做写作训练,加以巩固。

如:

和温德尔在一起生活

凡是使它想起丛林的东西,都令它**。它看一象蛇一样的东西时特别**。我的领带有4条被它咬*了。我的打字机色带也被它猛拉出来**了。(其中*为敲击后让学生猜测的词语。)

——摘自《新编循序渐进美国英语》第4册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在猜测后,再公布答案,讲述文章的遣词艺术,特别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模仿。

另外,还有一种“动词——动作”的方法,也可一试。

如果文章中有连续的动作行为,应该让学生一边朗读有关动词,一边站起来,用他们的动作再现文章中人物或者动物的行为。

这样,既使课堂生动活泼、充满欢乐,又能让学生身体力行地体验动词回到生活中去以后的现实效果,对于他们理解动词和运用动词,极有帮助。

如:

珍珠鸟

冯骥才
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让学生在教室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让学生扇动双手在教室“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让学生站在坐椅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让学生站在坐椅上做神气活现状),(让学生用手做喙啄书本状)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

如此这般,还有许多类似的趣味方法,只要我们开动脑筋,编写一本类似的书都不难。

(三)运用写作手段辅助学生提高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阅读和写作是学习语文的双翼,阅读必须和写作结合起来才能奏效。

传统的语文教学虽然既有阅读也有作文,但是阅读和作文在内容和主题上都是脱节的,即阅读的东西并不直接为作文服务、作文的内容也与阅读没有关系。本来的“彩凤双飞翼”变成了“南辕与北辙”,这种语文教学上的长期失误,令人遗憾。

但是韩老师的“海量阅读”却可以将作文和阅读结合起来进行,让阅读为作文服务,使作文为阅读助威。

方法如下:

读任何文章后,都请学生写以下几种文章之一,字数不必多,时间也不用长:(1)写出内容提要;(2)概括中心思想;(3)缩写该文到一定的字数;(4)将原文扩写到一定的字数;(5)续写原文;(6)变换叙述人物口吻,重组文章;(7)变换叙述人称,重组文章……

如此等等,既新鲜,又好玩,而读和写,将成为密不可分的一种“接受——输出”生理和心理的有机模式。这正如前人所云的“不读文章不动笔”的做法,对加强记忆、加深理解、增强趣味,极有帮助。

(四)改编原作体裁,让学生在改编中理解不同体裁的转换机制和语境的转换因素。

题材和体裁,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范畴。其中许多理论问题,也许要到高中、大学才能触及。但是在初中甚至小学阶段,让孩子们从实践中初尝滋味,对他们语文水平的提高是大有益处的。可惜,现在中、小学语文教学都很少关注于斯。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改变体裁。比如:诗歌变散文、小说变剧本、诗歌变剧本、剧本变散文等。

毕必成的《军神》,就很适合改编成剧本。剧本改编结束后,还可以请学生表演一番,表演以后,又可以写好多篇记叙文:“我们看演课本剧”、“我演刘伯承”、“我当护士”、“第一次做导演”、“哪组演得最好?”等等。其中的快乐和体验,取之不尽!

此外,诗歌改编为散文也很有趣。

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孩子们早已耳熟能详,还有什么必要再“细读文本”呢 !?不如让他们改编为散文,以李白的口气,以散文的笔法,加上自己的想象,描述一番“早发白帝”的见闻来得有味道!

(五)通过表演再现课文内容,使学生感性认知文章的内涵和人物的性格。

任何带有情节性质的叙述性课文,都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原则上都可以让学生进行表演。通过表演,大多数课文都能还原到生活的原始状态去,以便学生从立体的综合艺术立场来解读扁平的文字艺术作品。

表演必须有一定的时间,或者10分钟、或者两分钟,因剧而异;表演必须有一定的空间限制,如果是有时间距离的作品如《项链》,还必须动脑筋放到某一个时间截面来展现全部情节;表演的内容必须集中,不能拖沓,对话必须精练,删繁就简。

表演是所有艺术中最高超的艺术形态,由于它那“戴着镣铐跳舞” 的性质,对于学生的形象思维、逻辑推断、语言表现、空间感知、性格把握乃至时间概念等的把握和提高,都具有无可比拟的实践意义。

表演课本剧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求演得好,只要有表演过程,重现课文内容即可;

2)最好以小组为单位排练和表演,进行比赛,让学生自己辨识正误;

3)要求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

以《搭石》为例:

将设置:

导演一人;

演员五人:上了点年岁的人、老人、年轻人、面对面的人甲、面对面的人乙;

提示一人:(躲在桌子底下,万一演员忘记了台词可以提示)

布景二人:(负责准备“搭石”等)、

群众演员若干人:(扮演过河的群众)

之所以设计这么多人,是希望小组的成员都能有工作做,都能够上台表演。

表演结束后,实际上已经具备了写作的材料——学生阅读了课文、进行了排练、表演了话剧,这样,马上可以进入出题阶段——告诉学生,如要记录刚才大家的排练和演出活动,应该出一道怎样的记叙题目呢?

出题完毕,可以立即进行记叙课本剧的记叙文写作训练,因为演出刚刚结束,激情犹在,很可能有话要讲,此时写作,正是火候。

(六)采取“换位分析”的方法,让学生出“选择题”以提高逻辑能力。

传统的《语文》阅读理解考试,总是教师出题、学生做题。能不能来一个“换位思维”,让学生出题呢?

《语文》考试题型众多,有问题、有选择题、有填空题、有简答题、有翻译题。实践下来,我们感到要求学生根据阅读文章出一道“四选一”的单项选择题,然后,全体做这些题,最后,全班讨论订正的方法,对提高学生逻辑水平,特别有效。

操作方法如下:

1.发给学生阅读文章,规定大约阅读时间;

2.阅读完毕的学生为文章出一道四选一的单项“选择题”;

3.将黑板分成若干部分(六或者七等分),请六、七个学生板书自己出的“选择题”;

4.分别请六、七个学生上黑板解答以上“选择题”;

5.“出题”的学生根据文章判断“做题”学生的正误;

6.“做题”的学生和全班同学根据文章判断“出题”学生所出题目的优劣;

7.全班师生讨论题目、答案和文章之间的关系;

8.教师答疑、总结。

(请参阅《语文教学通讯》初中版2010年第一期李白坚、韩惟群文章)

让学生阅读文章后即出“四选一”的单项选择题的优点如下:

1.课堂呈现出热烈的“自主、合作、探究”场面;

2.教师得以戒除喋喋之陋习;

3.为学生“加大阅读量”打下坚实的阅读理解基础;

4.减轻了学生和教师的负担,增加了学习语文的乐趣;

5.学生渐渐了解了出题的思维逻辑,能较好地应对考试题;

6.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韩兴娥老师曾无可奈何地告诉我,每当考试前两周,就停止“海量阅读”而给孩子们做卷子补课,以免因考试出了问题连坐到“海量阅读”实验的进行!

是的,当前,做考卷岂止是我们复习《语文》的方法,简直是我们教授《语文》的重要方法了!

平心而论,为了了解考卷的形式和大致内容做几张考卷也是考试策略之一,就等于为了比赛而到指定的球场熟悉场地、甚至在正式比赛前的“热身赛”一样。

但是专门做考卷,把做考卷当作《语文》学习的方法和备考的唯一就不妥了。这种做法的毒害在于抹杀了《语文》的潜移默化的人文精神和实践运用的工具效果,把一个活泼生动的课程给格式化了。

我们认为,在平时的“海量阅读” 中,是否还可以加入给专门给学生“阅读”的考卷,带领学生“研究”和“讨论”考卷的生成、结构、题型,而不是简单地只让学生做考卷。我们在“海量阅读”的时候,将考卷普遍化、普通化和公开化,扫除学生对考卷的神秘感、神圣感和威慑感,也是提高学生考试水平的方法。

以上,我们提供了六种提高阅读水平、应付语文考试的方法。这些方法可以灵活运用、综合运用和交叉运用。可以在学生“海量阅读”的过程中,选取个别文章,适量穿插进行。这样,既让学生放开手脚,自行阅读,又给了他们一定的指导——所不同的是,这里的指导,不是以口头的理论的形式进行,而是以实践的活动的形式给予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