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拉姆全明星后数据:校园歌谣里学生的悲苦生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1:17:45
校园歌谣里学生的悲苦生活
花随月转阴晴收录于 腾讯博客 作者:王贵成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现在是一个民谣泛滥的时代。无论报刊杂志,手机短信,到处都有它的影子在徘徊。其中,校园歌谣以它特有的风姿被广大青少年学生传唱于神州大地的中小学校园里。作为实施教育的主体——父母、教师和学校当局,如何看待和认识这些校园歌谣,将决定着我们对青少年的关怀程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改进目前这种让人忧心的教育局面。对此,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陈会昌教授认为,现在孩子学习负担重,编一些校园歌谣,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压力大就要想办法摆脱”。儿童诗人高洪波也说,孩子们“受到的权威的压迫”,在歌谣中调侃一下教师或父母,是为了寻开心或找平衡。

 尽管这些“段子”充满了戏谑,调侃的语气,表达了不满愤慨的情绪,但若能平心静气地坐下来,认真地反思一番,我们就会看出时下青少年学生真实的生存状态。

 书包最重的人是我,作业最多的人是我,

 每天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人,是我是我还是我。

 写完这首歌谣,我不禁鼻子发酸唏嘘不止。瘦弱的肩头,扛着不堪重负的书包,每天起早贪黑,艰难跋涉于书山题海中,这样一个少年学子的形象,就时时浮现于我的眼前。童年少年时代,正是人生快乐幸福的时期,可祖国的“花朵”们却陷在课业负担的水深火热之中而无法自拨。这能怨什么呢?难道我们的老师都是铁石心肠,抑或对学生的甘苦麻木不仁?不,这不能怨老师,剥蚀青少年金色年华的是可恶的应试教育。应试教育虽然表面上已如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但这只“老鼠”却打而不死,并且还受到一部分教育界人士的厚爱,所以至今仍如幽灵一般游荡在各中小学校园里。尽管素质教育口号喊得惊天动地,但它又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实施了呢?尽管政府三番五次以红头文件的形式,下令给中小学生减负,但中小学生的负担又减少了多少呢?只要应试教育一日不从本质上铲除毒根,素质教育一日不从根本上得到实施,那么少年儿童的负担就一日不能减轻。

 据《当代中国少年儿童报告》中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儿童沉重的学习压力和负担,严重影响了他们闲暇生活的质量。小学13年级中,67.2%的城市儿童和45.6%的农村儿童每天写作业的时间超过国家规定标准;67.0%的城市小学生和64.6%的农村小学生每天在校学习时间超过了国家规定标准;60.5%的城市初中生和61.6%的农村初中生每天在校学习时间超过了国家规定标准。从上述触目惊心的数字就可看出,中国的少年儿童在基础教育的学习上付出的代价是沉痛的。我们的基础教育似乎也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君不见,国际上不论举办什么竞赛,只要不涉及创造力的,只要用得着考试的,中国的少年儿童一定不负重望地拿回大把的奖牌,让国人的民族自豪感着实能升腾好一阵子。问题是,既然我们的基础教育能考出好成绩,为什么我们的创新教育那么差劲呢?不要说获诺贝尔奖了,就是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还曾出现两年空缺。有专家认为,问题症结就在于,我们基础教育阶段对知识的拼命灌输,对知识的强制学习,已经严重剥蚀了儿童的创造力,使他们成为“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方仲永式的悲剧人物。

 如此超常过重的学习负担,无情地剥夺了少年儿童更多的休息、娱乐以及充满快乐的生活。即便到了礼拜天、寒暑假,也早被“望子成龙争朝夕”的父母,“正课副课辅导课,这班那班课外班,大雨倾盆向儿袭”了,孩子们那还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正如一首《水调歌头   假日》的校园歌谣中所写:

假日几时有,无奈问青天。不知假期当中,作业有几篇,我欲只题不做,又恐校规太严,假期不胜烦。捧书坐桌前,好似在钻研。

做数学,念英语,夜难眠。不应有偏,为何总是感到难?人有七情六欲,学有高低深浅,此事难两金。但愿假日多,作业能锐减。

 听着孩子们在假期中还要呻吟于课业负担的无奈声音,我不禁想起了外国学生假期生活的丰富多彩。在法国,不少中小学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到法国西部或南部的葡萄酒产地进行工业旅游,让学生学做葡萄酒,这不但适应了学生消遣和玩耍的天性,而且对法兰西民族的历史和传统进行了具体和形象的了解。而在美国,寒假虽然一般只不过10天时间,但大多数学生利用寒假来完成他们的义务服务工作。有的在当地的流浪者收留中心为无家可归的人做饭,有的去油漆陈旧的建筑物,还有的远走中美洲去做义工。这不但培养了他们的劳动技能,为他们早日融入社会打下了基础,更重要的是,做义工培养了他们善良、仁慈、博爱的胸怀。德国学生每年享受的各类假日加起来有150天,中小学生参加较多的是一日游性质的外出旅行活动,这些活动大都以亲近大自然为主题。与苦苦挣扎于课业负担的中国少年儿童相比,外国的学生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啊。 

 又据《当代中国少年儿童报告》中的调查结果表明,1/3的在校学生“希望尽快离开学校”,厌学情绪明显;14%的小学生把学习视为沉重负担。我非常能理解这些学生厌学惧学的心情,离开中学已经十几年了,每当回想起中小学的学习生活,真有一种往事不堪回首,甚至有一种真不是人过的生活之感觉。

 然而和孩子们的厌学惧学的情绪相比,老师、家长们却过于乐观地估计了孩子们在学校的感觉。56.0%的小学生家长、59.9%的初中生家长、58.8%的高中生家长认为,“上学对孩子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老师感觉良好,这不奇怪,他们不能自己否定自己的教学成绩;家长的盲目乐观就让人有点费解了。难道因为他们给孩子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学习就能成为孩子愉快的事情吗?难道因为他们在孩子身上寄予了无限美好的希望,学习就理应成为孩子愉快的事情吗?抑或因为学习是将来找到“黄金屋”“颜如玉“的终南捷径,孩子就能愉快去学习吗?毕竟,学习的愉快与否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事情,只有孩子们才能有真实的感受,而家长的的想当然只不过是他们的一厢情愿而已。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处于沉重课业负担压迫之下的少年儿童,虽然无法向不合理的教育制度做正面的奋然抗争,但他们的消极反抗却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之中。上课或自习看小说翻杂志,尽管被师长们斥为不务正业,却屡禁不止。其实这不过是孩子们释放抑郁苦闷紧张心情的一种方法而已。有歌谣曰:

 找点空闲,找点时间,独自在家把电视看看。考试的烦恼,跟泰森说说;作业的事情,向金庸谈谈……

 更有的学生强烈地表达了对读书学习的不满。且看以下二首歌谣。

 谣一:太阳当空照,骷髅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炸药包?我去炸学校,老师不知道。一拉弦,我就跑,轰隆一声学校炸没了。

 谣二:读书苦,读书累,读书还要交学费。

 不如参加黑社会,有吃有喝有地位……

     这两首歌谣充满了火药气味和恐怖气息,我们完全可以把它们当作学生们一时的气话一笑了之,但我们更应该多想想,学生们为什么不爱学习,为什么恨学校如此入骨?社会上,不少厌学逃学,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青少年学生,不正是它们的有力注脚吗?我们不必等到真有学生“一失足成千古恨”之时,才去克服教育的弊端,改进教育的做法,因为那毕竟是“再回头已百年身”,一切悔之晚矣!我们应该防微杜渐,让每一个学生都乐于学习,都能找到学习的乐趣,使他们能健康茁壮地成长,而这又有赖于对学生课业负担的切实减轻。   三­

        爱游戏、爱玩耍,本是青少年的天性所在,在玩耍中接触社会,在玩耍中张扬个性,在玩耍中充实人生,本是培养青少年的一条自然之道。但现在的老师和父母,却不敢让孩子接触社会,不愿他们玩耍,更不愿他们张扬个性,生怕一不小心就成为“另类”。­

                                                李白开始玩电脑,“星际争霸”快翻版。­

                                              忽听家长一声吼,立刻把他电脑关。­

        近年来,网络不断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之中,互联网因而被认为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对个人认知的全新变革”。对网络最入迷的是青少年一族,他们除在网上获得新鲜的刺激和心理的满足之外,也从中学到了不少新知识。然而,当孩子们坐在电脑前时,师长们更多的是表示对网络中“阴暗面”的担心,因担心就全面禁止孩子们接触电脑,这种做法为不少家长和学校所奉行。诚然,网上确实有阴暗的一面,家长的心情也可以理解,他们总希望孩子们一尘不染,接受一种纯净式的理想主义的教育。问题是,因为网络有阴暗面,就不让孩子接触电脑;因为社会不够光明,就不让孩子接触社会,这正如白天与黑夜并存一样,要享受光明,直面黑暗是绝对避免不了的。一味的禁止,对孩子们免疫力的培养是极其不利的,只要自身有了免疫力,网络与社会中的阴暗面对孩子们又能奈何?幻想让孩子们在无菌环境中长大,是幼稚可笑的;即便长大了,孩子也不会茁壮成长,一遇菌大半倒会中途夭折的。­

       时下的孩子们还有一个张扬个性的用武之地,那就是文学创作方面。在中学生创作上,继韩寒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异军突起一举成名之后,北师大附中女生金今推出了其长篇小说《再造地狱之门》,还有水晶珠琏的《偏要是美女》、许佳的《我爱阳光》。这两年来,中学生写书、出书,已成了一个时尚。通过文学创作,一些中学生的个性张扬得淋漓尽致,挥洒得激情澎湃。我无意倡导中学生都要进行文学创作,但学生们平日适当写点东西,他们在抒写性灵、激发真情的同时,对人生和社会的认识也会更加深刻。“教学要跟着社会走”,有专家认为,激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对社会的认知过程中培养一种大的视野,更显重要。而学生们用心去体验生活,用笔去反映社会人生,不也是社会实践的一种极佳方式吗?人们不应该忘记,古代的读书人,在吟诗作文方面都很有两下子,而现在接受了十几年教育的我们到了社会上,却连笔杆子也搬不动。学生们能“我手写我口”,用笔去张扬个性,这是一件大好事。­

       然而,对这一现象,师长们却持这样一种评价:“当心成为王安石笔下的仲永,少时神童,成年庸才,”“这也是中国文化沙漠的一种具体表现吧”。孩子们用笔去描绘人生,师长们却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在这种声音的背后,透露出的是这样的劝告:回课堂去吧,捧起教科书,别荒废了自已的学业。对此,北京市社科院学者上官子木说,一条缺乏岔路的笔直大路,使我们失去了很多触类旁通,联结新意向的机会,同时也由此失去了来自实验和来自发现的快乐,而这些正是学习与创造的心理动力,这些缺失必然会抑制孩子们内在的创造潜能。­

         诚哉斯言!师长们试图用统一的标准来扼杀孩子的个性,还试图把孩子们与社会的阴暗面割裂开来,在师长们以为,这是替孩子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殊不知,这种做法却束缚阻碍了孩子的成长,使他们成了温室中的花朵,一经风雨,立刻叶蔫花落。如果中国的未来掌握在这样的花朵手中,还能有什么希望呢?­

                                                                                              ­

                                                    现代老师武艺高,个个都会扔飞镖。­

                                              教学更是有法宝,不是作业就是考。­

                                              班级纪律真是妙,不能说话不能笑。­

                                              学生胆敢大声叫,立刻就把家长找。­

         这首歌谣把学校教育的弊端刻划得惟妙惟肖。古代教育还讲究“传道授业解惑”,讲究熏陶启发耳濡目染,可我们现在施行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教学啊!老师教的就是考什么,学生学得就是怎么考,一切言简意赅直奔主题,教和学全部围绕各级各类考试转,什么人格的培养,道德的熏陶,理想的树立,人生的感悟,文化的浸润,这一切全不要了,也顾不得了。如此一来,学生全变成了考试的机器。虽然这台机器是专作考试用的,但也有运转不灵的时侯,到这个时候,学生只好一边哀叹,“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然后,坚决实施“抄,抄,抄,我们的绝招”。气得老师只好大叫,“现在学生真糟糕,考试作弊有绝招。个个都像韦小宝,捉弄老师有技巧”。出现这种局面又能怨谁呀!没有创造的学习是乏味的,没有自由的学习是痛苦的,学生在乏味和痛苦中受煎熬而挣扎不得,我们还能指望学生对学习产生什么兴趣和感情呢?既如此,考试作弊还值得大惊小怪吗?­

         再说对学生的管理,那简直是奴隶主对奴隶的管理,务必要听话顺从一心备考。在这种沉闷压抑的气氛中,如果有个别不堪压迫的学生,想体验一下做人的滋味,说说话,笑一笑,那老师肯定是“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轻则“飞镖”袭击叫你引以为戒,重则唤来家长告你一状,看你小小年纪还敢不服从为师的管理吗?老师这种恨铁不成钢的管理,本应该得到人们的理解,可就是让学生一时难以接受。据媒体报道,在前年中考前的314日,北京一初三学生晓峰,上课时被老师指着鼻子教育道:“就你这样能考上什么中学呀,也就是‘家里蹲’学校”。放学后,他一个人在大街上漫无目的地呆到晚上9点多才回家。他对父母说:“我心里难受。”这位老师不无幽默讽刺的教导,击碎的是一颗幼稚而充满希望的心。难道考不上中学就该受到如此的奚落?就算这位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这种教育也是让人万万不能苟同的,更不要说做为“激将法”的教育典范而大行其道了。­

         教育学生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这方面的经验我们大可不必远道去学外国,中国有的是。20015月,长沙市三十二中在经过两年的考察与研究后,开始实施“新六条”。从此,学生可以抄作业,上课看课外书或睡觉!请看“新六条”的具体内容:一、远道学生未来参加早自习,不记迟到,也不扣班级和个人纪律分,达到“睡好一点、轻松一点、多学一点”的目标。二、家庭作业可采用“自助餐”的方式来完成,部分完成作业有困难的同学由老师用集体方式和个别辅导方式来予以补救。个别基础差的同学抄作业一般不算违纪。三、允许学生在课堂上答问时沉默,也可由其他同学代为回答;老师一般不强行推出标准答案。四、学生上课偷看课外书籍(黄色书籍除外),老师不得没收或撕毁。应予引导,同时要反思自己的课堂吸引力。五、师生矛盾对立时,老师语言或手势不得有明令或暗示学生离开课堂的情况出现。六、重要考试时,试卷的难易程度由过去的721改为811。­

         长沙三十二中的“新六条”表面上好像使学生自由散漫了,但实际上,它蕴含了高深的教育智慧,是一项伟大的教育革新。它真正把学生当做了主体,尊重学生的自由意志,理解学生的主观差异,给学生创造了一种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不但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培养,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如果这项教育革新能得到推广的话,青少年学生的生存状态就会得到很大的改观,也不枉了他们创作校园歌谣的一番苦心。